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从文革到改革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及起源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国,并持续 10年之久?它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是什么?主要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是什么?经济体制是如何变化的?
如何影响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获取哪些经验教训?
1、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文化大革命起因的历史背景 文化大革命起因的历史背景主要源于建国之后党内领导人关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对国内社会矛盾的判断形成的两种不同而后又不能相容的观点。
(续 )
首先是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
1956年 10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毛泽东认为匈牙利事件根本教训就是这些国家没有搞好阶级斗争。
1957年 5月党 内整 风运动转为全国反右斗争。 1957年 9月毛泽东提出不同于党的八大 决议 的看法,认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0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了他的这一观点。他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9年庐山会议毛泽东认为他与彭德怀之间的不同观点是一场斗争,斗争的性质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斗争的继续。
(续 )
1962年,中苏两党争论加剧,台湾利用大陆暂时的经济困难要反攻大陆,一时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 。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
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具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此,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这个论断后来被称作党的
,基本理论和基础实践,。
1962年北戴河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就坚决不同意刘少奇推行的
,三自一包,(恢复自留地、自由市场、企业自负盈亏,推行包产到户),认为这会出现,两极分化,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讨小老婆,放高利贷,一边富裕;而军、烈、工、干四属,五保户,
这边就要贫困。,
八届十中全会后,先后开展了旨在大规模的农村,四清,运动
(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清理工分)和城市的,五反,运动 (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争论。
(续 )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不只是针对刘少奇、邓小平等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是发动一场社会革命,即,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入、
广阔的阶段。,1967年 5月毛泽东曾经谈到,斗争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是文化大革命的主要任务,但决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世界观。
在意识形态上,毛泽东发动一系列批判运动以主动进攻。
毛泽东还十分担心官僚机构的官僚主义,象苏联那样出现特权阶层。他采取的办法是不断的发动非制度化的、无规则的政治运动 和群众运动,不断清洗这些官僚,对他们形成,政治威慑,。
2、文化大革命起因的制度背景
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很重要的制度背景就是党的民主生活制度被严重破坏,党的领袖的个人崇拜日益盛行。
毛泽东主张个人崇拜,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说,问题不在于个人崇拜,而在于是否真理。是真理就要崇拜,不是真理就是集体领导也不成。,
当时之所以能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两个重要条件,正如林彪所言,一是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的威望;二是解放军的力量 。
正是林彪对毛泽东大搞个人崇拜以及对毛泽东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使得毛泽东敢于冒全党的反对,毅然发动文化大革命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言,,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 …… 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这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 ‘ 文化大革命 ’ 的发动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的经济背景
毛泽东的基本设想,
( 1)把全国建成,共产主义大学校,,逐步缩小三大差别,即工农之间的差别、城乡之间的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实质上是建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理想社会,无论是工厂、农村、学校还是军队,都建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社会,为此,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小社会:几乎所有的工厂都要办托儿所、小学、中学、大学、商店、医院;几乎所有的大学也要办工厂、商店、医院,还要办小学、中学。这是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相背的。这种思想根源于革命时期根据地发展的状况,相互孤立、相互隔绝,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自力更生、自给自足,造成大而全、小而全。
( 2) 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追求封闭的产品经济模式。 早在 1958年大跃进时期,毛泽东就曾考虑取消工资制、恢复供给制,尽管大跃进失败之后他认为中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要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服务,但是毛泽东还是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总是引用列宁的,小生产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他总是认为三自一包就是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必须采取阶级斗争的手段给以无情的打击。
( 3) 推行平均主义的原则。毛泽东十分担心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阶级分化,他理想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大多是参看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经验,他认为许多分配制度,如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和货币交换,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林彪一类一上台以为搞资本主义很容易。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 1958年时,
他曾讲过,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从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二、文化大革命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 1969年 4
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二阶段:从党的九大到 1973年 8月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大到 1976年 10月 。
第一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发动到党的九大
1966年 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成立所谓
,中央文革小组,,并让它掌握了中央很大部分的权力 。
