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师范学院公共必修课 《教育学》教学大纲 (修 订稿) 阜阳师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 2003年7月 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大纲 (试 用) 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学生必修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其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我校《教学计划》规定,公共课《教育学》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每周3节,计54学时。目前使用自编教材《高师教育学教程新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线索,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绪 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掌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它是一门要运用到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科。 2、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古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思想简介: 1、古代中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2、古代西方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二)主要特点 二、独立和成熟阶段(近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近代西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第斯多惠 2、近代中国 代表人物: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 (二)主要特点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现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现代西方 代表人物:杜威、布鲁纳、根·舍因 2、前苏联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 3、现代中国 代表人物:杨贤江、陶行知、黄炎培 (二)主要特点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一)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教育科研的兴趣与能力,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 (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四)要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熟悉教育与社会诸因素的关系及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教学重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产生) (一)两种错误的观点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 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孟禄 (二)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代表人物 :(德)马克思 二、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 (二)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 2、教育结构的多样化 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现代化 4、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5、教育的终身化、回归化 6、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结构和内容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手段、方法及组织形式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科研水平及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3、教育对于实现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质及消费倾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与政治 (一)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着人的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德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2、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3、教育可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 2、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1、教育具有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念 (一)生理方面的发展 (二)心理方面的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 (三)教育因素的影响 1、教育影响具有终身性(长效性) 2、教育能对各类环境因素加以控制 3、教育能对个体全面、系统的影响 4、教育水平影响个体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点。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教育 (一)生理发展规律与教育 (二)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与人的社会性发展 (一)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二)个体社会化的特点 1、先天的可能性 2、社会的强制性 3、个体的能动性 4、终身的持续性 (三)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1、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 2、社会规范的内化 3、生活目标的确立 4、社会角色的学习 (四)教育对个体社会性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影响 2、学校教育的影响 3、社会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了解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认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及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教育目的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概述 (一)概念 1、广义的教育目的 2、狭义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方针的关系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一)控制作用 (二)支配作用 (三)指导作用 第二节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上帝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 二、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论,代表人物:卢梭) 三、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论,代表人物:孔德) 四、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统一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二、我国当代教育目的基本点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个性发展 (三)“劳动者”、“建设者”与“接班人” 第四节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一、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危害 (一)应试教育的涵义及成因 (二)应试教育的危害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素质教育概念 2、素质教育要义 3、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2、进行整体教育改革 3、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 4、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 5、不断提高校长、教师的素质 第三章 教育制度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以及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国外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教学重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尤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教育制度的意义 1、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教育制度的意义 二、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①学校教育制度 ②人才选拔制度 ③中国书院制度 2、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①壬寅癸卯学制 ②壬子癸丑学制 ③壬戍学制 3、新中国的教育制度 ①新学制的萌芽 ②新学制的建立 ③新学制的发展和完善 三、当前国外教育制度改革的动向 1、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 2、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 3、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4、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并发展企业内部职业技术训练系统。 5、继续教育迅速发展。 