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及新发展观参考资料
新一届政府提第二代发展战略 倡导共同富裕凤凰卫视3月6日消息 据香港文汇报报导,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指出,邓公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可以视作中国第一代发展战略;现在胡温体制所提出的五大协调发展的战略,则是第二代发展战略,其主题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共同富裕”。
此间观察家认为,纵观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贯穿全文。
直接面对社会矛盾报告提到的2004年的九个主要任务中,涉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就占四个,涵盖了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方方面面。温内阁更向人民承诺,将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区域发展、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并加快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中国国情研究专家近年来已经日益尖锐地强调,中国由于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差距等导致的人群和地区间的不平衡已经相当严峻。他们认为,温总理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政府直接面对当前社会尖锐的矛盾,决心通过努力化解矛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务实态度。
努力保护农民利益依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由1995年的2.8:1提高到2002年的3.1:1,如果把城镇居民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达到4:1甚至5:1。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政府报告尤其强调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中央计划在六大方面实现以上目标,其中引人注意的是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2004年中央财政投入增加3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0%。
为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报告中还明确把“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2004年工作的重点。
中国为防止经济过热装上“安全阀”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王建华 顾钱江)中国政府对目前出现的局部经济过热倾向表示强烈关注,担心如果不适时适度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而任其发展,局部过热就可能会扩散为全面过热。因此,中央政府开始为其高速增长的经济装上“安全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说,今年政府将更加注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起大落。
在此前的几个月内,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提醒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经济界不要盲目乐观,注意已经出现的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增长过快、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等问题,遏止其从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
一些向政府提供咨询的经济学家说,去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局部过热的倾向和苗头,这使经济列车在飞奔中出现了一些不怎么悦耳的噪音,如果任其发展,经济发展有出现波折的危险。
去年中国钢铁、铝、水泥在建企业总共达4370个,计划总投资4700亿元,同比增长56%至133%,这些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使能源、交通和部分原材料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今后5至10年这些项目可能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
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已经牵动了部分重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去年国内铁矿石的价格上涨了3倍,焦碳价格翻了一番,普通钢材价格上涨了15%,原油价格上涨了近20%。进口的投资品价格在去年3季度平均上涨了近30%。
胡鞍钢说,中国经济正处于新的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人们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提高,容易形成推动经济过热和投资过热的增长惯性趋势。而此次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大干快上”推动的。
他说,中国政府目前采取防止经济过热、开“特别快车”的做法是明智的,因为否则就可能造成经济大起大落,陷入先通胀、后通缩的境地。
“本届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能否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格局,”胡鞍钢说,“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来说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公共产品,因为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联合早报:中国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王绍光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虽然“三个代表”由前一任政府提出,但新一任政府把“三个代表”的排序作了调整,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三个代表”中第三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摆到第一位。这从温家宝工作报告中“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可以看出,而且报告中最突显的“人”是农民和中低收入者。整个政策导向和前一任政府相比,出现很大的变化。
中国著名学者胡鞍钢指出,温家宝报告中,政府拨款“买单”或“踩油门都是踩在人身上,而不是踩在基础设施上”。
中国青年报:中国如何面对五大挑战之首?
