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义
一、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看法、原因及后果
(一)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些同学听了不以为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非是讲些枯燥无味、空洞的道道,嘴皮子官司,人人都可以讲,毫无科学的道理可言,它也不创造价值,不是生产力,它完全是形式、政治的需要,就象自行车的撑脚架或雨伞,现在好多人也不信这一套。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有没有科学的道理、创不创造价值,这是我们后面几章要涉及的内容,这里我们将谈谈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及后果。事实上现在社会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中央多次召开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就国家而言,要维护统治,除了执政者自身的建设,还要培养接班人,要靠教育,纯粹靠专政不可能,这么大的国家,需要人做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对敌——专政,对人民内部——民主(团结-批评-团结),毛主席讲什么是政治(胡耀帮);就社会而言,社会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变化极为巨大的一个世纪,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纵观20与21世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又时时处于危机之中,作为人类社会精神表征的思想道德体系在每次社会变革发展中深处危机的中心。政治时局的变更,军事扩张的威胁,经济危机的恐怖,环境污染的破败,价值体系的颠覆,暴力与反社会行为的滋长,毒品的蔓延,文化的冲突,乃至科学技术进步引发的思想道德问题,无时不困扰着人类。同时还有利益关系、政治关系、人际关系、组织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等;对个人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它。在家庭,我们是家长,在学校,我们是老师,在社会,我们有朋友,有些甚至是领导者,在座的好多人 可以说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当今社会,人们有好多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必然有好多忧虑、担心、不快,有时找朋友聊天、谈心、心理咨询,找书看看(报刊、小说),看电影、电视、录象、写日记等,上海还有一“哭吧”,每小时50元。其实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人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说教,其实,它是一种心灵的沟通、碰撞。好多问题光靠物质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靠精神。即使世界最富有的人,也是如此。人们不仅有物质需要、更有精神需要,有些人并不强求物质,更需要精神,追求个人价值(钱三强、华罗庚放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回国)人活着,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很多东西、很多大企业家赚了钱,为什么还要读书(北大有很多奔驰说明这点),一是业务充电、二是精神丰富。我们则可从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得知:“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湖南株洲某重点中学老师
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和建设史上曾经凭其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创造了巨大的辉煌。(日本)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人们却感到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在各级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反反复复、声势浩大的宣传面前,人们已很难显现出一如既往的亢奋,有的人逐渐静如止水,有的人开始犹豫观望,还有的人甚至报以冷嘲热讽和强烈的心理逆反。是什么原因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一呼百应?我们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威望的主要原因。
(二)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滞后性(思政活动问题)。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也必将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受到巨大冲击,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才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行为主体,即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的现代人,但我们的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却素质不高,没有前进多少,停留于原有的水平,囿于原有的内容和方法,没有多少创新,从而使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太多,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脱离实际这个土壤而显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好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些甚至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过去老一套,没有想到内容要随着人的思想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失序。现代人,自主和独立意识日强,说教无法起作用,必须靠沟通感情,为什么学生干部感到同学工作难做,关键在于没有与同学打成一片,不能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要用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过于陈旧,如学文件不如在活动中学。如爱国主义,人人都知道,但真正要产生深深的体会和体验,则要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在先烈的浴血奋战的事迹中才领会。秭归的屈原祠中有一首诗歌非常感人,东边、西边、南边、北边(风暴、鬼、水、豺狼)。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比如:
(1)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界限是什么,产生了疑惑。比如为了一份合同而撒谎,结果给公司带来了利益。怎样看?甚至对明显的善恶都分不清。有人竟然认为她必须帮助老板作黑帐,这是为了全体职工的利益。
(2)对于千百年来人类所确立的一些基本的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产生了疑惑。比如,要不要区分君子与小人。有青年认为:“是君子,还是小人并不重要。做小人是技巧,是生存手段。……”对于腐败的看法,好多人认为谁能腐败就是谁的本事,现在社会环境如此恶劣,为了生存什么手段都是可以采取的,不管道德与否。 这一问题比起分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似乎更加严重。当人们分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仍在竭力分辨善恶的时候,表明人们还是在追求善。而当人们提出区分君子与小人、区分善恶并不重要的时候,就变成了想取消善恶的界限。而取消善恶的区别就意味着不必讲道德。这是做人要讲道德这样一个根本信念的动摇。
与此相关的困惑是很多的。比如:是为善好还是作恶好?有人问:“当善良不能引出好结果时,为什么不作恶?作恶也许会带来善。”(注:段跃:《困扰中国青年人的十人伦理问题》载《中国青年》1995年第5期。)作恶怎么能带来善呢?这个善是对谁而言的呢?
这一类问题还包括做人要不要讲良心?要不要讲人格?要不要维护正义?要不要帮助别人……做人要讲道德,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做人的根本信念。如今,这个根本的信念在一些人心里产生了动摇,成了一种疑惑。
(3)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有疑惑。其中包括如何对待金钱?如何对待享乐,要不要追求崇高理想?如何对待命运?如何看待奋斗、成功与失败。这一类的困惑,每一代青年人都会产生。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这些古老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更加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对自身命运的把握也越来越难。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脱离实际,比如在对待职业选择上,不顾现实。一天,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们上德育课时,瞧见窗外有一个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于是这位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看看窗外那位清洁工,然后仔细想想,长大后愿意做清洁工的请举手!”结果,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全班36位学生,没有一个举手。接着,这位老师又动员大家发言谈体会。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感觉他很可怜。你看,人家都坐在大公司里上班,而他却要干这样的事情。”于是,这位老师感到“震惊”,觉得“有义务纠正孩子们的观点”(载200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此前也曾看到一条消息,说山东某地以“长大你想干什么”为题,对中学生进行道德理想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1200多名中学生中,长大愿意当农民的只有两人。于是调查者惊呼:“现在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农民和清洁工是劳动者,而劳动者是伟大的,一样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觉得,问题不在这里。不论是浙江那位老师的提问,还是山东某地的调查,都是一种对孩子成长的误导。我们花那么大的力气培养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难道就真的只是为了让他们长大后去争当清洁工和农民吗?我不知道,那位中学老师和山东那些做调查者,难道他们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清洁工或农民吗?!应该承认,我们这个世界确实存在着差别。不仅有先天条件的差别、生存环境的差别、社会时代的差别、生活质量的差别,而且还有岗位的差别、身份的差别、职务的差别、待遇的差别等。同样是一个大学生,干这份工作每月能挣3000元,可要是去干那份工作,每月却只能拿到300元。既然存在差别,就得承认差别。否则,到了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看到的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在孩子们心里留下的阴影,可能比他们直面欺骗还要恶劣得多。
其实,比责怪孩子们“理想不够高尚”更重要的,是应该告诉他们两个法则。
第一是竞争法则。区分差别的依据,就是竞争。谁都可以当老板,谁都可以当教授,谁都可以当科学家,但前提是要在竞争中获胜。你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你就得付出别人付不出的东西。你想攀上别人攀不上的高峰,你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第二是公平法则。尽管中学生们都不愿意做清洁工,最终还得有人去扫马路。但只要每一场竞争都公平,最后那个扫马路的人就会毫无怨言。怕只怕不该扫马路的人去扫马路,而该扫马路的那些人,只因为有个好爸爸,或者有个好关系,或者善于投机和钻营,最后竟然坐上了人见人羡的岗位。
不要怕孩子们了解社会的真相,因为他们是未来的主人。竞争需要他们去奋斗和参与,公平需要他们去维护和创立。
(4)除了这些,还出现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难题,如面对弱势群体、网络技术、未成年人教育问题(2004年比1999年犯罪律上升4、7℅)。
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教育者问题)。
教育者范围很广,有专门在教育战线从事教育的人,有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有家长、有干部,注意教育者也是教育对象。以前教育者靠以身作则、人格力量教育人,如叶圣陶、陶行知、孔子等,可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做得不尽人意。如教师、家长、专职人员、领导干部。从上到下(院士、学位委员、博导、硕导、大学老师、中小学老师,高校也并非净土,报上登高校的“反贪风暴”、“学术腐败”。中小学老师也如此)。比如说,品德教育是从做人要诚实开始的,可是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讲假话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买车票——那双眼睛、买鸭子);近年来,还多次从报纸上看到中学教师为即将升入大学的新生改填成绩单,改写评语的事情。类似的不诚实、不讲道德的事情就发生在未成年人的视野之内,未成年人怎么能不对做人一定要诚实的道德信念发生疑问呢?教育者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湖南株州某重点中学老师
随着教育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随着我们党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某些人道貌岸然,在台上高谈阔论,大做特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自己却因“东窗事发”,成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腐化变质分子,于是,人们开始怀疑困惑、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论当成政治口号、政治表态、政治标签。这就使人们形成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误解,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台上和台下不一样,领导面前和群众面前不一样(四个不一样)…党的队伍里和社会上出现了”两面人”。(如刘志安)这些人“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说的比唱的还好。人们曾这样概括:美国人敢说敢做,德国人做了也不说,日本人做了再说,中国人只说不做。这样,市场经济求实进取的精神与我们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作风发生了矛盾。这也是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好多人责怪受教育者素质太差,其实,只有不会教的人,没有教不好的人。
3、环境发生变化(环境问题)
当今、环境的变化是很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学校、家庭的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不断,在这种环境中,人不发生变化是不可能,在某种意义上,人是环境的产物。以云南省省长李嘉廷为例。
从祖国最东端的黑龙江到边陲云南,近5000公里的航程是李嘉廷的迁任足迹。沿着这条横贯大陆南北的路线,有记者与近30位知情者取得联系,他们中有李嘉廷的领导、同事、朋友、老师、同学……他们使我们不断清晰着少年李嘉廷、父亲李嘉廷、市长李嘉廷、省长李嘉廷和贪官李嘉廷的多个形象:
石屏县原县长、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副主任张俊说:李嘉廷曾回过家里几次,但未对当地的发展有过“关照”,石屏至今还未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李嘉廷的语文老师、云南省著名作家李乔曾说:他很能吃苦,学习也很刻苦。
原黑龙江省委常委、副书记、省人大副主任李根深说:我和宫本言同志搭班子,我做市委书记他担任市长,我们当时下决心从大厂、高校和研究所调来一些人才改变干部结构,宫本言有意把李嘉廷调到市里。他(李嘉廷)的协调能力还是不错的,脑瓜比较聪明,记忆力很好,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强。
李嘉廷为什么会这样,是受环境影响,别人都怎样了,自己呢,于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4、价值取向扭曲(教育对象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更新,打破了思想的沉闷局面,从潘晓的“人生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开始,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人们开始对“我是一块砖,哪儿需要哪儿搬”产生怀疑,敢于思考,直抒己见。但也有一些由于在价值取向上未能把握好度,矫往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了认识上的偏激性与片面性,从重政治轻经济,转为重物质轻精神、重实利淡漠政治;从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走向利己主义;从重道义轻金钱,走向重金钱轻道义、拜金主义横行。现在人们很少谈政治,谈精神,而谈物质比较多。如高校教师在一起开会谈论的是效益的好坏、不谈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的人情愿呆在效益比较好的单位什么职务也没有,而不愿意到效益差的单位。亲情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兄弟反目。
畸形消费和享乐主义颓风的盛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难困苦面前,中华民族无愧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经过无数磨难,终于战胜了各种险阻,走上了建设现代化强国之路。一个民族面对经济发展,面对大量增长的财富,也会受到严峻考验:她能否不沉湎于物质财富,不沉湎于感性享受,能否升华出一种超越单纯的物质享受、寻求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正视现实我们不能不说,在这场新的考验面前,中华民族的不少成员都交了不合格的答卷,都被享乐主义迷住了心窍,都陷入了灯红酒绿、超前消费的欲壑中。
过去,我们常把“灯红酒绿”当作旧社会或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剥削阶级奢华生活的代名词,似乎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是无缘的。而今天,对中国人来说,灯红酒绿已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触之可及的现实。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现代化的都市,一座座星级宾馆、饭店拔地而起,飞甍齐云,星罗棋布的酒吧、美食城、夜总会歌舞厅琳琅满目,争奇斗妍。一些名流大款不断在其间饮酒作乐,寻欢买笑,比富斗阔,一掷千金。恐怕刘禹锡再世也会感叹:“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灯红酒绿现象不只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都市有,流风所及,现在甚至在不发达地区的城镇也突出地存在着这种现象。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有的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而这些地方建造的楼堂馆所却美仑美奂(huan4多的意思)。古人讲,“邑有流亡愧俸钱”,真不知道这些地方的领导们在酒足饭饱、听歌跳舞之际作何感想。
据《工人日报》报道,南京汉中路一家浴室“在某晚报刊登广告,隆重推出牛奶浴。所用牛奶是纯鲜的消毒奶,女士盆浴每位用奶5公斤,浴资88元;男士浴池,一天放奶50公斤,每位浴资38元。”这是我国超前消费和享乐主义颓风蔓延的又一个新例证。该报同时指出,“南京人对牛奶浴的出现大多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开发奶浴是一种片面追求高效益的猎奇行为,它只能助长‘大款’、公款等畸形消费,并不能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一方面,我国虽然在总体上基本摆脱了贫穷状态,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但按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收入多少所列档次,我国仍属于6个档次中的第5档,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更严重的是,直到1998年,我国农村还存在着5000多万贫困人口,他们还吃不饱穿不暖。可是另一方面,一些通过正当或不正当手段“先富起来的人们”,却过着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畸形消费、挥霍浪费,用纯鲜牛奶洗澡。这是多么鲜明的反差!能说这种反差现象是道德的吗?
