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育方法
第一节 教育方法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及其指导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及其指
导
第一节 教育方法概述
一、教育方法的内涵
二、教育方法观
第一节 教育方法概述
一、教育方法的内涵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
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
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
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
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
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方法观
教育方法观是指人们在创造、设计和选择教育
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不论是何种教育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
指导下形成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方法观:
( 一 )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
(二)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三)新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观
(四)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 一 )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在中西方的封建社会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的早期, 非常流行 。 在这种教育方法观的指导下, 教师从主观愿
望出发, 任意向学生灌注知识, 无视学习主体 —— 学生的能动作
用, 把学生视为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 。 教师在教育中仅仅起到现
成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作用, 学生则起信息接受和储存的作用,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阻止学生独立思考, 阻碍了学生
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 。 在教育关系上, 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主体地位, 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客体, 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
强调教师的权威和领导决定作用 。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 把教
育的目的仅放在掌握知识层面 。 教育方法上, 片面强调教师外在
的注入, 灌输, 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教给学生
学习的方法等 。
( 二 )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 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
教育方法中,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 。 在中国, 启发一词
源于孔子的,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
复也, 。 后来朱熹将孔子的, 愤悱, 原理解释为, 愤者, 心求通
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启, 谓开其意;发, 谓
达其辞 。,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
兴趣, 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是指学生想说, 但
却说不出来, 说不清的情况 。 孔子主张, 在这种情况下, 要帮助
学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 理清其思路, 使之能表达清楚 。 孔子
启发式的条件是,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即如果学
生不能举一反三, 则要另外选择其他的途径 。 因此, 有人说他主
张, 叩则鸣, 不叩则不鸣,, 即学生问才作答, 不问则不作答 。
这就是传统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的, 问
答法,, 也称产婆术, 是西方最早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代表 。
他主张教师不要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应启发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 。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特征是:
( 1) 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 启发式强调在生动活
泼的教育活动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
们学习的主动性 。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
思维活动,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融会贯通, 举
一反三, 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
( 2) 外因与内因相结合 。 启发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
内外因互相作用关系原理 。 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
对象又是主体 。 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影响是学生学习的
外因, 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及其原有的认识
水平等是学生学习的内因 。 教师的教这一外因只有通
过学生的学这一内因的积极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
启发式教育方法恰好是促进外因与内因有机结合的重
要手段 。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特征是:
( 3)心理与认知协调发展。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
内化过程,知识的内化包括同化与整合。学习是学生
头脑中认知结构的不断改造,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学
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总是他过去活动的结果。在开始
新的学习时,总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传入的
新信息,有些信息能同化,有些则不能,于是便在企
图同化和能够同化的两种信息之间造成了矛盾,产生
了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 —— 认知冲突,这便成了学
生心理发展的动因。学生的学习就是要不断解决认知
冲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平衡。启发式教育方法正
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各种有
效手段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不断激发学生
新的认知需求,以促进其认知结构不断向前发展,
( 三 ) 新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观
这种方法观源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是本世
纪 6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其最杰出的代表人
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认为,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个体的行为以达到改变社会中
所有的人的行为。他相信科学,主张严格的科学应用
于人的行为研究,由此被称为行为主义者。他的观点
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者不同,以前的行为主义者把人的
行为的产生和形成完全归功于外界事物对行为主体的
刺激,即当一个刺激出现时,行为主体将表现出一定
的反应,即刺激 —— 反应。而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
的绝大多数,特别是人的学习行为,与刺激 —— 反应
的模式不同,而是由于人的活动(或者叫操作行为)
与他周围环境出现的强化之间的耦合而逐渐形成。
( 四 ) 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20世纪, 代表人本主义倾向的理论有罗杰斯, 马
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
义以及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 。 无论是人本主
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 罗杰斯, 还是存在主义的哲学
家萨特, 后现代主义的利奥塔,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
是对人的情感, 需要方面的研究, 他们关注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 。 人本主义的
教育方法观从尊重人的个性出发, 强调师生之间平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 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
形成, 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 但是, 他们的这种方法观
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一定程度上忽
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存在一定的缺陷 。
返回
第 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及其指导
(一) 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育方法
(二) 中小学现代教育方法的改革
(一) 中学教师常用的教育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育方法
( 1) 讲授法
( 2)谈话法
( 3)讨论法
( 1)讲授法
它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
、观念和指导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
方法。它是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
和说服法的总称。
运用的基本要求:
A、讲授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B、
讲授要有系统性,举例恰当,富有启发性; C
,讲授语言要简炼、准确、生动; D,注意
讲授与板书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 2) 谈话法
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
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
问题作出回答,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
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方法。谈话法是一种古老
的教育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A、课前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 B、要
按计划进行谈话,掌握时机,善于发问。 C、
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人施问。 D、谈话结
束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
