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和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第一节 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一、科学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最大实际就是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状况。因此,正确认识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1、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工作,其对象是人,是千百万处在在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克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去努力实现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和根本任务。而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是社会存在作用于人的大脑的结果,它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机械地反映,而是能动地反映;这种反映要受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而人的思想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影响会使教育对象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从而形成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特点。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在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状况,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才能确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教育对象思想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从年龄、职业、收入、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将人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的人们又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不仅不同类型人们的思想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同一类型不同层次人们的思想也是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制定不同的计划,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且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放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和思想问题。显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效益。 3、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调动教育对象内在积极性,实现思想转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应遵循人们思想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知道,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最终要通过人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对人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外部因素,只有通过人们内在的思想斗争,思想政治教育所传导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才能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外化为人们的相应的行为。可见,要把正确的思想、观念变为群众的行动指南,就需要善于发现和调动人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科学地分析和认识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就能使我们恰如其分地估量对象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从发扬积极因素入手,从而形成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效果才更易巩固。 二、科学地认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 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才能准确而全面的对教育对象进行整体性质和个体差异的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特征和处在的行为表现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分析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方法主要有: 1、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方法就是把教育对象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点、道德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其中,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因素。而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因此,如果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状况来抽象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会停留在表面现象和肤浅层次上,抓不住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只有紧紧联系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对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基本矛盾有深刻认识和了解,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此有精辟的分析,他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内部所发生的各种利益的重组和调整,矛盾的产生发展与冲突,势必会将原来的社会格局打破,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这种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它将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深刻而迅速的变化。 一般来说,教育对象的思想主流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教育影响形成的,而教育对象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倾向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矛盾和斗争的必然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面貌的多元化状况,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认识这种新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对象,分析他们的实际状况。既看到人们的现实状态,又看到历史的长期影响和文化积淀,更要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人民。既要抵制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又要防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的束缚。 在对教育对象做分析和研究时,要避免简单的就事论事和主观偏见,避免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进行简单的类比。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对象,才能科学分析和认识教育对象。 2、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就是把教育对象及其思想行为当作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矛盾运动变化过程的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身处一个纷繁复杂、动荡多变的社会中,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内在因素,都促使教育对象经常发生着变化。我们对教育对象的认识,要符合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这个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有意义。 坚持动态分析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曲折的,人的思想行为的轨迹往往表现出曲折发展和不断反复过程。虽然从总的趋势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对象的思想应该是越变越好。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也有可能出现曲折和反复。它既反映了思想变化的复杂性,也体现出思想教育的长期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对教育对象树立信心,相信通过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思想终究会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受教育者思想上的曲折和反复,要从其思想发展全过程和总趋势中分析把握,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矛盾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化。 动态分析法还要求我们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或者同一人的不同成长时期,其思想和行为的活动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的说,处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的人们,其思想尚不成熟、不稳定,可塑性较大。因而其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外在的表现形式比较强烈,发展方向也可能是多变的。这个时期也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做长期、细致、耐心、艰苦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当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和烦恼时,或者在各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和进步时,其思想行为也会发生异于平时的表现,这也是需要特别注意和加强思想教育的时期。 3、立体分析法。立体分析法就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分析的方法。运用立体分析法,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对象是多层次的。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对象分为不同的类型或层次。