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 教育制度的意义
三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
(一)教育制度
?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 它
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
(二)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
制”)
?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返回
二 教育制度的意义
? 教育制度意义重大。科学而完备的教育制度不
仅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贯彻、对整个教育
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对青少
年身心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国家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三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一) 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
? 为了巩固与发展自己的统治地位, 政治上占主导地位
的阶级, 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对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培养对象等加以种种条件的限制, 使得不
同阶层的子弟进入不同的学校, 这样既为他们培养了
符合其要求的统治人才, 也教育出令其满意的劳动者 。
换句话说, 国家办什么样的学校, 规定什么样的人受
什么样的教育, 都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 。
(二 )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等因素;
?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 没有剩余的劳动资
料, 为了生存, 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 这就不可能让
一部分人脱离开具体的生产劳动, 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所以学校也就不可能产生;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由于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仍较低, 还没有出现专门的
航空, 电力等技术学校 。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随着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 自然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社会急
需各种技术人才, 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便应运而生 。 在信
息化社会里, 随着电子技术,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
用, 教育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如出现了空中学校,
网络学校等, 并建立了终身教育制度 。
(三) 受制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
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它直接影响着入学年龄、修
业年限的确定,影响着各级各类学校阶段的划分。
(四) 还受制于传统学制与国外现行学制的影响。
? 这是由教育的历史继承性和广泛传播性所决定。
比较符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宗旨。
返回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制度
一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二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一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发端于古代,形成于近代,日益完善于现代。
《礼记》中提及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蔗老于下
庠”,就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
国夏、商、周时的校、序、庠,在当时既是施政的地方,
也是施教的场所。《学记》上还明确记载了:“比年入
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
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涉及了修业年限,
以及不同年限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汉朝国学复兴,有
太学、
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地方则有郡国学,小学 ——,
庠”、“序”;私学有书馆。南朝设学校为馆,有儒学
馆、史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开我国专科学校之端。
唐代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
律学、书学、算学。前五者属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科
性质。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镇学。这是我国古代
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官学分中央和地方
两级,同时还有私学并存。官学的入学条件有着严格的
等级限制。以后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
都沿袭唐制。而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是在
劳动过程中通过师徒传递来进行的。
2、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拔人才的标准自然而
然地就成了学校培养的目标,并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内容。
如汉代实行的选士制度,是由郡国察举,“举贤良方
正”。京畿选送博士弟子入太学叫“贤良方正”;地方
选取名士,经策问录用,叫“孝廉秀才”。此为开选送
学生之始。到了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魏国政权的
确立有赖于同士族地主的合作,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
才是举”,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利益相冲突的。曹丕当政
后,就必须改变这种取士制度,以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
为了满足这种
政治要求,当时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于黄初元年
(公元 220年)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取士方案。各地
由有声望的人,尤其是士族豪门出任“中正”官,将当地
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品级选用。
前三品限于士族,做大官,为上品,四品以下则从“寒门”
中选,为下品,下品不能上升为上品,形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士族地主已失去政治上
的垄断地位,庶族地主的势力已发展到要求参政的地位。
这样,“九品中正”制就不怎么适应了。隋朝统治者为了
集中选士大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于 606年开始实行科
举考试,其特点就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
是由地方察举。
科举考试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如唐代,先由祭酒、
长史选出优秀的“生徒”和地方官吏选出“乡贡”,然
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省试中者必须送入国子监的太
学读书,酌加津贴,然后再到尚书省吏部复试,及格者
录用授官,不及格者越三年再试。科举考试越到后来越
脱离实际,弊病多端。特别是到明代,考试之法大为变
更,最突出的则为经义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
通常又称“制义”。“八股”文体,一文可分六段,计
为八比。第一段为“破承题”。“破题”即解说题意,
二句或三、四句;“承题”是承上接下,四、五句。第
二段为“小讲”,用首二比,是正文初入讲处。第三段
为“提比”,用三、四比。
第四段是“中比”,用五、六比,与三、四比大同小
异而不重复。第五段为“后比”,即七、八比,为一篇
文章最紧要处。第六段为“束比”,是总会全文,咏叹
数句,附二小比于后作结束。其空虚无物,束缚思想莫
甚于此。“八股取士制”到一八八九年才取消。而科举
制度在我国盛行一千三百年,直到一九 O六年才被废除。
这一制度渐渐地使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学生着重死记
硬背,多少人为求得“功名”,白白地消逝了青春年华。
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古代书院制度
唐末、五代时,战乱连年,学校几乎停废,加上科
举考试流弊很多,一些学者名流、中小地主为了研究
学术,传播思想,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参政,
便选择风景胜地修舍讲学,即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