行总结。
(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某些
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大家交流意见,相互启发
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弄懂问题、明
辨是非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A、选择好讨论的课题。讨论的课题应是值得
探讨的问题。 B、设计好讨论课的结构,让学生
作好讨论的充分准备。 C、注意对讨论的过程进
行引导和控制。 D、要进行总结,并注意培养学
生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以图象传递为主的教育方法
( 1)演示法
( 2)参观法
( 3)榜样示范法
( 1) 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师上课时,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
(标本、模型、图表、幻灯、多媒体等)呈示给学生,
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
识和理论的方法。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A、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
好演示准备。 B、演示要适时,并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
演示的对象。 C、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对象加以必要
的说明,要指导学生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
并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 D、演示时要配
合讲解,最后要进行总结。
(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组织学生到现场对实
际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
知识和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A、参观前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 B、参观时,教师
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一方面要明确具体要求,一方
面要对学生作必要的讲解,或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并
鼓励学生提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C、参观后,教
师要进行总结,并检查参观计划 完成情况。
( 3) 榜样示范法
它是指用他人的优秀思想品质和模范行为
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其实质就是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用高大的
形象感化人。
示范作用的榜样主要有三类:
A、伟人、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和事迹是学生最崇
高的榜样;
B、教师、家长及其周围的其他长者是学生最直接
的榜样;
C、同学中的优秀典型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人
物往往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首先,所选择的榜样必须具有先进性、典
型性和楷模性;
其次,要向学生提出学习榜样的目的和
要求;
再次,要引导学生把 学习典型人物的
实际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 。
3、以情感传递为主的教育方法
( 1)陶冶法
( 2)评价法
(1)陶冶法
又称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
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
学生思想情操与品德个性的一种教育方法。
陶冶的方式很多,其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
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熏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法的具体要求,A、要精心选择与
创建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环境。 B、要引导学
生自觉地从情境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C、
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情境的创建。
( 2)评价法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与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以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
服缺点,不断取得进步的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有两
种方式: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
运用评价法的基本要求:
A、评价要公平合理,符合实际,并引导学生正确地
对待评价。 B、要发扬民主,既要使评价得到学生集
体的支持,又要使评价产生集体教育的效应。 C、评
价要及时,注意时效性,应以鼓励为主,尽量少用
惩罚,但也不能滥用奖励。
4、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育方法
( 1)练习法
( 2) 实验法
( 3)实习作业法
( 1) 练习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智力、体
力和情感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念解决有关问
题,或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和行为,以进一步理
解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技
巧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A、要使学生明确练习
的目的和要求,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B、要精选
练习题,注意练习方式的多样性。 C、要注意练习的
难度、分量和系统性、经常性。 D、及时检查和评价
练习的结果。
( 2) 实验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
他手段,控制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以引起
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和具体数据中
直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A、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做好实验准备。如编制好实验
计划,准备好实验用品,将学生分组等。 B、指导学生
独立进行实验。同时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注意实
验安全,爱护实验设备和器材。 C、实验结束后,要进
行总结。
( 3)实习作业法
又称, 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
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
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
A、实习之前,要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并订
出实习计划,联系好实习单位。 B、学生进行实习时,
教师要作切实的指导。 C、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
生写出实习小结,并从整体上对全班学生的实习活动进
行总结,并作出具体评定。
(二) 中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
1 现代教育方法改革举例
教育方法改革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常
言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也正反映了教育方
法最具变革性的特点。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教育思想的变革,中外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
者创造了不少新的教育方法。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探究 — 研讨法
(2)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3)暗示法
(4)发现法
(1) 探究 — 研讨法
这是美国教育家兰 ·本达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 。
他认为, 探究产生于问题, 知识来源于探究, ① 。
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
设计或选择一些能够包含学生所学新知识的教具和学
具, 指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起始阶段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和大脑去体会思考, 寻找教具,
学具中所含的物化了的教育内容 。 当学生发现了新知
识后, 教师便组织他们展开研讨活动, 让他们把所有
的发现都讲出来, 相互交流补充, 在教师的帮助下,
抽象概括出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
运用探究 — 研讨法的基本要求:
( 1) 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 。
( 2) 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
( 3) 鼓励学生的用语言表达 。
( 4) 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
(2)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是湖北大学黎世法同
志经过研究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方法。他
通过对武汉地区优秀教师教学的研究,提出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课、启发课、复习
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这六课型是
基本类型,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真正体现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全国有不少教师在运用
这种方法。
2、发现法
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一种教学
方法。所谓发现法,就是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
和帮助下,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主动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新的知识或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 。
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
生矛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是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或条件
,通过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第三步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评价和验证假设,当学生
中出现不同的观点时,可以展开争论。
最后,教师要对争论进行总结,通过分析、比较、
推理,得出必要的结论。
3、暗示法
又称启发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卢赞诺夫首
创。它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治疗学的有关知识
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与想象、
艺术等综合方式,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
