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第五讲
2004年 3月 23日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马克思本章主要问题
20世纪 50年代初期中国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包括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与那些已经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条件有什么不同?与苏联和日本的初期有什么不同?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是如何选择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什么发展目标?为什么中国也选择了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又与苏联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
一、中国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统一,其文化凝聚力和生存延续力的深度是民族复兴、
实现现代化的根基。
1949年中国结束了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掠夺、封建主义压迫、军阀割据的局面,
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为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成功地抵御了各种外国势力的干涉和侵略,成为世界上正在崛起的一支政治经济力量,是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一极
建立了一个较历史任何时期都更有凝聚力、更有威信的中央政府,获得了极强的社会整合能力,具有能够有效地动员和利用全社会各种资源的能力与力量,
为特定的工业化目标服务,从而极大地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她具有诸多的后发优势 。
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廉价是中国最大的、现实的、潜在资源,只要组织得好,运用得当,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 人力资本,可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
二、经济发展初期的,扩大缺口,
现象
发展起点的差异
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受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追赶或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非常困难,这也决定了这一追赶过程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就中国而言,至少要花 100年的时间。
三、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经济条件
1.发展工业化时间晚,比西方工业化国家滞后了 100- 200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现代经济增长初期状况国别现代经济增长开始时期及人均产值总产值、人口和按人均产值增长率
(每 10年 %)
时期人均
GNP
(1965年美元 )
年代 总产值 人口 人均产值英国 1765-1785 227 1801/11-1831/41 32.1 15.4 14.5
法国 1831-1840 242 1831/40-1861/70 26.3 3.9 21.5
德国 1850-1959 302 1850/59-1880/89 26.7 8.9 16.4
日本 1874-1879 74 1874/79-1895/1904 39.2 9.3 27.3
美国 1834-1843 474 1839-1859 59.1 35.7 17.3
加拿大 1870-1874 508 1870/74-1891/99 41.8 13.2 25.2
各国的经济起飞期到 1967年
(1967年美元 )
国家 起飞期 起飞期的人均
GNP
人均 GNP
( 1965-1969年)
年数 年平均增长率
(%)
英国 1783-1802 183 2018 184 1.31
法国 1830-60 173 2343 137 1.92
美国 1843-60 451 3995 124 1.77
德国 1850-73 249 2148 116 1.87
瑞典 1868-90 239 3244 99 2.67
日本 1878-1900 158(1886) 1207 81 2.54
俄国 1890-1914 246 1594 77 2.46
意大利 1895 300 1333 72 2.09
加拿大 1896-1914 796 2962 71 1.87
噢大利亚 1901 923 2106 66 1.26
阿根廷 1935- 418 741 34 1.70
巴西 1933 144 323 34 2.40
土耳其 1937- 171 331 33 2.02
墨西哥 1940 224 545 27 3.35
中国 1949
2.经济发展起点十分低下,大大低于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初期水平
人均收入极其低微。
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结构变动起点也相当低下。
主要国家人均 GDP比较
( 1870-1998)
人均 GDP的国际比较
( 1500- 1998年) (单位,1990年国际美元 )
1500年 1700年 1820年 1913年 1950年 1973年 1998年英国 762 1405 2121 5150 6907 12022 18714
法国 727 986 1230 3485 5270 13123 19558
意大利 1100 1100 1117 2564 3502 10643 17759
荷兰 754 2110 1820 4049 5996 13082 20224
葡萄牙 632 854 963 1244 2069 7343 12929
西班牙 698 900 1063 2255 2397 8739 14227
西欧 774 1024 1232 3473 4594 11534 17921
美国 400 527 1257 5301 9561 16689 27331
中国 600 600 600 552 437 839 3117
印度 550 550 533 673 619 853 1746
印度尼西亚 565 580 612 904 840 1504 3070
巴西 400 560 646 811 1672 5459
