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育内容
第一节 德育
第二节 智育
第三节 体育
第四节 美育
第五节 课程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德 育
一,德育的意义
二、德育的任务
三,德育的内容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德 育
一、德育的意义
德育 —— 又称思想品德教育, 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
受教育者的需要, 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采用言传身教等
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包括政治教
育, 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 。
1、德育的概念:
2、德育的三层涵义:
( 1)、道德品质教育 —— 指人们对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等的反映,主
要讲人际关系教育,即人际关系准则(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人
与物之间的关系)。
( 2)政治教育 —— 政治教育指的是对民族、阶级、政党、国
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以
引导学生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我国德育中的“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等,都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在我国还应加强法制教育,以适应
依法治国的需要。
( 3)思想教育 —— 主要指对事物对世界的思想观点的教育,
属于认知范畴。其最终目标是使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
观。在我国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一节 德 育
3、德育的意义:
(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a,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b,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c、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d、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首先,政治的稳定与变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文化的
传承与更新,都需要全体国民的主动参与及共同努力 。
其次,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
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的意义:
4、新时期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 1)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思想品德素
质提出新的要求;
( 2)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价值观念的多元
引起思想困惑与道德失准;
( 3)大众传媒的普及、信息渠道的畅通使学校德育面临新
的挑战。
学校德育的任务反映了一定社会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要求, 明确德育任
务, 对于提高德育的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有重要意义 。 学校德育的任务服从
于一定社会的使命,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来确定的 。 现阶
段, 我国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 有文
化, 有道德, 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具体地说:
二、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三, 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 1) 国旗, 国徽和国情教育 。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现状, 引导学生关心祖
国的前途与命运;
( 2)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秀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的教育;
( 3) 热爱家乡和各族人民的教育;
( 4) 热爱世界各国人民, 关心全球问题, 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
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
2,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在现阶段,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要内
容包括:
( 1) 用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教育学生;
( 2) 用辨证维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学生;
( 3) 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
( 4) 用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教育学生 。
三, 德育的内容
3,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我国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包括:
( 1) 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 理想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系
统, 可分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等 。 要让学生分清什
么是崇高的, 革命的理想, 什么是低级的, 庸俗的, 腐朽的人生哲学 。 在
当前要引导学生树立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
( 2) 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 就是教育学生具体认识和感受到老一
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实现革命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 不怕流血牺牲, 前仆
后继,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 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 当前要着
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教育 。 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
产党的优良传统 。 当前, 有些人说大话, 说假话, 说空话, 造成社会上诚
信缺失, 所以, 教师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
( 3) 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个人当前的学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 理想不能
停留在观念形态, 美好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付诸行动, 作为学生主要是搞
好自己的学习 。
4、集体主义教育
主要内容有:
( 1)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价值观 。 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存在和
发展的社会基础, 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更快地进步, 才能充分发挥作
用 。 要因势利导, 使他们从小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和活动, 习惯过集体生活
,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 。
( 2)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 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
,关心集体, 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和任务, 乐意为集体做贡献, 在集体生
活中要讲团结, 要谦让, 互助, 合作, 主动关心他人 。 要自觉地维护集体
的荣誉, 明白个人的言行举止, 所作所为都直接与集体的荣誉有关, 每个
人都应为集体争光, 并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 。
( 3)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 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 国家, 集体与个
人利益有时是有矛盾的, 要教育学生遵循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个人与
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 为
集体服务的思想 。
5,民主与法制教育
要点:
( 1)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民
主意识,使之懂得民主就是尊重人,就是维护人的合法权利,允许
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班集体和学校的工作与活
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并主动关心社区和国家大事。
( 2)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青
少年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已开始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
他们应当懂得遵守法纪。
6,劳动创造的教育
劳动创造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 1)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 。 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
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 要教育学生在工作和劳动中, 要有不怕
苦, 不怕累的劳动态度, 自觉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勤奋劳动 。
( 2) 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 。 要使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深刻
认识到, 公共财物和其他劳动成果都是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 来之不
易, 每个人都应珍惜 。
( 3) 勤奋学习, 树立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的新风尚 。 学生的劳动主
要是学习, 而学习也是一种紧张, 艰巨而又复杂的劳动 。 学生要学好科