不同类别和层次的教育对象,其思想行为表现及特征都会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认识到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其自身也是多面体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立体人”和“复杂人”。其思想行为受着多种层面的,各种角度的社会关系制约。而多种思想和社会因素均会在个体思想观念的形成中打上印记。这样,就造成了个体思想意识的复杂性、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个体行为的多变性。 第三,要看到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也是立体的和多层次的。这些因素既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因素,又包括思想观念、文化教育、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层面的因素,还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体等环境因素,同时也不能排除一些自然环境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变化发展时,对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作多变量的综合考察。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全面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进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发挥出协同效应。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就是找出一事物与它事物性质上的不同之处,即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对象之间、以及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质的差别。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量化指标的测试和分析,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严密化、科学化的必要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比较偏重于在经验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而较少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广泛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运用定量分析已成为现实。我们应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以便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作出更加科学而符合实际的说明。 当然,对教育对象的分析往往并不能仅仅采用某一种方法,而要注意多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同时,这里所说的也只是分析教育对象的主要方法。我们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分析教育对象的方法,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和研究教育对象的水平。 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领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必然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有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各项工作,都与人的思想活动相联系。因此,要做好任何一件工作,都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很宽,很广,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年龄层次可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按其职业可分为工人、农民、干部、军人、教师、学生等;按其文化程度,可分为大学、中学、小学、文盲等。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地区按照城市、农村来分类。在实际工作中,对教育对象的分类,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出发,从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出发,不必也不应强求统一。 在理解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时,我们应该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全体成员,领导者也不能例外。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界限分明。似乎领导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是教育者,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这种认识当然是片面的。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角色是可以发生转变的。每个人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社会的全体成员,首先要做好各级领导者的工作。应下大力气做好各级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真正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自身的先进模范作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典范和道德楷模。实践证明,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对社会其他成员的教育工作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 四、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对象 建国初,毛泽东同志曾严肃地指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而历史的进程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江泽民同志则郑重地指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尖锐的告诫,令人深思。 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转折的关键时刻,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思想素质不过硬,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的地方腐败现象、不正之风滋长蔓延,不少领导干部走上了违法乱纪和贪污腐化的道路。据统计,仅1990年至1992年三年间,查处党员干部60多万,其中处局级有1600多人,省部级79人。1993年至1995年三年间,立案数成倍增长。(注:《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1997年第175页。) 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对象”已经成为紧迫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工作。就是说,它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千百万党员、干部和群众。(注:张蔚萍著《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第55页。)由此,可以看出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之一。然而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众多对象中,把领导干部作为“第一对象”,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第一位地研究领导干部思想和行为活动变化的规律以及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政治育的规律,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综观中国革命的历史,无论是在根据地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整风时期,建国前后,党始终把教育干部放在第一位。早在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中的共产党员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提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的。”更为突出的是1942年延安整风,毛泽东同志亲自抓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整顿作风,通过两年的教育运动,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使党达到空前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组织和思想基础。 在建国前夕,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 毛泽东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城市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毛泽东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国内外资产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同时警告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教育党的干部要提高警惕。“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可能有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为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5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总结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的错误。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邓小平同志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并且提出政治路线要由坚决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来执行,才有组织保证。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他再一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保证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江泽民认为,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胜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完成跨世纪的任务,“干部是一个重要因素”。(注: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22日。) “决定因素”、“关键在人”、“严重问题”、“重要因素”,都是指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性,指共产党人,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的重要性。