第八章 货币需求
学习要点,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
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
产组合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
1、从理论上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大致可分
为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和对资产形式的需求,但
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类货币需求是相互交融的。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决定于他们持有货
币的各种动机。所以,凡是决定或影响人
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的因素,就是决定或影
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这类因素很多,也很
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收入状况、市场利
率、信用的发达程度、消费倾向、社会商
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及人
们的心理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只
影响个人的货币需求,也有些则影响整个
经济的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函数是以货币需求作为因变量,以
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
建立起来的函数关系式。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
量可分为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及其他变量。
4、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
说是传统货币数量说的两种代表性学说。这两
种学说原是作为一种货币价值理论或物价理论
而提出的,但它们后来却成了现代货币需求理
论的重要渊源。
5、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的
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种
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可合称为, 交
易性的货币需求,,后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对闲
置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可称为
,投机性的货币需求, 。凯恩斯认为,交易性的货币
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而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
的减函数。
6、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
发展是围绕着三大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展开的。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鲍莫尔的存货模型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
论。前者是对凯恩斯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提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的增函数,而且
也是利率的减函数。后者则是对凯恩斯投机动机货币
需求理论的发展,在维持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
呈反向关系的基本结论的前提下,分析了人们在同一
时间同时持有包括货币在内的多种不同收益率的金融
资产这一客观情况。
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以货币需求函数
的形式加以表述。在这一货币需求函数中,弗
里德曼以恒久性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以债
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及实物资
产的预期收益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同时还以
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以及其他综合变量
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因此,从本质
上说,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既是对传统货
币数量说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凯恩斯流动性
偏好说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货币需求是指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整个社
会需要多少货币来执行有关的职能.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研究、论述货币持有者保持货币
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和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及各
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对于物价的影响。
一, 收入状况 ( Y)
( 一 ) 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二)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二、市场利率( r)
( 一 ) 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 二 ) 市场利率影响人们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三, 信用的发达程度 ( Cr)
四、消费倾向 (Cp)
五、货币流通速度 (V)
六, 社会商品可供量 (Q)
七, 一般物价水平 (p)
八, 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E)
九, 制度因素
十, 其他因素
第二节 货币需求函数
一, 货币需求函数的含义
所谓货币需求函数, 就是将决定和影响货币
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 而将货币需求本
身作为因变量而建立起来的数量变化关系 。
M=f(Y,r,Cr,Cp,V,Q,P,E,……,)
二、货币需求函数的作用
第一,分析各种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不同影
响,包括影响的方向,也包括影响的程度。
第二,通过计量研究来验证货币需求理论
的某一结论。
第三,在取得各种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利
用货币需求函数来测算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货
币需求量,以作为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
给的依据。
三、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量
(一)规模变量 —— 财富与收入
(二)机会成本变量 —— 货币与非货币
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三)其他变量
第三节 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
所谓, 货币数量说, (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是指以货币的数量来
解释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一种理论。
一、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MV=PT
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 M=KPY
第四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他认为货币需求是指持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
币量。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
的心理倾向,这一流动偏好就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他
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
的愿望。
(2)预防动机。也称之为谨慎动机,是指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
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3)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
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这是三大动机中最重要、最复
杂的一个,它可以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凯恩斯把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统称为交易性
货币需求;把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投机性或资产性
货币需求。
二、交易性货币需求
凯恩斯以 M1代表为满足交易性需求所持有的现金数,Y代
表收入,以 L1代表和部分现金相应的流动偏好函数。 L1主要
决
定于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如果收入中公众为满足交易性需求
作为闲置货币余额持有的部分.占总收人中的一个正常比率.
那么为满足这种需求所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将随着收入水平的
升降而增减,即在其他条件不变酌情况下,L1是收入的函数,
用公式表示为,M1=L 1(Y),或用 L1代替 M1,写成L1=
f(Y),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对于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来说.主要
是受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
而心理预期的因素影响很小。 交易性货而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
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
主要用于商品交换.以满足商品交易的需要。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特征是所需要的货币作为资产或财富持有