四、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发展方向 1、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2、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其发展方向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师生关系的特点等。 教学重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 师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师概念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的作用及地位 (一)教师的作用 1、教师对社会的作用 2、教师对学生个人的作用 (二)教师的地位 1、衡量人的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 2、国外教师地位简介 3、我国教师地位概述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主体示范性 (二)独特创造性 (三)长期连续性 (四)群体协作性 四、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师德素养 1、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2、对教育对象的热爱 3、对待同事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知识素养 1、过硬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系统 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的能力 2、组织教学的能力 3、管理学生的能力 4、人际交往的能力 5、教育科研的能力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三)学生是完整的人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集体与个人 (一)学生集体与个人都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集体是教育的主体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念 二、师生关系的分类 (一)师生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1、师生间的工作关系 2、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二)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 1、师生间的组织关系 2、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三)师生间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 1、师生间的正式关系 2、师生间的非正式关系 第四节 教师的威信 一、教师威信的涵义及作用 (一)教师威信的涵义 (二)教师威信的作用 二、教师威信的树立 (一)尊重学生 (二)严以律已 (三)工作出色 第五章 教育内容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各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德育的意义 ,青少年犯罪问题,智育的意义,美育的意义和体育的意义等。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德育 一、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理解德育的涵义:道德品质教育;政治观点教育;世界观教育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三)德育的意义 1、对社会的意义:(1)对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2)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2、对个人的意义:(1)成人的需要;(2)成才的需要。 3、青少年犯罪问题: (1)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2)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自身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促进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1、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德育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2)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5)劳动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社会公德和良好心理素质教育。 第二节 智 育 一、智育的意义 (一)概念 (二)意义 1、就社会而言,它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2、对个体来说,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基础 二、智育的任务和内容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培养学生的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3、发展学生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 第三节 体 育 一、体育的意义 (一)体育的概念 (二)体育的意义 1、体育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体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以及世界和平的需要 二、体育任务 (一)促进学生身体正常成长和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 (二)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 三、体育内容 (一)田径 (二)体操 (三)球类 (四)武术 (五)游泳 (六)军事体育 第四节 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 一、美育 (一)美育的意义 1、美育的概念 2、美育的意义 (1)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2)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美育的任务 1、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 3、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育的特点 1、形象性 2、情感性 3、愉悦性 (四)美育的内容 1、自然美的教育 2、社会美的教育 3、艺术美的教育 二、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三)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第五节 课 程 一、课程概念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学科课理论 (二)核心课理论 (三)综合课理论 (四)活动课理论 三、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四、教育大纲(教学大纲)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第六章 教育原则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教育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这些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各教育原则的意义、贯彻要求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原则概述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 二、制定教育原则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任务 (二)教育客观规律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四)教育经验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概念 (二)贯彻要求 1、保证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 2、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概念 (二)贯彻要求 1、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2、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注重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一)概念 (二)贯彻要求 1、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思想 2、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3、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直观性原则 (一)概念 (二)贯彻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提高直观教学的实效 2、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 3、使用直观手段时应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一)概念 (二)贯彻要求 1、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 2、要向学生提出合情合理、明确具体的要求 3.以正面教育为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六、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一)概念 (二)贯彻要求: 1、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智力 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七、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原则 (一)概念 (二)贯彻要求 1、校内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要保持一致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保持一致 3、做好衔接工作,持之以恒,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八、因材施教的原则 (一)概念 (二)贯彻要求 1、全面了解学生(一般情况和个别情况) 2、注意发现和培养“优等生”,激发鼓励“中等生” 3、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对待“后进生”。 