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活动过程,方法和艺术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做好人的工作,就得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方法得当,艺术高超,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取得理想的效果;方法不当,缺乏艺术,就会事倍功半,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注意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还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的巧妙运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必须弄清它与一般工作方法的关系。一般工作方法是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工作中的普遍方法,它对各项工作都具有指导性。调查研究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就是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一般方法,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遵循这些方法。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这些一般方法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工作方法,即主要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说理引导的方法,比较鉴别的方法,榜样示范的方法等。这些方法无疑是建立在一般工作方法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一般工作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对后者起着指导作用,后者又从一个方面丰富了前者。
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意义,概括起来讲有如下方面: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助于正确选择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我们知道,方法是完成任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第2版,第139页。)这句话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上,说明了方法对完成任务的极端重要性。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以后,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科学的方法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具体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座“桥”。而为了较好地运用方法,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哪些具体方法,各种方法各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针对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随着历史条件和教育任务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有什么样的变化等等,以便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各项具体任务也与过去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以选择适宜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圆满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总结、创造、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传统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承这笔财富并结合新的情况有所创新。而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离不开对这笔财富的“清理”即研究。必须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哪些是具有普遍意义而在今天仍可运用;哪些在当时的条件下行之有效,而在今天的情况下不太适用,需要加以改进;还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历史条件和党的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规律性。只有对此进行理性而科学的分析,才能恰当地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新的情况加以发展创新,因为方法的发展也是历史性的,在继承前人在方法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创新。显然,对方法进行这样深入的研究,会从一个方面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
不仅如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还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应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方方面面”自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就是要使实际上也使得方法的运用符合“两个规律”,具有科学性。这就从一个方面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意义当然不只是以上两点,但由此可以看出,方法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一)说理引导法
说理引导法,是指运用正确的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耐心地正面说服教育,从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朝正确方向发展的方法。它是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为前提的,是坚持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很多具体的形式,如讲课、作报告、演讲、个别谈心、对话等。
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们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而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2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思想性质问题,采取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错误方法,只能伤害同志,挫伤人们的积极性,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因此,说理引导法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说理法要注意下列问题:
说理引导法,就是说服,就是用充分有力的理由,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来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学校为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学生时,离不开“说理引导”这一行为方式。“说理引导”是一门学问。要想取得理想的说服效果,说服者除了应具有良好的素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外,还必须掌握和运用说服的艺术。在说服学生的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运用了高超的说服艺术,能说得学生心悦诚服,反之,说服工夫不到家,即使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无动于衷,或者口服心不服,甚至十分反感。可见,说服有无艺术性,直接影响到说服的效果。
(二)比较鉴别法
比较鉴别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对比,引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方法。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作用主要有:
第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客观事物总是存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分。有比较才有鉴别。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别通过比较,孰优孰劣,孰好孰坏,就鲜明地摆在人们面前。通过比较,就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第二,有助于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比较可以使人看到自己的国家、地区、单位以及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从而激发人们努力奋斗,把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比较鉴别法大致可分为如下两大类:
异质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在不同时间内的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如解放前后的比较即属此种。二是把两种不同空间的本质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从中获得正确的认识。目前这种方法用得最多的是把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
同质比。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两个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本质相同的事物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之比即属此种,通过比较,使人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方面成就,从而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改革的信心。二是把本质相同的同一类别的两个事物在同一时期内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比较。如当代大学生与老山英模、抗洪英雄等的比较即属此种。通过比较使大学生找到自身的差距,并受到激励。
运用比较鉴别法必须做到:第一,要有可比性。比较是有条件的,拿来作比较的东西必须是同类的,即用来比较的事物在性质上应有某种联系,否则比较就缺乏科学性。第二,要全面、多层次地进行综合比较。首先,比较必须全面,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只有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不至于产生片面性,其次,比较必须由现象深入到本质,多层次进行,不能只对事物的形式和现象进行比较,而应深入到对事物的内容和本质进行比较,最后,要注意所比较事物的发展,即注意对事物的动态过程进行比较。第三,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比较。比较不仅要借助于说理,而且还应该也可以采用图表、图画、幻灯、电视等形式,做到更为直观生动,一目了然,从而增强比较鉴别的效果。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方法。榜样示范法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榜样示范法在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运用这一方法教育广大群众。
运用榜样示范法,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必须实事求是地树立好榜样。榜样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因而榜样的事迹一定要先进而又真实,切忌任意拔高,一俊遮百丑,把榜样搞成可望不可及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否则,就会人为地把榜样与群众隔离开来,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群众的不服或不满。
第二,学习榜样重在学其精神,学其思想,不能就事论事。宣传榜样,不是说榜样曾经做过什么事,要求大家也都去做这件事,而是要求人们努力学习榜样的先进思想和崇高精神。要促使人们将榜样的先进事迹同本人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发扬光大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创造新成绩。
第三,要尽可能让先进人物现身说法。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牺牲精神的人讲牺牲精神,这样就会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打动人心,收到最佳教育效果。最近几年开展的英雄模范人物巡回报告,就是让先进人物现身说法,这些报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果。实践证明,这是榜样示范法的一种好形式,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第四,要培养、关心、爱护榜样。一是要不断地帮助先进人物继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教育他们切忌骄傲自满或脱离群众,使其在先进的跑道上再创新成绩。同时,对先进人物也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注意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要给先进人物少安排一些社会活动,避免使其成天泡在应酬与会议中弄得疲惫不堪,影响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三是要营造当先进光荣、学先进光荣的舆论氛围,保护先进分子的积极性,使其始终在组织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4、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和教育者的身教等因素所创设的教育情境,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对人们进行熏陶感染,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觉悟的方法。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因此,陶冶人们的情感,是培养人们追求真理的品质,搞好教育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与说理教育不同,它偏重于寓理于情,以情动人,表现出隐蔽性、非强制性等特点,更容易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收到实效。
情感陶冶法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具体的运用要求也各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第一,关怀体贴,以情育情。
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使人高兴、快乐;有些事使人惊恐、厌恶,这就是感情。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可以用物质手段得到满足的;精神需求要用精神内容才能得到满足,它有时比物质需求更持久更强烈,有时强烈到可以牺牲一切物质的东西——甚至生命。需求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也是感情产生的基础。感情对人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是用感情去感染人、教育人,引起对方感情上的共鸣,建立起诚挚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它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