马克思早就说过:饮食男女是人类的正常机能,然而如果把这些机能与人类其他活动割裂开来,并使它们成为人类最后的唯一目的,那么人们就只有动物的性质。马斯洛曾把人类的需要依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个层次:最低的是食与性的生理需求,向上依次为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氏认为,越上升,需求的精神成份越多;一个民族的需求层次越高,这个民族越具有创造性,越具有前途。保罗·萨缪尔逊曾说:“单从生物性来谈论幸福,人可能不如动物,人的幸福是包含着精神内容和精神意义的。”哲学家马克思、心理学家马斯洛、经济学家萨缪尔逊从不同角度得出了同一个结论:人不能停滞于感性享乐,而应有精神追求、道德追求;单纯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使人降低到了动物的层次。
我国畸形消费和享乐主义颓风的盛行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同虚无主义、悲观主义人生观等消极现象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时期以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攻击,一些人热衷于宣扬消极的人生观。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对这些句子一定不会陌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些词句为封建文人所写,本是宣传虚无主义、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可是我们这个号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却认可了它,著名作曲家为它谱曲,著名歌唱家加以演唱,著名导演将它确定为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歌、主题歌,然后由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在数十天里,在黄金时间向全国播放!在诸如此类消极人生观的影响下,再加上其他原因,“不要活得太累”这一人生信条便在一部分人中流行开来了。正如《求是》上的一篇文章所说:“这种‘不要活得太累’,实际上是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反映”,“实际上成了对克已奉公者的‘告诫’或揶揄”;“在那些享乐主义者看来,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所谓‘过把瘾就死’,所谓‘何不游戏人间’,都是这一个意思。”因此,要消除畸形消费和享乐主义颓风,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倡导乐观的、进取的人生观,旗帜鲜明地批判一些文艺作品所散布的消极人生观。
拜金主义盛行。甚至有人说,市场经济实质上是金钱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就是全民动员捞金钱。因此,拜金主义比较盛行。可以说,我国从实行商品经济开始,就出现了拜金主义。80年代,曾有这样的顺口溜:“低头向钱看,抬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有的经济学家甚至发表文章,把它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这就是一切向钱看。”后来,又发表文章,提出“要为一切向钱看正名。”在这种错误舆论的导向下,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长蔓延。党中央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同志及时指出:“‘一切向钱看’应有所收敛。”拜金主义是把金钱当作圣物来崇拜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主张“一切向钱看”,认为“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排斥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拜金主义现象是形形色色的。这些表现形式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人支配金钱,而是金钱支配人。在宗教中,“人脑的产物”(上帝)支配人;同样,在金钱拜物教中,“人手的产物”(金钱)支配人。以此为参照系,有关专家把拜金主义的表现形式划分为三种:
——人为金钱而牺牲自己。金钱的魔力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金钱可以给人带来一切。由此,又很容易产生出“金钱就是一切,一切为了金钱”的人生观。拜金主义者以为有了金钱就有幸福,结果却常常是为金钱而牺牲自己的真正幸福。“金钱婚姻”往往就是如此。
——人以金钱来衡量自己,把人的价值归结于金钱,在拜金主义者看来,不仅一切商品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人也可以当作商品,用钱来估值。思格斯曾说,除现金交易外,拜金主义者不承认人和人之间还有其他任何联系,“甚至他和自己的老婆之间的联系百分之九十九也是表现在同样的‘现金交易’上”;“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李咏值4亿。
——人的个性被金钱湮灭。货币是无视个人的独特性和个性的。在交换中,货币代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可以换取任何性质特殊的具体劳动的结晶即各种使用价值。所以商品的一切质的差别在货币面前都消灭了。货币的这一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拜金主义者的真实个性在“万能”的货币面前被消弭。在商品社会里,任何人只要持有货币,就等于拥有一种社会权力,而无需问持有者的特殊身份。在这一点上,货币把国王、贵族和平民百姓的身份差别消灭了。拜金主义者从这里洋洋自得地感受到货币的魔力,却没有想到:他的真实个性已不复存在,他已不是真实的“他”了。
有人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道德随物质积聚而败坏,人类美好情感因拜金主义的冲击而日削月减,历史时期,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自产生之日起,就给人类社会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古代社会也不乏金钱摆布下的丑剧,历史的伤口也曾流淌着被金钱污染了的血液,给人类编年史上留下了酸楚的记忆。”我国西晋时期,在奢侈淫佚之风的激荡下,金钱崇拜之风愈刮愈猛。南阳人鲁褒感时伤世,写了一首著名的讽刺诗《钱神论》,该诗把金钱的魔力和西晋门阀贵族狂热崇拜金钱的心态刻划得淋漓尽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由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闻笑谈,非钱不发。洛中朱衣(王公),当途(当权)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抢我终始……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钱神论》所描写的现象在今天的中国又死灰复燃了。正如王锐生先生所说,在当代中国,“拜金主义思潮的泛滥,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当代中国的拜金主义思潮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是紧密相联的。当人们将消费、享乐作为生之目的、生之追求时,他们必然信奉拜金主义,因为金钱是实现消费与享乐的手段。
当代中的拜金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篇文章说,拜金主义在当前的中国有10种心理表现:一是迫切心理,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把行业和工作上的权力优势变成本人的资本,以此捞钱;
卖官鬻(yu4卖的意思)爵”小考 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秦始皇本纪》就有记载:“纳粟千石,拜爵一级。”但秦朝尚无“卖官鬻爵”一说,它的形成大约是在汉朝。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不是卖官,而是鬻爵。所谓鬻爵是指用爵位来换取粮食,与钱尚无干系,目的是救灾。可以说鬻爵是国家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因粮食不足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卖官则始于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有雄心大略,边关多事,国库开销甚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当时的问题,于是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至此,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汉朝称“卖官”为“赀选”,当初规定除有市籍的商人以外,凡缴纳一定资财的,可以自备车马服装,到京师等候选用。后来又逐步扩大范围,不仅解除了对商人的限制,还新增卖武功爵。 随着时间的推移,卖官鬻爵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与其初衷越离越远,成为封建君主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种无耻手段,而且卖官的手法也不断翻新。例如东汉桓帝采取拍卖的方式卖官,官职不公开定价,谁出价高就卖给谁,而且只收通货。汉灵帝更是“精明”,不仅“开西邸卖官”,成立了专门负责卖官的机构,而且还公开做“广告”,在长安鸿都门外贴上斗大的金字:输粟补官,二千石(高级官)钱二千万文;四百石(中级官)钱四百万文……且允许赊帐,到任后限期加倍还欠。大富翁崔烈仅用五百万就买得司徒官位,灵帝为此很是懊悔:“早知如此,当标价千万才是”。 不过,汉灵帝卖官虽然做得有些荒唐,但毕竟还属于“政府”行为,且收入都归国库。而到了后来,卖官鬻爵竟发展到个体经营,成了“私营”性质。南北朝魏国宠臣元晖作吏部尚书,就曾公开卖过官,标价是:一等郡官帛二千匹,二等一千匹,三等五百匹。唐朝韦皇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联手卖官,只要交上足够的银两,母女俩就用皇帝的名义通知中书省发布“任职书”。最可笑的要数唐昭宗时的宰相韦贻范了。他上台不久,就靠封官许愿的手段,捞了不少油水,属于“货未出手,先收订金”。没待他的许愿完全兑现,他的母亲死了。按照当时风俗,他被免职回家守丧。这一免职不要紧,可急煞了那些受封受许者,他们纷纷吵上门来,要求退还买官钱。韦贻范无奈,不待守丧期满,便要求提前恢复相位。他复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给那些债主封官晋爵。 清朝卖官之风最盛。清朝称“卖官”为“捐纳”,通过“捐纳”可以买到的官极为广泛。京官可买到郎中,地方官可买到高于知府的道员。对买官的人无任何限制,地主、商贾且不必说,连流氓、盗贼等也无一例外。“捐纳”更有广泛的用途:平民可以捐官;小官可以捐大官;虚衔可以捐实职;应处罚的可以通过“捐纳”减轻乃至全部抵销责罚;降革职的可以通过“捐纳”官复原职;触犯刑律的可以捐成无罪。有个名叫郑广的盗贼用偷来的钱买了个县令,进而用金钱结交上司,很快升为按察使。这位“大人见没有人怀疑他,便重操旧业,在偷盗时被抓获。在狱中他还写了一首歪诗,其中有两句很是耐人寻味:“他人做官为做贼,郑广做贼为做官。” 明明是一方买一方卖,却偏要说成“捐”,仿佛慈善行为。一个“捐”字,使皇帝老儿卖得体面,使“捐官”之人买得风光。“捐官”之人圆了官梦,皇帝老儿收了金银,可谓两全其美,“捐官”也是一种经济投资,若“捐”得一个“肥缺”,三五年内,所花的“成本”收回,以后就白赚了。所以捐成了官的人,上任伊始,十之八九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封建社会的买官卖官,现代社会也屡见不鲜。黑龙江省绥(su2)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大肆卖官(乌纱批发部),疯狂敛财2000余万,所涉领导干部260多人,绥化市50%以上处级干部有牵连。纪委调查,自1995年以来,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先后收受多人巨额贿赂,买官卖官,索贿受贿。从1995年至2002年4月,疯狂敛财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其中包括人民币1875万元、美金31·9万元、港币12·7万元、各类物品价值人民币240万元。 应该说,马德的“乌纱批发部”是他到绥化后才开张并日益“兴隆”的。在马德担任绥化主要党政领导职务的6年中,组织人事纪律成了一纸空文,卖官鬻爵成了他最大的“业绩”。 记者有关渠道得到的消息称,绥化某局原副局长A为了坐上第一把交椅,竟然送上100万元; 绥化市原某局一处长B,2000年送给马德10万元。2002年1月,B坐上了绥化市某局局长的位子; 绥化市某县原县长C,2000年指使其妻子给马德妻子送上一张30万元的存折,2001年春,C当上了该县县委书记。 绥化下属某县级市原市委副书记D,2000年到绥化市医院看望其时正在住院的马德,“顺便”奉上50万元“慰问金”,第二年,D升为某县县长。 绥化市某县原县长E,两年内分3次送给马德共14万元,2000年11月,他顺利地被提拔为该县县委书记。记者在采访中还听到一个传闻,为了讨马德的欢心,E曾给马德建了一栋别墅,而该县是一个刚刚摘掉“全国、全省贫困县”帽子的穷县。 与“马德案”有牵扯的官员还有很多,绥化某县原县委副书记、政协副主席F先后给马德送上34万元,绥化下属某县级市原市委副书记G送上了29万元、美元2万元,绥化市某局原局长H送上15万元…… (曾经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联是“以钱开路”。)
疯狂卖官 "五毒书记"劣迹全披露 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是一个“吹、卖(官)、嫖、赌、贪”五毒俱全、良知泯灭的腐败分子。 张二江是山东寿光人,1954年1月生,大学文化,曾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88年9月任丹江口市委副书记、市长兼武当山风景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1997年1月任十堰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委书记,1998年12月任天门市委书记至案发。 2001年7月出事。 张二江案是近几年来全省查处的厅级领导干部中违纪问题种类最多、影响最恶劣的大要案件。经核实,他在丹江口市和天门市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人民币82万余元、美金4300元;非法占有公款22万余元、便携式电脑一台,价值2万余元;违反规定收受红包、礼金人民币10万余元、日元1万元;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嫖娼、淫乱、包养情妇、观看淫秽书籍、光碟。
1995年初,丹江口市财政局农税局长吴建营到张二江家,请求张将其升任市财政局副局长,送给张现金8000元。同年春的一天,张安排秘书要吴给其买一台彩电,吴立即照办。1996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吴到张家再次向张提出任职请求,送给张现金1万元。同年夏,张又叫吴为其买一台冰箱,吴连忙购买了一台冰柜送上。同年 6月,吴得知张要出国考察,送给张600美元。同年底,张二江乘太平洋保险公司十堰办事处在丹江口市设立代理处之机,提出该代理处经理由吴建营担任。1997年春节,吴又送给张现金1万元,并旋即走马上任。1998年春节前,吴得知代理处将要撤销,到张家向张提出调回市财政局任副局长,送张现金1万元。同年6月21日,吴又送张现金1万元,根据张二江的意见,吴很快便被任命为市财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国资局局长。 1998年1月和3月,时任丹江口市卫生学校校长的王定武(因受贿被开除党籍、行政撤职)两次到张二江家,向张提出调动工作的请求,送给张现金2000元和1000元。之后,张对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说:周长富(时任卫生局局长 )调任教委主任,卫生局局长让王定武接任。同年4月,张再次提出让王定武任卫生局局长。为感谢张,王到张家送现金20 00元。1998年11月,王又从卫生局财务拿现金2000元到张家送给张。王送给张的7000元,其中5000元用虚开发票分别在市卫校和卫生局财务冲销。 在张二江面前,只要用钱开路就可升官。1994年秋的一天,丹江口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周长富(因受贿问题被判刑5年,开除党籍、行政撤职)到张二江办公室汇报工作时,提出到市直部门去工作。1995年1月的一天,周送给张家现金800元。同年2、3月,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根据张的意见,向张汇报将周调任市卫生局局长的方案,张表示同意。同年 4月,周被市委任命为市卫生局党委书记、提名任卫生局长。1996年1月的一天,为感谢张,周送给张现金1000元。 1998年初,周听说市教委主任要调整后,到张家要求调教委工作,送给张现金2000元。不久,张对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说,教委主任叫周长富去干吧。同年4月,周被任命为市教委党委书记、主任。1999年初,周到天门出差,为感谢张的关照,到张家送张现金2000元。周送张的5800元,其中4000元用虚开发票在财务冲销。 对身边的人要官,张二江办得更爽快。1999年8月的一天,天门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彭某(已作撤职处理)得知市财政局领导班子将要调整后,向张提出到财政局任局长的要求,张当即答应到时候考虑。两个月后,有关人员向张汇报考核财政局班子的情况时,张说:“财政局新局长人选,彭某比较合适。”事后,张又向市政府领导推荐彭任财政局长,有人提出彭业务不熟,张坚持己见。同年11月,彭某被任命为市财政局局长。彭为感谢张,2000年春节前到张家送现金1000元;几天后,彭又以拜年为名,到张家送给张现金1万元。2001年春节前,彭送给张现金1000元,后送给张现金1万元。 曾为自己办过事的人,张二江更是竭力保护。2001年春节后的一天下午,市教委主任罗某(已作免职处理)到张办公室汇报办理张二江之子上大学一事时,向张打听机构改革情况,并说社会上传言要变动自己的职务。罗要求在教委还搞几年。张叫罗不要听传言,并说市委没有动罗的意图。罗为感谢张保住自己教委主任职务,先后五次送给张现金4.2万元,此款均以虚开发票手法在教委财务冲销。
有一种顺口溜:“五千块钱站站队,一万块钱上上会,最少两万才到位。”“贷款买官,当官还贷。”“ 要想富,动干部。”
二是交换心理,如管理部门搞权钱交易;三是侥幸心理,如有的人被巨款重财所诱惑,抱着“查出来倒霉,吃苦一辈子,查不出来是运气,享乐一辈子”的思想而挺而走险;四是补偿心理,如工资不足“外快”补,“自己不拿子女补”;如李嘉廷、陈克孝主要就毁在儿子身上……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西蒙前不久曾这样对采访他的中国记者说:“我的某些朋友告诉我,文化大革命固然很可怕,但是现在的人们都变得十分贪婪,一切朝钱看。这倒使我缅怀起中国以前的那种价值观。这当然不是要回到文革时那种悲惨状况中去,但希望不至于出现人们的脑子总是在这样打转:‘我能赚多少钱?我怎么才能赚到这么多钱?’”连外国人都希望我们不要陷进拜金主义的泥坑,难道我们自己还不应该警醒吗?
