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突发化学事故的医学救援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化工产品应用领域的扩大,发生化学事故的规模和频率在逐年增加。联合国于1986年3月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问题发布了相应文件、以推动世界各国对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对化学毒物和化学战剂突发化学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不但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社会课题,也是我军在和平建设时期实施防化卫生勤务保障的任务之一。
第一节 化学事故及其类型
一、化学事故及医学救援概述
(一)突发性化学事故(sudden chemical accident) 突发性化学事故通常是指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等过程中突然发生泄漏、燃烧或爆炸,造成或可能造成众多人员的急性中毒或较大的社会危害,需要组织社会性救援的化学事故。
(二)化学事故应急救援(chemical accident emergency rescue)一旦发生灾害性化学事故,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迅速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和国家财产损失,组织群众自我防护,撤离、疏散,消除危害后果,尽快恢复城市的综合功能。这种社会性的救援称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医学救援是化学事故救援的重要内容。
救援工作必须实行“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方针,救援时必须预有准备,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快为主;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根据事故范围及其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救援形式。
1、事故单位的自救 一般性化学事故危害范围小,危害程度轻,不需要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救援。事故单位熟悉事故的现场情况,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救、互救,特别应尽快控制危险源,使中毒人员尽快脱离毒区得到急救,这是化学事故发生后最基本又最重要的一种救援形式。
2、对事故单位的社会性救援 这里主要指对重大的灾害性化学事故而言。虽然事故危害局限于事故单位,但危害程度大,或者是危害范围已超出事故单位,涉及邻管单位并影响周围地区,依靠本单位及消防部门的力量已不能控制事故和及时消除事故后果。因此,必须组织地区或相邻单位和社会力量进行联防救援,
3、对较大危害区域的社会救援 这类化学事故通常已发展成特大的灾害性化学事故,危害范围大,危害程度重,甚至已产生次生灾害。如引起地下燃料管道大面积的燃烧、爆炸。人员伤亡惨重。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影响的范围已远远超出了事故单位,已经跨区、县,城市工厂的生产,商店的经营、居民的交通、生活等城市综合功能已不能正常运转,必须动员、组织力量采取断然措施,协同进行综合性的社会救援。
防化救援(antichemica1 rescue):军队利用防化组织、技术和装备,对突发性化学事故实施的救援行动,当突发性化学事故造成众多人员急性中毒,对社会产生较大危害时,充分发挥军队防化组织、技术和装备的优势,协助地方有关部门消除和控制化学事故产生的后果和影响。
二、化学事故类型
化学事故的类型从救援角度出发,一般可为两类。一类为一般性化学中毒事故;另一类为灾害性化学事故。而灾害性化学事故根据其危害范围及危害程度又可分为重大灾害事故和特大灾害事故。
(一)一般性化学中毒事故 由于工艺设备落后或违反操作规程,引起少数人员中毒伤亡。一般中毒10人或死亡3 人以下,事故范围及危害局限在单位以内,只需事故单位组织自救就能迅速控制的化学事故。
(二)灾害性化学事故 灾害性化学事故必须是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影响地区生产和妨碍居民正常生活,事故危害范围已超出事故单位并影响周围地区,事故呈进一步扩展态势化学事故称灾害性化学事故。按其危害范围、危害程度及人员伤亡又可分级为重大化学事故和特大化学事故。
1、重大化学事故 突然发生危及周围居民并造成中毒1O人以上,100人以下,或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的化学事故。从化学物泄露量的角度分析,几吨以下毒物泄漏的重大化学事故,是目前我国化学事故中发生概率最高的,而且也需动员部分社会力量和组织专业人员实施化学救援的事故。
2、特大化学事故 有大量毒气突然泄漏,并发生燃烧、爆炸。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中毒100人以上或者死亡30人以上,事故危害已跨区、县,并呈进一步扩展态势,使城市的生产、交通及人民生活等综合功能遭受破坏,社会秩序紊乱,称这一类化学事故为特大化学事故。如印度的博帕尔泄毒事件和江西上饶沙溪镇一甲胺泄漏化学事故等。印度博帕尔农药厂震惊国际社会的突发城市化学事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第二节 化学事故发生的原因
