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实验选题和设计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第四节 教育实验设计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教育实验的 步骤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 1,含义
实验研究,是根据一定 假设,在 控制 一些因
素(变量)之后,对实验对象施加一定的 影
响 (实验因素),最后利用 测量 和 统计 方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探究现象成
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 2、实验法和调查法的 区别 (特点)
? 3,优点
? 4,局限性
? 它可以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所遇
不到的情况,从而 扩大研究的范围 。
? 它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因素分离出来,
以便于分析某一 特定因素 的效果。
? 它便于测量,并从而获得比较 可靠 的
研究成果。
? 它可以 重复验证 。
?变量控制造成环境 失真 。
?实验可能引起 负效应 。
?测量误差 。
?选择误差 。
实验对象的 特点
1,实验者与实验对象存在 相互影响
2.实验对象的 心理状态 对实验过程会
产生影响
3.对受教育者的实验存在某些 禁区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类型
(一)根据实验 目的,可分 判断性实
验、对比性实验、析因性实验
根据实验 目的,也可分为 探索性实
验 和 验证性 实验。
(二)根据变量控制的 严密 程度,可
分 真实验、准实验和前实验
(三)根据 被试分配方法,可分 等组
实验、单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等组 实验:两个或以上 被试组 的情况
基本 相同,但分别接受不同实验处理
并测量实验结果。
?单组 实验:各个实验处理依次先后施
于 同一组 被试,后都测量实验结果。
?轮组 实验,N个实验处理轮换施于 N组
被试(不必等组),后都测量实验结
果。
? 真实验设计,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
系统操纵自变量;基本或完全控制无
关变量;
? 前实验设计,没有随机分组,没有控
制无关变量,内外在效度都差。
? 准实验设计,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
试时,运用 原始群体,在较为 自然 的
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有
一定的外在效度,但只能控制一部分
无关变量。
?
第二节 教育实验选题和设计
一、实验选题
二、实验假设( 研究假设 )
含义,在实验之前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
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
是暂定的结论。
来源,
三,统计假设( 原假设 )
含义,实验前后的结果没有差异
例,, 范文在小学生习作训练中的作用,
研究假设,利用范文写作的小学生写
作水平要高于不用范文写作的学生的水平。
原假设,利用范文写作的小学生写作
水平与不用范文写作的学生的写作水平相
同。
“改革数学单元测验方法的实验研究,
研究假设, 让学生参与测验题的命
题和阅读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
绩。
原假设,参与测验题的命题和阅读
的学生与没有参与测验题的命题和阅读
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无差异 。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
控制
一,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
1、实验研究变量的类型 (在实验中
的作用)
2,实验变量的 控制和测量
自变量 的操纵与选择;因变量的分解
与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二、变量控制的 目的 在于提高实验 效
度
自变量 (实验因素),由实验者掌握的、
假定为原因的变量 。
特征,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它的变化
是实验者主动选择而变化的。
取值, 自变量的一系列的变化值称为 自变
数 。其可能取值称为 因素的水平,它反映了因
素所处的 状态和等级 。
根据 假设 取值。 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 。
通常在实验设计时选择两个 极端值,或取其最
佳值
实验处理,各个实验因素各取一个水平得
到一个水平组合 。(对照组和实验组 -单因素
实验); 自变量的复合。
例 1,
不同教育水平的师生课堂交流研究
自变量,不同的教育水平,分为 3个类别:
小学,初中,高中
因变量,测量出师生交流课堂观察各项
指标的分数
例 2,
学校地理分布影响六年级学生对学校态
度的研究
自变量,学校地理分布,三类:城市、
郊区、乡村
因变量,对学校态度的各项指标分数
例 3,
不同材料对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
自变量,材料的种类:图片,文字,
语音,图像
因变量,理解概念所需的时间
(一) 对 实验(自)变量 的有效操纵
(二) 对 无关变量 干扰的控制
(外扰变量,中介变量 )
(三) 减低 测量误差 ( 原则 )
选择实验反应变量应遵循如下几项 原则
?反应变量的 客观性