(1)要研究人的感情,懂得人的感情,用感情感化人,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感情的建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其工作对象情感共鸣与沟通的过程。
(2)要注重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感情,增强他们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激励他们克服困难,不断进取。 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开发人的潜能,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运用好这一方法,就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3)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需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卓有成效,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文革”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对人的态度上总以阶级划线,对人的一切言行都要进行阶级分析,所谓“一切离不开纲和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为前提,动不动就给人带上政治帽子,进行批判和斗争,思想政治工作成了“假、大、空”。对此人们是深恶痛绝的。这样的教训我们也要时刻牢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建设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新的形势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经济文化建设的需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从不平等到平等的转变。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不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关系摆到了不平等的位置上,认为二者是“教育与被教育”,“我教你听,我导你从”的关系。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和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同志式的主动合作关系,即使对那些缺点较多的同志,在批评、教育他们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不尊重对方人格,就会遭到对方的不满,何谈调动其积极性?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平等态度待人,尊重对方人格,把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放在首位,从关心人、爱护人出发,做到情感相通、情理相融,也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人。切不可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板起面孔训人,更不能搞无情打击,残酷斗争。
其次,从教育型向服务型转变。 要想教育人,除了“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应树立起服务于人的思想。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居高临下,摆出一副教育人的面孔,盛气凌人的架势,沿袭“我打你通,我教你听”这种简单、生硬的方法,那么,是难以适应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俗话说:“爱火不爱柴,火从哪里来?”爱护人,才能达到团结人、教育人的目的。
再次,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若是只要求别人“全抛一片心”,而自己却“话到口边留三分”,那就容易形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僵持局面。因此,感情的信息不能单面流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同工作对象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只有以心换心,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才有可能进行思想交流;只有从深厚的感情出发,有良好的愿望、正确的态度,才能理解别人的心理和处境,才能正确对待别人思想上的反复。而一旦通过双向交流打开了感情之门,使双方的感情产生“对流”,就能由情入理,情理交融,进而启发诱导,说服教育,从而达到转变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
(4)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需要把握原则方法
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应把握以下几原则方法:
首先, 对同志要有深厚的感情。
感情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俗话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人的认识和行动都是在感情驱动下完成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理解工作对象的感情,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真心对人,爱护人,帮助人。这样才会使工作对象得到感情上的满足,他们会因为感激和信任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反之,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抱着“治治他”的态度,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那么他们纵然说得对,也使人难以接受。带着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而且可以激发思想政治工作者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千方百计去做好工作。诗人郭小川讲:“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
其次,对同志要以诚相待。
思想政治工作者尊重工作对象的感情,必然会赢得工作对象的信赖和拥戴,而架起两者感情的桥梁则是“真诚”。只有真诚,才能打开人的心灵的窗口,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才能促进人们思想的转化,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种真诚关系的建立,需要感情的积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人说话态度要诚恳,要出于关心和体贴,诚心诚意地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工作对象的理解和支持。有位教职工说得好:“今天要的是领导对我们的真诚,明天我们还给领导的是干劲。
再次,踏踏实实办实事。
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并不是说感情可以代替一切,而是要在建立感情的基础上,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足工作对象的不同需要,就要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就必须具备实实在在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地为工作对象办事,对于他们的思想情绪、情感、意愿要给予关心照顾;对于他们的正当利益、合理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对于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则应加以引导,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待个人需要。
最后,用信任消除逆反心理。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看到“你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在青年身上表现得更突出。应当承认,逆反心理的产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对青年人的要求不太符合实际,总是以自己的想象去强加于青年人,习惯于用固定模式去衡量青年人,忽视了时代对青年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在心理上产生了消极对抗情绪。曲啸、李燕杰的报告之所以受到青年的欢迎,是因为他们和青年在感情上是相通的,在心灵上是共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人的思想工作时,特别是对青年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青年人的思想距离,用信任去消除他们的戒备和逆反心理,使双方有共同语言。
(4)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的社会效果。
最近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指出:“同经济工作要讲效益一样,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注重效果”。思想政治工作“感情投资”和物质投资一样,会产生效益,但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是一种内在力量的积累,起着渐进的、持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那么,一个单位、一个学校或者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很大改变,学校就会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能促使人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与增强责任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感情的共鸣,能使他们同甘共苦,进而使学校教职工树立起“学校兴我荣,学校衰我耻”的概念,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学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学校领导交给的任务当作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去办。当学校有困难时,教职工会挺身而出,主动为集体排忧解难,为学校领导献计献策。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这种“以情育情”来调动和激发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自己的工作热情去吸引感召工作对象,为教育事业和“四化”建设尽心尽力。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能促使人们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从经济学角度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对矛盾。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干群之间是新型的同志式的关系。领导者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以情育情”,就会使被领导者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分工合作的同志关系中,只有职务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有利于建立、形成充满民主、和谐、宽松、舒畅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
第二,创造环境,以境育情。即有目的的选择和利用环境因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陶冶。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良好的环境氛围能促使人们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境教育是指在教育中以情感为基础,通过某种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环境或气氛中接受教育。情境教育可以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式认知态度,合理调整情感因素与教育内容的内在本质联系,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抑制、转化消极性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教育对象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情境教育不同于情感教育,它不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情感交流,而且突出了教育系统内在要素整体情感的功能作用,更强调营造一种能引发受教育者思想波澜,产生共鸣与震撼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教育改变了过去较偏重理性对感性的制约作用,发掘人的情感因素,促成教育对象自身内容的参与,突出人的主体范畴的因素对客观外在的制约,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中寻求最佳支点,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情境、运用情境、设置情境。
(1)语言描绘设置情境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工具,是思想直接现实反映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讲道理,以科学的真理,在当代特别是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启发和教导人们。因此,说理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诸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88 页)这说明语言描绘和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不可缺少的手段。但说理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讲出来会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有的人尽管讲得口干舌燥,也难以打动人心。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语言阐发其内在的抽象理论,也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构设情境,创设出一种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理论信息的环境状态,营造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受教育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教育者要尽可能将教育内容,用语言栩栩如生地表述出来,给受教育者以情真意切之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首先,语言描绘要形象。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可以展开受教育者联想的翅膀,达到引人入胜的教育效果。要使语言描绘形象具体,就必须不断丰富形象化描绘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素材,就不会产生形象化的语言。一方面语言要源于群众还于群众,并在不断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有效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辉;另一方面要注意典型事例。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在语言描绘中要善于寓理于事,尤其是发生在身边典型事例的收集,通过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描绘出来的情境,可以使模糊的道理清晰、深奥的道理浅显明白,增强说服力。此外,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个“对接”问题,如果两者和谐一致,则教育过程与描绘情境浑然一体,能收到预期效果;反之,则会产生背离倾向。
