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社会功能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问题 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对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论述,对我国改革开放、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实践的发展,理论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必然要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新的冲击和变化,也使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位置问题进行新的思考。 (一)要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始终定位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上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又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抓好,不能放松”。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提出,要讲政治,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它工作相互关系的科学规律,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同志对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地位的认识,却发生了偏差,使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 九十年代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很大加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有些单位甚至有些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中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不易彻底解决,既有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方面原因,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点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由于受过去长期“左”的影响,人们对“突出政治”的“逆反心理”还没有完全消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使一些同志在情绪上厌烦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改革开放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我们倡导的、带有鲜明党性原则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向的一元化的矛盾,使一些同志自觉不自觉地抵制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容易出现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四是党内和社会腐败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严重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信誉。五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果所具有的潜在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象生产经营那样有“钱数”,象军事训练那样有“环数”,使人们不易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从而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六是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大国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使有的同志看不到国际经济竞争掩盖下的西方对我“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出现“淡化政治”的倾向,因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弱、效果的好差,首先取决于是否自觉地把它置于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上,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但从上述分析看,这个问题的反复解决,必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特别是在十五大之后,全国将出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新高潮的情况下,更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提高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处于“首位”,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对改革和建设的服务保证作用。为此,我们必需从理论上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坚持其首要地位不动摇。 (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定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上 我党七十余年的历史经验证明,由于我们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首要地位”,更重视全党去做,因而形成了无可比拟的独有的优势。但历史同样也证明,我们运用这一优势、发挥这一优势,就必须对这一优势有个科学的准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唯心主义地去理解、认识和运用这一优势,甚至像“文革”那样把它置于“可以冲击一切”的地位,搞所谓“灵魂深处爆发革命”,那就不仅使这一优势丧失,而且还会走向它的反面,受到人们的唾弃。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成为我们的优势,就在于它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部分,必须植根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植根并服务于群众的利益,也就是说,要把它定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上,它才有生机和活力。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定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三个主要原则。 第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利益原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说过:人们的一切行动,都与它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邓小平同志也讲到,“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精神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革命导师的精辟论述,深刻阐明了人的思想和精神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是与人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有巨大的威力,根本原因是建立在与群众利益根本一致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因而能够唤起群众的无穷力量,形成强大的革命队伍。如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若不是提出“打土豪分田地”这样深得农民欢心的口号,而是象“左”倾机会主义那样,热中于搞“飞行集会”、高喊“保卫苏联”、“争取数省胜利”,人民能起来跟党闹革命吗?如果在抗美援朝时期,我们党若不是发出“保家卫国”的号召,讲清“唇亡齿寒”的道理,而是大唱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的高调,也不会凝聚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但后来由于“左”的影响,思想工作主要的不是引导人们认识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利益,并在为这种共同利益的奋斗中奉献国家、实现自我,而是一味盯着国家和个人利益矛盾中对立的、差异的方面,片面地教导人们牺牲个人利益,放弃个人理想,因而越来越脱离群众,从而丧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批判个人利益至上主义,教育人们在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始终是三者对立统一关系的主要矛盾方面,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引导人们认清这种一致性上,并教育人们为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利益而奋斗,这样才能吸引人、团结人、鼓舞人,发挥出调动千军万马共同奋斗的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原则有了直观的认识。有的乡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找到了致富之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农民听,精神文明建设农民干,推动了社会全面发展;相反有的村干部虽然不贪不占,但由于不能带领村民致富,因而教育没人信,说话没人听,甚至连村民大会都召集不起来,使党支部失去了凝聚力和号召力。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浅显的又是历史的真理:人民所以跟党走,就在于党是人民的领路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既要使人们看到远方的光,又能找到脚下的路,使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二、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教育,但人们某种思想的产生、某种精神的形成,本质上却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是思想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优势的根本途径。因此,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达到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我军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从根本上说来,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全军将士在艰苦卓绝的长征和抗战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江主席签署命令命名的“黑河好八连”,其全连官兵所 以能够经受住艰苦条件的考验,就在于党支部把思想工作紧密结合执勤实践,激励官兵在艰难困苦中百炼成钢,培养了不畏严寒的顽强意志。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不仅要通过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苦与乐的教育和讨论,使群众进行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更需要在千百次的道德实践中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第三、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作用原则。马克思说过:环境是人改变的,但人也是环境改变的。在解放战争年代,许多国民党俘虏兵来到人民军队之后,由于受到阶级觉悟的启迪,也由于从来没有感受到的官兵一致亲如手足的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很快就变成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环境对人的改造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实践证明,良好健康的环境可以使人奋发向上;污浊的环境可以使好人也变坏。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就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建设好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环境,是非善恶分明的舆论环境,人人努力学习的育才成才环境,更要加强民主政治环境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民主政治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是净化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和途径。另一方面,在人们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放任各种腐败现象毒化政治环境,就必然败坏社会的风气,不可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讲得再好,也是苍白的,甚至被人认为是虚伪的。反之,政治清明,必然从根本上对人的思想价值取向发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如虎添翼,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与初级阶段相适应的要求上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历史的反思,使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不仅要在内容方法上进一步肃清“左”的余毒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影响,而且在目标、要求上也要实事求是地定位,使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克服过低或过高要求的主观主义倾向。实践证明,符合实际的能够实现的目标和要求,才能激发人们奋进,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已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说,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还处于不发达的初级阶段。但反思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却存在很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有“低格调”的现象,认识不到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丢掉了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根本目标。因此做工作言不及义,不及社会主义先进思想之义。有的单位对个别群众不合理要求不能入情入理的申明大义,而只靠小恩小惠,甚至靠“哄”、靠“骗”,转移矛盾,但求苟安,放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党性原则。也有的单位用行政手段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用简单、甚至粗暴的命令约束群众。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唱高调”的现象,在思想教育中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但对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又说不清,讲不实,只是当口号喊,当口令使,脱离初级阶段多数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不了“大”而“空”的不良形象。 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出发,对思想工作的目标和要求重新给以科学定位,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符合实际情况,从而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从调查的情况看,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必须符合层次性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人们的觉悟程度、接受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平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性,因此在培养“四有”新人中要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在理论教育之前,首先要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准确定位,使之符合初级阶段基层群众的实际,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四)要从世界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议》,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观察,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建设精神文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一要求的含义,值得深入领会。 纵观全球,冷战虽停,兵谋尚在。一方面,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人们需要进行历史的大反思以适应之;另一方面,综合国力竞争日胜一日,竞争中时有杀机显露,迫人拚搏。在这一和平发展与兵谋杀机并存的时代,精神文明问题(或曰文化问题),被更进一步突现出来,甚至成为全球学者和政治家们关注的“热门”问题之一,多少有些出人预料。 1、一种比较深刻的理论解释模型,首先是由当代政治经济学提供的。针对着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只注目于效率且无视上层建筑在发展中作用的缺陷,当代新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正在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包括“产权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法的经济学”)等提出“交易费用”概念,并从过高“交易费用”替代物的角度,引伸了法律、道德、制度、稳定、习俗和其它上层建筑的必要性,从而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中思考和理解经济发展。在这一思路中,社会发展,资源配置优化,不仅仅只是在经济基础领域发生的事情,而且也是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上层建筑促成的结果,至少,上层建筑中的法律体系、人们的行为规范体系即制度体系等等,首先是作为市场中过高“交易费用”的替代物而存在的,它们的首要功能是降低交易费用,促成资源配置优化。