城乡人均收入可能相差四倍以上 并不是危言耸听有评论说,一道越来越深的鸿沟,正在隔开我们的城市与乡村。“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第一。”——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新近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印证了这道鸿沟正在变得更为刺痛人心。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面对一些质疑的声音,该课题组负责人、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李实说,最新调研发现,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比率已由1995年的2.7提高到2002年的3.1,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拉大趋势。
他解释,实际上,这个比率不能真实反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因为,城镇居民的非货币性收入没被考虑在内,包括城镇人口享受的公费医疗,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六倍。
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城乡发展,已经走到了很不协调的地步。我们长期执行的改革方案,整体上让城市人受益更多,农村受益少;政策的选择、发展战略的选择,长期以来更倾向于城市而不是农村。
差距到底有多大在国情专家胡鞍钢看来,“城乡差距”不仅反映在城乡收入差距上,还体现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上。以受教育为例,2000年,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比城市平均水平少3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农业从业人员最低;2000年,全国3/4以上的文盲、半文盲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
另有数据表明,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分布差异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口,平均拥有不到一张病床,而城市的平均数字,约为3.5张;农村每千人口,只拥有一名卫生技术人员,城市则在5名以上;农村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9.58%,城市则为42.09%。
截至目前,农村还有近1亿人口没有获得医疗服务,3000多万贫困人口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服务,近20%的县未达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基本标准,4亿多农村人口尚未饮用上自来水,近8%的农村婴幼儿没有享受免疫接种。
此外,目前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的水平。这种城乡之间公共通讯资源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扩大着城乡间获得知识、信息、技术、观念的差异。
还有,就是城乡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四个比重”持续下降:农业部门产值占GDP比重明显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下降,农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民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点点滴滴,构成了今日城乡间的鸿沟。这道鸿沟,实则是发展程度的差异。
如何正视“五大挑战之首”
城乡差距扩大,被胡鞍钢视为“中国面临的五大挑战之首”。他认为,城乡间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构成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经济上看,农业是各类产业中低效益、高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弱质产业;从政治上看,尽管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但却是最大的弱势群体,缺乏政治参与权、利益表达权,农民与非农民人口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是4∶1;从社会上看,农村人口是最大的被歧视人群,突出表现为: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待遇不公正,社会地位低下。
李实担心,城乡差距拉大有可能带来这样的危险:城乡可能进一步分裂成两个经济体系。按照正常的社会发展规律,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农村的发展也要依赖城市。如果人为切断这种联系,城市就可能不依赖农村而独立发展和增长。同时,税收可能被政府全部用于城市建设。农村将就此更加落后。“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李实坦言,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调研,其实已进行了十五六年,但从没有像这次一样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提出问题、重视问题是一回事,解决起来又是一回事。城乡之间的差距是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对片面追求GDP增长说不 发展目标以人为本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赵晓辉 魏武)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但与此同时,在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着中国政府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开始从中国全面淡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并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在他看来,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并且只记录了看得见、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则视而不见。
他认为,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的。
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中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
“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果不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中国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后的发展,”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说。
牛文元认为,中国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中国20多年来盛行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
牛文元说,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今年两会将不再热衷于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 2004年中国“两会”即将召开,与往年不同的是,人们不再热衷于预测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新一届领导人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后,中国正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态度重估国内生产总值,谋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上个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指出: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仅考虑国内生产总值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待现有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化、绝对化”。
观察家指出,这是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以来,人们第一次不再盲目迷信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准确地说,在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后,国内生产总值正在被重估。
去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会议强调,发展要处理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著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将这一新的发展观称为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胡鞍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第一代发展战略”是1978年后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主题是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倡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第二代发展战略”则更加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倡导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的“共同富裕论”,实施五大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突出了“以人为本”,从而解决了“发展目的是什么”的问题。
,非典危机的出现及其深刻教训,使中国加快了从第一代发展战略向第二代发展战略的转变,”胡鞍钢说。2003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暴露无遗。经济中出现的过热现象同样令人担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度扩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供应频频告急;新一轮“圈地运动”使土地资源大量减少,对粮食安全也已构成威胁。
尽管如此,去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达到9.1%,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最高增幅。这一事实促使中国上下认真审视国内生产总值的缺陷:只注重物品和劳务的增长,却忽视了对增长中环境、资源的损失以及人的福利。“由于前一时期过分着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这些问题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
胡鞍钢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巨大的贡献,标志着中共已从一个革命的党发展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执政党。“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社会确立后,会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等关乎民生问题的指标,将被放在发展的优先地位;官员的政绩观也将被重新设定,为求升迁而挖空心思做国内生产总值文章的现象将得到遏制。
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崭新施政理念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顾玫?陈路)温家宝总理3月5日代表本届政府首次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人士认为,本届中国政府履职一年来所提交的首份“施政报告”,清晰地凸显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依法治国的施政新理念。
“报告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显示了本届政府以实际行动更贴近人民、更关注人民利益的决心,”从事国情研究的学者胡鞍钢说,“报告鲜明地确立了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从而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政府如何定位’的问题。”?