私立大学 —— 书院。书院其名始于唐,建制于五代。
南唐九三 O年左右,开始建书院讲学。它盛行于宋代,
著名的有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应天府、茅山
六大书院。直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 1896年)才废院
建学,约近千年的历史。书院是由私人自筹经费,它
与官学不同,教育非为科举准备,并主张学术自由,
强调自学、讨论,并注重个别指导。这实为自由讲学、
自学讨论之先声。由于书院在政治上代表“清议”,常评
论朝政、揭露敝政。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权者。明朝
中后期,便发生了四次废书院的事件:第一次是明世宗嘉
靖十六年( 1537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第三次是明
神宗万历三年( 1575年);第四次是明熹宗天启年间
( 1621—— 1627),因东林党事件而废书院。尽管后来
书院的性质有所变化,与科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毕
竟对培养青年学子,传播学术思想和宣传政治文化方面作
出了贡献,而且早先的那种学术自由、自学讨论的良好学
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我国近代教育制度
1、壬寅癸卯学制
“洋务运动”,特别是“维新运动”以后,新思想、新技
术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
曾经提出过改革学制的建议。一九 O二年,清朝管学大臣
张百熙模仿日本学制,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将整个
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计二十二年。后因荣庆从中作梗,
未能施行。一九 O三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荣庆
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以一九 O二年制定的学制为基础,
史称“壬寅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学制。这
个学制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 13年),分三级:
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学);高等小学四年。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一级五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
( 11-12年),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
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并设有师范、实业学堂,以
及进士馆、仕学馆等。这个学制的特点是:修业年限太长,
从小学到大学通儒院毕业共二十六年;还保留了封建残余,
如专为贵族子弟设进士馆、仁学馆等;女子无教育地位。
一九 O五年以后,清政府对这个学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如通令设立半日堂,专收贫寒子弟;一九 O七年颁布了
《女子小学堂章程》,开始对女子实行初等教育,但男女
分校;还颁行了《简易识字学塾章程》,专为年长失学的
成人而立。
2、壬子癸丑学制
这是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对学制的改革,新学
制于一九一二年九月间公布的,即壬子学制。以后陆续有所
变动、补充,于次年基本完成,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
个学制规定: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三
年,大学三至四年,共计十七至十八年。其特点是:修业年
限较短,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改学堂为学校,消除清末为
贵族族设立学校的特权;除高等师范外可私立,奖励私人办
学;禁止读经,唱歌列为必修课;规定初等学校男女可同校
,中学、师范、职业学校可为女子独立设学校。这个学制是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3、壬戌学制
这是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提出的改革方案。一九二二年九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济南
召开了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加
以修正。同年十一月正式公布。这就是“壬戍学制”。这个
学制也称“六、三、三”制。它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
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
六年。初中可设职业班。高中分普通、农、工、商、师范、
家政科。其特点是: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加强了
职业、师范教育;受美国影响,不提教育宗旨,用选科制;
大学设有预科,上课以分钟计算,中学采用学分制。这个学
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三)新中国教育制度
1、新学制的萌芽
我国的新学制萌发于老解放区的教育制度。在当时的特
殊环境下,学校的类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都是从
实际出发,根据当时革命和生产的需要,因地制宜,依
靠群众,多种形式办学。主要特点是:灵活机动,无统
一完整的系统;干部教育先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先于
儿童教育;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等。这为新学制的建立
作了必要的准备。
2、新学制的建立
全国解放以后,我国学制实际上存在两种系统。一是老解
放区的教育制度;一是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经过初步改造
了的旧教育制度。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使教育
事业能够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改革学制就势在必行了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人民
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
学方法”的政策精神,继承老解放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批判吸收旧学制中有用的合理的部分,并结合我国当时
的实际情况,中央政务院于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颁布了《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
新学制的内容:幼儿教育( 3-6岁);初等教育( 7-
12岁),包括小学及成人初等学校;中等教育( 13-18
岁),包括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
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以
及各种政治学校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
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的特种学校。这个学制是符合当时
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
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明确规定
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
种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政
治教育的机会,清除了学校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性质,
肃清了国民党对学校的特务统治;它吸收了老解放区的
办学经验,并体现了方针、任务的高度统一性和方法、
方式的高度灵活性。为了执行这一学制,党和人民政府
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选派大批干部到学校工作,
加强了党对学校领导;兴建了一批师范学校、短期师资
培训班来培养和提高教师;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对课程、教材进行了初步改革等。这次学制改革促进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高等学校专修科、专门学院迅
速增长,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不过,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对统一性强调过多,对灵活性注意不够,致使有的
规定无法贯彻下去,这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
3、新学制的发展和完善
一九五一年的新学制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需
要不断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如工农速成中学在完成任
务后就停办了,同时还创办了业余高等学校等。特别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一九五八年九月发布
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 两条腿走路, 的
方针。具体表现为, 三个结合, 的原则和, 六个并举,
的方法。
一九五八年以后,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试验。如提早
入学年龄的试验( 6岁入学)。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
