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英)洛克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德)爱因斯坦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德)马克思
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场所。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探索、应用,进一步探索、理解、应用和反思、分析以及应用和反思的研究。[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一个教师合理的能力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当前衡量教师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并明确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对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它具有解释、预测和控制功能。换句话说,教育科学研究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加以解释、预测和控制,以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 途径,去探索教育领域中尚未知晓的东西,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所以教育科学研究就是在充分占有教育科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他人的认识成果,采用一定的手段去创造发展某种新的教育思想或理论,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新理论、新依据,以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属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其次,它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及实践问题为导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特点。它既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参与,也需要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再次,教育科学研究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周期较长。总之,教育科学研究要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着眼于应用,以不断丰富教育科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
了解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有利于我们对教育研究的范围、方法和手段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教育研究的分类有不同的方法,本书主要根据研究的水平、研究的目的或目标以及研究的方法论来分类。
(一)基于四种研究水平的分类
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
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属于探究因果关系水平的研究。
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的现象吗”?
理论研究水平。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二)基于研究的目的分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寻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的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基础研究的指向具有普遍性,它不一定要有当下的、具体而直接的实际用处,虽然我们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研究是指向特定问题的。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划分是相对的,常常互为补充。基础研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应用研究提供事实材料去支持和完善理论,或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在应用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基础理论研究补充现有知识的缺陷。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重要的,不应以价值判断的等级来区分它们的高低。很遗憾的是,人们对使用“基础”和“应用”研究这两个术语已经产生了误解。其中之一是,许多人觉得,从方法论上讲,基础研究很复杂,而应用研究的则较简单;另一种误解是,认为应用研究是由那些非专业化的实际工作者做的,而基础研究则是善于抽象思维的不切实际的思想家进行的;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应用研究是粗糙的、无计划的,但又是有用的;而基础研究则是精细的、准确的,但却少有甚至没有实用价值。可是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区分这两种研究,并不是从它们的复杂程度或价值,而是从它们的目标或目的来区分的。
(三)基于研究的方法论分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我们可以采用克莱斯万(Krathwohl )的定义方法:定性研究,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定量研究,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1]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一般的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定量研究与演绎法更近,是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境中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范式是由假设、概念和建议组成的一个模型)。定性研究一般从属于自然主义者的范式,即研究应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意义也只适应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这种方法就是整体地解释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与定性研究相比更接近于科学的方法,定量研究者对结果和产品予以极大的重视,而定性研究者比定量研究者更注重过程的影响。定性研究者强调整体的作用,认为事实与价值是无法分离的。而定量研究者宁愿更多注意个别的变量和因素,而不是关心整体的作用。定量研究者的最大特色是将事实和价值分离。尽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具有不同的基础假设,并且具有着不同的程序,但是对于研究教育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按具体的研究方法分类,一般也分为观察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历史研究和行动研究等,这一点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详细介绍。
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当人类的教育经验有一定积累之后就开始了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说明,教育科学的所有进展都与研究方法的进展有关。通过探讨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讨论教育本身的原理、原则、方法体系及其发展的内在机制,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如果说没有教育研究就不会有今天的教育,那么现代教育发展更需要教育研究。我们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高度来讨论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意义 。
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改革试验。”这是从立法的角度来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如何解决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等,都需要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起着清道和铺路作用。如我国通过近年来的教育研究,逐渐确立了以下观念:一是增强了教育兴国的意识,明确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确立新的人才观,根据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规格、层次、数量、质量提出的要求,树立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观;三是全面发展教育观,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教育科学研究还可以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自身的基础和水平。近年来,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理论开拓与教育学科建设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教育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开拓了若干新的学科,构建了新的研究体系。既有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渗透进行综合研究产生的教育控制论、教育信息论、教育认识论、教育活动论,也有与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产生的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生物学、教育病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美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未来学等学科。事实证明,如果新的学科是建立在长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那么这一学科方向就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和自己的特色,就有很强的生命力。