胡鞍钢说,报告淡化了经济增长指标,而突出了“三农”、就业、教育、卫生等一系列关涉民生的发展目标。他举例说,温家宝在报告中宣布5年内取消农业税,今年将拿出396亿元用于支持税费改革的转移支付,将直接补贴农民100亿元,中央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也将增加300亿元。“这意味着政府‘改取为予’,即改为向农民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认为,报告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单列为一大部分,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体例上的突破,从内容看,更是“报告的最大亮点”。
王名认为,报告提出的加强政府建设五大任务,即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以及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表明了建设服务政府、阳光政府和法制政府的决心。在谈到依法行政时,温家宝表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王名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一郑重宣示用百姓都能听懂的语言,确立了这样的现代法制理念:政府的行政行为、行政权力,必须要有法律依据,就是说,政府不能自己赋予自己权力,如果这样做,那就是违法的。
胡鞍钢指出,报告对于“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要接受人大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的强调,明确地界定了人民与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也表明,本届政府希望用制度安排来确保人民的政府能为人民谋利益。在近两个小时的报告过程中,温家宝赢得了10多次掌声,其中在“一年来工作回顾”部分,就赢得9次掌声。胡鞍钢认为,这表明人民对新一届政府上任一年来所交出的答卷是满意的。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说,过去一年,新一届政府遭遇到突发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但由于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不但使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更使人民对政府增强了信心。
陈清泰说,更为难得的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能举一反三,吸取非典的巨大教训,进一步发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直接推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战略,“这是中国政府在发展模式上的转折。”
,总的说来,这届政府在着力树立新形象——‘亲民、实干、阳光’,温家宝总理在报告开始和结束时向人大代表数次鞠躬,让人民看到了一位以低姿态述职的公仆形象。”王名委员说。
香港《大公报》:中国新领导层谋划新发展战略中新网3月4日电 香港《大公报》今天刊文说,自2002年12月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十次集体学习,透过其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每次的发言,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新的领导集体正在谋划构建新的发展战略。
文章说,资料显示,这十次集中学习的内容涉及到政改、法制、经济、民生、军事、外交、文化等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战略内容,加上经过一年的实践,这个新的发展战略比较系统的思想将在三月五日开幕的中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得到比较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首个政府工作报告得到反映。
强调以人为本北京的国情研究专家和参加“两会”的代表3日对记者最集中地谈到的是,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非常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对此,此间有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把它提升为自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第二代发展战略,这是区别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府提出的中国第一代发展战略,其主题是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倡导“先富论”。
,五个统筹”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胡锦涛于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所提出及强调的。第九次学习的内容是十五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讲解人是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
胡鞍钢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中新社北京三月二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知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二日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称,科学发展观是积新中国五十多年发展经验教训之总结,符合中国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可谓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
他分析说,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第一代发展战略,其主题是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倡导“先富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即是具体体现之一。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则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胡鞍钢认为,中共十六大报告就已开始构建第二代发展战略,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危机的出现,使中国加快了由第一代发展战略向第二代发展战略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将成为今年‘两会’最大的亮点。”但如何推动科学发展观,实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并达成全民共识?胡鞍钢提出“三个共同”原则:
一是共同发展原则,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正常关系不是谁先富谁后富,而应当是共同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带动;
二是共同分享原则,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不仅要关心经济增长,更要关心这种增长能否使包括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共享;
三是共同富裕原则,从现实条件看,中国发展极不平衡,存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要求各地达到共同富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共同富裕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目标而不懈追求。
胡鞍钢∶ 集体决策制是政改重要创新新加坡联合早报 中国学者胡鞍钢博士指出,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大决策要由集体讨论决定,建立社会参与决策的机制,是政治体制改革中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中国宪法中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的重要补充。
他说,这有助于防止或减少重大决策失误,或者在发生决策失误时能够及时调整。
