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子囊菌亚门
一、子囊菌的一般特性(概述)
? 子囊菌亚门的真菌统称为
子囊菌,是一个数量较大的类
群,约有 28000种,这仅包括
已发现了有性阶段的种。 子囊
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的、寄
生的、共生的。
有的子囊菌可造福人类,如
生产有机酸,酿酒等,还有的子
囊菌可以食用,如羊肚菌。
子囊菌由于种类较多,所以
在形态特征、生活史、发育过程,
生态习性等各方面等存在很大差
异。但 子囊菌有一共同特点:即
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
二、子囊菌的
形态特征
(一)营养体:
? 子囊菌的营养体为单倍体,少数菌
(如酵母菌)是 单细胞的个体外,一般都
是 分枝发达的、繁茂的有隔菌丝。
?隔膜上有一微小的孔道,菌丝细胞的原生
质,细胞器、细胞核可通过这个孔道相互
勾通,从而使菌丝构成一整体。菌丝细胞
常为单核的,也有双核、多核的。
(一)营养体:
?子囊菌的菌丝体可交织在一起构
成:
?疏丝组织
?拟薄壁组织
?从而进一步形成:
?子实体的包被、菌核、子座等。
(二)无性繁殖:
? 子囊菌的无性繁殖非常发达:
?裂殖、芽殖、断裂 的方式产生
粉孢子、芽孢子和厚垣孢子,
?最主要的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
生分生孢子。
(二)无性繁殖:
? 由于无性繁殖阶段在子囊
菌的生活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
位,所以将该阶段称为 分生孢
子阶段。
(三)有性生殖
?子囊菌的有性生殖产生
子囊 和 子囊孢子 。
(三)有性生殖
?1.子囊菌的交配习性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3.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4.子囊果的类型
1.子囊菌的交配习性:
?子囊菌交配习性有:
?( 1)同宗配合:
?( 2)异宗配合:
1.子囊菌的交配习性:
?子囊菌典型的交配方式,是异型的性器
官进行交配。
?雌性性器官,称 产囊体 ( ascogonium)
是一个多核的大型细胞,顶部伸出一分
枝或不分枝的受精丝。
?雄性性器官,称为 雄器
( antheridium),形状圆柱形,较小。
1.子囊菌的交配习性:
?子囊菌其它的交配方式:
?( 1)精子器内产生的精子与产囊体
交配。
?( 2)以大型或小型分生孢子作为精
子与产囊体进行交配。
?( 3)无明显的性器官,两根普通的
菌丝或两个孢子的芽管间进行交配。
? 在子囊菌中,除少数低等
菌类(如酵母菌)在质配以后
立即进行核配外,一般的菌种,
要经过一个 双核阶段 之后,才
进行核配。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 1)产囊体与雄器交配
?(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
成过程
( 1)产囊体与雄器交配
?① 雄器与产囊体上的受精丝接触。在接
触点产生一个孔口。
?②雄器中的许多细胞核通过受精丝进入
产囊体,并且与产囊体中的细胞核成对
配合排列在产囊体基部及边缘。
?③由于性刺激的作用,在 产囊体上形成
若干产囊丝(产囊丝还可以分枝),成
对的核分别进入产囊丝。 子囊菌的双核
阶段主要体现在产囊丝中。
(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大多数子囊菌的子囊来自 产囊丝,
形成过程如下:
?①产囊丝及分枝顶端细胞延长并弯
曲成钩状体,称 产囊丝钩 。
?②产囊钩中的双核并裂,同时产生
两个隔膜,使整个产囊丝钩成为 3个
细胞。顶细胞和基部细胞为单核的,
中间的细胞,即亚顶细胞为双核的,
这就是 子囊母细胞 。
(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 ③ 子囊母细胞中两个核进行 核配,成为一
个二倍体( 2N)的细胞核,子囊母细胞
伸长,其中二倍体的细胞核进行 减数分裂,
形成 4个核,继而又进行一次 有丝分裂,
形成 8个单倍体( N)的细胞核。
? ④子囊母细胞中的 8个单倍体的细胞核和
它们周围的原生质一起 (通过游离细胞形