.投机活动的典型就是买卖债券。凯思斯在解释人们为什么不
愿意持有债券而宁愿选择货币牺牲利息的理由时,认为问题就
在了债券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性。人们不愿意持有债券,宁愿
选择货币所牺牲债券利息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越高
,机会成本就越大,作为资产持有的货币量也就越少。因此,
作为资产持有的货巾量是利率的函数,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
的。
按照宏观经济方面一般表示方法,投机性货币需求即作为资
产持有的货币量以Ls表示,利率用 r表示,Ls是 r的函数,
写成,Ls= F(r)
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储藏财富的职能。
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
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四、货币总需求
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加在一起就是货币总需
求,用符号 L 表示,其公式是:
L =Lr十Ls
L= F ( Y, r)
M2 代表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代表 M2 与 r 之间
的函数关系,就有:
M 2 =L ( r )
可将货币总需求函数表示如下:
M = Ml 十 M2 =L1 ( Y ) 十L2 ( r )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同传统的货币数量
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
的影响,并由此推论出货币流通速度V或为其
倒数的 K的不稳定性,从而否定了后者关于物
价与货币量作同比例变动的结论,特别是在出
现“流动性陷阱 "的极端情况下,货币数量无
论怎样增加,都将为 M2所吸收,而不会对物
价产生影响。
第五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鲍莫尔模型
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的最大
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间差内,没有
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
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
的形式,持需要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
有利可图。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就越强
,人们就会将现金有额压到最低限度。但若利率低下,利息收
入不够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们将愿意持有全部的现金。因此
,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凯恩斯贬
低利率对现金交易需求的影响是不符合实际的。 "即使持有现
金只是为了满足当前交易的需要,对现金的需求也同样是利率
的递减函数。 "
鲍莫尔作了如下假设:①人们有规律地每隔一
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收入 Y,支出则是连续的和均匀的;
②生息资产一律采取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因为这种
形式最安全;③每次出售债券与前一次出售时间间隔
及每次的出售量 K都相等。
数学推导过程如下:
设未来时间内所预见的交易支出量为 y,每次变现的
现金额 (出售债券额 )为 K,每次买卖证券的手续费为 b
,于是买卖证券的成本总额 (债券变现时所必须支付的
手续费 )为 by╱ K。由于每项交换的现金额 C之后,有
规律地将其支出,所以平均一年手中持有的现金额 K╱
2。因为现金没有利息收入,如果市场利率是 r,那么
持有现金所丧失的利息收入或者叫机会成本为 rK╱ 2
。设 C代表保存现金的成本总额,C又是 K的函数,可
得下式:
(7)式是现金存量 (或现金余额 )对交易量的弹性,
其数值为 0.5,表示交易量与现金的需求成正比,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其现
金需求增加 0.5个单位。 (8)式是现金存量对利率的弹性
,其数值为 - 0.5,表示现金存量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即利率上升,现金存量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利本每上升 0.5个百分点,现金需求下降 0.5个百分
点。总之“在企业最适度现金余额决定中,有着规模
经济的规律在起作用”。
鲍莫尔模型的意义在于它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
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率变动
的影响。这一论证不仅为凯思斯主义的以利率作为货
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理论进一步提供了证明,而且也
向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指出,货币改革如果不能影响利
率,那么它的作用是不大的。
二、惠伦模型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及米勒和奥尔先后发表文章,论
证了预防性的货币需求也同样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惠伦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事物的不确定性。
他认为,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三个: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和变化
情况。
非流动性成本是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内现金需要而造成
的严重后果。当人们因缺乏现金而无法应付付款义务时,就有
三种可能:陷于经济困境甚至破产,此时,非流动性的成本是
非常高的;如果能及时得到银行贷款,则非流动性成本就是银
行贷款成本;如果人们持有易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则非流动性
成本等于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企业为免于破产,
同时也不能保证随时得到贷款,因此第三种情况应作为理论分
析的一般情况。
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则是指持有这些
现金而必须放弃的一定的利息收益。上述非流动性成
本和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也就构成了持有
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
在建模的思想上,惠伦认为,如果人们为了预防不
测持有较多的货币,就减少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
但同时却增加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反
之如果他持有较少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减少了机会成
本,但却提高了非流动性成本。因此,追求利润极大
化的企业,必然选择适当的预防性现金余额,以使这
两种成本之利下降到最低限度。
由此式所确定的预防性现金余额 M将使持有该余
额的总成本 E降至最低限度。同时,上式也表明,最
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S 2、非流动性成
本C正相关,与利率 r负相关。由此近明了预防性货币
需求同样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越高,此项货币
需求就越小;利率越低,此项货币需求就越大。结论
同鲍莫尔模型基本一致。所不向的是,惠伦模型中预
防性现金余额对手续费用、利率的弹性分别为 1╱ 3、
-1╱ 3,而鲍莫尔模型中分别为 1╱ 2和 -1╱ 2。
根据鲍莫尔模型和惠伦模型,凯思斯的货币需求
函数式应修正为:
M= Ml+ M2= L1(Y,r)+ L2 (r)
这也就是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它表明货
币的需求是由利率和收入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托宾模型
托宾认为,决定投资者资产组合的基本原则是预期效用极
大化。投资者在选择其资产组合时,既要考虑所获收益的大小
,又要考虑所冒风险的大小。在托宾模型中,资产的保存形式
不外两种:货币与债券。持有债券可以得到利息,但也要承担
由于债券价格下跌而受损失的风险,因此债券称为风险性资产;持有货币虽没收益,但也不必承担风险 (排除物价变动情况 ),
故货币被称作安全性资产。
面对同样的选择对象,由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就
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决定。据此,托宾将人们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风险回避者。他们注重安全,尽可能避免冒险;二是风险
爱好者。他们喜欢冒险,热衷于追逐意外收益;三是风险中立
者。他们追逐预计收益也注意安全,当预计收益比较确定时,
他们不计风险。托宾认为,现实生活中后两种人只占少数,绝
大部分人都是属于风险回避者,资产选择理论应以他们为主进
行分析。
托宾认为,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
负效用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若某人的资产中只有货币而没
有债券时,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债券,因为
减少了货币在资产中的比例就带来收益的效用。但随着债券比
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负效用递增,当新增
加的债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负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他就
会停止将货币换成债券的行为。同理,若某人的全部资产都是
债券,为了安全他就会抛出债券而增加货币的持有额,一直到
抛出的最后一张债券带来的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之和等于
零时为止。只有这样,人们得到的总效用才达到最大。这也就
是所谓资产分散化原则。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
们同样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以及对二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
依据。托宾引用这样一句谚语来说明分散投资的意义:“不要
把你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即分散投资能分摊风险
。不仅如此,某项投资的意外损失还往往为其他投资的意外收
益所抵消。所以,他提出“将投资分散于若干相互独立的企业
