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
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教 师
专业技
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
大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十六章 肠道杆菌
第一节 埃希菌属 第二节 志贺菌属
第三节 沙门菌属 第四节 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的:
1.掌握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的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肥达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分析。
2.熟悉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菌落的性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肠道致病菌分离鉴定程序。
3.了解肠道杆菌的微生物检查标本采取及其注意事项;肠道杆菌所致疾病的防治原则;变形杆菌特性、致病性。
教学内容:
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点 (15分钟)
2.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5分钟)
3.痢疾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5分钟)
4.伤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20分钟)
5.变形杆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物质 ( 5分钟)
6.肠道杆菌分离鉴定方法、肥达反应 (20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点
2.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难点:肠道杆菌分离鉴定方法、肥达反应。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小 结
5min
1、 埃希2、 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3、 志贺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4、 沙门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5、 肠道杆菌分离鉴定程序。
5、肥达反应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 志贺菌属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是什么?
2、 沙门菌属中重要致病菌及所致疾病有哪些?
3、 何谓肥达反应?有何用途?
教学
后记
第十六章 肠道杆菌
是一大群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的、生物学形状相似的G—短小杆菌。
肠杆菌形态(革兰染色,光镜,放大1000)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形态结构:中等大小G—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致病菌多有菌毛。
沙门菌属的鞭毛(光镜,放大1000倍) 沙门菌属的鞭毛(电镜,放大16 000倍)
志贺菌的菌毛(电镜,放大16 000倍)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1)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化反应活跃。
(2)常用SS琼脂、伊红美蓝(EMB)琼脂、中国蓝(CB)培养基等肠道选择性培养基鉴别肠道杆菌。
① 非致病菌:分解乳糖产酸,形成的菌落带色。
② 致病菌:不分解乳糖,形成无色较小菌落。
3.抗原构造
(1)O抗原:菌体抗原,为胞壁脂多糖,100℃数小时不被破坏。菌体抗原外露,为H—O变异。
(2)H抗原:存在于鞭毛中的蛋白质,不耐热,60℃30min破坏。
(3)K抗原:位于O抗原外,多糖类物质,阻抑O凝集。
(4)共同抗原(ECA):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表面,为氨基糖聚合物。
4.抵抗力:不强。
第一节 埃希菌属
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菌落带色。典型大肠杆菌IMViC试验为++--
大肠埃希菌在伊红美蓝(EMB)平板的菌落 大肠埃希菌在麦康凯(MAC)平板的菌落
抗原构造
(1)O抗原:分群。
(2)H抗原。
(3)K抗原:
大肠杆菌血清型表示为O:K:H
致病因素
(1)定居因子(CF):又称粘附素,是特殊菌毛,包括CFAⅠ和CFAⅡ。
(2)肠毒素:
①不耐热肠毒素(LT):为蛋白质成分,加热65℃30min被破坏,致病机理与霍乱肠毒素相似。
②耐热肠毒素(ST):对热稳定,100℃20min不被破坏,致病机理激活肠道上皮细胞鸟苷酸环化酶(cGMP),导致分泌亢进所致。
所致疾病
(1)肠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泌尿系最常见,老年人和婴幼儿可发生败血症和新生儿脑膜炎。
(2)肠道感染:急性腹泻,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①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因素为CF, LT和ST导致婴幼儿、旅游者腹泻。
②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③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引起类似菌痢的腹泻。