第七章 教育方法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主要的教育方法。 教学重点: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方法概述 一、教育方法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一)注入式 (二)启发式 三、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一)教育任务 (二)教育内容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一、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一)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1)概念 (2)运用要求: a、要全面正确了解学生;b、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c、讲究语言艺术。 2、讲授法: (1)概念 (2)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3)运用要求:a、讲授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b、讲授要有系统性,举例恰当,富有启发性;c、讲授语言要简炼、准确、生动、贴切;d、注意讲授与板书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3、谈话法: (1)概念 (2)运用要求a、准备工作要充分 b、提问艺术要讲究 c、谈话后要进行总结 4、讨论法: (1)概念 (2)运用要求a、讨论的主题要精当 b、要善于启发诱导 c、讨论后要及时归纳总结 (二)以直观形象感知为主的教育方法 1、演示法: (1)概念 (2)运用要求 2、参观法: (1)概念 (2)运用要求 (三)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育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陶冶法 3、榜样示范法 4、品德评价法 (四)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的教育方法 1、实验法 2、实习作业法 3、练习法 二、中小学现代教育方法的改革 (一)八字教学法 (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三)发现法 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概念 (二)基本的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 2、班级授课制: (1)概念 (2)优缺点 (3)课的类型和结构 3、小组教学 (三)辅助的组织形式 1、现场教学 2、复式教学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中心环节 上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紧凑;5、表达清晰;6、板书有序。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及批改 (四)辅导答疑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平时考查、结束考试 第八章 教育途径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一)概念:1、广义,2、狭义 (二)意义 1、家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家庭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与类型 (一)家庭教育特点 1、血缘性;2、早期性;3、深刻性;4、针对性;5、灵活性;6、终身性。 (二)家庭教育类型:1、专制型;2、民主型;3、教育型;4、教养型;5、放任型;6、棍棒型;7、溺爱型;8、矛盾型;9、片面学习型;10、畸变型 三、家庭教育的方式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1、家庭教育的方式 2、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第二节 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意义 (一)概念 (二)意义 二、学校教育特点 (一)目的性 (二)计划性 (三)组织性 (四)专门性 三、学校教育组织形式 (一)课堂集体教学 (二)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1、概念;2、意义;3、特点;4、内容与形式:(1)内容;(2)形式 (三)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 第三节 社会教育 一、社会教育意义 (一)概念 (二)意义 二、社会教育特点 (一)广泛性 (二)复杂性 (三)潜移默化性 三、社会教育形式 (一)文化、习俗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四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电化教育意义 (一)概念 (二)意义 二、特点 (一)形象性;(二)重现性;(三)开放性;(四)参与性;(五)受控性 第九章 班级管理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班主任作用;了解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班级管理的意义、目标、方法,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一、班级管理概念 (一)广义 (二)狭义 二、班级管理意义 (一)管理好班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管理好班级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三)管理好班级是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班级管理的过程 (一)计划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检查阶段 (四)总结阶段 第二节 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作用与职责 (一)班主任的作用 (二)班主任的职责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了解、研究学生 (二)配合任课教师,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三)组织好班会和集体活动 (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五)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 (六)做好班级工作计划与总结,写好学生的操行评语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为人师表 (二)正确的教育思想,坚定的教育信念 (三)家长的心肠,良好的个性。 (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五)广泛的兴趣爱好 (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七)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及技能技巧 第三节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一)明确集体奋斗目标 (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三)建立坚强的班级核心 (四)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研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和特点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选定课题 二、制定科研计划 三、科研计划的实施 (一)提出研究假设 (二)选择研究对象 (三)分析研究变量 (四)确定研究方法 (五)科研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达 (一)教育调查报告 (二)教育实验报告 (三)教育科研论文 五、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研究法 (一)什么是观察研究法 (二)观察研究法的实施要求 二、调查研究法 (一)什么是调查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的实施要求 三、个案研究法 (一)什么是个案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的实施要求 四、实验研究法 (一)什么是实验研究法 (二)实验研究的实施要求 学习参考书目: 《师范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比较师范教育》,苏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 《教师的修养》,于漪、陈贤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教师心理学》,廖正峰,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苏)鲍里斯·塔尔科夫斯基,唐其慈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1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苏霍姆林斯基,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 《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夏丐尊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3月 《武训传》,朱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2月 《陶行知文集》,江苏省陶研会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陶行知》,许宗元,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陶行知的故事》,叶良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苏)米·依·加里宁,陈昌浩、沈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社,1957年版 《教育伦理学》,施修华、严缘华,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年1月 《中小学比较教育学》,商继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 《教育未来学》,温梁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教育经济学新论》,杨葆,范先佐,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教育文化学》,刁培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教育与新人》,(美)巴格莱,袁桂林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陈清州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漓江出版社,1993年8月。 