为了根除拜金主义,《列宁选集》第4 卷中有这样一个设计:将来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后,在“世界几个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金子修一些公共厕所。”当今的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因而必须重视发挥金钱的正当功能,还不可能用金子去修厕所,但对日益泛滥的拜金主义却不能不进行理直气壮的批判,任何听之任之、纵容拜金主义的言行都是十分有害的。
除了我国人们的价值取向扭曲,国外也出现这种情况。20世纪60年代的学运没有丝毫改变日本的现状,而70年代因石油危机将那些忠诚的职工当垃圾处理的时候,日本青年转向自我开始了反思。随着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加骤,日本青年的这种变化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兴起了对传统观念的调侃风。电视节目主持人彼得武志,在他之后的三马,相继以笑星的面目嘲讽社会规范,红极一时;《少年跳跃》杂志以漫画手法刊载了题为 “大力神”的故事,描写一位平时爱唱高调,但一遇强敌便借故溜走的故事,与武士道精神完全唱反调。杂志因此大受欢迎,订阅直线上升达500万册。80年代调侃人生成了日本各种漫画中的主流,到90年代,以“崩溃”为题的书纷纷出版,如《学力崩溃》、《高校崩溃》, 甚至《母性崩溃》等波及到社会的其他方面,以“崩溃”为题的书大为流行。所谓《学级崩溃》等,是指中小学课堂纪律混乱,暴力事件与逃学事件增加,学习成绩好不受欢迎,以及高中生随意外宿等现象。(注:何培忠:《中日青年生活观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165、179页。)这些现象确实是惊人的,日本青少年在追求自我方面是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是否是日本只顾强行发展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的后遗症?无论 如何,在日本社会,普通青少年身上出现“调侃”“崩溃”的现象,绝不是一般的社会现象,这是否就是韦伯提出的“世界的解咒”。日本的青少年由于转向自我,神道也好,天皇也好,富国强兵也好,这些目的的神圣性开始崩溃,需要在新的基础上树立新的发展目标。
2001年元旦日本的《东京新闻》刊登了以“21世纪:你的选择”为题的读者调查,有10613封 回信,复信者中1/3是主妇,也有青年,选择“不应重视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而应重视在生活水平上缩小差距的共存共荣”的人高达65.2%,相当于回答“为了加强经济国际竞争力 ,因而欢迎自由竞争,即使生活水平差距拉大,也是不得已的”人的两倍。“这表明,普通日本人希望改变20世纪的一直追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原理’,并开始走向考虑到他人和环境的‘温馨社会’。”(注:《参教消息》,2001年1月5日。)日本青年希望已经自立的个人超越“竞争至上”的时代,建立起互相支持的社会。无独有偶,在美国青年中追求同样价值取向的人也在增加。杜维明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四百多位学生中对“自由与公平的观念哪一个更重要”作过调查。在1990 年时,有75%的学生选择自由、理性、法制、人权。但是,到1999年5月,再调查时则是一半对一半了,认为不应将人当作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处在社会网络的中心的观点也在上升。 (注:《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5页。)关于中国的情况,我们在80年代中期,曾与日本共同做过两国青年劳动意识的比较的调查,在竞争与公平两个方面,赞成前者的中国多于日本,日本青年当时就已感到竞争的压力而选择公平了。关心集体与他人本来是中国青年的优势,他们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个主题就象爱情在文学中是永恒的主题一样,也是伦理学的永恒主 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与学者为此引发的议论汗牛充栋,而且争论不休。从历史的进程看, 人从“神”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凸显特殊性即主体自由以后,又要求在新的基础上完善自我 ,回归到新的社会与自然中来,呈现螺旋形向前发展的历史,这也是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发 现的永无休止的长河。我们相信,在前进的过程中,无论会有多么混乱与痛苦,无论还要多 么长的时间,人类定能找到并建立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形成新的价值,那才将是“新人类”的诞生。
在西方,正在兴起简单主义,“简单生活”或者叫心灵的革命。“当今的青 年人正沉浸在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富裕中,享受着充分的自由。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得传统的‘ 观念’‘规范’以及‘认真’态度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欲望的急剧膨胀。”美国《简单生活月刊》创立人之一丽莎·茵·普兰特在所著《简单生活》一书中这样写道:“实际上, 在 西方社会,简单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主张。因为在多数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 适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和历史的悲哀。人们更愿意选择另一种生活。过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作者一再声明简单生活不是指苦行僧的清苦生活,也不是辞去高薪工作的清心寡欲,只是反对当前大力促销的“财富中心论”,而将成功、财富只看成是外在的荣光,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注:(美)丽莎·茵·普兰特:《简单生活》,2000年,第2、18页。)关于休闲与简单生活,在中国“新人类”中也是十分强调的两个方面。今年2月3日《北京晚报》报道 北师大教育系对1万名高中学生调查,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选项中,认为“ 轻松自在的生活”“重要”与“比较重要”的总计占76.1%,而选择“理想信念”的只有8.9 %。在另一项选择中,“充满刺激和挑战的生活”被放在最后,但又将“事业成功”放在了 首位。我国青年最近的这种选择,是保守传统的影响,还是简单主义的表现,有待深入的探 讨。
一方面,物质享受在丰富,闲暇时间在增多,生活质量确实在提高;另一方面,竞争也在加剧,有的成功,有的沉沦,有的堕落,给人的 精神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新的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现实,人们又有了新的追求。去年 8月10日台湾《中央日报》发表了台湾嘉义中学学生郭怡婷的文章“我对新新人类的省思” ,“走在繁华的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奇装异服、百洞于衣、出口狂语、发染五色的 年轻人,他们自喻为‘新新人类’。其处世哲学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些现象看在成人眼里,无疑是叛逆乖张、离经叛道、为所欲为的劣行。但换个角度看,这些行为,是源自于成人的功利社会呢?是否出自于内心的无所适从与不满呢?”文章最后希望成 人能因青年的这些行为反省自己。而另一些青年则更加理性的思考,由张振海编著的《新新 人类》一书描述他们“在玩酷扮靓的同时,不断追问活着的意义。”“面对现实社会的压抑和传统的生存规则,他们无时不在思考着超越现实和传统的规则,挣脱由别人替自己进行的人生设计,痛痛快快地出走,去自由地走向太空那个‘没有父辈意志,没有陈规陋习’的地 方,去轻松地‘甩一甩头’玩它个天翻地覆。”他们自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派”,“自由原则是‘新新人类’思想家的最高原则。”(注:均引自张振海编著《新新人类》,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另一本《酷》的书中,作者何炜在指出这些 青年受到社会的微词以后写到:“追求自由与解放,快乐与乐趣始终是人类的最大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在工具性的手段中忘记了目的,成为工具的奴隶,以自由和乐趣为 目的的生活开始在一些另类身上形成明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样态,并正逐渐影响着世界的面 貌。他们不再走过犹不及的极端或作无谓的反叛,就象青春的作为;他们是嬉皮士和朋克之后的智者,又是常规社会中童心未泯的孩子,乐趣是他们的旗帜,自然本身是其内在精神,富于创造与前卫是其外化形式,快乐是其生活方式和硕果。”(注:何炜:《酷》,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年,第5页。)其实,愤世嫉俗、追求自由自在者古代也有,因为它是人的本性的表现。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又由于主体意识的觉醒 ,越来越多的青年厌恶在权力与金钱争斗中由于过份贪婪所表现的卑劣,将价值追求转向自 我的安宁与完善。正是相当一部分青年的能力与追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宋朝诗人赵师秀 所写的“不作封侯念,悠悠远世纷”成了这批青年群体的人生选择。正如周国平在“人的活 动和完整的人性”一文中写的“它(注:指人的需要与能力)的每一次重建都把人的需要与能 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也就是新人的形成。”(注:《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7页。)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前述根本的改变 ,原因是多维的、综合性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追求主体自由的自觉大大增强了,人 们要求追求个人的权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手指血印决心 摆脱人民公社的束缚,要求分田单干的举动。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特殊性、个体性出现的突 出事例,而他们的被肯定,并引发改革开放的大发展,也应该是中国肯定特殊性的开端。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了,甚至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贬低思想政治教育。有人说:“共产主义理想是远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空的,生产技术是硬的,黄金钞票是实的”。主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想远的,丢掉空的,掌握硬的,大捞实的。”还说什么“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些论调,都是“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
还有一些人,贬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市场经济最讲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创造价值,是一种“无效劳动”;当然,也有一些人并不完全赞成这种观点,但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软任务,创造的价值不大;也有一些人形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自行车的撑脚架,自行车正常运转是,撑脚架是不需要的;自行车不一定转了,撑脚架先撑一撑。(伞)一个时期以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全党的共识,但实际发展很不平衡,具体又有两种表现:留恋思想政治工作“统帅一切”的地位、将其看成“灵丹妙药”的人,总喜欢用政治眼光审视一切,以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人的思想搞乱了,一讲发挥政治优势就想把“左”的那套东西搬出来,对思想政治工作所处的“服从”、“服务”地位心理上不能接受;与此相反,相当一部分人心灵深处则信奉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认为现在都搞市场经济了,一切都得按“经济规律”办事,只要把制度执行严了,“蛋糕”(工资、奖金等)切好了,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而,“平时无人问,出了问题找政工”的“雨伞现象”,只打雷不下雨的“旱雷现象”,以及做做摆设的“甘草现象”,在一些企业里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不能当饭吃”、“先进不能当衣穿”、“奖状不能当钱花”的口头禅仍有市场,“无私奉献”这面思想政治工作的神圣旗帜被玷污得锈迹斑斑。如果不能从思想认识上真正摆正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加强”和“改进”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正是上述错误认识,所以一些单位的领导就借深化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之名,淡化、削弱甚至取消思想政治教育,将政工队伍并的并、减的减、砍的砍,结果出现一些严重后果。那么出现哪些后果呢?
(三)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性的后果
1,出现道德失范现象
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里,只要我们的良知还没有泯灭,神经依然敏锐,你就会时时刻刻体味到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经济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阂,对他人不辛的残忍、麻木(怎么不跳?叔叔患癌症与我有什么关系?把“抓贼”改为“失火”)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他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侵蚀着、败坏着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
《道德在“哭泣”》一文中指出,当前出现“道德虚空状态”,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比如:处处收红包的“红包现象”;以权力交易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的“老虎现象”——电老虎、水老虎、路老虎等;“追逐金钱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现象”——贩毒、卖淫嫖娼、假冒伪劣、拐卖妇女儿童等;公费吃饭、抽烟、旅游、出国、跳舞甚至嫖娼的“公费现象”。该文还说:“见义勇为者孤身斗凶而数百人围观无一人援手,歹徒持刀于车上强暴妇女而满车乘客麻木不仁,游客落水而路人于岸上为救人劳务费讨价还价,这些还能称其为人吗?”社会上还有一种说法:“现在除了骗子是真的外,其他的都是假的。”这种说法自然太极端了,但无论如何,正如人们常说的,“如今假的东西太多了”。许多人都被假言语、假面孔哄骗过,都被假广告、假冒伪劣商品坑骗过。一个调查显示,“假冒伪劣无处不在”,“吃穿用样样有假”,近八成公众买过假货。假货如此之多,以至出现了一个相应的打假组织机构——“打假办公室”。
2、出现教育薄弱环节。
有两件事情曾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特别关注,其一为北大教授的“剽窃”,其二为清华学生的“伤熊”。两件事戏剧性地涉及了两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在保护环境、保护生物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清华学生的“伤熊事件”也具有了与学术和科研腐败同样的“轰动效应”。但我们在震惊和激愤之余,看到当事人却只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大学生,恐怕大部分人甚至不忍心去让他承受更重要的惩罚。事件就这样发生了,影响也造出去了,其实,人们最应该做的是多寻找一些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多一些对事件的反思。
事件始末 动物园熊家族惨遭黑手
据一位目击者称,2002年2月23日下午1点10分,在北京动物园的熊山,人们像往常一样将手中的食品投喂给正在乞食的熊。突然,一名戴眼镜、身高近1.9米的男青年转到动物园熊山的东北侧时,从手中拎的白色纸袋中掏出一个长玻璃瓶,扬手将瓶中的液体倒向熊山中两只坐在地上的成年黑熊。液体接触到黑熊的身体后,两只庞然大物先后发出“嗷嗷”的惨叫声,并倒在地上,来回翻滚,不停地口吐白沫。液体落在水泥地面后冒起一股股白烟,并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一大片地面被烧得发白。
这时,男青年表情平静地围着熊山护墙转了1分钟才不慌不忙地离去。一名饲养员紧跟着他,刚到狮虎山脚下便被围追来的护园队及动物园派出所民警团团围住,将其抓获并扭送到派出所。
这名犯罪嫌疑人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四年级学生刘海洋,今年只有21岁。据他交代,他无意从书中得知黑熊很聪明,“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很强”,出于好奇,刘海洋就想看看黑熊被硫酸泼后有什么反应。2002年1月底他以同样的手段,用从实验室偷来的火碱对上饮料烧伤了动物园的马熊和棕熊。第一次侥幸逃脱使他更加大胆,2月23日,他再一次带着对了硫酸的饮料投喂黑熊的嘴里……前后共有5只熊受到伤害。
在北京动物园养护园,正在被疗护的一只黑熊看到有人靠近笼子,立时直立着扑到笼子上,不断怒吼。据动物园熊山的饲养员说,另外一只被投喂硫酸的那只黑熊,眼睛已经没有复明的希望。经过检查,除了舌面整个被灼伤,黏膜脱落,口腔及上腭被烧伤以外,食道也被烧毁,目前已经无法进食。而1月29日被火碱烧伤的另一只7岁的马熊,胸、腹、背、腿上都有烧伤,已经用德国进口的药膏治疗了近一个月,却未见明显好转,马熊现在因伤口化脓开始发烧。饲养员说,这只马熊现在已完全丧失了对人类的信任,连原先最亲近的饲养员都无法接近它。
据了解,刘海洋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已经被系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没有任何就业压力。刘海洋不是十分开朗,但也不属于沉默寡言那种类型的人。面对责问,这位大学生解释说是为了科学实验;面对受伤的动物,他竟然表现得那么无动于衷。被拘留后,他虽感到悔恨,但更关心的却是自己什么时候能被放出去,好让他继续完成毕业论文。
“伤熊事件”发生后,人们在关注受伤动物安危的同时,更震惊于肇事者异乎寻常的镇静和冷漠!