沿着这一思路推进当代新政治经济学的科斯、布坎南、阿罗等人,因此而先后连续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2、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性。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在当代新科技革命日益深入普及的条件下,人类社会必然向力求“高技术与高感情相平衡”的方向转变。(奈斯比特《大趋势》第二章。) 这一论断大体是对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出反映并保护自己的意识形态。高技术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求高度发展的精神生活反映和保护自己,这种精神生活也将大异于人类以前的精神生活。于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突现,也表现出某些必然。 3、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也迫使全世界进一步思索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腾飞间的因果“怪圈”。如果说,当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在市场起飞中不同作用的分析,一方面参照马恩思考精神因素与市场经济互动关系的思路,但另一方面又把中国和东亚的“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绝然对立,显出偏颇,那么,如今面对东亚奇迹的东西方论者,许多人都交口称许儒家文化在当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促进作用,虽然学术界至今见仁见智,但精神文明与当代市场经济的互动性已成为某种共识,于是,精神文明成为“热门”话题便无可怪之处。 4、综合国力竞争,是以“国家”为单位展开的。“国家”本位在当代的突现;一方面反映出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列强而维护自己经济利益的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从苏美冷战时代集团对峙和意识形态僵斗中挣脱出来后必然产生的一种群体性主体呼唤。而在当代世界上,国家又往往与“民族”相对应(连美国资深政治家布热津斯基也说,目前世界上,“民族国家仍是公民效忠的基本中心”。(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 “民族”又往往与特定文化紧密关联,于是,以经济利益分割为首要实质内容的当代综合国力竞争,在目前又不能不把特定民族文化(包括其价值观体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点,直接地呈现为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精神文明问题往往被提到十分显赫的地位。要知道,任何国力之间的竞争,都不能不在物质与精神的互相寄托模式中展开,经济利益的竞争不能不强烈吁求民族文化及其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终极精神归宿。这正如目前一些文化人所谈:人类毕竟不能只在物质利益的世界中“流浪”,他们总在竭力寻找并回归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并在理性思维和情感抉择中尽力突出它的“终极”意义。 5、在研究“综合国力”问题的科学家那里,无论论者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无论其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一旦在说明“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国家的精神文明发育水平都摆在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美国当代国力研究者克莱因在《世界权力评估》等书中提出“国力方程”时,明确把国力要素分解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大类;日本经济企划厅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研究的结论也是:国民意志、政策能力、外交能力等,均属综合国力的重要因子;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 ·奈则进而把国力分解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后者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认同力等,它们与“硬实力”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黄硕风《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04-107页 )把精神文明发育水平作为“综合国力方程”中的一个重要自变量来思考,不仅是历史昭示的结果,同时也是科学家们吸取当代认识论、心理学、经济史等学科最新成果的表现。它在理论上是坚挺的,强烈要求各国重视精神生活问题。 如果说,西方政治家和学者对当代人类精神文明问题的突现,除了针对社会主义及东方文化的内容外,还往往停留在抽象议论的阶次,那么,与之相对应,人们在东亚“四小龙”可以发现,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用这一建设促进当代市场经济腾飞,已经升华为一种国家(或地区)政策。“四小龙”的腾飞和持续发展,与这种政策的执行同步展开。它更促使人们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相关关系。我们也应批判地汲取其有关经验。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曾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三)》第378页。)“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邓小平文选(三)》第378页。)确实,新加坡抓精神文明建设, 有许多成功的决窍,很值得学习。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祖籍中国唐山,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对比,使他对一个东方国家保持自己传统文化以增强国力的认识,相当深刻。他说:“新加坡成功的一个最强有力因素,就是50到70年代那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由于他们的成长背景,他们肯为家庭和社会牺牲。他们也有勤劳俭朴和履行义务的美德。这些文化价值观帮助我们成功”;(《李光耀40 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422页。) “关键问题就在价值观, 也就是辨别是非”。(《李光耀40 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391页。)基于这种认识, 李资政当年在新加坡经济腾飞中大力提倡恪守东方传统文化中集体高于个人的价值选择,大力提倡尽义务的理念。他说:我们必须使学生和民众“把群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李光耀40 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始终都比个人重要。 我想,这就是把亚洲从极大的苦难中挽救出来的价值观”;(《李光耀40 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页。)在教育工作中, 占第一位的是“道德和品格方面的训练,”因为“它关系到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国家地位”。(《李光耀40 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554-555页。)他还指出:“亚洲各国面对的基本问题是如何保持政治稳定,”西方政治模式在“大多数新兴独立国家行不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力图把“民主政治”推行于世界各国,是不行的;(《李光耀40 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对于亚洲国家而言,“好政府比民主人权重要”;(《李光耀40 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日本成功的关键,在于“儒家伦理”适应和推动了经济发展。(台湾《中国论坛》1984年第3期 。)作为剑桥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李资政能有如此认识,当然不是人云亦云的结果,肯定是从长期从政治国的经验中获得的体会。它和我们的见解相当相似。 基于以上认识,李资政当年在新加坡着力抓了普及儒家伦理教育的事情。1982年2月3日,在李的策划下,新加坡副总理吴庆瑞宣布,在所有学校教育课程中要加设“儒家伦理”。此后不久,“儒家伦理委员会”在新成立,专门研究儒家学说的华裔学者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和余英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等被聘为海外顾问。1982年7月至9月,海外华裔学者达新访问,在新掀起讨论和普及“儒家伦理”的空前高潮。此后,教材编写和试教工作也颇具声势。(台湾《中国论坛》1984年第3期 。) 1990年,新加坡公布《共同价值宣言》,提出了个人服从社会,群体及维护家庭伦理秩序等共同规范,效果不错。应当说,新加坡目前社会秩序较好,是与“儒家伦理”的普及分不开的。当然,新加坡的这种举措,不等于他们把儒家理念中过时的东西也加以照搬。他们对儒家伦理也是一分为二的,尽力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1996年,有记者听说,作为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和儿子李显龙(现任副总理)在购房中享受了特殊优惠,便在报纸上含蓄批评。此事惊动了国会。结果是由政府出面,成立专门调查小组,进行调研。李光耀而对压力,说这是一个昭示国人的好机会,欢迎调查。结果显示,李家父子并无享受“特殊优惠”之事。(《湖北日报》1996年10月13日 。) 新加坡设国有企业128家,至今没有一家亏损, 被许多论者举为反对撒切尔主义(唯私有化论)的有力证据。(孙尚清《新经济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3页。)可以设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上述成绩也是分不开的。其中的经验,特别值得我们研探借鉴。 韩国也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地方,它的经济腾飞与其儒家伦理文化传统明显关联,是当代许多学者的共识。韩国的学者对这种关联的认识,也相当清醒,值得注意。现举韩国学者金日坤先生的下述看法为例。 其一,“四小龙”经济腾飞不是“按照西方学者所设计的模式”实现的。(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页)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必须以文化上的差异为前提,”(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所以,对“四小龙”的腾飞,应当着重从其文化特征上来理解。这种见解,虽有争议,但它以东亚文化固有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的积极内容为预设前提,也颇合理。(《孔门仁学奥秘再破译》,《福建论坛》1991年第5期) 其二,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采用自由市场体制不同,“四小龙”的成功,“是依靠计划为主的混合经济体制取得经济上的成功的”。(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而这里的宏观调控,正是依赖着儒家经济伦理的普及而实现的,因为,“在政府的作用当中,儒教文化圈的传统秩序具有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重要意义。(它使)政府制订计划,确立目标,建立有关制度,形成个体经济的强大后盾,集中各个经济实体和个人的能力,以整体号召机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取得成功”;(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儒教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借助家族集团主义去建立一定的秩序”,是“靠‘忠’和‘孝’的集团主义原则”的,(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国家观念“特别强烈”,(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从而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和文化前提。 其三,区分“新教文化圈”(指西方)和“儒教文化圈”的经济发展模式,回顾其不同的发展轨迹,是很有意义的。(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一般而言,“在西欧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个人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也相应地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个人逐渐地获得了自由和平等,通过灵活运用经济理论,最大限度地追求合理性和效率性,西欧经济终于获得了迅猛地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成熟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注重自我本位的个人利益越来越超过共同目的和共同利益,出现了个人主义严重、一意孤行的局面。从此,发达国家的经济就走上下坡路”;这表明,“如果个人主义发展到严重损害集团或社会整体秩序的程度,那么,无论如何,个人主义必将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在欧美个人主义不断漫延的今天,以家族为中心、具有集团主义传统的儒教文化国家,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成果”。(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8-9页。)应当说,金先生的这一段分析,是十分精辟的。的确,个人主义已经成为当代市场经济的精神拦路虎,集体主义正在促成当代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这是四小龙奇迹所揭示的当代精神文明发展大趋势。它被韩国的一位非马克思主义学者说出,的确振聋发聩,足资我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被经济基础决定又为其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其它现象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加以考察,才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基本原理,精辟地阐述了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毛泽东科学地阐明了文化工作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其次,一定的文化又能动地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毛泽东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革命文化在革命事业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毛泽东这里所讲的文化,作为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它不仅包括文学艺术,也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哲学思想。 毛泽东关于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以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为依据并为其服务的,具体地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决定,并为其发展服务的。 1、精神力在社会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功能和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思想工作在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的意义却认识不高,这是很多地方、很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换个角度,即不但从政治角度,而且从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价值。 (1)人才素质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华民族的振兴,也是我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范围的经济竞争。我们要发展经济,要走向世界,就必须立足于人才的培养。人之成才重在素质,人之素质贵在完善,人的完善的素质需要培养。当前,人才素质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人是社会的人。人要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作用,为社会做贡献,必须具备完善的素质。所谓素质完善,就是人的体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结构大体上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的,即人的身体条件;二是精神的,即人的心理面貌。人的心理面貌又可分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方面。因此,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德)、科学文化素质(智)、身心健康素质(体),构成人才的素质系统。在这个系统结构中,德智体等是辩证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首先,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个,人的素质就不是完整的,人就不是个健全的人,就不能在劳动、工作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其次,这几个因素各有各的作用和功能。身心健康素质是人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前提条件,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知识、能力、智慧,是人从事生产劳动和为社会作贡献的本领;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情操,它是人生的灵魂,决定人从事社会活动的态度和工作效率。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德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不能无德,无德的人不但不能为社会作贡献,还有可能给社会、给他人带来不幸和危害。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德与智的关系,就是德与才、红与专的关系,它们也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说,德与才是缺一不可的,但德是统率,是灵魂,“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民。