世界平均 565 615 667 1510 2114 4104 5709
主要工业化国家各部门与劳动力及产值比例国别总劳动力占人口比重 (%)
各部门劳动力比例( %) 各部门产值比例( %)
年代 比重 年代 农业 制造业 服务业 年代 农业 制造业服务业英国 1851 45.0 1801-
1811
34.4 30.0 35.6 1801-
1811
34.1 22.1 43.8
法国 1856 39.1 1856 51.7 28.5 19.8 -
德国 1882 38.3 1852-
1858
54.1 26.8 19.1 1850-
1859
40.9 59.1
日本 1920 48.7 1872 85.8 5.6 8.6 1879-
1883
62.5 37.5
美国 1870 32.5 1839 64.3 16.2 19.5 1839 42.6 25.8 31.6
加拿大
1911 37.8 1871 52.9 47.1 1870 45.3 54.7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1890-
1952年) (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1890年 1913年 1933年 1952年农、林、渔业 68.5 67.0 64.0 55.7
手工业 7.7 7.7 7.4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4.4
矿业 0.2 0.3 0.8 2.1
电力 0.0 0.0 0.5 1.2
建筑业 1.7 1.7 1.6 3.0
传统运输与通讯业 5.1 1.6 4.0 3.8
现代运输与通讯业 0.4 0.8 1.5 2.8
贸易 8.2 9.0 9.4 9.3
政府机构 2.8 2.8 2.8
金融业 0.3 0.5 0.7
个人服务业 1.1 1.2 1.2
住宅业 3.9 3.8 3.6
国民生产总值 100.0 100.0 100.0 100.0
3.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中国工业资本存量少,只有极少量的现代工业。
现代基础设施存量不足,运输邮电事业十分落后。
中国、印度和日本通车的铁路里程( 1870- 1995年) 单位:公里年份 中国 印度 日本
1870年 0 7678 0
1890年 10 26400 2349
1913年 9854 55822 10570
1930年 13441 68045 21593
1950年 22238 54845a 27401
1975年 46000 60438 26752
1995年 54000 63000 27258
四、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社会条件
1,人口增长过快,过剩人口多。
从人口增长率看,除美国因大量移民人口增长较高外,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从未超过 1.5%;而中国 50年代初人口增长率以超过了 2.0%。农村存在大量的过剩人口。据不完全统计,1947
年在许多大城市中,失业和半失业工人达到工人总数的 25-30%左右。建国之初,
旧中国留下了大约 400万城镇失业者。
2,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城乡差异甚大的二元经济社会国家 。
城市化水平极其低下,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中国的城市已经具有了现代化的因素,但是量广面大的仍保持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如同一个汪洋大海。
中国、日本和西欧城市化率的比较( 1000- 1950年) 单位,%
年份 中国 日本 西欧
1000 3.0 na 0.0
1500 3.8 2.9 6.1
1820 3.8 12.3 12.3
1890 4.4 16.0 31.0
1950 11.2
3,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地区差异甚大的国家,各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
现代化因素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如上海和东北地区。
4,政府的财政能力十分低下,提供现代公共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
使中国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来发动和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5.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
学校 学生人数(万人)
同龄入学率
( %)
占总人口比率
( %)
小学( 1- 6年级)
中学( 7- 12年级)
大学
2400
130
12
25.0%
3.0%
0.3%
4.44
0.24
0.002
1949年全国的在校学生
1949年全国的毕业学生
1949年的毕业生 人数(万人) 占总人口比率( %)
大学毕业生 18.5 0.034
中学毕业生 400 0.74
小学毕业生 7000 15.56
文盲人数 43200 80.00
就业 占人口数 34000 62.96
总人口数 54000 100.0
平均受教育年限 1.013
10国 15- 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
1950
年
1973
年
1992
年
1950
年
1973
年
1992
年法国 9.58 11.69 15.96 中国 1.60 4.09 8.50
德国 10.40 11.55 12.17 印度 1.35 2.60 5.55
英国 10.84 11.66 14.09 日本 9.11 12.09 14.86
美国 11.27 14.58 18.04 韩国 3.36 6.82 13.55
西班牙
5.13 6.29 11.51 台湾 3.62 7.35 13.83
6.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各种传染病频繁发生,人均寿命短,死亡率高。
人口预期寿命的国际比较
1820年 1900年 1950年 1999年法国 37 47 65 78
德国 41 47 67 77
意大利 30 43 66 78
荷兰 32 52 72 78
西班牙 28 35 62 78
瑞士 39 56 70 79
英国 40 50 69 77
西欧平均 36 46 67 78
美国 39 47 68 77
日本 34 44 61 81
俄国 28 32 65 67
中国 na 24 41(35) 71
印度 21 24 32 60
亚洲平均 23 24 40 66
非洲平均 23 24 38 52
拉丁美洲平均 27 35 51 69
世界平均 26 31 49 66