成方式),形成 8个 子囊孢子 。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造孢剩质 ––––子囊孢子形成后,子囊内剩
余的原生质。
?造成孢剩质有以下几个作用:
?( 1)供给子囊孢子营养。
?( 2)沉集在子囊孢子壁上形成花纹。
?( 3)含有肝糖,水解后提高子囊内渗透压,
从而冲破子囊壁,释放子囊孢子。
2.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
? 子囊形成后,原产囊丝
钩顶端和基部的细胞可融合
成一双核细胞形成新的产囊
丝钩,即而发育成子囊和子
囊孢子,这样,就形成了成
丛的子囊。
3.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 1)子囊的形态
? 子囊的形态,圆形、椭圆形、棍棒形到
圆筒形
?子囊壁,单层的,也有双层的 。
?子囊的开口方式有,孔形、唇形、开盖直
接破裂等。 (也有的子囊壁早期消解)
?子囊整齐地排列成一层 –––––子实层。
3.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态
? ( 2)子囊孢的形态
? 子囊孢子的数目,通常是 8个,也有多于或
少于 8个的,一般为 2n个。
? 子囊孢子的排列,单行 或 双行 排列,也有的
平行 排列(如丝状孢子)
? 子囊孢子的形状,一般为椭圆形,也有圆形、
蜡肠形、丝状、砖格形等,有单胞、双胞、
多胞。
? 子囊孢子壁表面,光滑、有刻纹、瘤状突起
等。
? 子囊孢子的颜色,有的有色,有的无色。
4.子囊果的类型
?子囊果 ––––由菌丝组成的
包被,内部产生子囊的有性
子实体。
子囊果有以下几类:
? ( 1)闭囊壳,有明显的完全封闭的壳壁,
无孔口。
? ( 2)子囊壳,有固定孔口,常呈瓶状。
? ( 3)子囊盘,子囊果上方开口较大,呈盘
状或杯状。
? ( 4)子囊座,子座组织消解形成一着生子
囊的空腔。无真正的子囊果壁,这种着生子
囊的子座为子囊座。着生子囊的腔称为子囊
腔。(假孔口,假囊壳)
? ( 5)有的子囊菌无子囊果,子囊裸生于基
物表面。
子囊壳闭囊壳
子囊腔 子囊盘子囊盘
子囊果
? 子囊果 单生或丛生
?生于 基物表面或里面,或先埋生
于基物中,后期突破基物表层外
露。
?有的子囊果生于 子座上或埋生于
子座内 。
?在病部表现出 小黑点状病征 。
子囊果的包被有三种主要来源:
?a.产囊体的柄和产囊体周围的营养菌
丝被激活,菌丝细胞迅速分裂并交织
形成子囊果包被。
?b.先形成子囊果,性器官是在幼子囊
果内的菌丝上形成的。
?c.子囊果是子囊座的,子囊果的包被
是形成子囊座的菌组织。
? 在子囊果内除了子囊外,
许多子囊菌子囊果内还包含
有 1––几种 不孕丝状体,这
些丝状体有的在子囊形成后
消解,有的仍然保存,主要
有几下几种类型:
不孕丝状体
?( 1)侧丝,一种从子囊果基部向上生长,
顶端游离的丝状体。侧丝生长于子囊之间,
通常无隔,有时有分枝。侧丝吸水膨涨,
有助于子囊孢子释放。
?( 2)顶侧丝,一种从子囊壳中心顶部向
下生长,顶端游离的丝状丝,穿插在子囊
之间。
不孕丝状体
?( 3)拟侧丝,形成在子囊座性质的子
囊果中,自子囊座中心顶部向下生长,
与基部细胞融合,顶端不是游离的。
?( 4)类似拟侧丝的残留物,指子囊在
子座组织中发育形成子囊腔时,子座组
织在子囊之间残留的幕状结构。
不孕丝状体
?( 5)缘丝,指子囊壳孔口或子
囊座溶口内侧周围的毛发状丝状
体。
?( 6)拟缘丝,沿着全部子囊果
内壁生长的侧生缘丝。
有性生殖过程
1,雄器、产囊体
2,质配 (N+N)
3,产囊丝形成
4,钩状体形成
5,子囊母细胞
6,核配( 2N)
7,减数分裂
8,子囊、子囊孢子
9,子囊果形成
三、子囊菌的分类
三、子囊菌的分类
? 子囊菌的分类很复杂,目
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被大家
公认的分类系统。[我们采用
的是 Aiswoth( 1973)主编的
真菌第四卷( The Fungi,
V01.4) 中所提出的分类系统]。
三、子囊菌的分类
? 子囊菌的分类主要是根
据 有性阶段的形态特征,即
根据 子囊果的有无,子囊果
的类型及子囊的构造 将该亚
门分 六个纲, 与植物病害有
关的是以下五个纲 。(见教
课书 P39)
三、子囊菌的分类
?半子囊菌纲,不产生子囊果(子囊裸生)
?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
