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记录
( 1949-2001)
第十二章
2004年 6月 1日主要内容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
中国如何再度崛起?
中国为什么会崛起?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踏上重返颠峰之路
19世纪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民经济体。
200年后中国踏上了重返颠峰之路,其趋势显得无法阻挡。莱曼兄弟银行的市场观察员计算得出,中国如果以预计的平均每年 6.2%的速度增长,那么到 2030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预计中国市场在今后几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 7%,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
经济增长率大约为 6%,推行一种被外国认为是不利于投资的政策的印度,目前在吸引外资方面无法与中国匹敌。东南亚国家也远远落后。
(,法拉克福汇报,2002年 4月 12日 )
建国以来的发展阶段
1953-58,建立中央计划经济
1959-65:大跃进,经济崩溃与调整
1966-78:文化大革命
1979-84:农村改革
1985-91:城市改革
199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1952-1978)
现代经济增长准备阶段
工化业发动与原始资本积累
人口高增长
经济高增长,GDP增长 3倍
人均 GDP较高增长,增长了 80%
较高劳动生产率,增长了 60%,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无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
农业比重由 58.6%,下降为 33.7%
工业比重由 9.9%,上升为 34.7%,超过了农业比重
大跃进的失误,文化革命的破坏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1952-1978)
经济起飞阶段
人口较低增长
GDP高速增长
较高劳动生产率
较快的结构变动中国经济发展阶段
( 1978-2002)
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
( 1950-1998年)单位,%
中国 印度 日本 美国 西欧 世界
GDP
1950-1998年 6.0 4.3 5.9 2.2 3.4 3.9
1950-1978年 4.40 3.7a 7.85 3.49 4.4 4.6
1978-1998年 9.4 5.7 3.21 2.47 2.1 2.9
人均 GDP
1950-1998年 7.13 2.82 10.60 2.84 3.90 2.70
1950-1978年 2.91 1.5a 6.93 2.36 3.69 2.64
1978-1998年 8.1 3.0 2.45 2.00 1.75 1.33
官方统计数字 麦迪森统计数字
1952~1978 1978~1995 1952~1978 1978~1995
总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6.1 9.9 4.4 7.5
人口 2.0 1.4 2.0 1.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0 8.4 2.3 6.0
就业人数 2.6 2.6 2.6 2.6
劳动生产率 3.5 7.1 1.8 4.7
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增加值 2.1 5.1 2.2 5.1
就业人数 2.0 0.8 2.0 0.8
劳动生产率 0.0 4.2 0.2 4.3
工业(包括采矿、制造业和共用事业)
增加值 11.5 12.0 9.6 8.5
就业人数 6.3 3.5 6.3 3.5
劳动生产率 4.9 8.2 3.1 4.8
主要国家占世界 GDP总量比重单位:%
1950年 1978年 1998年 1950-78 1978-1998 1950-1998
英国 6.5 3.8 3.3 -2.7 -0.5 -3.2
法国 4.1 4.1 3.4 0.0 -0.7 -0.7
德国 5.0 5.5 4.3 0.5 -1.2 -0.7
美国 27.3 21.6 21.9 -5.7 0.3 -5.4
前苏联 9.6 9.0 3.4 -0.6 -5.6 -6.2
日本 3.0 7.6 7.7 4.6 0.1 4.7
中国 4.5 4.9 11.5 0.4 6.6 7.0
印度 4.2 3.3 5.0 -0.9 1.7 0.8
合计 64.2 59.5 60.5 -5.2 -1.0 -3.7
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
0
2
4
6
8
10
12
14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
)
主要 国家 人均 GDP相当于中国的倍数
1950年 1973年 1978年 1998年西欧 10.46 13.75 12.95 5.75
美国 21.78 19.89 18.77 8.77
前苏联 6.46 7.22 6.71 1.25
日本 4.39 13.63 12.85 6.55
中国 1.00 1.00 1.00 1.00
印度 1.41 1.02 0.99 0.56
世界 4.82 4.89 4.53 1.83
中国 GDP和各产业附加值增长指数 ( 1952
- 2000)