此外,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短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低下。 Sachs( 2001)
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也会对该国经济发展初期产生较大的影响,现代经济增长总是在那些温带地区、沿海地区、
沿河地区首先出现,并率先发展。如果做一国际比较看,中国的温带比例不如西欧等国家,但是要好于印度。
中国与世界主要土地利用和人口情况比较( 1993年)
总面积
(千公顷 )
可耕地及永久性农作面积
(千公顷)
可耕地的比例
(百分比)
人口
(千人
)
人均占有的可耕地
(公顷)
温带地区比重( %)
中国 959,696 95,975 10.0 1,178,4
40
.08 47
欧洲( a) 487,696 135,705 27.8 506,910,26 89
印度 328,759 169,650 51.6 899,000,19 0
美国 980,943 187,776 19.1 239,172,73
日本 37,780 4,463 11.8 124,753,04 96
前苏联( b) 2,240,30
0
231,540 10.3 293,000,79 89
澳大利亚 771,336 46,486 6.0 17,769 2.62
巴西 851,197 48,955 5.8 158,913,31
加拿大 997,614 45,500 4.6 28,386 1.58
五、建国初期的主要经济成分
1949年所有制的基本格局
外国垄断集团在华资本
官僚资本
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建国初期的五种经济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六、中国领导人选择工业化模式的制约条件基本历史背景
1820年至 1952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界产值增加了八倍,世界人均收入增加了 2.6倍。美国人均收入增加了 8倍,
欧洲人均收入增加了 4倍,日本增加了 3倍。在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里,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而在中国,人均产值实际上还下降了。
中国在全球 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地份额比例从三分之一降到了二十分之一,它的实际人均收入已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国在发动工业化所遇到的基本条件
发动工业化时间晚,人均产值起点低,仅及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水平的 1/4— 1/5,即使经济增长速度相当高,如到 1980年仅花费 30年时间人均 GNP就达到了 300美元,但也仅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一个世纪之前的水平。因此作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幻想在 30- 40
年内出现巨大的经济奇迹,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要花 10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
新中国政府的三大目标
改变社会政治秩序
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并恢复其民族尊严
2004年 3月 23日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马克思本章主要问题
20世纪 50年代初期中国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包括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与那些已经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条件有什么不同?与苏联和日本的初期有什么不同?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是如何选择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什么发展目标?为什么中国也选择了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又与苏联有什么不同之处?如何评价毛泽东时代?
一、中国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统一,其文化凝聚力和生存延续力的深度是民族复兴、
实现现代化的根基。
1949年中国结束了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掠夺、封建主义压迫、军阀割据的局面,
建立了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为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成功地抵御了各种外国势力的干涉和侵略,成为世界上正在崛起的一支政治经济力量,是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一极
建立了一个较历史任何时期都更有凝聚力、更有威信的中央政府,获得了极强的社会整合能力,具有能够有效地动员和利用全社会各种资源的能力与力量,
为特定的工业化目标服务,从而极大地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她具有诸多的后发优势 。
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廉价是中国最大的、现实的、潜在资源,只要组织得好,运用得当,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 人力资本,可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
二、经济发展初期的,扩大缺口,
现象
发展起点的差异
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受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落后的国家在追赶或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非常困难,这也决定了这一追赶过程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就中国而言,至少要花 100年的时间。
三、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经济条件