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
子囊壁消解。
?核菌纲,子囊果是子囊壳或闭囊壳,但子
囊有规律地排列成子实层。
?腔菌纲,子囊座上产生子囊腔,子囊壁双

?盘菌纲,子囊果是子囊盘。
(一)半子囊菌纲
( Hemiascomycetes)
?半子囊菌纲包括了许多低等的子囊菌。
?营养体,单细胞或不发达的菌丝体。(菌
丝细胞为 双核 的)
?无性繁殖,主要是 芽殖、裂殖,不产生真
正的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不产生特殊的配子囊进行交配,
子囊也不是由产囊丝形成,而是由结合子
或营养菌丝直接形成子囊。而且不产生子
囊果,子囊裸生于基物表面。
(一)半子囊菌纲
( Hemiascomycetes)
?分类,本纲包括三个目:
?原囊菌目( Protomycetales)
?内孢菌目( Endomycetales)
?外囊菌目( Taphrinales)
?与植物病害有关的目:外囊菌目。
?外囊菌目,只有一科、一属:即:外
囊菌科( Taphrinaceae),外囊菌属
( Taphrina)
外囊菌属( Taphrina),
? 外囊菌属真菌为高
等植物上的 专性寄生菌,
在国内分布很广,主要 引
起叶片、果实、枝梢的畸
形 。
外囊菌属( Taphrina),
形态特征
?营养体,为有隔膜的 双核菌丝,寄生于
寄主细胞间,但不产生吸器。。
?无性繁殖,子囊孢子 芽殖 。
?有性生殖,无性器官,双核菌丝体直接
形成子囊,无子囊果,子囊裸露。 (子
囊长圆筒形,平等排列在寄主表面)
外囊菌属( Taphrina),
?代表种:畸形外囊菌( T,
deformans)
?畸形外囊菌主要危害桃树,引起 桃
缩叶病,其 症状 为:叶片部分或全
部皱缩、肥肿,幼枝缩短、肥大,
呈淡绿色或胭红色,后期在病部表
面出现白色粉霉层,这是由子囊组
成的子实层。
外囊菌属
外囊菌属
桃缩叶病
畸形外囊菌除危害 桃树
以外,还可以危害 杏树、李
树及梅树。
(二)不整囊菌纲
( Plectomycetes)
?营养体,不整囊菌纲真菌的营养体是很 发达的菌
丝体。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发达产生大量的 分生孢子 。
(常见的:曲霉属、青霉属)
?有性生殖,子囊由产囊丝形成,不规则地散生于
子囊果中,子囊间 无侧丝, 子囊壁早期消解,子
囊孢子分散于子囊果中。
?子囊果为无孔口的 闭囊壳。
?子囊多椭圆形,子囊孢子多半为 8个,圆形。
(二)不整囊菌纲
( Plectomycetes)
?分类,不整囊菌纲包括一个目 –––
散囊菌目( Eurotiales) 有 100多
种,散囊菌目(又称 曲霉目 )的真
菌除了少数种寄生在动、植物和人
体上,引起果实及根部腐烂以及人、
畜的皮肤病外,大多数是腐生菌,
生长在土壤、粪便及动、植物残体
上。
(二)不整囊菌纲
( Plectomycetes)
? 这个目还包括了许多有重要经济价
值的真菌,如 青霉菌( Penicillium)
和曲霉菌( Asper gillus) 中的有些
种能引起食物及纺织品腐败,有些种
则是制药和发酵工业的主要因素。
?如 紫红曲霉 用来制红豆腐乳,青霉菌
可用来制造青霉素等。
不整囊菌纲
(三)核菌纲
( Pyrenomycetes)
? 核菌纲是子囊菌亚门的
最大的纲,包含的种类很多。
(三)核菌纲
( Pyrenomycetes)
?( 1)本纲真菌所产生的子囊果 大多数为有孔
口的子囊壳
?( 2) 子囊平行或成束生于子囊壳内,子囊间
夹杂的丝状物 –––––称侧丝。 子囊壁单层 。
?( 3)子囊孢子形状各异,有色或无色。
?( 4)营养体是发达的 菌丝体,还可形成子座、
菌核。
?( 5)无性芄殖产生大量的 分生孢子。
(三)核菌纲
( Pyrenomycetes)
?本纲分类分歧较大,采用 Muller和
Von Arx( 1973)的系统,分为四目:
小煤炱目( Meliolales)
? 白粉菌目( Erysiphales)
? 冠囊菌目( Coronophorales)
? 球壳目( Sphaeriales)
?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是,白粉
菌目、球壳目。
白粉菌目( Erysiphales)
? 白粉菌目的真菌通称为 白
粉菌,是高等植物上的 专性寄
生菌,它们所引起的病害称为
白粉病。