GDP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非生产性服务业运输和通讯业商业
1952=100
1952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78 471.4 170.1 1694.0 609.4 401.7 649.4 297.4
1995 2340.5 397.7 11658.1 3640.2 2659.9 3269.4 1479.8
1978=100
1952 21.1 58.8 5.9 16.4 24.9 15.4 33.6
1978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995 496.5 233.7 688.2 597.4 583.4 503.4 497.6
2000 738.8 277.0 1119.9 802.9 864.1 836.9 712.2
中国 GDP和各产业附加值及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
1952-1978 1978-1995 1995-1999 1978-1999 1952-1995
附加值
GDP 6.1 9.9 8.3 9.6 7.6
农业 2.1 5.1 3.7 4.9 3.3
工业 11.5 12.0 10.3 11.7 8.7
服务业 5.5 11.8 8.2 10.4 7.9
劳动生产率总计 3.5 7.1 7.3 6.9
农业 0.0 4.2 3.7 3.8
工业 4.9 8.2 9.3 7.6
服务业 1.3 4.7 5.2 3.7
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界中的变化
人口发展: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
人力资本:受教育年限、入学率
人类发展指数( HDI)
中国婴儿死亡率和人口预期寿命变化婴儿死亡率
( ‰ )
人口预期寿命(岁)
合计 男 女
1945-50 265 30.5
1950-55 195 40.8 39.3 42.3
1955-60 179 44.6 43.1 46.1
1960-65 121 49.5 48.7 50.4
1965-70 81 59.6 58.8 60.4
1970-75 61 63.2 62.5 63.9
1975-80 41 65.8 65.5 66.2
1980-85 39 67.8 66.7 68.9
1985-90 32 69.4 68.0 70.9
1996 31.4 70.8 68.7 73.0
人口预期寿命的国际比较
( 1870- 1999年)
国家 1870年 1900年 1950年 1978年 1999年中国 22 24 41 65.4 71
印度 21 24 32 52.9 60
日本 34 44 61 76 81
美国 39 47 68 73.4 77
法国 37 47 65 73.8 78
德国 41 47 67 72 77
俄罗斯 28 32 65 67.1 67
英国 40 50 69 73 77
世界 26 31 49 61.4 66
人口预期寿命变化的国际比较
( 1820-1999,%)
1820-1900 1900-1950 1950-1999
西欧 0.31 0.75 0.31
美国 0.23 0.74 0.25
日本 0.32 0.66 0.58
俄国 0.16 1.43 0.06
中国 - 0.76 1.45
印度 0.17 0.58 1.29
亚洲 0.05 1.03 1.03
非洲 0.05 0.92 0.64
拉丁美洲 0.32 0.76 0.62
世界平均 0.22 0.92 0.61
人类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 ( 1950-2000)
195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中国 0.159 0.523 0.554 0.591 0.625 0.681 0.726
印度 0.160 0.407 0.430 0.473 0.511 0.545 0.577
日本 0.607 0.854 0.878 0.893 0.909 0.923 0.933
俄罗斯 - - 0.809 0.827 0.824 0.779 0.781
美国 0.866 0.863 0.884 0.898 0.914 0.925 0.939
中国主要人力资源指标指 标 1950年 1982年 200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 (年 ) 1.0 4.6 7.1
人口预期寿命 (岁 ) 35 67.77 71.4
婴儿死亡率 (‰) 200 37.61 28.38
人类发展指数 0.159 0.569 0.726
中国主要经济与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 1950-2000,%)
指 标 1950-1980 1980-2000
人均 GDP 4.0 8.3
居民消费水平 3.1 7.1
人口受教育年限 5.1 2.3*
人口预期寿命 2.1 0.3*
婴儿死亡率 -5.1 -1.6*
人类发展指数 4.3 1.4
人口( 15-6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国际比较
1950 年 1973 年 1992 年 1950 年 1973 年 1992 年法国 9.58 1 1.69 15,96 中国 1.60 4.09 8.50
德国 10,40 1 1.55 12,17 印度 1.35 2.60 5.55
英国 10,84 1 1.66 14,09 日本 9.1 1 12,09 14,86
美国 1 1.27 14,58 18,04 韩国 3.36 6.82 13,55
