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胡鞍钢
2004年 6月 1日主要问题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率?
中国实现什么样的高增长模式?
生产函数,Y=F(X1,X2,…,Xn)
Y代表最大产出量,X1,X2,…,Xn代表各类生产要素投入量
索洛模型,Y=F( K,L,t)
Y,K,L分别代表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t为时间
含有技术进步的模型,Yt=AtF( Kt,Lt)
增长方程,Gy=GA+?KGK+?LGL
全要素生产率,GA=Gy-[?KGK+?LGL]
第一节 生产函数与经济增长来源决定经济增长的两种效应
水平效应:短期效应,即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会产生一个短期的增长效应,只要增加资本投入,经济水平就会提高。
速度效应:长期效应,即如果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组织变革,就会产生一个长期的增长效应。
水平效应:短期效应经济水平提高增加资本投入速度效应:长期效应经济水平提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组织变革
全要素生产率( 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的经济学含义
资源配置分配效率:
1、劳动力转移,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到高生产率部门;
2、经济规模扩大,开放市场,减少人为的贸易壁垒,扩大贸易,带来新技术,新的消费方式,
更迅速的增长,几乎是由于贸易机会增加;贸易刺激专业化,市场规模越大,专业化的可能性就越多( W.阿瑟,刘易斯);清除内部贸易壁垒,
促进市场竞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微观经济机制改进,例如,家庭联产承包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技术性效率:劳动力素质提高,增加
R&D投入,大规模引进技术,吸引外资,
加速资本折旧(新技术通常含在新设备中),鼓励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建立专利和技术许可证制度,保护知识产权,
鼓励技术创新等
对发达国家而言,主要是促进技术创新,
但必须支付较高的创新成本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是低成本的技术引进和提高技术效率新的发展框架制度与政策
H
( 人力资本 )
K
( 物质资本 )
R
( 自然资本 )
增长福利分配
TFP
制度与政策
( 人力资本 )
( 物质资本 )
( 自然资本 )
增长福利分配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一、劳动力投入
(一)劳动数量投入: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口控制红利,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就业人口增长率高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
妇女参与率提高,总人口就业率不断提高
非农业就业人口增长率高于总就业人口增长率,1978-1998年分别为 4.5% 和 2.8%
( Young,2000)
中国人口和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 1952- 2001年)
1952- 1978年 1978- 2001年总人口 2.00 1.23
城镇人口 4.56
农村人口 0.03
劳动年龄人口 2.56 2.66
就业人数 2.58 2.63
城镇就业人数 5.30 4.09
农村就业人数 2.01 2.07
第一产业人数 1.91 1.11
第二产业人数 5.99 3.77
第三产业人数 3.74 6.37
按性别划分的劳动参与率
1982年人口普查
1990年人口普查
1997年人口调查男性 0.57 0.61 0.62
女性 0.47 0.53 0.56
全国就业参与率(%)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19
52
19
55
19
58
19
61
19
64
19
67
19
70
19
73
19
76
19
79
19
82
19
85
19
88
19
91
19
94
19
97
20
00
(二)劳动力素质:
文盲率比例下降,高中、大专、大学比例上升
平均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952-1995年,
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由 1.7年增至
8.9年,增长了 5倍多
技术人员大幅度增加,由 1978年的 434
万人增长至 2000年的 2165万人,增长了
5 倍,占就业人口比例由 1.1%提高至
3.0%,这一比例水平还是相当低下
(三)总劳动投入
总劳动投入量:就业人口与 15岁以上每人平均初等教育年数。
1952年全国总人力资本 3.52亿人年,1978年 21.4
亿人年,增长了 5.1倍,2000年 66.5亿人年,比
1952年增长了 19倍,比 1978年增长了 2.1倍。
1952- 1978年期间总劳动投入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7.2%,1978- 2000年为 5.3%。
国际比较,1950- 1992年期间,中国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大约为 19倍,高于同期的中国台湾,
韩国,日本,也不同程度的大大高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其中中国的 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相当快,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分别为 5.31倍和 3.58倍 。
劳动力比重和人口教育水平( 1952-2000)
年份 每千人中自然出生率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年)
劳动人口比例(
%) b
总人口就业率
(%

15岁以上每人平均初等教育年数 c
总人力资本(
亿人年)
1952 37.00 38 a 36.7 36.1 1.70 3.52
1978 18.25 64 42.3 41.7 5.33 21.40
1990 21.06 56.4 55.9
1995 17.12 69 56.8 56.1 8.93 57.82
