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状态的一种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所组成。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个根本目的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动员人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如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等。这是人们参加现代化事业的动力。有了优良的道德品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会有持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可以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明确的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把社会主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样就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
第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们要很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除了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外,还需要较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只有正确认识世界,并具有改造它的能力,才能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律改造它,使客观世界的改变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而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备更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人们变革世界的能力,从而更自觉更有效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述两个方面,内在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个根本目的,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产主义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这个根本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看作是长远目标,它要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长远目标一般须经过多层次分解,成为一个一个具体目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目的的实现,才能一步一步向长远目标迈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元的,而具体目的则是多元的。具体目的的多元性首先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性相适应的。由于社会中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同的利益群体中,而不同地位不同群体的人们,其思想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不同教育对象如工人、农民、公务员、教师、学生、军人、私营者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具体目的理所当然应该有所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类型的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具体情况不同,具体目的也应有差异。如同是大学生,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就有区别。在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时,就应考虑这些差异,使具体目的更贴近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不致空泛不着边际。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的的多元性也是与党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具体目标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奋斗目标要分解为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各领域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而努力。这样,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乃至不同单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就呈现出某种差异性。
由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奋斗目标不同,由于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不同的具体目的。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历史性。在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应该适时地提出新的具体目的,引导教育对象与时俱进,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前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按层次与阶段可以分成无数个具体目的。一个个具体目的联结起来,就形成目的锁链。众多的具体目的,按最近层次、第二层次、较高层次的次序一个一个加以实现,从而逐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统一起来。
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无论是根本目的还是具体目的,都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确定的,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目的的制定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目的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各个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因素,恰当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我们认为,下述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制定中起着主要作用,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一定社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其目标的确立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人的体力、智力以及思想道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对人的体力、智力和思想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水平也将越来越高。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又是直接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决定的。因此,形态各异的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有质的差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其他目的的制定也都要受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制约。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就具体表现为要依据党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同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依据和围绕这个最终目标确定的,也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努力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当然,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历程,要分好几个阶段。党在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党的具体奋斗目标来确定自己不同时期的目的。同时,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要分解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党在各领域各部门的具体目标
也是有差异的。各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与党在该领域的奋斗目标一致。只有这样,各领域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落到实处。离开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及其制约下的具体目标,就难以正确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迷失方向。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确定这一奋斗目标的同时,党中央又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就必须依据党的这一奋斗目标及其战略部署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层级的目的。各级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准确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明确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部署,恰当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组织和动员全体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的所有活动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因此,教育对象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思想现状也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丰富的精神需求,如学习的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的需要、政治进步的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尊重与荣誉的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才能发挥的需要,等等。要做好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定,就得考虑教育对象这些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得到积极的正向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接受,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目标,产生良好的效果。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已内在地包含着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需求的内容;具体目的的确定也不能不考虑具体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
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还应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的实际,这一点对于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尤其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对象是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从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等方面,可以把教育对象分为不同类别,每一类又可按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分为不同层次。显然,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思想状况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可能性,这样才能确定恰当的教育目的。如果不依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就有可能把具体目的定得过高或过低,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教育对象的思想层次不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在统领全局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应该也必须是多层次的。必须根据具体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的实际来确定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过去乃至在今天,都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的时,往往满足于照搬党的奋斗目标或上级指示,而忽视了对于教育对象近期的思想实际状况的分析,因而具体任务往往定得过于笼统和空洞,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于是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今天,随着时代条件的巨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精神需求更加丰富,思想状况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正视这种变化,下功夫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对象丰富的精神需求和实际的思想状况,以便恰当地确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求的方向发展。
上述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从不同侧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提出了要求。
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时,我们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力求使教育目的同时满足上述两方面要求,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强调一点不及其余。