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毫不紧张的情
况下进行学习。
暗示法的具体方法。
①上课时常常伴以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这是暗示法
主要特点。
②运用权威。 ③正确地设置教学外部环境。
④运用电影、戏剧、舞蹈等综合艺术形式,激发学生
潜力。
4、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育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特点。每一种教
育方法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独特的作用,也都有它
的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就是同一种方
法,用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或为不同的人
所运用以及处在不同的方法结构中,其效果是不尽
相同的。实践证明,不能单一的运用某种方法,而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
教育对象的特点,正确地选择、合理的搭配教育方
法,确定最佳的教育方法结构,综合地运用各种教
育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一)
①教育规律及其原则 。一般地,教育方法是由教
育规律及其原则引伸而来的。教师在选择和创造教育
方法时必须考虑其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基
本要求。如果教师所选择和创造的教育方法有违教育
规律和教育原则,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②教育目的和任务 。教师所选择和创造的教育
方法既要符合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与某门课程的
总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具体任务相一致。如传授新知识
的课、品德教育课与培养技能的课,任务不同,方法
也不一样。
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二)
③ 教育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来选择
教育方法。不同性质的学科要求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不尽相同的。如自然学科常用讲解法、实验法,社
会学科常用讲述法、调查法等。就是同一学科,不
同的内容(如语文课中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其教
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④学生的特点 。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发展水平
不同,教师所选择和创造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
如历史课,小学多用讲述法,中学高年级则可用讲
演法,而大学生则可用研究法。思想品德教育也是
这样,小学低年级主要是教师的监督和言传身教,
中学高年级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等。另外,
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育方法及方法结构时也必须考
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三)
⑤教师自身及外部的客观条件 。教师在选择和创
造教育方法时也要考虑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力与个性
等,即考虑自己能否用好这一方法。另外,还要考虑
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时间
与空间等外部条件是否具备。
( 二 ) 现代教育方法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纵观中小学教育方法改革的新动向, 在总体上主要
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趋势 。
1.把研究学习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2.现代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教育实验密切结合
3.现代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利用心理科学研究的成
果
4.重视发挥教育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和培养学生非
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返回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教是外因,学是内因,
教必须通过学起作用。所以,教师要研究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
一, 学习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概述
二、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一、学习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概述
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照
一定目标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修养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方
法。
学习方法指导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
过各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
择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 一 ) 接受性学习
( 二 ) 自主性学习
( 三 ) 协作性学习
( 四 ) 研究性学习
( 五 ) 八环节系统学习方法
(一)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接受性学习中
,所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已经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习者
的,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须接受或理解,以便今
后可以利用或重现。根据学习时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之
间所构成的不同关系,可将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同化分成三种形
式。
( 1) 下位学习 。 由于认识结构中适当知识基础在包摄和概括水
平上高于学习的新知识, 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的这种类属关
系, 又称下位关系, 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 。 ( 2) 上位学习 。
当认识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 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概念的
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新概念时, 便产生上位学习 。 (
3) 并列结合学习 。 当新的学习材料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
识基础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 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 可能产生
并列结合学习 。
(二)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
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
果的学习活动过程。
它的主要特征是,( 1) 学习者实质地参与教学过程
,包括学习者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 ( 2) 学习
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
学习 。 ( 3)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有
内在动力的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
( 4)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
监控, 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
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应当注意,
( 1) 指导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
的设计 。 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设计适合自己的学
法, 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 设计最能巩固和拓展所
学知识的作业以及自我评价的标准 。 ( 2) 指导学生自
我反思 。 反思自己学习活动, 对学习中所做出的行为
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 ( 3) 指导学生
进行批判思维 。 批判不仅包括对自我认知过程和学习
策略的批判, 还包括对学习内容 —— 课本的内容乃至
同学和老师的观点的批判,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只
要善于指导学生用置疑的眼光去评判学习内容, 总会
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在批判性思维中, 学生一方
面可以发现学习内容的一些漏洞, 验证学习对象是否
正确, 同时发现自己在认知上的缺陷 。
(三)协作性学习
协作性学习或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
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协作学习的特征是:( 1)异质分组,建立学习的“多
元世界”。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特点和其他
品质上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接纳他
人,使学业困难者获得更好的发展。( 2)分工协作
,积极互动。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则,强调个人责
任感和各自的义务,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分工明
确,相互协调和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3)资源与
荣誉共享。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取长补短。集体
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集体的挫折也是每个人的
责任。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协作性学习时应注意:
( 1) 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和协作方法 。
( 2) 要引导学生乐于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 。
( 3) 要引导学生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
( 4) 防止有人旁观或有人垄断的倾向 。
( 5) 指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强调集体的利益高 于
个人的利益 。
( 四 )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部 2000年 1月颁布的, 全日
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改革纲要(试验修订稿), 中综
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也是, 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 所规定的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
它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