专家视点 敲响人才教育的警钟
大学生“伤熊事件”的发生虽属“特例”,据此推断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难免偏颇,但透过这份令人心痛的伤害和冷漠,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现象,我们不能不敲一敲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警钟。
袁贵仁(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刘海洋伤熊不是简单的个案,这样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反思,不能把全部责任都推给大学。
有四个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一是心理教育。具有正常心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这位同学的心理方面有些缺陷。现在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知识也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心理健康,以增加对复杂影响的抵抗力。二是从环境教育来说,这位同学是单亲家庭,内向,不爱交流,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不是非常好。如一开始他能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从教育角度来说,应该提供宽松环境。很多学校重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但在创造学校和宿舍的文化氛围中,还需要改造。三是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可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授,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以德育课为例,从习惯上来说,这门课更多是一门成绩,而非指导学生的活动信念。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现在,这三方评价标准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缺乏沟通。三者应该联合起来,朝一个方向用力,为学生制定一个统一的努力目标。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这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
学校现在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无法向老师和父母诉说,等到出现问题时,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以想像的后果。
唐登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刘海洋生长在单亲家庭,是母亲所有的期望,也是母亲关注的焦点,被母亲的情感捆得太紧,这限制了刘海洋在心理上的成长。他在21年的人生中,只为自己做了两件事:一是违背母亲意愿,在高考时填写了生物系,但他的努力被母亲否定了;另一件事就是想探索熊的灵敏度,触犯了法律。在刘海洋的身上,一方面自我意识缺乏,另一方面则自我意识膨胀,从这个角度讲,他母亲对他不是管教得太少,而是管教得过度。这种过度的管教使得20岁出头的刘海洋,在心理上可能还是一个未到青春期的几岁孩子。过度的压抑一旦爆发,就会导致过分的举动。
马弘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书局高级经济师):我们需要的科学家,应当是具有高尚人文情怀的。《爱因斯坦文集》两卷,每卷厚度一样。第一卷论述的是科学,第二卷论述的是人文。我们透过爱因斯坦的人文论述,感到了科学作为文明的拐杖,形象之伟岸,令人倾倒。无怪乎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能在人类历史上做出那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他们的科学之花长在了有营养的土壤上。
朱建军说:我们现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缺少一样东西,就是教育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快乐。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人生,人一生中都应该学习的东西我们大家都忽略了。爱就像一个火苗,有可能是“上帝”把火苗传递过来的,把大家“烧”着了。还有一种可能是钻木取火,让没有火苗的木头可以产生出火苗来。我希望的是后者。我们能够理解别人的苦,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痛苦,这瞬间就开始产生了爱的火苗和火星。
“伤熊事件”向我们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应当有计划地在学生中进行必要的人文思想引导。这种教育应从幼教开始抓起。现在,在一些学校的课堂里,缺乏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严重,出的各种怪事也比较多。我们不能只责怪这些学生的心理有问题,还应看一看,我们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等,是不是缺了点人文情怀教育?
人文情怀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应从“伤熊事件”中吸取教训,认真总结国内一些高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大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的人文情怀。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适当引进经济发达国家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综合教育内容为我所用,使我们的学生在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
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伤熊事件”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的危害性,而在于这样的行为很难被现有的社会常识所解释。一方面,刘海洋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已经被保送读研究生,有着很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他却对无辜的动物施以残忍的伤害,他的行为既缺乏明确的动机,又没有显而易见的指向性,对这种莫名其妙的“恶行”,人们除了简单地加以谴责之外,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说点什么。
从已经见诸报端的新闻事实看,刘海洋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他两次对动物园的熊施虐,并不是自我无法控制的结果。一个精神基本正常的人,却做出了在所有的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只能意味着他的精神在现阶段出现了严重的障碍。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他是一个精神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人,因而他的行为也必然是病态的、有强迫倾向的。他加害黑熊的行为虽然纯属偶然,却给了整个社会一个信号:精神卫生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在压力较大、生活节奏紧张的人群中,精神健康问题已经露出了危险的端倪。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卫生报告称,全球每4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的某个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与这样的数字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精神卫生建设的滞后,心理咨询机构和高素质从业人员的缺乏。不正视这个“反差”,我们就难免一再遭遇类似“伤熊事件”的巨大震惊,不解决这个“反差”,我们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得到保证。而鉴于刘海洋本人显然的精神障碍,有关部门和清华大学应该给予他必要的心理救助,在处理上,也应该给他留一条后路。因为我们不仅爱护黑熊,我们也爱护爱精神障碍困扰的人。
“伤熊事件”早已超出了法律思考的范畴,是一个颇具警示意义的、涉及青年学生的爱心教育与精神健康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问题。社会也应以该事件为契机,做出较为深刻的检讨。我们的社会教育制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突现,拥有知识和持能的多少成为判断一个人社会价值的至关重要的标准。然而,大学生真正的理想是什么?大学生的培养方向又是什么?我们痛苦地看到,在这个时代,人才培养方式更加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而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锻造。大学越来越被当做职业培训中心——只是批量生产会工作的人罢了。两年前,江总书记所强调的老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在许多大学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其突出的表现是,现在的道德教育依然和专业技术课一样仅仅用成绩或者分数来衡量,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不能更广泛地深入而过多地流于形式化,两者在操作层面、评价层面上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血的事实从反面告诫我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最根本的素质,是学生素质的灵魂,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不落实、不扎实,人格教育不被重视。道德教育历来都是最受党和国家的重视的,但是在家长、在学校领导的心目中,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是不高的。学生家长与学校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不好直接影响个人前程,影响学校的声誉与经济收入。社会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效益、利润,是干活多少,没有人把精力投放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可以说,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是不落实的。当然也不能说一点道德教育都没有,各级学校、家庭都有一些道德教育,但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行培养少。从1996年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全国大型调查看,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知与行是分离的。这表明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些问题,即把道德当作知识的倾向严重存在,忽视了习惯的培养。当人们把道德准则仅作为一种知识对待时,它就不能深入人心,不能成为行为的实际准则。说的是一套,行的是另一套;学校教育的是一套,社会上流行的是另一套。到底应该怎么做就成一种疑惑,道德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了。
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大强调人格问题。道德过多地渗入了政治色彩,一般的人之为人的问题不被重视。这样,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不知羞耻、不讲信用、不诚实、没有气节观念、不讲良心、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懂得理想人格,甚至连公德都不讲的现象就普遍发生。一旦政治理想破灭,就一下子垮到了底,连起码的做人的准则也不讲了。那些身居高位的中高级干部走上贪污腐化的道路,与他们没有真正的人格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口头禅是:“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为了教会孩子破解一道教学习题或掌握一技之长,老师和家长们会不厌其烦甚至慷慨解囊,而常常忽视了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直到孩子成长为大学生、研究生后,才来教育他们“不准随地吐痰”、“爱护花草动物”、“大小便后要冲水”……这种状况不改变,我们培养的可能只是一些会喊空洞的口号,却缺乏责任感,很会做数学题,却不懂人生道理的“聪明人”。我们没有教会他们怎么做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家庭,爱一切值得爱也应该爱的、身心健康的正常人。而社会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的正常人,才变得更有秩序、更美好。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也许“看起来很美”,但他们的人格缺陷,他们的先天不足,却有可能给社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固然可以造就一专多能、智力超群的“聪明人”,却也可能使孩子们成为心灵、人格不健全的“残疾人”。这种对教育的理解,致命的弱点就是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蔑视。结果,不少智商与成绩超常的孩子进大学或读博士之后,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与人难以相处,承受不了挫折,甚至发生自杀或杀人案。千万不要忘记,当年掌管奥斯维辛集中营焚化炉的希特勒的信徒中,有不少戴着医学博士的头衔。
这种悲剧主要原因是人格缺陷。诚然,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专门人才,但人们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一旦脱离了人文精神的指引,求知欲和创造力就可能步入歧途,知识和技能不仅不会成为福祉,而且可能成为杀伤力极强的“祸根”。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陶行知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这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素质教育之中。人是整体,人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智育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对美国1300位百万富翁进行调研的结论是:“能力测验、学习成绩和经济成就这三者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即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核心也是做人。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核心内容融于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各个环节、过程与要素之中,使它与素质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协同运作,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培养和造就人才、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这是人所公认的真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抛弃那些不符合成长和认知规律的做法,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有健全心智、有正常人格、有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的人时,他才有可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社会和他人造福的技能。
总之,正如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所希望的那样,“通过此事把素质教育向前推进,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健康的人”。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道德水准,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也郑重提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社会的稳步发展,固然需要建立和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但也需要完善伦理道德。1997年年5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为《自强之歌》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也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
美国著名报纸《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就21世纪个类议事日程问题征询几十位世界著名思想家,”结果公认有六大问题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其中之一就是个人道德种公共道德的下降这一全球性现象。”亚太地区未来教育研讨会”更提出了这样的警告:将来毁灭人类的不是战争和瘟疫,而是人类道德的崩溃。当代中国的道德问题也很严峻,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范现象。江泽民同志之所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概是基于这一国际特别是国内背景。
英国经济学家A\森曾经打一个比方:道德就象氧气,当它普遍存在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它,只有当它缺少的时候,我们才会注意它。现在已经到了我们必须注意道德的时候了。因此,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
3、出现政工队伍不稳定。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和一些单位的不正确做法,对政工队伍影响很大,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出现了政工干部“不热心、不安心、政工队伍不稳定和后继乏人”的现象。(如高校)有的人甚至悲观失望,下决心离开政工队伍,准备搞业务或捞钱。有一位曾经担任多年党委宣传部长的政工干部,离开政工队伍前曾对朋友说:“早离开早觉悟,晚离开晚觉悟,不离开没觉悟。”这种人在政工队伍中虽然是极少数,但影响却很大。当然,在这种错误思潮的冲击下,我们广大政工干部仍然是坚守阵地的。从坚守阵地的政工干部来看,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坚定不移地坚守阵地。这些同志热爱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行业,能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自觉地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搞好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新的贡献。(如——)第二种是怀着一肚子委屈坚守阵地。这些同志搞了大辈子政工事业,实践经验是很丰富的,对这个行业是有深厚感情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职称待遇没解决好,想离开岗位又“不忍心”,想坚守岗位又“不安心”。(如——)第三种是犹豫不定地坚守阵地。这些同志是服从组织分配来到政工部门的,虽有满腔热情,但又缺乏工作经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心不足,想离开这个部门搞自己的专业,组织上又不允许,只好凭着党性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如——)上述这些同志都能坚守岗位和阵地,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途甚为担忧。
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义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今天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仍然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经济。即使是市场本身的交易活动,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外,道德力量的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已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所证实;至于社会生活的非交易领域,则更多的需要道德调节。这种情况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坚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增强道德的调节作用。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来讲,它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急需改进或改善。只有改善才能加强,才能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相适应。而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方法、载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的相互作用,无疑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崭新的时代环境要求变过去那种经验型的非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也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怎么摆,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一定时期突出哪些重点教育内容,怎样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载体应作哪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层次结构应该如何,它的成员应具备什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效益如何评估,等等。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众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其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的情况和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客观存在,人们的思想认识、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而且处在一个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之中。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这种新的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四个多样化”趋势的显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针对“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进一步确立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五大以后,又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经济的不同实现形式,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混合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对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特别是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而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既是其他三个“多样化”的根源,又是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因此,解决人们不同的思想问题,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意识形态的现实,承认人们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需求方面的差异。但同时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必须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再次,必须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既代表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又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尽量照顾大多数,团结和引导广大群众一道前进。
要从充实内容、增强导向上引导人们正确参与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呈现多样化。从积极的方面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趋向更加务实和开放,生活兴趣和爱好更加广泛多样,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交往,人们生活态度的相互影响程度在加深,同时也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但从消极方面看,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在出现,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开始滋长蔓延。二是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随着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也有部分群众难以适应社会深刻变革,感到个人命运难以把握,需要精神安慰和解脱。少数人也可能转向宗教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小团体甚至邪教组织寻求帮助。三是业余生活多样化。大部分群众家庭收入和闲暇时间都在增加,特别是双休日的实施,使人们业余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如参加文体活动、外出旅游购物、交友聚会聊天。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信息来源更加多样,也更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社会影响。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大充实教育、指导的内容,并增强引导的有效性,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首先,要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培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群众的生活方式必须加以引导,能放任自流。其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中,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引导,哪些要限制和反对,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和文化市场管理的针对性。再次,要努力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给人们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要热情关心和积极组织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倡导人文关怀,提供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要从加强管理、扩大覆盖上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大量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活跃的一个反映,只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就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组织过多过滥,各种各样的合法登记或未登记的社会组织良莠不齐,甚至少数非法组织混杂其中。这些社会组织对党和政府的依赖已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之外,因而对它们采取行政指令的方法已很难奏效,如不加强管理,任其发展,也会产生各种消极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法轮功”问题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组织,要求我们各级党政机构加强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那些尚未建立党组织的新的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更要通过相应的载体和渠道,不断施加影响和指导,不断扩大覆盖面,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能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新型组织。还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社会民间组织中的渗透力、影响力,使这类社会组织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要从观念更新、自主择业意识上来引导人们正确把握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表现在:一是原来单一的国有企业就业选择被打破,在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就业的职工逐步增多,还有大批劳动者在从事各种形式的个体经营,社会就业岗位日益广泛。二是固定工逐步减少,合同工、临时工等越来越多,养老、医疗、住房及其他一些福利保障也日益走向社会化。三是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本人第一职业之外,从事各种第二职业,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四是企业富余人员、职工在职失业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不少国有企业的职工面临日益增大的转岗、下岗的压力。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绝大多数就业很不稳定,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保障较差,“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过去从未有过的情况。很多人处于流动、分散状态,对前途感到不好把握,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面对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思想观念,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首先,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追求。劳动制度的改革和变化,使广大群众的自立意识和选择意识大大增强,这无疑为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有利于把群众对自己经济利益的追求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次,要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为群众做好解惑释疑的工作,特别是如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
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职工与私营业主是否剥削关系等等,应该作出科学的、众人信服的回答,以帮助群众正确地选择再就业的途径。再次,要拓宽渠道,改进方法。因为那种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开展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思路和方法,有些已经难以为继。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空白点,如大量下岗和待岗职工、私营和外企职工、个体劳动者、农民工等。同时,随着“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力弱化,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和社会管理机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最后,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因为在不同的岗位和以不同的形式就业的广大群众,受其具体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往往呈现出较大差异,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区分层次、有的放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个多样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也同时带来新的良好机遇。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拓展了广阔的舞台。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就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行。
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更动。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寻找市场经济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赋予思想政治工作崭新的时代内容,保证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诚然,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但是,从总体上讲,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和融合性是根本的。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共通的契合点:市场经济离不开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离不开市场经济。例如诚信。
(1)从市场经济内部运行机制上看,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经济,但也需要共同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考察市场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法制化、道德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诞生之初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曾作过形象的描述,“血与火的编年史”、“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些真实写照,充分反映了当时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纯粹是为追逐利益而互相倾轧,根本没有为社会所认同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因而导致了社会效益的下降和社会精神的堕落。即使西方学者在鼓吹自由经济所萌发的巨大生产力时,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不文明、不健康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完善,各市场主体共同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市场经济迈上了健康运行的轨道。日本的企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日本的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非常注重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员工的个人素质,每个企业都有一套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通过实施思想教育,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的形成。有的企业还借鉴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开展“学雷锋”等活动。这对于提高市场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传统优势。尤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法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政策教育、道德规范,避免因放任自由竞争导致畸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2)从市场经济的外部调控机制上看,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辅助力量。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加大了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力度,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这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宏观调控占有重要位置。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但行政手段依然必不可少,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强化各市场主体服从国家大政方针的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认真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当经济发生波动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稳定人心,避免发生思想混乱引起社会动荡。近几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宏观调控取得成功,这与各级党组织充分进行政策宣传,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分不开的。
特别在当前企业改革、转制、减人、增效中,大批职工下岗,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搞好再就业工程,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从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上看,市场经济价值观迫切需要正确引导,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价值观具有两面性,其正面效应在于以利益为导向,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上进心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的繁荣。其负面作用在于强调以利益为核心,容易导致利益向个人倾斜,个人利益至上,弱化人的社会责任感,淡化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观念,并且极易在社会上造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泛滥。这一点在体制转轨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避害趋利,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价值观,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建立义利并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观念动力。