其次,语言描绘要生动。生动的语言能够调动教育情绪,活跃教育气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行乎情。”加里宁则认为:“要使你的语言感动别人,那么就应当在其中注入自己的血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教育者对理论的坚信与否也直接体现在语言中注入的情感。因此,要让受教育者产生震撼,必须使自己的语言充满情感。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挖掘教育内容的情感因素,提高语言的“含情量”:另一方面要使情感描绘情绪化。教育者要根据“人皆有情”这一特点,善于运用语言描绘对善者扬、恶者贬,美者慕、丑者鄙,真者亲、假者远,形成自己鲜明的立场观点。并且要善于利用面部表情的渗透作用和手势的强调作用,扩散移植自己的爱憎。同时,要从情节和细节的有机结合上把握语言的整体描绘效果,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2)典型实践显现情境设置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大都以一种怀疑或不肯定的心态看待纯理性教育,他们都怀有“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态势。典型实践显现情境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其置身于典型实践环境之中,以自己的亲身感性认识产生丰富真切的情感体验,又通过个体间情感的感染、反射,使受教育者的情感爆发,并定向成境。此时的环境已非一般的环境,而是外部环境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可以让人时刻感受到理性知识的力量所在。
典型实践显现情境,包括通过对典型场景、典型人物的参观、访问、调查和教育过程、内容融合所酿成显示的特殊氛围。其途径包括有榜样法、比较法、形象感染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见贤思齐”,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榜样法能够使受教育者置身于其中,清除思想定势的干扰,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是认识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对典型实践的科学比较,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认识其特点和属性。比较方法也是人们进行自我认识进而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形象感染法就是通过社会实践或艺术的典型形象,用情感来感染教育人们,能给人们以真实可信的感觉,形式活泼,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通过这些典型实践显现情境,就能有效地消除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理论说服力。反之,如果仅将教育限于课堂和空头的说教,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就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也无法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使理论苍白,教育乏力。
设置典型实践显现情境,关键是要搞好“走出去,请进来”,把握目的性和时机意识。首先,情境设置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典型实践场景和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育内容目标一致。教育者要做好教育前的准备和典型实践现场的调查研究,尽量将受教育者带入信息密集、场景集中、干扰少的氛围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凝聚有力,震撼人心。其次,情境设置要把握好时空原则,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方面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注重教育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不要任意随机设置情境,否则达不到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把情境设置和客观情况结合起来,形成最佳教育契机。再次,在典型实践中,目光要远近结合,大小结合。既要看到离身边远的典型,也要留意身边的典型,既要重视影响大的典型,同时也该注意影响小的典型。这样的结合,使受教育者既可放眼于远方,又可着眼于身边,增强受教育者的感染力和模仿性。此外,教育者还要善于发掘每个人的优点构筑典型情境,使每位受教育者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提高亲和力,自觉进行思想改造。
(3)集体蕴含情境设置
集体不只是人的行为发生、表现的场所,还是一个巨大的“影响源”,蕴含着长期历史积淀的潜在影响和现实集体意志的直接作用。集体蕴含情境就是运用集体内蕴的作用和影响,直接诉诸于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理倾向趋于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古语云:“久居鲍肆之地而不闻其臭,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这就说明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集体的活动和交往之中,能收到“春风化雨,落地无声”的效果。因此,丰富集体蕴涵,拓宽集体影响的外延,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首先,形成奋发向上的舆论环境。教育者必须树立舆论宣传意识,把集体舆论的形成和培养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使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此,舆论导向必须与教育内容和目标相一致,形成“导教”互补的环境氛围,做到有的放矢。教育者必须自觉意识到自己既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一种良性的舆论环境,把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集体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转化为一种舆论趋向,提高集体成员对集体精神的认同感,使这种舆论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的集体意志,并形成带有情感色彩的行为倾向。
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交往是受教育者之间和教育者双方互感互动的过程。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教育对象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自由探讨、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来提高交往层次,完善交往结构;要善于利用交往中的“情感对流”促进“信息对流”,把教育双方的情感交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通过对受教育者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关心爱护,在成长进步上的关注重视,激励受教育者努力学习,自觉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首先,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环境系统的积极因素,尽量消除消极有害的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环境因素的利用和选择上,还要积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提高人们对消极影响因素的分辨能力和抵御能力,使人们的思想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注重实践,以行育情。即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高尚的情感。社会实践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情感又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反映,二者密不可分。运用这种形式可以使教育对象在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健康的兴趣和爱好,抵制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蚀;还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发挥能动性,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运用这种形式应注意:组织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符合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活动应注意多样性、生动性,这样才能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的教育对象参加,从而扩大受教育面。
第四,寓教于艺,以形育情。即通过文学、美术、音乐、影视、舞蹈等艺术手段对教育对象进行情感熏陶,使其形成高尚的情感并不断升华。优秀文艺作品塑造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使人们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性,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性格情操得到陶冶,思想情感得到净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运用这种形式,必须注意:一是文化艺术部门的同志,要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责任心,创作和演出思想上健康、政治上进步、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计划地向人们推荐优秀书目、优秀剧目、优秀歌曲等,并请专家举行读书指导讲座,组织人们开展影评、剧评、书评活动等,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理解不同式样的文艺作品,真正从中受到教育,而不至良莠不分。
(五)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引导受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通过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自觉接受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强调要运用自我教育法,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环境影响一样,只是一种外因,教育要求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活动,才能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状况。而运用自我教育法,就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受教育者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就能更主动更自觉更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自我教育分为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形式很多,主要有自学理论、立座右铭、写日记、订规划、自我反省、自我鉴定、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在一个集体内部,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一种群众性的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其形式包括评比竞赛、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等。集体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集体中每一个成员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为一个人在帮助和教育别人时,自己也受到教育,所以,群众之间的互帮互助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自我教育。
运用自我教育法,应遵循下列要求:第一,要善于激励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动机源于个人的需要和追求,它对人们的品德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发掘受教育者内在的合理的需求,激发受教育者高尚的追求,进而帮助他们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自我教育的动机。显然,这是运用自我教育法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运用这一方法,就是要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只有受教育者有了强烈的自我教育的动机,才会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要善于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应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如读书活动、评比竞赛活动、为您服务活动等,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创造条件,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的综合能力。第三,应把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育者应注重集体群帮互教对个人的作用。因为坚强的集体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是陶冶受教育者的熔炉,散沙式的集体只能使教育合力分散,因此,要善于通过集体活动教育每个成员。但另一方面,集体每个成员都是有个性的,思想状况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还要注重引导个体自我教育;而且个体自我教育作用的扩大,又可以在受教育者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形成“平行影响”,直到形成优良集体。
(六)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践锻炼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必由之路,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实践锻炼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把包括思想品德规范在内的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受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对理论的检验、运用甚至发展,能增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正确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第二,有利于形成和巩固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习惯。孔子认为凡品德高尚的人是“耻其言而过其行”的,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但要“听其言”,更应“观其行”。因为思想品德不仅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和巩固,而且它最终也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来。运用实践锻炼法,引导受教育者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反复践行思想品德规范,就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并不断向高水平发展。