习活动中。从狭义上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
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
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或一门全新的课程。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
合作性。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2、完成体验阶段
3、表达交流阶段。
在学习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一)
( 1)开设科普讲座和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目的
是作好背景知识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存,提供
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指导研究的方法。
( 2)指导学生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
题目。一般而言,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直接关联、切入
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
( 3)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
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研究计划中要
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
设计。课题组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课题
指导者,对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二)
( 4)实施研究。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
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指导和利用
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要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
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
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
( 5)处理结果和撰写研究报告。研究结果的表达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
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
究成课。
( 6)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五) 八环节学习法
湖北大学黎世法同志从 1979年开始通过对武
汉地区四十三所中学的一万零三百五十名学生
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的调查研究,概括出中
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 最优学习方法,,即八
个前后联系的学习环节:制订计划 — 课前自
学 — 专心上课 — 及时复习 — 独立作业 — 解决疑
难 — 系统小结 — 课外学习。
1、制订计划
要点:
( 1)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计划是为实现学习
目的服务的。
( 2)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①全学期学习的总
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
安排;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 和时间安排;④参加课
外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
要求和时间安排;⑤坚持锻炼身体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 3)要从实际出发,摸清自己的实底,制订的计划
要有指导意义,应是可行的。
( 4)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订月计划
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
计划的完成。有的还有每日的学习计划。
2、课前自学(一)
要点:
( 1)根据老师的教育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
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 2)要力求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不要走
过场。
( 3)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有关
参考书进行独立的思考。
( 4)不懂的问题可记下来,经过积极思考后仍未
解决的可请教老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
2、课前自学(二)
( 5)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
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际操作、观察、调查研究等,以
丰富感性认识。
( 6)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联的旧知识掌
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
( 7)认真做好自学笔记。具体有,①每一课(章
节)中精华部分的摘抄和学习这部分的心得;②每一课(章
节)中包括几个主要的前后紧密联系的问题及对其学习的心
得;③自学中,所查阅的参考资料或工具书中有价值的内容
的摘抄及学习心得;④自学某一课(章节)的主要心得体会;⑤提出在自学中自己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3、专心上课
学生专心上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的启发,解决自己在课
前自学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其要点是:
( 1)带着新课要解决的问题和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有目
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
,积极思维,力争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课消化。
( 2)将自己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讲解的内
容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主观理解错误。
( 3)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一边听讲,一边记,一边理解,将
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典型事例,以及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摘要
式地记录下来,以便帮助课后复习和指导独立作业。
( 4)课上要积极发问,并将课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
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4、及时复习
上课之后不要马上做作业,要紧接着进行复习。其
要点是:
( 1)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资料
和请教他人,使课上未弄懂的问题尽可能的解决,为做
作业做准备。
( 2)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课笔记
,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使知识条理
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 3)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
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
( 4)除做好及时复习外,还应做好单元复习、阶段
复习和学期复习。
5、独立作业
要点:
( 1)每解答一个问题和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是
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
立操作的结果。
( 2)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作业的目的就是为
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新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作业题要精选,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 3)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适当
选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习题做做,发展
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
( 4)对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笔记,钻研参考书,
经过独立思考仍不能解决者可请教他人,也可开展讨
论,它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6、解决疑难
要点:( 1)认真分析作业做错了的原因,然后补
缺补差,达到纠正的目的。
( 2)将做错了的作业重做一遍,若有时间,可多选些
类似的题目做一做,加深理解和掌握。
( 3)经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不清楚做错作业的原因
,可请教他人,直到真正弄懂为止。
7、系统小结
除及时复习的几点要求外,还必须注意:
( 1)它是在系统复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可分单元
小结和阶段小结。
( 2)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作业和有关资料对要进行
小结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复习中进行摘要,以便进行思维加
工,并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不懂的问题。
( 3)抓住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
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一个
新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 4)在小结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
维能力。如小结文章、综合练习、设计实验等。
( 5)在小结的基础上,检查学习计划执行情况,进一步修订
或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8、课外学习
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
活动和学科竞赛等。其要点:
(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
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
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要注意劳逸结合。
(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
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
果。
(二)最佳思考七步法
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医科研究教授波诺在
,思考研究教程, 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锻炼思考能
力的方法。他曾说:“天才,就在于解决日常的难
题”。从解决日常的难题中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他提出了最佳思维七步法:不怀先入之见法;细大
不捐法;慎始敬终法;用志不分法;重点优先法;
博采广选法;设身处地法。
思考题,
1、试比较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异同。
2、结合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列举 3~5个行之有效