三、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有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点。恩格斯曾对这种目的性作过精辟的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47页。)”在社会生活中,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确定目的。有了目的,人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持久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它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人的活动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有目的的,目的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也是由其目的所规定的。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个总目标就从总体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产主义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一切方面如任务、内容乃至原则、方法、载体等都必须与这个方向一致,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利于朝这个方向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具体目的也在不同层面上保证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产主义方向。
第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开展思想政治活动提供了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互动中进行的,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积极参与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较好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为激发这种双边活动提供了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或具体目的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具体目的往往具有时限性,体现为阶段性的任务,因而能较好地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力,使他们以积极的工作去达到目的的实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层级的目的也能较好地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断向这些目的前进,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第三,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了依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以及成效的大小,其重要依据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效的活动,就是有成效,反之,则是没成效。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成效是大是小,主要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程度如何,即全体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否提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从局部或具体单位看,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要看活动的具体目标是否达到,如思想认识是否提高,某种不正确的思想是否转变等等。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衡量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基本尺度。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目的完成的情况客观上反映着社会和个人需求满足的程度,因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的标准是适宜的。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特定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这种特定的责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达到,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任务的顺利完成。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具有层次性。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根本任务、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具体任务。这三个层次的任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本任务贯穿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统领作用,它规定着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的方向;具体任务和主要任务的完成,又推动着根本任务的完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注意将这三者统一起来。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抓住了根本任务,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中的主要方面,因而本章着重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确定及有关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1、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中心,全部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活动;在任何时候,坚持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都不能动摇。
第一,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循着从低级走向高级这个客观规律发展的。从总体上说,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进步,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的高度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客观上都要求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达到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获得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即既有发达的大工业,又消灭了剥削制度这样一个阶段才有可能实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因而在这些社会里,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畸形的,片面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阶段,它要求其社会成员的素质达到较高水平以与新的较高的文明相适应,这种较高的素质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同时,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制度,社会化大生产已有了一定规模,因而为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创造了一定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培育“四有”新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四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需要,又为社会发展到更高文明创造了条件,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
第二,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出了明确方向,规定了根本任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因此,其根本任务、工作中心的确定就必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就要努力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因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乃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事业,理应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放到首要的地位。因此,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
第三,培育“四有”新人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显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科技的、资源的、政策的、法律的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代新人。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这一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充满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资源、政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条件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见,人的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现代化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表明,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一代“四有”新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现代化都会受到严重制约。例如,在经济领域,由于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许多先进的技术难以推广,先进的设备难以充分发挥效益,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推行等,从而延缓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这从反面说明,一代“四有”新人是包括经济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条件,这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四大报告用明确的语言表达了这种共识:“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只有培养出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顺利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
培养“四有”新人,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我们社会的一切工作都与培养“四有”新人有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出现,需要全社会的长期的共同努力。但培养“四有”新人既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在“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中就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培养“四有”新人的内在精神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崇高的理想将帮助人们择定自己在人生大舞台上扮演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角色,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人生;将给人们竖起前进的路标,鼓舞人们勇往直前。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名人名言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版,第24页。)无数事实说明,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需要一代有崇高理想的新人坚韧不拔地为之努力奋斗。没有一代有理想的新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正因为理想对个人成长对事业成败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因此,培养一代新人具有远大的理想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一个时期以来,在社会上,理想讲得少了,实惠讲得多了。在一些人看来,搞市场经济,只要讲物质利益,不必讲什么理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出现了忽视理想教育的倾向,有些人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只须引导人们做好具体工作就行了。这些看法显然都是不正确的模糊认识。社会总是处于“它现在是什么”与“人们希望它是什么”的张力之中。只讲理想,完全不顾社会生活实际,理想有可能变为“乌托邦”,这固然无助于社会生活的进步;但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忽视崇高理想的巨大感召作用,则社会生活同样难以得到改进和发展。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理想和现实间的合理互动中前进的。相对于我国今天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现实而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只有使广大人民群众怀有远大的理想朝气蓬勃地投身于现代化事业中,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对广大群众的理想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此必须有明确认识,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帮助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2)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四有”新人内在的精神素质。一个人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就能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向着理想目标奋进。因此,如何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将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将给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然而市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效应,会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一些消极因素。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事业缺乏责任感,懒散懈怠之风有所滋长,艰苦创业、诚实劳动的精神逐步丧失;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享乐主义抬头,挥霍之风日甚,等等。这种精神状态已经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工作造成了危害,如果蔓延开来,必然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说明,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