突然发生的灾害性化学事故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造成的原因,也有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破坏性作用,大致可归为三种因素。
一、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一般指人类在化工生产、贮存及运输等过程中,对从事的工作岗位未掌握客观规律,违章引起的化学事故。
技术因素造成灾害性化学事故的机率最高,也是引起化学事故的最复杂原因。例如:
(一)工厂选址不合适 与居民生活区混杂,也可能由于历史原因原来是人口稀疏的的郊县,现已发展为人口众多的居民密集区。一旦突发灾害性化学事故,必然破坏城市的综合功能,普通居民伤亡大。
(二)设备陈旧工艺落后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而生产设施又缺乏维护检修,未能及时更新改造,久而久之必然容易发生化学事故。
(三)管理紊乱 缺少科学的规章制度或不执行规章制度。产品质量低劣或不合格,储存仓库内剧毒危险品、易燃易爆、氧化还原剂混放。危险品运输工具不符合规定,不按固定路线行走,不储备急救药品、个人防护器材及堵漏设备。运输途中发生撞车、翻车或撞船、沉船等,有毒有害化学品人为地造成大规模扩散,就可酿成灾害性化学事故。如,深圳清水河仓库85大爆炸的直接原因是没有按国家颁布的法规审定建库库址,仓库内氧化剂和还原剂混放,发热燃烧,酿成了这次灾害性事故。
据统计上述几种原因发生的化学事故率高达50%。
(四)不遵守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违章操作甚至不经岗位培训就到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岗位操作,野蛮施工等都可能是发生化学事故的重要因素。如1993年2月14日唐山市百货大楼火灾,死亡80人,烧伤55人,经济损失惨重。原因就是由于将工程转包给无施工能力的建筑队,不是电焊工又无焊割作业证的人员无证上岗,电焊火花引燃海绵、塑料等高分子可燃材料,最终酿成一场化学性火灾。
(五)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 工作责任心不强,散漫懒惰,甚至为泄私愤蓄意破坏,都可导致有毒化学品泄漏、火灾或爆炸,如1993年10月21日下午南京炼油厂汽油罐一场罕见特大火灾,引起大面积燃爆。省内外出动150辆消防车,17小时才扑灭火情,当场死亡2人,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就是由于工作极不负责,纪律松弛,管理混乱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导致汽油从罐顶大量溢出,流入200多米长的排水明沟,在3万平方米范围内形成爆炸性气体,被民工拖拉机启动产生的火花引燃发生爆炸。
二、自然因素
大自然发生的强烈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龙卷风、台风、潮汛、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雷击及太阳黑子周期性的爆炸引起地球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因素,都可造成大型化工企业设施破坏,引起燃烧、爆炸,使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外泄,造成突发性化学事故灾害,这类灾害由于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引起,目前还无法正确预报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但在建厂设计时应当有所考虑。
三、战争因素
战争可造成工农业设施的破坏,大量有毒有害的化工原料、产品外泄发生燃烧、爆炸,造成灾害性化学事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欧洲伊泊尔地区首次使用180吨氯气进行攻击,揭开了人类战争史上首次使用化学战剂的先例;仅5分钟内就造成对峙而无防护的英法联军15000人中毒,5000人死亡;1951年5月6日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用B29型轰炸机对朝鲜南蒲市投掷了目前是重要工业原料的光气炸弹,造成1379人中毒,480人死亡;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使用了12万吨植物杀伤剂,造成130多万人中毒,1/3地区污染,遗传学的远期效应使该地区的畸胎率、癌变率大大增高。最近的海湾战争更导致了有关国家的大量油井、贮油设施遭到破坏,大量原油污染广阔的海域及岸上设施,使大量海鸟和鱼类死亡。油井燃烧的黑烟笼罩了城市的上空并下黑雨,污染的烟云甚至飘移到南欧,给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破坏。
四、人为投毒
人为投毒事件近年也呈上升趋势。前一类如1995年3月20日发生的东京地铁沙林投毒事件;后一类如1995年6-11月发生在广东高要市金利镇大面积投毒灭鼠药和农药事件,造成死亡18人,住院163人次,死牛1O头、猪243头、鸡3100只、鱼300多尾,大量人员惊恐外逃,造成极坏影响。
第三节 化学事故特点
化学战剂或化学毒物的特有的毒性作用及其理化性质,决定了化学事故灾害有别于其他灾害性事故,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发生突然,防救困难