④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产生类志贺毒素,引起出血性结肠炎。
⑤ 肠凝聚性大肠杆菌(EAEC):引起急慢性腹泻。
5.作为卫生、细菌学检查的指标。
第二节 志贺氏菌属
无鞭毛,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菌落。
志贺菌属在麦康凯(MAC)平板上的菌落 志贺菌属扫描电镜照片(放大10 000倍)
抗原构造和分类:有O抗原和K抗原,依据O抗原和生化反应将该属分为4个群。
(1) A群:志贺痢疾杆菌。
(2) B群:福氏痢疾杆菌,最多见(我国)。
(3) C群:鲍氏痢疾杆菌。
(4) D群:宋内氏痢疾杆菌。
3.抵抗力弱,对酸敏感,对消毒剂敏感。
4.对氯霉素、磺胺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sd活疫苗:利用毒力变异(营养缺陷型变异株)制成。
致病因素
(1) 侵袭力:菌毛。细菌吸附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2) 内毒素:
① 引起肠壁通透性增高,导致发热,神智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
② 破坏肠粘膜,引起炎症、溃疡、出血。出现粘液脓血便。
③ 刺激植物神经,使肠功能紊乱,导致里急后重、腹痛。
(3) 外毒素:志贺毒素ShT,由A群1型产生,有三种生物学活性。
① 神经毒性:使CNS严重受损。
② 细胞毒性:引起肝细胞、肠粘膜坏死。
③ 肠毒性:因其疾病早期的水样泻。
7.所致疾病
(1) 急性菌痢:典型痢疾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2) 中毒性菌痢:全身严重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往往不明显。
(3) 慢性菌痢:病程2月以上。
8.检查:取材取用药前粘液脓血便,立即送检。
防治:预防用sd株活疫苗;治疗用吡哌酸、氟哌酸、黄连素。
第三节 沙门菌属
2313个血清型,引起多种疾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培养特性
(1) 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中形成无色菌落。
(2) 生化反应活跃。
伤寒杆菌在麦康凯(MAC)平板的菌落 伤寒杆菌的常见生化反应
(左葡萄糖发酵试验,
中乳糖发酵试验,右双糖铁试验)
2.抗原构造
(1) O抗原:为LPS,耐热, 据此将沙门氏菌分为42群。O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型抗体。
(2) H抗原:为蛋白质,不耐热,据此分种、型。刺激机体产生IgG型抗体。
第一相:特异性高,a,b,c。
第二相:特异性低,1,2,3。
(3) Vi抗原(毒力抗原):抗原性弱,有菌才有抗体,当细菌被消除后,Vi抗体随之消失,故测定Vi抗体有助于带菌者检出。
抵抗力:不强。对氯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 侵袭力:菌毛、O抗原、Vi抗原。
(2) 内毒素。
(3) 肠毒素: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引起水样泻。
2.所致疾病
(1) 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
(2) 食物中毒:由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引起。因食入被污染食物引起。
(3) 败血症:常由猪霍乱、丙型副伤寒、鼠伤寒、肠炎沙门菌引起。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在不同部位引起化脓性炎症。
3.免疫性:伤寒、副伤寒病后有牢固免疫力,主要是细胞免疫。
三、检查
(一)病原菌分离鉴定
1.标本:1~2周,取血液、骨髓;2~3周,取粪、尿、骨髓。
2.培养和鉴定。
(二)血清学检查
1.肥达氏反应:利用伤寒杆菌H、O抗原,甲型、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半定量试管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抗体效价是否高于正常值,协助诊断伤寒、甲、乙型副伤寒的一种反应。
2.结果判定时注意的问题:正常人抗体水平,伤寒杆菌O、甲型、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1:80;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1:160以上有诊断价值。
3.动态观察: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4倍早期血清抗体效价有诊断意义。
4.H抗体与O抗体的区别,见下表:
O抗体
H抗体
意义
高
高
伤寒
低
低
预防接种
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高
低
感染早期或沙门氏菌属的交叉反应
四、防治
1.伤寒、甲、乙副伤寒三联疫苗。
2.氯霉素。
第四节 变形杆菌属
1.多形态,有周鞭毛。
2.扩散生长,有迁徙生长现象。在培养基中(含5%琼脂)加入0.1%石炭酸则形成单个菌落。
变形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
3.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菌落,尿素分解试验阳性,培养物有特殊臭味。
4.外斐氏试验:变形杆菌OX19、OX2、OXk菌株与立克次体存在共同抗原,据此可用变形杆菌OX19、OX2、OXk菌株作为已知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立克次体感染性疾病,如斑疹伤寒等。
5.条件致病菌,引起尿路感染、创伤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