实践锻炼法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特征和思想实际来决定。经常采用的有:组织和引导受教育者参加“为您服务”活动,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活动,使其在这些活动中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规范,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逐步实现自我完善;组织受教育者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其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等。
运用实践锻炼法要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必须加强领导,实践锻炼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应有专人负责,加强指导。每一项活动前要帮助受教育者做好思想、心理、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以适应实践锻炼的需要;实践活动过程中,应经常督促检查以便及时掌握发展动态和及时指导;实践结束后,要及时总结,使受教育者从实践效果的反馈中加深情感体验,巩固品德认识。
第二,要持之以恒。一次两次实践锻炼活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有限的,必须把实践锻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性的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使受教育者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认识,以便最后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三,开辟实践活动基地,为受教育者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稳定的基地能保证实践锻炼的系统化、经常化、制度化。它有利于加强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可以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实践,以保证实践锻炼循序渐进,扎实稳定且富有成效。
(七)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心理问题,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
1、开展心理咨询法必要性。
首先,开展心理咨询是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信息量急剧膨胀,社会生活节奏迅速加快,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这些因素使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灵深处的震荡,伴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障碍增多。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开展心理咨询,能缓解人们的心理紧张和心理矛盾,帮助人们恢复心
理平衡,从而提高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开展心理咨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把人们思想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简单地看成是思想问题,必须看到其中有不少是心理问题,有些思想问题则是由心理问题所引发的,任何把二者等同起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思想与心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人的思想对心理有决定作用,同时,人的心理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制约作用。因此,开展心理咨询,清除人们的心理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次,开展心理咨询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碰到大量的令人困扰的心理问题,如青春期的“心理断乳”问题,求学、择业、人际交往以及恋爱中的心理困扰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影响人们的健康成长。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处境的人们开展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就有助于化解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心理咨询与其它教育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第一,心理咨询建立在咨询对象“自愿”的基础上,因此,心理咨询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对象“自觉”接受教育的过程。第二,心理咨询注重个别指导。在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重视每个个体独立的生活经历、心理历程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个性特点,因而一般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提供了“心理渲泄”的场所。教育对象心理烦恼得到正常渲泄后,有些能产生戏剧性的教育效果。
心理咨询的形式很多,从咨询对象的数量来划分,主要有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从咨询的途径来划分,主要有门诊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录音咨询、宣传咨询等。至于心理咨询的方法,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性强,对此,咨询人员必须全面掌握。
2、开展心理咨询时应遵循原则:第一,信任原则。这是咨询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前来咨询的对象一般比较拘谨甚至紧张,往往抱有观望的态度。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在充分信任对方的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赢得对方的信任。只有如此,才能消除对方的顾虑,为心理咨询的成功奠定基础。第二,保密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常涉及到咨询对象的缺陷和隐私,有些还涉及到其他单位、部门或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对此,咨询人员应严格为其保守秘密。这是咨询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第三,教育原则。心理咨询的任务不只是分析人们产生异常行为的心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切不可借口取得咨询对象信任,一味迎合他们的错误观点和不良心理。第四,科学原则。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为指导,为人们提供心理发展咨询的实践活动。因此,咨询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严谨、求实、客观、科学,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第五,预防和发展原则。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咨询对象心理障碍的克服与消除,更要重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咨询对象预防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发展的自觉性。
3、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德、智、体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不健康者。在人格发展中,心理健康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平衡,心理健康水平如何,我们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和高度重视。1989年初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抽样调查表明,被测对象有心理疾病者占20.23%,《中国教育报》1991年3月10日题为《走出心理误区》的文章写道:据调查,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有近半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情感上的焦虑、忧郁,行为上的犹豫和退缩。1993年,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部所做的调查表明,全省高校有近20%的在校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北京市在一次对16所高校的休、退学学生情况调查中了解到:精神问题在诸种休学原因中排第一位,比率为37.9%;因精神问题而退学的,则占64.4%。据1988~1994年对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比例占学生人数的15%~20%,呈上升趋势。各高校都有因心理疾病而出现盗、自杀、流氓等现象。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不容忽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是高等教育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1)大学生心理现状和特点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4岁之间。他们生理上已经成熟,正处于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激烈的阶段。他们的心理活动正逐渐走向成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与改革开放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心态上有诸多新的特点:他们思维中充满着更强烈的独立性、批判性、理论性,同时又有能动性与创造性;他们思想解放,头脑敏锐,但往往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思维方式简单、容易产生偏激的看法;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不愿受人摆布,自我评估往往偏高,在受挫折后,易产生逆反情绪;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活动能力强,对冗长、刻板、枯燥的脱离现实的说教难以产生认同感;他们情绪不甚稳定,总是处于一种起伏跌宕的状态之中,极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他们从中学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的跳跃性变化,使他们要在心理上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且比过去多得多的压力。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的巨变,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形成的反差,也常使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不平衡。面对较重的学习压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不但需要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需要正确的心理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状及作用
培养“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青年学生思想敏捷,接触面广,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也容易受到一些社会思潮和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的重大变革,政治形势的发展,国际风云的变化,毕业分配政策的变革等,都是他们关心的热点。要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防腐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排除各种消极的因素,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
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因素这一重要环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多数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大多数没有社会阅历,也就谈不上有多少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昨天自己当学生时未想通,今天就要面对自己的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不得已,只好在实际工作中用制度和纪律去管理大学生。一些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只采取消极防范措施,正面教育不敢言,布置工作一、二、三,学生宿舍不沾边。由于深入学生少,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缺乏调查研究,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而在教育中缺乏针对性、现实性,甚至发现思想问题后,不积极深入地做思想工作,而是采取回避态度,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作认真分析研究,甚至采取生硬的态度训斥,使原有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又产生了新的思想负担,从而产生了思想上的障碍。
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有直接影响。如果教育者的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单一化,思想教育方法只停留在开会、做报告、读报纸文件上,而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就难以达到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建立一支工作深入、业务过硬的思想工作队伍,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跨世纪人才,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须把握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工作具有成效,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知识的培训,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国家,但很少教育学生认识自己同周围人的关系,学会正确地生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选择职业、设计生活道路等涉及“如何做心理健康的人”的学习项目较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运用 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怎样改进和加强?这是当前普遍面临的一个课题。用系统论观点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融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原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质抽象地说,是要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进而自觉地为这种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习和掌握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对我们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可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理论很多,但以下四个方面更显重要。