1966年 5月 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 7人联名发表了全国第一张大字报 。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进入公开白热化阶段 。
1966年 8月 5日毛泽东发表了题为,炮打司令部 —— 我的第一张大字报,
1966年 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这是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重要标志
1966年 10月,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公开点明了刘少奇、邓小平是一条错误的路线,强迫刘少奇、邓小平做出自我批评。
1967年 1月,发动了各地区夺权,从此中国从,天下大治,进入,天下大乱,。 。
1967年 1月,毛泽东要求军队介入文化革命。
1967年,二月逆流,,其他领导人受到错误的批判 。
1967年 4月 1日,第一次把刘少奇定义为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当权派。
1967年 7月 20日,爆发武汉,七二 0”事件,
林彪、江青一伙更加肆无忌惮地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提出,文攻武卫,,
砸烂,公检法,,至此全国性武斗急遽升级。
第二阶段:党的九大到十大
1969年 4月,召开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合法化,即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加强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在中央的政治地位。
1970年,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人大,组建新政府,修改宪法,但不设国家主席。林彪政治集团在庐山会议发动突然袭击。
1971年 8~ 9月,毛泽东到南方各地视察。林彪政治集团对毛泽东南巡行动采取谋杀计划,制定武装起义计划(五七一纪要);因不成功,
仓皇外逃,途径蒙古温都尔汗时坠落,机毁人亡。
林彪事件之后,全国开展,批林整风,
运动 。 并且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王洪文当上了党中央副主席 。 江青,张春桥,
姚文元,王洪文在党内结成,***,。
江青集团在党内地位迅速上升,在全国推行更为激进的路线,与周恩来,邓小平和叶剑英为首的党内,军内政治力量形成了制约 。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大到 1976年 10月
1973年 3月,毛泽东决定起用邓小平。
1974年初,江青,王洪文等提出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毛泽东批准了这一运动 。,批林批孔,的核心就是批判,克己复礼,,亦即批判复辟资本主义 。
1975年 1月,中共十届二中全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及军委副主席,在随后的四届人大中,选举为国务院副总理。
三、经济指导方针
1,文革前的战时经济方针
1963年 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曾决定,经济工作要实行,按照解决吃 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兼顾国防,突破尖端的次序安排经济计划,的方针,
这是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方针 。
1965年 4月,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从准备应付最严重的情况出发,提出,要以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
大打出发,把国防放在第一位,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要求经济工作火速集中力量,加快内地建设。 这是一个由和平时期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转入战备时期的经济指导方针。
1965年 5月,毛泽东提出将全国划分为一、二线的战略布局设想,要求下决心搞,三线建设,。 1965年 8月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要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
石油、铁路等基地都搞起来,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不但要注意,大三线,的建设,同时要注意,小三线,
的建设,使得各省在战时能够独立作战。
1965年 9月修订后的,三五,计划明确为一个以国防建设中心的备战计划,突出强调内地建设,计划安排 5年建设,续建、扩建大中型项目 1475个。这是一个由和平时期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转入战备时期的经济指导方针,由一个,农、轻、重,次序的投资方针转向
,重、军、交、轻、农,顺序的投资方针。
20世纪 70年代初期,毛泽东又提出,深挖洞、广积粮、
不称霸,。
三线建设历时 10年。一方面在促进国防建设,调整地区工业分布,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因为对当时战争危险的估计过于严重,建设规模过大,战线过长,要求过急,布局过于向国防倾斜,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效益低的严重后果。
2,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经济方针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济方针是,抓革命,促生产,。 这是经济服从政治的方针,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统帅经济建设的方针,这一方针贯穿于文化大革命的始终 。
这一时期的经济方针的第二个特点是以战备为纲,提出了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方针 。
1970年 2月 — 3月,全国计划会议拟定,四五,
计划纲要,其指导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狠抓备战,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后方,建立不同水平,
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
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民经济体系,时提出,要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战备后方,建立不同水平,各具特点,
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四、经济体制变化与调整
毛泽东提出,一切统一于中央,卡得死死的,不是好办法。,而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又说:中央还是虚君共和好
1970年 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批判了所谓
,条条专政,,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根据当时的战备需求,把全国划分为 10个经济协作区
(西南、西北、中原、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山东、闽赣、新疆),要求各自都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冶金、国防、机械、燃料动力、化学等工业,以及比较强大的农业、轻工业和比较发达的的交通运输业。
1965年,中央各部直属企事业单位达到 10533
个,超过企业下放前 1957年的 9300个。这些企业的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总产值总的比重为
42.2%,超过企业下放前 1957年的 39.7%。
1970年国家机关大撤并 。中央 决定对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进行重大机构调整,将原有的 90个部门合并、调整为 27个,缩减编制 82
%,编制暂定为原有人员的 18%。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机关部门和人员最少的时期。
财政管理体制变动
1966年~ 1967年,,收支挂钩、全额分成,;
1968年,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办法;
1969年,恢复实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
的办法 ;
1970年,与 1969年相比增加了,定收定支,;
1971年起,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实行,定收定支,
收支包干,保证上缴(或差额补贴),结余留用,一年一定,的财政管理体制 ;
1973年,在一些地区试行,财政收入固定比例留成,
办法。
1976年,对地方财政试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财政管理体制。
文革中的经济体制改革
机构撤销合并
企业管理权限下放和建立,地方自成体系
财政、税务、银行机构大合并
分配制度平均主义
所有制结构全民化
国有经济比例迅速提高
公私合营该国有企业、取消定息
大型合作商店改国有银行