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主要指各级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也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具体的讲就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的实践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是否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离开了各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去直接影响和号召群众,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无法真正地贯彻落实。由此可见,党政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亿万人民群众的中介。因此,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对象”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要使我们党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接受各种风险的考验,必须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对象”。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正处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当今世界发生大转折,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这种国际形势向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两大挑战:一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情况下,领导干部是不是能与西方打经济仗?二是在西方变换手法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复杂条件下,领导干部能不能打思想政治仗?风平浪静下面有暗流。党的领导干部要在国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要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必须强调讲政治,使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这一切都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须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对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领导干部来说既是锻炼提高的极好机会,又是一场最现实、最严峻的考验。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世界的腐朽生活方式;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的同时,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也反映到社会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上来;在实践中“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还没有完全解决好;领导干部在火热的经济生活和繁忙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对自身要求的放松,理想、信念、价值观受到冲击,一些意志薄弱者堕落成腐败分子,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要牢固建立防腐拒变的精神长城,必须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对象”。 再次,要迎接高科技、新技术的挑战,必须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对象”。早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当前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普及利用,我国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领导干部如何走在这场变革的前列,改变知识结构,适应变化的实际,研究分析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在科学的发展中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一切都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最后,结合当前要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对象”。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有企业必须搞活搞好,这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国有企业又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中的产业工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因此,国有企业肩负着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要造就一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所以,搞好国有企业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而领导干部,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他们在搞好国有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企业的兴旺发达。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的国有企业,经营严重亏损,职工基本生活没有保障,但是,领导却买高级轿车,住豪华住宅,出国旅游。这样的领导无论他讲什么,都没有正面意义。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干部着手。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教育他们牢记自己是企业职工的公仆,教育他们用好手中的权力,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振兴国有企业。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总体上没有变。但是,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对象”的任务已经成为紧迫的问题,成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五、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1、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要对象是青年。这是由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 首先,青年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我国青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广大青年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发挥了生力军的巨大作用。从“五四”运动以来的历次革命运动,无不与广大青年联系在一起。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革命运动中,广大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道,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新中国建立以后,广大青年又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青年一代施展才华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广大青年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的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证明,青年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有在现代化建设提供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才能大展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离不开青年,没有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就 难以实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已经历史的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因此,把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他们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以便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就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也就是说,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面貌。正如列宁所说:“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81页。)”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目光更多的投向青年,做好青 年一代的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以保证国家的面貌常新。 再次,青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决定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开展。 2、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青年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的阶段。青年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认识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于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青年的生理特点。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发育的旺盛时期,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极强,同化过程高于异化过程。在这一时期,青年的身体迅速发育,身高体重的增长都很快,身体形态接近成年期而趋于成熟。与此同时,青年身体内部的器官和机能趋向成熟。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健全,脑的重量和脑的机能都达到成人水平。心脏迅速成长发育,肺活量增加,消化功能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健全,内分泌腺分泌旺盛。随着性腺的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增加,青年出现了“第二性征”,性器官迅速发育,性功能也趋向成熟。总之,青年时期人的身体发育迅速,体力精力都处于最旺盛时期。 青年的心理特点。青年在生理上的迅速发育也带来其心理特征的一系列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青年的心理特点。 个性发展特征。这一时期,青年的成人感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增强。