白粉菌目( Erysiphales)
?营养体,是无色透明的菌
丝体,大都在寄主 表面,
产生 吸器 进入寄主表皮细
胞,少数伸入到叶肉细胞
间,产生吸器进入细胞内。
白粉菌目( Erysiphales)
? 无性芄殖,产生大量的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或桶状
? 菌丝在体外生的分生孢子、串生,向基性成熟 。
? 菌丝体内生的(或部分内生的)分生孢子单生,
不成串。
? (由于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形成白粉状
病症,因此这类病称为, 白粉病, )。
白粉菌目( Erysiphales)
?有性生殖,产生球形,褐色,无孔口的 闭囊壳。
?闭囊壳外壁上产生一种厚壁的菌丝,称为 –––
附属丝,附属丝分枝或不分枝,有不同形状,
是白粉菌分属的重要依据。
?闭囊壳内含 1–数个 子囊,子囊 成束或平行 排列,
子囊壁不消解。
?子囊卵圆形、椭圆形、圆筒形至棍棒形,内含
2––8个子囊孢子。
白粉菌目( Erysiphales)
?分类,根据有性阶段的特征 白粉菌
目只包括一科:白粉菌科
( Erysiphaceae)
?属的划分主要根据是闭壳壳外 附属
丝的形状及壳内子囊数目。
白粉菌科分属检索表
1,闭囊壳内含有一个子囊 ………………………………2
1,闭囊壳内含有多个子囊 ………………………………3
2.附属丝菌丝状常不分枝 ――― --- 单丝壳属
( Sphaerotheca)
2,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枝 --- 叉丝单囊壳属
( Podosphaera)
3.菌丝体大部分内生 ……………………………………4
3.菌丝体外生(表生) …………………………………5
4.附属丝菌丝状,分生孢子单生 …… 内丝白粉菌属
( Leveillula)
4.附属丝基部膨大呈球形,上部针状 …… 球针壳属
( Phyllactinia)
5.附属丝菌丝状 …… 白粉菌属( Erysiphe)
5.附属丝刚直,顶端叉状分枝 …… 叉丝壳属
( Microsphaera)
5.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 …… 钩丝壳属( Uncinula)
5.附属丝不发达 …… 布氏白粉菌属( Blumeria)
(三)核菌纲-白粉菌目:
(三)核菌纲-白粉菌目:
钩丝壳属( Uncinula)
球针壳属( Phyllactinia)
单丝壳属( Sphaerotheca)
白粉属( Erysiphe)
布氏白粉属( Blumeria)
叉丝单囊壳属( Podosphaera)
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


















代表种:
?1.白粉菌属,十字花科白粉菌( E,
Cruciferarum) 甘兰、榨菜、卷心菜白
粉病。
?2.单丝壳属,瓜类单壳( S,
cucurbitac) 瓜类白粉病。 单丝壳
( S,fuliginea) 瓜类白粉病 。
?3.叉丝壳属,山田叉丝壳( M,
yamadai) 核桃白粉病 。
?4.叉丝单囊壳属,白叉丝单囊壳( P,
leucotricha)苹果白粉病
代表种:
?5.内丝白粉菌属,沙拐枣内丝白粉
菌( L,polygonacearyum)引起
沙拐枣白粉病,主要在新疆。
?6.钩丝壳属,葡萄钩丝壳( U,
necator) 葡萄白粉病。
?7.球针壳属,桑生球针壳( P,
moricola)引起 桑树白粉病。
?8.布氏白粉菌属,禾本科布氏白粉
菌( B,graminis) 小麦白粉病。
(三)核菌纲-白粉菌目:
? 闭囊壳、休眠
菌丝越冬
? 粉孢子-再侵

? 气传病害
? 蟹状吸器
小麦白粉病
球壳菌目( Sphaeriales)
? 是核菌纲的最大一
个目,所有子囊果是子
囊壳的核菌纲真菌全部
归入球壳目。
球壳菌目( Sphaeriales)
?有性时期特点:
?( 1)子囊果是典型的 子囊壳,常
为球状或烧瓶状、半球形,有孔口,
子囊壳具长颈或短颈。
?子囊壳单独或成群生于基物表面或
基物内、子座内或子座上或初生于
内,后突破表层外露。
球壳菌目( Sphaeriales)
?有性时期特点:
?( 2)子囊常为棍棒形或圆筒形,
纺锤形,圆形,具单层壁,平行
排列在子囊壳内壁上,或成束生
在子囊壳基部,或不规则地散生
在子囊内的不同高度。
球壳菌目( Sphaeriales)
