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以外,还必须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正确地确立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 原则是指人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为人们规定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标准或法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 要正确把握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确立依据。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反映,因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主要依据就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归根结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主观认识的产物;它之所以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就在于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规律及规律体系规定了原则及原则体系。只有符合实际情况,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的原则,才是正确可行的原则。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 规律是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如列宁所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1页。)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过程中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所涉及的联系和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经济业务工作、行政管理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各个平行系统之间的关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次的关系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正是根据这一关系体系所确定的。 首先,从第一层次的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服务和决定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工作,它被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又为特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服务,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这种本质联系决定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以这种本质联系为依据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这一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中具有首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针和中心内容,引导人们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服务。这就是共产主义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表现。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便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本质要求,就会犯方向性错误,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平行系统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经济业务工作系统、文化教育工作系统、行政管理工作系统、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系统的关系,都是平行融合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系统,又不是一个仅仅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发生上行、纵向、单线联系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其他社会系统有着纵横交错复杂联系的开放系统。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平行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促进,它们都以各自特殊的作用和方式,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其它平行子系统之间的这种关系,首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了经济技术业务工作、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科学文化教育工作的性质和方向,也要求社会公共生活、家庭生活都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它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其它的系统发挥“生命线”的作用,为它们提供精神动力、方向保证;同时,也要求平行子系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帮助。其次,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共同载体,人的思想是在经济业务工作、文化教育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和日常生活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变化、发展的的,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这种开放系统中对人的思想发生作用的自觉影响源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有效地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影响,一方面,要不断地与外界特别是对其它各平行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将吸取到的丰富营养通过加工、转化,又输往各个系统,以保持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又要主动协调众多的影响源和教育渠道,努力形成影响人们思想的最大“正合力”。再次,这也是平行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平行系统虽然很多,但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多、最直接的主要是经济业务工作、文化教育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和日常生活这几个系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平行系统的关系,主要便体现在与上述各系统的关系上。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上述各有关平行系统发生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上述各系统发挥极为重要的保证作用,上述各系统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能量、信息条件,提供寓教的载体和实践场所等。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各平行系统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本质关系所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可以称之为关联层次的原则。如求实原则、渗透原则、激励原则、横向一致性与纵向连续性的原则等,都是各平行系统间的本质联系和平行融合这一中位规律的反映。 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统一运行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子系统)按一定的结构组成、具有整体功能的统一体。只有首先弄清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并把握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才能谋求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整体发展。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身而言,它是一个相对独立地闭合系统,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等。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三大子系统之间发生着极为密切的相互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就是三大子系统之间矛盾、斗争和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导、表达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原有思想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产生、解决和发展的运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客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中的局部之间的关系;但这三个子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则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三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和,而是三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统一体,只有按一定结构组成才能发挥其特有的整体功能。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统一运行关系。 解决上述基本矛盾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分为前后相连的“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特点,从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原则要求。“内化”过程,表现为教育者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传导给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而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就要求教育者接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熟悉并系统掌握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知识,并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这样,教育者才有能力发动和组织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同时,教育者除了“言教”、依靠真理的力量以外,还必须“身教”、依靠人格的力量,即自己对所传导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内化”过程才能顺利完成。在“外化”过程中,基本矛盾的解决表现为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将获得的思想品德规范认识努力付诸实践,转化为行动,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实现“知行合一”。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教育者仍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相对于由知到行的转化最终只能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认识的提高和思想转化才能最终完成而言,教育者及其引导只不过是外因罢了,尽管这种外因必不可少,但终究取代不了受教育者自己的转化。