他们希望能象成人那样,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并且希望社会把他们当“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伴随着成人感的出现,青年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他们凡事不愿倚赖别人,不愿简单的按照父母、老师、长辈们的指示办事,强烈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去自由活动,希望能独立自主的处理涉及自己和他人的问题,独立的选择自己的生活目标,要求捍卫自己的观点,对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青年的自我评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变得全面、主动、深刻起来。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客观冷静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独立感的增强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使青年形成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好胜心强,喜欢争论。这个时期,青年的性格也趋于稳定,表现出逐渐定型的趋势。 随着青年接触社会的范围的扩大,道德实践经验增多,他们的道德意识也有较大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有了提高,能有意识的运用社会通行的道德标准来评估自己的行为。 智力发展特征。智力是人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人的智力的最本质的表现。青年时期,人的智力发展很快。其对事物的观察已经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观察力都有显著的发展。青年时期人的记忆力达到顶峰,不仅记忆的容量大,而且记忆的有意识性加强,意义识记,抽象记忆的能力都大为提高。青年求知欲强,富于幻想,想象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想象具有目的性、现实性、广阔性、创造性等特征。由于青年体力和精力充沛,个性基本形成,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因而其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青年思维力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同时,青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大为增强,使其不易囿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易全盘接受权威的指导意见,有求新、求变的特征。 情感活动的发展特征。青年情感内容丰富多彩,美感、正义感、理智感都有很大发展,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更能接受各种新的思想观念。青年时期的情感活动比较强烈,容易激动和冲动,表现出动荡和易变的特征,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情绪也不太稳定。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易变性和摇摆性,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青年的情感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其外部表现与内心世界的体验并不总是一致,因而往往造成忧郁和孤独。 性心理的发展特征。随着青年性功能的成熟,青年有了性的生理冲动和体验,对性也比较敏感。与此相应产生的性心理也随之趋于成熟。女孩一般从10至11岁左右,男孩一般从10至12岁左右,开始从对性的关系完全不懂到懂一些的朦胧过渡期。进入青年期,随着性生理发展,青年性心理也发展成熟起来。青年性心理的发展,一般要经历性疏远期——性亲近期——恋爱期这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青年的性意识逐渐觉醒,追求异性的要求日趋强烈。 青年在两性问题上的情绪体验,在青年心理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青年的性心理与青年的成长、与恋爱、婚姻、家庭密切相关,因此对青年开展科学的性教育,让青年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是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使青年获得美满爱情与和谐的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青年时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这一年龄阶段所共有的。了解并掌握青年身心方面的发展特征,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只有针对这些特征,对青年的思想教育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很好的引导青年在生理、心理成熟的同时走向思想政治上的成熟。 第二节 正确分析和认识职工的特点 一、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主要社会阶级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工人阶级队伍的数量明显增长。如果按照广义工人阶级的概念,把工人、职员、知识分子都视作工人阶级,那么,这个阶级的人数的增长是各行业劳动者人数增长最快的。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大幅度增加,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年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来,使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增长,无论是绝对人数的增加还是在社会劳动者总数中的比例,增长幅度都很大。 2、职工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60年代中期以后,工人阶级的主要来源是青年学生。从80年代初开始的各类正规教育和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形式的广泛展开,使工人阶级的总体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职工队伍中的文盲、半文盲显著减少,大部分职工都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比例逐年上升。随着职工队伍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手工劳动、重体力劳动和不太熟练的劳动迅速减少, 而脑力劳动、熟练劳动明显增加。 3、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复杂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工人阶级的分化加剧,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人阶级可以划分为三大阶层。第一、物质生产者阶层,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工人、商业服务业工人、农业工人以及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技术工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主体。第二,知识分子阶层,主要是指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从事各项专业工作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个特殊的阶层。第三,管理者阶层,主要是指在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担任负责职位和从事有关管理活动的人员。他们构成我国的领导阶层,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的意志,进行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活动。 此外,国有企业职工比例的下降,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比例的上升,合营、私营、三资企业职工的出现以及劳动合同制工人群体的形成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复杂化。 二、青年工人的特点 当前,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正处于新老交替的历史时期,建国前和建国初参加工作的老工人都已离开工作岗位,有些地区和行业,连60年代参加工作的工人也已陆续的离开了工作岗位,而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已占职工总数的大部分。他们处于生产第一线,已经成为各行业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同老年工人和中年工人相比,青年工人具有以下特点。 1、青年工人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工人生长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中,健康、积极、向上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能够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旧社会的痛苦经历,没有对新旧社会对比的切身感受,没有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分析,因而在艰苦奋斗精神、主人翁意识、社会主义劳动态度、勤俭朴素作风、遵守劳动纪律方面,往往比老工人逊色。 2、青年工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据统计,现在90%以上的青年工人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还有不少的青年工人达到了大专或大学文化程度。从总体上看,青年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高于老一代工人。由于青年工人的文化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宽,理解能力强,反应快,因此他们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较强;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在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使用先进设备、运用先进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为青年工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而且为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青年工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一部分青年工人的文化素质还很低,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加强对青年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提高他们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能不断地适应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3、青年工人积极参与改革开放。青年工人身处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从他们接受教育开始,就较少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同时,他们也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他们从改革开放给国家的巨大变化中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从参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因此,大多数青年工人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持肯定态度,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积极要求参与改革,并在改革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当然,由于一部分青年工人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辩证的分析,当改革出现某些波折或涉及到青年职工的切身利益时,他们往往就会发出种种疑问,对改革表现出信心不足。