,就能降低风险,而收益则可保持不变。”这里所谓相互独立
是指一个企业破产,另一个企业不一定也破产。
该图上半部分表示预期收益率,横轴表示风险,OCl
,OC 2, OC 3 线表示在不同利率 (r1,r 2,r3,r 3 >
r 2 > r1)水平下的投资机会轨迹。I 1,I 2,I 3是一组
无差异曲线,在任一既定的曲线上,不同的收益与风险
的组合都具有等量的效用。该图下半部分分左纵轴表示
风险资产率 (债券 )的构成比例,箭头向下从 0-1(100% );
右纵轴表示安全性资产 (货币 )的比例,箭头向上由 0-
1(100% )。当利率为 r1时,无差异曲线I 1与 OCl 相切于
A点,此时资产组合比例是 M1+ b1 = 1。显然 M1> b1,
故在 A点,风险与收益都较小。若市场利率上升为 r2,
投资机会轨迹 OC 2 与I 2相切于 B点,资产组合的比例也
随之调整,风险资产从 b1增加到b 2,安全资产从 M1
减到 M2,因此在 B点的风险与收益都大于 A点。若利率
升至 r3时,切点为 C,则 b3的比例大于M 3,此时的收益
率和风险远远高于 A,B两点。
此图说明 A,B、C点都是人们资产组合的均衡点,即风险
负效用等于收益正效用之点。从这些均衡点的变化中可见,利
率越高,预期收益率越高,而货币持有比例越小,证实了货币
投机需求与利率直接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托宾模型还论
证了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实现的。这
是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预期收益率的变动,破坏了原有资产组
合中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效用的均衡,人们重新调整资产组合的
行为,导致了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所以,利率和未来的不确
定性对于货币投机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
总之,根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沦,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仅取
决于利率的高低以及造成此利率高低的货币的供需状况,也不
仅取决于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供需状况和风险性,而是取
决于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在内的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即
造成这些相对收益率的各种资产的供需状况和各种资产的相对
风险性。这样,资产选择理论就阐明了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
理论所无法说明的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债券及其他各种资产的
现象。
第六节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的理论也称为现代货币数量
说。与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最大差别在于他明确地提出货
币数量说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首先是
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物
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反映的
结果。出于货币供应的因素“极其决定性地依赖于货币制度”
,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来决定货币供应量,由此,对于货币数
量说进行重新表述,重点就在于阐述货币需求的理论,从而探
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经济中所起的支配作用。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货币需求函数式
他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收入水平;第二
,是机会成本;第三是效用。由于效用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故
个人的偏好对效用的影响很大。
(一 ) 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但不能用
统计测算的现期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而应该采用长期收入即
“永恒收入”的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永恒收入表示一个人所
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的收入的流量,相当于
观察到的过去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用符号 Y表示。
他又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人力财富是
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和后天的才能与技术,
其大小与接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非人力财富是指物质性的
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各种财产。一般说来
,人力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很难转化为非人力
财富。这两类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不同构成比例,制约着他们所
带来收入的不同比例,进而也就影响货币需求。因此,他认为
"现金的保有不是与总财富相联系,而是主要与非人力财富相
联系。 "用 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财富的比例,即来自财产的收
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二 )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
报酬率)
1.货币币的名义报酬本率 (用 rm表示 ),在通常情况下为零;
2.预期的固定收益的报酬率 (用r b 来表示 ),如债券利率
,包括债券价格的预期变动;
3.预期的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 (用r e 表示 ),如股票的收
益率,包括股票价格的预期变动;
4.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 (用1d p ∕pd t表示 )
货币需求的因素之 。
(三 ) 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对个人和企业来说,持有货币可以用于日常的交易,可以应
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的机会,这就是货币所提供的效
用。这种流动性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他因素,如人们的嗜
好、兴趣等都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一,用符号 U表示。
u)Y,w,,dtdpp1,r,rf ( P,M eb ??
式中的 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 (名义货币量 )
,P为一般物价水下,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
配的实物量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略去 Y和
w在个人间分配的影响,把 M和 Y分别看作按人口平均的货币持有
量和实际收人,w是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一部分,这个函数
就能使用于整个社会。
由于短期内货币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偏
爱等不会发生无规则的剧烈变动,因此 U可以作为一个常量从公
式中略去。由于财富的构成比例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当稳定的,它
对收入进而对货币需求小会产生大起大落的影响,故 w也可作为
常量来考虑。物价变动率只有在变化很大、延期很长时,才直接
影响货币需求,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所以 1dp/p dt也可以从
式个略去。由于货币的名义报酬率通常为零,可以不考虑。至于
r b,r e 因他们直接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归结为
市场利率 (r)的作用,用 r来表示r b,r e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这
样,货币需求函数式就可简化为:
g= F(Y,r ) (2)
即货币需求出人们的收入和市场利率来决定。实证表明,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差.其利率弹性很低 (为 -0.155),
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弱。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较大
(一般为 1.394),说明货币需求受收入波动的影响较大。如果用
永恒收入的概念来考察,货币需求的变化就不大了。因为随着
经济的发展,现期的年度收入会有所波动.但将历年的收入加
权平均为永恒收入后,这种波动就趋于平衡,因而不会影响货
币需求的稳定性。
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的意义,在于对分析整个经济
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 (如货币收入和价格水平 )等意义重大。
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
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
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供应的
方面。弗里德曼在 1980年访华时曾重申指出:“货币数量公式
的实质,是有关供需失调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验主义的命题
。他阐明,货币需求量是少数变量的函数,而货币供给量则可
以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因此,供需的不平衡主
要发生在供给方面。”
第七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认为,决定流通中货币量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待出
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由此得下
式:
M= PQ /V
式中的 M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P为商品价格
水平,Q为待出售的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