所以,受教育者在“外化”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能将认识升化为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激发正确的动机,锻炼自己的品德行为,磨练自己的品德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当然,“内化”与“外化”两个过程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只具有相对意义,不能将其截然分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要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对象有了主动性,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能实现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育者通过灌输和引导,就能够顺利地协调和促进受教育者内部诸心理因素的和谐发展,使基本矛盾的运动朝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方向转化。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而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可称之为运行层次的原则。民主原则、示范原则、层次原则等,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所决定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点 1、辩证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主观认识的产物。因此,它和其它真理性认识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性。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和反映具有绝对真理性的成分,但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认识的历史长河,加之不同的个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又有差异,因此,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原则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认识有差异的原因。其次,原则的划分也有相对性。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各个原则的认识也不能绝对化,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容性、交叉性、衔接性。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关系的辩证抽象,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辩证关系,才能做到符合实际,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从而克服和防止片面性、“左”右摇摆的弊端。比如,对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一个时期有的同志片面强调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却忽视了对其严格要求;对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少数人片面夸大“自我教育”而否定党组织和人民的教育,不懂得真正的自我教育内在地包含着接收积极影响的自觉状态,以“自我教育”来否定教育只能走向自我放纵、无政府主义。由此可见,只有辩证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才能正确地运用它。 2、整体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体系,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作为贯穿始终的客观依据而构建起来的,它不仅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取舍、方法的选择具有全面的直接的指导意义。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原则以及各原则的加和。原则体系虽然由三个层次的众多原则所组成,但这些原则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对其运用时不能顾此失彼,而应当统筹兼顾,综合运用。再次,原则体系的各个层次之间和各原则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第一个层次的原则对二、三层次原则具有规范、指导作用,下一层次的原则对上层次的原则又起反作用,具体落实上层次原则的要求,并将落实情况返回上层次原则以影响进一步的再输出。认清整体性特点,有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其作用有一个确切而统一的认识,防止和克服顾此失彼的片面性。过去我们一度片面强调关联层次、运行层次的原则,而忽视了从属层次的原则,陷入“自我中心”的误区,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目的性、思想性,以致迷失方向,造成失误,这样的教训应当牢牢记取。 3、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从上到下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分层次有序排列的,每个层次的原则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条件下起作用,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和意义,不可任意颠倒、混淆。如从属层次的原则反映的是上位规律,主要从宏观角度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关连层次的原则反映的是中位规律,主要从中观角度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必要条件;运行层次的原则反映的是下位规律,主要从微观角度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操作的具体规则。同时,不仅三个层次的原则区分明显,有主次之分,而且,同一层次中的各个原则之间也有差异,有轻重之别。例如在关联层次中,求实原则涵盖面很宽,指导意义很大,它体现了正确思想路线的要求,同一层次的其他原则基本上是这一原则的展开和具体化;在运行层次中,民主原则又具有总的指导意义,同层次的其他原则都是民主原则的展开和具体化。 4、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体系,不是孤立静止僵死不变的。首先,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将得到不断总结,新规律将会被不断发现、认识,反映这些规律的新原则也就出现了。如过去竞争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色,可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在各个领域引进竞争机制,批判地接受了西方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使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若不确立激励原则,便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搞活,便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其次,就是同一原则,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其内涵,使这一原则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和认识更加趋于科学和完善。如延安整风时期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即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已经根本区别于王明路线下“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到了建国初期,随着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出来,毛泽东将认识推向前进,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深化了延安时期的正确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将解决人民内部思想性质、认识性质的矛盾应遵循的方针,概括为疏导方针。这就是对同一原则认识的深化、发展的范例。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贯彻都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所以,适用哪条原则,贯彻原则时侧重点是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依具体情况而定,决不能一成不变。总之,只有在动态中深化认识,在动态中把握和运用这些原则,才有可能避免认识的僵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机勃勃,卓有成效。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方向原则 方向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这一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近期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此为方向,既要把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又要从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把对教育对象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思想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指导,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 坚持方向原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准则之一。首先,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任何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区别就是它的共产主义方向,坚持这一方向,就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其次,坚持方向原则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正确 的政治方向是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最后,坚持方向原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否,必须以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和方向原则贯彻的程度来衡量。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首先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地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以此为指导,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真正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其次,方向原则应该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将这一原则贯穿在某一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而且要将其贯穿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这一原则。同时,要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政治与业务的统一,有利于红与专的统一,德与才的统一,因而坚持向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最后,贯彻方向原则须讲究科学性。