(4)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看,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由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体系,它的内涵中包涵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性质,理所当然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精神文明,市场经济和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最重要的契合点,二者精神主旨上的一致性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市场经济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全面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内容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引起一定的社会震荡。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腐败等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我们深化改革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会出现新变化,会产生大量的思想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就会受到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使人们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正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实现自身的超越,通过寻找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再造新的优势,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充分发挥作用,消除改革中的阻力,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立新功。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这些思想问题的办法,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疏导,最后予以解决,这样就会扫除障碍,保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其最终目的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人自身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知识。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理论,由此就能从一个方面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掌握了人们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地条件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思想教育主要指对事物的思想观点的教育,属于认知范畴。这种认知是与智育领域的一般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这里更多的是属于价值判断性质的认知。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法制、道德问题是不同的,相对地区别对待是十分必要的。
政治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其中虽也有思想观点、法制和道德观念问题,但作为行为对象和品德的性质是不同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即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
法制教育主要是指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对一个公民进行应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规范的教育,使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素质。
道德教育主要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多靠内心的义务感和外在舆论的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解释)思 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历史上依次更迭的各社会阶级,无不以各种形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争取或维护本阶级的统治。(解释)
与此相应,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发展。不过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它往往包含在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体系里,并没有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进而登上历史舞台,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
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系统地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经过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同探讨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可以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将伴随这一伟大历史进程而日趋完善。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这门学科的中心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其他一切方面,都必然涉及到这一概念。因此,本章首先要讨论的便是这一中心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若干重要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1)1847:宣传工作。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同盟的章程中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刘少奇曾对这一概念进行过解释,他认为宣传工作就是思想工作。(2)1902年前后: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1902年前后,当列宁创立布尔什维克党的时候,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这两个概念。(3)1934年: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又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两这个概念。(4)中国共产党诞生——建国:沿用上述各种提法。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沿用上述各种不同的提法。但在不同时期,使用的重点概念有所不同,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主要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5)1949——1959:思想政治工作,但未统一。建国后,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发生了新的变化。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后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虽然党的领导人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但在整个50年代,这一提法只是诸多提法中的一种,并没有成为统一的提法。这一时期,除了在军队中仍然统一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外,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则呈现交错使用或并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提法的局面(未统一)。(6)1960——1978:政治思想工作。从1960年开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政治思想工作取代了其他的提法,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7)1978——现在: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在概念上就是以“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
(二)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辨析
1、何谓“思想”
关于“思想”这个概念的涵义,可以大体上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与物质世界的现实活动相对而言,思想是一种意识现象。首先,从哲学角度上对思想概念最普遍的理解是,思想是一种基于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活动,它是人的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所谓“合乎逻辑地进行思维”即为此义。同时,思想又是在人的头脑中对某些观念进行有序排列和分类组合的活动,其成果表达形式就是那些人类智力的产物——一系列有组织的观点和原则。能够表达这种性质的恰当语词就是“思维”。其次,就具体内容而言,思想包括相互协调的一整套观念,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化方面的概念体系,即所谓的“思想体系”。再次,思想本身并非是中立的,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意向和褒贬倾向,主要是着眼于伦理学的或意识形态的价值,所谓“思想态度”即为该特征的对应表述。第四,就其时空特性而言,思想总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涌现出来并且较为流行的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要求的一种意识流,即所谓的“思潮”。
2、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对而言,思想是一种精神性的行为。 首先,思想是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一种思考探求活动,即为了形成一种意见或结论而进行仔细的考虑、审视或研究,尤其是通过权衡事物的一种性质与另一种性质、一个方面与另一个方面的比较、深思和优劣对比,以便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无误的抉择。对这种精神性行为《荀子·劝学》曾云:“思索以通之”。所谓“思考”、“思忖”、“思量”、“思虑”等皆属此类行为。其次,就人类个体行为而言,每一个人的精神活动从价值评判的角度来说是有高低优劣、巧拙聪愚之分的,如朱熹《题严居厚与马庄甫唱和诗轴》云:“争新斗巧,时出古谈,篇篇皆有思致。”任@①《为萧扬州荐士表》云:“理尚栖约,思致恬敏”。这些名句皆指人们的“构思”,“思路”等等精神性的行为的确是有水平差异的,即所谓的“思致”,它表达了一种合情合理地进行理解、推论活动的思考能力。
3、与针对客观对象的活动相对而言,思想是一种心理活动。 无论是精神心理学还是发展心理学,一般在哲学上都把心理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的范畴。其它,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要求来讲,人们的心理活动是不能排除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范畴之外的。即使从哲学的角度来考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实际认识活动中也是不能截然两分的,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当然,心理活动在表现形式上是以感性特征为基础的。但是如果从“现实的思想”考虑,心理活动无论如何是不应排除在“思想”之外的,而且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作为感性表现形式的心理活动更容易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把握,针对心理活动实际所进行的心理分析、心理诱导和心理治疗是一种更容易奏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表达心理活动的“思想”概念主要有:其一“思绪”,多指复杂多端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负担,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贤彦风流远,江湖思绪萦。”即指此种涵义。其二“思慕”,多指由于敬仰某人,倾心某事、执着某念所产生的以渴望、苦盼、期待甚至痴迷为表现形式的一种强烈的、无法自控的心理指向活动。其三“思伤”,主要是指由于思虑过于专注,使脾气郁结,导致胸脘痞满;若其脾气因久郁而受伤,则运化失调、饮食无味,消化不良。《素问·举痛论》论思则气结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这种生理上的“思伤”、“气结”导致实际行为的心理变态,如在群体生活中沉默寡言、抑郁寡欢;在工作、学习中消极应付、不求进取。以上三种表现都可以归结为“思想感情”,即很难用“内省”进行分析和加以区别的情感、知觉、意志、态度等等的混合物。
4、从个体素质的区分而言,思想是一种心态气质。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范畴的“心态气质”按其性质可划分为两类:健康良好的心态和不良心态。前者如“思想高尚”(一种道德、价值量度)、“思想广度”(一种思维水平量度)、“思想开通”(一种人生态度量度)等等;后者如“思想混乱”(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坚定的行为准则)、“思想僵化”(缺乏顺应时代要求的生存和发展精神)、“思想抛锚”(缺乏符合社会化要求的思维素质而在某一问题上陷入误区)、“思想贫乏”(缺乏人生体验和自觉的自我提高过程)、“思想包袱”(缺乏自我疏导机制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思维偏狭”(缺乏正常的社会生存心态而产生极端心理)等等。这两类心态气质的性质前者可概括为“充盈”,即前者的性质是积极向上、勇猛进取的,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和其优点的创造发挥,这一类“思想”可以不断丰满充足、正所谓“茆屋三四间,充栋贮经史”(陆游.冬夜读书);后者可概括为“缺乏”, 即后者的性质是消极停滞、畸形残缺的,缺少与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某些性质、功能、特征或正常标准,其相应的思维结构和心理素质都是不完善的。且其根源大都在自身所处的环境、教育、修养和经历之中,尤其是主体“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聪聪,阿鲁图,欧阳玄,张起岩.宋史:李沅传)
5、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归纳可以看出,相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范围而言,“思想”范畴主要是指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外部客观对象的意识反映和心理情感。在外延上它与意识现象(思维、思想体系、思想态度、思潮)、精神行为(思索、思考、思虑、思致)、心理活动(思绪、思慕、思想感情)、心理气质(健康心态与不良心态)等等构成逻辑上的全同关系。而对时代政治的“认同”或“疏离”就存在于思想的这四类形式之中。
(三)何谓“政治”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范畴,“政治”概念的涵义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就其科学性、严肃性而言,政治是一种社会科学。首先,政治本身的性质是一门管理和统治人的科学;是有关政治单元在内外事务中的组织指导和行政管理的科学;也是调整政治集团中个人与集团之间关系的艺术。如“政治学”就是利用从其它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中选择的材料和方法,从事分析和叙述政治运动规律、政治制度过程、政治现象特点、政治关系基础、社会权力分配等等。其次,现实中的政治总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或具体现象、具体手段表现出来的,因此就产生了研究和解决具体政治问题的各项分支性的政治科学,如专门研究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改善政策制定系统的“政策学”或“政策分析”;专门研究政治单元划分和疆域辖区的“政治地理学”;专门研究社会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关系,社会集团的构成及其利益关系,把权力、政党、团体、利益、公民意识、投票行为、价值观念、社会运动都作为其研究课题的“政治社会学”;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等等,都是把政治做为一种社会科学的特殊对象来研究的,以给从事政治活动和政治研究的人们提供规律性、科学性的专门知识。
2、与其它社会科学相对而言,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思想理论和社会事物。首先,政治在意识方面归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阶级或集团意志的反映。如“政治理论”、“政治思想”、“政治见解”、“政治纲领”等,这些概念都可以表达与具体的现实政治相关的原则,信仰、意见以及各种政治理念或政治心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有统治阶级的政治理论或政治思想才能占据某一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其次,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方式,政治又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文化模式,如“政治生活”(以控制、影响、调节、参与政府、政党、社会集团各项政治活动为职业)、“政治运动”(在较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在一定时期为实现某个政治目标所进行的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运动)、“政治交易”(在权力分配和政策议程中提出和讨论让步条件的行为过程)、“政治攻势”(利用有利时机,在国际或国内相关事务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较为广泛的宣传攻势)等等,它们都是一个国家、政府、民族、政党、集团等等群体行为文化模式的概括。再次,政治也是一种社会事实或相应实体的描述。如“政治体制”(统治阶级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或专政手段反对敌人,保护本阶级的利益)、“政治事务”(既指广义的与政策和管理相关的事务,亦指狭义的利益集团或个人所从事的权力分配和权力运作活动)、“政治行动”(运动政治权力或通过政治途径以达到某一目的的行动,也特指通过政府许可的政治手段进行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政治共同体”(由历史意识和共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利益联合起来的集团或群体)等等,它们都是以某种方式涉及和影响群众与个人的实在之物,且对生活于其中的群体与个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它们是构成一个社会整体的客观的特殊综合体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事实,不管个人的意志对它是否认同,每一社会群体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它,适应它。
3、就其功能和作用而言,政治是一种社会权力机构和管理体系。如“政权”,即借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工具构成的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治的国家权力。“政府”,即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阶层,社会集团利益而行使具体管理职能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按其管辖权力范围可划分为两大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党”,即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为维护其利益而争取权力或实施领导的政治组织;阶级或社会集团通常都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界”,即由从事国家政治活动的官吏、宣传家、专职研究人员、党派领袖、社会活动名流等组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政治家”,即指那些精通政府工作和党派领导工作艺术的政府首脑或政党领袖;特指那些积极从事处理政府事务或制定政府政策的功勋卓著者。“政务官”,是“事务官”的对称,它是资本主义国家负责执行政策,且随着政党内阁的更替而上台或下台的高级官吏。总之,政治是指导和控制社会生活的权力象征和实施社会行政管理的核心与灵魂。
4、就社会生活的约束机制而言, 政治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与道德、习俗的约束性相比较,政治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或约束带有强制性和硬约束的特点。如“政策”就是由政治决策机构或政策制度机构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制定的用来指导和规范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违反政策就会违反国家政权的意志或利益集团和选民、公众的意志,严重者还要负法律责任。“政令”是政治统治者因时因地因事所发布的具体命令、通知、布告、条例、条令等,用规范逻辑的形式提示或警示人们行为的“当为”与“不当为”,违犯者视其情节轻重必遭不同程度的惩罚。“政治路线”是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有时指总路线,有时是相对于思想、组织、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而制定基本的行为准则(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在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新时期党和政府进行各类决策时各级执行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政治标准”是指非政治领域(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判断、评价、规范人们言论和行为的政治准则,如“三个有利于”就是判断经济体制改革是与非的政治准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检验文学艺术家政治立场、思想倾向、作品思想内容的政治准则等等。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归纳可以看出,相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而言,所谓“政治”范畴就是指一门管理、统治人的社会科学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艺术;在外延上它与思想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社会权力机构和管理体系),实践的实体形式(体制、事务、行动、共同体)以及人们具体行为的规范与准则等等构成逻辑上的交叉关系,包含于关系或同一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其生存与发展时代的特定政治是保持一致还是疏离对抗,都与他们在思想上是“认同”还是“冷漠”甚至“逆反”有关。
(四)几个概念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这几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是被人们当作同一概念使用的。但这些概念之间又确实有差异,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这里着重对前四个概念作些辨析。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具体地说,象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保卫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
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可见,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因为人们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也还有思想方法、心理因素、生活习惯以及认识上的因素,因而不能把所有的思想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非政治性思想问题的解决就主要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主要不是政治工作的任务。(如心理疾病)。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纪检工作、保卫工作显然只是政治工作而不属于思想工作的范畴。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往往密切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不是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呢?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工作或思想工作。但是对这几者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不尽恰当的看法。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参见刘绍龙《关于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辨》,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思想工作的全部内容,也包括政治工作的全部内容。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太大,承载太重。思想政治工作当然应该、事实上也覆盖到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但并不包括它们的全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不包括政治工作的许多内容,也不包括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这样理解,就可恰当规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既不把政治工作中的许多内容如武装、保卫、纪检、人事等工作拉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不把非政治性思想工作扯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凡确属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如纯属生产、技术领域内的具体见解和思想以及纯属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思想和行为,(如婚姻对象的选择、体育爱好、文艺爱好、生活习惯)一般都不应列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予干预,应当由人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去判断、选择、解决。当然,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在思想领域内,非思想性、非政治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的内容往往是紧密结合的,纯粹的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是很少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难以确定、难以划分的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从而正确而恰当地规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
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呢?一般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相同,可以通用。但细辨起来,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的含义要宽广一些,例如,“思想政治工作”要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尽管其中也有教育的意义,但终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后者的含义则要狭小一些,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在本书中,我们主要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思想政治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在学校这样的机构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称之为“德育”。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是狭义的教育,也是广义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可否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个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活动是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是共产党提出来的,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活动,剥削阶级社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
第一,不能说谁提出一个名称,这个名称所指称的事物就属于谁;
第二,考察某种活动,不能只看它有没有某个名称,而要看它所指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不错,在过去的剥削阶级社会以至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没有这一名称,但这种活动却是实际存在着的。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所需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至于这种活动叫什么名称,则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各异。当然,无产阶级的思想治教育与历史上其他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践活动。但以此否定其他阶级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事实,则是不对的。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有助于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中外历史上不同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有益经验,也有助于通过比较,更好地把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至于这个概念的实际运用,我们同意有些同志提出的“泛指“和“特指”的意见。〖ZW()史沐《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三题》,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京),1991年第7期。〖ZW〗〗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本书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这一概念,其含义都是明确的,故不再特加说明。
(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如何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做才最有效等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要研究的。而要有效地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自身规律。离开了这一规律,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建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完整内涵应予这样规定:它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期早已从理论上作了肯定的回答。恩格斯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6月第2版,第251页。)而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并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ZW()《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0页。〖ZW〗〗这就是说,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即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如环境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制约。(如愿望、身体)人的思想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而人的思想又支配着人的行为。因此,人的行为归根到底也为这两种因素所左右。这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制约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研究各种主客观条件如何影响人们思想的形成,这些条件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它们怎样分别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如何交互作用从总体上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等;而且要研究人们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行为,如何使人们的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行为;还要研究如何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促成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就能逐步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规律。
(七)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人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加区别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参见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学》,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1年第1期。)作为一般的提法,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其中大有学问,可以将其作为科学研究的客体,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它的固有规律性,从而形成一门新学科。但是把它作为一个科学命题,则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一提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它的研究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就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混乱。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也失去了这门科学的意义;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便会带上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区别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这项活动由来已久;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它是直到本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学科体系。由此看来,必须把二者区分来而不能混为一谈。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研究对象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建设,学科的理论体系逐步走向完善,一些理论原理、主要范畴的学科特色日益鲜明。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学术界大致存在如下几种看法:
其一是:一个规律论。这又有四种观点: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属于教育学研究取向。第二种观点是政治学研究取向,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政治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三种观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取向,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四种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取向,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关系为研究对象。上述观点虽然属于少数人的观点,但在国内仍有较大影响。
其二是:两个规律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规律和依据这一规律对人们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或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或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共产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属多数人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前两者是教育学取向,后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取向。
其二是:三个规律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上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种观点属于教育学研究取向。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指研究特定阶级或集团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人民实施意识形态理论教育过程的规律的科学。应当说, 这有益于确立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定位于个体层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一切科学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就揭示了科学的实践本质。从人类认识史看,现代学科发展到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关于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学科发展史上各门科学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一种产物,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科学都是以规律为研究对象。规律是各门科学得以成立的客观依据。这里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在层次上区分为宏观或一般规律(哲学规律)、中观或特殊规律(自然科学规律和社会科学规律)和微观或个别规律(个别学科的规律)。这三个层次的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它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实质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自阶级社会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它是指一定的阶级、阶层及其代表(国家或 政党)运用反映社会要求的意识形态理论、思想政治 品德规范,对群众施加各种影响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维系或倡导一定的意识形态及其内含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来夺取或维护国家政权,服务于建立或巩固特定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的经济运行或发展。