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是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出发来
探讨货币需要量问题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
币的职能也随之向前发展。当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商
品流通由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这个新的因素的加入又发生了新的
变化。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
总额 -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的支付总额 -彼此抵消的支付
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次数 )
二、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费雪货币数量说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带动和决
定货币流通。而商品和货币 (金属货币 )都是具有价值才进入流通
过程的。货币数量说的前提条件是货币在没有价值、商品在没有
价格时进入流通过程,货币仅仅是一种流通工具,是一种覆盖在
经济这个有机体上的一层面纱,货币并不影响经济。马克思货币
需求理论的特点,还在于它站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货币
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货币因有价值才能进入流通。
其次,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然后才是流
通于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货币数量说则
只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忽视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
支付手段职能。
最后,货币数量说没有区分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
律,认为货币数量增加是因,物价上涨是果,物价水平与货币数
量呈同方向、同比例变动。而马克思在研究货币流通规律时,以
“货币本身是商品”为立足点.区分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
流通规律。
第八节 我国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货币需求量的动态区间
我国的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微观经济主体 (包括个人、企事业单
位和政府部门 )在其财富中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的形式保有的那
部分数量。
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心理预期、消费结构等因素,使得货
币发挥了储藏手段的职能,导致货币沉淀,从而形成货币容纳
量的弹性。在货币容纳量弹性的范围内,货币供应的过多,并
不会马上引起物价的波动。因此,货币需求量不是一个点,而
是一个有弹性的动态的区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预测货币
需求时,就采取了动态区间的作法,他们不仅对不同货币层次
的货币需求量规定了增长的幅度,还规定了上下限。如 1985年
上半年,规定 MI增长 4-7%,M2增长 6-9%,M3增长 6-9,5%,
信贷总量增长 9一 12%。如果经济发生变化,还可以改变货币量
增长的上下限。。
二、决定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及函数
我国货币需求的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居民和政府机关事业单
位三类。以下简要介绍我国学术理论界的某些看法。
(一)决定企业货币需求的因素
(1)社会总产值 PQ。 P是一般物价水平,Q是产量,货币需
求是社会总产值的增函数。
(2)流动资金周转速度V e。它与货币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
动,换言之,货币需求是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减函数。
(3)银行利率 rb。银行利率和下面要论及的金融资产收益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一起构成了持币的机会成本。银行利率与货
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利率对货币需求的调节作用的大小,又
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持币主体的预算约束硬度;二是利
率本身的水平高低及是否具有弹性;三是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
。鉴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尚未真正做到自负盈亏,以及过低和
缺乏弹性的利率水平,通过利率来抑制需求的对策还难以奏效
。
(4)金融资产收益率r e 。这一收益率与企业货币需求也呈
相反方向变动。
(5)预期物价上涨率△ P/ P。 这一变量可以看成是持有实
物资产的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呈相反方向变化。
(6)预期短缺程度 S。预期的短缺程度超高,企业囤积动机
、提前购买动机就越强,从而在企业的总资产中,以货币形式
保有的比例就越小。
(7)制度因素W。 具体是指经济体制、政策规定、行政干预
等非市场因素以及传统习惯。
(8)随机因素 u。 即各种影响货币需求的偶然性或不确定的
因素,这些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作用方向不确定。
综上所述,如以 Y代表PQ的乘积,我国的企业货币需求函数
式可表示为:
M= f(Y,Ve,rb,r e,△ P/ P,S,W,u)
(一)决定居民货币需求的因素
决定居民货币需求的因素中,同样包括银行存款利率、金融
资产收益率、预期物价上涨率和短缺程度、随机因素等变量,
其函数关系同企业货币需求函数类似。所不同的是:
第一,社会总产值PQ、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Ve应分别用国民
收入 Y、货币流通速度V代替。
第二,利率等几个机会成本变量在居民货币需求量的决定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几个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强度
不仅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水平和变动程度,还与居民收入结余数
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当居民收入仅够维持温饱,收入结余不
多时,人们对利率和物价变化而增加的持币机会成本不会太重
视,这时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甚低。反之亦然。
第三,居民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制度因素主要有:(1)收入
分配向个人倾斜的制度;(2)金融机构网点的发达程度。
(三)决定政府部门货币需求的因素
机关事业部门作为预算拨款单位,其货币需求主要受预算经
费的约束,且收入间距固定,这部分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同机关
事业单位的数量和规模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因实行经费包干
、结余留用,利率对这些单位的货币需求也开始产生影响。
三, 我国货币需求的数量分析
60年代初, 得出了一个测定年度现金发行量是否正常的经
验数据 1,8。 从实践上看, 这一经验数据对我国这一时期货币
流通状况的判断与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吻合的 。 但自 80年代以后
,这一比例开始下降 。 据有关专家对我国 1955一 1983年间的现
金流通速度的回归分析, 认为 v的减慢是一种趋势 。
近几年来, 有的学者根据 1952— 1989年统计资料, 以 Yn代表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P代表国民收入冲减指数, 在同
时考虑价格和实际国民收人条件下, 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M
0, M1,M2三个层次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其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际国民收入每增加 1%,现金需求就增长
1,217%,M1增长 1,272%,M2增长 1,353%。价格水平每
增长 1%,现金需求增长 0,287%,Ml增长 0,303%,M2增长 0
,307%。相比之下,三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相差
很小。由此可以推论,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 1,价格弹
性小于 1,即货币需求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慢于价格水
平的上升。价格作为货币需求的解释变量不显著,是因为在 80
年代经济改革前我国价格水平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以零售物价
指数为例,1952-1987年的年平均增长仅为 1,58%,因此,这
种价格水平与货币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是十分自然的。尤其是
在 80年代以前,货币数量与物价是相对独立的。但如果以 1978-
1989年的统计资料来分析,结果就大不一样,M 0,M1和 M2的
价格弹性分别为 1,26,1,02和 1,15,三个价格弹性均超过了
l,尤其是现金需求的价格弹性提高的幅度最大,出现这种状况
的最基本的原因首先是改革以来,价格逐步放开,现金管理逐
步放松;其次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
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与物价相互联系、制约,导致
整个社会对货币需求的迅猛增长。
复习思考题
1,名称解释:货币数量说、流动性偏好需求、平
方根定律、惠伦模型、交易性动机、投机性动机。
2.试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
同。
3.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托宾模型对凯恩斯货币
需求理论的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
论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哪些政策结论的分歧?
5.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有
何异同?
6.你认为在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应包括哪些自变
量?这些自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如何?