小学十年一贯制试验,(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
年)。为了贯彻, 两条腿走路, 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
学,出现了三类主要的学校: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学校。
一九六四年,中央正式提出了, 两种教育制度,,这反映
了国民经济发展对教育制度的客观要求。但是, 文革, 中,
由于, 极左, 路线影响,,两种教育制度, 受到 攻击。
返回
1、学前教育(或启蒙教育)
它包括托儿所和幼儿园两级。托儿所不仅仅是照料孩
子的生活,还负责孩子的教育,启迪他们早期的智慧
萌芽。尽管它主要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点以及
村镇代办,但也应属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不可忽
视。它主要招收一至三岁儿童。幼儿园主要是对学前
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及其个
性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它
主要招收三至六岁儿童。
二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2,初等教育
这是指小学教育 。 主要是招收年满六 ~七周岁儿童入学,
城市一般是六周岁, 农村一般是七周岁 。 但目前在城市里
有的也提前到五周岁或五周半, 农村也有提前到六周入学
的, 而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还有八岁入学的 。 学制年限
基本上是五 ~六年, 大部分农村地区多采用五年制, 并逐
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 小学阶段主要是进行最基本的
读, 写, 算的教育和人格教育, 为在中学阶段进一步学习
作好必要的准备 。 另外, 还有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成人初等
业余补习教育, 这主要是扫盲教育, 它没有年龄大小和时
间长短的限制 。 现在我国不仅从法律上保证了普及初等义
务教育, 而且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 。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提
高质量 。
3,中等教育
我国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 年限各为三年, 其任务是
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
生 。 我国已从法律上规定将初中教育列入普及义务教
育的范围, 也就是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 目前我国
初中毕业生有四个去向:一是升入中等专业学校, 简
称, 中专, ;二是升入普通高级中学;三是升入职业
高级中学;四是直接流向社会, 成为社会劳动者或待
业青年 。 目前我国正努力普及高中教育, 争取到 2010
年全国 75%的地区, 到 2020年全国 85%的地区普及高
中教育 。 但目
前面临的问题还不少,如职业高中的发展困难不
少,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应如何协调发展?从办
学形式看,还要大力发展中等的广播、电视、函
授教育和厂矿、企业内部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并逐步完善其体制。另外,高考制度还有待完善,
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象仍然
存在等等。
4、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高等专科教育( 2-3年)、本科
教育( 4-5年)和研究生教育( 2-6年)。这也可分为
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教育三种。全日制主要的是
指正规的高等院校,它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
学历者。半日制和业余的主要是指夜大、函大、电
大、职大以及自学等,这些学校或通过考试择优录
取,或志愿报名参加学习,无年龄限制。我国高等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
面实现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各类高级专
门人
才。为了发挥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等
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积极支持企业、集
体和个人(包括海外友人)出钱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内部结构
不尽合理,农业高等院校太少,这与我国九亿农业人
口是很不相适应的,还有人事制度的现状制约毕业生
分配和就业问题,还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教
育思想和理念问题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讨和发展。
5、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制度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人们要适
应社会,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特别是二十世
纪七十年代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制度(国外也叫回
归教育)在各国逐渐建立。我国也是如此,在上个世纪
九十年代开始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
也可分为中等继续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两个层次。从形
式上看,可分为在职平时学习和脱产集中学习两种。一
般要求各行业的工作人员每工作五年左右应脱产集中学
习一次,时间应不同行业的特点而定。就是离开工作岗
位的离退休人员也应尽可能地接受继续教育,做到老有
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如老年大学。
入学年龄 层次 年级
高等
教育
6
5
4
3
2
1
中等
教育
3
2
1
3
2
1
研究
机构
研究生
教 育
业余
高等
教育
(夜大、
电大、
函大、
自学 )
高
等
继
续
教
育大学和专门学院
专科学校
普通
高中
职业
高中
中等专业技术
学校 (农、工、
医师、服务 )
初 级 中 学
中
等
继
续
教
育
18,19岁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系统图
入学年龄 层次 年级
初等
教育
6
5
4
3
2
1
启蒙
教育
大班
中班
小班
12,13岁
6,7岁
等
补
习
学
校
成
人
业
余
初
小 学
幼儿园
托儿所
返回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 当前国外教育制度改革的动向
二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 当前国外教育制度改革的动向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变成了复杂劳动,劳动
者必须受到职业和技术的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劳动,才能
有就业的可能。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美国前教育
总署署长马奈提出了生计教育(或叫就业教育 Career
Education) 理论。其重点是在中学,中学总是有就业和
升学的双重任务。要求中学学术与职业科并重。同时由
于人类的知识技术更新飞快,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
须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这样,法国教育家保罗 ·郎格郎在 1956年又提出了终生教
育(或继续教育)的思想。 1981年,日本已将这种理论
作为自己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五十年代末,由于
苏美争霸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天才儿童教育的普通重视。
改革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重视学前教育, 入学年龄提前 。
英国规定三至五岁儿童受学前教育, 日, 美是三至六岁,
法国规定从两岁开始, 瑞典全日制学校理论上是六个月至
七岁 。 如 1969-1970年度, 三至六岁儿童入学率如下:比利
时 96%,法国 84%,荷兰 70%,英国 58%,美国 57%,日
本 50%。 二十世纪末, 四至五岁儿童入园率, 法国为 90%,
日本为 100%。 就一个国家幼儿教育的发展来说也是很快的 。
如日本, 1947年, 三至六岁儿童入园率为 7.5%,1960年为
26.9%,1976年是 63.5%。 前苏联还为父母们开办了社会大
学和教育辅导站 。 市内每个区都有这种大学和辅导站 。 随
着幼儿教育的发展,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国儿童小学入
学年龄有所提前 。 一般都是六岁 ( 约 80个国家, 如美, 日,
法, 罗, 苏等 ), 七岁 ( 约 34个国家 ), 有的是五岁 ( 约
十九个国家, 如北欧几国 ) 。
( 二 ) 重视, 天才, 儿童的教育 。
这里讲的, 天才,, 不是唯心主义者赋予这个词的涵义,
它是指因遗传,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儿童才华的早现,
即, 早慧, 儿童;或某一方面很早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超出同龄人, 所以, 天才, 不是, 全才, 。 我们一般习
惯称他们为, 天才, 或, 神童,, 日本称, 英才,, 西
方也叫, 天才, 。 二战以后, 特别是五, 六十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发现和教育 。 美国一九七
三年公布了, 天才教育法,, 设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和