学文化知识, 就必须刻苦学习, 通过学习来锻炼和培养吃苦耐劳, 艰苦
奋斗, 勇于承担责任, 富于创造的优良品质 。
7,职业道德教育
主要内容是:
( 1)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 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崇
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 。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
崇高的理想 。
( 2) 培养良好的职业责任 。 职业责任决定了职业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 规
定了职业工作者行为的是非标准 。 教育者要培养学生自觉履行职业责任,
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 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 。
( 3) 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 职业态度就是人们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
取的行为 。 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主人翁的责任感, 从事劳动的光荣感和
自豪感, 有勇于吃苦的精神 。
( 4) 遵守职业纪律 。 职业纪律是指职业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 俗话
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 教育者要培养受教育者纪律意识, 认真学习职
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在劳动中遵守职业纪律 。
8,社会公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主要内容是:
( 1)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使之遵守社会公德。要教育学生具有基本的
文明行为。如在公共场所讲规矩,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妨碍他人的
权益,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等。
(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需要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人,要培
养学生诚实守信,做到说真话,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正直勇敢,对
人真诚,为人正直,做事讲究信用;要勇于承担责任,尽力完成组织交
给的任务,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做事充满自信,活泼,开朗,有积极、
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精神状态;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虚心
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爱护
自己的名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
第二节 智育
一, 智育的意义
二, 智育的价值
三、智育的任务
四, 智育的内容
第二节 智育
一、智育的意义
1、智育的概念
所谓智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能,发展其智力的教育活动。 智育不能与教学等同。
2、智育的意义
它是传递和发展人类社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重要
手段,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
它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是人全面发展不可
缺少的。
二, 智育的价值,
社会价值 ——智育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
智育通过指导年青一代掌握知识技能, 启迪他们的智慧,
使他们获得认识客观世界, 适应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
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化和发展 。
个体价值 —— 对个体而言, 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
和智力基础 。 如果说智育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整个人类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 智育的个体意义就是促进受教育
者的全面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德, 智, 体, 美等几
个方面, 其中智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认识和智力的基础 。
课堂讨论:
谈谈你对,神童工程”的认识。
( 3)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
三、智育的任务,
( 1) 教育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 2) 培养学生的技能;
神童工程:
案例一,繁昌县狄港镇桃冲村赵荣耀老师, 将其两个孙子关家 10
年, 塑造, 神童工程, 。 结果, 大孙, 18岁, 一天未进校门, 自修
完大学课程准备考研;小孙, 16岁, 以 634的高分, 带着外语四级
证书, 考进科大少年班 。
案例二,湖北省公安县 13岁的聂愿愿在 1998年的高考中, 以 628分的
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 。 整个公安县考分超过 600分的只有 11人, 聂愿
愿只比第一名 645分少 17分, 在该县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的十几位考生中,
聂愿愿成绩名列第二, 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 。
四, 智 育的 内
容
1,思维学科
语文,它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从事任何工作必要的基础和工具 。 学习语
文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掌握语法和逻辑的知识, 掌握
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 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进行交际 。
数学,数学是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
础, 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 。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 要培养学生初
步具有现代数学观点, 发展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正确地理解
数学概念, 巩固地掌握基本的数学定理, 公式, 计算正确, 熟练, 学会用数
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
外语,它是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 科学, 技术的钥匙, 是国际交往和联系
的工具 。 学习外语对实现我国现代化, 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都是很重要的 。 中学生一般要掌握一门外语的语音, 语法知识和一定数量
的词汇, 形成初步听, 说, 读, 写, 译的基本技能 。
2,社会学科:
政治,这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的基本观点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学科 。 中学主要进行青少年修养, 法
律常识, 社会发展简史, 政治经济学常识,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理论等方面的教育 。 通过政治课的教学, 可以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 学习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观察问
题, 解决问题, 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
历史,它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 中学历史课主要是向学生
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 使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历史事件, 历史人
物,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助于形成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进
行纵向思维的习惯, 并积极吸收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
地理,它是研究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
律的科学 。 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 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
界各主要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以及风土人情等 。 培
养学生绘制和使用各种地图的能力 。 也可培养学生关心世
界和平和发展的情感以及进行横向思维的习惯 。
艺术,主要包括音乐, 美术和戏剧等 。 音乐是通过听觉形
象来陶冶人;美术是通过视觉形象来教育感化人;戏剧是
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 。
2,社会学科:
物理,它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物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
中学物理教学, 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科学技术所需要的
物理基础知识, 如机械运动原理, 电学, 光学等, 了解这些
知识的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 。
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 性质变化和合成的
科学 。 中学化学课就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学
习与研究化学的基本技能 。 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
产和国际建设中的应用, 培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领
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
3,自然学科
生物和生理卫生学,它们是研究生物体 ( 包括人体 ) 的结
构, 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发生, 发展的规律的科
学 。 向学生传授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和基本技
能, 可以为他们学习现代农业, 工业和医学知识打下良好
基础 。 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人体生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 以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 。