一是追求心向一致,或曰目标一致。这是说社会成员所追求的目标只有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才能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和促进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邓小平同志提出为实现战略目标,提倡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地区和个人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发展目标十分清楚。而在有些人那里,这个目标就被肢解了,仅仅成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置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这个前提于不顾,也抛开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长远目标。这种目标认识的差异导致了操作上的差异:国家是把“共同富裕”作为导向的最终目标,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政策上和步骤上的必经阶段,作为示范和带动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但在有些人那里,这种意义被抹煞了,“先富”成为“快富、大富、暴富”,并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成员的操作目标既有兼容(即一致)的一面,又有冲突(即矛盾)的一面。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此类问题,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心向一致的原理,对工作对象讲清楚“大河与小河”、“锅与碗”的辩证关系,从而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把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一致起来。在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更加理性地服从于社会发展目标。以往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偏重于政治说教。如今运用心理学原理加以解释,将有助于在利益的基础上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避免出现说而不听,不听就压,压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现象。
二是实现心理沟通。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在互动过程中要相互理解、谅解和信任。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要帮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角色认识和克服角色转换的障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应该学会换位思维,即考虑问题不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而是同时兼顾对方角度和立场,亦即通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唯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双方,才能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才能找到共同的语言,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应有的威力。
三是着眼于心理激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着眼于心向一致和心理沟通,而且要着力于心理激励,使工作对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贡献聪明才智,发挥身心潜力。激励需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在激励手段上,这些年来有“重利轻义”倾向,即偏重金钱物质激励的多,重视荣誉和道义激励的少。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两种不同性质却又不可偏废的手段。选择偏重物质还是偏重精神,需视不同对象的心理需求而定。我们做知识分子工作的人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另外,适当运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也是另外一种形态的激励。批评和惩罚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挫折,应用不当会造成较深的心理伤害。但是,适度的心理挫折对具有正常心理状态的人往往会变成一股较深的实现冲动,沿着正确的途径释放出来,变成一种激励;而在心理不健全和受到心理伤害的人那里,则会成为引起怨恨和攻击的根源。因此,批评和惩罚绝不是首先的激励手段,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
四是掌握心理平衡。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化解各种心理冲突与矛盾,使工作对象心理平衡。这一点在推进和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尤为重要。改革的本质在于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和较大的发展,其手段则是通过变革不适应这种发展的旧的经济模式,并间接调整社会成员间的利益分配。这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复杂的问题。每个社会成员都期望通过改革使自己的利益得到较好甚至最大的实现,但改革并不能保证人人的利益都得到相等的增加或补充,而是有多有少,有先有后。对个别人而言,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上可能还有所不利或“利益侵犯”。由于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就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包括那些既得利益者)产生心态失衡,出现“有病呻吟,无病也呻吟”的怪现象。特别是现在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对长期受“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意识而又未及时调整心态的人来说,更增加了心态失衡的可能。尤其是多年来我们常常是以最终结果来认定“公平”的,以致被一
种假象、被一种消极的嫉妒感所蒙敝。其实人们的公平感的产生完全不是或主要不是取决于最终结果点的平均,而是一种比较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种比较主要是“投入”(付出的劳动和贡献)与“产生”(获得的报酬与承认)之比。问题是人们往往习惯于比高不比低,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报酬之丰比己报酬之寡,由此产生“不公平”之感,而其外在表现就是牢骚怨言和消极怠工。当然,在社会分配领域中确有不公平之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型特殊时期,因此方要“兼顾公平”,而非不要公平之说。兼顾公平,即在充分保障效率前提下,尽量缩小而不拉大本来就不应出现的差别。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掌握和执行政策,调查研究提出某些合理对策而贡献绵薄之力。充分尊重人,维护人格自尊,也是矫正人们心理失衡和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依仗职权、地位和财富而盛气凌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忌。只有首先尊重人,才能获得他人尊重。只有听得进他人的话,他人才会对你说心理话,也才能听得进去你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运用很广阔,值得研究的课题还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能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这些理论,就会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21世纪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要使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难以担当起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历史重任。基于这种认识,现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建构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趋势等一系列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而人的思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因此,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人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和不断丰富、发展的;而且,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是复杂和曲折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任何体系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尤其在今天,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背景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就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变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与重要,只有根据人们变化了的思想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多本质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及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务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今天,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转变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切实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切实着眼于经济建设,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努力探索出符合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并达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是教育者直接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转化发生有效作用的手段,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务必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自觉行动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那种认为教育者只要教育内容正确,可以不分对象、不看时机、不看场合的做法,是达不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的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自身的要求。
(3)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产品制作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一方面,以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激光技术为手段,可以达到超越时空,使大量生动事例逼真地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前,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覆盖面广,生动活泼,便于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出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而产生的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能更多、更好地吸收其它诸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将大大促进国际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思想更为敏锐。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2、建构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带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个新的跃迁,它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变革,从而使之能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创新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几条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进入21世纪,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不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因为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感觉或经验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如果说,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客观环境的复杂、恶劣,有时采取“通不通三分钟”的做法,还尚可理解。而今我们完全有了足够的时间、能力和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研究、创新。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多变,再用传统的“禁、堵、统”的方法,不但不能奏效,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中,究竟哪些方法应该弘扬,哪些方法应该舍弃,哪些方法应该发展创新,其判断的标准在于它是否符合科学性的原则。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思想上的疾病远比肉体上的疾病难以医治,决不能搞“立竿见影”的那套方法,而应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做法,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切实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升华思想。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中,科学性的原则还要求我们必须大胆借鉴西方的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中对“人”的研究成果,吸收其合理成份。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更好地推向科学化的轨道。