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领域所特有的矛盾是反映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与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准和行为表现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统帅着其他矛盾。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是其他学科难以承担的,只能由思想政治教育学来承担。这一特殊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掌握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教育主体与具有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特征的教育客体以及包括教育内容、方法、渠道和途径在内的教育媒体相互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的科学。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由各分支学科所构成,
其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象—— 教育客体(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或心理学。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对象的学科称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或心理学。这一分支学科与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活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认识论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其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特定社会主体以及其代表者(国家或政党及其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而以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科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对象的学科称之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其三是以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及其理论概括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比较法包括历时比较法和其时比较法),这一分支学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及其理论学说史。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还局限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或工作史)以及现当代的国别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其四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践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们如何掌握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方面的成果较为成熟。
其五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其环境进行管理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这方面己有一批成果问世。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规律是一个由许多具体规律构成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寓于这些具体规律之中并为人们研究这些具体规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观、价值观的指导。比较科学的说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体系的建构方面,学术界存在如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与之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某些工程技术知识等(调查、预测、评估、实施)。这一学科内容体系着眼于学科的理论性、阶级性、实践性、知识性和一定的针对性、操作性构建了一套教材体系, 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在建设的方针。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三板块结构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大体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和管理理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 基本理论包括理论基础、直接的理论依据、历史经验、 地位和作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理论、过程规律理论、对象理论、内容理论、原则方法理论和环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理论、评估理 论、教育者理沦。这一理论体系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体系的初步创立。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板块结构说"。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内容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识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的研究。这些观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体系的丰富和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容是对阶级社会以来各个统治阶级及其国家、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理沦概括和总结。因此,我们认为应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作指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结构和运行机制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
首先,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这些元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其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其历史依据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其规律;其现实依据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地位和作用理论)。
其次,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结构环境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环境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理论(教育主体的教育目标、方针、原则、素质、管理理论等)、客体理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思想政治品德现状的特点)、接受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理论(教育信息内容、方法、途径、渠道理论)以及环境理论。
其三,按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决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理论。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容体系包括元理论、结构环境理论和操作理论三个层面。
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或价值哲学在我国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实践、新的科技革命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及文化和人的问题的讨论的必然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地位、作用问题 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地位、作用问题作哲学反思,这也是时代的要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的前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或实现在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之中。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间的关系所得出的基本结论,但是学术界长期混淆两者的关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学术界基本上取得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满足的性质和程度大小。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著名论断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这是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它为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完善服务,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这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它既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党的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维系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价值。思想价值——。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然而时至今日,这以被写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生命线"本质到底是什么,众说纷坛。80年代初,借思想政治工作学这门学科建设的东风,各路专家对这个问题曾经展开过一场热烈的讨论。1992年,倍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比较薄弱的理论工作者们又进行了一次大讨论。现在看来,这二次讨论的成果是丰硕的,但却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界定。
我们知道,凡是最能体现一事物特色、对该事物的存在起决定性影响的属性就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事物的本质。一般说来,理论工作者在界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时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各种属性间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事物间的关系来考虑。本质属性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中最一般 的属性;又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显著标志,它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事物区分开来,构成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据,它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二是本质属性必须在诸属性中能充当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能合理地说明其它属性。因此,清楚准确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界定是思想政治工作学基础理论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可以是多样的,但本质属性却只能有一个,具体的表述有以下几种;"
(一)政治属性论。大多数军队政治工作和理论工作者持这种意见, 所不同的是,军队理论工作者多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个手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政工信息》刊载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和地位作用)一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的表述,“就广泛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一定的政治集团,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和心理影响,以期转变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引导人的行为的工作。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实现党的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显然,这种观点是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一定的阶级或政党服务的,实现它的政治目标即政治内容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
(二)转化论,"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后性可以这样来表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非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如我们可以把认识的本质属性简称为反映一样,"也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简称为转化。"沈思言在他的那篇题为《转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的论文中不仅表述了上面的观点,而且对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政治属性"论和"管理属性"论不以为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不是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都集中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之间的矛盾。
(三)管理论。王黎光、肖培和张耀宗三人合著的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管理”》一文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它居于上层建筑,又要建立在牢固的物质基础之上,它是与物质管理不能分开的特殊管理手段"。自从这篇文章于1984年11月14日在北京日报发表以后,他们的观点多次被其他理论工作者引用。当然,每次都是作为被批判的靶
子出现的。这种观点是试图从管理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进行诠释,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管理,是以"政治管理"和"生产管理"为主要形式的物质运动。
(四)"人"学论。李禹新在《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文提出,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臧乐源、刘示范在合著的《关心人—— 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一文中指出,¨关心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极重要的范畴,是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贯串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始终的灵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应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作为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或者说是思想政治工作质的规定性"。这种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推导出来的结论.是对长期以来存在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事无巨细皆属政治"的"左"的倾向的强有力的反击。
(五)精神生产论。史沐在《思想政治工作三题》文中是这样表述作为实践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即所谓‘精神产业'"。他认为,作为"精神产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其它社会实践相比,有许多特点,第一,它不但有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而且渗透在一切物质生产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第二,作为精神产业,它具有如下特征:它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工作者的思维、情感、语言等"软件";它的生产过程,不仅受工作者本身素质特点的制约,也受工作对象素质特点的制约;它的"产品"(人的精神世界)虽然也有相对的统一要求,但具体"型号"却因人而异,往往具有个人的特点和风格;它的"产品"首先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主要是以积极性为标志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以立场、观点、方法为核心的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正如作者自己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这个概念得益于马克思对人类生产实践的分类的启发,人类生产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三大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在作者看来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
(六)认识论属性论。蔡伯元、方云光在合著的《思想工作认识论》中对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认为:思想工作就其内容指向、要素构成、运作的内在机制而论,可以说,本质上是认识论问题"。他们的观点基于这样的两点理由,第一、思想工作的内容指向,是人的思想认识。思想工作的聚焦点,是要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及其它多种活动,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这不仅是要帮助人们分辨具体问题的是与非,尤其是帮助人们建立合理的思想认识走势,使人们在社会运动与自身能动之连接中,准确地把握自身,不断强化主体觉悟,焕发内在活力。在这里,不论是进行工作,还是解决问题,关键皆有赖于遵循认识规律。第二、思想工作系统,是一个特定的认识系统,认识功能,是这个系统运作的基础。
也有些理论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可以是二重的。
(一)政治属性和管理属性论。陈秀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及其作用的思考》一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是这样论述的:"思想政治工作众多属性中,有一个基本属性,就是社会政治属性和经济管理属性。所谓社会政治属性,是指它在本质上是属于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为社会政治制废和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属性。所谓经济管理属性,是指它对经济工作具有直接的管理和调节职能的属性。"很显然,这样的观点是在试图调和"政治属性论"和"管理属性论"这两种观点,
二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论。在《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二重属性》一文中,作者程国定这样写道,“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分解为互相对立叉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无不具有二重性,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而已。事实上思想政治工作正具有这样的二重性,而这正是它的本质居性。”在他看来,作为本质属性的二重性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它既具有由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决定的社会属性,又具有由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自然属性。二、具有政治属性,又具有管理属性。所谓政治属性,是指它在本质上属于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为社会政治制度和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所渭管理属性,是指它对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具有直接管理和调节职能的属性。三、它既具有党性、阶级属性,又具有群众性、人际性属性。”他同时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二重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目的的一致性,二是内容的兼容性,三是任务的相同性。
八、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不过,剥削阶级都不愿或不敢承认这一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则公开声明它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致力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高度统一,完全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而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就是推动社会循着自身发展规律不断进步。同时,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狭隘私利和特权要维护;科学越彻底,越具有客观真理性,就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6月第2版,第258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坚持真理性原则,才能更准确地坚持阶级性原则,更好地为社会 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2、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与很多学科相比,它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直接建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的。从理论形态上看,它不是思辨的产物,也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经验材料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从资料的分析中引出结论,提出新见解,或验证已有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为了用它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之科学化。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一刻也不能脱离实践。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学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它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受到实践的检验校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完善。
3、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时,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时,总是对与其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乃至一些自然环境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立体人”,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受着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也都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切不可将复杂的人、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其次,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借鉴和利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它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在其指导下形成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借鉴融合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于研究工作之中。只有具备了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科建设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80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科学。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其进行科学研究;经过几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一知识体系在其理论形态和系统上还不完备,在80年代以前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也痛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迫切性,纷纷参与理论研究的行列。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终于形成并获得了很大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全面探索阶段(1978年至1984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理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1978年,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毛主席关于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地把政治工作的理论形态——关于政治工作的学说,看作是一门科学。随后,部队和地方的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纷纷撰文论及这一问题。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命题,并对此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在这次座谈会上,孙友余提议,“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研究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这门科学叫做思想政治工作学”,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本学科的学科名称。此后,在全国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热烈讨论。这次讨论中的部分论文收入《光明日报》理论部编辑的论文集《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于1981年出版,该书代表了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水平。另一专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张蔚萍,张俊南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则表现了理论工作者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的努力。
在这一时期,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指导。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对现代化建设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它不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推动,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总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一时期就如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学科系统建设阶段(1984年至今)。《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创立政工专业,要在全国逐步建立起初级、中级、高级政工人才正规化培训网络。为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确定学科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初步议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决定1984年开始招生。经教育部审批,第一批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有12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立,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从那时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成三个小阶段,1984年至1989年,为学科初创时期,1990年至1994年为学科全面建设时期;1995年至今,为寻求学科新突破时期。(参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访张耀灿教授》,刊《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2期。)三个阶段,学科建设各有重点,互相衔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不断向高水平发展。现对10多年来学科系统建设的成就分三个方面作一简略介绍。
(1)队伍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这支研究队伍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高校系列。自1984年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至1997年,全国共有70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中35所高校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两个博士点4所高校开始招博士生。全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兼职教师达数千人,他们是本学科学科化建设的主要力量。高校系统已成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二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主要分为党政部门系统、企业系统、军队系统三部分。党政系统主要是宣传部门,它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部门,又是理论研究的组织和指导部门;企业系统已成立“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近年来其研究工作也相当活跃;军队系统相对独立,各大单位都设立有政治工作研究会或研究委员会。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它的研究力量也散布在各系统、各部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不同之处。
(2)研究成果。1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论著。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已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著作、教材69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8种,思想政治教育史6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7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47种,德育30种,青年学19种,文献论文集36种,辞典、工具书16种,其他80余种,共约350种。近年来,还陆续出版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论著,教材,如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已出版15种;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已先后出版16种。在论文方面,全国每年有数百篇论文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刊物也达几十种,给学科研究提供了阵地。这些成果,从一个方面展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成绩,也推动了学科研究的深化。
(3)研究领域。1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论题不断深化,有许多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理论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载体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和管理体制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研究,等等。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正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全面系统研究的时间较短,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从总体上看,研究水平还不高;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系统)和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以及全国性的学术刊物;创新意识和独立的学术意识不强等。这些问题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克服这些问题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会有一个大发展。
二、学科建设经验与发展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学从全面探索到系统建设,已经走过了20年,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参见陈秉公《方兴未艾的学科》,刊《思想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博采众长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真正成为科学,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作为社会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名新员,思想政治教育学又与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有着“亲缘”关系,必须积极借鉴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两者的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民主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党性很强的学科,要为党的事业服务;但它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应有特殊的服务方式,即通过独立的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贯彻思想解放和学术探讨,提倡研究者有独立的学术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同时,积极支持学术讨论和争鸣,成学术流派的形成。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园地才能百花齐放,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之树才能高大茂密。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骨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因为80年代末以来,加大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才在90年代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了重大进展。但也应看到,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重大的内在制约因素。必须集中力量,下大功夫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以使学科理论在世纪之交有新的重大突破,从而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第四,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对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抽象出有一定概括力的理论,用来指导教育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讲,2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在不断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继续运用这一经验,坚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作出令人满意的有价值的回答,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第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学科的进步,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高素质的研究者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形成了一支基本的研究队伍,正是他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学科建设有了今天的发展。但毋庸讳言,这支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扩大这支队伍,提高研究者的整体素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持续发展。