的学习方法。
3、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操作
程序。
返回
第一节 教育方法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及其指导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及其指
导
第一节 教育方法概述
一、教育方法的内涵
二、教育方法观
第一节 教育方法概述
一、教育方法的内涵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
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
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及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反映
和具体体现,正确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提
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具
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方法观
教育方法观是指人们在创造、设计和选择教育
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不论是何种教育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
指导下形成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方法观:
( 一 )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
(二)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三)新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观
(四)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 一 )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
注入式教育方法观在中西方的封建社会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的早期, 非常流行 。 在这种教育方法观的指导下, 教师从主观愿
望出发, 任意向学生灌注知识, 无视学习主体 —— 学生的能动作
用, 把学生视为被动的装知识的容器 。 教师在教育中仅仅起到现
成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作用, 学生则起信息接受和储存的作用,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阻止学生独立思考, 阻碍了学生
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 。 在教育关系上, 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
和主体地位, 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客体, 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
强调教师的权威和领导决定作用 。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上, 把教
育的目的仅放在掌握知识层面 。 教育方法上, 片面强调教师外在
的注入, 灌输, 让学生死记硬背, 不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教给学生
学习的方法等 。
( 二 )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出现在奴隶社会, 在中国集中体现在孔子的
教育方法中,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 。 在中国, 启发一词
源于孔子的,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
复也, 。 后来朱熹将孔子的, 愤悱, 原理解释为, 愤者, 心求通
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启, 谓开其意;发, 谓
达其辞 。,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即学生想弄明白某个道理或有些
兴趣, 但是却弄不明白;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是指学生想说, 但
却说不出来, 说不清的情况 。 孔子主张, 在这种情况下, 要帮助
学生弄清他要弄清的道理, 理清其思路, 使之能表达清楚 。 孔子
启发式的条件是,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即如果学
生不能举一反三, 则要另外选择其他的途径 。 因此, 有人说他主
张, 叩则鸣, 不叩则不鸣,, 即学生问才作答, 不问则不作答 。
这就是传统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观 。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倡导的, 问
答法,, 也称产婆术, 是西方最早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代表 。
他主张教师不要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应启发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 。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特征是:
( 1) 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 启发式强调在生动活
泼的教育活动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
们学习的主动性 。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
思维活动, 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融会贯通, 举
一反三, 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结合 。
( 2) 外因与内因相结合 。 启发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
内外因互相作用关系原理 。 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
对象又是主体 。 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影响是学生学习的
外因, 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及其原有的认识
水平等是学生学习的内因 。 教师的教这一外因只有通
过学生的学这一内因的积极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
启发式教育方法恰好是促进外因与内因有机结合的重
要手段 。
启发式教育方法观的主要特征是:
( 3)心理与认知协调发展。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的
内化过程,知识的内化包括同化与整合。学习是学生
头脑中认知结构的不断改造,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学
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总是他过去活动的结果。在开始
新的学习时,总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传入的
新信息,有些信息能同化,有些则不能,于是便在企
图同化和能够同化的两种信息之间造成了矛盾,产生
了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 —— 认知冲突,这便成了学
生心理发展的动因。学生的学习就是要不断解决认知
冲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平衡。启发式教育方法正
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各种有
效手段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不断激发学生
新的认知需求,以促进其认知结构不断向前发展,
( 三 ) 新行为主义教育方法观
这种方法观源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是本世
纪 6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其最杰出的代表人
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认为,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学生个体的行为以达到改变社会中
所有的人的行为。他相信科学,主张严格的科学应用
于人的行为研究,由此被称为行为主义者。他的观点
与以往的行为主义者不同,以前的行为主义者把人的
行为的产生和形成完全归功于外界事物对行为主体的
刺激,即当一个刺激出现时,行为主体将表现出一定
的反应,即刺激 —— 反应。而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
的绝大多数,特别是人的学习行为,与刺激 —— 反应
的模式不同,而是由于人的活动(或者叫操作行为)
与他周围环境出现的强化之间的耦合而逐渐形成。
( 四 ) 人本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20世纪, 代表人本主义倾向的理论有罗杰斯, 马
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
义以及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 。 无论是人本主
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 罗杰斯, 还是存在主义的哲学
家萨特, 后现代主义的利奥塔,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
是对人的情感, 需要方面的研究, 他们关注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 。 人本主义的
教育方法观从尊重人的个性出发, 强调师生之间平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 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
形成, 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 但是, 他们的这种方法观
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一定程度上忽
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存在一定的缺陷 。
返回
第 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及其指导
(一) 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育方法
(二) 中小学现代教育方法的改革
(一) 中学教师常用的教育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育方法
( 1) 讲授法
( 2)谈话法
( 3)讨论法
( 1)讲授法
它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
、观念和指导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
方法。它是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
和说服法的总称。
运用的基本要求:
A、讲授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B、
讲授要有系统性,举例恰当,富有启发性; C
,讲授语言要简炼、准确、生动; D,注意
讲授与板书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 2) 谈话法
又称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
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
问题作出回答,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
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方法。谈话法是一种古老
的教育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A、课前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 B、要
按计划进行谈话,掌握时机,善于发问。 C、
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人施问。 D、谈话结
束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
行总结。
(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或某些