1.发展工业化时间晚,比西方工业化国家滞后了 100- 200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现代经济增长初期状况国别现代经济增长开始时期及人均产值总产值、人口和按人均产值增长率
(每 10年 %)
时期人均
GNP
(1965年美元 )
年代 总产值 人口 人均产值英国 1765-1785 227 1801/11-1831/41 32.1 15.4 14.5
法国 1831-1840 242 1831/40-1861/70 26.3 3.9 21.5
德国 1850-1959 302 1850/59-1880/89 26.7 8.9 16.4
日本 1874-1879 74 1874/79-1895/1904 39.2 9.3 27.3
美国 1834-1843 474 1839-1859 59.1 35.7 17.3
加拿大 1870-1874 508 1870/74-1891/99 41.8 13.2 25.2
各国的经济起飞期到 1967年
(1967年美元 )
国家 起飞期 起飞期的人均
GNP
人均 GNP
( 1965-1969年)
年数 年平均增长率
(%)
英国 1783-1802 183 2018 184 1.31
法国 1830-60 173 2343 137 1.92
美国 1843-60 451 3995 124 1.77
德国 1850-73 249 2148 116 1.87
瑞典 1868-90 239 3244 99 2.67
日本 1878-1900 158(1886) 1207 81 2.54
俄国 1890-1914 246 1594 77 2.46
意大利 1895 300 1333 72 2.09
加拿大 1896-1914 796 2962 71 1.87
噢大利亚 1901 923 2106 66 1.26
阿根廷 1935- 418 741 34 1.70
巴西 1933 144 323 34 2.40
土耳其 1937- 171 331 33 2.02
墨西哥 1940 224 545 27 3.35
中国 1949
2.经济发展起点十分低下,大大低于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初期水平
人均收入极其低微。
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结构变动起点也相当低下。
主要国家人均 GDP比较
( 1870-1998)
人均 GDP的国际比较
( 1500- 1998年) (单位,1990年国际美元 )
1500年 1700年 1820年 1913年 1950年 1973年 1998年英国 762 1405 2121 5150 6907 12022 18714
法国 727 986 1230 3485 5270 13123 19558
意大利 1100 1100 1117 2564 3502 10643 17759
荷兰 754 2110 1820 4049 5996 13082 20224
葡萄牙 632 854 963 1244 2069 7343 12929
西班牙 698 900 1063 2255 2397 8739 14227
西欧 774 1024 1232 3473 4594 11534 17921
美国 400 527 1257 5301 9561 16689 27331
中国 600 600 600 552 437 839 3117
印度 550 550 533 673 619 853 1746
印度尼西亚 565 580 612 904 840 1504 3070
巴西 400 560 646 811 1672 5459
世界平均 565 615 667 1510 2114 4104 5709
主要工业化国家各部门与劳动力及产值比例国别总劳动力占人口比重 (%)
各部门劳动力比例( %) 各部门产值比例( %)
年代 比重 年代 农业 制造业 服务业 年代 农业 制造业服务业英国 1851 45.0 1801-
1811
34.4 30.0 35.6 1801-
1811
34.1 22.1 43.8
法国 1856 39.1 1856 51.7 28.5 19.8 -
德国 1882 38.3 1852-
1858
54.1 26.8 19.1 1850-
1859
40.9 59.1
日本 1920 48.7 1872 85.8 5.6 8.6 1879-
1883
62.5 37.5
美国 1870 32.5 1839 64.3 16.2 19.5 1839 42.6 25.8 31.6
加拿大
1911 37.8 1871 52.9 47.1 1870 45.3 54.7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1890-
1952年) (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1890年 1913年 1933年 1952年农、林、渔业 68.5 67.0 64.0 55.7
手工业 7.7 7.7 7.4 7.4
现代制造业 0.1 0.6 2.5 4.4
矿业 0.2 0.3 0.8 2.1
电力 0.0 0.0 0.5 1.2
建筑业 1.7 1.7 1.6 3.0
传统运输与通讯业 5.1 1.6 4.0 3.8
现代运输与通讯业 0.4 0.8 1.5 2.8
贸易 8.2 9.0 9.4 9.3
政府机构 2.8 2.8 2.8
金融业 0.3 0.5 0.7
个人服务业 1.1 1.2 1.2
住宅业 3.9 3.8 3.6
国民生产总值 100.0 100.0 100.0 100.0
3.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中国工业资本存量少,只有极少量的现代工业。
现代基础设施存量不足,运输邮电事业十分落后。
中国、印度和日本通车的铁路里程( 1870- 1995年) 单位:公里年份 中国 印度 日本
1870年 0 7678 0
1890年 10 26400 2349
1913年 9854 55822 10570
1930年 13441 68045 21593
1950年 22238 54845a 27401
1975年 46000 60438 26752
1995年 54000 63000 27258
四、中国工业化的初始社会条件
1,人口增长过快,过剩人口多。
从人口增长率看,除美国因大量移民人口增长较高外,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从未超过 1.5%;而中国 50年代初人口增长率以超过了 2.0%。农村存在大量的过剩人口。据不完全统计,1947
年在许多大城市中,失业和半失业工人达到工人总数的 25-30%左右。建国之初,
旧中国留下了大约 400万城镇失业者。
2,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城乡差异甚大的二元经济社会国家 。
城市化水平极其低下,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中国的城市已经具有了现代化的因素,但是量广面大的仍保持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如同一个汪洋大海。
中国、日本和西欧城市化率的比较( 1000- 1950年) 单位,%