天才儿童鉴别机构, 对天才儿童实行早期教育 。 苏联不
仅在学校里开设供天才儿童学习的选修课, 而且学校还
附设有为天才儿童服务的专门机构, 并通过学科竞赛,
将优胜者集中于另一种学校进行特殊教育 。 日本更是如
此特别重视儿童
的早期教育和培养 。 他们认为, 首先是儿童, 然
后才是, 英才, 。 也就是说, 英才, 是教育和培
养出来的 。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他们就创
办了以培养尖子儿童为目标, 学生少而精, 师资
力量雄厚的, 企业大学,, 侧重于培养, 二十一
世纪的领导人, 。 我国从 1979年开始由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率先创办少年班 。
( 三 )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美国和加拿大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十二年, 即普及到
高中阶段 。 普及率达 90%以上 。 日本一九六一年为九年,
七十年代初为十二年, 入学率达 99.8%。 法国是九到十
年 。 苏联是八到九年, 现在也是十年以上 。 朝鲜民主主
义人民共和国则为十一年 。 朝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进
行了四次重大的学制改革:一九四六年进行了第一次改
革, 这是在朝鲜人民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教育
制度 。 一九五九年, 朝鲜正处在千里马运动的高潮时期,
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 第二次学制改革
停办
了普通高中和中专 ( 至 60年代末又恢复了普通高
中 ), 扩建技术学校, 新设立了高等技术学校 。 一
九六七年, 进行了第三次重大改革, 开始普及九年
制技术义务教育 。 一九七二年, 第四次改革, 开始
普及十年制高中义务教育和一年制学前义务教育,
共十一年 。 在这基础上, 一九七七年九月, 朝鲜政
府提出了为普及大学义务教育做好准备工作的战斗
任务 。 这些改革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
(四)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并发展企业内部
职业技术训练系统。
日本曾提出要使“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
化。”他们办的多半都是综合中学,单独的职业中学
或预科中学较少。美国 1973年第一届生计教育会议由
全国商会主办,邀请全国第一流的工企业家、教育家、
劳工领袖,聚集一堂研究工企业、劳工共同体在生计
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1976年全国第二次生计
教育会议,有一万五千人参加,这在教育史上是罕见
的,大会决议要求“教育、工商企业和社区为实施生
计教育而结成牢固的联盟。”给实施生计教育专门拨
款。
现在大批工商企业都为学校师生提供生产实习, 技
术训练场所和教师 。 原西德的职业教育办得更好 。
他们规定学徒工必须进职业学校, 要想成为正式工
人必须有职业教育合格证 。 他们的职业教育质量高,
西欧共同体决定, 西德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青年在
其他国家同样有就业机会 。 另外, 各国还有小学修
业年限缩短, 初中修业年限延长的趋势, 以便在初
中阶段扩充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减轻学生负担 。
( 五 )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类型日趋多样化
1,内部结构层次增多
2,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短期大学
3,开放招生与严格选拔相结合
4、密切了高校与企业的关系,注意产、学、研相结
合
(六)继续教育迅速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开创了“开放大学”( Open
University),它是“为那些失去机会的人们提供本科或
研究生水平的高等教育而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开始
时,招收比大学生年龄大的学员,通过函授、电视、广播
进行教学,在地方上进行小组讨论,短期寄宿学习及暑假
学校学习。入学不要求具备正规学历。开放大学的学位是
通过积累学分而获得的,一般的每年可得一学分,取得六
学分可得一般学士学位,取得八学分时,可得荣誉学士学
位。
另外,英国罗宾斯委员会关于高等教育问题的报告,
把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继续教育院校说成是“所有提
供中学以上教育的学院” 。包括艺术学院、技术学
院、商学院、农学院,共七百所院校。它们组成属
于公立部分的中等以上学校的大部分。其中大多数
受地方行政机构领导,主要提供部分时间制的次于
大学的教育,但在这些院校中读高级课程的入学人
数增加得很快。美国和前苏联的成人教育都很发达。
二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 一 )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首先,, 宪法, 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精神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99年 3月 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通过 ) 第十九条规定:,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提
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发展中等教育,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 国家发展各
种教育设施, 扫除文盲, 对工人, 农民,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
行政治, 文化, 科学, 技术, 业务的教育, 鼓励自学成才 。 国家鼓励集
体经济组织, 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
教育事业 。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第四十五条规定,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 聋, 哑和其他残疾的公民
的劳动, 生活和教育 。,
第四十六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国家
培养青年, 少年, 儿童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其次,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要根据党中
央和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 5月
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 4月
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 2月 13日由中共
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1995年 3月 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6年 5月
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
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年 8
月 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
议通过)
(二)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进一步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是普通
中学比例过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特别
是由于受到片面追求高学历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些中专学校因生员不足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2、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层次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使我国高等教育
的毛入学率达到了 15%。但少数地方和高校也存在
不顾办学条件盲目发展规模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专科
学校盲目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专科学校盲目升格为本科
院校的现象,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我国
的高等教育健康而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我国在上个世纪 80年代以前的成人教育,主要目的在
于扫除文盲和补习文化。以后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尤
其是“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以后,成人教育又有了
新的内涵,发展也更为迅速。
4,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社会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
增加, 父母对子女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 。 与此同时,
近几年, 我国不断加大发展社会教育的力度, 采取了一
系列的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课后思考题
? 1、通过本章的学习,请你谈谈教育制度如何创
新。
