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92- 2002年)
胡鞍钢中科院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2004年 5月 18日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国际背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中国成为极少数仍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之一。
只有中国和越南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其他转轨国家都放弃了这一道路。
苏联解体大规模地减少了其对中国北方的军事压力,
同时越南也与中国缓和了关系,南北两方面关系的缓和大大减轻了中国的安全压力。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坚持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中国,中国大量参与全球化,
进一步全面开放。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邓小平南巡针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是否坚持现有的改革这一重大问题。
中国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
重申“先富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到 20世纪末再来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邓小平南巡十四大报告主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实践的发展需要认识的深化,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有所不同,后者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自发地建立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从自由市场经济进入现代的混合经济。
十四大从“放权让利”的政策转向制度创新。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基本状况的现实肯定。
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已经达到较高程度。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化范围不断扩大,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计划对经济的直接管理不断缩小,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加,这反映了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十几年来实践的理论认同。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与基本框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取代原来的基于承包制的企业改革。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立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多种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几点评论这是一次针对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制度设计,
推动中国进入到经济转轨阶段,即用新的制度来取代旧的制度,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取代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后来十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按这一决定指出的方向进行,正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总结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几点评论还有许多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有待完成,首先是建立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框架,打破“条条专政和块块专政”,第二就是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开征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实际税率仍大大低于名义税率,没有开征遗产赠予税,也没有避免收入两极分化。
建国以来有三代发展战略:毛泽东提出的第一代发展战略是以封闭式追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
战略,以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或强固为目标,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采用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主义,后来毛泽东放弃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纲领,转向“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经济方针;
一,从经济改革到经济转轨邓小平所提出的第二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的第一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加速经济增长为目的(实行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以先富论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不平衡增长战略为发展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这一战略既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2003年,胡锦涛提出第三代发展战略,也是改革以来的第二代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则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既是对改革第一代战略的继承,更是对其发展与创新。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政治动员与政策周期
1989年和 1990年,中国经济处于低潮 。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提出,台阶论,。
八五计划 GNP年平均增长率为 6% 。
1992年 5月 22日,邓小平提出 1993年 6%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行,认为太低 。
6月 20日,李鹏指出今年 ( 指 1992年 )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原计划的 6%,而可达到 9%。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政治动员与政策周期十四大报告提出将经济增长率由 6%- 7%提高到 8%- 9%,
将经济发展方针改为,双加快,—— 既加快改革开放又加快经济发展,号召全国人民要夺取更大的胜利。
全国很快进入政治动员阶段。
这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周期,并对中国经济周期产生强烈的作用和影响。
这种政策变动,作者称之为,政策舞蹈,( dance of
the policy)。这表明中国不仅存在着明显的政策周期,而且成为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根源。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从政治动员到经济过热投资过热。房地产过热、开发区热。
物价水平高速增长。
1 9 9 3 年物价指数上涨率
0
5
10
15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从政治动员到经济过热资金大量拆借,经济秩序混乱。
朱鎔基严厉警告:,这次(经济)过热失控的冲击与 1988年不同,1988年是群众冲进商店,
今年( 1993年)如果控制不住,群众冲进的是银行,如果银行垮下来,这种冲击就大了,我们就要垮台。,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宏观经济调控及争论面临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决策者面临政策选择的悖论或难题:是调整,还是不调整?如果需要调整,则又碰到是早调整,还是晚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是小调整,还是大调整?
政治风险政治压力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宏观经济调控及争论
4月 1日江泽民明确提出要防止经济过热,避免经济大的起伏,避免大的损失。
5月 19日江泽民再次强调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否则,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稍纵即逝,倘若问题积累,势必酿成大祸。
6月 24日下发了中央六号文件,即,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简称十六条)。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宏观经济调控及争论文件开宗明义的向全党警告,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绷得很紧,有些矛盾和问题还在继续发展,如果不抓住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抓紧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势必导致社会供需总量严重失衡,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甚至会引起经济大的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中央文件共制定 16条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措施,
其中 9条是金融方面,把整顿金融损失作为首要问题; 3条是财政措施; 4条是计划投资措施。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如何实现软着陆宏观调控的难度,1993-1994年期间,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上涨率都不同程度地高于 1987-1988年的三个指标的增长率。
赵紫阳、李鹏,硬着陆,的教训是江泽民、朱鎔基,软着陆,之母。
中国在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不仅是在中国经济史上是首次,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也可以堪之为一次奇迹。
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比较
0
2
4
6
8
10
12
14
16
1 2 3 4 5 6
年份

1986-1990年 1991-1996年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两个时期的投资增长率比较
-20
0
20
40
60
80
1 2 3 4 5 6
年份