(2)民主性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自立、自强、自爱、自重等意识不断增强,平等竞争、独立思考等意识也在不断得到强化。加之,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人们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社会参与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采取“强迫式”的或“硬灌式”的方法。实践证明,用此方法强制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根本不可能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甚至会导致教育对象极大的逆反心理,并因此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因此,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中,我们必须更多地采取启发、示范等疏导的方式,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如果离开了民主性原则,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就难以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教育者更难以深入了解、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进而帮助他们逐步接受正确思想观点,消除错误思想认识。可见,民主性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果的要求,也是推进其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3)实效性原则。讲求实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如果没有它的有效机制,就不能发挥它的有效功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只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了多少场报告,办了多少次学习班,谈了多少次话等,以此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而不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的结果来检验其成效。这种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做法必须坚决摒弃。同时,实效性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中,应力求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采取最佳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目的所在。可见,实效性原则也是建构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趋势及表现
(1)吸收和应用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走向多学科整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跨学科整合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重大趋势。它不仅包括内容的整合,而且也是方法的整合。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则是多种学科交叉整合而产生的,这必然要用多学科整合的方法加以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学科整合就是指吸收包括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信息论、系统论等科学方法论,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对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道德教育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现代心理学揭示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及人的能力性格等个性特征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为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科学关于人的共同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关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充分吸收和认真借鉴的。总之,科学的进步,各种学科的相关方法的交融,必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加速其现代化进程。
(2)继承、借鉴中西德育方法的优秀成果,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发展中求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球化与民族化并存。一方面,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消化吸收乃至弘扬传统方法;另一方面,注意发扬人类共同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实践证明:固守旧有的传统,不吸收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与文明成果,即使是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难以得到弘扬;同时,吸收外来文化,若不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即使是最先进的思想,也难以为本国人民所接受。
为此,要高度重视我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等;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如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把知行结合起来的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启发思维、循循善诱的原则方法;长善救失、防微杜渐的原则方法及重身教、重家庭教育及环境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吸收当代西方的德育方法论,如注重、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个性;鼓励教育对象自由选择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等。所有这些理论和具体方法都是我们建立现代化的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源泉和有益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继承与借鉴中得以创新、发展,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进程。
(3)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按照它所涉及的社会范围和社会途径来划分,则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复杂、广泛的综合系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主体要素。
首先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感情关系基础上的,是人的一生中时间最长的教育。它的涉及面很广,但最主要的教育内容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不象学校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正规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作风习惯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功能是一般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今天,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时间上短化倾向,对独生子女溺爱倾向等,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方式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它具有自觉性和互染性的特点,对于人的成长,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主导作用。但今天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现代化,学校与社会的围墙几乎不存在,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丑恶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甚至出现了一个公式为"5+2=0"的现象,即指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2天(即星期六和星期天)的社会负面影响,其效果等于零。这说明学校教育功能出现弱化的趋势,很值得我们反思。第三是社会教育。它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其它教育,是人们通过单位教育、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活动等途径接受的教育。这是一种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影响人们思想的因素和渠道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中,要尽可能扩大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利用多种载体,如大众传播载体,心理咨询载体、管理载体等综合教育方法,达到渗透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虽然在实施的具体方式上各有不同,但要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务必实现三者目标的一体化,并形成环环衔接的“教育环”,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三者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和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是时代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可以相信,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从传统的困扰中走出,一种完整、科学、现代化的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必将出现。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涵义及特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地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格、智慧、才能、经验、胆识和灵感的综合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有如下突出特点:第一,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发挥自己主观能动作用,将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个人风格和灵感溶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结晶。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教育艺术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第二,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为一种技能和技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的教育活动之中。一方面,它是在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它与教育者的亲身经历、实践经验紧密相联,实践经验越丰富,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还必须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体现它的价值。第三,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运用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不同于一般常规性的工作方法,没有严格的程序和固定的模式。它要求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异。既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地运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第四,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为有效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尽管具有灵活性,但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仍然是建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也就无艺术性可言。第五,普遍性。教育艺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履行自己职责的整个过程,就是科学因素和艺术因素相互结合、彼此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问题。
(二)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科学因素与艺术因素彼此交织、相互结合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科学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严谨、更富有理性,而艺术则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感染力,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且还要掌握和运用高超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艺术水平高,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教育艺术水平低,工作就会困难重重,事倍功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在工作中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教育艺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要领
(一)运用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说服教育,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讲究语言运用的艺术,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语言艺术研究源远流长,古今中外均不乏光照千秋的上佳成果可资借鉴。对这些珍宝,我们应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特点,大胆借鉴吸收。我择其要者,归结如下几点:
其一,尊重对方,和气为尚。 尊重人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尊重人,首先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尤其是对犯有错误的被教育者更是如此,你尊重他,他也会更尊重你,双方都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就便于推心置腹地交谈。在交谈中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对他的倾诉要认真地听,不要急于评论或打断他的话。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要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应把尊重对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总是在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去发展思想的,每个人看问题的观点是长期形成的,各不相同,这与性格、经历、社会地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有的人谦虚、冷静,能认真接受批评教育;有的人情绪易激动,一语不合,会怒形于色,甚至顶牛;有的人不管你怎么说,自我封闭,固执己见。凡此种种都要悉心研究,以免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看起来是想通了,实质上还是不通,或者变本加厉,我行我素,越滑越远,因此而失去了上进心。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尊重被教育对象,在说服过程中,不以势欺人,不以理压人,不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俯视对方,横加指责。而是与他们
同在一个平面上,充分考虑事情发生的原因、动机、过程。同时要给被教育者说话的机会,一步步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使其真正做到心悦诚服。
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不管采用那种语言形式,不管其语气的缓急,语调的高低,语言的曲直,都应根据不同场合进行选择和取舍。如果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去谈话,尽管动机是好的,语言形式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是统一的,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严厉训斥,该生难忘的可能是耻辱,而不是教育的内容。因此说做思想政治工作应考虑到适合的场合和环境,如室内交谈,气氛较为严肃,可引起受教育者对谈话内容的重视,便于更好地掌握对方思想和心理的变化。在室外边散步边交谈,气氛较为轻松使教育者无拘无束,易于讲心里话,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谈话的场所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谈话还需要掌握“火候”,选择最佳时机,因为谈早了条件不成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谈晚了,则事过境迁,说了也于事无补。同样的话,在不同时机讲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分寸。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其‘微妙之处’就在于此。”(马尔席沙《家庭教育的艺术》,王秉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比如学生因某种原因正处于焦虑或盛怒状态时,你去教育他,他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果学生受到表彰时,此时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可能产生高傲心理,教育者可在肯定成绩和优点的同时,泼一点冷水,而该学生往往会愉快地接受批评。
注重语气平和、持敬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春秋时期,管子即指出:“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注:《管子·心术下》。)是说待人以和气之言,则人际关系亲如兄弟。白居易更有“平易近人,人必归之”(注: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十五《策林·政化速成》。)之说。这无疑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艺术运用语言颇具启发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心气和平,“心中不急不愤,不自是”(注:魏禧《里言》。),则其言“发出来如春风拂弱柳,细雨润新苗,何等舒泰!何等感通!”(注:吕坤《呻吟语·存心》。)又有什么样的思想问题不能化解呢?所以,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当先由和气平心入手。而做到和气平心,又必须由加强自身修养入手。“工夫只在定火,火定则百物兼照,万事得理。”(注:吕坤《呻吟语·存心》。)不难看出,和气平心没有什么高深道理,要在存心厚道。“存心厚者,自无尖酸口角。”(注:申居郧《西岩赘语》。)不论教育对象思想问题如何可怨、可怒、可愕,教育者都应注意“意要安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切,心要慈祥”,(注:吕坤《呻吟语·修身》。)坚决屏弃出言不逊,务必将自己的思想平和坦露。这样会使教育者的语言芝兰芬芳,沁人心脾,并会引起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尊重与钦敬,使教育者在教育成功中增强人格魅力,拉近心理距离。那种不谙“和气”艺术的教育者,往往认为教育对象有短在握,常常把思想交流变成兵戎相见。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言辞“火暴”,不仅反映出教育者的品性,受教育水平低下,还会将其“乏德”内心宣布出来,将其“乏德”面目展示给教育对象。这只能导致工作失败。
其二,融情入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注:白居易《与元九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言之情”,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工作成败关系重大。成熟的教育者往往善于融情于理,融情于辞,言之未出,情在理先。几句简单的话,若干“蕴情”的词,极易得到教育对象认同,架起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造成教育对象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与教育对象的理智有机统一,常能唤起思想共鸣,收到征服效果。当然,言中此情随理而存,助理服人,感情终究是感性的,只有与理性认识融合为一,方能显示强大教育力量。若感情缺失或感情对立,双方就会心存鸿沟,教育时常劳而无功。
融情入语,要求教育者把握好感情的“量度”,要根据教育的内容、教育对象的人格特点及反应、教育氛围和环境作出灵活应变。要像音乐家安排音符那样,高低有序、错落有致;该抑则抑,该扬则扬,紧凑的节奏间须加休止符。言辞调配要受感情节制,感情走向要服从理智引导,而不是相反。否则,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情所扰”,喜怒形于言表,乐时措词失当,怒时尖酸刻薄,不仅会破坏教育氛围,有失教育者的体度,还会为教育对象窥破内心机密。所以,强调以情胜人,教育者还要以人控情。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语言的表达效果在一定程序上受人的感情制约,只有情深才能意切。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友情感人,就是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被说服者的情感展开,感情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有时激起对方的感情比激起对方的理想思考更为有效。因此教育者必须倾注自己的感情,使被教育者强烈地感受到你的真挚和坦诚,真正体会到你是在关心爱护他们,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或解决问题,这样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思想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极其复杂情感世界的人,对语言的表达与理解具有心理上的定向反射和期待作用。因此语言艺术的运用是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思想、相互关心和共同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的,而受教育者又常常受到当时所处心理状态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运用语言艺术时,始终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和感情体验,了解他们对语言的接受能力和精神准备程度,以便随时选择和调整语言形式,把情感融汇在具体的语言之中,使受教育者透过语言体验到真挚的感情,在思想上引起共
鸣。
当然,我们必须明确,以情感人的目的是要以理服人。这个“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只有真理才能启迪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理想和信念,才会大大增强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运用语言艺术时,一定要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导之以行。
其三,因形用言。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唇剑舌枪的辩论。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式的语言固然可能速战速捷,但这种用语往往过猛、直接、突如其来,常无益于创造融洽和谐的气氛。“疾言遽色,厉声怒气,原无用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注:《薛xuān@①全集·读书录》卷二。)否则,不利于拉近双方心理距离,促成思想问题解决。苦口良药虽利于病,但因其苦口人常不乐食;逆耳忠言虽利于行,但因其逆耳人常不乐听。所以,教育者应善于把握教育对象思想变化发展规律,因形用言。善化良药为甜口,善变忠言为顺耳。“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正之。”(注:李惺《药言》。)“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平之以坦荡。”(注:金缨《格言联壁·接物》。)如此,不仅思想疙瘩易解,且人际沟通灵便。需要指出的是,因形用言绝非曲意逢迎,上下其手,而是“兵形象水,因地而制流”,(注:《孙子兵法·虚实》。)是在教育可能受阻或导致情绪对立时,曲直相生,灵活应变,相机而言,是“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116页。)一旦教育对象心理渐次适应教育者的教育, 再化迂回曲直。这样既可回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正面冲突,防止思想矛盾加剧,又可保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进取心、利于其改正错误,更快进步。
其四,语言生动,善用修辞。思想政治教育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但绝非意味着其语言必定枯燥、乏味。事实上,教育者完全可以用生动形象、妥贴鲜明的语言施教,给教育对象以深刻印象和语言艺术的美感。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因此语言艺术运用得如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也可把人说得跳起来”。这就是语言艺术的感染力。因此教育者要努力做到语言生动、准确,把道理讲透彻,把事情讲清楚,做到观点正确,条理分明,数据无误,层次分明。不讲假话、空话、大话,整个谈话自始至终要以事实为依据,确切地使用有关概念和术语,讲究语气和分寸。一般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面对面地进行语言交流,因此
应使用语言亲切、自然、随便和生动。让受教育者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切不可照本宣科言之无物,或卖弄学问,故弄玄虚,应像朋友拉家常一样,推心置腹,娓娓而谈,力求语言形象、生动、新鲜、幽默并富有鼓劲性和感召力,要充分调动对方的思维,使之在听中受启发,在想中受教育,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可适当采用一些成语、格言、警句等,使语言更为丰富多彩,同时能让受教育者久久不忘,终身受益,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效。
总之,在思想政治工作当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是影响该工作效果及成败与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掌握和运用好语言艺术的原则和技巧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必备的条件下面几种修辞手法,常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1)暗喻法。这是教育者在两种具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现象之中,用其中一种说明、描述另一种事物或现象。另一种事物或现象始终不出现,把联想的空间留给教育对象,把道理的真谛留给教育对象去感悟。
(2)比喻法。教育者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帮助教育对象理解;或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思想现象的特征,使其生动具体,给教育对象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此法既给教育对象以哲理上的美感,又使其享受到艺术的美感。
(3)警语法。教育者引用富含哲理性的名句、警句、名言、典故入语,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发挥以一当十的效力。教育者巧于引经据典,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对比法。教育者把两种不同事物、现象或同一现象、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可使事物、现象的共性更加融合,个性更加鲜明。真理愈明,谬误愈显。
(5)层递法。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思想特点,设计剥笋式层递艺术。教育对象的思想是复杂的,要受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诸多因素影响。其思想症结往往并非一点就通。这样,教育者可根据其思想形成的逻辑关系,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层层递进,揭示事理,化解矛盾。
(6)双关法。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可根据情况,适时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兼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一般适用于不便明说的情况,或特定说明的情况。运用语音双关需注意所用语音的相近或相同,兼顾双重含义。语义双关应注意起双关作用的词语或句子的双关意义联系,要含而不露。其特点是幽默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但教育者须戒单纯追求其风趣或含蓄,思想要健康,场合要协调。
(7)婉曲法。在施教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易直言的情况,教育者可采取婉转方式,借用一些与某些思想现象、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使教育对象从情感上、心理上都易于接受。此法适用于教育对象没有直接暴露自己真实思想,或其是自尊心,进取心很强的人。
(8)夸张法。为了教育的需要,教育者有时可故意言过其实,故意把某种现象或事物“放大”或“缩小”,以引起教育对象高度重视。这种夸张深刻地表现教育者对某种问题的鲜明态度,进而引起教育对象思想共鸣,并可极深刻地突出其本质和特征,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教育。