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愚昧的、腐朽的东西;要努力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惧怕变革、墨守陈规的习惯势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292页。)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倡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这些论述说明了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要求人们的精神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指出了新形势下人们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的基本内涵。根据这些论述,我们认为,引导人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具体地说,就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拓拼搏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正义感,等等。在这些特质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提出来略加讨论。
一是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家。在传统社会中,变化微小,发展缓慢,人们很难设想自己的生活和父辈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在他们眼里,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前辈的过去就是他们的未来。这就使人们缺少变革的观点,对社会发生的革新,人们往往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拒斥。虽然我们现在离传统社会越来越远,但这种由传统社会造成的心理积淀仍顽固地存在于不少人的身上,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社会的变革。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社会变迁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且极其多样化,与此同时,各种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层出不穷。只有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形成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他们才能理解并接受这与以往不同的许多的“新”,接受并积极参与宏伟的社会变革事业,促进我国顺利完成从
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此可见,在当代中国,广大民众是否具有这一心理特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至关重要。同时,这一特质可以看作是健康的精神状态的心理基础,与时俱进、开拓拼搏、建功立业、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都离不开这一心理特质。
二是责任感。责任感是现代公民起码应该具备的精神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由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构成的,只有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向前发展。而要做好各项工作,就需要人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缺乏责任感,各项具体工作就难以做好,整个社会就难以协调正常地运行。因此,我们认为,强烈的责任感是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的基点。
强调责任感在今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毋庸讳言,缺乏责任感或责任感不强是今天我国国民精神状态中的一个突出消极因素,这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所表现。虽然我们有一大批人怀着振兴中华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努力工作,用他们的脊梁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但玩忽职守、懒散消极不能说不是一种令人扼腕的普遍现象。它对现代化事业造成的损害有目共睹,无须多说。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代中国人对责任感这一极其重要品质重视的程度令人吃惊的低。一项全球比照性综合调查——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显示,责任感是第二个为全球人民所重视的品质,而重视责任感的中国人却引人注目的少,只有30%多一点,处在世界各国垫底的位置。(参见1995年10月6日《光明日报》。)这些情况说明,培养人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在每个人负责的劳动的基础之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明天的美好前景,也都要靠我们诚实负责的劳动去创造,这应该成为全体人民的一个基本认识。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把份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因此,责任感是与每个人的具体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具体工作有较强的义务感,忠于职守,自觉自愿把工作做好。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每个人把各自承担的工作做好,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尽到了义务,国家的发展就有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对本职工作尽责的基础上,再引导人们将其上升为对国家对社会有关公共利害之事的责任感。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有关公共利害之事也是份内的,公民有责任协力把它办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公民的责任感时,既要反对侈谈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而对于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敷衍塞责;又要反对各人自扫门前雪,而忽视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对个人具体工作承担起完全的责任,对公共事务有充分的关注,在必要的时候,勇于承担对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这是现代公民个人责任感的互相联系的两面,缺一不可。
总之,对个人具体工作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的强烈的责任感,是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起点,也是基点。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健康的精神状态,应该从此入手。
(3)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道德”这是对“四有”新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无论是对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无论在什么时候,培养人们具有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道德品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首先,要教育人们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要求自己,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促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它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婚姻道德等。教育人们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要求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引导人们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婚姻道德,使人们用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把遵守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作为起点,逐步向较高的道德境界迈进。其次,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也要认真宣传和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总之,在塑造人们的道德面貌时,我们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述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但其具体内容以及在其制约下的具体道德规范则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出现更新、发生变化。有些与过去时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可能显得过时,而与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则会大量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道德生活的这种变化,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时代的要求,积极引导人们吸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以便使人们以新的道德面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增强人们的法制纪律观念
法制纪律观念,是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念,它理所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新人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完备的法制和严明的纪律,是组织全体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奋斗的巨大的规范力量。同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完备的法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建立,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而法律制度的制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具有法制观念的人;只有使全体人民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社会主义法制才能确实有效地运转起来。可见,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高度的法制纪律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在现实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缺乏法制观念而酿出的悲剧不胜枚举,法制不健全、纪律不严明而导致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混乱无序几乎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较为普遍的公民法纪观念的淡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无形障碍。因此,对人们进行法制纪律观念的教育显得极为迫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人们树立明确的法治意识,确立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民主和法制、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还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做到有令就行、有禁就止,以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
(5)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有文化,是“四有”新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培养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但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方面,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社会重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教育抱有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他们的重视教育仅仅只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块敲门砖,作为改善个人地位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发展自己的需要,因而去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许多人今天受教育是为了明天不受教育,上大学读几年书是为了今后不再读书。这种态度妨碍了某些人在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后去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妨碍了全民教育水平
的提高。引导某些人克服这种态度,在全民真正造成重视教育的气氛,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到,个人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将近100年前,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克姆在论及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时就指出,应该使整个民族都意识到:“为了国家自身的生存,个人的广博和精深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迪尔克姆:《自杀论》(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19页。)100年后的今天,世界性的经济、文化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使组成我们民族共同体的每一个体都具有“广博和精深的知识”,我们民族在世界上才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因为,民族的前途,祖国的命运,归根结底都包含在每一个人的奋斗之中。每一个中国人较高的知识水平是提高我们今天的生存水平,争取明天的辉煌前景所不可缺少的,这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从个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引导人们认识到,个人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表现,也是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需。在现代社会里,个人缺乏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而且连自己的个人生活也会受到限制。同时,现代社会变化迅速,我们已有的知识可能不够用或者变得过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不努力学习新知识,个人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这两个限制,无疑会使我们的全面发展受阻。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使自己获得全面发展。总之,无论是社会的顺利发展还是个人的全面发展,都要求公民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而在现代社会,个人较高的知识素养,主要是教育的结果。