要很好地贯彻方向原则,就必须将其灵活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努力探寻方向性原则与具体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并以方向原则统摄各种具体目标,使共产主义方向确实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二、求实原则 求实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求实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1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求实原则,就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及其与外部的联系,从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以此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坚持求实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从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求实原则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切实贯彻求实原则,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进人们的思想实际,落到实处,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空对空”,不能取得实效。过去以至今天一些地区或单位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效果不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说大话,说空话。这从反面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确实发挥作用,就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坚持求实原则,首先要有强烈的求实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努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任何情况下都勇于坚持实事求是,不停留于本本、教条,按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办事。同时还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使思想真正符合变化了的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把教育对象放到现实社会中进行具体的考察,更好地把握其思想特点。 在获取与分析思想信息时,要从实际出发,把握矛盾各方的特点。在实施教育时更要根据教育规律因人制宜,把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起来。在评估教育效果时,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做到恰如其分。最后,要力避形式主义,要办实事,讲实效,努力克服主观主义的片面性。要善于结合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使之成为经济和业务工作的推动力,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要善于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做就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效果。 三、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是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体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本质特征,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民主原则的实质内容,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善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民主权利,创造条件让教育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加以正确的引导。 坚持民主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民主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都是建立在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基础上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决定了对人民群众只能坚持说服教育,循循善诱,启发他们的觉悟,帮助他们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坚持民主原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受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某种意义上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任何教育只有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只有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只有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主人翁地位,创造一种民主的人际氛围,才有可能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独立意识普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过去相比更需要贯彻民主原则,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民主原则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矛盾的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及其制约下的具体矛盾都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不具有对抗性质;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主要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一类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民主原则,采用讨 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而不能采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民主原则,应力求做到:首先,要正确理解民主原则。民主不仅仅是指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更重要的是指民主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时刻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是与自己的教育对象完全平等的社会一份子,并无高高在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不是任何人的赏赐与恩典。 同时,还应认识到,民主原则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如果不讲民主,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压制不同意见等现象,激化矛盾,甚至侵犯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而对于社会上少数人中间出现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一味放任自流,放弃思想斗争,放 弃原则,也不是真正贯彻民主原则,因为它会极大的破坏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损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破坏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因而民主原则也内在地包含着必须对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批评和斗争。其次,要畅通渠道,创造氛围,发扬民主,广开言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创造民主氛围,使人们敢讲真话,能讲真话,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只有使人们敢讲真话,能讲真话,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集思广益,也才能对受教育者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渗透原则 所谓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管理工作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中去,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特点进行。人们的思想问题很多来自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坚持渗透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坚持渗透原则,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去做,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的各个环节,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独角戏”,而成为各项业务工作人员都参与的工作,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作用力。其次,只有坚持渗透原则,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无本之本,离开了经济工作与业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依托,就会无的放矢;因为各项具体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用武之地。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开展活动,才能及时了解对象的思想实际,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工作,才能摆脱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状态,避免出现“空头政治”。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威力和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坚持渗透原则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强化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意识。没有渗透意识或渗透意识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渗透到经济业务工作中去,“两张皮”现象就难以克服。其次,要加强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结构,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仅靠少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广泛的社会力量。按照这一要求,各部门在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应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使这些部门及其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要动员各种力量,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密切配合的社会化网络体系。最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业务等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做到哪里有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等,哪里就有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两个任务”一起下,“两副担子”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确实落到实处。 五、层次原则 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 层次原则是在拨乱反正、总结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 区分层次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各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包括所处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教育程度、人际交往所决定的。