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大家交流意见,相互启发
思维,互相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弄懂问题、明
辨是非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A、选择好讨论的课题。讨论的课题应是值得
探讨的问题。 B、设计好讨论课的结构,让学生
作好讨论的充分准备。 C、注意对讨论的过程进
行引导和控制。 D、要进行总结,并注意培养学
生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以图象传递为主的教育方法
( 1)演示法
( 2)参观法
( 3)榜样示范法
( 1) 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师上课时,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
(标本、模型、图表、幻灯、多媒体等)呈示给学生,
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
识和理论的方法。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A、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
好演示准备。 B、演示要适时,并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
演示的对象。 C、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对象加以必要
的说明,要指导学生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
并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 D、演示时要配
合讲解,最后要进行总结。
(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组织学生到现场对实
际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获得
知识和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A、参观前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 B、参观时,教师
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一方面要明确具体要求,一方
面要对学生作必要的讲解,或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并
鼓励学生提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C、参观后,教
师要进行总结,并检查参观计划 完成情况。
( 3) 榜样示范法
它是指用他人的优秀思想品质和模范行为
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其实质就是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用高大的
形象感化人。
示范作用的榜样主要有三类:
A、伟人、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和事迹是学生最崇
高的榜样;
B、教师、家长及其周围的其他长者是学生最直接
的榜样;
C、同学中的优秀典型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典型人
物往往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
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首先,所选择的榜样必须具有先进性、典
型性和楷模性;
其次,要向学生提出学习榜样的目的和
要求;
再次,要引导学生把 学习典型人物的
实际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 。
3、以情感传递为主的教育方法
( 1)陶冶法
( 2)评价法
(1)陶冶法
又称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
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
学生思想情操与品德个性的一种教育方法。
陶冶的方式很多,其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
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熏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法的具体要求,A、要精心选择与
创建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环境。 B、要引导学
生自觉地从情境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C、
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情境的创建。
( 2)评价法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与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以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
服缺点,不断取得进步的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有两
种方式: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
运用评价法的基本要求:
A、评价要公平合理,符合实际,并引导学生正确地
对待评价。 B、要发扬民主,既要使评价得到学生集
体的支持,又要使评价产生集体教育的效应。 C、评
价要及时,注意时效性,应以鼓励为主,尽量少用
惩罚,但也不能滥用奖励。
4、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育方法
( 1)练习法
( 2) 实验法
( 3)实习作业法
( 1) 练习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的智力、体
力和情感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念解决有关问
题,或反复多次完成某些动作和行为,以进一步理
解和巩固已有的知识、观念,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技
巧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A、要使学生明确练习
的目的和要求,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B、要精选
练习题,注意练习方式的多样性。 C、要注意练习的
难度、分量和系统性、经常性。 D、及时检查和评价
练习的结果。
( 2) 实验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
他手段,控制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以引起
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和具体数据中
直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A、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做好实验准备。如编制好实验
计划,准备好实验用品,将学生分组等。 B、指导学生
独立进行实验。同时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注意实
验安全,爱护实验设备和器材。 C、实验结束后,要进
行总结。
( 3)实习作业法
又称, 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
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
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
A、实习之前,要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并订
出实习计划,联系好实习单位。 B、学生进行实习时,
教师要作切实的指导。 C、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
生写出实习小结,并从整体上对全班学生的实习活动进
行总结,并作出具体评定。
(二) 中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
1 现代教育方法改革举例
教育方法改革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常
言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也正反映了教育方
法最具变革性的特点。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教育思想的变革,中外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
者创造了不少新的教育方法。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探究 — 研讨法
(2)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3)暗示法
(4)发现法
(1) 探究 — 研讨法
这是美国教育家兰 ·本达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 。
他认为, 探究产生于问题, 知识来源于探究, ① 。
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
设计或选择一些能够包含学生所学新知识的教具和学
具, 指导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起始阶段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多种感觉器官和大脑去体会思考, 寻找教具,
学具中所含的物化了的教育内容 。 当学生发现了新知
识后, 教师便组织他们展开研讨活动, 让他们把所有
的发现都讲出来, 相互交流补充, 在教师的帮助下,
抽象概括出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
运用探究 — 研讨法的基本要求:
( 1) 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 。
( 2) 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
( 3) 鼓励学生的用语言表达 。
( 4) 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
(2)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是湖北大学黎世法同
志经过研究提出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方法。他
通过对武汉地区优秀教师教学的研究,提出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课、启发课、复习
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这六课型是
基本类型,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真正体现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全国有不少教师在运用
这种方法。
2、发现法
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一种教学
方法。所谓发现法,就是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
和帮助下,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主动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新的知识或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 。
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
生矛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是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或条件
,通过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第三步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评价和验证假设,当学生
中出现不同的观点时,可以展开争论。
最后,教师要对争论进行总结,通过分析、比较、
推理,得出必要的结论。
3、暗示法
又称启发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卢赞诺夫首
创。它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治疗学的有关知识
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与想象、
艺术等综合方式,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