关于德才之间的关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汇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余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全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矣!”〔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1卷,第6、7页。〕这段论述说明为人德的重要,德才兼备的意义,以及无德的危害和在用人问题上重才轻德的错误。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素质与人的知识、能力的获得一样都需要社会的教育。影响人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完善的主客观因素虽然有很多,但社会有计划、有目的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起主导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给一个人善良,并且是得法的、明智地、坚持不懈地去教,那么结果他会变得善良。如果教给一个人邪恶(这种情况很罕见,但也并非没有),那么结果他会变得邪恶。如果既不教给他善良,也不教给他邪恶,那么结果他会变得邪恶。因为人生下来就是这样一种生物,他能够成为人,但不能成为完备的人,完备的人必须造就出来。”人类社会实践表明,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不经过系统的教育,人们就可以在几千年来业已形成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中自发形成,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则不能自发形成,它的形成需要革命政党系统的、得法的、明智的、坚持不懈的灌输、教育和影响,这说明,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绝不可以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淡化和放松。 (2)重视精神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不仅表现为一个国家的物质实力,还应该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实力。“精神力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仅靠物质力的支撑而没有坚固的精神力作保证,那就迟早要导致民族大厦的倾斜和坍塌。”〔《中国改革报》1997年4月2日。〕 综合国力中的精神力包括科技力、文化力、教育力、健康力、信仰力、道德力、理论力、舆论力、感召力、人格力以及民族的凝聚力等因素。“一个国家的物质力不足所带来的后果是这个民族的贫穷与落后,而一个国家的精神力不足所造成的是整个民族政治信仰的危机、精神支柱的倾斜、道德行为的颓废、价值观念的扭曲,精神生活的空虚和行为方式的变态。”〔《中国改革报》1997年4月2日。〕物质力的增强依靠经济建设,而精神力的增强则要靠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 人的理想、信念、精神、道德,是人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要发展生产力,不但要重视智力投资,而且要重视提高劳动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人不仅是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政治主体、历史主体和道德主体,人只有实现了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在内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的生产方式,才能成为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社会变革的倡导者、参与者。 马克思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00页。〕 马克思还说,人在劳动过程中,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表现出来的意志。而且,劳动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 上述表明,人作为劳动者、生产者,不但要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而且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科学技术是资源,道德精神也是资源,而且是有着巨大潜能的社会资源,重视精神动力作用,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已经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日本的一位企业家说:“观念的东西不能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另一位日本企业家也认为人的“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着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金钱,当代人的格言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来培养和改善自己的劳动者和管理者。日本经济的腾飞,不仅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而且得益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东方传统思想。比如,日本重视“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思想,在管理上推行不同于西方传统管理体制的人性管理;在企业里建立“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以此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倡导“高产乃是为善”的劳动道德观,以此刺激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益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为人们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劳动氛围,激发劳动者的主人翁责任感,不难想象,在一个杂乱无章、管理无序,人际关系紧张、政治空气沉闷、舆论是非不清的环境里是不会有好的劳动效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3)思想政治教育为市场经济提供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政治保证、理论先导、思想动员、观念更新、舆论环境等方面的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引导人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决定了在政治观上依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主导地位;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依然坚持集体主义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和单位的局部利益更加得到承认和一定程度的强化,这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但这毕竟是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还应该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人们处理好它同的整体利益、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坚持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同样,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所坚持的是等价交换原则,这在经济领域里是正确的、合理的,但如果任其延伸,把它扩展到非经济领域,甚至成为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就会助长个人主义和“一切向钱看”思想。为了防止价值规律扩大到政治和道德生活领域,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冲击了人们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平均主义的旧的道德观念,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并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导致社会道德完善和精神面貌的变化;经济搞好了,物质文明上去了,也不能保证人们思想道德自动地好起来。因此,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大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如果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或者偏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那就会象邓小平同志谆谆告诫全党的那样:“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不能不讲四个坚持。”我国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须臾不离社会主义轨道的重要的政治保证。在我国,如果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那么,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孜孜于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这样,社会主义就会由于丢失精神文明这个重要特征而走上歧路,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也会因此而变质。那时候“我们的蜀锦杭缎包裹的将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山珍海味喂饱的竟是一付精神空虚的肠胃,设备周全的座座公寓将成为少爷小姐寻欢作乐的场所,风驰电掣的交通工具,只是为投机商贩毒走私提供方便。……倘若如此,我们胼手胝足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张善诚编著:《伦理学基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91页。〕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物质贫穷固然是一种不幸, 但精神贫穷同样也是一种不幸。为了避免精神贫穷在中国的发生,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保证我们的社会始终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含辛茹苦、披荆斩棘开拓的道路胜利前进,我们必须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不渝地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基础有重要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可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前者是指国家机器、国家权力、政治结构等,后者主要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受制于政治上层建筑,同时,它对社会经济基础和国家权力运行又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这种反作用的主要体现。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和。在此,只从生产力的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历史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每一步进展,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基于此,我们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力效应之观点,旨在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基础有重要的反作用,引起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1)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1 )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2 )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在以上三个要素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为了便于把握生产力的要素,我们可以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两个“死”的要素统称为生产力的物的要素,而把劳动者这个“活”的要素称为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其中,物的要素作为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们的状况制约和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但它又处于被动的地位,它最终为人的要素所支配,只有同人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体现生产力所表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导的、支配的作用,是“活”的要素,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要素。对于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过精辟的阐述。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是这一过程的引起者、调整者和控制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深刻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 《列宁选集》第3卷,第843页〕。 由上可知,劳动者,即人的因素在生产力中占居主导地位,认识和研究生产力,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如何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决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问题,解决如何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生产力 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党的理论、路线、政策及奋斗目标、方针、方式、方法等宣传、教育、启发广大群众,激励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的,它的对象是人,通过这一工作,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提高人的素质。而劳动者,即人的要素又在生产力中占居首要地位,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起到了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劳动者的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通过劳动者这一“活”的要素带动整个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生产力。 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力效应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看它的生产力效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劳动者,这与生产力中首要要素劳动者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劳动者施以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和导向——改造其思想意识,提高思想觉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提高其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造其思想方法,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劳动者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其内在素质,这一变化,必然引起整个生产力的变化,向提高生产力的方向发展,因为在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中,人起着主导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劳动资料的变化,作为其代表的生产工具必然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其结果是倍加的生产力的出现,从而达到提高生产力的作用。劳动对象的范围也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而不断扩大,也就是说,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增强,即生产力在向前发展和壮大。此外,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生产管理也随之而科学、优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单是劳动者之间的简单协作,就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362页。〕总之,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由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劳动者——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中“物”的要素的变化,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的效果。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看它的生产力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维开拓功能、行为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社会调节功能和开发人的潜能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思维开拓功能的生产力效应。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必然呈现多类型、多层次、多趋向的复杂状况,要使人们认识并接受市场经济,遵循法制,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统一人们的认识。这个统一认识不能靠强行灌输,而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和激励劳动者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要赋予思想政治工作者市场经济意识和民主科学精神,具有多维的、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此,我们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行三大转变:一是转变观念,这是换脑筋、解放思想的重要启动点。