?反应变量的 合理性
?反应变量的 灵敏性
?反应变量的 可转换性
实验效度,指实验的 准确性 和 代表性
1、内在效度,实验结论的 准确度 问题
2、外在效度,实验结果的 可推广 程度
3、常见的 无关变量 对效度的影响及 控制方法
经历,对象成长,测验动机,样本选择,
对象的损耗,测量的误差,测验
第四节 教育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 类型
二、实验模式设计的 基本要素
(一) 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
(二) 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
(三) 实验组与控制组
三,前实验设计
四、准实验设计
五、真实验设计
O——表示一次 测量结果,在实验前
为 前测,在之后为为 后测
X——实验处理,操纵的自变量水平
组合
R——表示 随机分组
…… ——表示上下被试组为 不等组
调查法 实验法
是否控制
条件
自然状态,不
干预、不控制
研究对象
( 被动 )
人为 控制、改
变一定条件,
记录不同条件
下结果( 主动 )
是否有假设 不一定 有假设 一定 有 假设
目的
揭示变量之间
的 相关 关系
揭示变量之
间的 因果 关系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实验假设、统计假设、实验处理、自变量、
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效度、内在效度、外
在效度
二,简答题,
1、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以提高实验的效度?
2、教育实验法有何优点和局限?
3、教育实验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4、教育实验设计有哪些类型?其基本模式
是什么?
三,实践题,书 183页 1,2题 。
因变量,它是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 而变化的,
是研究者 打算观测 的变化因素。
特征,
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
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取值,
因变数,通常是素质、知识、能力、个性等变化的
指标。 要求:分解,以利于测量;定义测量的方法
评价,
客观性、信度、效度、可量化
无关变量,指 自变量以外的对因变量会造
成影响的非研究变量 。
特点,
与自变量、实验目的无关;但与实验结果、
与因变量有关;使研究者无法得出正确判
断。
控制方法,
控制影响较大的无关变量;
等组设计(随机分组、消除影响、匹配被
试);
将无关变量作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实验设
计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实验选题和设计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第四节 教育实验设计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教育实验的 步骤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
? 1,含义
实验研究,是根据一定 假设,在 控制 一些因
素(变量)之后,对实验对象施加一定的 影
响 (实验因素),最后利用 测量 和 统计 方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探究现象成
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 2、实验法和调查法的 区别 (特点)
? 3,优点
? 4,局限性
? 它可以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所遇
不到的情况,从而 扩大研究的范围 。
? 它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因素分离出来,
以便于分析某一 特定因素 的效果。
? 它便于测量,并从而获得比较 可靠 的
研究成果。
? 它可以 重复验证 。
?变量控制造成环境 失真 。
?实验可能引起 负效应 。
?测量误差 。
?选择误差 。
实验对象的 特点
1,实验者与实验对象存在 相互影响
2.实验对象的 心理状态 对实验过程会
产生影响
3.对受教育者的实验存在某些 禁区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类型
(一)根据实验 目的,可分 判断性实
验、对比性实验、析因性实验
根据实验 目的,也可分为 探索性实
验 和 验证性 实验。
(二)根据变量控制的 严密 程度,可
分 真实验、准实验和前实验
(三)根据 被试分配方法,可分 等组
实验、单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等组 实验:两个或以上 被试组 的情况
基本 相同,但分别接受不同实验处理
并测量实验结果。
?单组 实验:各个实验处理依次先后施
于 同一组 被试,后都测量实验结果。
?轮组 实验,N个实验处理轮换施于 N组
被试(不必等组),后都测量实验结
果。
? 真实验设计,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
系统操纵自变量;基本或完全控制无
关变量;
? 前实验设计,没有随机分组,没有控
制无关变量,内外在效度都差。
? 准实验设计,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
试时,运用 原始群体,在较为 自然 的
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有
一定的外在效度,但只能控制一部分
无关变量。
?