同时,个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差异也影响到后天接受外界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因此,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千差万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多样性,既表现为横向的先进、中间、落后或思想正确与错误等状态层次,又表现为纵向上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或觉悟程度、成熟程度的高低层次。尤其是在当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更加趋于多样化。所有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层次性。因此,要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尊重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对待。 区分层次是克服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刀切”、“一锅煮”等弊端的迫切要求。我们知道,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加上“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理论的长期发展,使得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搞“一刀切”、“一锅煮”,目标单一,急于求成,要求过高,脱离实际,因而很多时候收效不大。实际上,人们不仅具有层次性的特点,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先进分子总是占少数,如果把对先进分子的要求拿来作为绝大多数人的教育目标,就会脱离现实基础,脱离大多数群众的实际状况,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要克服上述弊端,就必须区分层次,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人们进行教育,使不同层次,起点的人都能有所进步。 坚持层次原则,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走一条“合格加特色”的道路。它和许多其他事物一样,是多样化的统一。进行如此伟大的事业,需要大量各种类型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也应是“合格加特色”、有着鲜明个性特色的人才。只有区分层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才施教,使受教育者在达到基本目标的同时,个性、兴趣、爱好、才能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才能使各种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贯彻层次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准确了解群众的思想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形势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着。要区分层次分别对待,首先就必须准确地了解、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变化特点,并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二,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不同层次的人确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在调查研究、分清层次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实际确立严格而又合理的目标,以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循序渐进,逐次提高。对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先进分子,应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尤其是应该要求共产党员做到大公无私、勇于牺牲、脚踏实地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对广大群众则要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国民公德来要求他们。同时,又要毫无例外地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理直气壮地宣扬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第三,营造适宜的条件和氛围,满足不同人的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需要。区分层次,分别对待,其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各种各样创造型的人才,使他们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因此,就必须创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环境,使其既能满足人们发展的共同要求,又能满足人们充分发展个性、爱好、特长、才能的需要。过去一度长期存在的“求大同、灭小异”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脱离人的正常发展客观实际和个性发展要求的求同性,是一种虚伪的同一性。而真实的统一,必然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求大同存小异的统一。人们的个性、才能越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便越有利于于多种多样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涌现,越有助于现实统一性的真正实现。 第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集团、家庭和个人利益并存,加上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必然产生多种思想观念和理论学说的并存状态,决定了我国的思想道德领域呈多层次、多趋向的复杂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使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不同的行为规范要求。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符合实际,才能调动各方面人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也是由教育规律决定的。就个人的思想道德结构而言,也是分层次的。一个尚不具备基础层次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是不可能达到较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从受教育者能接受的教育内容开始。因此,面对目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多层次、多趋向的实际,必须纠正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而空”、“大而全”,脱离实际,无法落实的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指导下,由三个层次组成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通过教育,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踏上“三个台阶”。 第一个层次,社会主义基础文明教育。主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维持社会秩序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法律是由国家制订,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循的。由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组成的社会基础文明教育,是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第一个台阶。只有踏上这个台阶,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第二个层次,社会主义职业文明教育。主要进行现代人格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职业公民。现代人格素质教育,主要进行进取性人格素质教育,如培养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风险意识、成就意识等。创造性人格素质教育,如培养人们的求新创新的心理、科学观念、信息观念、创造性思维方式、创造的能力和技巧等。协调性人格素质教育,如培养人们的民主观念、法纪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自律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使每个人的人格素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要求和社会生活。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教育人们自觉遵守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忠于职守、服从领导、遵守秩序、团结协作、钻研技术、尽职尽责,出色地完成职业任务。由现代人格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组成的社会主义职业文明教育,能够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踏上第二个台阶。只有踏上这个台阶,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职业公民。 第三个层次,社会主义主流文明教育。主要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优良公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要是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与在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提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在全国广泛宣传,长期熏陶。进行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主要是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主要是引导人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得出正确结论。上述各项教育组成了社会主义主流文明教育,这些教育能够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踏上第三个台阶。只有踏上这个台阶,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优良公民。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具有层次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也是具有层次性的。由此,因人施教,因群体施教,因层次施教,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增强其有效性,才能趋近于科学化。 六、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教育对象施加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信息反馈,以引起其心理和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激励,从狭义上说,是指激发和鼓励;从广义上说,则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们的动机、热情,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使其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目标迈进。激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奖励,即对人们良好行为和成果的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这种反馈可促使人们保持和增强这种行为,加快自我发展、完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一是惩罚,即对人们不良或不正确的行为、后果的一种否定的信息反馈、这种反馈可中止并转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并告诫他人,以引导人们朝着社会所提倡的目标迈进。