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二是转换视角,即调整镜头、改变角度,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既从政治和思想上看问题,又重视从经济角度看问题;三是转移重心,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是经济建设,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上述工作,达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的目的,使人们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行为导向功能的生产力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发展方向,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的行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出现了重经济、重物质、重信息、重市场、重消费等,这些新观念的形成,极大地激活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参与竞争,“八仙过海,各显神能”,这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甚至引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如有的人为了钱不顾一切,胆大妄为,非法攫取大量财富,甘冒杀头之危险;有的人利欲熏心,不择手段,连人格、国格都可以出卖;党政机关中的极少数腐败分子,大搞权钱交易,成为非法暴发户的保护人或协作者等。 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人们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行为导向,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保证生产力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精神激励功能的生产力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和物质利益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但仅有这方面的激励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精神激励机制,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倡导奉献精神。总之,只有善于运用精神或物质的多种方式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人们自觉地、创造性地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社会调节功能的生产力效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更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由于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初期,人们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观念冲突、内心的震荡,将异常激烈,尤其是对某些领域内的分配不公和某些腐败现象等方面的不同认识,必将导致社会心理严重失衡,长此下去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确实需要“对症下药”、“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和自我调整控制能力,并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防止矛盾的蔓延和激化,以维护全社会安定团结。以上诸方面特别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调节功能发挥作用,使人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顺应经济规律和时代潮流,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开发人的潜能功能的生产力效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靠人来运转实现的,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人的机能、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只有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激励人的原则,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变潜能为显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海三枪集团第九针织厂就是受益者之一,该厂实施了“理念培育人、机制激励人、爱心关怀人、精心培养人”的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工程,在兼并6家亏损企业后, 该厂职工围绕企业目标,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塑造“三枪”形象,使产品一年上一个档次,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 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力效应。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中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生产力,也包括精神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是二者同步发展。正是依据这一学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针,要求“两个任务一起上,两付重担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江泽民主席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然而,在实际贯彻落实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却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由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后,一些人重视经济技术工作,认为经济任务是硬指标,必须完成,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这是软指标,似乎可多可少,可有可无。还由于经济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财与物,任务目标具体、见效快,容易被社会承认,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人,工作周期长,潜在性强,不易见效,有时甚至出力不讨好,因而许多人不愿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是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重要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思想认识方面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有些人片面理解现代化,以为现代化就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结果是见物不见人。事实上,就经济抓经济,是不懂经济的表现,也抓不好经济;“一手硬,一手软”,其结果必然是两手都硬不起来。如果我们正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党的方针去办,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局限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人与物有效结合的优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才能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力效应的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生产力效应的检验标准问题,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支出的劳动与取得的成果的关系问题。为了取得一定的效果,首先要付出一定的劳动。以投入最少的工作量在最短的时期内取得最大的预期效果,是评价一般工作的效果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生产力效应的基本原则。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有它自己独特的表现,不能简单地用衡量经济工作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根据已有的经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的标准,主要是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否从思想政治上发挥了强大的动员作用,从而保证了党的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风貌是否提高并达到一定程度;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是否形成,等等。可见,这个评价标准应当是多指标的、综合性的、系统的、动态的和全方位的。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的特点,缓慢渐进是其特殊方式,是不断的量变和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力效应评价的标准只能是长远的社会效益以及它本身发展而产生的经济效果。结合我们上述谈思想政治工作的生产力效应的三个方面表现,我们可以将上述标准具体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潜在效果与现实效果两个方面,即人的素质与生产力发展之程度。具体而言,既要看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是否增强了,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树立了,又要看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否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工作效率和效益是否提高了,无论如何,二者必须统一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之中,落实在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上面。至此,我们可以将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产力效应的标准概括为:人的素质和生产力是否提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效应,是生产力,它们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有机地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它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只有深刻地认识并坚持这一观点,才能创造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工程。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见1996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这段论述既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总结,又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问题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居于基础性地位呢?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无论做哪一项工作,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客观存在的,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但思想道德建设是它的核心内容,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同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见1996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这就是说,没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很显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既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同样是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这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条件。如前所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无论是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还是社会主义文化,都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发展,而要通过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自觉形成和发展起来。如果离开了共产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就根本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根本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又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可以说,离开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根本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根本条件。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任务不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实现。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公民的素质,最基本的途径是要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离开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不可能提高公民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就难以完成。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部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部门。因此,我们的教育文化建设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但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自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性质和方向,只有通过教育科学文化部门的党组织开展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从而实现党的思想政治领导,使教育科学文化部门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例如,教育部门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党的教育路线和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教育工作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科学研究部门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文艺部门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新闻出版部门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党性原则,保证多出书、出好书,把精神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把人们引向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因此,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否取得了实效,关键是看人们的精神面貌状况,看党风和社会风气状况。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们改变精神面貌和形成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因素。从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好,党内外的风气就好;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削弱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党内外的风气就不好。建国后的50年代,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都很好,至今令人们留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以身作则地加强了党内外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在有的人认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不太好,主要是由于物质财富贫乏造成的,因而生产上去了,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党内外风气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客观事实看,当前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为什么有的人精神高尚、作风正派,而有的人却精神颓废、作风不正呢?事实上,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好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力地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产和经济搞上去了,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经济状况是否好、生活是否好,绝不是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唯一因素。 6、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的基本环节。所谓精神生产力,就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精神生产和创造精神文明的能力。