灾害性化学事故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常在想不到的时间、地点突然发生。印度博帕尔灾害性化学事故就发生在半夜零时,人们都在熟睡之中。而一些自然因素如地震、雷击等引发的灾害性化学事故更是无法预料。一旦发生灾害性化学事故,短时间内可发生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外泄,引起燃烧、爆炸性次生灾害:产生的有毒气体只要吸人几口就可致人死命或窒息,而且有毒气体可迅速扩散到居民区,无孔不入,毒性作用迅速,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措手不及,有毒气体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引起呼吸、消化道等多系统的中毒;而不同的毒物不但防护措施不同,救治方法也不一样;有的剧毒化合物还需要特效药物才能救治。而且除了少数有机磷、氰化物及一些重金属盐中毒有特效抗毒药外,其他有毒化合物还没有一个有效的现场救生药物:事故中心局限区域可由于燃烧、爆炸而出现“高温、高压、缺氧、剧毒”的微小环境,还可因强烈的大火,消耗大量氧气,形成负压将人畜吸入火焰中去。因而对救援的设备要求也更高。例如防毒面具需要具备多种滤毒功能,既要有选择性的过滤式防毒面具,又要准备缺氧条件下使用的携氧式面具。
二、扩散迅速,受害广泛
突发化学事故后,有毒有害化学品通过扩散可严重污染空气、地面道路、水源和工厂生产设施。危害最大的是有毒气体,可迅速往下风方向扩散,在几分钟或儿十分钟内扩散至几百米或数千米远,危害范围可达几十平方米至数平方公里,引起无防护人员中毒。如,在1979年9月7日,温州电化厂发生爆炸引起液氯泄漏,有毒气体高达50m,以3.7m/s风速向下风方向扩散远,至6km,污染面积达7.3km2;挥发性的有毒液体污染地面、道路和工厂设施时,除可引起污染区人员和参加救援的人员直接中毒外,还可因染毒伤员的污染服装或车辆在染毒区域向外行驶而扩散,造成间接中毒,另外,现代建筑内部的塑料墙纸、化纤地毯、腈纶织物、有机玻璃装饰及其他高分子化合物极易燃烧,且可释放出次生的有毒气体。居民在短期内要疏散撤离,水源、地面污染要进行消毒,工厂设施要停工待消毒后才能恢复生产,这些化学事故均可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和使国家财产蒙受损失。
三、污染环境,不易洗消
有毒气体对环境污染一般影响不大,进入室内,绿化疏密区及低洼地区处气体通过风吹、日晒等可很快逸散消失。但有毒气体在高低、疏密不一的居民区、围墙内易滞留。能够长期污染环境的主要是有毒液体和有一些高浓度、水溶性的有毒气体。一般有毒的液体化学品都为油状液体,水溶和水解速率慢,挥发度又小,都有一股特殊而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气味。一旦污染形成,由于油状液体挥发度小,粘性大,不易消毒,所以毒性的持续时间就长。若化学事故发生在低温季节或通风不良的地形则毒性可持续几小时或几十小时,甚至更长,洗消特别困难。如污染发生在江河、湖海水源或水网地区,有毒的油状液体常可漂浮水面,随潮汐和波浪进而污染江河中的助航设施和两岸的码头建筑,还可沉人江底成为一个长期的污染源。如1994年1月2日上午,长江主航道扬中二墩港江面,一艘1.4万吨级的“大庆423号”油轮与另一艘货轮相撞引起大火,由于江水涨潮,燃烧的油料漫溢至江中,形成一条300米长的火龙;现场周围地区被黑烟笼罩,空气中迷漫着刺鼻的油烟味。又如江西上饶沙溪镇2.4吨一甲胺泄漏后,有毒气体所经之处,空气、水井、鱼塘均受污染,毒区内树木、稻叶等植物一片枯黄,大豆、瓜果布满黄斑、池塘一片混浊,死鱼满塘漂浮,虽然每天用消毒剂对街道、树木、房舍洗消数次并恰逢大雨冲淋,但事故后三天染毒区内仍可嗅到强烈的一甲胺气味,靠街道的房舍内气味更浓烈。
四、影响巨大,危害久远
城市特大化学事故一旦发生,势必影响城市的综合功能运转,交通被迫管制,居民必须疏散撤离,生活秩序受到破坏,企业生产将停止、打乱或重建。除了动员企业本身、本地区社会力量进行救援外,近邻省市也将在物力、财力及人力进行救援。1993年1月21日南京炼油厂一场罕见的特大油罐火灾发生后,震动了中央和邻近省市,全市11个消防中队除 1个留守外均到现场灭火,省公安厅消防局电令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南通等各市的消防力量全速向南京集结,还向安庆、上海等地求援,并电请南京军区、省军区支援。南京军区作战部命令舟桥旅、防化部队和工兵部队赶赴现场、武警部队的数十辆军车也全速向火场挺进,形成一支由市内市外,省内省外,中央地方、军警干群等数千人马,与一百多辆消防车,还有陆、海、空和民航系统的7架直升飞机及7架运五飞机的支援队伍,省医疗系统的救护队伍也赶赴现场救援。这类化学事故除了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更严重的是有损国家声誉,在国际上也可引起巨大反响。
因此,在生产、存放、运输化学物品的机构,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加强管理。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安全检查的只能、加强防范措施和技术装备研究,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建立相当规模的监控救助中心和网络,防患于未然,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的共识,对于避免化学事故发生和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十分必要。否则,造成的损失将大大超过维护常设机构的经费投入,有些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
第四节 毒物、毒源和危害形式