对此,应对青年工人加强改革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全面的社会革新,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只有改革,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通过改革,中国也一定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4、青年工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青年工人思想比较活跃,很少保守思想。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积极拥护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拥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支持和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希望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有较强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效率观念和竞争意识,但是,青年工人的思想发展水平不平衡。有一部分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偏重于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也有人目光短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得过且过。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青年工人具有许多不同于老工人的新特点,我们应当把青年工人放到中国巨大的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既充分肯定青年工人身上存在的积极因素,又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给予充分注意。只有对青年工人进行辩证地,全面地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思想教育,使他们尽快的成熟起来,从而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重任。 第三节 正确分析和认识农民的特点 一、我国农民的新变化 农民阶级是我国目前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民阶级发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民的经济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农村实行改革以前,农民的身份是人民公社社员,名义上是集体经济的主人,但在实际上,生产、经营、分配都是由集体的领导做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虽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有长期的经营权,可以支配土地和自有的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同时,农民可以自主支配自己和家庭劳力去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自主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农民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并融于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这是最本质的变化,农村和农民的其他变化,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2、农民的内部构成复杂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分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农民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和不同的经济收入来源,可将我国现阶段农民划分为以下阶层:(1)农业劳动者阶层。这些农民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劳动为主,全部收入或大部分收入依靠农业生产取得。这是农民阶级的主要部分,人数最多,但分化和减少也最快。(2)农民工。这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常年在厂矿、企业、商店、机关从事劳动,以此来取得个人或家庭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但他们的户藉还在农村,其身份仍是农民,因此,被称为农民工。这个阶层的人数仅次于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属于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较轻的一个群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人数估计还会增加。他们常常往来于城乡之间,沟通着城乡的联系,其活动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3)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主要指在农村从事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和科技等脑力劳动职业,但保留农民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农村承担着普及义务教育,开展医疗卫生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4)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这个阶层是农村里拥有某项专门技术或经营能力,自有生产资料或资金,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小型的工、商、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经营者。个体劳动者主要靠自己劳动,个体工商户除了自己参加劳动外,还雇有不超过7个人的帮工。(5)私营企业主阶层。私营企业主是指拥有企业的生产资料,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标,雇工在8人以上的企业主。这个阶层是近年来从农村个体工商户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阶层。(6)农村管理者阶层。主要是指乡、村两级具有农民身份的基层干部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管理干部。他们在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既代表国家利益,又反映农民的愿望,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中介和桥梁。 3、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的收入增加很快,人均消费的粮食、食油、肉、禽、蛋类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住房条件明显得到改善。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耐用消费品增长幅度很快,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提高和增长是在原来的低水平上的提高,其实际水平仍然很低。同时,仍然有几千万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另外,农村的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有些地区的贫富差别较大。 4、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提高。建国初,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文盲。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变,目前有近半数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农民通过广播、函授、业余等各类学校的学习和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途径获得多种信息,增长知识,科学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高之中。 二、青年农民的特点 我国农村青年约占全国青年总数的80%,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0%—70%。青年农民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主力军。因此,做好青年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青年农民具有多层次性。传统农民固守一地,内部分工不明显,无论是职业构成,还是生活经历,文化水平,都具有极强的同质性。而且是多年不变、世代相传,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青年农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活经历的多样性。在青年农民中,有回乡知青、复员军人、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也有未曾离开家乡的本地青年等等,他们的社会经历有很大的不同;第二,文化程度不同,青年农民之间文化程度的差异比较明显,分别属于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等不同文化层次。虽然目前农村青年中大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正在迅速增长;第三,青年农民的职业构成多样化。青年农民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他们的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已从单一的务农发展到做工、经商、从事服务等。青年农民活跃在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农村新型生产力的代表。总之,传统农民的单一格调已被彻底改 变,青年农民的异质性大大加强。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2、青年农民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农村青年施展抱负和才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青年农民对此有切身体验。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老一代农民相比,他们更能利用党的各项政策提供的发展机会,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尽可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参与农村社会生活中,青年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了。他们关心本地区的发展,要求参与本地区的各项事务;他们越来越关心时事,关心同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党在农村的政策变化,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示对农村政策的态度意见。青年农民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简单的遵从老年人,不再一味的崇尚和拘泥于传统,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表现出更强的思维独立性。