当前,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育,向教育科研要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参与教育教学问题的探究,积极投身教改实验,利用优秀科研成果去优化教学工作,不仅能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拓宽思维,增加视阈,而且可提高分析和解决教育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这显然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使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通过系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可以避免盲目探索,少走弯路,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尽快成长。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指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暂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1]
总之,开展教育科研不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推进,还有利于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新的教改浪潮已经表明:科研可以促教、科研可以兴校,加强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教育科研课题的选定、文献检索、教育科研计划的制定、教育科研计划的实施和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及总结、评价等。其中,课题的选定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制定科研计划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育科研的实施是研究的主体,而成果的表达、评价和推广,则是体现该研究的价值。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层层推进的。
一、研究课题的选定
问题之源乃方法之镜,科学研究首先要弄清要研究的问题,这可能是研究过程中困难的步骤之一,即选题。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正确的选题,是指应当选择有意义的、并且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因而有可能得到解决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教育科学研究也是如此,选题是否正确,意义十分重大。
一个好的教育科研选题应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问题必须有价值。教育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研究的。有些问题就其性质而论是哲学上的,可以讨论但不可能研究。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高中历史是开一门课还是开两门课?”如果要求的是两门课,那么学生将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但开两门可是否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依不同价值判断而定。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为前提,这个问题就不值得研究。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是否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这强调的是课题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二是所选的课题是否是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即是否是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这方面课题一般较专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和建树,或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教育研究的实际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有的二者兼而有之。第二,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科学性。要从教育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所要研究的问题,充分把握所研究问题的历史现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合理的论证,对问题的陈述、方法的运用、研究过程的组织及成果的表达,都应具有科学性。第三,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搞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国际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如果要选择同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就要对已有工作进行认真审视,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从教育方法的科学性高度进行评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只有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第四,问题要有可行性。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要有科学上的可能性。其次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经验、专长、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也就是说,要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结合点,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课题。再次是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第五,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问题的明确性与问题的陈述有关。一个问题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陈述问题可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大多数研究工作者,偏向采用问题的形式,其实两种形式都是可行的。一般来说,采用问题的形式陈述对焦点问题的研究较好。问题陈述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必须为研究提供足够的焦点和方向。研究问题的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能明确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
二、相关文献的检索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彻教育研究的全过程,文献检索提供了选题的依据,当课题确定之后必须围绕选题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这是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创新的起点,关系到研究的速度、质量以及能否出成果。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通过文献检索,研究者可以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文献检索还可以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根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凯斯工学院研究基金会调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用在一个科研项目中研究图书情报资料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1/3至1/2,可见文献检索的重要性。教育文献根据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种等级:一级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二级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它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级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部分。三级文献是在利用二级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的一级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度高浓缩、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由于创造、记录与传播方式不同,教育文献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常见的有书籍、报刊、教育档案和非文字资料等几种形式。书籍主要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报刊包括报纸和期刊,都属于连续出版物。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如《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是定期和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可分为学术理论期刊、情报期刊、技术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期刊。教育范围内的期刊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杂志,一类是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还有一类是文摘和复印资料。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教育档案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墓志、碑刻等。非文字资料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