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毫不紧张的情
况下进行学习。
暗示法的具体方法。
①上课时常常伴以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这是暗示法
主要特点。
②运用权威。 ③正确地设置教学外部环境。
④运用电影、戏剧、舞蹈等综合艺术形式,激发学生
潜力。
4、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育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特点。每一种教
育方法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独特的作用,也都有它
的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就是同一种方
法,用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或为不同的人
所运用以及处在不同的方法结构中,其效果是不尽
相同的。实践证明,不能单一的运用某种方法,而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
教育对象的特点,正确地选择、合理的搭配教育方
法,确定最佳的教育方法结构,综合地运用各种教
育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一)
①教育规律及其原则 。一般地,教育方法是由教
育规律及其原则引伸而来的。教师在选择和创造教育
方法时必须考虑其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基
本要求。如果教师所选择和创造的教育方法有违教育
规律和教育原则,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②教育目的和任务 。教师所选择和创造的教育
方法既要符合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与某门课程的
总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具体任务相一致。如传授新知识
的课、品德教育课与培养技能的课,任务不同,方法
也不一样。
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二)
③ 教育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来选择
教育方法。不同性质的学科要求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不尽相同的。如自然学科常用讲解法、实验法,社
会学科常用讲述法、调查法等。就是同一学科,不
同的内容(如语文课中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其教
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④学生的特点 。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发展水平
不同,教师所选择和创造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
如历史课,小学多用讲述法,中学高年级则可用讲
演法,而大学生则可用研究法。思想品德教育也是
这样,小学低年级主要是教师的监督和言传身教,
中学高年级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等。另外,
教师在确定具体的教育方法及方法结构时也必须考
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三)
⑤教师自身及外部的客观条件 。教师在选择和创
造教育方法时也要考虑自己已有的经验、能力与个性
等,即考虑自己能否用好这一方法。另外,还要考虑
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时间
与空间等外部条件是否具备。
( 二 ) 现代教育方法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纵观中小学教育方法改革的新动向, 在总体上主要
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趋势 。
1.把研究学习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2.现代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教育实验密切结合
3.现代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利用心理科学研究的成
果
4.重视发挥教育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和培养学生非
智力因素中的作用
返回
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教是外因,学是内因,
教必须通过学起作用。所以,教师要研究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
一, 学习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概述
二、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一、学习方法与学习方法指导概述
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照
一定目标有效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修养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方
法。
学习方法指导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
过各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
择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 一 ) 接受性学习
( 二 ) 自主性学习
( 三 ) 协作性学习
( 四 ) 研究性学习
( 五 ) 八环节系统学习方法
(一)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接受性学习中
,所学内容是以现成的、或多或少已经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习者
的,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须接受或理解,以便今
后可以利用或重现。根据学习时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之
间所构成的不同关系,可将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的同化分成三种形
式。
( 1) 下位学习 。 由于认识结构中适当知识基础在包摄和概括水
平上高于学习的新知识, 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的这种类属关
系, 又称下位关系, 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 。 ( 2) 上位学习 。
当认识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 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概念的
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新概念时, 便产生上位学习 。 (
3) 并列结合学习 。 当新的学习材料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
识基础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 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 可能产生
并列结合学习 。
(二)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
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
果的学习活动过程。
它的主要特征是,( 1) 学习者实质地参与教学过程
,包括学习者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 ( 2) 学习
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
学习 。 ( 3)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 有
内在动力的支持, 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
( 4)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
监控, 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
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应当注意,
( 1) 指导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
的设计 。 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设计适合自己的学
法, 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 设计最能巩固和拓展所
学知识的作业以及自我评价的标准 。 ( 2) 指导学生自
我反思 。 反思自己学习活动, 对学习中所做出的行为
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 ( 3) 指导学生
进行批判思维 。 批判不仅包括对自我认知过程和学习
策略的批判, 还包括对学习内容 —— 课本的内容乃至
同学和老师的观点的批判,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只
要善于指导学生用置疑的眼光去评判学习内容, 总会
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在批判性思维中, 学生一方
面可以发现学习内容的一些漏洞, 验证学习对象是否
正确, 同时发现自己在认知上的缺陷 。
(三)协作性学习
协作性学习或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
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协作学习的特征是:( 1)异质分组,建立学习的“多
元世界”。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特点和其他
品质上是不同的。这样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接纳他
人,使学业困难者获得更好的发展。( 2)分工协作
,积极互动。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则,强调个人责
任感和各自的义务,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分工明
确,相互协调和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3)资源与
荣誉共享。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取长补短。集体
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集体的挫折也是每个人的
责任。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协作性学习时应注意:
( 1) 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和协作方法 。
( 2) 要引导学生乐于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 。
( 3) 要引导学生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
( 4) 防止有人旁观或有人垄断的倾向 。
( 5) 指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 强调集体的利益高 于
个人的利益 。
( 四 )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部 2000年 1月颁布的, 全日
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改革纲要(试验修订稿), 中综
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也是, 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 所规定的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
它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
习活动中。从狭义上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
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
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