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放,越来越乐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容纳度正在增强。 青年农民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刻苦、勇敢、正直和善良的美德;另一方面,他们的道德观念又打上了改革的时代烙印,接受了商品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这些观念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明青年农民的道德修养已有历史性的进步。 3、青年农民对文化教育和科学知识的需求增强。随着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增加,科学技术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明显提高。这在客观上促使农村青年产生一种“不学不行”的内在压力。他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对自己获得知识和让子女接受更多的知识都有较强的要求。这种态度促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并更多的依靠科学种田,依靠信息致富,从而不仅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青年农民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由于青年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接近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应该指出,在农村青年身上,还存在着一些弱点,突出表现为:第一,传统保守思想还束缚着部分青年农民的手脚。一些人缺乏远大目标和责任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竞争。第二,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而言仍然较低,一些地区的农村青年中,文盲半文盲还大量存在。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第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旧的不良风俗习惯对一部分青年农民仍有较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和农村青年自身走向现代化的沉重精神包袱。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以便使他们更好地承担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第四节 正确分析和认识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的特点 一、我国知识分子的新变化 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指受过中等专业以上教育,具有专门技能,以脑力劳动为职业的社会劳动者。我国知识分子原来依附于各个阶级。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以后,我国知识分子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阶级属性逐渐趋向一致。早在1956年,周恩来在论及旧知识分子的改造时,就明确宣布:“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62页。)从我国知识分子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取得收入的来源以及服务的对象看,他们在总体上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就知识分子从事脑力劳动这种独特的社会职能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社会特征来看,他们是工人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知识分子阶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长期存在,并且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建国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使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为社会的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知识分子人才,使受过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人数在我国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职能,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知识分子。主要指分布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这部分人通常被称为科技知识分子。建国以后,这部分知识分子的人数增长最快,而且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第二、从事文化、教育、科研和卫生等专业的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员主要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是知识分子的主体部分。第三、从事社会管理服务的知识分子。主要包括经过专业训练,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国家行政管理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 二、青年学生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青年学生主要是指高中以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青年学生是同龄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当代青年学生,具有许多不同于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青年学生的特点。 1、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当代青年学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关心祖国的繁荣富强,并立志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这种强烈的愿望表现在他们日益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迅猛发展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个人的成长、个人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振兴和发达。因此,绝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根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也有少数青年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成才和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关系,往往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也有人不能把爱国热情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实际行动中,使爱国热情流于空泛。 2、关心和支持改革,积极要求参与改革。亲历国家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青年学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他们积极拥护和支持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不仅如此,他们还希望直接参与改革,在改革中有所作为。这表现在他们要求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并希望介入学校以外的更大范围的改革。但是,由于青年学生对国情认识不足,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改革出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会觉得不好理解,因而出现急躁和偏激情绪。此外,由于青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因而其参与能力和参与愿望还不平衡。这些情况表明,对青年学生必须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同时,应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多的参与改革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的锻炼中逐步提高参与能力。 3、有较强的民主意识。青年学生对民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作风等,表现出极大关注和很高的希望。大至国家政治,小至班级事务,他们都希望按民主的原则进行管理。但是同时,他们的民主素质也有待提高。有些青年学生不懂得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国家里,民主政治的建设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往往有一种急躁的偏激的情绪。还有的学生对民主和法制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不懂得必须在法制范围内推进民主。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在保护他们民主热情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 4、努力学习、立志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其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面对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他们懂得要使我国富强起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除了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外,还取决于劳动者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他们也懂得将来要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今天就必须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因此,大多数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刻苦,渴望成才。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远大志向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害怕吃苦,不愿用功,心情浮躁,眼高手低,等等。 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这些变化,是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还会继续发生变化。我们应将这些变化放到我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既看到变化的积极的、合理的方面,也看到某些消极的不合理的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随着时代思潮的激荡而不断前进。 复习思考题 1、如何分析和认识教育对象? 2、为什么说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对象? 3、为什么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青年? 4、怎样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