所谓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就是指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党、政、工、团等组织齐心协力,专职兼职干部相结合,意识形态领域各条战线相配合,充分运用精神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资料,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能力。而要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创造精神文明的能力,关键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 〔见1996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因此,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和一切精神文明建设者的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离开了这一切,就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的主导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力的基本环节。 总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保证,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刻也离不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经常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思想政治状况,用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学校、街道的党组织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传家宝,它是伴随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40年代发生在西欧的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当时盛行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流派都不能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创立一种真正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已成为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在斗争实践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着手用新的革命理论去改造旧的工人组织。1847年6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倡议下,将“正义者同盟”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9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完备而周详的行动纲领,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充分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才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革命才能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相反,如果忽视、削弱或取消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会遭受挫折。苏联社会主义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淡化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武器,这是血的历史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它在党的事业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党自建党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党是靠思想政治教育起家的。因为在建党初期,中国工人阶级一无权、二无钱、三无枪,靠的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播撒革命的火种,唤醒广大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革命的工人运动;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就不会产生中国共产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小生产汪洋大海,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能够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的、富有战斗力的政治集团,就在于党特别重视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经常注意以阶级的思想来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首先在红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坚持用革命思想教育部队,启发官兵的革命觉悟,成功地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后又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三年多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创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整套理论、方针、原则和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从50年代到60年代,全国涌现出了许多象雷锋、欧阳海、王杰式的英雄人物,他们大公无私、立场坚定、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奋不顾身、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整个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都非常好,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党的历史证明,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这种优势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长期锤炼,息心培育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重视对党员、对干部和非党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勤于和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特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能松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以便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为出色,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作用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功能有如下特点:第一,多方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方面性。作为理论研究,只能从不同角度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基本功能,加以剖析研究,以便从总体上对其功能加以了解和把握。本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概括为保证、导向、凝聚、激励、调节、转化等六大功能。这六大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辅相承,并不是绝对独立、相互排斥的。第二,多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个人或群体发挥着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它不仅对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也产生积极影响,甚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间接促进作用。第三,长期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来体现的,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特别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第四,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比之过去愈显得广泛、深刻、复杂。 一方面它的某些功能会得到强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新的功能。只有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上述特点,才能自觉地从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充分发挥其功能。 二、关于对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论断是党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它是根据“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在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党的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明确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这是我们党执政后,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理论概括。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个论断依然显示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正确。但是,由于思想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一些同志不屑于“生命线”的提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背离了这个科学论断,将思想政治工作置于不恰当的位置,在工作方法、途径上、僵硬、呆板,毫无生机,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某些地方、部门和企业部分丧失了“生命线”作用。因此,重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生命线”的地位,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客观辩证地认识“生命线”的地位,是保持和发扬“生命线”优势的思想基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和坚持“生命线”的地位,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就必须纠正以下几种思想理论上的偏见: 一是认为“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其它一切工作都会自然而然地搞好”。这种认识是片面地夸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能忘记以前的教训,由于“左”的思想指导,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精神万能”,提出“经济要为政治让路”等,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改革开放多年来,仍有少数同志没有摆脱“左”的思想影响,神化、夸大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这种错误认识的最大恶果就是干扰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阻碍改革的正常进行。 二是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就应放在次要位置。”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两者是从不同范畴来讲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在阶级斗争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党和国家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从事经济建设上;而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指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工作提供精神动力。而经济工作的发展又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增强说服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三是认为“我国搞市场经济,没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国外企业不做思想工作,但经济效益很好。”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观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搬别人那一套,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保持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主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独有的政治优势,近年来,一些国外企业向我们学习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自己当然不能把这个优势丢掉。 四是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以谋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一切为‘钱’转,大道理一筐,不如‘大团结一张’”。这是一种用钱代替思想政治工作的糊涂观念。不可否认,钱在一定条件下一段时间内可以激发一些人的积极性。但是,单靠钱是不行的,离开思想政治工作,会动摇人们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导致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思想的滋长。因此,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要应该靠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倡导敬业创业精神,加强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无私奉献,积极投入改革和建设。 (二)正确把握“生命线”论断的现实意义,是保持和发扬“生命线”优势的行动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能够适应变革,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生命线”论断虽然是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但是仍然切合新的形势。能够科学的认识这个论断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生命线”论断,坚定“生命线”意识,是有十分重要作用的。我认为,“生命线”论断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作用”上: 一是导向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引导人们正确把握两者的本质区别,帮助消除理论上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疑虑,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因此用邓小平理论武装群众头脑,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思想保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帮助人们克服过去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观念和思想方式,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与市场观念、开放与竞争观念、效益与效率观念、科技与人才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等,使思想适应变化的形势。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导向作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帮助人们了解市场、学习市场和熟悉市场,也就是要进行市场经济理论的宣传教育,从而使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和掌握市场,学会在市场经济大海中游泳。 二是宣传作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随着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人们在理论上的困惑、观念上的不适应、心态上的不平衡将经常地反映出来。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及时宣传和阐释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帮助广大职工消除困惑和疑虑、全面、准确地理解各项改革措施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投身于各项改革,从而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是协调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广泛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产生大量的新旧观念冲撞和磨擦,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的方法不行,用强制压服的办法也不行,只有用民主的、说服的办法相互沟通,互相理解,才能解除群众的疑虑。应该看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没有相应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就不可能把人们凝聚起来。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人和”才能“事业兴”。 