7.简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学习要点,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
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
产组合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
1、从理论上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大致可分
为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和对资产形式的需求,但
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类货币需求是相互交融的。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决定于他们持有货
币的各种动机。所以,凡是决定或影响人
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的因素,就是决定或影
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这类因素很多,也很
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有收入状况、市场利
率、信用的发达程度、消费倾向、社会商
品可供量、物价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及人
们的心理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只
影响个人的货币需求,也有些则影响整个
经济的货币需求。
3、货币需求函数是以货币需求作为因变量,以
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
建立起来的函数关系式。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
量可分为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及其他变量。
4、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
说是传统货币数量说的两种代表性学说。这两
种学说原是作为一种货币价值理论或物价理论
而提出的,但它们后来却成了现代货币需求理
论的重要渊源。
5、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的
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种
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可合称为, 交
易性的货币需求,,后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对闲
置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可称为
,投机性的货币需求, 。凯恩斯认为,交易性的货币
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而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
的减函数。
6、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
发展是围绕着三大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展开的。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鲍莫尔的存货模型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
论。前者是对凯恩斯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提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的增函数,而且
也是利率的减函数。后者则是对凯恩斯投机动机货币
需求理论的发展,在维持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
呈反向关系的基本结论的前提下,分析了人们在同一
时间同时持有包括货币在内的多种不同收益率的金融
资产这一客观情况。
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以货币需求函数
的形式加以表述。在这一货币需求函数中,弗
里德曼以恒久性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以债
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及实物资
产的预期收益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同时还以
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以及其他综合变量
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因此,从本质
上说,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既是对传统货
币数量说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凯恩斯流动性
偏好说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货币需求是指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整个社
会需要多少货币来执行有关的职能.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研究、论述货币持有者保持货币
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和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及各
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对于物价的影响。
一, 收入状况 ( Y)
( 一 ) 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二)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二、市场利率( r)
( 一 ) 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 二 ) 市场利率影响人们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三, 信用的发达程度 ( Cr)
四、消费倾向 (Cp)
五、货币流通速度 (V)
六, 社会商品可供量 (Q)
七, 一般物价水平 (p)
八, 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E)
九, 制度因素
十, 其他因素
第二节 货币需求函数
一, 货币需求函数的含义
所谓货币需求函数, 就是将决定和影响货币
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 而将货币需求本
身作为因变量而建立起来的数量变化关系 。
M=f(Y,r,Cr,Cp,V,Q,P,E,……,)
二、货币需求函数的作用
第一,分析各种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不同影
响,包括影响的方向,也包括影响的程度。
第二,通过计量研究来验证货币需求理论
的某一结论。
第三,在取得各种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利
用货币需求函数来测算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货
币需求量,以作为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
给的依据。
三、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变量
(一)规模变量 —— 财富与收入
(二)机会成本变量 —— 货币与非货币
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三)其他变量
第三节 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
所谓, 货币数量说, (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是指以货币的数量来
解释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一种理论。
一、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MV=PT
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 M=KPY
第四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他认为货币需求是指持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
币量。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
的心理倾向,这一流动偏好就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他
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
的愿望。
(2)预防动机。也称之为谨慎动机,是指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
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3)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
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这是三大动机中最重要、最复
杂的一个,它可以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凯恩斯把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统称为交易性
货币需求;把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投机性或资产性
货币需求。
二、交易性货币需求
凯恩斯以 M1代表为满足交易性需求所持有的现金数,Y代
表收入,以 L1代表和部分现金相应的流动偏好函数。 L1主要
决
定于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如果收入中公众为满足交易性需求
作为闲置货币余额持有的部分.占总收人中的一个正常比率.
那么为满足这种需求所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将随着收入水平的
升降而增减,即在其他条件不变酌情况下,L1是收入的函数,
用公式表示为,M1=L 1(Y),或用 L1代替 M1,写成L1=
f(Y),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对于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来说.主要
是受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
而心理预期的因素影响很小。 交易性货而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
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