,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或一门全新的课程。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
合作性。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2、完成体验阶段
3、表达交流阶段。
在学习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一)
( 1)开设科普讲座和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目的
是作好背景知识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储存,提供
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指导研究的方法。
( 2)指导学生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
题目。一般而言,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直接关联、切入
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
( 3)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
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研究计划中要
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
设计。课题组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课题
指导者,对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二)
( 4)实施研究。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
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指导和利用
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要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
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
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
( 5)处理结果和撰写研究报告。研究结果的表达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
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
究成课。
( 6)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五) 八环节学习法
湖北大学黎世法同志从 1979年开始通过对武
汉地区四十三所中学的一万零三百五十名学生
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的调查研究,概括出中
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 最优学习方法,,即八
个前后联系的学习环节:制订计划 — 课前自
学 — 专心上课 — 及时复习 — 独立作业 — 解决疑
难 — 系统小结 — 课外学习。
1、制订计划
要点:
( 1)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计划是为实现学习
目的服务的。
( 2)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①全学期学习的总
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
安排;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 和时间安排;④参加课
外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
要求和时间安排;⑤坚持锻炼身体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 3)要从实际出发,摸清自己的实底,制订的计划
要有指导意义,应是可行的。
( 4)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订月计划
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
计划的完成。有的还有每日的学习计划。
2、课前自学(一)
要点:
( 1)根据老师的教育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
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 2)要力求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不要走
过场。
( 3)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有关
参考书进行独立的思考。
( 4)不懂的问题可记下来,经过积极思考后仍未
解决的可请教老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
2、课前自学(二)
( 5)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
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际操作、观察、调查研究等,以
丰富感性认识。
( 6)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联的旧知识掌
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
( 7)认真做好自学笔记。具体有,①每一课(章
节)中精华部分的摘抄和学习这部分的心得;②每一课(章
节)中包括几个主要的前后紧密联系的问题及对其学习的心
得;③自学中,所查阅的参考资料或工具书中有价值的内容
的摘抄及学习心得;④自学某一课(章节)的主要心得体会;⑤提出在自学中自己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3、专心上课
学生专心上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的启发,解决自己在课
前自学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其要点是:
( 1)带着新课要解决的问题和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有目
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
,积极思维,力争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课消化。
( 2)将自己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讲解的内
容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主观理解错误。
( 3)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一边听讲,一边记,一边理解,将
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典型事例,以及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摘要
式地记录下来,以便帮助课后复习和指导独立作业。
( 4)课上要积极发问,并将课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
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4、及时复习
上课之后不要马上做作业,要紧接着进行复习。其
要点是:
( 1)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资料
和请教他人,使课上未弄懂的问题尽可能的解决,为做
作业做准备。
( 2)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课笔记
,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使知识条理
化、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 3)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
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
( 4)除做好及时复习外,还应做好单元复习、阶段
复习和学期复习。
5、独立作业
要点:
( 1)每解答一个问题和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是
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
立操作的结果。
( 2)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作业的目的就是为
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新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作业题要精选,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 3)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适当
选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习题做做,发展
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
( 4)对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笔记,钻研参考书,
经过独立思考仍不能解决者可请教他人,也可开展讨
论,它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6、解决疑难
要点:( 1)认真分析作业做错了的原因,然后补
缺补差,达到纠正的目的。
( 2)将做错了的作业重做一遍,若有时间,可多选些
类似的题目做一做,加深理解和掌握。
( 3)经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不清楚做错作业的原因
,可请教他人,直到真正弄懂为止。
7、系统小结
除及时复习的几点要求外,还必须注意:
( 1)它是在系统复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可分单元
小结和阶段小结。
( 2)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作业和有关资料对要进行
小结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复习中进行摘要,以便进行思维加
工,并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不懂的问题。
( 3)抓住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揭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
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一个
新的知识体系。这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 4)在小结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
维能力。如小结文章、综合练习、设计实验等。
( 5)在小结的基础上,检查学习计划执行情况,进一步修订
或制订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8、课外学习
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
活动和学科竞赛等。其要点:
(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
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
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要注意劳逸结合。
(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
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
果。
(二)最佳思考七步法
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医科研究教授波诺在
,思考研究教程, 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锻炼思考能
力的方法。他曾说:“天才,就在于解决日常的难
题”。从解决日常的难题中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他提出了最佳思维七步法:不怀先入之见法;细大
不捐法;慎始敬终法;用志不分法;重点优先法;
博采广选法;设身处地法。
思考题,
1、试比较讲授法与发现法的异同。
2、结合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列举 3~5个行之有效
的学习方法。
3、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操作
程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