上述这些积20年努力所获得的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继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有20年学科发展的成绩作基础,有这些宝贵经验作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一定会更趋规范化,更上一个新台阶。进入21世纪学术之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将是一个理论体系完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面貌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借鉴吸收教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这些学科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但同时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个区别突出地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这些学科都各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所揭示的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教育的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对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都有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当然也要遵循、原则、方法的学科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又会从一个方面充实和丰富教育学的科学体系和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教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教育学全面地研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整个教育,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而不是专门研究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向学校,而且面向整个社会,即要研究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任务又是一般教育学难以完成的。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起源、道德本质、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所揭示的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基本原则和规范,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而伦理学则是专门研究道德现象的,二者在研究领域上有明显的差异,存在较多的交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和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去研究和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同时,它对伦理学原理的应用,又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学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去揭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见,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当然,心理学是在一般意义上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关系,它主要揭示人们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研究人们特殊的实践活动与思想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更注重心理构成的社会内容,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揭示,不仅将充实丰富心理学的理论,而且会推动心理学向应用方向发展。
政治学是关于以国家为主体的各种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等,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立场影响极大,制约着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定教育任务和内容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要适合一定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的需要。但二者又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不象政治学那样专门研究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而只研究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政治思想的要求,将有关的政治思想准则转化为人们的思想品德。同时,政治学虽然也研究人们的政治修养,政治教育,但它只是从一般的政治生活实践的意义上去研究,而不专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实践及其规律,这一研究则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学来承担。
社会学是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或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所研究的领域相当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方面的研究,如人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社区文化、社会控制、人的现代化以及青少年问题、家庭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犯罪问题等,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借鉴和应用。例如,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启示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是实现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去研究这一过程;关于青少年研究的成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地分析和认识这一主要的教育对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丰富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研究内容,等等。此外,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社会调查,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借助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就能更好地分析思想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同样会丰富社会学的理论,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就从一个方面丰富了社会学的社会控制理论。当然,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明显不同,不能互相取代。
此外,还有法学、管理学、人才学等,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不同的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一定的可资借鉴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西方行为科学的关系
行为科学是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行为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和需求,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因而其众多理论原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密切的联系。行为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梅奥,曾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过一项著名的实验,管理学上称为“霍桑实验”。梅奥等人以这项实验的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三条原理:第一,工人是“社会人”,除了金钱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第二,在企业这个正式组织之中,还存在“非正式组织”,它对企业人际关系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第三,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取得平衡。在梅奥等人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后,行为科学在后一阶段继续发展。
研究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助于从理论到实践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和提高。现拟对此加以探讨。
1、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解人,鼓舞人,引导人,行为科学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帮助较深入掌握这方面的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人的不断变化的思想,因而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果就必须掌握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规律,认识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因果关系。这方面行为科学的需要理论对需要、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较深入的研究,因而特别值得吸取。有的学者认为,需要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据,不了解人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便无从谈起。这很有道理。
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他们并且曾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个层次。行为科学认为,所谓人的需要,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的生物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并认为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而当目标达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在新的内在本能和外部环境刺激下,又产生新的需要。心理学中的新行为主义学派曾采用公式“S—O—R”来揭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反应,其中“S”表示外界的刺激,“O”是中介变因即头脑中发生的心理反映活动,“R”是外部行为活动的表现。公式说明行为的产生离不开外界的刺激和内力的驱动。表明由需要引起动机,由动机支配行为是人们行为表现的一条客观规律。因而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人、引导人、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依据。
从上面原理可以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正确地去诱导人的需要,而不能脱离人的需要,脱离具体人和人群的需要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就从根本上脱离了实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激发人们正当而合理的“需要”,使之成为提高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驱动力。同时,节制人们不合理的“需要”,降低一时尚不具备满足条件的那些“需要”的强度,堵截和防范反常和不合理的“需要”。再者,要强调发挥人们自我调节作用,明辨是非,端正方向,把利己性的“需要”诱导提高到为集体为国家的思想境界上。使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国家需要三者加以整合。还有,要善于置换人们的“需要”,当人们某种强烈的“需要”因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忧郁自闷时,应用另一类似的“需要”去取置代换,给以补偿性的满足“需要”,以焕发人们积极性。因此,围绕需要理论去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会使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得以深化,并在实践中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效。
行为科学中很重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首先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当然次序因人也可以稍有变化。同时,下一层次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有高一层次需要的提出。并且,同一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会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当满足需要以后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了,而会有新的需要的提出。
思想政治工作在吸取了以人的需要理论为依据的基础上,可以使以下几方面得以明确和改善:一是在调查研究群众现实思想时,抓住现阶段群众的需要为中心去展开调研,以此带动了其它方面的思想动态,这样使掌握群众思想具有系统性,中心突出,能抓准关键。二是明确了群众需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需要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摸准当前群体的主导性需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实际,对症下药,落到实处。三是明确了不同的个体由于内外条件不同,各自的需要所处的层次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区别对待。掌握不同个体当前的主导需要,就能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四是明确了人的需要是依一定次序、层次上升的,抓住这一环节,就可使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预测性、预见性、计划性。
2、思想政治工作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深化了这方面的认识。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因为行为科学是“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行为科学认为,激励主要是通过满足群众合理需要,设置适当目标和运用强化原理及时反馈这样的途径展开的,了解和掌握行为科学这一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以提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任务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行为科学对激励问题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公式。一个是“工作绩效=能力×激励(积极性)”。这个公式说明,一个人的工作成效、成果,取决于他的工作能力高低和积极性的强弱。第二个公式是“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这个公式表明,人的积极性取决于其主观对达标的可能性和价值性的认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自然应当从设定适当奋斗目标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两个基本方面入手,在这两个基本方面下功夫。
设定目标是鼓舞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实践中,已具体化为一整套目标管理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讲,激励理论认为目标设定要恰当,过高令人望而生畏,过低使人认为轻而易举,都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从期望值与实际结果的关系上去看,结果小于期望值时,会令人大失所望,积极性受挫;结果相当于期望值时,产生不出所料的心理,积极性得以维持;结果大于期望值时,会有出乎意料的心理,积极性会更高涨。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设置运用目标激励积极性时,要遵循和注意这些规律。
在激励方式上,关于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联系与区别,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很有启迪的。一般认为,外在激励方式主要包括福利、晋升、授衔、表扬、嘉奖、认可等;内在激励方式则主要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并且认为,外在激励效果较明显但不持久,而内在激励则所需时间较长,但效果较高和能持久。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于建构一种奖励激励制度和机制,促使内在和外在激励相结合,相互转化,并且要把着力点放在教育人、培养人,重视内在的激励,使人素质全面提高。而避免那种只满足于对眼前中心工作的解释宣传和应付日常事务之中。
激励理论中之效价,是个体心目中主观对目标的价值判断。这里面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八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兴起,其核心也是价值观问题,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帮助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为集体、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因而这方面也启发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加强对群众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除此以外,还应看到,个体的效价、价值判断还取决于目标与个体自身需要的关系。和其自身需要紧密的,必认为价值大,因而会积极争取。正是由于效价是一种主观认识判断,因此不同个体差别会很大。比如,同样的奖金,对那些急于用钱的人和那些不急于要钱的人来说,其效价必不大相同。因此,要认识需求和激励的内在联系,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把行为科学的各条原理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
对行为科学中的强化理论,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和机制的重要理论依据。强化在心理学上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强化就是外力对个体行为肯定的给予鼓励、奖励以求巩固,这是正强化;对个体行为否定的给予惩罚以求减弱、消退,这是负强化。强化理论还强调“对期望行为的强调”要注重奖惩的目的性。奖惩要与我们期望的行为联系。正强化(奖励)应是我们期望出现的行为:负强化(惩罚)应是我们不期望出现的行为。这就是说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奖惩也要有目的,不应就事论事,不是一见做好事就表扬,一见有缺点就指责。如果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被动的、短视的……,由此可见,强化理论虽然不很深奥,但是我们仍可得到不少启发。
3、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人们更新观念,提高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可以从行为科学的改变人行为的论述中得到启发。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与人们解放思想息息相关。因此,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这应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方面,为科学关于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些论述和原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行为科学认为,改变不合理、不正确的行为,是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而人的行为改变要有个过程,有个基本层次、序列。这就是知识改变——态度改变——个体行为改变——群体行为改变。知识的改变比较容易;态度的改变因受感情影响,比较难一些、时间要长一些;行为的改变更难一些、费时更多一些;而群体行为的改变则最难,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改变方式上可分为参与型(性)与强迫型(性)两种。参与性改变实质是强调学习新知识,启发人们自觉地逐步转变:强迫性改变实质是强调制度(规范)的作用,用规范的力量去促进改变。因此,行为科学认为,管理者个人威望高,被管理者比较成熟情况下,应侧重运用参与性改变方式:而管理者职位权力健全巩固、被管理者不那么成熟情况下,宜以强迫性改变为主。行为科学上述原理使我们明确了,要促使人们更新观念,改变滞后的和不恰当的行为,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善于运用学习知识和制定相应规范、制度相结合的办法和途径。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对象,侧重把某一方面、某个环节作为关键性环节去抓好抓细,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概括地说,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目标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主张在企业管理中,正确处理人的需要、动机、目标、行为四者的关系,使企业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主张在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的基础上,以诱导方法为主,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上述简略的介绍中可以看到,行为科学的有些内容,如重视生产中人的因素,注意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实行“参与制”管理;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重视对人际关系的协调等,都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行为科学在行为的测量方面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抽样理论、调查方法、问卷设计、量表技术、行为研究数据的编码与多元统计分析程序、评估指标系统的建立等,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手段。
行为科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适应资本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其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或不科学的成分,也是明显的。例如,行为科学对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为基础的;行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其理论观点带有浓厚的历史唯心主义色彩;
行为科学的某些方法也具有突出的形而上学特征,等等。(参见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所有这些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必须予以认真严肃批判的。
综上所述,从表象上看,行为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似乎都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但从本质上看,是根本不同的:行为科学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行为科学的根本目的是调和劳资关系,训练笼络雇佣劳动者,以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 科学文化素质,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这两个党性特征都很强烈的学科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绝不能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将行为科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只能借鉴吸取其中的某些合理成分,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服务。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今天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仍然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经济。即使是市场本身的交易活动,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外,道德力量的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已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所证实;至于社会生活的非交易领域,则更多的需要道德调节。这种情况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坚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增强道德的调节作用。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来讲,它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急需改进或改善。只有改善才能加强,才能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相适应。而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方法、载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的相互作用,无疑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崭新的时代环境要求变过去那种经验型的非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也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怎么摆,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一定时期突出哪些重点教育内容,怎样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载体应作哪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层次结构应该如何,它的成员应具备什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效益如何评估,等等。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众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其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的情况和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客观存在,人们的思想认识、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而且处在一个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之中。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这种新的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四个多样化”趋势的显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针对“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进一步确立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五大以后,又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经济的不同实现形式,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混合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对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特别是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而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既是其他三个“多样化”的根源,又是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因此,解决人们不同的思想问题,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意识形态的现实,承认人们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
和精神文明需求方面的差异。但同时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必须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再次,必须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既代表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又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尽量照顾大多数,团结和引导广大群众一道前进。
要从充实内容、增强导向上引导人们正确参与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呈现多样化。从积极的方面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趋向更加务实和开放,生活兴趣和爱好更加广泛多样,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交往,人们生活态度的相互影响程度在加深,同时也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但从消极方面看,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在出现,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开始滋长蔓延。二是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随着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也有部分群众难以适应社会深刻变革,感到个人命运难以把握,需要精神安慰和解脱。少数人也可能转向宗教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小团体甚至邪教组织寻求帮助。三是业余生活多样化。大部分群众家庭收入和闲暇时间都在增加,特别是双休日的实施,使人们业余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如参加文体活动、外出旅游购物、交友聚会聊天。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信息来源更加多样,也更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社会影响。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大充实教育、指导的内容,并增强引导的有效性,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首先,要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培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群众的生活方式必须加以引导,能放任自流。其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中,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引导,哪些要限制和反对,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和文化市场管理的针对性。再次,要努力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给人们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要热情关心和积极组织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倡导人文关怀,提供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要从加强管理、扩大覆盖上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大量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活跃的一个反映,只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就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组织过多过滥,各种各样的合法登记或未登记的社会组织良莠不齐,甚至少数非法组织混杂其中。这些社会组织对党和政府的依赖已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之外,因而对它们采取行政指令的方法已很难奏效,如不加强管理,任其发展,也会产生各种消极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法轮功”问题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组织,要求我们各级党政机构加强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那些尚未建立党组织的新的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更要通过相应的载体和渠道,不断施加影响和指导,不断扩大覆盖面,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能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新型组织。还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社会民间组织中的渗透力、影响力,使这类社会组织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要从观念更新、自主择业意识上来引导人们正确把握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表现在:一是原来单一的国有企业就业选择被打破,在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就业的职工逐步增多,还有大批劳动者在从事各种形式的个体经营,社会就业岗位日益广泛。二是固定工逐步减少,合同工、临时工等越来越多,养老、医疗、住房及其他一些福利保障也日益走向社会化。三是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本人第一职业之外,从事各种第二职业,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四是企业富余人员、职工在职失业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不少国有企业的职工面临日益增大的转岗、下岗的压力。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绝大多数就业很不稳定,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保障较差,“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过去从未有过的情况。很多人处于流动、分散状态,对前途感到不好把握,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面对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思想观念,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首先,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追求。劳动制度的改革和变化,使广大群众的自立意识和选择意识大大增强,这无疑为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有利于把群众对自己经济利益的追求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次,要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为群众做好解惑释疑的工作,特别是如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
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职工与私营业主是否剥削关系等等,应该作出科学的、众人信服的回答,以帮助群众正确地选择再就业的途径。再次,要拓宽渠道,改进方法。因为那种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开展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思路和方法,有些已经难以为继。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空白点,如大量下岗和待岗职工、私营和外企职工、个体劳动者、农民工等。同时,随着“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力弱化,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和社会管理机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最后,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因为在不同的岗位和以不同的形式就业的广大群众,受其具体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往往呈现出较大差异,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区分层次、有的放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个多样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也同时带来新的良好机遇。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拓展了广阔的舞台。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就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行。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更动。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寻找市场经济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赋予思想政治工作崭新的时代内容,保证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诚然,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但是,从总体上讲,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和融合性是根本的。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共通的契合点:
(1)从市场经济内部运行机制上看,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经济,但也需要共同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考察市场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法制化、道德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诞生之初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曾作过形象的描述,“血与火的编年史”、“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些真实写照,充分反映了当时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纯粹是为追逐利益而互相倾轧,根本没有为社会所认同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因而导致了社会效益的下降和社会精神的堕落。即使西方学者在鼓吹自由经济所萌发的巨大生产力时,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不文明、不健康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完善,各市场主体共同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市场经济迈上了健康运行的轨道。日本的企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日本的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非常注重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员工的个人素质,每个企业都有一套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通过实施思想教育,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的形成。有的企业还借鉴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开展“学雷锋”等活动。这对于提高市场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传统优势。尤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法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政策教育、道德规范,避免因放任自由竞争导致畸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2)从市场经济的外部调控机制上看,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辅助力量。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加大了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力度,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这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宏观调控占有重要位置。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但行政手段依然必不可少,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强化各市场主体服从国家大政方针的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认真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当经济发生波动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稳定人心,避免发生思想混乱引起社会动荡。近几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宏观调控取得成功,这与各级党组织充分进行政策宣传,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分不开的。