主要用于商品交换.以满足商品交易的需要。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特征是所需要的货币作为资产或财富持有
.投机活动的典型就是买卖债券。凯思斯在解释人们为什么不
愿意持有债券而宁愿选择货币牺牲利息的理由时,认为问题就
在了债券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性。人们不愿意持有债券,宁愿
选择货币所牺牲债券利息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越高
,机会成本就越大,作为资产持有的货币量也就越少。因此,
作为资产持有的货巾量是利率的函数,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
的。
按照宏观经济方面一般表示方法,投机性货币需求即作为资
产持有的货币量以Ls表示,利率用 r表示,Ls是 r的函数,
写成,Ls= F(r)
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储藏财富的职能。
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
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四、货币总需求
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加在一起就是货币总需
求,用符号 L 表示,其公式是:
L =Lr十Ls
L= F ( Y, r)
M2 代表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代表 M2 与 r 之间
的函数关系,就有:
M 2 =L ( r )
可将货币总需求函数表示如下:
M = Ml 十 M2 =L1 ( Y ) 十L2 ( r )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同传统的货币数量
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
的影响,并由此推论出货币流通速度V或为其
倒数的 K的不稳定性,从而否定了后者关于物
价与货币量作同比例变动的结论,特别是在出
现“流动性陷阱 "的极端情况下,货币数量无
论怎样增加,都将为 M2所吸收,而不会对物
价产生影响。
第五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鲍莫尔模型
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的最大
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的时间差内,没有
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由于现金不会
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
的形式,持需要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
有利可图。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就越强
,人们就会将现金有额压到最低限度。但若利率低下,利息收
入不够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们将愿意持有全部的现金。因此
,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不但有关,而且关系极大,凯恩斯贬
低利率对现金交易需求的影响是不符合实际的。 "即使持有现
金只是为了满足当前交易的需要,对现金的需求也同样是利率
的递减函数。 "
鲍莫尔作了如下假设:①人们有规律地每隔一
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收入 Y,支出则是连续的和均匀的;
②生息资产一律采取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因为这种
形式最安全;③每次出售债券与前一次出售时间间隔
及每次的出售量 K都相等。
数学推导过程如下:
设未来时间内所预见的交易支出量为 y,每次变现的
现金额 (出售债券额 )为 K,每次买卖证券的手续费为 b
,于是买卖证券的成本总额 (债券变现时所必须支付的
手续费 )为 by╱ K。由于每项交换的现金额 C之后,有
规律地将其支出,所以平均一年手中持有的现金额 K╱
2。因为现金没有利息收入,如果市场利率是 r,那么
持有现金所丧失的利息收入或者叫机会成本为 rK╱ 2
。设 C代表保存现金的成本总额,C又是 K的函数,可
得下式:
(7)式是现金存量 (或现金余额 )对交易量的弹性,
其数值为 0.5,表示交易量与现金的需求成正比,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其现
金需求增加 0.5个单位。 (8)式是现金存量对利率的弹性
,其数值为 - 0.5,表示现金存量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即利率上升,现金存量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利本每上升 0.5个百分点,现金需求下降 0.5个百分
点。总之“在企业最适度现金余额决定中,有着规模
经济的规律在起作用”。
鲍莫尔模型的意义在于它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
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率变动
的影响。这一论证不仅为凯思斯主义的以利率作为货
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理论进一步提供了证明,而且也
向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指出,货币改革如果不能影响利
率,那么它的作用是不大的。
二、惠伦模型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及米勒和奥尔先后发表文章,论
证了预防性的货币需求也同样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惠伦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事物的不确定性。
他认为,影响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三个: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和变化
情况。
非流动性成本是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内现金需要而造成
的严重后果。当人们因缺乏现金而无法应付付款义务时,就有
三种可能:陷于经济困境甚至破产,此时,非流动性的成本是
非常高的;如果能及时得到银行贷款,则非流动性成本就是银
行贷款成本;如果人们持有易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则非流动性
成本等于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的手续费。企业为免于破产,
同时也不能保证随时得到贷款,因此第三种情况应作为理论分
析的一般情况。
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则是指持有这些
现金而必须放弃的一定的利息收益。上述非流动性成
本和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也就构成了持有
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
在建模的思想上,惠伦认为,如果人们为了预防不
测持有较多的货币,就减少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
但同时却增加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反
之如果他持有较少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减少了机会成
本,但却提高了非流动性成本。因此,追求利润极大
化的企业,必然选择适当的预防性现金余额,以使这
两种成本之利下降到最低限度。
由此式所确定的预防性现金余额 M将使持有该余
额的总成本 E降至最低限度。同时,上式也表明,最
适度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同净支出方差S 2、非流动性成
本C正相关,与利率 r负相关。由此近明了预防性货币
需求同样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越高,此项货币
需求就越小;利率越低,此项货币需求就越大。结论
同鲍莫尔模型基本一致。所不向的是,惠伦模型中预
防性现金余额对手续费用、利率的弹性分别为 1╱ 3、
-1╱ 3,而鲍莫尔模型中分别为 1╱ 2和 -1╱ 2。
根据鲍莫尔模型和惠伦模型,凯思斯的货币需求
函数式应修正为:
M= Ml+ M2= L1(Y,r)+ L2 (r)
这也就是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它表明货
币的需求是由利率和收入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托宾模型
托宾认为,决定投资者资产组合的基本原则是预期效用极
大化。投资者在选择其资产组合时,既要考虑所获收益的大小
,又要考虑所冒风险的大小。在托宾模型中,资产的保存形式
不外两种:货币与债券。持有债券可以得到利息,但也要承担
由于债券价格下跌而受损失的风险,因此债券称为风险性资产;持有货币虽没收益,但也不必承担风险 (排除物价变动情况 ),
故货币被称作安全性资产。
面对同样的选择对象,由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就
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决定。据此,托宾将人们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风险回避者。他们注重安全,尽可能避免冒险;二是风险
爱好者。他们喜欢冒险,热衷于追逐意外收益;三是风险中立
者。他们追逐预计收益也注意安全,当预计收益比较确定时,
他们不计风险。托宾认为,现实生活中后两种人只占少数,绝
大部分人都是属于风险回避者,资产选择理论应以他们为主进
行分析。
托宾认为,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
负效用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若某人的资产中只有货币而没
有债券时,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债券,因为
减少了货币在资产中的比例就带来收益的效用。但随着债券比
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负效用递增,当新增
加的债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负效用之和等于零时,他就
会停止将货币换成债券的行为。同理,若某人的全部资产都是
债券,为了安全他就会抛出债券而增加货币的持有额,一直到
抛出的最后一张债券带来的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之和等于
零时为止。只有这样,人们得到的总效用才达到最大。这也就
是所谓资产分散化原则。这一理论说明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
们同样持有货币和债券的原因,以及对二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
依据。托宾引用这样一句谚语来说明分散投资的意义:“不要
把你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即分散投资能分摊风险
