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经济衰落的原因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强大繁荣的中国会长期停滞甚至迅速走向衰落?
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应该纵观历史,从反面经验中学习可以借鉴未来的东西中日印三国现代化的比较主要地理与资源指标比较人口密度
(人 /平方公里)
可耕地比例(%)
1993年人均可耕地
(公顷)
1993年温带比例
(%)
中国 129 10.0 0.08 47
印度 313 51.4 0.19 0
日本 333 11.8 0.04 96
俄国 9 10.3 0.79 89
西欧 128 27.8 0.26 89
中日印三国主要特征比较印度 中国 日本地理特征 热带,亚热带和沙漠;受季风影响的农业;高人口密度;一般的出海口;一般资源禀赋(如煤);低中水平城市化温带和亚热带;
高人口密度;一般的出海口;一般资源禀赋(如煤);低中水平的城市化温带;高人口密度;众多的出海口;一般资源禀赋(如煤);中高水平的城市化政治特征 中央集权削弱;
不统一的政治规则;低中水平法制化;频繁的国内暴力冲突高度中央集权;
低中水平法制化;
国内和平半集权,半分权,
长期的国内和平中日印三国主要特征比较(续)
印度 中国 日本经济制度 小户经营的农业;社区管理生态资源;城市的海上贸易制度,包括银行、保险小户经营的农业;
土地和劳动力市场;极少的海上贸易;中等水平的商业化半封建结构;粮食市场;低水平的国际贸易;中等水平的商业化社会制度 等级制度;低水平社会流动;高社会和种族多样性( 20多种语言);低教育水平不完全严格的社会分层;较高的民族和语言同一化;低教育水平;
低倾向的社会借贷社会分层,人口的高异质性;高教育水平;高倾向的社会借贷中日印三国 GDP和人均 GDP增长率比较
( 1700- 1995)
1700-
1820
1820-
1952
1952-
1978
1978-
1995
GDP
中国 0.85 0.22 4.40 7.49
印度 0.26 0.54 4.02 4.63
日本 0.21 1.74 7.85 3.21
人均 GDP
中国 0.00 -0.08 2.34 6.04
印度 0.00 0.10 1.81 2.53
日本 0.10 0.95 6.66 2.68
中日俄印人均 GDP (1820-1952)
中国 日本 俄国 印度
1820 600 675 751 531
1870 523 741 1023 558
1900 652 1135 1218 625
1913 688 1334 1488 663
1937 803 2227 2156 651
1952 537 2351 2928 609
中日俄印对西方现代化挑战的不同响应
1820-1870年是,中日俄印人均 GDP水平相差不大,到 1952年时日俄人均 GDP水平已经达到了中印人均 GDP水平的 4-5倍
同样受到西方现代化的挑战,为什么各国会有不同的响应?有不同的现代化过程和结果?
为什么中国的统治者不断地丧失发动现代化的机遇?
中日印三国现代经济增长比较
中国、印度属于“停滞型”,成为现代化的
“落伍者”,
日本属于“现代经济增长型”,成为现代化的“追赶者”。
日本在 19世纪经历了一场变革,从而搭上工业化的列车,日本也成为除西方国家之外第一个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兰德斯)
专题:为什么日本出现了现代化前提条件
政治: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国家之一
法律体系:东京地区市民和商人阶级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商法,特别是合同法比较完善
经济:被迫开始自由贸易,大阪是当时的贸易中心
人力资本: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男孩大约是
40- 50%,女孩大约是 15%
自然环境:气候温和地海岸国家,煤炭资源丰富明治维新( 1868年)
资本主义改革,现代经济发展的起点
前提条件
日本人愿意开放
参照中国的命运,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建立道德权威体系作为改革的核心,“东方道德规范和西方科学”成为眀治维新的一句口号
Iwakura使团( 1871- 3)
在国外的考察和学习,发现了西方国家强大的因素
宪法和法律
金融、贸易、工业和交通通讯、教育
建立强大的军队
引入初等教育,并向国外输送大量留学生,同时从将近 23个国家引入了 2000- 4000名专家
建立一整套行政的长官体系和地方政府体系
进行军队改革,尤其是海军改革,加强国防实力(法国,1869,德国,1878)
完善宪法和司法体系(法国,1872)
邮政、银行、通讯等方面的改革和技术创新具体的改革措施其它改革措施
修建铁路
推广和使用罗马日历
出版报纸,加速知识的传播
东京股票交易所
多元化企业
对银行的管制( 1872- 76)
社会信息的发布( 1871)
关键的经济改革
1858年的不公平条约:强加自由贸易,重要商品(金和银)的自由流动
1869:消除国内旅行的障碍
将国民分为四个等级:武士(占 7%),农民
(占 80%),技术工人和商人(占 13%)。
为何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为何中国没有走向现代化?