特别在当前企业改革、转制、减人、增效中,大批职工下岗,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搞好再就业工程,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从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上看,市场经济价值观迫切需要正确引导,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价值观具有两面性,其正面效应在于以利益为导向,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上进心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的繁荣。其负面作用在于强调以利益为核心,容易导致利益向个人倾斜,个人利益至上,弱化人的社会责任感,淡化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观念,并且极易在社会上造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泛滥。这一点在体制转轨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避害趋利,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价值观,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建立义利并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观念动力。
(4)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看,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由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体系,它的内涵中包涵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性质,理所当然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精神文明,市场经济和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最重要的契合点,二者精神主旨上的一致性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市场经济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全面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内容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引起一定的社会震荡。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腐败等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我们深化改革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会出现新变化,会产生大量的思想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就会受到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使人们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正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实现自身的超越,通过寻找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再造新的优势,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充分发挥作用,消除改革中的阻力,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立新功。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这些思想问题的办法,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疏导,最后予以解决,这样就会扫除障碍,保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其最终目的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人自身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知识。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理论,由此就能从一个方面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掌握了人们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地条件
4、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今天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仍然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规范经济。即使是市场本身的交易活动,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外,道德力量的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已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所证实;至于社会生活的非交易领域,则更多的需要道德调节。这种情况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坚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们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增强道德的调节作用。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来讲,它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急需改进或改善。只有改善才能加强,才能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相适应。而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方法、载体,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的相互作用,无疑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崭新的时代环境要求变过去那种经验型的非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也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怎么摆,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一定时期突出哪些重点教育内容,怎样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载体应作哪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层次结构应该如何,它的成员应具备什么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效益如何评估,等等。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众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其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的情况和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客观存在,人们的思想认识、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而且处在一个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之中。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这种新的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四个多样化”趋势的显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针对“四个多样化”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进一步确立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党的十五大以后,又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经济的不同实现形式,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混合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对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特别是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而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既是其他三个“多样化”的根源,又是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因此,解决人们不同的思想问题,首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其次,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意识形态的现实,承认人们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
和精神文明需求方面的差异。但同时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必须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再次,必须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既代表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又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尽量照顾大多数,团结和引导广大群众一道前进。
要从充实内容、增强导向上引导人们正确参与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呈现多样化。从积极的方面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趋向更加务实和开放,生活兴趣和爱好更加广泛多样,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交往,人们生活态度的相互影响程度在加深,同时也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但从消极方面看,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在出现,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开始滋长蔓延。二是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随着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也有部分群众难以适应社会深刻变革,感到个人命运难以把握,需要精神安慰和解脱。少数人也可能转向宗教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小团体甚至邪教组织寻求帮助。三是业余生活多样化。大部分群众家庭收入和闲暇时间都在增加,特别是双休日的实施,使人们业余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如参加文体活动、外出旅游购物、交友聚会聊天。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信息来源更加多样,也更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社会影响。
面对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大充实教育、指导的内容,并增强引导的有效性,努力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首先,要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培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群众的生活方式必须加以引导,能放任自流。其次,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中,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引导,哪些要限制和反对,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和文化市场管理的针对性。再次,要努力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给人们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要热情关心和积极组织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倡导人文关怀,提供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要从加强管理、扩大覆盖上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大量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活跃的一个反映,只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就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组织过多过滥,各种各样的合法登记或未登记的社会组织良莠不齐,甚至少数非法组织混杂其中。这些社会组织对党和政府的依赖已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游离于政府的管理之外,因而对它们采取行政指令的方法已很难奏效,如不加强管理,任其发展,也会产生各种消极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法轮功”问题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组织,要求我们各级党政机构加强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那些尚未建立党组织的新的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更要通过相应的载体和渠道,不断施加影响和指导,不断扩大覆盖面,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能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新型组织。还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社会民间组织中的渗透力、影响力,使这类社会组织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
要从观念更新、自主择业意识上来引导人们正确把握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表现在:一是原来单一的国有企业就业选择被打破,在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就业的职工逐步增多,还有大批劳动者在从事各种形式的个体经营,社会就业岗位日益广泛。二是固定工逐步减少,合同工、临时工等越来越多,养老、医疗、住房及其他一些福利保障也日益走向社会化。三是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本人第一职业之外,从事各种第二职业,收入来源日益多样。四是企业富余人员、职工在职失业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不少国有企业的职工面临日益增大的转岗、下岗的压力。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绝大多数就业很不稳定,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保障较差,“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过去从未有过的情况。很多人处于流动、分散状态,对前途感到不好把握,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面对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思想观念,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首先,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追求。劳动制度的改革和变化,使广大群众的自立意识和选择意识大大增强,这无疑为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有利于把群众对自己经济利益的追求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次,要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为群众做好解惑释疑的工作,特别是如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
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职工与私营业主是否剥削关系等等,应该作出科学的、众人信服的回答,以帮助群众正确地选择再就业的途径。再次,要拓宽渠道,改进方法。因为那种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开展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思路和方法,有些已经难以为继。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空白点,如大量下岗和待岗职工、私营和外企职工、个体劳动者、农民工等。同时,随着“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力弱化,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和社会管理机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最后,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因为在不同的岗位和以不同的形式就业的广大群众,受其具体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往往呈现出较大差异,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区分层次、有的放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个多样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严峻挑战,也同时带来新的良好机遇。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拓展了广阔的舞台。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就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5、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行。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更动。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寻找市场经济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点,赋予思想政治工作崭新的时代内容,保证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诚然,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但是,从总体上讲,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和融合性是根本的。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共通的契合点:
(1)从市场经济内部运行机制上看,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经济,但也需要共同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考察市场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沌走向法制化、道德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诞生之初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曾作过形象的描述,“血与火的编年史”、“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些真实写照,充分反映了当时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纯粹是为追逐利益而互相倾轧,根本没有为社会所认同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因而导致了社会效益的下降和社会精神的堕落。即使西方学者在鼓吹自由经济所萌发的巨大生产力时,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不文明、不健康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完善,各市场主体共同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市场经济迈上了健康运行的轨道。日本的企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日本的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非常注重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员工的个人素质,每个企业都有一套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通过实施思想教育,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的形成。有的企业还借鉴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开展“学雷锋”等活动。这对于提高市场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传统优势。尤其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法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政策教育、道德规范,避免因放任自由竞争导致畸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2)从市场经济的外部调控机制上看,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辅助力量。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加大了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力度,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这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宏观调控占有重要位置。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但行政手段依然必不可少,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强化各市场主体服从国家大政方针的意识,使他们自觉地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认真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当经济发生波动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稳定人心,避免发生思想混乱引起社会动荡。近几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宏观调控取得成功,这与各级党组织充分进行政策宣传,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分不开的。
特别在当前企业改革、转制、减人、增效中,大批职工下岗,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搞好再就业工程,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从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上看,市场经济价值观迫切需要正确引导,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价值观具有两面性,其正面效应在于以利益为导向,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上进心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的繁荣。其负面作用在于强调以利益为核心,容易导致利益向个人倾斜,个人利益至上,弱化人的社会责任感,淡化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观念,并且极易在社会上造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泛滥。这一点在体制转轨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避害趋利,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价值观,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建立义利并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观念动力。
(4)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看,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由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决定的。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体系,它的内涵中包涵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性质,理所当然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精神文明,市场经济和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了最重要的契合点,二者精神主旨上的一致性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市场经济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全面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内容后得出的正确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引起一定的社会震荡。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腐败等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我们深化改革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会出现新变化,会产生大量的思想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就会受到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使人们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正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实现自身的超越,通过寻找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点,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再造新的优势,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充分发挥作用,消除改革中的阻力,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立新功。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这些思想问题的办法,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疏导,最后予以解决,这样就会扫除障碍,保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6、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其最终目的是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人自身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性知识。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就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理论,由此就能从一个方面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掌握了人们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地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多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所通用。这里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实际,对几种主要的方法作些介绍。
1、文献法。文献法是从各种文献(包括报纸、刊物、图书、文件、档案、报表、报告以及各种音像材料等)中收集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的方法。它是一种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
文献法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当时的社会现象,了解以前的社会状况,并研究过去与现在状况之间的联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主要方法就是文献法。二是收集当前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状况的文字及其他方面的材料,来研究现实生活某一方面的现象、规律及其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联系。如要研究大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除了研究者自己的观察、调查以外,还需要广泛查阅资料,包括新闻报道、统计数据、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和专著等,从中收集有用的材料,以便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对他们的思想状况作出科学的说明。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几乎任何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都离不开与课题有关的文献。如要研究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就要查阅有关文献,看看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水平,以作借鉴;看看以前时代青年价值观的表现,以作比较,然后才能确定一个恰当的研究角度。可见,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可以为理论形成与课题深化奠定基础。
文献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上。它能帮助研究者突破活动的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以研究不可能接近的对象,如已经远去了的人物或事件,因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但由于资料庞杂,故在运用文献法时,要全面搜集资料,注意鉴别材料的真伪,并对材料作出综合分析。
2、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研究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除了其他方法之外,对人的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直接观察也是不可缺少的。
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大类。无论使用哪一种观察法,都必须遵循下列准则: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观察必须有组织有系统,且有一定的范围和项目;除用感官观察外,还往往借助于工具(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可见,科学的观察法不是“走马观花”或“道听途说”,它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通常运用观察法进行个案研究或典型研究。通过切身的观察,就可收集到大量的关于个案或典型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或问题作出深入而细致的说明。
3、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设计程序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加以观察、记录、分析而直接获取资料,以作出研究结论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用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制度、方法的实际效果,探索教育对象某方面思想、行为的变化原因和制约条件。
实验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实验,即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考察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做法是:①用随机法把被研究对象分为相似的两组,准备人为地向其施加条件的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②测量两组在所要研究方面的状况,分别记为a1、a2;③给实验组施加条件b,而对控制组不施加任何影响;④经过一个时期后,再次测量两组在上述方面的状况,记为a3、a4;⑤比较两组在这方面的差异:(a3-a1)-(a4-a2),,结果就是条件b所产生的效果。结果为零,说明施加的条件对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没影响,反之,则是有影响。例如,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一措施效果的检验,就可按照上述步骤,选择两个情况大体相同的班级进行实验。在进行标准实验时,要注意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全面控制,防止与实验无关的因素对它们的影响与干扰。
另一类是自然实验,即对研究对象不加控制,不改变条件,观察某一因素在自然状态下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在大学生中开展创建文明寝室的活动,可分别对不同寝室实施相同的措施,看看这一措施在不同寝室产生的效果,进而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社会调查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教育实践,要搞好这一学科的研究,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才能充分掌握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占有第一手资料,为得出正确的结论打下基础。
社会调查是一个总说,它包括社会调查的方式和具体方法两部分。社会调查的方式主要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四种,其中抽样调查因其既经济又科学,是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方式。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在运用社会调查法时,要注意将上述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如运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抽出样本后,就要使用问卷法;同时,为了使所得到的资料更生动更直观,还可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访谈或个案调查。使用哪种方式或哪几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的需要决定。
在运用上述方式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时,必须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我国的社会科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内只重视定性研究,而忽视了定量研究,这是我国社会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发展了。所谓运用数学,就是指对事物的定量研究。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除了定性研究之外,定量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强调定量研究,并不是抛弃定性研究而搞单纯的定量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绝不可滥用定量方法;以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切都可以进行定量研究,显然也是不对的。因为人的思想行为的许多内容和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是难以量化的,必须进行定性研究。不仅如此,成功的定量研究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定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质的规定有了正确的把握,才能恰当地选择各项变量,设计量度指标,建立科学的系统模型;而且,在测出变量之间的相关度以后,还要以定性研究为指导,方能对这些变量为什么相关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解释。
5、总结经验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将其概括上升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经验本身不是理论,只有经过抽象概括,上升为具有一定概括力的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意义。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既要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又要注意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经验;还要把总结历史经验和总结现实经验结合起来。在总结经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纷纭复杂的经验材料的分析,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
2、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4、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的行为科学的关系?
5、在新时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应采取哪些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