? 2、你怎样看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 3、分析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 4、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扩招后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返回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 教育制度的意义
三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
(一)教育制度
?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 它
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
(二)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
制”)
?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返回
二 教育制度的意义
? 教育制度意义重大。科学而完备的教育制度不
仅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贯彻、对整个教育
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而且对青少
年身心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国家早出人才、
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三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一) 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
? 为了巩固与发展自己的统治地位, 政治上占主导地位
的阶级, 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对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培养对象等加以种种条件的限制, 使得不
同阶层的子弟进入不同的学校, 这样既为他们培养了
符合其要求的统治人才, 也教育出令其满意的劳动者 。
换句话说, 国家办什么样的学校, 规定什么样的人受
什么样的教育, 都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 。
(二 )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等因素;
?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 没有剩余的劳动资
料, 为了生存, 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 这就不可能让
一部分人脱离开具体的生产劳动, 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所以学校也就不可能产生;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由于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仍较低, 还没有出现专门的
航空, 电力等技术学校 。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随着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 自然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社会急
需各种技术人才, 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便应运而生 。 在信
息化社会里, 随着电子技术,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
用, 教育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如出现了空中学校,
网络学校等, 并建立了终身教育制度 。
(三) 受制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
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它直接影响着入学年龄、修
业年限的确定,影响着各级各类学校阶段的划分。
(四) 还受制于传统学制与国外现行学制的影响。
? 这是由教育的历史继承性和广泛传播性所决定。
比较符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宗旨。
返回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制度
一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二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一 我国教育制度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学制发端于古代,形成于近代,日益完善于现代。
《礼记》中提及的“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蔗老于下
庠”,就是古代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学校教育。我
国夏、商、周时的校、序、庠,在当时既是施政的地方,
也是施教的场所。《学记》上还明确记载了:“比年入
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
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涉及了修业年限,
以及不同年限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汉朝国学复兴,有
太学、
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地方则有郡国学,小学 ——,
庠”、“序”;私学有书馆。南朝设学校为馆,有儒学
馆、史学馆、文学馆、玄学馆,开我国专科学校之端。
唐代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崇文馆、弘文馆、
律学、书学、算学。前五者属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科
性质。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镇学。这是我国古代
封建社会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官学分中央和地方
两级,同时还有私学并存。官学的入学条件有着严格的
等级限制。以后封建社会各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
都沿袭唐制。而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技术教育仍然是在
劳动过程中通过师徒传递来进行的。
2、人才选拔制度
它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拔人才的标准自然而
然地就成了学校培养的目标,并左右着学校教育的内容。
如汉代实行的选士制度,是由郡国察举,“举贤良方
正”。京畿选送博士弟子入太学叫“贤良方正”;地方
选取名士,经策问录用,叫“孝廉秀才”。此为开选送
学生之始。到了三国时期,士族制度形成,魏国政权的
确立有赖于同士族地主的合作,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
才是举”,这是与士族地主的利益相冲突的。曹丕当政
后,就必须改变这种取士制度,以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
为了满足这种
政治要求,当时士族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于黄初元年
(公元 220年)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取士方案。各地
由有声望的人,尤其是士族豪门出任“中正”官,将当地
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品级选用。
前三品限于士族,做大官,为上品,四品以下则从“寒门”
中选,为下品,下品不能上升为上品,形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代,士族地主已失去政治上
的垄断地位,庶族地主的势力已发展到要求参政的地位。
这样,“九品中正”制就不怎么适应了。隋朝统治者为了
集中选士大权,团结广大庶族地主,于 606年开始实行科
举考试,其特点就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
是由地方察举。
科举考试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如唐代,先由祭酒、
长史选出优秀的“生徒”和地方官吏选出“乡贡”,然
后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省试中者必须送入国子监的太
学读书,酌加津贴,然后再到尚书省吏部复试,及格者
录用授官,不及格者越三年再试。科举考试越到后来越
脱离实际,弊病多端。特别是到明代,考试之法大为变
更,最突出的则为经义采用排偶文体,称为“八股”,
通常又称“制义”。“八股”文体,一文可分六段,计
为八比。第一段为“破承题”。“破题”即解说题意,
二句或三、四句;“承题”是承上接下,四、五句。第
二段为“小讲”,用首二比,是正文初入讲处。第三段
为“提比”,用三、四比。
第四段是“中比”,用五、六比,与三、四比大同小
异而不重复。第五段为“后比”,即七、八比,为一篇
文章最紧要处。第六段为“束比”,是总会全文,咏叹
数句,附二小比于后作结束。其空虚无物,束缚思想莫
甚于此。“八股取士制”到一八八九年才取消。而科举
制度在我国盛行一千三百年,直到一九 O六年才被废除。
这一制度渐渐地使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学生着重死记
硬背,多少人为求得“功名”,白白地消逝了青春年华。
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古代书院制度
唐末、五代时,战乱连年,学校几乎停废,加上科
举考试流弊很多,一些学者名流、中小地主为了研究
学术,传播思想,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参政,
便选择风景胜地修舍讲学,即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
私立大学 —— 书院。书院其名始于唐,建制于五代。