由此可见,确立激励原则,运用激励手段对人们的行为及其动机进行调节,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激励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首先,激励原则符合人的行为活动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人们的思想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动机的形成要有两方面的条件,即内在需要和能满足需要的外部刺激。激励原则反映了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它通过奖惩两种基本方式可以较好地满足激励对象的心理需要,促使受教育者把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其次,贯彻激励原则,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客观上在向现实的利益端点移动。在利益意识日益强烈的趋势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只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必须从人们的内在需要出发,引进激励机制,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手段,奖优罚劣,形成优胜劣汰,激励人们为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利益与目标奋斗,最终提高人的思想觉悟。 贯彻激励原则,应努力做到:第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要配合各项管理工作,建立确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要系统地建立健全各方面的职责,考核、评比、监督、奖惩等制度,并严格执行。要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将各地区各单位“两个文明”的总目标逐级分解,制定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比、奖惩的依据,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具体要求。要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职位激励,榜样激励、关怀激励等,使这些手段优势互补,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激励机制。第二,各种激励手段的运用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激励手段是为了调动人们工作,学习和自我修养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各种激励手段包括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都不能有违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应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七、主体原则 主体原则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应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教育影响只有通过教育对象积极主动地接受内化,才能真正地起作用。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就必须贯彻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之所以特别强调主体原则,是因为:首先,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追求也走向多元化,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事物的看法很难寻求完全统一的答案:现代传播媒介迅速发展,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掌握信息上失去了落差的优势。在这种条件下,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单纯灌输现成结论的所谓“替代选择”方式,已经失灵。因此,必须适应人们自我意识增强的趋势,尊重人们的民主、平等权利,引导人们自主选择,努力提高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正确与错误、进步与反动的辨别能力,从而提高人们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其次,主体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必然反映。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们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和认识的转化活动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在对外部客观世界和自身主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实现的。在人民群众中,每个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在程度上有高低,在时间上有先后,是参差不齐的。 因此,在一定时期,由先进分子对其他成员进行教育是一种必然的形式。但这仍然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表现,是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自觉活动,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人民群众之外、高踞人民群众之上的所谓“教育者”和“救世主”。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教育主体是一致的。 第三,只有成功地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任何教育活动,从来都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活动;教育目的总是在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发挥能动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民群众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应当辩证地看待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者的指导。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提出的教育目标,最终还必须通过教育对象自己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达到,教育者是无法包办代替的。因为教育者的“教育”对教育对象思想认识的提高只是必要的外因,而教育对象经过自身思想矛盾运动使思想认识得到转化和提高才是内因。只有当教育对象不仅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而且能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主动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标才算达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任何教育,如果不能启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那是不会成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主体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坚持主体原则,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强调主体原则,并不是要否定和取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就越能得到充分调动。因此,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贯彻主体原则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第二,要善于启发、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着力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知识、做贡献。既然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那么,在教育引导帮助受教育者时,就要“授之以钓”,着眼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提高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能力,其中自我认识是起点,自我评价是尺子,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是必要条件,自我调节是中介,只有全面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恰当地评价自我,科学地设计自我,合理地调节自我,自觉地规范自我,就能使教育对象实现知、情、意、信、行诸心理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三,要注意将每个人自己教育自己与集体成员间的相互教育帮助结合起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原则,既包括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又包括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帮助。高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善于通过集体去教育每一个人,着力提高集体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为此 ,要善于发现、培养、选择好集体中的领头人,以形成集体自我教育的核心。同时要在集体中培育、形成良好的风气,良好的集体风气是开展自我教育、管理活动、使每个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的优良土壤氛围。 八、示范原则 所谓示范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认识和觉悟不断提高的工作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社会进行启迪和示范的过程。而示范原则正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去实践社会所提倡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它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对教育对象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通过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模范力量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言行,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大的道义力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示范原则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行为准则。 一个社会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不仅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宣传和倡导,更离不开人们的践行。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样一种经过千百万人艰苦卓绝、浴血奋斗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是通过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模范行动而逐步深入人心的。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通过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社会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才能掌握这一科学理论,才能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化为自己的行为。总而言之,无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而在行动上却又另搞一套,那又怎么能够希望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去实行社会主义理想呢?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不仅仅影响了人们群众对个别领导干部的看法,影响了干部关系、党群关系,而且极大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示范原则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说,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规律来说,都应该特别强调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示范作用。 