四是激励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又要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既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又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扬奉献精神;既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加强教育,注重引导,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和发扬“生命线”优势的根本保证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搞,如何搞得有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整个改革的大趋势正在越来越强烈地呼唤着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同步的自身改革和转变。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以改进求加强,以创新求发展,以作为求地位,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 一是必须实现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在指导思想上必须从“压倒一切”转变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上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四有”新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最终要反映在经济和其它工作上,更使无形的作用通过有形的效果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才能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方式方法上要从封闭式、灌输式转变到开放式、启发式、疏导式及双向交流和自我教育上来。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的不同,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改变和选择适合其实际需要的方式方法,做到通情达理,符合实际,收到实效。在工作作风上,要从习惯于一般号召、大轰大嗡转变到深入实际,狠抓落实。要重视研究和解决职工群众中反映出来的带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多通气、多对话、多研究,多解决实际问题,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从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二是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必须使更多的人能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进来。群众参与不参与,工作的活力大不同;群众参与程度深浅,决定教育效果的大小。这些年,在青年教育中,比较注意这个问题,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从80年代初兴起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系列活动,到90年代正在实施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青年志愿者活动,都是着意于吸引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并坚持在实践中实施教育的。应该设计更多的形式,打开更多的门路,铺设更多的台阶,让人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实践和接受锻炼,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最大多数群众参与其中的“文化运动”。 三是必须改进宏观指导,强化微观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并做出必要的统一部署,但要充分考虑地域、行业、对象的差别性,给基层以更多的灵活性。宏观指导,应侧重抓好三件事:第一,拟定一定时期思想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规划,设计重点教育活动,确定重要宣传思想。第二,抓好舆论引导,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现在人们的信息大部分是从现代传媒获取的,电视、广播、报纸、书刊对这一代人思想、行为、情绪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和祖辈。这方面的宏观调控做得好,大环境比较优化,对基层营造自己的小气候,是最有力的引导,同时也是直接进行的覆盖面最广的思想工作。第三,分类指导,重在服务。要给基层单位留下更多自主安排、自我运转的余地,使思想政治工作运行的机制更富有活力,更贴近实际。 四是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政工干部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大量繁重的任务。因此,加强这支队伍的自身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和发扬“生命线”优势的必由之路。首先要选配好干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能够做到真诚坦率,谦虚谨慎,开拓进取,冷静理智,刚柔相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次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委领导下,要建立责任制,使各部门和每个领导干部做到“守土有责”。要从各单位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一定区别,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适当的地位,是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而言,“有位”是为了“有为”,“有位”才能“有为”,“有位”要求“有为”。同时,“有为”才能“有位”,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和落实“有位”,才不会有名无实。本章第一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即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服从、服务于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任务。与这一地位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保证功能 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所谓‘生命线’作用,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正是由于具有这一特殊作用,才确立了它在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中的科学地位。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走到邪路上去”。“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03页。)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业务技术工作而言并贯穿其中,决定其发展方向的工作,它所体现的无疑是人民的基本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因此是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走什么道路,坚持什么方向的一个原则问题。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3页、第138页。)可见,“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3页、第138页。〖ZW〗)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在经济基础、生产目的、方针道路、前途结果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就要排除“左”、右两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这既要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靠健全的法制和有效的管理,同时,又必须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人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制,纪律的认识,才能增强人们对其执行的自觉性,才能使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其一,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即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环节,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治优势,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人们理直气壮、方向明确地搞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其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若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向导航作用,势必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迷失方向,实现“私有制”吞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局面。其三,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若没有这种优势,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就难以完善,其结果必然导致整个经济出现无序和混乱,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因此,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使全党全国在思想上高度统一,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并通过政权的巩固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靠保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项政治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条件。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而且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科学文化建设自身不可能决定自己的性质、方向,只有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决定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进而制约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措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工作,但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培育出“四有”新人。 再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新型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广大群众对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迫切要求扭转不正之风,建立和恢复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影响很大、危害严重的不正之风,要靠党纪政纪严肃查处,有的还要绳之以法,但从根本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要靠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人们实现观念现代化的必要手段。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人,他们必须具有现代人的观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某些愚昧落后的观念,对于增强人们的现代意识,树立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平等,信誉、法制、信息、竞争、时效、人才等观念,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一些人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想,以及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观念。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挑战和考验,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一方面,需要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人们观念的科学更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观念往往带有自发性,而自发的东西并不都是人们需要的用来改造客观世界的理想存在物,它需要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鉴别、锤炼、铸造和升华,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系的新观念,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这个锤炼、铸造和升华的过程,就是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去遏制某些人思想道德观念的退化和沦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人们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觉悟、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靠什么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靠贯彻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一方面,必须坚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使广大群众从切身利益上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另一方面,如果认为只要贯彻了物质利益原则,采取了一定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就一定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那就错了。实践表明,充分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既要靠正确的经济政策、分配手段,又要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以实现现代化为己任,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贡献给这个伟大的事业。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是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必须经过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一方面,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不能靠强迫命令,只能靠深入、细致、长期、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它、信仰它。另一方面,代表旧制度的旧思想,在它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被消灭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将残留在人们头脑中,并继续腐蚀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一些旧思想还往往打着“改革”的旗号以“现代观念”的面目出现,毒害人们;在我们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经验,有益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文化、腐朽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渗入;境外敌对势力也增强了他们“和平演变”的努力。在新旧思想彼此斗争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想的任何削弱,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增强。唯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帮助人们增强无产阶级思想,提高辨别能力,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二)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重在启发自觉。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有进取心的人的共同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这种进取心,引而导之,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达到教育群众的预期目标,就要摆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群众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群众工作的,而做群众工 作的实质是引导群众。因此,我们要相信和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接受正确引导的能力,尊重群众的感情、人格和创造精神,以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导向,正是树立这一正确态度的体现,也只有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愈加重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迷信、盲从意识消除了,科学民主精神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目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种种变化,有人对改革开放、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不能辩证分析,因而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对党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因此,如何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防止消极因素的增长,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活动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指向的鲜明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针对教育对象在社会生活和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惘、彷惶乃至错误,通过宣传教育、启发诱导,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轨道上来,从而保证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第二,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要得以发挥,在内容和方式上必须多样化,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人们的社会地位、阅历、生活条件以及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都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状态。