?有性时期特点:
?( 3)子囊间有侧丝或无侧丝,
侧丝有的早期消解,有的很持久。
?( 4)子囊孢子:单胞 → 多胞
无色 → 褐色 小型 → 大型
?香蕉形、洋梨形、椭圆形、圆筒
形等。
球壳菌目( Sphaeriales)
?无性阶段特征:
?产生各种各样的分生孢子,
生自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
盘,分生孢子束,分生孢子
器等。
球壳菌目( Sphaeriales)
分类:
?较混乱。只叙述主要科属。
1.麦角菌科
( Clavicipitaceae)
? 麦角菌属( Claviceps)
? 危害禾本科植物子房,将其变为 菌核 。
? 萌发形成有长柄的子座,子座内部沿边缘形成一
圈 子囊壳。
? 子囊长圆柱形。子囊孢子多胞、无色、线形。
? 麦角菌( C.Pururea)引起禾本科植物麦角病。
(三)核菌纲-球壳孢目,
4,麦角菌属( Claviceps)-黑麦麦角病
2.间座壳科
( Diaporthaceae)
?黑腐皮壳属( Valsa)
?子囊壳具长颈,球形,成群地深埋在寄主组
织中的假子座内,长颈聚集在一起,向外露
出孔口 。
?子囊棍棒形或圆筒形,内含 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或稍带褐色)弯曲、
香蕉形。
?代表种,苹果黑腐皮壳( V,mali)引起苹
果树腐烂病。
黑腐皮壳属
3.目规壳科( Gnomoniaceae)
? 顶囊壳属( Gaeumannomyces)
? 菌丝发达,粗壮、褐色,隔膜少,分枝呈 锐角,故菌
丝体向近似平行方向发展。分枝处产生, 八, 字分隔 。
菌丝往往呈束状。
? 子囊壳梨形,顶端有颈,稍弯,产生于叶鞘上。 子囊
棍棒形,子囊间无侧丝,子囊壁后期有时消解。
? 子囊孢子多胞、无色、线形。
? 分生孢子时期不明显。
? 代表种,禾顶囊壳( G,graminis),引起小麦全
蚀病。
(三)核菌纲-球壳孢目:
顶囊壳属 (Gaeumannomyces)
? 子囊壳梨形,颈部稍弯,
顶端有孔口
? 子囊棒状,平行排列
? 子囊孢子线形,有分隔
(三)核菌纲-球壳孢目:
顶囊壳属 - 小麦全蚀病 (Take-all root rot)
4.肉座菌科
( Hypocreaceae)
?赤霉属( Gibberella)
?子囊壳单生或聚生于瘤状或垫状子座
上或子座四周。
?子囊棍棒状,子囊孢子纺锤形,梭形
多胞、( 3~4个细胞)无色。
?无性时期,Fusarium。
?代表种,玉蜀黍赤霉( G,zeae)危
害玉米、小麦。
赤霉属
赤霉属
(三)核菌纲-球壳孢目,
赤霉属 (Gibberella) – 小麦赤霉病
5.长喙壳科
( Ophiostomataceae)
?长喙壳属( Ceratocystis)
?子囊壳球形,颈细长,颈顶端有口须。
?子囊球形或卵圆形,不规则散生于子囊壳
内,壁早期消解。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小、帽形。
?无性时期能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代表种,甘薯长喙壳( C,fimbriata)引
起甘薯黑疤病。
长喙壳属




(四)腔菌纲
( Loculoascomycetes)
?特点:
?子囊果为 子囊腔 (子囊座)。
?子囊壁双层 (外膜及内膜),外膜
薄而无弹性,内膜厚且有弹性,
?大多数子囊孢子是双胞、多细胞 的。
一个子囊座内含 一个 或 多个 子囊腔。
若含一个子囊腔时,形似子囊壳,
故称 假囊壳,孔口称 假孔口。
子囊间有 假侧丝子 。
子囊腔内通常含多个子囊,
成束或平行着生在子囊腔基部,
少数子囊腔中只有一个子囊。
假侧丝上下均与子囊腔连
接,不游离,有分隔。
无性时期发达,产生各种
形状的分生孢子。
分类:
?该纲真菌分为 5个目,与植物
有关的有三个目。
?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
?座囊菌目( Dothideales)
?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
三个目的主要区别:
多 腔 菌 目 座 囊 菌 目 格 孢 菌 目
子座中腔数
拟假丝
多腔 单腔、多腔 单腔
腔内子囊数 单子囊 多子囊
(小)
多子囊(大)
子囊排列 多束生 多平行
拟假丝 无 无 有
子囊孢子形状 多隔或砖格 单隔膜 一般多隔(亦有
单隔,亦有砖隔)
各目主要科属:
? 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
? 痂囊腔菌属( Elsinoe)
? 子囊腔不规则地分散在子囊座中,成几层。
? 每腔内含一个子囊,子囊圆形,内含 4––8个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长圆筒形,多为 3个隔膜。
? 无性时期:痂圆孢属( Sphaeeloma)
? 代表种,葡萄痂腔菌( E.ampellina)引起葡萄黑痘病。
各目主要科属:
? 座囊菌目( Dothideales)
? ( 1)球腔菌属( Mycosphaerella)
? 子囊座球形或亚球形,散生于寄主的(叶)
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有假孔口。
? 子囊束生,圆筒形 → 棍棒状,子囊间无拟侧
丝,子囊孢子 8个,双胞,无色,二细胞大小
相等,椭圆形。
? 无性时期,Phoma, Septoria,Cercospora
? 代表种,图拉球腔菌( M.tulasnei)引起禾
本科作物的黑霉病。
各目主要科属:
? ( 2)球座菌属( Guignardia)
?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梭形
(其它形态特征与球腔菌属相同)
? 无性时期,Phoma
? 代表种,葡萄球座菌( G.bidwellii)引
起葡萄黑腐病。
各目主要科属:
? 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
? 黑星菌属( Venturia)
? 子囊座为假囊壳,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孔口处
有黑色、多隔的刚毛。
? 子囊圆筒形,平行排列。
? 子囊孢子椭圆形、双细胞,二胞大小不等。
? 无性:黑星孢属( Fusicladium)
? 代表种,梨黑星菌( V.pyrina)引起梨黑星病
? 苹果黑星病( V.inaequalis)引起苹果黑星病。
(四)腔菌纲
黑星菌属 (Venturia)
- 苹果、梨黑星病
黑星菌属 (Venturia) - 梨黑星病
(五)盘菌纲
( Discomycetes)
?特点,子囊果为 子囊盘,盘状或杯
状,有柄或无柄,子囊有的有盖,
有的无盖。
?大多腐生,少数寄生于植物上,有
些大型盘菌为食用菌。
分类:
?共分 七目,与植病有关的只有:
?( 1)柔膜菌目( Helotiales),
?( 2)星裂菌目( Phacidiales),
在本地区不主要。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共分 8科,主要讲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子囊盘由菌核或假菌核上产生。
两个主要属的特点与区别:
?1.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 1)子囊盘由真菌核产生,具长柄
?( 2)子囊盘杯状 → 盘状
?( 3) 子囊孢子均无色、单胞,椭圆形。
?( 4)无性:不产生。
?代表种,核盘菌( S.sclerotiorum) 引起
许多植物的菌核病
(五)盘菌纲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五)盘菌纲
核盘菌属 – 十字花科植物菌核病
两个主要属的特点与区别:
?2.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
?( 1)子囊盘由假菌核萌发而来,具长柄。
?( 2)子囊盘杯状
?( 3)子囊孢子均无色、单胞,椭圆形。
?( 4)无性:丛梗孢属( Monilia)
?代表种,果生链核盘( M.fructigena)引
起苹果梨褐腐病。
小 结:
? ( 1)该亚门是真菌最大类群,生活习性,形态
特征复杂,但共同点:产生子囊及子囊孢子。
? ( 2)子囊果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
子囊盘。
? ( 3)分纲依据:子囊果的有无及类型。
? ( 4)主要的纲目、科、属。
? ( 5)无性世代通常发达,不少的菌种很少产生
或不产生有性世代,故又分出, 半知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