坚持示范原则,就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首先,教育者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政治修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坚持以身作则。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各项工作中身先士卒,以身示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育者的以身示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会产生强大的道义力量。再次,教育者应严于律己。要求受教育者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也是示范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 附: 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行政管理工作是侧重于行政命令、法令、法规的管理,主要依靠法律、法令、法规来强制性地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侧重于研究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以期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就不可能用行政的手段来代替,而必须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处理各种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此处谈一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应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具体的原则: 一、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思想问题主要包括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两个层次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心理问题,是指对周围的人和事的看法是否实事求是,是否符合辩证法,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解决此类问题主要靠摆事实讲道理。社会意识,即指人的思想品质、动机、理想、道德和其他意识观念是人们思想中较深层次问题。解决人们的思想意识问题是一种很艰巨,很细致,难度较大的工作,它要多方面的努力,反复地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人的浅层次思想问题即社会心理,又是从那里来的呢?从现实生活观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实际问题的情况又很多,但企业中职工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是职工的住房、医疗、孩子入托、劳动环境等问题。如果把这些实际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全面地坚持疏通和引导相结合,才能把复杂的,各式各样的意见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使职工理解和接受企业走向市场过程中的新方案、新措施,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观念和能力,积极投入到生产经营工作中去。 二、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群众,启发群众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仅靠讲道理是不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彻底说服人,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就是宣传者、教育者讲的东西必须合乎实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所谓人格的力量,就是宣传者、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践行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宣传者、教育者必须把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群众。如果讲的和做的不一致,思想教育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如果讲的与做的相违背,还会起逆反的作用。宣传者、教育者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无声命令”,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的内涵。 三、坚持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的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没有一股不怕麻烦,不怕曲折,坚持不懈,反复工作的韧劲,是无法做好此项工作的。如何做好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思想说服教育要做到耐心,首先是教育者要有信心,特别是长时间做某个人的思想工作却不见收效,或者有的有了进步但又有反复,更多的则是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丧失信心。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信心。有了信心,还必须做到热心、关心、知心。只有把这几个“心”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耐心说服教育工作,才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满意效果。上面说到耐心说服教育的重要性,但也要看到说服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有的人虽经过反复耐心教育,但就是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越走越远,在这种情况下,还必须实行严格的纪律处分。实行纪律处分,是说服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对犯错误的同志,可以起到悬崖勒马的作用,对周围的群众来说,也敲了一次警钟。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应立足于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同时要辅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长期以来,不少的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讲精神的,不能讲物质利益,讲了物质利益,就是不突出政治的表现。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关系的这种误解,是使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经济工作变成“两张皮”的认识根源,是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成空洞无力的重要原因,是不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的表现。为了消除上述误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弄清楚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必须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怎样才能结合好等问题。 (一)为什么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 1.“结合”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82页)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要生存,就要有衣、食、住、行、用等物质资料,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人们从事生产的动机和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人们进行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最终也是为了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从现实生活中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利益联在一起。这都表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物质利益而存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物质利益相结合。邓小平所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页) 2.“结合”表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人们所追求的利益,有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区别。这些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发生矛盾。在这些利益中眼前利益、直接利益、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是因为摆在眼前,马上可以直接看到、认识到的,但是对长远利益、间接利益、集体利益、全局利益,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去让群众认识自己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26页)这一论述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党从来都是把当时革命所要解决的中心任务同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适时提出政治动员口号,如“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财”,“收复失地,不当亡国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正是因为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当时发族的、人民的利益要求,才使人们接受党的政治动员,并为革命目标的实现英勇斗争。我们党现阶段动员人民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也是以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向小康迈进、实现共同富裕来鼓舞和凝聚人心的。围绕利益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 3.“结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如前所述,利益有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分,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之殊,有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别。由于利益个体的实践范围、认识程度等条件的限制,不仅其利益追求方向难以与社会利益殊途同归,追求手段也可能背离道德的、法律的规范。克服这种弊端,使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获得辩证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趋同,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完成,思想政治工作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政治工作能促成人们对于利益关系的认定发生变化,在教育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利益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利益实现有着巨大的能动和促进作用。 4.“结合”是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上,但是,要获取这种有效性,不能凭主观的美好愿望,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把正确的世界观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4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利益观念强化了。