。不仅如此,某项投资的意外损失还往往为其他投资的意外收
益所抵消。所以,他提出“将投资分散于若干相互独立的企业
,就能降低风险,而收益则可保持不变。”这里所谓相互独立
是指一个企业破产,另一个企业不一定也破产。
该图上半部分表示预期收益率,横轴表示风险,OCl
,OC 2, OC 3 线表示在不同利率 (r1,r 2,r3,r 3 >
r 2 > r1)水平下的投资机会轨迹。I 1,I 2,I 3是一组
无差异曲线,在任一既定的曲线上,不同的收益与风险
的组合都具有等量的效用。该图下半部分分左纵轴表示
风险资产率 (债券 )的构成比例,箭头向下从 0-1(100% );
右纵轴表示安全性资产 (货币 )的比例,箭头向上由 0-
1(100% )。当利率为 r1时,无差异曲线I 1与 OCl 相切于
A点,此时资产组合比例是 M1+ b1 = 1。显然 M1> b1,
故在 A点,风险与收益都较小。若市场利率上升为 r2,
投资机会轨迹 OC 2 与I 2相切于 B点,资产组合的比例也
随之调整,风险资产从 b1增加到b 2,安全资产从 M1
减到 M2,因此在 B点的风险与收益都大于 A点。若利率
升至 r3时,切点为 C,则 b3的比例大于M 3,此时的收益
率和风险远远高于 A,B两点。
此图说明 A,B、C点都是人们资产组合的均衡点,即风险
负效用等于收益正效用之点。从这些均衡点的变化中可见,利
率越高,预期收益率越高,而货币持有比例越小,证实了货币
投机需求与利率直接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托宾模型还论
证了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实现的。这
是由于利率的变动引起预期收益率的变动,破坏了原有资产组
合中风险负效用与收益效用的均衡,人们重新调整资产组合的
行为,导致了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所以,利率和未来的不确
定性对于货币投机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
总之,根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沦,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仅取
决于利率的高低以及造成此利率高低的货币的供需状况,也不
仅取决于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供需状况和风险性,而是取
决于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在内的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即
造成这些相对收益率的各种资产的供需状况和各种资产的相对
风险性。这样,资产选择理论就阐明了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
理论所无法说明的人们同时持有货币、债券及其他各种资产的
现象。
第六节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的理论也称为现代货币数量
说。与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最大差别在于他明确地提出货
币数量说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首先是
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物
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反映的
结果。出于货币供应的因素“极其决定性地依赖于货币制度”
,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来决定货币供应量,由此,对于货币数
量说进行重新表述,重点就在于阐述货币需求的理论,从而探
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经济中所起的支配作用。
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货币需求函数式
他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收入水平;第二
,是机会成本;第三是效用。由于效用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故
个人的偏好对效用的影响很大。
(一 ) 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但不能用
统计测算的现期收入作为财富的代表,而应该采用长期收入即
“永恒收入”的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永恒收入表示一个人所
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的收入的流量,相当于
观察到的过去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用符号 Y表示。
他又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人力财富是
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和后天的才能与技术,
其大小与接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非人力财富是指物质性的
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等各种财产。一般说来
,人力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很难转化为非人力
财富。这两类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不同构成比例,制约着他们所
带来收入的不同比例,进而也就影响货币需求。因此,他认为
"现金的保有不是与总财富相联系,而是主要与非人力财富相
联系。 "用 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财富的比例,即来自财产的收
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二 )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
报酬率)
1.货币币的名义报酬本率 (用 rm表示 ),在通常情况下为零;
2.预期的固定收益的报酬率 (用r b 来表示 ),如债券利率
,包括债券价格的预期变动;
3.预期的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 (用r e 表示 ),如股票的收
益率,包括股票价格的预期变动;
4.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 (用1d p ∕pd t表示 )
货币需求的因素之 。
(三 ) 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对个人和企业来说,持有货币可以用于日常的交易,可以应
付不测之需,还可以抓住获利的机会,这就是货币所提供的效
用。这种流动性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他因素,如人们的嗜
好、兴趣等都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一,用符号 U表示。
u)Y,w,,dtdpp1,r,rf ( P,M eb ??
式中的 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货币量 (名义货币量 )
,P为一般物价水下,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货币所能支
配的实物量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略去 Y和
w在个人间分配的影响,把 M和 Y分别看作按人口平均的货币持有
量和实际收人,w是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一部分,这个函数
就能使用于整个社会。
由于短期内货币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偏
爱等不会发生无规则的剧烈变动,因此 U可以作为一个常量从公
式中略去。由于财富的构成比例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当稳定的,它
对收入进而对货币需求小会产生大起大落的影响,故 w也可作为
常量来考虑。物价变动率只有在变化很大、延期很长时,才直接
影响货币需求,而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所以 1dp/p dt也可以从
式个略去。由于货币的名义报酬率通常为零,可以不考虑。至于
r b,r e 因他们直接受市场利率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归结为
市场利率 (r)的作用,用 r来表示r b,r e 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这
样,货币需求函数式就可简化为:
g= F(Y,r ) (2)
即货币需求出人们的收入和市场利率来决定。实证表明,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差.其利率弹性很低 (为 -0.155),
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弱。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较大
(一般为 1.394),说明货币需求受收入波动的影响较大。如果用
永恒收入的概念来考察,货币需求的变化就不大了。因为随着
经济的发展,现期的年度收入会有所波动.但将历年的收入加
权平均为永恒收入后,这种波动就趋于平衡,因而不会影响货
币需求的稳定性。
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的意义,在于对分析整个经济
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 (如货币收入和价格水平 )等意义重大。
这是由于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
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
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供应的
方面。弗里德曼在 1980年访华时曾重申指出:“货币数量公式
的实质,是有关供需失调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验主义的命题
。他阐明,货币需求量是少数变量的函数,而货币供给量则可
以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因此,供需的不平衡主
要发生在供给方面。”
第七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认为,决定流通中货币量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待出
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由此得下
式:
M= PQ /V
式中的 M为一定时期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P为商品价格
水平,Q为待出售的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
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是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出发来