胡鞍钢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他日前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20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结束“终身制”,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顺利进行新老交替的制度安排问题。而温家宝提出的集体决策制度,将像结束“终身制”一样产生深远的影响。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政和政府做出决策相结合,将它纳入政府基本的工作制度。他自去年上任以来,16次主持专家学者针对不同课题座谈讨论。据了解,目前一些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已经开始采用这个咨询专家、集体讨论的方式。
胡鞍钢说:“如果人大会议上通过总理的工作报告,可以将之视为履行了合法手续的新的重大制度。”
根据中国宪法第86条,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和各委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第88条则规定,总理领导国务院工作,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则协助总理工作。
最近,国务院也取消了国务院的总理办公会议。
治国之道在于协调
胡鞍钢受访时也指出,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同时社会急剧转型、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矛盾交织,国情特殊的国家,治国之道在于协调。
他指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灵魂和指导思想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确立“执政为民”的新政绩观,正是标志着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对于现任政府的“新发展观”,胡鞍钢说,中国的发展观已从第一代转型,也就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倡导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入第二代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倡导“共同富裕”。
相对于第一代的不平衡发展,第二代要做到“共同富裕”,就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政策导向。而温家宝去年在沙斯危机过后,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核心即在于“协调”。
至于“执政为民的政绩观”,胡鞍钢认为,“政绩观”界定了政府的职责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体现“执政为民”。
正因为是“执政为民”,温家宝的报告通篇都在讨论民生问题。
胡鞍钢说:“总理列了很多清单,政府花钱,但这些钱都具体落到人的身上,这与五六年前的投入方向不太一样。”
除了开“清单”,列出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之外,胡鞍钢也指出,温家宝还列了“帐单”,清楚交代的不仅是“要做什么”,而且是“花了多少钱去做”,显示他的“亲民”并不只是去看望农民而已,而是实实在在地让政府花的钱能到老百姓手里。
对于温家宝的政府报告中,也提出“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胡鞍钢认为,它“首次界定了人民和政府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体现的同样也是“执政为民”的精神。
海外舆论评两会
美联社14日报道,在去年的人大会议上,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正式就职。今年的人大会议虽然不如去年引人瞩目,但也值得关注,因为中国领导层确认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人大代表、领导人和官方媒体近几天反复说的新口号是“以人为本”。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议开幕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称,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政府“要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0日发表文章说,正在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显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态度务实,了解中国面临的挑战。但会议也体现出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矛盾。中国坦率地承认存在着严重的城乡收入差异问题,并采取缩小这种差距的措施。
美国《星岛日报》7日的报道说,温家宝上任以来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最多的部分是经济议题。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今年温家宝的报告“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未来中国各项经济政策的制订,相信也会遵循此一原则。
美国《纽约时报》5日发表了该报驻北京记者的长文,详细报道了中国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认为报告内容表明,中国决心抑制经济过热,更加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正在勾画一个比较全面的计划,重建农村经济。文章还以相当篇幅论及修宪问题,指出将尊重人权、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加强法律标准,让官员们对个体经济和社会权利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报道还引用专家的分析说,中国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
纽约的华文报纸《侨报》3月6日发表社论,称赞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洋溢着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施政新风,令人振奋”。社论说,以人为本的、全面均衡的可持续发展观贯穿了整个报告。采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使施政计划更为完善可行。
香港《大公报》13日发表文章说,今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通过监督、立法等形式,促进有关扶持农业、帮助农民增收的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
英国《金融时报》7日报道说,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平均每年将把农业税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更平等地分配财富的追求。这一举措如果得到贯彻落实,将大大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英国《卫报》7日发表评论指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表明中国政府正努力使中国经济增长适度减速,并使经济增长繁荣带来的成果从沿海城市地区扩大到其它地区,尤其是内地农村地区。
路透社14日报道,中国全国人大今天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在报告中承诺将创造900万个新的城市就业岗位,并使500万下岗工人重新获得上岗机会。温家宝在报告中还表示,政府将改进工作作风,不再搞文山会海,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基层调查研究领域。
路透社5日报道: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呼吁代表们接受人民、新闻媒体和各行各业的公务员的监督。这篇讲话充满了一个以透明度和为人民服务为支柱确立其合法地位的政府的鲜明特点。