一、重点毒物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在大中城市周围地区分布,我们面对化学事故发生的规模和频率逐年上升,主要的化学毒物的威胁情况如下:
(一)军用毒剂的非战争使用
近年国际上一些恐怖分子、极端分子、黑社会囱体出于各种昏的,常常在公众场合或人口密集区制造一些破坏事件。最突出的就是将毒性强烈的军用毒剂非战争使用。如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投毒事件,死亡12人,中毒5500人,其中1036人入院治疗。日本政府所在地及国会周围几条地铁主干线被迫关闭,26个地铁站受到影响,东京陷入一片混乱。接着在4月19日和7月4日,分别在横滨和东京地铁发现了光气和HCN投毒装置。1996年12月12日又在东京河边挖出了40m1毒性更为强烈的VX。
另外,用于军事目的的化学战剂在训练或保管过程中也可发生散在的中毒事故。军队中化学战剂发生中毒频率较高的是沙林和毒芥子气。在80年代曾发生过三起较大沙林中毒事故,中毒150多人,死亡15人;71年还曾发生了一起日军侵华战争遗留下来芥子气中毒事故,造成5人中毒1人死亡。近年还曾发生过火箭推进剂造成的人员中毒事故。此外,有些化合物如有机磷、氢氰酸,光气等“双用途”毒剂,既是军用毒剂,又是化工原料,战时可迅速转入军用生产。这类化合物目前仍是制式装备毒剂,历史上曾在战争中大量使用过,但又确实是化工的重要原料,使用广泛且量又大。一旦突发化学事故,由于毒性强烈、作用迅速,其杀伤威力及危害程度、范围又远较一般有毒化学毒物大。
(二)化学毒物
有些化学毒物如光气、氢氰酸本身就是制式毒剂,但它又是重要工业原料而使用。从外军装备的化学武器库来看,利用“双用途毒剂”的化学毒物不可能当作化学战剂而被禁止的事实,如硫酸二甲酯、氯气、硫化氢、氮氧化物、无机或有机氰化物等,在历史上也曾作为军在战争中使用过。还有一些导弹、火箭、鱼雷推进剂及机械技术液体或作业排放的硝烟废气发生泄漏或燃爆,一旦突发成化学事故,同样将对人类造成大规模的杀伤作用,并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但是能酿成特大化学事故,发生频率又高的重点毒物必须是毒性高、挥发度大、中毒后作用迅速的挥发性气体或液体化学品。
根据上海市从7500余种化学毒物在10年中发生的化学事故概率和死亡人数及贮量统计分析,得出下列21种有毒气体或挥发性较强、气化率较高的有毒液体和3种危害性较大的化学危险品。21种重点毒物是:氯、氨、一氧化碳、光气、硫化氢、二氧化硫、氰化氢、氯化氢、氮氧化物、氟化氢、氯乙烯、甲醇、苯、硫酸二甲酯、甲苯、丙烯腈、甲醛、苯乙烯、溴甲烷、二硫化碳、二异氰酸甲苯酯。3种化学危险品是:液化石油气、汽油、原油。
二、常见的化学毒物
(一)常见毒物分类
毒物分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指对有剧烈毒性或强刺激性的气(液)体,能通过多种途径、大规模毒害人员的各种有毒化学物质,按其对人体的主要毒理作用和临床特征,根据化学救援的特点,工业毒物性质和分类习惯相对地分类。
1、刺激性毒物 刺激性气体常以局部损害为主。仅在刺激作用过强时引起全身反应,决定病变部位和程度的因素是毒物的溶解度和浓度。高溶解度的氨、盐酸,接触到湿润的眼球结膜及上呼吸道粘膜时,立即附着在局部产生刺激作用;中等溶解度的氯、二氧化硫,低浓度时只侵犯眼和上呼吸道,而高浓度时则可侵犯全呼吸道;低浓度的二氧化氮、光气,对上呼吸道刺激性小,易进入呼吸道深部并逐渐与水作用而对肺产生刺激和腐蚀,引起肺水肿,导致缺氧窒息。液态的刺激性毒物可直接接触皮肤粘膜而发生灼伤。
2、窒息性毒物 这类毒物进入体内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发生障碍,致使机体组织缺氧。可出现头晕、心悸、烦躁、呕吐、呼吸困难、惊厥、意识模糊,迅速陷入昏迷状态,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常见的窒息性毒物为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
3、其他毒物 包括有机溶剂及一些易燃、易爆物质,高浓度中毒时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首先出现兴奋不安、震颤、抽搐,继而步态步态蹒跚,运动失调、瘫痪,以后逐渐进入麻痹而死亡,同时,这类毒物对皮肤和粘膜也可产生刺激作用。
(二)毒物的毒性
已在第二章阐述。
(三)毒害剂量和毒害剂量级
化学毒物与军用毒剂最大的区别是毒性相对较小,因此,判断其在染毒区的染毒浓度、密度和毒害剂量等均可参考毒剂相应部分。
三、突发化学事故的毒源
化学事故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毒源,而毒源的存在形式与化学事故的性质、救援方式和效果有直接的联系。化学事故的毒源一般有固定毒源和流动毒源两种。
(一)固定毒源
固定毒源一般是生产剧毒化学品的工厂,以及贮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另外,由于化工企业布局的分散,地下和架空管道可长达数十公里,而且有的管道是数根交叉或平行,而管道内运行的又是不同的化学毒物。如,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仓库的特大爆炸事故就是由于黄磷、砷化物、过硫酸氨、硝酸按等氧化、还原剂与大量易燃易爆剧毒品混存自燃的仓库固定毒源而造成。如1979年9月7日温州电化厂液氯罐装车间造成59人死亡,779人中毒住院的特大化学事故也是生产剧毒品的化工厂固定毒源酿成的。
(二)流动毒源
流动毒源是指通过陆上公路、铁路和海上、内河等水上运输每日在流动的毒源。