伏尔泰的中国之谜
伏尔泰十分惊人地感叹到,早在几百年前,
中国的发明,包括四大发明和天文学的研究已超过欧洲。但是他提出了一个中国之谜:
既然在如此遥远的古代,中国人便已如此先进,为什么他们又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中国既然不间断地致力于各种技艺和科学已有如此遥远的历史,为什么进步却微乎其微?
历史没有唯一的正确的答案
对伏尔泰之谜有多种历史的解释,有不同的理论分析,也有不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大体分为几类:
-外国学者的不同解释
-中国学者的不同解释
历史的事实与演变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589-590 )
资本主义萌芽论
明清以来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准备了雇佣劳动的条件,并提供了熟练工人
为近代工业的建立准备了市场和运输条件
为近代工业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和资本基础。
李约瑟之谜:
工业革命为何没有发源于中国李约瑟之谜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文明?
为什么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现在不再领先于外部世界?
在十四世纪,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技术需求不足论:“高水平均衡假说”
中国的停滞来源于人地比例失调
资源和资本相对昂贵导致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
人均剩余的减少无法使得工业化进程持续下去
人口高增长导致了“高水平均衡陷阱”,抑制了新式投资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从两个方面导致经济停滞
吞食小农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无法积累工业资本
传统方式的投入(如水利工程、肥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达到了再增加便会导致报酬递减的极限,把传统农业提高到一个不可能通过内部力量来改变,而只有通过工业
-科学革命才能突破的高水平。
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传统农业、运输等方面的重大技术进步,“事实上已经走到了尽头”。技术停滞加上人口的稳固增长,使中国经济掉入了高度均衡陷阱,“仅仅通过本国内部所产生的力量,要改变这一处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打破陷阱的唯一办法,
只能是把崭新的外部技术引进中国社会”。
技术需求不足论:“高水平均衡假说”
技术创新差异说
在前现代时期,大多数技术发明源自于工匠和农夫的经验,科学发现则是由少数天生敏锐的天才在观察自然时偶然获得的。到了现代,技术发明主要是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而得到的。
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原因可以归结于科举制度,它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内卷化(黄宗智)
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劳动力密集,人口压力巨大,技术无法创新
上述因素导致了劳动边际报酬下降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
大分流( Pomeranz )
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
18世纪末 19世纪初,东西方逐渐开始背离。
在企业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海外剥削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和新大陆的殖民地化,国家间的竞争、暴力及国家制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亚当 ·斯密对中国的分析和评论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这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态的报告,与 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 ·波罗的记述比较,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提出了社会停滞的三大原因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三大原因
停滞于农业和农业的停滞,土地税或地租是中国君主收入的唯一源泉。农业的土地税相当于农业产品的 1/10,或 1/5,税制使君主和政府能够分享地主和农夫改良和精心耕作土地的利益,却抑制和挫伤了土地经营者和耕作者的积极性,成为一种恶税。
对工业和商业的轻视:不鼓励贸易,甚至压制工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的法律制度已到了极限:“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
中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长期停滞、走向衰落是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的。这包括自然的、地理的因素,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这些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既限制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任何尝试和发动力量,也严重地制约中国进入现代经济发展时期。
中国停滞的关键因素
公元 2世纪- 15世纪期间,中国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的平均水平( Needham,1961)。中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比欧洲早 700年。
中国停滞的关键因素 (Maddison):
自身对海上贸易和殖民地化的限制
政治集权体系不利于技术的革新
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压力:高的人口密度,缺乏易于采掘的煤矿
缺乏可开垦的新土地 (Jefferey Sachs)
官僚体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官方化不利于普及教育历史原因
独特的自治社会,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文化上高度自满自足,政治上高度大一统。
建立在以农业为基础,而非以商业为基础。
世界发生工业革命之后,保持农业文明就意味着停滞,一个农业大国走向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经济原因