年份 中国 日本 西欧
1000 3.0 na 0.0
1500 3.8 2.9 6.1
1820 3.8 12.3 12.3
1890 4.4 16.0 31.0
1950 11.2
3,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地区差异甚大的国家,各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
现代化因素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如上海和东北地区。
4,政府的财政能力十分低下,提供现代公共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
使中国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来发动和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5.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
学校 学生人数(万人)
同龄入学率
( %)
占总人口比率
( %)
小学( 1- 6年级)
中学( 7- 12年级)
大学
2400
130
12
25.0%
3.0%
0.3%
4.44
0.24
0.002
1949年全国的在校学生
1949年全国的毕业学生
1949年的毕业生 人数(万人) 占总人口比率( %)
大学毕业生 18.5 0.034
中学毕业生 400 0.74
小学毕业生 7000 15.56
文盲人数 43200 80.00
就业 占人口数 34000 62.96
总人口数 54000 100.0
平均受教育年限 1.013
10国 15- 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数
1950
年
1973
年
1992
年
1950
年
1973
年
1992
年法国 9.58 11.69 15.96 中国 1.60 4.09 8.50
德国 10.40 11.55 12.17 印度 1.35 2.60 5.55
英国 10.84 11.66 14.09 日本 9.11 12.09 14.86
美国 11.27 14.58 18.04 韩国 3.36 6.82 13.55
西班牙
5.13 6.29 11.51 台湾 3.62 7.35 13.83
6.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各种传染病频繁发生,人均寿命短,死亡率高。
人口预期寿命的国际比较
1820年 1900年 1950年 1999年法国 37 47 65 78
德国 41 47 67 77
意大利 30 43 66 78
荷兰 32 52 72 78
西班牙 28 35 62 78
瑞士 39 56 70 79
英国 40 50 69 77
西欧平均 36 46 67 78
美国 39 47 68 77
日本 34 44 61 81
俄国 28 32 65 67
中国 na 24 41(35) 71
印度 21 24 32 60
亚洲平均 23 24 40 66
非洲平均 23 24 38 52
拉丁美洲平均 27 35 51 69
世界平均 26 31 49 66
此外,中国人口众多,土地短缺,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低下。 Sachs( 2001)
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也会对该国经济发展初期产生较大的影响,现代经济增长总是在那些温带地区、沿海地区、
沿河地区首先出现,并率先发展。如果做一国际比较看,中国的温带比例不如西欧等国家,但是要好于印度。
中国与世界主要土地利用和人口情况比较( 1993年)
总面积
(千公顷 )
可耕地及永久性农作面积
(千公顷)
可耕地的比例
(百分比)
人口
(千人
)
人均占有的可耕地
(公顷)
温带地区比重( %)
中国 959,696 95,975 10.0 1,178,4
40
.08 47
欧洲( a) 487,696 135,705 27.8 506,910,26 89
印度 328,759 169,650 51.6 899,000,19 0
美国 980,943 187,776 19.1 239,172,73
日本 37,780 4,463 11.8 124,753,04 96
前苏联( b) 2,240,30
0
231,540 10.3 293,000,79 89
澳大利亚 771,336 46,486 6.0 17,769 2.62
巴西 851,197 48,955 5.8 158,913,31
加拿大 997,614 45,500 4.6 28,386 1.58
五、建国初期的主要经济成分
1949年所有制的基本格局
外国垄断集团在华资本
官僚资本
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建国初期的五种经济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六、中国领导人选择工业化模式的制约条件基本历史背景
1820年至 1952年期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界产值增加了八倍,世界人均收入增加了 2.6倍。美国人均收入增加了 8倍,
欧洲人均收入增加了 4倍,日本增加了 3倍。在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里,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而在中国,人均产值实际上还下降了。
中国在全球 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地份额比例从三分之一降到了二十分之一,它的实际人均收入已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中国在发动工业化所遇到的基本条件
发动工业化时间晚,人均产值起点低,仅及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水平的 1/4— 1/5,即使经济增长速度相当高,如到 1980年仅花费 30年时间人均 GNP就达到了 300美元,但也仅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一个世纪之前的水平。因此作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幻想在 30- 40
年内出现巨大的经济奇迹,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要花 10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
新中国政府的三大目标
改变社会政治秩序
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并恢复其民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