由于缺乏预案及发生事故地点的居民没有思想准备,一旦突发化学事故后常常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如,2000年9月在新疆发生的运送报废军用物品发生的爆炸,死亡50多人,伤100多人。1993年9月3日发生在江西上饶沙溪镇的一甲胺泄漏特大化学事故造成39人死亡,650多人中毒就是典型的流动毒源造成的特大化学事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许多运输车辆、船只不符合运输化学毒物规定,有的驾驶员没有受过上岗训练,频繁的交通事故也必然孕育着运输剧毒化学品车辆发生事故机率的增加。因此,对运输有毒化学品的车辆、船只进行法规管理,也是防止流动毒源发生化学事故的一个重要措施。1994年3月30日上午,广东省境内一辆载有剧毒三氧化二砷(砒霜)的大货车翻落阳山县秤架河,造成约2吨的砒霜散落河内的重大化学事故就是一例。
四、化学事故的类型
无论是固定毒源还是流动毒源,酿成化学事故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泄漏型,另一种为燃爆型,前者较多见,后者破坏性大。
(一)泄漏型化学事故
这类化学事故指管道、阀门失灵或运输工具故障,发生有毒气体或挥发性强的有毒液体成点状、线状、平面或立体的大量泄漏而造成人员伤害。这类事故特点是中毒人员多,现场死亡人员少。死亡大多发生在中毒后的几天内,死亡原因大多为迟发的毒性作用或中毒性肺水肿、继发感染。印度博帕尔和上饶沙溪镇就是这类化学事故,沙溪镇受毒气影响的995人,死亡39人,但当时现场也只死亡8人。
(二)燃爆型化学事故
这类化学事故可由于燃烧、爆炸,使有毒气体泄漏和爆炸造成人员伤害。这类事故特点由于燃爆本身及次生的灾害造成现场死伤人员多,有中毒伤员,也有烧伤、骨折复合中毒伤员,伤情复杂。温州电化厂就是因为:只半吨的液氯钢瓶倒灌人氯化石腊起化学反应,压力激增而爆炸,又击中另外几只钢瓶引起连锁爆炸,造成厂房倒塌,共死亡59人,779人中毒治疗。
五、化学毒物的毒害特性和危害形式
(一)毒害状态和危害形式
突发大规模化学事故后,毒物主要通过毒气云团和液滴起危害作用,造成大量人员的伤害。
1、毒气云团 当贮存的毒物由于火灾、爆炸或管道破裂在瞬间散发出大量毒气,升至一定高度成为毒气云团,往下风方向扩散。这些毒气云团有的本身就是气态;有的是经高压液化装罐贮存,通过泄漏或燃爆气化产生成毒气云团。这种瞬时产主的毒气云团的初始浓度很高,所以危害下风方向的纵深距离远、毒害作用大,但持续作用的时间相对较短,可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有毒物质挥发形成蒸气的同时;还有部分以液滴形式散布在事故现场毒源的周围,以后可从染毒容器及物体、地面上蒸发形成毒气再次染毒空气。这种再生产生的有毒气体的特点与瞬时散发形成的毒气云团相反,毒气浓度较低,危害纵深距离较近,毒害作用相对也较小,但蒸发成气体持续作用的时间也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如是油状液体时间则更长,这种从液滴蒸发再次形成的有毒气体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危害形式,在救援时必须切实做好呼吸道的防护,同时注意身体接触染毒。
2、液滴或微粉染毒 地面、物体上的有毒化合物液滴都可通过染毒皮肤或挥发的蒸气毒害人员。由于液态毒物挥发的持续时间较长,救援时常需用化学洗消剂对染毒区先进行消毒。
微粉态的有毒化合物可通过风力或车辆行驶在空气中飞扬散布,所以在救援时必须做好呼吸道和全身防护,用液体的化学消毒剂喷洒消毒,既达到阻止其飞扬又可破坏其毒性作用。
(二)危害范围及毒害程度
危害范围及毒害程度主要取决于距离事故中心区域的远近。距事故中心愈近,毒害程度愈重;距事故中心愈远,则危害相对较小。
重度危害区在毒源周围附近区域,毒气浓度高为致死浓度,并伴有严重的地面污染,该区域人员中毒伤亡多,工厂设施破坏和污染严重。救援重点为切断毒源,抢救中毒伤员,保护、转移其他毒品及消除渗漏或散布出来的液态或粉态毒物。救援力量以专业人员为主,必须携带特殊救援器材和穿戴全身防护器材进行抢险救灾,对重度危害区的救援危险性大,必须加强救援技术的勤务保障和现场指挥。
中度危害区在距事故中心区稍远的下风方向范围。该区毒气浓度仍较高,较长时间吸人可引起严重中毒,也可发生死亡。该区无防护人员基本失去自我救援能力,需组织专业救援人员和社会救援力量进行救援,帮助撤离和抢险救灾。在该区个人防护应以过滤式防毒面具为主,抢险时可戴橡皮手套及穿长筒雨靴进行防护。
轻度危害区在距事故中心区较远的下风方向范围。该区毒气浓度较低,边缘区可接近允许标准,长时间在该区的无防护人员可出现轻度中毒症状,以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为主,离开毒区可能不需特殊治疗就可慢慢恢复。该区一般无设施破坏,救援工作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无防护的居民组织转移、疏散和撤离,控制人员、车辆进入毒区。该区可采用防毒面具或自制简易防护器材进行自我防护,并警惕与从重度和中度毒区撤下的人员、车辆接触发生间接中毒。
(三)毒物作用特点
化学毒物对人员的伤害作用与其他灾害相比有其特点。
1、毒性伤害大 化学毒物以其特有的毒性对人员起伤害作用,伤害作用的大小又取决于发生化学事故的毒物的毒性。毒性大伤害人员就多,毒性小则伤害人员少且易救治。毒性大的毒物有的无色无味,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只要不知不觉地吸入几口或皮肤上沾上一些就可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2、中毒途径多 化学毒物致人伤亡的途径远较其他灾害为多,有的化学毒物既可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消化道误食等使人员直接中毒;也可使执行救援时接触中毒伤员污染的服装等引起间接中毒。其中以呼吸道吸入中毒对人员危害最大,而且防护又困难,所以在执行救援任务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呼吸道及眼睛等暴露器官的个人防护。