南唐九三 O年左右,开始建书院讲学。它盛行于宋代,
著名的有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应天府、茅山
六大书院。直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 1896年)才废院
建学,约近千年的历史。书院是由私人自筹经费,它
与官学不同,教育非为科举准备,并主张学术自由,
强调自学、讨论,并注重个别指导。这实为自由讲学、
自学讨论之先声。由于书院在政治上代表“清议”,常评
论朝政、揭露敝政。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当权者。明朝
中后期,便发生了四次废书院的事件:第一次是明世宗嘉
靖十六年( 1537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第三次是明
神宗万历三年( 1575年);第四次是明熹宗天启年间
( 1621—— 1627),因东林党事件而废书院。尽管后来
书院的性质有所变化,与科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毕
竟对培养青年学子,传播学术思想和宣传政治文化方面作
出了贡献,而且早先的那种学术自由、自学讨论的良好学
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我国近代教育制度
1、壬寅癸卯学制
“洋务运动”,特别是“维新运动”以后,新思想、新技
术影响着我国的教育。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
曾经提出过改革学制的建议。一九 O二年,清朝管学大臣
张百熙模仿日本学制,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将整个
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计二十二年。后因荣庆从中作梗,
未能施行。一九 O三年,清政府令张之洞、张百熙、荣庆
等人共同重拟学堂章程,以一九 O二年制定的学制为基础,
史称“壬寅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学制。这
个学制分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 13年),分三级:
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七岁入学);高等小学四年。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一级五年;第三阶段是高等教育
( 11-12年),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
学堂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并设有师范、实业学堂,以
及进士馆、仕学馆等。这个学制的特点是:修业年限太长,
从小学到大学通儒院毕业共二十六年;还保留了封建残余,
如专为贵族子弟设进士馆、仁学馆等;女子无教育地位。
一九 O五年以后,清政府对这个学制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如通令设立半日堂,专收贫寒子弟;一九 O七年颁布了
《女子小学堂章程》,开始对女子实行初等教育,但男女
分校;还颁行了《简易识字学塾章程》,专为年长失学的
成人而立。
2、壬子癸丑学制
这是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对学制的改革,新学
制于一九一二年九月间公布的,即壬子学制。以后陆续有所
变动、补充,于次年基本完成,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
个学制规定: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中学四年,大学预科三
年,大学三至四年,共计十七至十八年。其特点是:修业年
限较短,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改学堂为学校,消除清末为
贵族族设立学校的特权;除高等师范外可私立,奖励私人办
学;禁止读经,唱歌列为必修课;规定初等学校男女可同校
,中学、师范、职业学校可为女子独立设学校。这个学制是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的学制。
3、壬戌学制
这是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提出的改革方案。一九二二年九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济南
召开了学制会议,将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加
以修正。同年十一月正式公布。这就是“壬戍学制”。这个
学制也称“六、三、三”制。它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
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
六年。初中可设职业班。高中分普通、农、工、商、师范、
家政科。其特点是:小学年限缩短,中学年限延长;加强了
职业、师范教育;受美国影响,不提教育宗旨,用选科制;
大学设有预科,上课以分钟计算,中学采用学分制。这个学
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补补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三)新中国教育制度
1、新学制的萌芽
我国的新学制萌发于老解放区的教育制度。在当时的特
殊环境下,学校的类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都是从
实际出发,根据当时革命和生产的需要,因地制宜,依
靠群众,多种形式办学。主要特点是:灵活机动,无统
一完整的系统;干部教育先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先于
儿童教育;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等。这为新学制的建立
作了必要的准备。
2、新学制的建立
全国解放以后,我国学制实际上存在两种系统。一是老解
放区的教育制度;一是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经过初步改造
了的旧教育制度。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使教育
事业能够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改革学制就势在必行了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人民
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
学方法”的政策精神,继承老解放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批判吸收旧学制中有用的合理的部分,并结合我国当时
的实际情况,中央政务院于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颁布了《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
新学制的内容:幼儿教育( 3-6岁);初等教育( 7-
12岁),包括小学及成人初等学校;中等教育( 13-18
岁),包括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
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以
及各种政治学校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
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的特种学校。这个学制是符合当时
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
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明确规定
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
种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政
治教育的机会,清除了学校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性质,
肃清了国民党对学校的特务统治;它吸收了老解放区的
办学经验,并体现了方针、任务的高度统一性和方法、
方式的高度灵活性。为了执行这一学制,党和人民政府
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选派大批干部到学校工作,
加强了党对学校领导;兴建了一批师范学校、短期师资
培训班来培养和提高教师;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对课程、教材进行了初步改革等。这次学制改革促进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高等学校专修科、专门学院迅
速增长,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不过,在执行过程中,
由于对统一性强调过多,对灵活性注意不够,致使有的
规定无法贯彻下去,这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
3、新学制的发展和完善
一九五一年的新学制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需
要不断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如工农速成中学在完成任
务后就停办了,同时还创办了业余高等学校等。特别是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一九五八年九月发布
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 两条腿走路, 的
方针。具体表现为, 三个结合, 的原则和, 六个并举,
的方法。
一九五八年以后,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试验。如提早
入学年龄的试验( 6岁入学)。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
小学十年一贯制试验,(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
年)。为了贯彻, 两条腿走路, 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