1986-1990年 1991-1996年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两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比较
0
5
10
15
20
25
30
1 2 3 4 5 6
年份

1986-1990年 1991-1996年二、从经济过热到经济软着陆成功实现,软着陆,的经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明确中央对宏观经济稳定的责任。
采取灵活的、适应性的、及时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取得经济,软着陆,的重要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国际背景
1997年在亚洲爆发了金融危机 。
中国 出口下降 。
贸易依存度(1 9 9 1 - 2 0 0 2 )
0
10
20
30
40
50
6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国际背景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国际背景外国直接投资减少 。
FDI占GDP比重(1991-2002)
0
1
2
3
4
5
6
7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国际背景全球性农产品、能源、矿产品、原材料生产能力过程,价格大幅度下跌,输入通货紧缩 。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国际背景
êà ò? D éì?· êy £¨1 9 9 0 £? 1 0 0 £?
0
50
100
150
200
25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1998 1999
·? è? á? éì?·
òμ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国际背景
êà ò? D?ó 2ú?·?- 2? á êy £¨1 9 9 0 £? 1 0 0 £?
0
50
100
150
200
25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1998 1999
- 2? á?
e êò oí?ó 2ú?·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国际背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影响在世界性工农业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生产也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供过于求;一方面国际生产能力过剩会通过进口方式加剧国内供过于求,抑制国内价格上涨,工农业产品价格下跌,我们称为
“输入型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会通过出口方式加剧国际生产过剩,
我们称为“出口型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这是我国结构调整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市场。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中国与金融危机影响国不同之处中国具有大国优势 。
经济增长速度快,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服务业加速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
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明显提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外汇盈余,外汇储备增长。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国内背景国内市场的变化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出现了许多产品供大于求,开工率严重不足,大量生产能力闲置。
农产品价格连年持续大幅度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收入占 GDP比重日益下降,,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还是农民消费需求不足 。
从高通胀率到高失业率 。
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品类 合计 供不应求占该类 %
供求平衡占该类%
供过于求占该类%
总计 605 1 0.002 167 27.60 437 72.23
工业品 439 0 0.00 57 12.98 382 87.02
农副土特产品
111 1 0.90 79 71.17 31 27.93
农业生产资料
32 0 0.00 12 37.50 20 62.50
再生资源 23 0 0.00 19 82.61 4 17.39
605种主要商品供求结构排队情况( 1998年上半年)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经济开放与经济求全化条件下经济分析理论框架经济全球化不是免费的午餐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 。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
经济增长与外部冲击,增长 =-外部冲击 *(潜在社会冲突 /冲突管理机构)。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扩大内需从软着陆到扩大内需:从点刹车转向踩油门从双紧政策到扩张政策:一揽子的财政刺激政策,包括发行国债、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战胜金融风暴,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率比较三种曲线:一是所为的,V”字型,经济增长率既快速下降又快速复苏;二是,U”字型,经济增长快速下降,
出现短期的停滞平台,然后才开始复苏;第三是,L”
型,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平台,但始终未见复苏。
三种情形:一是经济增长率逐步下降型,例如在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和越南;二是所谓的浅,V”字型,即经济增长率低谷点仍为正值,在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台湾属于此情形;三是所谓深,V”字型,
即经济增长低谷点达到零或负增长。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
-8
-6
-4
-2
0
2
4
6
8
10
12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中国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中国与,亚洲四小龙,GDP增长率比较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 GDP增长率比较
-15
-10
-5
0
5
10
1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中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战胜金融风暴,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出口增长率 比较三种情形:一是所谓的,U”字型,即下降之后经历一个短暂的平台之后而后恢复,在十个国家中,仅有韩国属于此种情形;二是所谓的浅,V”型,即出口增长率在低谷点仍为正值,在十个国家种,中国、越南、
泰国都属于此种情形,中国在最低点达到了 7%;三是所谓的深,V”型,即出口增长率在低谷点接近零或为负值。
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中国与,亚洲四小龙,出口增长率比较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中国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出口增长率比较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中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三,扩大内需,战胜金融风暴战胜金融风暴,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内需政策的国际意义及国际影响中国成为亚洲唯一保持经济繁荣的国家少数保持汇率稳定的国家之一( 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 )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亚洲经济稳定之源危机影响国中唯一企业、个人财产没有受损的国家 。
中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同样一个外部冲击,大国比小国对于危机响应的能力强,宏观经济稳定的国家比不稳定的国家响应能力强,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强响应危机能力强;金融机构越脆弱应对危机越困难,采取资本市场自由化是要谨慎的,中国没有放开从而抵御了国际游资。
谢谢大家!
中国科学院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