教育资料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搜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研究工作者要会找资料、会贮存资料、会用资料。检阅时应主要搜集一级文献,特别是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信息量大、使用率高,被公认为必备或常用的书籍。
文献检索不仅是一个资料查找的过程,也是一个分析、研究的过程。检索文献一般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分析和准备阶段。包括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检索的课题要求与范围,确定课题检索标志,以确定所需文献的作者,文献类号,表达主题内容的词语和所属类目,进而选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第二步,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的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材料。
第三步,加工阶段。要从搜集到的大量文献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就必须对文献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主要包括:剔除假材料,去掉相互重复、较陈旧过时的资料;从研究任务的观点评价资料的适用性,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一切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对孤证资料要特别慎重。
文献检索的方法主要有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和综合查找法等。顺查法是按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是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引文查找法又称跟踪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文献。综合查找法就是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文献检索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①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②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③勤于积累,善于思考。
三、教育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
教育科研计划是对课题的下一步具体研究作出全面筹划、决策部署,提出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及行动纲领,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设想。它具有决策性、预见性、概括性,决定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走向。它一般是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研究计划书。
教育科研计划不仅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保证。在选定了研究课题后,制定明确具体的研究计划,可使研究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育科研工作正式实施之前,需要认真地制定研究计划。
一项完整的教育科研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1)课题的名称;(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4)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预计突破的难点、重点;(5)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6)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7)课题研究的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8)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等);(9)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适用范围;(10)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及所需仪器设备等。
四、教育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
在制定有效的科研计划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施教育科研计划。教育科研的实施就是要求研究者严格按照研究计划中所规定的内容,采用积极有效的研究措施,观察、记录、测定研究对象的变化,以获得所希望结果的实践活动。它是教育科研过程中的主体阶段,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获取研究成果的可能性。
(一)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结果、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1] 假设是一种推测或对问题答案及情况状态的一种猜测。一般地说,假设具有理论的某些特征,它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起纲领性作用,能帮助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伯格(Borg )和高尔(Gall )认为假设应具备以下四条标准:第一,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第二,研究者应有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这一理由是有理论的或事实的依据的。第三,假设应是可检验的。第四,假设应尽可能简洁明了。[2] 我国学者提出,假设作为对所研究问题的一种试探性回答,应满足三个条件:(1)能够合理地解释原有理论所能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现象;(2)能解释新发现的、但原有理论不能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现象;(3)能明确预言尚未发现的事实,为进一步检验假设提供可能性。一般说来,一个好的假设应具备科学性、推测性、表述明确性和可检验性的特点。要形成科学的理论研究假设,首先要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了解研究动态,明晰存在的弊端,提炼出科学的问题;其次,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的假设。为了回答问题,要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并且灵活地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而这种观点常常表述为新的科学概念,并以此构成假设的核心;最后,要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的系统和稳定的结构。
(二)选择研究对象
任何一种研究都要有具体的研究对象。为了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的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教育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教育研究中,首先要确立研究的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这不仅界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决定了研究成果的推广目标。其次,在研究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研究。为了保证取样的水平,取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明确规定总体的基础上,取样要有代表性,为了保证取样的代表性,研究者要分析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通过计算把取样的标准误差值测定出来,并努力使误差控制在最低程度。同时,样本要有合理的容量,根据样本总体的大小来确定抽样的多少。一般来说,样本容量与样本代表性呈正相关,大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可能更有一般性。在取样时还要尽可能地做到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取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研究去推断总体情况,从而取得最终研究结果。善于科学取样,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三)分析研究变量
所谓的变量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成分间在性质、数量上可变化、可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事物的特征。如对学生而言,其学业、智力、兴趣、成绩、性格、动机等均可作为研究的变量。一个具体的教育研究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及其关系,据此我们通常把变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三种。
1.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可作为教育科研的自变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教学条件、学习内容、活动方式、奖惩方式、学习次数、时间、性别、非智力因素水平、教学方法等均可作为自变量。
2.因变量,也称反应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察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测性。如反应的速度、强度、难度、正确率等。