对利益问题更加敏感和关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最经常、最大量的内容是教育、引导、调节、处理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一特点。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对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关注、参与和监督保证不够,没有深入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个环节,那么它必然是苍白无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渗透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参与、监督和服务的功能,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获得有效性。 (二)在实践中如何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 1.把握工作对象的利益目标。利益目标是人的生理和社会方面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行为的驱动性。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的有机结合,首先就要了解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利益目标,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对象,把握他们在一定时间里对各种利益的需求结构。譬如在铁路企业,一段时间来职工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住房条件改善、子女就业、收入提高、下岗后再就业等方面的关注和期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对象的多寡采取问卷调查、个别座谈、家访等方式了解其心理状态,把握其思想脉博,发现其利益目标。只有了解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利益要求,并引导人们把实现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使之激发欲望与渴求,产生内驱力,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否则,我们所制定的美好的利益目标也不一定使人产生内驱力,达到工作的目的。 2.实行物质激励机制。激励就是通过适当的形式,把人们对利益的内在需要激发出来,转化为一定的追求动力,形成一种积极的力量,使之转化为积极、勤奋工作的行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是统一的,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以物质鼓励,反映了三者利益根本的一致性,肯定了人们对个人利益的正当追求。实行利益奖励,使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倡褒奖的不再仅仅囿于人们的主观感受中,而且体现在以物质利益为载体的客观效果中。这样,就会为政治工作运用利益机制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实行激励机制的同时,要设置与人们切身利益相联系的合理的思想教育内容,使他们懂得所从事的事业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而从内心焕发出为国家、为企业而积极工作的极大热情,以此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当前我国正处在利益调整时期,人们面对精神或物质需求可以得到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为理顺利益主体的情绪、化解矛盾,本文强调通过超前预防、过细疏导和营造良好氛围的手段加强利益临界点的思想政治工作。 3、正确处理利益临界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利益的摩擦和矛盾的出现特别会给处在利益临界点的利益主体带来思想、心理、情绪上的种种自觉和不自觉的抵触与不满。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和矫正人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已成为现实的需要。 所谓利益临界点是指各竞争利益主体在主观条件基本符合的前提下,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充分,使得一方对精神或物质的需求处在一种边缘状态下可以得到满足而没有得到满足,希望得到而得不到的那一点。如由于受比例或名额限制,许多人都无法实现自己入党、升职、调资、分房、评先、授奖等愿望,这些人可分为两类: (1)平时表现不突出,条件差距较大的利益主体落选。此类情况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自身条件远不如人家,他们对利益的得失抱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所以,也不会产生过激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反应。 (2)比较优秀,主观条件基本符合的利益主体落选。应该说,在普遍贫困,客观条件完全不充分的时候,各利益主体都会共同忍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而不计得失;而一旦具备了解决困难的条件,但这条件又不够充分,“蛋糕”不够大,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吃饱”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和摩擦。由于接近利益临界点的人很多,彼此间条件差距也不很大,但是跨过临界点与跨不过临界点的“得”与“失”,则差距悬殊,这容易诱发人们吃亏感和不平感,从而导致情绪低落,牢骚满腹,涣散人们之间的团结和统一。因此,做好利益临界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在此着重探讨的是第二类情况,为理顺利益主体的情绪,化解矛盾,我认为可通过超前预防、过细疏导和营造良好氛围的手段,尽量使利益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最理想的结果,实现最优化。 超前预防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人们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促使人们对利益临界线上的敏感问题给予充分重视,提前进行调查和分析,预测人们的思想发展变化趋势,针对不同思想特点的人们进行教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把矛盾解决在激化之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向无限发展着的未知世界逐渐靠近、逐渐深入的过程,即人们不仅可以认识过去的、现在的事物,而且也能够超前探索捕捉人们将来的思想发展趋势。所以超前预防利益临界点上的摩擦和震荡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一个动态出现,不要使它蔓延”(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7 页)。这就是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精辟概括和明确要求。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确立超前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工作对象思想行为发展的过程与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只在扮演着“消防员”或“灭火队”的角色,这不仅违背了人的思想行为渐进演变的规律,而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运行规律,错过了教育人、启发人、化解矛盾的最佳时机。相比较而言,处在萌芽状态下的问题,只存在于极少数人身上,逆反心理较弱,这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小、情感阻力小、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佳效。 超前预防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科学预测的结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预测的原始积累,采取思想动员、专题教育、典型示范、试点引路,提前“打预防针”、“下毛毛雨”等针对性和预见性都比较强的措施来引导,把握工作方向,引导控制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掌握主动以获取未雨绸缪的效果。例如,高校评职过程,针对名额有限、同等条件的部分人不可能得到满足这一问题,如果在工作之前,先整体上了解各有关教师对评职所持的态度,分析以前评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确定重点与难点,以思想动员、主题宣传为手段,预设性开展系列教育。这样,就能防止利益主体可能因心理准备不足而陡生意外不良情绪。 其次,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区别对待。考虑到利益主体原有的水平和接受思想教育的能力,可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加深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预测利益主体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有的放矢,正确地选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因此,“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6页) 最后,引导利益主体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风险意识。市场经济既是能人经济,也是风险经济。在利益边缘追求利益实际是一种风险,风险利润是最大的利润。当然取得利润的前提是要付出一定的风险成本,即利益主体的各种能力的大小、成果的多少、品德素质的高低。在“求之而不得”的那一点,就需要利益主体能冒风险,否则风险利润就无从谈起,跨过临界点的概率就等于零。为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超前预防时必须引导利益主体树立风险意识,从而当利益临界点无法跨过时,利益主体就能找到合理依据,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从而使利益主体能迅速调整心态,减少震动。 过细疏导,这实际是一种补救性方法。当利益主体已出现情绪、不良行为时,教育者必须耐心细致地指出处理好利己与利人、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对受挫者作出公正评价,肯定其成绩和贡献或使之在其他方面得到适当的物质补偿。 第一,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合理谋利。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利益是人的原动力,每一主体都是以自身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行为的最终归宿,只要方法正确,不违背法律和道德,追求个体合理的利益就无可厚非。但是它并非以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为理论基础,应该是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的行为方式。因而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合法财产,不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为前提。如果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动力不受法律道德引导,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处在利益临界点的利益主体由于客观条件等因素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者就需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及国家前途、社会发展规律,说明情况,讲清困难,树立其合理谋利的思想,从而,通过正面引导来消除教育对象的不悦心理,降低其期望值。但同时要警惕和防止在“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诱使下产生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以权谋私的现象。否则社会将陷入冷酷的个人争斗和道德的堕落。 诚然,现代市场经济赋予了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合理合法性,但与无私奉献精神并不是对立的。在历史的坐标系中,任何物质存在都是有时间性的,只有靠思想、行为而体现出来的超越个体的精神的存在才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倡导奉献,使之向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个体利益的获得取得外部动力和社会支持。