3、危害速度快 特别是毒气云团,起始浓度很高,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只要几分钟就可迅速扩散到下风方向的广大地域,使人员造成严重危害。有些化学性火灾,原来无毒的高分子装饰材料经燃烧热解出有毒气体也可迅速使人中毒伤亡。而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同样可在高温下挥发成有毒蒸气往下风方向逸散,危害救援人员及事故周围区域的居民生命安全。
4、毒效时间长 化学毒物的毒气云团可在事故后持续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再生的毒气云团持续时间更长,可持续几十分钟至几小时。特别在风速较小时毒气云团可经久不散,而在低洼处,建筑通风不良处有毒气体可滞留较长时间。而液体和粉态化学毒物可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如不采取消毒措施,很难消除其危害。
5、危害范围广 化学毒物的毒气云团危害范围很广,常常达到几十平方米至几十平方公里,在较大范围的空间染毒。毒气不仅能伤害室外的地面人员,还可通过密闭不严的门窗、缝隙等毒害室内人员。液态和粉态毒物则可染毒地面、马路,还可通过车辆行驶扩散到更远的地方。
6、防护救治难 化学毒物引起的人员中毒,既可出现单纯毒物中毒,还可发生共存化学品反应引起次生的化学毒物中毒。以及燃烧、爆炸引起的烧伤、爆震伤、骨折等复合伤,这就为诊断和救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事故中心区域情况复杂,可能随着灾情的发展,在局部形成“高温、缺氧、剧毒”等特殊微小环境,这就给防护和消除毒物增加了难度。不同的毒物需用不同的防护方法和防护器材,消毒方法和消毒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参加救援的工作人员避免人海战术,而要讲究科学方法救助。
第五节 化学毒物中毒途径与临床表现
一、化学毒物的中毒途径
(一)呼吸道吸入中毒
这是化学事故发生后最多也是最危险的一个中毒途径。因为有毒气体毒性高,一旦被呼吸道吸入后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并作用于靶器官,产生毒理作用并导致中毒症状的出现。由于有毒气体无色无味,吸入一口就可发生中毒死亡,必须有特殊的防毒面具才能进行防护,而发生化学事故后不可能有许多防毒面具备用,而有毒气体又无孔不入,可对无防护的居民发生中毒伤害。
(二)皮肤接触中毒
有毒气体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可能性很小,但在夏天或湿热多汗的皮肤对一些水溶性较大的有毒气体如氨、氯可对皮肤产生刺激或腐蚀作用。
但有毒液体可通过大面积的皮肤染毒或通过染毒服装渗透而引起皮肤中毒,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反应;也可对染毒的局部皮肤引起腐蚀作用。
(三)眼中毒
眼睛的神经、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部位,有毒气体或有毒液体溅人眼睛除了局部的刺激作用外,也可通过吸收引起中毒反应。而且只要很低的浓度就可对眼睛产生毒作用,这是发生中毒概率最高的一个途径,一般有呼吸道吸人中毒必定有眼中毒。
(四)消化道中毒
消化道中毒发生概率较低,一般都是通过误饮染毒水或误食染毒食物才会发生消化道中毒,但一旦发生中毒,就可导致全身吸收中毒。
(五)伤口中毒
发生化学事故时,由于燃烧、爆炸还可发生一些外伤、骨折、烧伤等,这些伤口一旦染毒可加快吸收成为复合伤。这类伤情处理就比较复杂,休克发生率高,出血严重,影响手术时机,伤情可互相加重。处理时必须掌握先处理直接危及生命的创伤、出血或中毒。
二、临床表现
常见的急性化学毒物中毒的靶器官损害如下:
(一)呼吸系统
1、机械性窒息 高浓度的氨、氯、硫酸二甲酯、二氧化硫等急性中毒可致喉痉孪、声门水肿,还可引起支气管粘膜大片脱落,导致呼吸道机械性的阻塞而发生窒息。
2、呼吸抑制 高浓度硫化氢、氨等可使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受刺激,引起反射性呼吸抑制;异丙醚等麻醉性毒物可抑制呼吸中枢;有机磷农药可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功能,引起呼吸肌麻痹;一氧化碳、氰化物等均可抑制细胞呼吸酶,因缺氧而导致呼吸中枢抑制。
3、呼吸道炎症 氯、氨等水溶性较大的刺激性气体,对局部粘膜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等炎症。吸入各种刺激性气体及金属铜、铍等烟尘可引起化学性肺炎。
4、肺水肿 成酸、成碱类、卤族、卤烃类、醛、酯类及有机氟化合物等刺激性气体均可导致肺泡、血管通透性增强,损害肺泡的I型、II型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两者通透性增加而形成肺水肿。有机磷农药可使腺体分泌增加而导致肺水肿。
(二)精神神经系统
1、中毒性脑病 常见的有亲神经毒物及窒息性毒物两大类,例如四乙基铅、有机汞、有机锡气磷化氢、铭、汽油、苯、二硫化碳、溴甲烷、环氧乙烷、三氯乙烯、甲醇及有机氯、有机氟农药及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急性中毒,可发生急性中毒性脑病。但其早期症状不典型,且变化多样,有时同一种毒物,急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2、多发性神经病 常见于砷、有机磷农药以及正已烷、甲基正丁基甲酮、溴甲烷、铊及其化合物、汽油、二硫化碳、一氧化碳等中毒。