3.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它在研究结果中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必须在研究过程中严格加以控制。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教育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变量描述术语。自变量影响因变量,在某种意义上,因变量取决于自变量。在研究计划过程中,需要认真选择研究变量,明确可操纵的自变量,确定因变量,识别无关变量,从而明确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四)选取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不仅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完成研究任务、达成研究目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要使所选择的研究方法相对正确和合理,就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首先,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结合所要研究的课题性质、类型、任务和目标,科学分析、选取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在教育研究的多种类型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研究方法,才能达到研究目的。其次,注意各种研究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教育研究的每一类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能相互代替。在注意每种方法的独立性的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中,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的互相结合,配合使用。
(五)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有关研究对象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材料,这就要求研究者做好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是研究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研究者高度重视。因为研究的结论是从采用各种方法所获得的数据、事实等材料中分析抽象得出的。这就是讲,资料的获取是否翔实、内容是否可靠、数据是否准确、分析整理手段是否科学,都是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必要前提条件。为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二是要做好材料的分析工作。
材料的搜集整理,目的在于形成确凿的科学事实。科学事实的形成是进一步开展理论分析不可缺少的基础。而在研究中最初得来的数据等材料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分散的、不具体的,需要对此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在整理过程中,一方面对获得的原始材料进行验证、核查、鉴别、筛选,以获得合乎要求、完整正确、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并同时对漏缺的材料进行补遗拾漏,防止丢失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对筛选的材料进行分类归档,形成系统的资料,以便进一步开展研究使用。科研资料的分类要围绕研究目的来进行,不仅要反映研究对象的数量和种类,同时也要显现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质量,但要提醒注意的是,分类中要把主观材料和客观材料、特殊材料和一般材料区别开。也就是讲,归纳整理材料并非是材料的简单汇总聚集,否则不利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动态和特点,也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并难以形成科学的事实,从而妨碍研究的顺利进行。
材料的分析目的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分类整理的资料进行通盘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貌。为此,可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整理的数量资料进行描述和推断,从中探究出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可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整理的现象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五、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达
研究者在进行一项教育研究时,最终要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引出规律性的东西,并选择适当的形式将研究结果明确地、有说服力地表达出来,使之理论化科学化,以便推广和交流。这就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其主要目的在于:第一,通过展示研究的结果及其价值,得到社会的鉴定、评价和承认,以取得社会效益;第二,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第三,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总结,促进研究的深化、成果的扩展以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和事实,有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化水平;第四,有助于提高研究者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对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进行准确的表达,以提供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丰富教育科学理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科研成果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体例的教育研究成果,其结构也有所不同。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三种常用的表述形式。
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就是对某一教育现象调查后,将所获得的材料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涉及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几个方面,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是对整个教育实验研究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总结的文字材料。通过阅读实验报告,使人们对该实验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他们评判、接受或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提供依据。因此实验报告的撰写对该实验的总结与推广起着重要作用。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及附录六部分组成。
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是指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或观点,或采用了新的材料,或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得出了新的结论,或站在新的高度对原有的理论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将获得的科学研究写成的文章就是科研论文。其重要特点是学术性,且具体表现为创新新、科学性和可行性。一般由标题、摘要、绪论、本论、结论和参考文献六部分组成。
六、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处于整个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逻辑终点上,是教育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科研的评价目的在与“诊断”和“改进”。[1] 教育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过程是:确定总目标——判定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或制做评价工具——实施评价(包括收集评价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资料并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客观性、可测性和简易可行的特点。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概括为三种类型:(1)研究者自我评价;(2)同行专家评价;(3)教育行政部门评审。无论哪一种评价方式,都必须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手段去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其方法是达到目标的桥梁和手段,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可能有研究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定义及分类
教育调查研究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它包括对现状的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所谓教育科学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测验、收集书面材料和开调查会等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周密而系统的了解,搜集相关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方法。调查研究,含有调查与研究两个有机联系的过程。调查是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材料;研究是对所搜集得来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因此,调查研究并不只是单纯地靠观察记录有关事实,而是要综合运用观察、谈话、问卷、测验以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等方法手段,从而使认识从经验层次上升到理论层次,进一步把握所研究的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现状、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关于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存在着以下几种常见的分类:
1.按调查的手段分,有口头访问、填调查表、开调查会、进行问卷调查和测验调查等。
2.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有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专家调查等。