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困难、矛盾,迷惘也由于时间、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诱因、不同程度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在内容和方式上的多样性。一般说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目标导向:即规定具体的奋斗目标,引导人们向目标奋进。 2、政策导向:主要是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疏通、引导人们的思想,以提高认识、规范行动。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在社会大变动时期,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都与对党的方针、政策发生误解或认识不足有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政策的导向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有效地宣传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增强政策观念,学会用政策分析和处理问题。政策导向既要全面准确,对政策不能作随意性的解释,又要有针对性,要善于把政策具体化,使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成功地执行政策是政策导向的关键,因为执行正确政策所产生的现实成果,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 3、舆论导向:即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制造和形成正确的舆论,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对人们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和导向力。舆论导向的关键是要把准大的方向,掌握舆论宣传的基调,即坚持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组织舆论宣传,弘扬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保持舆论宣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舆论宣传中应注意信息反馈,搞好双向交流。 4、自主导向:即群众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进行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主导向是一种内在引力,但它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启发、引导和组织;通过这种启发、引导和组织,促进教育对象内部思想因素的变化,提高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自觉程度和能力。自主导向的特点是引而不发,让群众从事物的分析中自己寻找答案,得到启发,作出结论。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开展一些以群众为主体的社会调查、专题讲座、演讲辩论等活动,以不断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凝聚功能 凝聚,是把一些本来分散的、孤立的东西通过某种富有吸引力和粘合作用的物质,有意识地聚合到一起,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具有同一作用方向的力,向着既定的目标运动的一种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特殊粘合剂,是任何物质粘合剂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能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法把从表面上看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 一个人要有灵魂,一个国家要有国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之所以受人宰割,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全民族的力量未能凝聚起来。所以我们党自成立之时就把凝聚民族力量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都十分重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团结全民族共同奋斗。毛泽东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94页。)思想政治教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确实行之有效的增强人民的凝聚力,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重要途径。“凡是这样做了的地方,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迅速增长,错误思想迅速澄清,工作中的缺点迅速克服,人民内部的团结迅速加强、劳动纪律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毛主席在苏联的言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57年版,第8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唯此,我们的民族才能以独立的国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相反,如果在对外开放中没有民族的团结,没有全民族力量的凝聚,中国这个拥有56个民族、12亿人口的大国,就有可能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境地。因此,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作用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靠共同理想凝聚。在现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亿万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我们应大力加强共同理想教育,把共同理想融化和渗透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促使全国人民围绕共同的价值准绳作“向心运动”,使他们在目标一致、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自觉地调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持思想言行的正确方向和社会机体运行发展的健康协调。在各个具体部门和单位,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按照共同理想的要求,及时提出并大力宣传自己的具体目标,教育人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日常工作与高层次的价值目标联系起来,使每个人在自己的业务岗位上建立个人与社会的认同关系,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树立一种以组织和社会为中心的群体意识,从而对集体、对社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的每个成员会对本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共同理想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使人们超脱低层次的狭隘眼界,获得精神动力,团结一致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二,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就在于它能够掌握千百万革命群众的心灵。今天,要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应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因为“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邓小平理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正如江泽民所说:“在当代中国,有了这面旗帜,有了这个精神支柱,一个五 千万党员的大党才会有更加坚强的战斗力,一个有11亿人口的大国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只要我们依靠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紧迫感,我们就一定能团结人民、凝聚人心、克服困难,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第三,靠爱国主义凝聚。中华民族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正是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近代史教育,国情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可以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培养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人们自觉把个人利益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热爱本职工作,发扬奉献精神,把爱国主义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从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第四,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凝聚。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里,没有代表和体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就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国家政治、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方面社会生活的正确组织,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等,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爱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诚然,在今天这个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有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组织和党员只是极少数,党的主流还是好的,有战斗力的。而且党十分注重反腐倡廉,纯洁党的组织,并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深得民心。同时,我党特别加强了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在全党深入持久地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要求每个党员要讲学习、讲正气、讲政治,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这些根本措施有助于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的凝聚力。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激励功能 1、激励的内涵 所谓激励,就是系统的组织者采取有计划的措施,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对系统成员施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借助于一定的信息载体),引起其内部的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之产生组织者所欲期的行为反应,正确、高效、持续地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 激励具有双向功能,包括奖励和惩罚。 奖励、表扬、赞赏,能够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挥其聪明才智、潜能;它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培养人们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大系统正常运转。 惩罚、批评、处分却从另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会因为主客观的原因,使自己的行为背离或偏差于组织目标,实行惩罚,则会给人们“不要这样做”的信息反馈,促使人们改弦更张,不蹈覆辙;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惧怕和焦虑是人的内驱力的一个源泉,它可以增强人们的反应强度和导致内驱力的提高。惩罚恰恰具有这种作用;惩罚还能警戒本人,教育他人,对全体成员起到制约作用。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使人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士气高昂的进取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就是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积极性是指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主动自觉、认真负责、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人的积极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具体说来,它是以需要为动力核心,以意识为调控中枢,把认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联系起来而构成的。需要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制约着各种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在的驱动力。因此,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人的需要又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励也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 物质是第一性的,忽视或否定物质利益原则,不注意发挥物质力量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是错误的。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原则,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但是仅仅依靠物质手段,信奉“金钱万能”,忽视或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相辅相成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既要靠正确的经济手段,又要靠有效的精神激励,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夸大物质利益原则,忽视精神的作用;或是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性,忽视物质利益原则都是错误的。无论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对比、奖优罚劣等手段,与个人利益密切挂钩,容易形成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同时,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也符合常人喜欢表扬、鼓励的心理特征。精神激励可以持续地满足和激发精神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人们稳定而持久的积极性。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列宁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通常人们认为:体力、智力是构成劳动者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活力”,即个体的精神状态,主要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等。这个因素能规范、调动、凝聚、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形成为一种集团力量和机制,通过某种激发,在潜力释放出来变成活力,并充分运用于生产中,便形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因此,发展生产力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就在于它具有为生产力的主体——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效能。只要把人的思想工作做好了,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才能提高,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这说明思想政治工作同发展生产力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通过为生产力提供精神激励而间接地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所以,要贯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而以表扬为主,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而以精神鼓励为主的一系列原则,并实行适当的重奖重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 2、激励艺术 激励艺术是内容广泛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之一。现代管理学表明: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能力和激励水平,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一定时,其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水平的高低。当一个人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至90%,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那么,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怎样更好地运用激励艺术呢? 