学,出现了三类主要的学校: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学校。
一九六四年,中央正式提出了, 两种教育制度,,这反映
了国民经济发展对教育制度的客观要求。但是, 文革, 中,
由于, 极左, 路线影响,,两种教育制度, 受到 攻击。
返回
1、学前教育(或启蒙教育)
它包括托儿所和幼儿园两级。托儿所不仅仅是照料孩
子的生活,还负责孩子的教育,启迪他们早期的智慧
萌芽。尽管它主要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点以及
村镇代办,但也应属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不可忽
视。它主要招收一至三岁儿童。幼儿园主要是对学前
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及其个
性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小学教育打好基础。它
主要招收三至六岁儿童。
二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2,初等教育
这是指小学教育 。 主要是招收年满六 ~七周岁儿童入学,
城市一般是六周岁, 农村一般是七周岁 。 但目前在城市里
有的也提前到五周岁或五周半, 农村也有提前到六周入学
的, 而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还有八岁入学的 。 学制年限
基本上是五 ~六年, 大部分农村地区多采用五年制, 并逐
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 小学阶段主要是进行最基本的
读, 写, 算的教育和人格教育, 为在中学阶段进一步学习
作好必要的准备 。 另外, 还有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成人初等
业余补习教育, 这主要是扫盲教育, 它没有年龄大小和时
间长短的限制 。 现在我国不仅从法律上保证了普及初等义
务教育, 而且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 。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提
高质量 。
3,中等教育
我国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 年限各为三年, 其任务是
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
生 。 我国已从法律上规定将初中教育列入普及义务教
育的范围, 也就是普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 目前我国
初中毕业生有四个去向:一是升入中等专业学校, 简
称, 中专, ;二是升入普通高级中学;三是升入职业
高级中学;四是直接流向社会, 成为社会劳动者或待
业青年 。 目前我国正努力普及高中教育, 争取到 2010
年全国 75%的地区, 到 2020年全国 85%的地区普及高
中教育 。 但目
前面临的问题还不少,如职业高中的发展困难不
少,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应如何协调发展?从办
学形式看,还要大力发展中等的广播、电视、函
授教育和厂矿、企业内部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并逐步完善其体制。另外,高考制度还有待完善,
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象仍然
存在等等。
4、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高等专科教育( 2-3年)、本科
教育( 4-5年)和研究生教育( 2-6年)。这也可分为
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教育三种。全日制主要的是
指正规的高等院校,它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
学历者。半日制和业余的主要是指夜大、函大、电
大、职大以及自学等,这些学校或通过考试择优录
取,或志愿报名参加学习,无年龄限制。我国高等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
面实现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各类高级专
门人
才。为了发挥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等
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积极支持企业、集
体和个人(包括海外友人)出钱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内部结构
不尽合理,农业高等院校太少,这与我国九亿农业人
口是很不相适应的,还有人事制度的现状制约毕业生
分配和就业问题,还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以及教
育思想和理念问题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讨和发展。
5、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制度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人们要适
应社会,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特别是二十世
纪七十年代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制度(国外也叫回
归教育)在各国逐渐建立。我国也是如此,在上个世纪
九十年代开始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
也可分为中等继续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两个层次。从形
式上看,可分为在职平时学习和脱产集中学习两种。一
般要求各行业的工作人员每工作五年左右应脱产集中学
习一次,时间应不同行业的特点而定。就是离开工作岗
位的离退休人员也应尽可能地接受继续教育,做到老有
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如老年大学。
入学年龄 层次 年级
高等
教育
6
5
4
3
2
1
中等
教育
3
2
1
3
2
1
研究
机构
研究生
教 育
业余
高等
教育
(夜大、
电大、
函大、
自学 )
高
等
继
续
教
育大学和专门学院
专科学校
普通
高中
职业
高中
中等专业技术
学校 (农、工、
医师、服务 )
初 级 中 学
中
等
继
续
教
育
18,19岁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系统图
入学年龄 层次 年级
初等
教育
6
5
4
3
2
1
启蒙
教育
大班
中班
小班
12,13岁
6,7岁
等
补
习
学
校
成
人
业
余
初
小 学
幼儿园
托儿所
返回
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 当前国外教育制度改革的动向
二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 当前国外教育制度改革的动向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劳动变成了复杂劳动,劳动
者必须受到职业和技术的训练才能适应这种劳动,才能
有就业的可能。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美国前教育
总署署长马奈提出了生计教育(或叫就业教育 Career
Education) 理论。其重点是在中学,中学总是有就业和
升学的双重任务。要求中学学术与职业科并重。同时由
于人类的知识技术更新飞快,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
须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这样,法国教育家保罗 ·郎格郎在 1956年又提出了终生教
育(或继续教育)的思想。 1981年,日本已将这种理论
作为自己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五十年代末,由于
苏美争霸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天才儿童教育的普通重视。
改革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 重视学前教育, 入学年龄提前 。
英国规定三至五岁儿童受学前教育, 日, 美是三至六岁,
法国规定从两岁开始, 瑞典全日制学校理论上是六个月至
七岁 。 如 1969-1970年度, 三至六岁儿童入学率如下:比利
时 96%,法国 84%,荷兰 70%,英国 58%,美国 57%,日
本 50%。 二十世纪末, 四至五岁儿童入园率, 法国为 90%,
日本为 100%。 就一个国家幼儿教育的发展来说也是很快的 。
如日本, 1947年, 三至六岁儿童入园率为 7.5%,1960年为
26.9%,1976年是 63.5%。 前苏联还为父母们开办了社会大
学和教育辅导站 。 市内每个区都有这种大学和辅导站 。 随
着幼儿教育的发展,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国儿童小学入
学年龄有所提前 。 一般都是六岁 ( 约 80个国家, 如美, 日,
法, 罗, 苏等 ), 七岁 ( 约 34个国家 ), 有的是五岁 ( 约
十九个国家, 如北欧几国 ) 。
( 二 ) 重视, 天才, 儿童的教育 。
这里讲的, 天才,, 不是唯心主义者赋予这个词的涵义,
它是指因遗传,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儿童才华的早现,
即, 早慧, 儿童;或某一方面很早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超出同龄人, 所以, 天才, 不是, 全才, 。 我们一般习
惯称他们为, 天才, 或, 神童,, 日本称, 英才,, 西
方也叫, 天才, 。 二战以后, 特别是五, 六十年代开始,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发现和教育 。 美国一九七
三年公布了, 天才教育法,, 设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和
天才儿童鉴别机构, 对天才儿童实行早期教育 。 苏联不
仅在学校里开设供天才儿童学习的选修课, 而且学校还
附设有为天才儿童服务的专门机构, 并通过学科竞赛,
将优胜者集中于另一种学校进行特殊教育 。 日本更是如
此特别重视儿童