因此,重视教育不仅应是国家意识,更应是个人态度,促使人们养成这种态度,从而去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是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去满足这一时代要求。
二、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确定,为我们确定一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任务指明了方向。在任何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任务,都要有利于人的精神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共性。因此,尽管完成不同层次任务的具体要求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哪一层次任务的实施都必须遵循下列一般要求。
1、坚持抓好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培养“四有”新人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引导人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前,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正确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年的实践反复证明,邓小平理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坚持这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因此,要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以及具体任务的完成,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抓好邓小平理论的教育,首先要引导人们花大气力认真研读邓小平原著,熟悉和理解原著,融会贯通地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为此,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研讨班,分期分批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其一言一行对人民群众都有很大的影响。党员领导干部学好了,就会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广大群众的学习,在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党员基层干部和青年的学习和教育,把学习这一理论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其次,要引导人们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学习理论,帮助人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提高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所提供的立场、方法去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突出主旋律教育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十四大以后,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使之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这些论述明确告诉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就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把握这一重点和核心,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四有”新人。
突出主旋律教育,要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时代特征,并引导人们将其内化为自己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1990年5月4日《人民日报》。)因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今天就是要引导人们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是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思想武器。集体主义的实质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一向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必须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不动摇。
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基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人们掌握邓小平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保证我国永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在进行主旋律教育时,我们一定要全局在胸,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有所侧重,又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使三者教育相互补益、相互促进。只有这样,主旋律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如春雨润物般地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才能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变成人们思想以及行动上的主旋律。
突出主旋律教育,要引导人们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付诸行动,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如前所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这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换言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人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集中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世纪之交国家、民族前途的命脉之所系。因此,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最高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今天,一切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建设者、改革者,都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大发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项全民族的事业,是12亿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只有动员和调动一切力量,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全国人民的集体奋斗,这一伟大事业才能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某些矛盾和困难,出现某些利益关系失调,只有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种种矛盾,克服暂时困难,从而保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它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把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正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所以,进行主旋律教育,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是主旋律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主旋律教育,就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能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动,使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并在实践中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从而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所当然地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同时代文化的累积。作为各个时代精神的反映,传统文化自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中有许多是属于过时了的,即失去了历史存在合理性的糟粕,当然应在剔除之列。但毫无疑问,传统文化中也有一部分内容超越了自己的时代而揭示出与人类总体或个体相关的一些永恒问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如“夙夜在公”、“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奉献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苟得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持生规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经世致用”、“济世之穷”的积极用世思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可资借鉴及运用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包括上述内容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有助于培养人们形成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为祖国繁荣昌盛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以及高尚的精神境界,一句话,将有助于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指示:“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人民日报》,1989年9月30日。),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促使一代“四有”新人健康成长。
4、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自1992年春开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市场经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更快地改变我国的社会面貌,推动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人们摆脱许多思想上的禁锢,推动人们的观念更新,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就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各项具体任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以及必要的精神条件。但是,同任何事物一样,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有双重效应,既有积极影响,如上所述,这是主要的;也有负面影响,这是次要的,然而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负面影响在思想道德领域里的主要表现,就是某些领域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一部分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模糊,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滋长。这种价值观、道德观的混乱和扭曲,使得一部分人唯利是图,为了钱不顾一切,胆大妄为,或非法侵吞国家财产,或大肆制造和推销伪劣商品,或大搞权钱交易,等等。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败坏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破坏着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造成了消极影响。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努力限制和消除这些负面影响。限制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讲,就是要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的社会整合,从而使市场经济的正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要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并保持警惕。那种认为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可以不闻不问,或者认为负面影响会自然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不必对之采取控制措施的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诚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次要的,但其危害却是严重的,如不对之加以控制,就会导致社会生活的混乱,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对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保持充分警惕,进行认真分析,并对各种错误观念和不良倾向旗帜鲜明地展开斗争。其次,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的教育。我们要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绝不允许个人主义以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泛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帮助人们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
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要求当然不只上述几点,但毫无疑问,达到了上述基本要求,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及具体任务,并逐步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正确把握这些要求,以便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
复习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2、简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3、为什么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4、简述“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
5、完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