西班牙 5.13 6.29 1 1.51 台湾 3.62 7.35 1383
注:初等教育计为 1,中等计为 1,4,高等计为 2 。
资源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 年。和,中国统计年鉴》,
1999 。
年份 贫困标准(元 /人) 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
1978 100 25000 30.7
1984 200 12800 15.1
1985 206 12500 14.8
1986 213 13100 15.5
1987 227 12200 14.3
1988 236 9600 11.1
1989 259 10200 11.6
1990 300 8500 9.4
1992 317 8000 8.8
1994 440 7000 7.7
1995 530 6540 7.1
1997 640 4962 5.4
1998 635 4210 4.6
1999 625 3412 3.7
2000 625 3209 3.4
2001 630 2927 3.2
2002 627 2820 3.0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贫困人口
(
百万
)
官方估计 世行估计(收入) 世行估计(支出)
发展中国家国际贫困线人口及贫困发生率国家或地区 贫困人口(百万)
1990 1998
减少量 贫困发生率( %)
1990 1998
减少量东亚 452.4(35.4) 278.3(23.2) 174.1 27.6 15.3 12.3
不包括中国 92.0(7.2) 65.1(5.4) 26.9 18.5 11.3 7.2
中国 360.4(28.2) 213.2(17.8) 147.2 31.5 18.5 13.0
南亚 495.1(38.8) 522.0(43.5) -26.9 44.0 40.0 4.0
萨哈拉非洲 242.3(19.0) 290.9(24.3) -48.6 47.7 46.3 1.6
拉丁美洲 73.8(5.8) 78.2(6.5) -4.4 16.8 15.6 1.2
中东与北非洲
5.7(0.4) 5.5(0.5) 0.2 2.4 1.9 0.5
欧洲与中亚 7.1(0.6) 24.0(2.0) -16.9 1.6 5.1 -3.5
总计 1276.4(100.0) 1198.9(100.0) 77.5 29.0 24.0 5.0
为什么中国是成功的现代化“追赶者”
速度效应
趋同与趋异
有条件趋同与无条件趋同
结构效应
开放效应
技术效应
制度效应解释性变量
( 1)发展初始条件(最初的单位资本
GDP和最初的人力资本存量);
( 2)人力资本投入(平均受教育年限,
预期受教育年限);
( 3)开放和信息指标(进出口占 GDP比重,FDI占 GDP比重、电话普及率等);
( 4)自然资本和地理条件(以虚拟变量衡量)等。
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速度效应:即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化后进国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先进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显示出追赶特点。
后进国经济追赶的条件,y2>y1
表 2.5 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相当于先行国人均 GDP 水平 ( % )
时期
G D P 增长率 ( % ) 初期 末期第一次英国 1871 - 1 9 1 3 1,9 1 00,0 1 0 0,0
美国 3,9 7 5,3 1 0 5,5
第二次美国 1953 - 1 9 9 2 3,0 1 0 0,0 1 0 0,0
日本 6,5 1 9,6 9 0,1
第三次西欧 ( 1 2 国 ) 1965 - 1 9 9 2,1 0 0,0 1 0 0,0
韩国 8,8 2 4,3 5 7,5
台湾省 8,8 3 1,4 6 6,6
第四次欧洲 ( 12 国 ) 1978 - 1 9 9 5 1,7 4 1 0 0,0 1 0 0,0
中国 7,4 9 9,1 1 9,0
资料来源,A n g u s M a d d i s o n,1 9 9 5,M o n i t o r i n g t h e W o r l d E c o n o m y 1 8 2 0 - 1 9 9 2,O E C D,
% of Relative Labour Productivity
(US=100):1950-1992
1950 1973 1992
Japan 16 48 69
South
Korea
10 14 29
China 7 6 10
India 5 4 5
Benefiting from backwardness and more
中国人均经济水平
趋同(收敛):人均 GDP初始水平越低,增长率越高
– β趋同与 σ 趋同检验,γi=α+βy0i+εi
– 条件趋同与绝对趋同
趋异:人均 GDP初始水平越低,增长率越低为什么后进国可以追赶先行国
有条件的收敛模型预言 ( Barro( 1991) ;
Barro和 Lee( 1994) ; Sachs和 Warner( 1995a
和 1995b) ),相对于它自己长期的 ( 或稳态的 ) 收入潜在水平,最初收入较低的地区,将比那些已经接近它的长期潜在收入水平的地区增长更快 。 基本的思想是,一个经济离它稳态的收入水平越远,可再生的 ( 物质的和人力 )
资本和技术效率他们与它们的长期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 。