的早期教育和培养 。 他们认为, 首先是儿童, 然
后才是, 英才, 。 也就是说, 英才, 是教育和培
养出来的 。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他们就创
办了以培养尖子儿童为目标, 学生少而精, 师资
力量雄厚的, 企业大学,, 侧重于培养, 二十一
世纪的领导人, 。 我国从 1979年开始由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率先创办少年班 。
( 三 )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美国和加拿大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十二年, 即普及到
高中阶段 。 普及率达 90%以上 。 日本一九六一年为九年,
七十年代初为十二年, 入学率达 99.8%。 法国是九到十
年 。 苏联是八到九年, 现在也是十年以上 。 朝鲜民主主
义人民共和国则为十一年 。 朝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进
行了四次重大的学制改革:一九四六年进行了第一次改
革, 这是在朝鲜人民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教育
制度 。 一九五九年, 朝鲜正处在千里马运动的高潮时期,
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 第二次学制改革
停办
了普通高中和中专 ( 至 60年代末又恢复了普通高
中 ), 扩建技术学校, 新设立了高等技术学校 。 一
九六七年, 进行了第三次重大改革, 开始普及九年
制技术义务教育 。 一九七二年, 第四次改革, 开始
普及十年制高中义务教育和一年制学前义务教育,
共十一年 。 在这基础上, 一九七七年九月, 朝鲜政
府提出了为普及大学义务教育做好准备工作的战斗
任务 。 这些改革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
(四)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并发展企业内部
职业技术训练系统。
日本曾提出要使“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
化。”他们办的多半都是综合中学,单独的职业中学
或预科中学较少。美国 1973年第一届生计教育会议由
全国商会主办,邀请全国第一流的工企业家、教育家、
劳工领袖,聚集一堂研究工企业、劳工共同体在生计
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1976年全国第二次生计
教育会议,有一万五千人参加,这在教育史上是罕见
的,大会决议要求“教育、工商企业和社区为实施生
计教育而结成牢固的联盟。”给实施生计教育专门拨
款。
现在大批工商企业都为学校师生提供生产实习, 技
术训练场所和教师 。 原西德的职业教育办得更好 。
他们规定学徒工必须进职业学校, 要想成为正式工
人必须有职业教育合格证 。 他们的职业教育质量高,
西欧共同体决定, 西德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青年在
其他国家同样有就业机会 。 另外, 各国还有小学修
业年限缩短, 初中修业年限延长的趋势, 以便在初
中阶段扩充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减轻学生负担 。
( 五 )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类型日趋多样化
1,内部结构层次增多
2,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短期大学
3,开放招生与严格选拔相结合
4、密切了高校与企业的关系,注意产、学、研相结
合
(六)继续教育迅速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开创了“开放大学”( Open
University),它是“为那些失去机会的人们提供本科或
研究生水平的高等教育而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开始
时,招收比大学生年龄大的学员,通过函授、电视、广播
进行教学,在地方上进行小组讨论,短期寄宿学习及暑假
学校学习。入学不要求具备正规学历。开放大学的学位是
通过积累学分而获得的,一般的每年可得一学分,取得六
学分可得一般学士学位,取得八学分时,可得荣誉学士学
位。
另外,英国罗宾斯委员会关于高等教育问题的报告,
把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继续教育院校说成是“所有提
供中学以上教育的学院” 。包括艺术学院、技术学
院、商学院、农学院,共七百所院校。它们组成属
于公立部分的中等以上学校的大部分。其中大多数
受地方行政机构领导,主要提供部分时间制的次于
大学的教育,但在这些院校中读高级课程的入学人
数增加得很快。美国和前苏联的成人教育都很发达。
二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 一 )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首先,, 宪法, 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精神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99年 3月 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通过 ) 第十九条规定:, 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提
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发展中等教育,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 国家发展各
种教育设施, 扫除文盲, 对工人, 农民,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
行政治, 文化, 科学, 技术, 业务的教育, 鼓励自学成才 。 国家鼓励集
体经济组织, 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
教育事业 。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第四十五条规定,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 聋, 哑和其他残疾的公民
的劳动, 生活和教育 。,
第四十六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 国家
培养青年, 少年, 儿童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其次,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要根据党中
央和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政策和法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 5月
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 4月
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 2月 13日由中共
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1995年 3月 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6年 5月
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
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年 8
月 29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
议通过)
(二)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进一步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是普通
中学比例过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特别
是由于受到片面追求高学历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些中专学校因生员不足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2、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层次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使我国高等教育
的毛入学率达到了 15%。但少数地方和高校也存在
不顾办学条件盲目发展规模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专科
学校盲目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专科学校盲目升格为本科
院校的现象,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我国
的高等教育健康而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我国在上个世纪 80年代以前的成人教育,主要目的在
于扫除文盲和补习文化。以后更多的是职业教育。尤
其是“终身教育”的概念提出以后,成人教育又有了
新的内涵,发展也更为迅速。
4,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社会教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
增加, 父母对子女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 。 与此同时,
近几年, 我国不断加大发展社会教育的力度, 采取了一
系列的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课后思考题
? 1、通过本章的学习,请你谈谈教育制度如何创
新。
? 2、你怎样看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 3、分析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 4、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扩招后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