3.按调查的内容分,有科学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样调查等。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实施步骤
如上所述,调查研究的分类较多,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在应用程序上有所侧重,但是教育调查研究一般都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法。
2.拟定调查计划。调查计划的制定可以使调查研究顺利有序地进行。在正式开展调查前,需要对有关的问题做详细地说明和科学的规划。拟定调查计划要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调查项目能否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项目的构成是否合理简便;二是对调查项目如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大项目如何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项目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调查提纲;三是如何制定与分类标准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对获得的资料能进行统计处理。
3.培训调查人员,做好前期准备。选择有责任心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参与调查,通过培训使他们明了调查计划,了解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操作的方法步骤。同时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包括资料及有关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和调查工具的设计。如准备好问卷、调查表、测验量表、访谈提纲和记录卡片等。
4.试调查。任何的准备都有自己的不足,因此,需要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调查问卷以及工作方案。这是调查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如果忽略它,在实际调查中必将走弯路。
5.实施调查。在前四个步骤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情况,占有资料。在实施调查过程中,要有开放的心态,面临实际调查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调整调查计划。
6.整理分析材料,得出调查结果。在详细占有调查资料后,就是对庞大而零乱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就是对资料进行鉴别、核查,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鉴别过的资料分类编号、登记,以便查阅研究。分析就是对全部有效资料进行统计整合,从中得出结论。
7.写出调查报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二、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和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干预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验证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实验,要么是变化某个条件而使其余条件保持恒定,要么是让多个条件同时变化,分析这些条件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无论哪种教育实验,都具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教育实验必须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其次,要主动变革研究对象,即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就是对自变量的操作。第三,实验研究必须控制条件。通过采用某些实际操作手段和多种方法,人为地控制或创设某些条件以证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由于教育现象和对象的独特性,教育实验又区别于一般的科学实验。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实验研究的对象上,教育实验是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正在成长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青少年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全面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其次,在作为主客体中介的实验物质手段上,教育研究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中进行。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教育研究实验由于教育现象变量的不确定性,教育概念范畴界限的模糊性和歧义,以及涉及到价值判断,且周期长,因素复杂,要想达到精确表达的量化分析是困难的。因此更强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通过教育实验,一方面可有效检验现有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同时可以发现新的教育规律。
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现实的教育实验研究是多种多样的,存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教育实验的分类标准:
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分为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三种。按实验研究对象的质和量,分为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三种。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分为试探性(或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三种。按实验范围,分为单科单项教改实验、多科多项综合实验、整体教改实验、常态实验与超常态实验五种。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两种。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三种。按实验场所,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三种。
各类分类方法,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不管是何种实验研究,都要在理论假设的指引下,根据研究的性质和任务,主动控制实验条件,排除无关因子的干扰,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教育实验研究的全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的结构序列。
1.实验的准备阶段
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在概述假设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这种指导性理论,启发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对实验的方向、范围以及如何搜集和解释数据资料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认识相对性的具体表现。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
在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并认真做好实验的推广工作,使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三、历史研究法
(一)教育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并且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要认识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因此历史研究方法早就成为人们进行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从而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探究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研究方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用历史法研究教育,涉及的主要对象是:研究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教育实际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通过历史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而且还有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的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是历史性、具体性和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历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历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对象是过去发生的经验事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经验事件的历史发展时间过程及具体内容的考察,借以探求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对它未来的基本趋势提出科学预言;其次,在研究过程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再现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具体性是指历史研究法是在丰富而具体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揭示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历史形式、全部丰富的内容以及各种相关因素,从中探寻基本规律。为了全面客观地把握教育的事实,文献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就非常重要。逻辑分析法是从纯粹的抽象理论的形态上来揭示对象的本质,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规律并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论概括,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演变的历史规律性,更深刻地认识那些还只是处在萌芽状态、常常表现得模糊不清的东西。
