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形成和世界化
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 在世界宗教史上,佛教是最在兴起的世
界性宗教.它由创教者创建,信教者个人选
择,最后冲破了传统信仰和国家地域的限制,
走向亚洲和世界.佛教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历
史的背景和社会的条件.
? 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因果报应、业
报轮回、追求超越生死的最终解脱等传统宗
教思想,但却表达了刹帝利和其他社会等级
反婆罗门的情绪和要求,认为获得最终解脱
的正途不是婆罗门教的三大主义,而是道德
的生活和宗教的修持.针对婆罗门教按种姓
等级制发放个人解脱证的偏狭教条,佛教提
出了宗教解脱上的抽象平等观念,宣称世人
不分种姓和等级,只要皈信佛教的正道都可
获得解脱.正是这种众生平等,皆可解脱的
宗教平等观念受到了婆罗门以外各色人等的
欢迎,保证了新宗教的成功.从本质上看,
佛教是适应恒河流域刹帝利世俗贵族的根本
利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宗教.
佛陀的创教活动及其基本教义
?,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乔达摩 ?
悉达多的尊称.他又被人们称为释
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贤者.在他
三十五岁时,有一次单身端坐在菩
提树下苦思解脱之道,经过七天七
夜,自觉大彻大悟,成就, 无上正
觉,,此后四十余年,他把悟到的
道理在恒河流域一带到处宣传,争
取信众,形成教义,组成僧伽教团,
建成了佛教.他生前就有大量的信
徒,涵盖了从上层人物到下层群众
不等.
? 释迦牟尼所传, 佛法, 或基本教义,
主要就是, 四圣谛,,, 八正
道,,, 十二因缘,,, 三法印,
这几条.
四圣谛和八正道
?, 四圣谛, 是佛陀所创
教理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最
早证悟向信众宣讲的道
理.谛是, 实在, 和, 真理,
的意思., 四圣谛, 即是佛
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佛
教徒把它美称为, 四谛法
轮,,
?, 四圣谛, 包括苦谛、
集谛、灭谛和道谛.这又可
归结为八种,是为, 八正
道,,据他说,如果按此八
种修行之法行事,就可进入
涅槃之境.八正道的内容是: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
定.
十二因缘
? 业报轮回是古代印度各种宗教和学
派共同坚持的信仰,释迦牟尼的特点是
为这种传统的信仰提供一套哲理性的说
明.这就是十二因缘.此说的内容也就
是四圣谛中的苦谛也集谛的发展,目的
在于说明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由十二
种因缘会合而成.由此十二种因缘决定
众生必然处于三世流转、业报轮回的过
程之中,它把三世流转的过程归结为因
果相生、次第相接的十二种因缘.
? 十二因缘包括:无 明、行,识,
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
生和老死.
? 以上十二因缘,构成了因果相生
的链条,决定了众生过去、现在、未来
三世不断流转的过程.
三法印
为了破除无明,求得最后
解脱,释迦牟尼用缘起说来
否定世界万物的实有,得到
了,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三大结论,并以
此作为衡判佛法之是非真假
的标准,这就是, 三法
印,,所谓印,即证明印可
之意.用上述三条根本道理
去衡判一切道理,就是三法
印.以三法印,印一切法,
合乎三法印者,无论是否出
于佛亲口所说,便是佛法,
否则便不是.
佛教教团--僧伽的形成
? 佛陀的传道活动,进
行得相当顺利,陆续有人
接受他的教义成为他的信
徒.信徒日增,自然形成
教徒组成的会社,称为
“僧伽”.初期的佛陀弟
子泛指来听声闻或教法的
人们,后来则专指精进勤
修“八正道”的出家僧
众.
释迦牟尼的神格化
? 释迦牟尼本人虽自称觉悟成佛,但他所
谓成佛,也就是觉悟了的意思,并不自认为
是传统宗教所崇奉的神灵.他死时,也只是
要求信徒们要尊奉和弘扬他所传的“佛
法”.最初的信徒大体上也是把他敬奉为宗
教真理的发现者和伟大的导师.但随着时间
的流逝,信众的佛陀观念越来越神格化
了.佛陀所谓的涅槃境界本来就是一种超自
然的神秘境界,在僧院的修行生活中,这种
神秘性日益受到强调和夸张的描写.佛陀作
为第一个达到涅槃境界的佛,当然也就逐渐
成了超自然的神圣存在.佛陀的神格化也是
佛教传教活动的需要.由于对“佛法”的尊
奉,虔诚的信徒们逐渐认为发现“法”或佛
教真理的佛陀,乃是佛法显现为人的形貌,
以便对世人进行教化.也是,释迦牟尼被称
为“婆伽梵”、“世尊”,即“主”,“法
王”之意.他不再是佛法的发现者,而是佛
法的显现者.“佛陀就是法”.既然佛法常
存,那么,佛陀的入灭便不是一般的死去,
而是进入摩诃般涅槃,即进入涅槃的状
态.这样一来,他变成了不死不灭的存在.
佛教的发展
? 统治阶级对佛教是很支持的.当时印度的摩
揭陀国国王瓶沙王、阿阇世王都成了佛教的信
徒.佛教的顺利发展把印度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大
批地卷进佛教教团的队伍.
? 佛陀逝世后不久,由于古代印度本来是一个
政治不统一,阶级关系很复杂的社会,各种宗教
思想互较长短,逐渐造成佛教的分化.
? 佛陀死后一百余年,教团内部分歧更趋明朗
化.主要分歧集中在戒律问题上.
? 孔雀王朝时期,佛教在阿育王的努力和孔雀
王朝的国威下,不仅成了印度的国教,而且越出
了印度的国界,第一次走向世界.
? 贵霜王朝时期,大众部佛教与上座部佛教更
趋分化,遂形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贵霜王朝时代及其以后,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佛教再一次从
印度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在印度本土,佛家则
面临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激烈竞争.公元十
世纪后,印度教在印度全国取得优势.同时,中
亚伊斯兰教势力的入侵又对佛教进行了无情的镇
压.至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全面溃灭.
佛教走向世界的原因
? 佛教作为产生于印度的宗教之
所以能广布亚洲大陆和亚洲之外,
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有着多方
面的原因:
? 一、从宗教本身的性质看,佛
家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始时代氏族宗
教和古代国家宗教的特殊性.
?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适合于各
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得到不
同国家的历代统治者的支持.
? 三、佛教不仅没有民族宗教和
国家宗教的狭隘性,而且与基督教
和伊斯兰教比起来,也具有排他性
较少、宽容性较多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