3、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常见于各种急性中毒后恢复期。
(三)血液系统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影响携氧功能及形成变性球蛋白小体(海恩茨氏体)导致溶血。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毒物引起碳氧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症而导致组织缺氧、窒息。砷化氢、铜、苯肼等中毒引起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若红细胞急剧减少,导致组织缺氧,重症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等。
(四)泌尿系统
升汞、四氯化碳等中毒,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性肾病。苯酚、甲酚、乙二醇、镉、铋、铊、铅、黄磷、有机氟气体及其残液气体等亦可引起中毒性肾病。邻甲苯胺、对二甲氧基乙基苯胺等中毒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
(五)心血管系统
锑、砷、磷、氯化钡、四氯化碳、有机汞、有机氟、无机氟等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心律紊乱等。
某些急性重症中毒性肺水肿,能引起急性肺原性心脏病变。某些急性中毒、过敏、严重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导致儿茶酚胺增加,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六)消化系统
汞盐、砷、氟硅酸钠等经口中毒,可发生酷似急性胃肠炎病变,并导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多脏器损害。
黄磷、四氯化碳、乙硝基氯苯、丙烯醛、二氯乙烷、氯乙烯、苯的氯基硝基化合物等中毒均可损害肝脏而出现中毒性肝病的临床表现。
(七)其他
1、变态反应 接触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对苯二胺、生漆等毒物可引起过敏性皮炎和哮喘。
2、烟尘热 吸入锌、铜、镍、镉、钨、铍、氟塑料热解物等烟尘,会在接触毒物后数小时出现烟尘热。
第六节 实施化学事故医学救援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必须建立在深入调查、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化学事故的 预防除了要在全社会加强防灾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建立防灾措施和救援系统。
一、潜在危险度(latent hazard)评估
对潜在危险度的评估,实际上是分析潜在危险性的量度、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分析。例如潜在危险度与有毒化学品的贮存量、急性毒性、周围居民密度,其他共存化学品的总量、发生化学事故的频率、企业管理水平及设备状态等有关:还需参考全国相关地区及全国化工系统调查统计的结果,用“权迭加积分法”或其他统计方法对潜在的危害进行分级处理,根据积分的多少等最后评出所在地区、城市级、区级和厂级的化学危险重点目标单位。
二、危险目标区和重点毒物的评定
在掌握危险源的分布后,确立重点毒物和划分威胁城市的危险目标区(hazard target area)。对常用的多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急性毒性(按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五类划分),每日生产、运输、使用、贮存的总数量,历年事故情况,毒物的理化性质等项目分析评估,然后请有关专家评审,最后正式确立了该市的重点毒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该市的危险目标区域。
三、应急救援预案
通过对一地区、城市重点目标的预测,可以确立该重点目标的有毒化学品一旦突发事故能造成多大的伤害范围、程度及人员伤亡人数, 因而有利于制订相应有效的救助方案“应急救援预案(preliminary plan of chemical accident emergency rescue)”。
对危险目标区的预测,主要是根据化学事故的可能类型、性质、影响范围大小及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定,因此,化学事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确立。
(一)大量释放出有毒有害气体或挥发性液体
只有大量释放有毒有害气体才能造成对人员的大规模伤害,虽然也伴随火灾的燃烧、爆炸引起的烧伤、冲击伤等,但绝大部份伤亡应是由于中毒引起。
(二)有毒气体扩散迅速,传播范围广
毒气烟云可随风速迅速笼罩该地区或城市上空,危及事故区域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可使交通、通讯等中断,城市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引起社会秩序混乱等恶劣影啊。
(三)接触途径广、暴露区域大
化学毒物能通过吸入、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使人员迅速中毒,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事故区域内出现大批相同中毒症状的伤员,虽然也涉及到地面、设施的消毒和环境污染及生态平衡的影响,但必须是对人员产生大量急性中毒效应为主。