通过从更加体现技术上的高级经济的资本积累和技术扩散的高速度,为目前的资本和技术与稳态水平之间的差距提供了迅速“追赶”的机会。因此,单位资本收入的最初水平相对于稳态越低,后发增长的趋势越高。这个框架曾被用于解释为什么拥有大量资本存量,并已经接近世界技术前沿的富裕国家,可能会比一些追赶领先者的低收入国家增长更加缓慢( Asia
Development Bank,1997)。
长期的增长水平取决于两类主要的变量:
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拥有良好政策环境的地区,趋向于拥有更高的稳态收入水平,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最初收入水平上,增长都比较快。类似的,拥有良好的结构素质的地区,也会经历高速增长,
收敛到一个较高的长期收入水平。
长期的稳态经济状态取决于多种影响因素:
( 1)
式中,是第 i个地区 t时刻的人均产出的长期均衡水平,是 i个地区 t时刻的一个综合增长因素向量,既包括人力资本,开放程度,信息等多种影响增长的变量 。
结构效应:即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化后进国结构指标变动率快于先进国的速度。
也快于历史的其他时期
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
1952-1978:贡献百分点 0.92%,贡献率
0.92/4.40=20.9%
1978-1995:贡献百分点 1.44%,贡献率
1.44/7.49=19.2%
技术效应:即技术后进国技术扩散率 (T2)
明显高于技术领先国技术创新速度 (T1),
显示出追赶特点。
后进国技术追赶的条件,T2>T1
当后进国有技术创新 ( t) 时,就可以加快技术追赶步伐,T2+t>>T1
技术追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追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
制度效应:即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已基本奠定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
到 2001年全国 107种商品和服务价格彻底放开;目前市场调节价比重已经超过 90
%。
% of State-set and Market Price
1978 1985 1990 1996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Price 6 40 52 79
State-set &
“Guidance”Price
94 60 48 21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Market Price 3 34 55 93
State-set &
“Guidance”Price
97 66 47 7
Industrial Production
Materials
Market Price 0 36 81
State-set &
“Guidance”Price
100 64 19
1995年 2000年农产品收购总额政府定价比重 17 6.7
政府指导价比重 4.4 2.9
市场调节价比重 78.6 90.4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政府定价比重 15.6 9.6
政府指导价比重 6.5 4.6
市场调节价比重 77.9 85.6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政府定价比重 8.8 3.7
政府指导价比重 2.4 1.5
市场调节价比重 88.8 94.8
市场结构变化市场化指数投资市场化指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指数生产市场化指数商业市场化指数
1979 24.91 23.10 11.60 21.53 46.01
1980 32.13 38.90 17.70 24.03 48.57
1981 33.66 30.60 20.90 25.24 50.15
1982 35.77 45.00 21.70 25.56 51.30
1983 42.57 64.00 23.90 26.64 53.01
1984 45.56 63.00 32.90 30.91 54.45
1985 54.23 64.30 63.00 35.14 59.58
1986 55.67 64.40 64.70 37.73 60.59
1987 57.61 64.00 70.60 43.20 60.90
1988 61.33 70.20 76.00 43.20 60.54
市场结构变化市场化指数投资市场化指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指数生产市场化指数商业市场化指数
1989 62.62 64.40 64.70 43.94 60.90
1990 62.17 71.70 74.80 45.40 60.41
1991 62.55 69.70 77.80 47.06 59.81
1992 63.23 71.70 81.80 45.39 58.71
1993 68.95 72.80 87.50 53.01 62.47
1994 71.26 74.60 79.30 63.05 68.07
1995 72.32 76.50 78.60 64.00 70.16
1996 75.27 77.80 79.00 71.52 72.27
1997 76.87 78.00 80.00 74.48 74.99
中国市场化指数 ( 1979-199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年份市场化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