1998 16.03 57.2 56.1
2000 14.03 71 57.5 56.9 9.23 66.53
注,a 为 1950年数据。 b,为经济活动人口; c,初等教育计为 1,中等教育为 1.4,高等教育为 2。
资源来源:安格斯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和
,中国统计年鉴,,1999。 2001年数据系根据,中国统计摘要,( 2002)计算。
二、国内投资率和资本输入
30年代国内投资率低下,外来固定资产投资率占 GNP4%( Liu and Yeh,1965)
50年代初期为 11%,1952~57年为
23.2%
1978~1995年为 34.2%
近年来为 40%左右,大大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及世界平均水平
投资率也是内生变量,是由政府政策等其他变量决定的。关键是通过提高投资回报率引导投资。( Rodrik,1999)
国内投资率国际比较
195 2~ 57 年 195 8~ 77 年 197 8~ 94 年中国 23.2 28.0 34.2
印度 12.0 16.4 23.3b
日本 26.9 34.3 30.3
韩国 23.3a 32.5
台湾 15.2 24.4 25.9
法国 18.8 25.2 21.0
德国 23.4 25.2 20.6
英国 15.3 18.7 17.4
美国 19.0 18.5 18.7
注,a,19 60~ 77 年数据; b,1978~91 年数据资源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 版社,1999 年。
中国国内投资率高的主要原因:
国内储蓄率大幅度上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且相对稳定
家庭储蓄成为国内储蓄的第一大来源,由 1978
年居民储蓄占 GDP比重 5.8%上升为 2001年的
76.7%
企业储蓄,其占 GDP比重由 1978年的 12.9%上升为 2001年的 53.7%
政府储蓄(财政存款),由 1978年居民储蓄占
GDP比重 9.6%下降为 2001年的 3.5%
居民储蓄占 GDP比重居民储蓄占GDP比 重(%)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外国直接投资( FDI) 迅速增长,成为新的重要的投资来源,FDI占 GDP比重由
1990年的 1.0%上升到 1994年的 6.5%,
1997年降为 4.2%
中国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吸引 FDI
国,FDI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三、不同时期各要素增长特点及贡献比较
劳动投入增长率相当于人口增长率的 2倍
资本投入贡献率约在 40~57%之间,其作用最大
全要素增长率由负变正,高于同期日本、
美国、韩国水平
农业资源无增长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资本生产率呈负增长
出口额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对 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的估计
1952-1978年 1978-1995年 1995-2001年 2003年人口 2.0 1.4 0.9 0.6
GDP 4.7 9.8 8.2 9.1
人均 GDP 2.7 8.4 7.3 8.5
就业人数 2.6 2.6 1.2 0.9
劳动生产率 2.1 7.2 7.0 8.2
资本存量 11.5 9.3 11.8 15.8
人力资本 4.1 2.2 2.8 2.8
资本生产率 -6.8 0.5 -3.6 -6.7
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
8.9 6.7 10.6 14.9
TFPa -1.9 4.64(47.3) 2.28(27.8) 1.11(12.2)
TFPb 3.95(40.3) 1.30(15.9) 0.27(3.0)
TFPc 3.26(33.3) 0.32(3.9) -1.12(-12.3)
第三节 经济增长来源国际比较中国 日本
195 2~78 197 8~95 195 2~78 197 8~95
人口 2,02 1,37 1,1 1 0,52
国内生产总值 4,40 7,49 7,85 3,2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34 6,04 6,66 2,68
劳动投入 2,57 2,62 1,12 0,45
人力资本 4,85 4,19 1,72 1,00
资本投入 7,57 8,86 9,57 6,37
农业用地 0,47 0,00 -0,12 -0,60
劳动生产率 1,78 4,74 6,65 2,75
资本生产率 -2,95 -1,26 -1,58 -2,97
人均固定资产投入 4,87 6,08 8,03 5,27
全要素生产率 -0,78 2,23 3,74 0,66
出口额 6,42 13.50 13.17 6,49
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以就业人口教育水平的增长为基础的。
资源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 年经济增长来源国际比较美国 韩国
195 2~ 78 197 8~ 95 195 2~ 78 197 8~ 95
人口 1,34 0,99 2,26 1,14
国内生产总值 3,49 2,47 7,84 7,8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12 1,47 5,46 6,62
劳动投入 1,12 1,19 3,40 2,48
人力资本 1,77,78 5,02 4,36
资本投入 3,39 2,98 8,49 1 1,46
农业用地 0,13 - 0,09 0,46 - 0,52
劳动生产率 2,26,26 4,31 5,23
资本生产率 0,09 - 0,49 - 0,55 - 3,25
人均固定资产投入 1,74 1,47 5,50 2,76
全要素生产率 1,26 0,38 1,84a 1,46a
出口额 5,19 6,63 26,09 10,65
注,a,星量系数日本和美国相同,中国的重量系数为 2,16 和 1.80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类似于日本
1952~78年的情形,韩国 1978~95年的情形
劳动投入高增长
人力资本高增长
资本投入高增长
土地资源无增长或负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增长
出口额高增长为什么中国 TFP对促进高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资源配置效应,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比重下降了