其五、 把握症结,有的放矢。 思想教育中的谈话对象是不同的受教育者,他们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去做不同人的思想工作,毛泽东同志说过:“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只有针对不同人,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才会使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如刚进校的一年级大学生,他们思想单纯,上进心强,对大学生活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同时认为进了大学门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因此少数人学习上不再刻苦,生活上不再俭朴等。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应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以朴素、通俗的语言、热情耐心地来教育他们、鼓励他们。而对将要毕业的四年级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趋成熟,对他们要坦诚相待,寓理于情,以情动人,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有力的事例,深刻的道理让他们口服心服,消除心头的疑虑,解开思想上的扣子。我们知道,人的思想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熔于一炉,可以说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也没有包开百锁的万能钥匙。
因此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把握症结,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把理说深、说透,说到教育对象的心坎上,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不熟悉教育对象,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最关心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那么,无论教育者道理讲得多好,语言运用得多妙,也很难引起教育对象的兴趣和共鸣。因此,要做到把握症结,有的放矢,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对被教育者的研究。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面且要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家庭情况,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总之,语言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者只有艺术地运用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优势。可以说,教育者语言艺术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关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化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选择时机的艺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须善于捕捉和选择对特定对象进行特定内容教育的最佳时间,或给人们雪中送炭,或为人们扬鞭催马,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种在特定时间及其环境下的教育,是争取理想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时机选择得好,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时机,则事倍功半。选择时机,就是要求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和适时。一般说来,需要及时进行教育的时机有如下方面:
第一,国内外出现重大事件时,特别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重大利益的事件发生时。如发生局部的战争和重大的军事行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战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等,这时往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凝聚力的有利时机。
第二,改革开放触及人们的利益时。改革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的再调整,容易产生矛盾。这时应加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从而增强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第三,人们生活阶段发生更替、思想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应时。如学生学年交替和毕业走向社会,职工上岗、下岗或调动工作时,他们必然碰到新的环境和新的工作内容,并表现为某种不适应性,教育者必须注重对其进行心理调适,培养人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并鼓励人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第四,问题萌芽时。“风起于青萍之末”,当某个问题或某些倾向刚露出苗头时,教育者就应敏锐地抓住这种苗头,及时进行教育,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五,人们的思想开始醒悟时。人们思想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巩固和稳定的过程,而醒悟是思想转化的关键。醒悟是指犯错误的人思想出现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时,教育者应细心观察,敏锐地抓住这一苗头及时鼓励,帮助人们迅速扬起前进的风帆,对其微小的进步要给予肯定,使正确的行动不断得到强化并巩固下来。
第六,人们取得成绩或受到挫折时。当取得成绩、受到表扬时,有的人会产生骄傲情绪,以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此时,教育者应及时加以引导,鼓励人们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而当人们遭遇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以及人际关系上的挫折时,往往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有的甚至失去控制,走向歧途。教育者应及时抓住时机,细心开导和感化他们,热心从物质和精神上帮助他们,使他们迅速从苦闷中摆脱出来,鼓起前进的勇气。
第七,发生意外事故时。有些事故如灾害、车祸、重病乃至死亡等,是人们预料之外的,一旦发生,必然引起人们心理上和生活上的痛苦。此时,如果教育者及时给予帮助,就如雪中送炭,会使人们感到温暖,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需要及时果断地处理,而有些问题需要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沉着地处理,即所谓的“冷处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适时,不能过早或过晚,要恰到好处。所谓“冷处理”,是指对发生的问题不立即处理,而要搁一搁再处理。宜采取“冷处理”的情况有:问题的来龙去脉还未弄清;当事人急躁易怒,需要时间缓解矛盾;人们对事物反应缓慢等。采取“冷处理”法一般有如下好处:一可使“白热化”的矛盾暂时缓和下来;二可为人们提供自我省悟的时间;三可为教育者留下“摸底”和思考教育方法的余地。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虽有它的计划性、系统性,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确实存在许多教育良机。既然是机会就带有偶然性,教育者应该机智地捕捉它们。但抓时机又不是碰运气,时机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起作用的仍然是必然性。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一定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信息和时机,并作出果断而又正确的决策,及时或适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选择突破口的艺术
选择突破口是与选择时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教育艺术。选择时机重在教育最佳时间的选择,而选择突破口则重在把握人们思想上的特点、矛盾以及认识上的焦点,从而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手之处。突破口选择得好,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顺利展开,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多种多样。从群体教育看,大多数人共同关心的热点、认识上普遍存在的疑惑之点、情感上的敏感点以及容易发生共振的共鸣点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抓住这些疑点、热点、共鸣点作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就能把人们的思想导向正确的方向,并促使其不断升华。从个体教育看,应把人们身上的长处、优点即所谓闪光点、燃点作为主要的突破口,这样就能使人们更好地发挥内在的积极因素,自觉克服缺点和不足,逐渐形成并发展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四)把握适度的艺术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能够最好地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量,叫最佳度。把握适度,就是要把握这种最佳度,也就是把握“火候”或“分寸”。把握适度的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艺术。“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分寸。可以说,任何真正的艺术,其‘微妙之处’就在于此。”(马尔席沙《家庭教育的艺术》,王秉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为了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分寸”。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存在适度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夸大或贬低这种影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质所不能容纳的。夸大它,会重蹈“精神万能”的覆辙;贬低它,会走向“拜金主义”的邪路。同时,如果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不适度,也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例如,对人们的要求高低应适度,它必须既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又切实可行,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份量、深浅也应适度,如果一次教育内容过多,过深,教育对象往往接受不了,因此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态度的刚柔要适度,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但过了头会导致无原则的同情,迁就迎合,反之便是冷漠的官僚主义;对人们的管理宽严要适度,要做到宽而不纵,严而不苛;对问题的处理,冷热要适度等等。 要较好地运用把握适度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必须强化“度”的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不能含糊。应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去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度,不能凭自己的感情随意判定是非,更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第二,要在量的分析中把握度。把握思想政治
教育的度,就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所能容纳的量进行客观分析,并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量控制在最佳限度里,在条件成熟时,不右倾保守,在突破度的条件不具备时,也不主观超越。转变人们的思想,要注重量的积累,要坚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为人们思想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三,要在关节点上把握度。关节点与度紧密相连,是度的终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握好关节点,就是要恰到好处。教育者经常运用的“表扬闪光点”,“扩大燃点”,“赞扬优点”等,正是对把握关节点原理的具体运用。
(六)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各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离开了特定的范围和条件,某种方式就难以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使其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形成一种1+1>2的综合效应。正如恩格斯所说:“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6页。)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显然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都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要把各种方式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以便产生各种方法间的综合互补效应;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将教育手段同经济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以及其他手段结合起来,以便产生各种手段的综合互补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要把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起来,而且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以便形成各种教育力量、各种手段、各种途径的综合互补效应。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各种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时,首先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各种方式相互协调,同向起作用。其次,要根据人们的实际情况,交替使用各种方式,并使它们恰当地配合,实现优化组合。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各种方式结合合理,防止结合残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系统功能。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何意义?
2、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其中一种方法。
3、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有哪些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有哪几种?联系实际谈谈其中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