排斥个体经济、消灭私营经济( 1978年公有制占社会总产值为 92%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
如何评价文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文革时期的经济体制的调整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1966年 3月毛泽东提出,虚君共和,
1970年开始改革经济体制,由条条到块块为主
1970年 6月中央决定队国务院所属的 90个部、委、办作重大调整,
减少至 27个,缩减编制 82%,编制暂定为原有人员的 18%。这是中国政府机构最大一次规模的缩减(精兵简政)。
1970年 3月国务院决定将工交各部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绝大部分下放地方管理;少数由中央部和地方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极少数的大型或骨干企业,由中央部和地方双重领导,以中央为主,全国共将 2600个中央直属企业、事业、建设单位下放给地方,中央直属去也事业单位由 105333个减少至 1674个,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42.2%下降至 6%。
对毛时代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评价这是一次对计划经济体制伤筋动骨的改革,也是一次不成功的改革,中国经济又陷入新的无政府状态 。
毛泽东抱着良好的意愿,采用革命的手段、强制的行动,力图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政治大手术和大开刀,但是始终没有成功。
五、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新中国政府的三大目标:
改变社会政治秩序
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并恢复其民族尊严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麦迪森认为 毛泽东时代实现了四个重要经济目标
财产所有权彻底转变,主要针对三个目标: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资本家,商人,银行家)和外国利益(大多数在满洲和前通商口岸)。
国家财政收入大大提高,以供养膨胀的行政机构,
保持高度战备,提高,积累,率。
管制方式取代了市场作用,统一分配资金和原料投入,控制人员流动,规定物价和工资。
对外贸易为国家垄断,旨在自足。进口商品集中于生产资料,国内经济与国际市场作用脱节。
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
世界银行的评价
中国过去的发展战略和目前的体制,总的来说,创造了一个极为平等的社会。
中国城市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是极低的,城市里可以说不存在极端贫困现象。
为数不少但在总人口中只占少数的一部分人的收入极为低微。
1979年的基尼系数应是 0.26而不是 0.31,这意味着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要比其他南亚国家低得多(其他南亚国家的基尼系数为 0.30— 0.35),而不是在同一范围内。
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
马克?薛尔顿认为 毛泽东时代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
消灭了所有重要的以财产为基础的不平等,同时将农村内部以及城市内部不平等大大缩短。
大量增加积累率及投资,导致工业快而持续地增长,特别为未来重工业发展奠下基础。
消灭了外国对现代工业、贸易及金融的控制。
发展生产增长率(稍微)超过人口增长率。
工人阶级取得了终身职业安全、优厚的津贴和福利,社会地位提高,人均家庭收入略为提高。
就全国来说,营养、平均寿命以及教育与健康水平都大为提高。
但是也出现了如下问题:
高速度工业增长率以及农村收入与消费停滞之间的不平衡。
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在收入、机会及消费上的差距日渐扩大。
很多贫穷及边远地区收入及生产力的长期停滞,与此同时,富余地区和贫穷地区的收入差距扩大。
工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或停滞,特别以投资或劳动力回报作为衡量之标准。
服务行业的长期下降。
人均粮食生产以及营养在五五至五六年达到最高峰,五八年之后则急剧下降。
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
邓小平的评价
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毛泽东)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毛泽东)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但是很不幸,他在一生的后期,特别是在
,文化大革命,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误不小,给我们党、
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
(毛泽东的)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主席的。当时,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毛主席首先很快发觉了这些错误,提出改正这些错误。 1962年,毛主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搞,文化大革命,,就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来说,
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但对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作了错误的估计。
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建国 32年历史的基本评价
建国 32年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
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了五十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胜利 地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的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 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部队。
在国际上,始终不渝的奉行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全世界一百二十四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
贸易和文化往来。
六、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1976年一举粉碎***,结束文化大革命
国民经济整顿和恢复
重新恢复国民经济秩序
重新恢复国民经济
重新构建国家官僚机构
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改革做准备重新恢复国民经济秩序
整顿各行业经济秩序
重新建立生产指挥系统
强调进行企业整顿,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恢复和发展生产
1978年 4- 7月全国财贸会议要求发展对外贸易,反对闭关自守;恢复和制定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恢复了奖励、计件工资和企业基金制度重新恢复国民经济秩序
对国民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性调整,包括:加强对铁路、邮电、民航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国重点工业企业由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调整为中央领导为主,其它企业则由地方或地方为主进行管理。对部分财政、税收、物质的管理权上收中央部门。
1978年 1月国务院仍规定农副产品的收购价仍然执行政府的价格改革,不得任意提高或降低,
坚持计划价格,反对自由价格,打击违法价格行为。
发动三年洋跃进
1977年 1月国务院要求到 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机械化,使农、林、牧、副、渔等主要行业的机械化程度达到 70%左右。
1977年 7月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 8年引进一大批新技术和成套设备规划,中央原则上批准了这一规划。
1978年 11月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主要工业产量要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8年 3月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重新提出
,赶英超美,口号,并宣布,一个新的跃进形势已经来到了。,
发动三年洋跃进
盲目扩大投资
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
农村继续实行,学大寨,
农村改革先声(安徽、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