20.7个百分点;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49
个百分点;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由 1985年的 1.5倍上升 1997年的 2倍以上;
出口额占 GDP比重大幅度提高第四节 TFP为何重要
技术进步效应:
从事 R&D人数大幅度增加
各类专利数不断提高
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技术引进
技术市场交易量不断提高
FDI的技术外溢效应
改革时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比计划经济时期明显提高,即产出增长曲线斜率发生变化,增加了 3.8
个百分点,我们称为改革的,红利,,估计资源配置效率约 1-1.5%,技术进步效率为 1-1.5%;
农业劳动生产率由停滞到中增长;
工业劳动生产率由中增长到高增长;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由低增长到中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是由工业增长带动的;
,九五,时期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 ( 9.6%)
第五节 通向高增长的道路
经济增长的动力:
劳动投入增长率有所下降
资本投入,国内储蓄率仍保持较高水平
TFP是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关键
经济增长的前景:取决于选择何种发展政策中国经济高增长模式的转变
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是高增长,而在于实现什么样的高增长,高质量高增长。
由低效率高增长转向高效率高增长
由低质量高增长转向高质量高增长
由不公平高增长转向公平高增长
由低就业高增长转向高就业高增长
由不可持续高增长转向可持续高增长
高效率高增长: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民劳动收入
促进内陆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
促进发达地区投资者、商业人才向内陆投资
促进传统产业劳动力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转移,为新生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促进国有经济劳动力向非国有经济转移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和透明公正的制度环境,打破区域壁垒,建立国内统一市场
鼓励各类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专业化
国有企业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再开办新的国有独资企业,建立现代的、健康的金融机构
进一步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允许国有和非国有、外资普遍进入
促进出口贸易增长,降低进口贸易壁垒
高质量高增长:
技术进步效应
政府增加对 R&D的投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各类专利申请批准率
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大幅度降低引进成本
积极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实行友好型投资政策,鼓励本地化
以人为本,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网络经济,迅速普及电话、移动电话、电脑、因特网,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旅游业应成为战略性和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
大力普及基础教育,迅速普及中等和高等教育,促进我国教育产业发展
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加速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业
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卫生、健康、体育产业
大规模生态建设、国土整治,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
公平高增长:
要把社会公平、社会正义、人类安全与人类发展做为国家政策的中心课题,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安全与关怀(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加快城镇化进程,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在城乡地区实施新的反贫困行动计划,
向贫困人口,雪中送炭,
建立利国利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持社会稳定
扩大公共参与,提高决策信息透明度,
依法治国,限制各级政府的随意性,彻底根除腐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高就业高增长:
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鼓励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和家庭就业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创造更多的是就业机会
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劳动力市场,取消各类人为限制
可持续高增长:
大量进口紧缺性、战略性资源,以贸易盈余换取生态赤字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
利用大规模结构调整,关闭各类污染、资源浪费企业
进一步减少煤炭运输和消费,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水电、太阳能、风能等
限期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大江、大河、大湖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