决定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农业生产力足够支持城市化(现代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动力)
城市中心作为贸易和创新的基地
国际贸易进一步刺激和促进了专业化和创新
只有技术进步或国际贸易才能克服早期的马尔萨斯陷阱经济原因(续)
欧洲工业化的关键因素(以英国为例)
城市化和基于城市的贸易
制度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
水运贸易和航运革命(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使贸易和专业化成为可能)
科学革命:识字率提高,教育普及,印刷术的应用,等
农业革命:古物种植,畜牧业
贸易系统的扩大:支持贸易和殖民地化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工业革命使其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政治原因
王朝统治者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康、雍、乾王朝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
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实行经济和政治的双封锁,极力阻挠工商业的发展
专制制度限制竞争,禁止创办企业,严重地束缚了新兴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原因(续)
权力的集中和高度集权化政府的出现,改变了政府结构,巩固了中央集权;
政府对经济领域进行管制,进行国家垄断,包括重要商品的官营、海禁等,限制了工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政府将农业作为社会的基础,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公务员体系考试制度的约束,科举考试考的是儒家学说,而不是行政能力;
缺乏外部竞争和生存的压力,技术创新停滞。
政治因素(续)
统治阶级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长期的严重深刻影响
限制海外贸易,妨碍了中国工商业资本积累
限制科学技术引进,拉大了与西方发展的差距
限制商品、资本进入和知识传播,使中国完全孤立于世界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潮流之外,发展长期停滞落后,丧失了启动近代化的第一次机会。
从近代看,闭关自守是中国发展停滞不前、
国力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人口因素
中国人口增长特点:
传统农业时期( 1700—1820年):人口高增长率,0.85%,高于欧洲( 0.46%)
解体时期( 1820—1952年),0.30%
现代增长初期( 1952—1978年),2.06%,高于日本( 1.19%)
经济起飞期( 1978—1995年),1.45%
经济趋同期( 1995—2015年),1.05%
人口因素
清朝的鼎盛时期,1700年到 1850年约 150年间,由于国内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人口增加了近四倍以上。农业社会为中心的中国,
劳动力就是资本,但是如果它的农业剩余不能还原为其它的物质利益的话,无法养活庞大的人口。
人口迁移沿着如下三个方向进行:
华北的农民流向东北
华东的农民不断流向沿海
华南的农民流向海外表 2.6 人均 GDP水平及相对差距国际比较
( 1700-1995年)
年份 中国 日本 欧洲 美国 俄罗斯 印度 世界平均人均 GDP,1990 年,美元
1 7 0 0 600 600 870 600 600 531 604
1 8 2 0 600 675 1 1 2 9 1 2 6 0 751 531 673
1 9 5 2 537 2 3 5 1 4 3 7 4 1 0 6 4 5 2 9 2 6 609 2 2 6 8
1 9 7 8 979 1 2 5 8 1 1 0 8 6 0 1 8 2 5 1 6 5 6 5 972 4 3 8 2
1 9 9 5 2 6 5 3 1 9 7 2 0 1 3 9 5 1 2 3 3 7 7 4 3 8 3 1 5 6 8 5 1 9 4
2 0 1 5 6 3 9 8 2 5 5 3 3 3 0 2 6 8 3 1 2 0 7 3 2 3
中国与其它国家相对差距(倍)
1 7 0 0 1,00 1 1,45 1 1 0,88 1,01
1 8 2 0 1,00 1,13 1,88 2,06 1,25 0,88 1,12
1 9 5 2 1,00 4,38 8,15 1 9,8 5,45 1,13 4,22
1 9 7 8 1,00 1 2,8 5 1 1,09 1 8,6 4 6,70 0,99 4,48
1 9 9 5 1,00 7,43 5,26 8,81 1,65 0,59 1,96
2 0 1 5 1,00 3,99 4,73 0,48 1,14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文版,新华出版社,1999 年,第 57 页,
第 156 - 157 页。
急剧增长的人口消化了 GDP的增长
中国人均 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也与世界人均水平不断拉大
1820年美国与中国人均 GDP之比为 2
倍,1952年为 19.8倍
1820年世界平均与中国人均 GDP之比为 1.11倍,1952年 4.22倍人口因素技术因素
中国技术是属于以农业文明为技术创新的内容,与西方所发生的科技革新和技术革新远不能相提并论。
技术革命是促进现在经济增长来源,推动一个社会不断现代化的动力,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内部产生也无法从外部获取的,这是中国没有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先行者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崛起
进入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上升
数个世纪以来对财富、权力和国际威望的追求即将成为现实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超级大国,到
2020年将可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来自当前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个重要的事件有助于中国的崛起
香港的回归
与美国的亲善关系
和平统一台湾的前景本章参考文献
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第 2章,第 18章,
第 21章,新华出版社,2001年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1994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落日的辉煌,17 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第一、二章
胡鞍钢:“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胡鞍钢集,,第 223- 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