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二)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
1.教育历史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一般来说,教育的历史研究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这里应指出的是,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无条件地使用历史研究法,所以要权衡必要与可能。第二步,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搜集、研究与问题有关的史料,并用各种方式对所收集到的史料进行鉴别真伪。通过史料再现与反映教育问题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事实。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进行分析探讨,以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弄清不同时期 具体发展的“所以然”和“为什么”,从而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2.运用教育历史研究法应注意的事项
历史研究要求保证它的客观性,因为历史它本身是客观的,不允许对它进行任意增删和改变。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历史研究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资料来源有两种,一是第一手资料或原始资料。包括原始文件、真正参加者或直接观察者的报告、调查报告,被研究的教育家的专著、演讲槁、日记等。一是第二手信息资料或间接资料。包括各类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类编辑物等。第一、第二手资料的划分是相对的,要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来加以确定。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鉴别一般分为两种,即外在评价和内在评价。历史研究中的外在评价是指评价文献的有效性,即文献在哪里产生的,什么时候产生的,谁记录的?主要确定文献的真伪或真实性,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内在评价是历史研究中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值得信任的程度,强调的重点从材料作为一种资源转到材料内容本身,即确定文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辨伪考证、年代考证、地点考证、作者考证和文献原形考证等几种。其次,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的古今关系、史与论关系、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第三,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研究者要本着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指导,自觉表现出对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课题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对发展变化特点及趋势的深刻认识和洞察,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如果缺乏历史感和现实感是不可能搞好历史研究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借鉴吸收有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开阔自己的理论思维视野,借助科学合理的认识工具,在现实与历史的双向考察中深入研究教育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四、比较研究法
(一)教育比较研究法的概念及类型
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比较研究的实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比较研究,选定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通过比较分析,在搜集文献情报与资料过程中,不仅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定性鉴别,而且有助于揭示一些比较专深的不易明察的资料信息;在进行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时,也需要运用比较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理论研究的结果与观察、实验得出的事实之间是否一致作出判断,从而对理论研究的结果进行实践检验。教育比较研究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识活动,因而产生了多种类型。比如: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形式比较和内容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等等。英国有的学者把它归纳为两种比较方法,一是经验范例法,二是历史和解释法。我国学者通常将教育比较研究法分为三类:一是同类比较研究与异类比较研究。同类比较研究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而认识异同的方法,可以找到同类事物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异类比较研究是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通过比较表面相异的两类对象以发现异中之同,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二是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前者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发展变化,是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来研究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以动态观点来研究现状,揭示其历史演化性,从而弄清其发展的来龙去脉。后者是对同时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因为每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必须在相互关系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横向比较研究是按空间结构的横断面展开的,强调的是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中研究事物的异同,分析其原因。三是定性分析比较研究与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前者是通过事物间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而定量分析比较研究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对某个复杂问题进行探讨时,往往要采用多种比较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比较,从而在整体上全面认识研究对象。
(二)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及其实施要求
1.教育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要明确比较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特点决定比较的内容,二是按比较主题统一进行比较。第二,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搜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第三,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和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第四,作出比较结论,并对结论进行理论与实践的验证。
2.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保证可比性,即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做到比较的标准要统一、比较的范围、项目要一致和比较的客观条件要相同。其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于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客观性,能反映普遍情况,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第三,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即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为了运用好比较研究法,我们必须克服主观片面性,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不能仅凭一些似是而非、片面零碎的材料轻率下结论。
五、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的概念及分类
个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如对一个或几个优等学生进行个案分析,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如对某个班级或学校或某一学生群体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个案研究法具有个别性和典型性特征。通过对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研究,如对某个学生采取特殊教育的追踪研究,或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诊断性研究,有利于研究者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真正实行因材施教。同时,个案研究法有利于研究者了解班级或学校的情况,及时收集对自己教育举措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和内容,可将个案研究法分为以下几种: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作品分析法。研究者在选中某一方法后,需要合理安排,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全身心投入,否则难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二)个案研究法的实施步骤