法新社12日报道说,14日是人大会议的最后一天,随着人大会议对保护私产法律的修改,国家今后将像对待国有企业那样,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而私产将不可侵犯。在私人资本的投资规定方面,政府的做法灵活了。一些观察家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从政治上考虑的。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使企业主放心,还需要把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并保护他们。
法国《欧洲时报》15日发表题为《以人为本,重视绿色发展,喜观今年北京两会新意》的评论员文章。文章说,这次“两会”的热点问题从根本上可归纳为两点:一是强调“以人为本”,一是重视“绿色发展”。“两会”通过的各项决议都是围绕着这两点进行的。人代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一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二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人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反映了执政理念上的重大进步。
德新社14日报道,中国人大今天以高票批准了对宪法所进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修正案,给予企业和个人与国有企业同等的财产权。
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人大以99.2%的赞成票获得通过。中国2004年的预算案以87.7%的赞成票获得通过。在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进行表决时出现了少量的反对声音。“两院”报告支持率略低反映了一些代表对腐败问题的不满。
温家宝在报告中要求,经济要以更加协调和平衡的方式发展,以缓解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例如越来越大的城乡收入差异,长期以来的失业问题,地区差异和腐败问题。
中国官方媒体说,中国全国人大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总共修改了十九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有九处,包括增加关于精简会议和文件,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内容。
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时,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一句后,增加了“必须坚持改进工作作风,精简会议,减少文件,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内容。
西班牙《先锋报》3月9日刊登文章说,中国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私有财产和人权,这是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所要求的。埃菲社称,中国全国人大修宪,表明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形成了新的执政理念。
日本共同社14日报道: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在通过宪法修正案后顺利闭幕。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4日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加强保护私有财产和首次纳入保障人权条款的宪法修正案、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及2004年度预算案,从而结束了10天的会议日程。在修改宪法时,加入了“三个代表”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理念。“三个代表”思想使共产党的基础扩大到私营企业主等广泛阶层。修改宪法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民间经济,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反映领导层“亲民路线”的国家体制。政府工作报告为纠正城市和农村差别的扩大,不仅把农村政策作为重中之重,而且提出了7%左右的经济增长指标。
日本时事社14日报道: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4日在通过保护私有财产的宪法修正案后闭幕。宪法修正案重视老百姓应有的权利,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尊重人权、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等。“三个代表”思想也写入了宪法前言之中。
日本《每日新闻》7日报道: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今年的施政方针。他表示自愿接受人民的监督。这就是说,普通老百姓有权举报官僚的贪污腐化行为。以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为首的领导集体,一贯提倡实施“亲民政治”。胡主席和温总理的诚实、直率的风格得到了中国民众的高度评价。
新加坡《联合早报》9日发表社论说,温家宝总理在人大开幕式上再次强调,要把农业问题当作未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外,他还宣布两大措施,一是立即开始削减农业税,并在五年之内予以彻底取消;二是拨出100亿元人民币,用于帮助西部地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两项措施都是“务实的安排”,体现了中国政府认真面对农村问题的“政治意愿”。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3日的报道说,“一年一度的‘两会’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两会’更加注重官民之间的互动。”,清谈空议、高高在上的形象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不久前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各地深入民间征询议案,甚至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上呼吁民众踊跃向‘两会 ’建言。”
韩国各大媒体在报道中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25年后,中国经济政策已从高速增长为主转向强调稳定和均衡为主。韩国YTN电视台报道说,重视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将成为中国领导层新的治国战略。韩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报道说,政府工作报告阐明了中国今后新的政策方向,即在谋求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使各个部门能够均衡发展。
香港《大公报》13日发表文章说,今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通过监督、立法等形式,促进有关扶持农业、帮助农民增收的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
香港《大公报》13日发表的文章说,中国将着力缓解就业问题。据称,今年内地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合计将达2400万人,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缓解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中央政府除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方面应向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倾斜外,还从产业政策上对各地加强指导,特别是防止一些地方搞所谓“跨越式”发展。
香港《文汇报》的社评指出,完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明文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海内外议论最多的话题。从宪法的层面明确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给予保护,把维护公民权益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但赋予每一位中国公民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尚方宝剑,更给合法致富的民营企业家和其他先富一族“定心丸”。这有助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