探讨货币需要量问题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
币的职能也随之向前发展。当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商
品流通由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这个新的因素的加入又发生了新的
变化。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
总额 -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的支付总额 -彼此抵消的支付
总额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次数 )
二、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与费雪货币数量说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带动和决
定货币流通。而商品和货币 (金属货币 )都是具有价值才进入流通
过程的。货币数量说的前提条件是货币在没有价值、商品在没有
价格时进入流通过程,货币仅仅是一种流通工具,是一种覆盖在
经济这个有机体上的一层面纱,货币并不影响经济。马克思货币
需求理论的特点,还在于它站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货币
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货币因有价值才能进入流通。
其次,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然后才是流
通于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货币数量说则
只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忽视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
支付手段职能。
最后,货币数量说没有区分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
律,认为货币数量增加是因,物价上涨是果,物价水平与货币数
量呈同方向、同比例变动。而马克思在研究货币流通规律时,以
“货币本身是商品”为立足点.区分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
流通规律。
第八节 我国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货币需求量的动态区间
我国的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微观经济主体 (包括个人、企事业单
位和政府部门 )在其财富中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的形式保有的那
部分数量。
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心理预期、消费结构等因素,使得货
币发挥了储藏手段的职能,导致货币沉淀,从而形成货币容纳
量的弹性。在货币容纳量弹性的范围内,货币供应的过多,并
不会马上引起物价的波动。因此,货币需求量不是一个点,而
是一个有弹性的动态的区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预测货币
需求时,就采取了动态区间的作法,他们不仅对不同货币层次
的货币需求量规定了增长的幅度,还规定了上下限。如 1985年
上半年,规定 MI增长 4-7%,M2增长 6-9%,M3增长 6-9,5%,
信贷总量增长 9一 12%。如果经济发生变化,还可以改变货币量
增长的上下限。。
二、决定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及函数
我国货币需求的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居民和政府机关事业单
位三类。以下简要介绍我国学术理论界的某些看法。
(一)决定企业货币需求的因素
(1)社会总产值 PQ。 P是一般物价水平,Q是产量,货币需
求是社会总产值的增函数。
(2)流动资金周转速度V e。它与货币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
动,换言之,货币需求是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减函数。
(3)银行利率 rb。银行利率和下面要论及的金融资产收益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一起构成了持币的机会成本。银行利率与货
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利率对货币需求的调节作用的大小,又
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持币主体的预算约束硬度;二是利
率本身的水平高低及是否具有弹性;三是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
。鉴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尚未真正做到自负盈亏,以及过低和
缺乏弹性的利率水平,通过利率来抑制需求的对策还难以奏效
。
(4)金融资产收益率r e 。这一收益率与企业货币需求也呈
相反方向变动。
(5)预期物价上涨率△ P/ P。 这一变量可以看成是持有实
物资产的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呈相反方向变化。
(6)预期短缺程度 S。预期的短缺程度超高,企业囤积动机
、提前购买动机就越强,从而在企业的总资产中,以货币形式
保有的比例就越小。
(7)制度因素W。 具体是指经济体制、政策规定、行政干预
等非市场因素以及传统习惯。
(8)随机因素 u。 即各种影响货币需求的偶然性或不确定的
因素,这些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作用方向不确定。
综上所述,如以 Y代表PQ的乘积,我国的企业货币需求函数
式可表示为:
M= f(Y,Ve,rb,r e,△ P/ P,S,W,u)
(一)决定居民货币需求的因素
决定居民货币需求的因素中,同样包括银行存款利率、金融
资产收益率、预期物价上涨率和短缺程度、随机因素等变量,
其函数关系同企业货币需求函数类似。所不同的是:
第一,社会总产值PQ、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Ve应分别用国民
收入 Y、货币流通速度V代替。
第二,利率等几个机会成本变量在居民货币需求量的决定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几个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强度
不仅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水平和变动程度,还与居民收入结余数
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当居民收入仅够维持温饱,收入结余不
多时,人们对利率和物价变化而增加的持币机会成本不会太重
视,这时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甚低。反之亦然。
第三,居民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制度因素主要有:(1)收入
分配向个人倾斜的制度;(2)金融机构网点的发达程度。
(三)决定政府部门货币需求的因素
机关事业部门作为预算拨款单位,其货币需求主要受预算经
费的约束,且收入间距固定,这部分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同机关
事业单位的数量和规模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因实行经费包干
、结余留用,利率对这些单位的货币需求也开始产生影响。
三, 我国货币需求的数量分析
60年代初, 得出了一个测定年度现金发行量是否正常的经
验数据 1,8。 从实践上看, 这一经验数据对我国这一时期货币
流通状况的判断与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吻合的 。 但自 80年代以后
,这一比例开始下降 。 据有关专家对我国 1955一 1983年间的现
金流通速度的回归分析, 认为 v的减慢是一种趋势 。
近几年来, 有的学者根据 1952— 1989年统计资料, 以 Yn代表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P代表国民收入冲减指数, 在同
时考虑价格和实际国民收人条件下, 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M
0, M1,M2三个层次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其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际国民收入每增加 1%,现金需求就增长
1,217%,M1增长 1,272%,M2增长 1,353%。价格水平每
增长 1%,现金需求增长 0,287%,Ml增长 0,303%,M2增长 0
,307%。相比之下,三种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相差
很小。由此可以推论,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 1,价格弹
性小于 1,即货币需求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慢于价格水
平的上升。价格作为货币需求的解释变量不显著,是因为在 80
年代经济改革前我国价格水平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以零售物价
指数为例,1952-1987年的年平均增长仅为 1,58%,因此,这
种价格水平与货币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是十分自然的。尤其是
在 80年代以前,货币数量与物价是相对独立的。但如果以 1978-
1989年的统计资料来分析,结果就大不一样,M 0,M1和 M2的
价格弹性分别为 1,26,1,02和 1,15,三个价格弹性均超过了
l,尤其是现金需求的价格弹性提高的幅度最大,出现这种状况
的最基本的原因首先是改革以来,价格逐步放开,现金管理逐
步放松;其次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
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与物价相互联系、制约,导致
整个社会对货币需求的迅猛增长。
复习思考题
1,名称解释:货币数量说、流动性偏好需求、平
方根定律、惠伦模型、交易性动机、投机性动机。
2.试比较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异
同。
3.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托宾模型对凯恩斯货币
需求理论的发展体现在什么地方?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
论有何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哪些政策结论的分歧?
5.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有
何异同?
6.你认为在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应包括哪些自变
量?这些自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如何?
7.简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