在预测的基础上,必须对危险目标区突发化学事故的范围进行估算。
通过危险目标区、危险源、重点毒物、化学事故可能影响范围,以及危险目标区的人口、地理、气象等情况的大量调查、分析、分级,在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一旦突发化学事故,通过预测软件即可模拟预测出事故的规模,下风方向毒气云团的全剂量值,不同剂量的危险纵深、危害宽度、伤害面积及无防护人员的伤害概率等,供救援指挥部决策部署救援力量。
“化学救援预案”是应急救援行动的指南。制订预案的目的是为迅速而有效地将事故的损失减至最低限度,应急措施的确实可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案”的符合实际以及准备的充分。“预案”应包括权威性的组织指挥机构、各级救援队伍的组成及职责、所需设备和器材、人口的撤离和疏散路线。事故现场的洗消和善后处理及包括各类应急救援网络指挥图解的制订等。
四、指挥机构、专业队伍的建立
为在突发化学事故时能迅速、有秩序地进行应急救援减少事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损失,保障我军指战员在战、平时防化医学勤务保障,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军队和城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法规及权威的指挥机构。
(一)军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我军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为行政指挥与技术指导、行动两大系统,各自履行其相应的职责。部队的医学应急救援接受军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在统一指挥下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医学应急救援只是整个救援行动的一个组成部份。总后卫生部成立全军化学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和指挥发生化学事故时的医学应急救援工作。下设军队化学 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中心,中心有五部份组成:(1)办公室;(2)技术咨询组;(3)毒物检测中心;(4)中毒急救中心;(5)化学事故医学救援分队。各大军区、军兵种卫生部成立化学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化学事故的惶学应急救援组织;集团军以下部队由相应的卫生处、卫生科、卫生队领导组织化学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
(二)地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地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在人(民)防委员会领导下进行,设立市、区(县)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办公室、其职能由市、区(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兼之,负责组织、指挥各种救援力量,实施应急救援;水上也设立相应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处理辖区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工作;市有关局(公司)也应设立领导小组,处理本系统的应急救援工作。在重点目标单位应建立化救专业队伍,24小时值班并加强专业训练,除完成本单位、本地区的化救值班任务外,还应对相邻地区及整个城市联防值班,一旦突发重大化学事故,能迅速作出应急救援反应。
(三)《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专业分队装备器材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专业分队可装备下列必要的器材和药品。
A 医学救援器材
1、隔绝式防毒面具;2、过滤式防毒面具(包括:配备各类滤毒罐、综合防毒、有机气体、酸性气体、CO、氯、氨、汞等有毒气体);3、隔热服(阻燃服)及各类全身防毒衣(66型、82型等);4、防毒围裙、手套、靴套、斗蓬(81-A、81-B型);5、供02设施;6、人工呼吸机;7、心脏除颤器;8、各类特殊中毒急救药品和常规急救药品及器材(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9、止血、包扎、固定器材及药品;10、皮肤消毒剂;11、洗消剂(器材、地面);12、救护车辆;13、安全帽、担架。
B 侦检器材
1、毒剂报警器;2、检毒箱;3、化验箱;4、CO报警器;5、02测定仪;6、测爆仪;7、便携式侦检箱(包括:采样器、各类有毒气体侦检管);8、单种气体侦检报警仪;9、多种有毒气体分析仪;10、多种有毒气体监测仪;11、风向风速仪。
C 抢险堵源器材
1、防爆工具(各类规格:锤、钳、铲、凿、扳手等);2、专用堵漏器材(各类夹具、止漏塞等);3、千斤顶;4、鼓风机送风装置;5、救援绳(6m、18m)及皮尺。
D 其他
1、化救车辆(指挥、侦检);2、洗消车;3、淋浴车;4、车载电话;5、对讲机;6、固定无线台;7、防爆应急灯(手电);8、警报器、指挥联络旗、染毒标志(牌、带)、警戒信号标志、话筒(电池);9、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