劳动技术课,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 不仅有利于培养劳动
观点, 形成劳动习惯, 而且还能锻炼人的实践能力, 将理
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 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既为
培养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为劳动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
3,自然学科
第三节 体 育
一、体育的意义
1、概念, 它是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和卫生知识,训练
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卫生的习惯,从而促进
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2、意义:
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
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不可缺少的;
体育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刻不容缓的工作;
体育还是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维护和平不可缺少的。
①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和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和健康水
平(包括促进体格的健壮,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对环境的适
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精神状态);
②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通过体育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
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
二、体育的任务
田径运动;体操;游戏;球类运动
武术;军事体育活动;利用自然条件
进行锻炼
三、体育的内容
第四节 美 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的教育活动。
一,美育的意义
1、概念:
①美育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不仅影响精神文明建设也影响
物质文明建设。②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爱美是人的“天
性”,美育还可以益德、益智、健体等);③美育与素质教育。
2、意义:
二, 美育的价值,
( 1)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操,净化人的
灵魂,进而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 2)美育可以渗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促进
德育、智育和体育的进行。
三, 美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
四、美育的内容,
1、对学生进行自然美教育;
2、对学生进行生活美的教育;
3、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
第五节 课程
一、什么是课程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新课程 改革的目标
四、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内容提要
一 什么是课程
1、课程的概念
2、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3、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4,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 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 其中包括有目的, 有计划的学
科设置, 教学活动, 教学进程, 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 也就
是说, 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 还包括学生的
课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层面;不
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 还包括对学生各种课外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 不
断地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
从狭义来说,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
的, 内容, 范围, 进程等的总和, 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和教科
书之中 。
一, 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
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
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时间和期限。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
理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
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课程,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得生
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设计的课程称之
为“活动课程”。
3,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
相关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
综合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 融合课程,它把不同学科统合于范围较广的新学科,打破了各学科的
框框,将有关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融合课程通常选择对学生富有意义的问题进行
学习,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经验的发展。
另一种是 广域课程,它是合并多门相邻学科的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为避
免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偏狭与经验课程的盲目性,它取消了多数的教学科目,以使
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有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理解。这种课程较为典型的是美国的
社会研究课。
4,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在广域课程的基础上,以比较重要的学科或内容为核心,其
他学科或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的主体结构型课程。核心课程通常围绕
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
知识为逻辑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它不受学科界限的制约,具有明显的
跨学科性质。
三,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即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
件。
2,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
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 目标
,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
四, 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在知识传递 —— 接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
具体化。
教材编排方式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 。 直线式编排将课程内容排列
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环环相加, 直线推进, 不予重复 。
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但学生学习难度大 。 螺旋式编排使课程的某
些关键性内容在不同阶段和水平上重复出现, 逐步扩展, 螺旋上升,
这种方式容易照顾学生认知的特点, 但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重复 。 在实
践中, 任何一种教材的编排都不可能只采用螺旋式, 或直线式, 虽然
可能有侧重点的不同 。
二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新课改的原因及必要性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课程自身因素 ——
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状况
教师
53%40%
7%
校长
60%
32%
8%
偏多
适当
偏少
校长与教师对教材所选内容量的意见
57%的教师和 46%的校长认为教材内容偏多。中小
学相比,小学人士持内容偏多意见的人更多。小
学校长认为内容偏多的也超过 50%。
课程计划规定保证
小学生每天睡眠 10
小时、初中生每天
睡眠 9小时。
小学四年级
小学毕业年级
初二
初三
83%
69%
66%
3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学生睡眠不足的人数( %)
三、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
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总
目
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
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
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一
课程结构的改变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
的学科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
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二
六项具体目标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
改变课程内容 繁, 难, 偏, 旧 和过于
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
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三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
雄纪念碑》练习:精读 6- 10段,回答问题
下面是碑身的横截面图,画出每面浮雕位置,
标出浮雕序号,并用 ?标出说明起点,用箭
头标出说明顺序。
北
初二《语文》第三册
·? ?D a? òμ éú ?? ?ì ?§?ú èY ?? ?è μ? ?′ ?¨
42.4
38.5
37.3
35.3
30
35
40
45
ê?
