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班级
专业,层次
临床、全科医学(大专)
教 师
专业技
术职务
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
大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十七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属 第十八章 厌氧性细菌
第一节 弧菌属 第一节 厌氧芽孢梭菌
第二节 弯曲菌属 第二节 无芽孢厌氧菌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第五版),陈兴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4.7
2.?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第六版),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3.12
3.?医学免疫学?本科教材(第三版),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0.8
教学目的:
1.掌握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破伤风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2.熟悉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分型、致病因素、所致疾病、标本采集及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破伤风杆菌和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产气荚膜杆菌形态、染色性、特殊结构、培养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肉毒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3.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
1.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30分钟)
2.弯曲菌属 (10分钟)
2.厌氧菌概述 (5分钟)
3.破伤风杆菌的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30分钟)
4.产气荚膜杆菌和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0分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多媒体、胶片
教学重点,难点:
1.破伤风杆菌的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2.产气荚膜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教研室审阅意见
安排合理,同意实施。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小 结
(5分钟)
1、 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的形态、染色性、特殊结构、培养特性。
2、 破伤风、气性坏疽的发病条件;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的致病物质;
3、 破伤风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4、 肉毒毒素与食物中毒。
复习
思考题
作业题
1、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是什么?
2、 试述破伤风杆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3、 简述产气荚膜杆菌和肉毒杆菌的致病性?
教学后记
第十七章 弧菌属
第一节 霍乱弧菌
引起霍乱——烈性消化道传染病。
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G—弧菌,单鞭毛,标本悬滴液检查,呈穿梭样运动,标本涂片呈鱼群样排列。
霍乱弧菌(革兰染色,光镜,放大1000) 霍乱弧菌(扫描电镜,放大12000)
2.培养特性:pH8.5~9.0,碱性蛋白胨水。
3.抗原构造和分型
(1) 抗原:O抗原和H抗原, 根据O抗原分为139个血清群。
(2) 分型:O1群霍乱弧菌;非O1群霍乱弧菌:O2~O139群。
4. 抵抗力:较弱,对酸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1)鞭毛、粘液素、菌毛:分别有穿过粘液层、液化粘液和粘附在肠微绒毛上的作用。
(2)霍乱肠毒素(CT):
① A亚单位:在发挥毒性作用前需经蛋白酶裂解为A1、A2两条多肽链,A1亚单位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升高而分泌亢进。
② B亚单位:4~6个,结合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神经节苷脂受体。
2.所致疾病:霍乱。霍乱肠毒素使肠粘膜分泌亢进,形成水样泻,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
三、检查:专人、专实验室检查送检。取吐泻物,镜检,分离培养。
四、防治
1.死疫苗。
2.治疗原则: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1.G—菌,呈多形态,如杆状、弧状、丝状。嗜盐,3.5%NaCl、pH7.7~8.0培养基中生长最好。
2.致病因素:耐热溶血毒素(TDA),导致溶血。非致病菌株无此毒素。
误食被该菌污染的海产品或盐渍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
第十八章 厌氧性细菌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
(1) 厌氧芽胞梭菌。
(2) 无芽胞厌氧菌。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
梭状芽胞杆菌属:为G+粗大杆菌,芽胞大于或不大于菌体宽度,故名梭状杆菌。
一、破伤风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菌体细长,有周鞭毛。
2.芽胞圆形,位于菌体顶端,大于菌体横径,状如鼓槌。
破伤风杆菌(示芽胞,光镜,放大1000)
3.专性厌氧(肉渣培养基),可消化肉渣,微变黑,培养物有腐败臭味。
4.芽胞抵抗力强,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1) 窄而深伤口混有泥土、垃圾等物。
(2) 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
(3) 大面积烧伤。
(4) 旧法接生——新生儿破伤风。
2.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毒性极强。
3.致病机制
4.免疫:病后无免疫力。
(三)防治
1.人工自动免疫
(1)儿童、军人等:类毒素。
(2)6月~6岁儿童:白百破三联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TAT。
(1)紧急预防:1500~3000u。
(2)治疗:10万~30万u。
皮试(-),阳性者应用脱敏注射法。
3.清创,大剂量青霉素等。
二、产气荚膜杆菌
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气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局部组织坏死、恶臭、水肿、气肿、中毒为特征。常由几种病原菌混和感染。
(一)生物学性状
1.G+粗大杆菌,可形成荚膜。
2.芽胞卵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不大于菌体。
3.血平板上有双层溶血环,内层为完全溶血,外层为不完全溶血。
4.肉渣培养基中,不分解肉渣呈粉红色。
5.汹涌发酵: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
(二)致病性
本菌分为A、B、C、D、E五型。
致病因素
(1) 侵袭性酶
(2) 荚膜
(3) 外毒素:12种。
① α-毒素:卵磷脂酶。
② κ-毒素:胶原酶。
③ γ-毒素:DNA酶。
④ μ-毒素:透明质酸酶。
(4) 分解糖类产生大量气体,引起气肿,加重组织坏死。
2.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2) 食物中毒:A型。
(3) 坏死性肠炎:C型。
(三)检查防治:
1.清创、扩创、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2.多价抗毒素:3~5万单位。
3.大剂量青霉素。
4.高压氧舱治疗。
三、肉毒杆菌
1.G+大杆菌,周鞭毛,芽胞椭圆形,大于菌体横径,位于次极端,呈球拍状。
2.厌氧,在疱肉培养基中使肉渣变黑,有腐败恶臭。
3.致病因素
肉毒毒素:外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毒物。在菌体崩解后以前体毒素释放,经肠道胰蛋白酶或细菌产生的蛋白酶作用后解离出有毒性的肉毒毒素。
4.所致疾病
(1)肉毒中毒:系食入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豆制品、发酵面制品、肉罐头等引起。
(2)婴儿肉毒病:1岁以下婴儿食入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如蜂蜜)后引起。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主要寄生于人体内,尤其口腔、肠道、阴道内最多,占正常菌群的90%。
一、致病性
1.致病物质:荚膜、菌毛、侵袭性酶、内毒素等。
2.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改变。
(2)菌群失调。
(3)机体免疫力降低。
(4)局部组织厌氧微环境。
3.感染特征
(1) 发生在口腔、鼻咽部、胸腔、腹腔、盆腔的感染及其他深部脓肿。
(2) 分泌物带血或黑色,有恶臭。
(3) 血培养阴性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4) 分泌物直接镜检有菌, 但一般培养无菌。
(5) 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无效。
4.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局部炎症、脓肿、败血症。
二、微生物学检查
注意正确标本采集部位,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与空气接触,采集后立即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