所以,马克思说:“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只有在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身也达到完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第7页)从这个意义上说, 物质利益与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是并行不悖的,“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所以,当发生利益摩擦时应大力提倡奉献精神。 第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用“说”去教育人,而且要用“做”去关心人,去解决人们确实存在的、政策又允许解决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少数纯属思想认识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外,多数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因此,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人们的大多数思想问题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所以,当没有跨过利益临界点的利益主体的确有实际困难时,“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困难,要耐心地向群众解释清楚”(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8页)。实际困难解决了, 思想问题也迎刃而解,从而让思想教育在调整和消解教育对象心理定势的过程中得到吸收和升华。 一般说来,人们在对待具体与抽象、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等关系时,由于受经验、视野等局限,通常比较注重前者。换言之,对于能满足当前需要的客观事物,人们易持肯定态度,相反可能产生否定态度。基于这个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引导利益主体正确对待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注重近期利益,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过分强调往往会导致急功近利,对人、财、物的使用多,积累少,既影响组织长远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个人自身的发展,何况一味地满足个人眼前利益的需要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然而片面强调远期利益,忽视近期利益又容易让人们感到利益取得的可望不可及,难以调动积极性。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帮助利益主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前提下,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必然能实现近期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去追求新的利益,从而使个人的理想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分步骤地得到实现。 第三,对利益受挫者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补偿。 人们对名誉、地位、成就等都有一种欲望感,并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理解、关心与尊重。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及时地对利益受挫者给予正确评价,肯定成绩,以满足人们对社会“承认”的需要,引导他们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另外,情况特殊者应给予一定的补偿,使其取得心理平衡。 4.注重疏导。随着改革的深化,必然要触及和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和经济关系,势必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的摩擦和矛盾。这些由利益问题而引发的、复杂的且带着广泛性的社会心理现象,需要依靠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个方面的手段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理应在其间发挥重要的疏导作用。一是搞好舆论宣传,通过加强宣传和解释工作,促使全社会对利益调整这一敏感问题给予充分重视,教育人们认识到处理好各种利益予盾,才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二是运用政策调节,对于由某种利益引起的思想矛盾经反复教育仍解决不了时,要善于从政策、制度的不配套、不完善上分析原因,做好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制度的工作,促进合理的政策导向的形成。三是加大制约力度。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在现实条件下,某种利益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要受到法律与社会道德的规范。因此,要坚持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减少和制约利益问题上不公正的人为因素。 5.加强引导。首先,引导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改革中由于利益调整而引发的思想疑虑和障碍,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利益的得失,提高人们对改革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及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改革中利益的调整。其次,引导要有渐进性。引导的起点放在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上,给予个人利益以合理的位置,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提供个人利益实现条件、创造个人利益实现环境。在此基础上,把人们的追求引向高一级的目标,教育人们把追求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现阶段,就是要引导人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第三,引导要有层次性。引导人们从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眼界,关心企业,关心国家的利益,提倡在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无私奉献;同时,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逐步提高扩大为对教育、文化、理想等精神生活的追求,提高人们利益和需要水平。 (三)如何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 1、要把兼顾与服从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获得辩证的有机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相一致创造了经济前提和充分保证。它既是三者利益的结合,又是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并在共同发展中成为一种强在的凝聚力,推动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邓小平同志说:“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实保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5页)要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提倡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整体、全局、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必要时,个人应为国家、集体、长远的利益放弃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但这并不是说不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要向职工讲清楚,只有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在国家和企业遇到困难时,应当从长远着想,以大局为重,为国家分忧,为企业解难。 2.要把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都是转化职工精神,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应该记住,除了我们应该坚决执行的生产宣传以外,还要采取另一种形式,即物质奖励”。(《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第461页)物质鼓励侧重于满足职工的物质需求,具有直接与现实的激励作用;精神鼓励有助于人们完善社会角色,能影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促进人们高尚行为的持续外显和不断完善。对此,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准确把握职工不同层次的需要,既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科学地设立物质激励办法;又要坚持思想领先,树立起精神鼓励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努力使其在市场经济中仍然发挥巨大作用。在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中,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注意克服只重物质鼓励而否定和忽视精神能动作用的片面、短期行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实际工作中使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辅相成,互为转化,互为促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认真分析现实中人们形形色色的思想问题,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是由具体利益引起的。因此,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列宁曾高度称赞马克思的名言:“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说它“特别令人信服”。(《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第387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并在办实事中施以适当的思想政治工作,群众从自己的切身利益上感受到党和企业的温暖,就能更好地接受思想教育。如果我们的干部都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的疾苦和冷暖,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把群众的物质利益与转变观念结合起来。利益是制约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动因。实践中,人们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为满足自身利益的要求,对观念进行筛选或有选择的接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观念的背后是利益;利益驱动力愈强,观念转变的力度愈大;必须把观念与利益联系起来,新观念才能被职工所接受,才能在职工中生根。因此,在对职工进行观念转变的教育中,要把市场、效益、竞争、质量要求与职工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职工从切身利益的变化中看到美好的前景,使他们懂得观念转变与物质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增强紧迫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系列新观念。例如,在大力推进铁路客货营销中,要从实际出发,把企业效益与职工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让每个职工都有责可负,有财可理,有才可用,有利可得,从而自觉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同享,以积极的工作态度为提高企业效益拼搏奉献。 复习思考题: 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主要是什么? 2、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主要原则?如何贯彻这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