第二节 教育实验选题和设计
一、实验选题
二、实验假设( 研究假设 )
含义,在实验之前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
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
是暂定的结论。
来源,
三,统计假设( 原假设 )
含义,实验前后的结果没有差异
例,, 范文在小学生习作训练中的作用,
研究假设,利用范文写作的小学生写
作水平要高于不用范文写作的学生的水平。
原假设,利用范文写作的小学生写作
水平与不用范文写作的学生的写作水平相
同。
“改革数学单元测验方法的实验研究,
研究假设, 让学生参与测验题的命
题和阅读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
绩。
原假设,参与测验题的命题和阅读
的学生与没有参与测验题的命题和阅读
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无差异 。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
控制
一,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
1、实验研究变量的类型 (在实验中
的作用)
2,实验变量的 控制和测量
自变量 的操纵与选择;因变量的分解
与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
二、变量控制的 目的 在于提高实验 效
度
自变量 (实验因素),由实验者掌握的、
假定为原因的变量 。
特征,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它的变化
是实验者主动选择而变化的。
取值, 自变量的一系列的变化值称为 自变
数 。其可能取值称为 因素的水平,它反映了因
素所处的 状态和等级 。
根据 假设 取值。 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 。
通常在实验设计时选择两个 极端值,或取其最
佳值
实验处理,各个实验因素各取一个水平得
到一个水平组合 。(对照组和实验组 -单因素
实验); 自变量的复合。
例 1,
不同教育水平的师生课堂交流研究
自变量,不同的教育水平,分为 3个类别:
小学,初中,高中
因变量,测量出师生交流课堂观察各项
指标的分数
例 2,
学校地理分布影响六年级学生对学校态
度的研究
自变量,学校地理分布,三类:城市、
郊区、乡村
因变量,对学校态度的各项指标分数
例 3,
不同材料对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
自变量,材料的种类:图片,文字,
语音,图像
因变量,理解概念所需的时间
(一) 对 实验(自)变量 的有效操纵
(二) 对 无关变量 干扰的控制
(外扰变量,中介变量 )
(三) 减低 测量误差 ( 原则 )
选择实验反应变量应遵循如下几项 原则
?反应变量的 客观性
?反应变量的 合理性
?反应变量的 灵敏性
?反应变量的 可转换性
实验效度,指实验的 准确性 和 代表性
1、内在效度,实验结论的 准确度 问题
2、外在效度,实验结果的 可推广 程度
3、常见的 无关变量 对效度的影响及 控制方法
经历,对象成长,测验动机,样本选择,
对象的损耗,测量的误差,测验
第四节 教育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 类型
二、实验模式设计的 基本要素
(一) 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
(二) 事前测验与事后测验
(三) 实验组与控制组
三,前实验设计
四、准实验设计
五、真实验设计
O——表示一次 测量结果,在实验前
为 前测,在之后为为 后测
X——实验处理,操纵的自变量水平
组合
R——表示 随机分组
…… ——表示上下被试组为 不等组
调查法 实验法
是否控制
条件
自然状态,不
干预、不控制
研究对象
( 被动 )
人为 控制、改
变一定条件,
记录不同条件
下结果( 主动 )
是否有假设 不一定 有假设 一定 有 假设
目的
揭示变量之间
的 相关 关系
揭示变量之
间的 因果 关系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实验假设、统计假设、实验处理、自变量、
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效度、内在效度、外
在效度
二,简答题,
1、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以提高实验的效度?
2、教育实验法有何优点和局限?
3、教育实验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4、教育实验设计有哪些类型?其基本模式
是什么?
三,实践题,书 183页 1,2题 。
因变量,它是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 而变化的,
是研究者 打算观测 的变化因素。
特征,
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
自变量做出响应的;
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取值,
因变数,通常是素质、知识、能力、个性等变化的
指标。 要求:分解,以利于测量;定义测量的方法
评价,
客观性、信度、效度、可量化
无关变量,指 自变量以外的对因变量会造
成影响的非研究变量 。
特点,
与自变量、实验目的无关;但与实验结果、
与因变量有关;使研究者无法得出正确判
断。
控制方法,
控制影响较大的无关变量;
等组设计(随机分组、消除影响、匹配被
试);
将无关变量作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实验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