?×
μ?
·?
?D
êD
?×
μ?
·?
?D
?×
?×
μ?
·?
?D
ò?
?
?
??
í¨·?
?D
ì? ??
省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县重点高中和一般
普通高中分别有 42.4%,38.5%,37.3%和 35.3%的人
认为 教学内容太难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 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
合作的能力。
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四
79% 90%
0%
50%
100%
小学 初中
课堂教学“从不”使用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百分数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
和评价制度 ——
改变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和选拔的功
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
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五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
0%
10%
20%
30%
40%
50%
60%
D? ?§ 3? ?D
?? ??
o| ??
ì? ?á
?2 ??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
性。
六项具体目标
目标六
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酝酿准备阶段
试点实验阶段
全面推广阶段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建立 38个实验区
1999~2001.6
2001.6~2004
2004~2010
?《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2001.6
总结经验、全面评估、
广泛交流、全面推广
已确定的课程改革 实验区
山东 云南 湖北 山西 安徽 贵州 内蒙
古
四川 黑龙
江
高密
青岛
石林县 武昌 曲沃 芜湖 贵定 海勃湾
区 (乌
海市 )
郫县
(成都 )
大庆
宁安
吉林 湖南 天津 广东 河南 甘肃 河北 新疆 青海
龙山区
(辽源 )
开福区
(长沙 )
大港区 南山区
(深圳 )
金水区
(郑州 )
七里河区
城关
(兰州 )
鹿泉
(深圳 )
天山区
沙伊巴克区
(乌鲁木齐 )
湟中区
(西宁 )
江西 宁夏 江苏 海南 辽宁 福建 重庆 广西
西湖区
南昌
大余
(赣州 )
灵武市 玄武区
(南京 )
锡山市
海口市 大连 厦门 北碚区 柳州城区
玉林市
南宁新城区
2001年 —— 2005年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一览表
时间 课程实施
内容 负责单位
2001年 确定芜湖市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 探索课程改
革实验的经验
基教处教科所
2002年 每个市至少确定一个县或区为省级实验区进行课
程改革实验, 规模达同年级学生的 15%左右
基教处教科所
2003年 各市确定 1— 2个县或区为市级实验区, 扩大实验范围, 规模达同年级学生的 35%左右;高中新课
程开始实验
基教处教科所
2004年 全面推广新课程, 使用新课程学生达到同年级学
生的 70%左右
基教处教科所
2005年 全省义务教育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使用新课程
基教处教科所
四、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实施了,
我该如何改变
呢?
1、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终身教育观
新的教学目的观
新的学习观
新型师生观
视屏一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授者 促进者
课程的执行者 课程的建设者
封闭型教育者 开放型教育者
课堂中知识的新结构
A,教
科书提
供的知
识 C,师生
互动产
生的新
知识
B,教师
个人知识
课程
新课程与社会的“车 — 轨”统一
学校
社区
课改驿站
3、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互动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环境
学生
内容
教师
沟通诠释活动
态
度
兴
趣
个
人
特
质
能
力
家
庭
背
景
先
前
经
验
动
机
、
信
念
能
力
、
技
巧
个
人
特
质
专
业
训
练
家
庭
背
景
教室
班级人数
硬件设备
教学媒体
学校
行政人员
社区
家长
社会群体
县市教育局
教育局
学科内容
教材
教科书
作业型式
语文符号
图表模型
教学资源
视屏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
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
含 义
1,课题研究类 —— 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
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研究;具体包括调查研
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等。
2,项目(活动)设计类 —— 以解决一个比较复
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研究。
类别
研究性学习
网络技能
根据基础教育新课改
的要求,请你谈谈你对高
师课程体系和教学的看法 。
三、课堂讨论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 与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http://www.xsjz21.com/
5,http://www.cbe2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