1.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只有明确研究对象,确立研究的目的,才能有效地开展个案研究。为此,研究者要制定个案研究的计划,对研究的对象、观察的内容、研究的目的及方式途径要做到心中有数。必须注意的是研究者要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不具有典型性的个人或团体一般不宜作为个案研究法的研究对象。
2.选择操作方法
在围绕确立的研究设计计划进行研究时,要注意操作方法的合理运用。在追踪研究中要合理设置可比较的对象,探寻问题形成的真正原因;在临床研究中要注意谈话的技巧、提问的方式及问卷的设计,以获得客观公正的事实作为研究材料。一旦操作方法确定后,研究者就要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3.及时记录收集的材料
不论采用哪种具体形式进行个案研究,都要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工作。因个案研究有时要进行很长时间,如不及时记录所获得的信息,就可能遗失很多有价值的真实材料,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4.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研究结论
研究者对收集的各种个案资料进行认真整理与分析,作出科学的判断,以揭示个案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最终提出改进个案的合理化建议,以促进个案的完善发展。
六、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及特点
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是通过实践者自身的实践进行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是库尔特?勒温于1944年提出的概念。他指出“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为实践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这可以看作是行动研究的雏形。澳大利亚的凯密斯是《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行动研究”词条的撰写人,他认为行动研究法是“由社会情景(包括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论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背景的理解,进行反思研究。”
20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用于教育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一度成为“教育行动研究”的中心,50年代后期逐渐衰退,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行动研究”重新受到重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方法出现的较晚,对此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且从不同角度阐述,但是其中许多内涵是共同的,如教育行动研究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是将研究者与实践者结合起来的方法等。我国学者陈桂生教授就提出中小学教师应成为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强调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进行合作研究,通过平等的合作研究,共同参与对教育行动的反思,破译行动的意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层面来理解教育行动研究:一般与特殊相结合,教育行动研究法是在通常情况下对一定问题所作的分析和决策;专业科研人员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两者都参与从计划制定到结果评价的全过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始终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连续评价和即时评价相结合,在动态的情况下,根据目标的要求,持续不断地对每一次行动的修改作出即时评价,以达到改进实际工作的最终目的。
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解决某一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二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三是以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合作方式进行研究;四是在动态环境下能在较短时间内显示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效能。教育行动研究所追求的是实际成效,而要可靠地确定行动成效,确定行动的结果与行动本身、行动本身与活动环境之间必然的联系,就必须作专门的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旨在提高教育行动的自觉程度,使行为者从被动变为主动,直到获得行动的自由。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教育行动研究是通过日常观察和记录、开会讨论、录音录像、个案研究、个人报告、阶段报告等手段来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基础上的自我调整的螺旋结构,以及对这一结构进行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各个程序步骤落实的具体技术上的。其实施步骤一般如下:
1.预诊
用分析和评判的眼光对待每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
2.初步研究
成立由研究者、教师、家长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预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充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或许这些看法是分散的、不全面的,但是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制定总体计划的参考意见。进行初步研究时,研究小组的成员首先必须做到尽可能地占有资料,包括所有与这一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录音等资料,并且将在小组讨论中得到的启示带到全体人员中去,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订作好诊断性评价。
3.拟订总体计划
这是最初设想的系统化,也是行动研究过程中各个步骤得以落实的蓝图。教育行动研究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要根据行动中的信息反馈对计划即时进行修改或更正。
4.制定具体计划
这是总体计划实现的具体措施,对它的先后顺序的安排将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
5.行动
这是落实行动具体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研究工作成效的关键。因为这里所说的行动,并非是对原先行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具体计划指导下,在研究人员、行动人员、家长及教师的共同协作下,对原先行动加以干预,乃至代之以研究所要形成的行动过程。
6.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并非以解释的完美与否为标准,而是以实际问题解决的程度为依据。
从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动态之中,都是可以修改的;包括研究者、教师和家长在内的全体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贯彻始终的。
材料Ⅹ-1
第一流的教育家
陶行知
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就不必说了,第二第三两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小惊大怪。如同小孩子见到生人,怕和他接近。犹如小孩子遇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它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子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助,走几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怜。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需胆量放大,讲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
(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从前的秀才以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门”就变做“不敢出门”了。我们现在的学子,还没有解脱这种风气。试将各学校的《同学录》拿来一看,毕业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务,那在外省服务的,已经不可多得,边疆更不必说了。一般有志办学的人,也专门在有学校的地方凑热闹,把那边边疆和内地的教育,都置之度外。推其缘故,只有一个病根,这病根就是怕。怕难,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的埋没了一生。我们还要进一步看,在这些地方,究竟是谁的山河?究竟是谁的同胞?教育保国究竟是谁的责任?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它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种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但是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究竟要由什么学校去造就?究竟要用什么方法养成?可算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原载1919年4月21日《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9号
思考题:
通过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谈谈教育科学研究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理解教育科学研究对未来教师的意义。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利用所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