《怎样当个好教师》,《人民教育》编辑部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现代外国教育》,梁忠义等编,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8年7月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顾明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美)纳坦·塔科夫,邓文正译,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5月 《教育漫话》,(英)洛克,徐诚、杨汉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杜威教育论著选》,(美)杜威,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 《日本教育史》,王桂,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3月 《日本的教育》,(日)小林哲也,徐锡龄、黄明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8月。 《日本教育的现代化》,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编,张谓城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 《近代化与教育》,(日)永井道雄,王振宇、张葆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遗传学与社会》,赵功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成才之路》,白谦诚、曹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9月 《“神童”的故事》,许春耘、徐文思,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天才少年成功之路》,李平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6月 《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胡世发、王艳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8月 《俗物与天才》,(美)塞德兹,柏桦译,京华出版社,2001年8月 《哈佛天才》,刘首英,海潮出版社,2001年1月 《卡尔·威特的教育》,(德)卡尔·威特,京华出版社,2001年6月 《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美)M·S·斯特娜,张艳华译,京华出版社,2001年7月 《当代西方教育哲学》,陈友松,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5月。 《现代教育学基础》,(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 《人的现代化》,“走向未来”丛书之一, 《学会生存》(富尔委员会报告书,197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上下册),王铁,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版。 《美育学导论》,蒋冰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美育心理学》,刘兆吉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美育书简》,(德)席勒,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9月 《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素质教育在日本》,李伟,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4月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张仁贤,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3月 《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管思乾、刘可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美)卡扎米亚斯、马西亚拉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 《培养集体的方法》,(苏)苏霍姆林斯基,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4月 《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 《教育诗》,(苏)马卡连柯,磊然译,群众出版社,1981年1月 《塔上旗》,(苏)马卡连柯,文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2月 《马卡连柯论青少年教育》,(苏)马卡连柯,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教学方法原理》,(美)克柏屈,王建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王天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培养》,(苏)苏霍姆林斯基,杨楠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 《犯罪心理学》,(日)山根清道,张增杰等译,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和教师的谈话》,(苏)赞科夫,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9月 《教学与发展》,(苏)赞科夫,杜殿坤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6月 《给教师的建议》(上下册),(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 《塑造美的心灵》,李燕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帕夫雷什中学》,(苏)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王义高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 《爱情的教育》,(苏)苏霍姆林斯基,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5月 《家庭教育与成才之路》,(苏)伊·佩切尔尼科娃,徐先良、胡汉英译,新华出版社,1982年3月 《家庭关系与子女教育》,(捷)兹·玛罗娃,杨春华、闵凡路译,新华出版社,1982年12月 《父母必读》,(苏)马卡连柯,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5月 《家教漫谈》,魏书生,漓江出版社,1996年9月 《家庭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家庭素质教育》,余本祜,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教学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苏)巴班斯基,冯克难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苏)巴班斯基主编,张定璋、高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4月 《学习的革命》,(美)珍妮特,(新西兰)戈登,顾瑞莱等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 《成功学习百分百》,(美)辛西亚·汤自斯,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 《世纪变革与学习革命》石滋宜,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12月 《创业教育学》,彭钢,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 《挫折教育论》,李海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活动、意识、个性》,(苏)阿·尼·列昂捷夫,上海译文出版社 《教育中的心理诊断》,汪刘生,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 《社会心理学》,林秉贤,群众出版社,1985年12月 《考试心理学》,陈友新,王建新,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0年3月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李洪元等,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 《中学生心理卫生》,郑日昌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中学生心理诊断》,郑日昌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中学生心理咨询》,郑日昌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柳思俭等,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龚浩然、黄秀兰,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高中班主任》,班华、王正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给校长的建议》,王铁军、周在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叶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11月 《教育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蒯超英,气象出版社,1991年3月 《高科技、效益、筹资与改革:教育决策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美)莱文,曾满超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5月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中小学管理案例》,教育部人事司编写,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6月 《上海各校办学特色》(第三辑·中学部分),上海市普通教育研究会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6月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中国农村教育出路探析》,刘辉汉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7月 《农村教育论》,余永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