激励艺术也就是激励的执行者在实施奖励和惩罚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激励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为最优化、最经济、最迅速地实现激励目标所提供的各种技巧和能力。 当前,对于更好地运用激励科学调动和激发广大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具有非常重大意义。只有真正掌握和运用激励艺术,才能使二者“曲径通幽”,“异曲同工”,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更好地激励与引导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奖与惩的目的。 (1)激励的时机 在军事活动中,能否抓住战斗的“时机”,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在经济活动中,能否抓住经营的“时机”,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同样,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活动中,也存在着“时机”。我们做每一件事,都必须注意掌握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巧妙地运用“时机”进行激励,往往激励效果会成倍增长;否则,就起不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作用,而且很可能把事情办糟。 第一,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客观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并制约着人的积极性。当人们由一个环境转换到另一种环境时会有一种较强烈的新鲜感。加上人们内心潜伏着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使刚进入新环境的人总是暗自提醒自己:“要干好一点,给领导和群众留下一个好印象。”作为一个思想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人们进入新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美好心愿,艺术地恰如其分地向他们灌输新环境的价值观、团体精神和工作制度等,借以巩固他们的工作热情,为本单位、本部门的既定目标而奋斗。 第二,对过错有悔悟之意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圣贤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只要不是自甘落后,一意孤行,人有了过错以后,在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主观思想的矛盾运动,往往会表现出某种悔悟之意。这种“悔悟”哪怕是一丁点儿,却是知过改过的开端,是重新觉醒的希望,也是思想工作者进行激励的“良机”。 第三,处于某种困境时。人们一旦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心里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犹如落入陷井的人一样,萌生一种获得理解和帮助的强烈愿望,即使是意志坚毅的人,也在所难免。如果思想工作者能够及时表现出一种关切、热情和理解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排忧解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平时应关心人,在人们处于困难时更关怀备至、尽心尽力,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使受助者由失望转为希望,由感动转发激情,由对工作和生活的厌倦,转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2)激励的方式 要建设好一支过得硬的工作人员队伍,使其安心本职工作,必须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激励方式来激发人的积极性。 第一、目标激励。目标是激发人的动机,满足人的成就等需要的诱因。目标能够诱导人们朝着一定的方向,去追求实现。目标激励能引导人们很好地去认识自己的工作意义,正确地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职业感、荣誉感,使目标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协调力和向心力,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从而把工作质量及管理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第二、情感激励。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领导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但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能随意施加行政手段,而要注意感情投入,从“心”教入手。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心”教是领导者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对人的了解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心理,道德行为,学识水平等。所以,在做思想工作时要给予理解,理解就是对人的尊重、信任、关心。当人们之间达到十分理解、尊重得到满足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们多方面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感情投入,话要暖,心要诚,情要真,善于把握话题,把话说到人的心坎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融洽,才达到了预期的激励效果。 第三、竞争激励。竞争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工作竞赛,通过你追我赶,比学赶帮来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竞争心理使人不甘落后,不少优秀分子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使之在事业上能够得到长足发展,当实绩得到承认,展现自身价值的欲望就更加强烈,工作劲头就更大。 第四、奖励激励。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就是运用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来满足人们一定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为了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我们制定了岗位工作责任制,建立了考核制度。如实反映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工作成就,业务能力,学术成果等,以备查考、考评和奖励兑现。 第五、领导形象激励。心理学告诉我们,形象信号给人的视觉刺激最直接,最强烈。一个领导公正无私的形象对群众至关重要。金钱和优厚的物质条件固然也能吸引一大部分人,但真正强大的凝聚力是来自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和谐心理和密切情感,是来自领导的形象感召力。作为党政领导应该做到: 1、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把荣誉、好处多留给职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公正无私,说话办事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 ”特别是在个人利益分配上,领导者要严谨慎重,恰当处理,在一些较敏感的问题上,如晋级、评先进、工资调整、升迁任用等,领导者更应该做出表率。 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并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对出现的是非问题,要态度明确。特别要注意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为部门做出奉献的人要及时加以鼓励表扬。 4、经常转移思维的位置。职工群体是具有不同层次的多级结构。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群体,由于地位、环境和各自经历的差异等的区别,观察、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角度和深度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为了避免思考问题的某些局限性,特别需要领导者自觉地转换思维方式,设身处地替职工考虑一下。运用这种方法做人的工作,有助于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别人,缩小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心理上的认识差距,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心灵的沟通,提高相互间的信任感。 总之,激励是一门学问,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必须下一番苦功,认真钻研这门学问,努力掌握激励的艺术。只要我们勤于调查,善于研究,反复实践,及时总结,并注意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就会逐步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五、调节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的目的,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调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一个特殊功能。唯物辩证法认为,处于普遍联系中的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人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客观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新旧体制的交替,新旧观念的冲撞,大量信息的输入,使人们的思想变化更为突出。人们思想的变化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向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方面变化,一个是向错误的、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及时地对人们思想的变化加以调节,使前一种变化合理地加速进行,对后一种变化实行抑制,尽可能使其危害减低到最小程度。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调节的途径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心理调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自然、社会和心理三者活动的统一体,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伴随有心理现象。人们的很多思想问题,都和心理因素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善于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帮助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向上。如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职工表现出一种不适应、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恰当方式,如创造有益于心理调适的优美环境、角色心理换位,心理咨询等,具体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使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 第二,情绪调控。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和困难,就会产生情绪变化,甚至出现不满、怨恨和愤概。这种郁结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消除、就可能造成矛盾激化,给社会带来危害。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钝化矛盾、稳定情绪;疏通思想、渲泄情绪;创造条件,转移情绪;重定目标、升华情绪等方法,使人们的情绪得到调适,获得新的平衡,从而大大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人际关系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必然存在矛盾乃至冲突。这些矛盾虽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处理不好,也可能激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就非常有必要发挥其调节的功能,正确处理多种矛盾,引导人们互相沟通,互帮、互学、互补,缓解人际冲突,着力建立团结、互助、友爱、平等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第四,利益调节。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关系,它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中本质的一面,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统治阶级十分注重对人们利益的合理调节。在社会的激烈变化中,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或集团,通过暴力斗争的手段等,造成新的利益关系,这种调节方式属革命性变革和宏观调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调节是一种微观调节,它主要是指对由于一些具体的、特殊的原因造成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的调节。这种调节一般是在宏观调节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是非对抗性的。其主要做法是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于社会弱者和遭遇特殊困难的人,要给予特殊照顾,或动员社会捐助,或给予司法援助,多为群众办实事,尽量满足他们对物质利益的合理需要。同时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人们通过正当手段即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科技致富等途径获得物质利益。利益调节的目的是使人们形成一种公正、合理、和谐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从而把人们的思想和情绪调整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转化功能 所谓转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帮助人们改造思想,纠正人们既有的错误的思想认识,把它们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机制和功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某种外在力量达到改变教育对象内部状况的一种重要活动。所谓改变其内部状况,也就是让受教育者思想中的正确成分由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让行为的先进成分占居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改变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内部斗争和转化。因此,教育者应该积极帮助和引导人们正确地开展思想斗争,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使错误思想转变为正确思想,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认识的改变或飞跃,有三个层次,一是认知的转化,即对教育对象注入新的知识,以影响或改变其原有的知识结构,使教育对象在理性层面上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从而使教育对象发生我们所期望的某种转化。二是态度的转化。态度的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新的态度代替旧的态度,这是态度方向上的转化,称为态度的质变方式,另一种情况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不变,又称态度的量变方式。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改变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说来,态度的改变需经历服从——认同——内化这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态度转变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思想与客观必然性相符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毛泽东曾经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转 化职能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改造错误的世界观,把它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三是行为的转化。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知识修养等条件的影响和变化,人们的行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般而言,人的行为转化可分为解冻期、消融期、冻结期三个阶段。当个体觉得再也不能按老样子下去了,非改变原先的行为不可时,他原来的行为习惯开始解冻,其原因是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的变化,引起行为的解冻。于是个体便抛开原有行为习惯而接受新的行为方式,进入行为的消融期。在行为改变的消融期间,人们所期望的新的行为因素会愈来愈多,而旧的行为方式则越来越少,新的行为就逐渐成为主要的行为方式,这时,就完成了消融期并进入冻结期。冻结期是指将人们新的行为方式固定成一个行为模式,并使之持久、巩固的阶段。总之,转化是一种耐心细致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强行转化。而只能通过多种转化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教育对象思想深处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能完成转化任务。此外,人的思想行为的转化,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曲折地前进的,在前进中也许会有反复,教育者不能因为出现反复就对转化丧失信心。有时,转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不怕反复,多做教育工作,才能发挥转化的功能。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2、试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3、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联系实际说明其中一种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