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担子菌亚门
一、概述
担子菌亚门真菌统称
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
的一亚门,已知有 900属,
16000多种。
担子菌亚门最基本的特征有以
下三方面:
?1.由担子上产生外生的担孢子;
?2.双核菌丝占担子菌生活史的大
部分时期;
?3.菌丝上常有锁状联合。
担子菌的生活习性:
? 1.大多数担子菌 营腐生生活,腐生于
土壤、粪肥、木才上,如许多食用菌
(蘑菇、木耳)、药用菌(马勃)和毒
菌等;
? 2.少数担子菌 营寄生生活,侵染多种
植物,引起病害,如许多植物上的锈病、
黑粉病、木材腐朽等;
? 3.有些种类 与高等植物共生,形成菌
根,有利于植物根部吸收养料。
二、担子菌的形态特征:
?(一)营养体:
?(二)无性繁殖:
?(三)有性繁殖:
(一)营养体:
? 担子菌的营养体为发达的 有隔菌丝,隔膜
为 桶孔隔膜。
? 菌丝体有两种:
? 1.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单
倍体菌丝,初期无隔多核,以后很快形成
隔膜。
? 2.次生菌丝,单核的初生菌丝质配产生的
双核菌丝。
? 次生菌丝可以独立营养,在整个生活史中
占大部分的时间。
双核菌丝上还形成一种 锁状
联合,一般发生双核菌丝细
胞分裂时,在分隔处形成。
锁状联合形成过程如下:
? ( 1)在菌丝的双核细胞两核间产生一钩状分
枝。
? ( 2)一核进入分枝,并与另一核同时分裂,
其中之一留在分枝中。
? ( 3)分裂得到的子核,2个移向菌丝顶端。
? ( 4)分枝弯曲,顶端与菌丝接触,壁消解,
其中核进入菌丝。
? ( 5)分枝基部及原分枝处都产生隔膜,将 4
个细胞核分为 2对,于是又产生一新细胞。
锁状联合 —— 分枝处留下的桥形结构 。
?锁状联合的作用:
?①利于双核并裂;
?②利于营养物质输导。
双核菌丝体还可以形成 菌组织,由
菌组织进一步构成 菌核、菌索及担
子果。
担子果 —— 担子菌亚门具有高度组
织化的结构(有性子实体),其上
担子而形成子实层。
(二)无性繁殖:
?担子菌的无性繁殖不发达,大多
数不产生分生孢子,只以 担孢子
芽殖或初生菌丝断裂 的方式繁殖。
?黑粉菌 的担孢子和菌丝可以通过
芽殖方式产生芽孢子
?锈菌 的夏孢子相当于分生孢子 。
(三)有性繁殖:
?1.性结合的方式有:
?①两初生菌丝结合,
?②两担孢子结合,
?③性孢子和授精丝配合
?形成双和菌丝
2.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过程:
? 典型的担子棍棒状,是从双核菌丝体的顶端细
胞形成的,其过程为:
? ①双核菌丝顶端细胞开始膨大,其中双核进行
核配,形成双倍体细胞核;
? ②顶端细胞继续膨大,其中二倍体的核进行减
数分裂形成 4个细胞核;
? ③顶细胞形成棍棒状的担子,其上产生 4个小
梗;
? ④ 4个细胞核分别形成 4个担孢子,着生在担子
上的小梗上。
一般将进行核配的部位称为
—— 原担子或下担子。
进行减数分裂的部位称为 —
— 上担子或先菌丝、后担子、
初菌丝等。
有的担子菌从双核的厚壁休
眠孢子形成,如 锈菌、黑粉菌 的
双核菌丝体可以形成双核的厚壁
休眠孢子,称为 冬孢子,冬孢子
中双核进行核配,再萌发形成担
子,担子中进行减数分裂,继而
形成 担孢子 。
三、担子菌的分类:
?担子菌根据担子果的有无
及其类型分为三个纲:
名词解释:
?担子果 —— 在高等担子菌中,
产生子实层的高度组织化结构,
也称为子实体。(担子菌的有性
子实体)
?子实层 —— 在担子果上,担子
明显地排列成一层,为子实层,
子实层中除担子外,还包含了囊状体、刚毛及侧丝等不孕结构。



担子果的类型:
? ① 裸果型,子实层自始裸露于外(如多
孔菌);
? ②半被果型,担子果开始封闭,当担孢
子成熟时,子实体开裂,子实层外露
(如伞菌)。
? ③被果型,子实层包在担子果内,只有
担子果分解或遭受外力而破裂时,才释
放出孢子(如马勃)。
担子菌根据担子果的有无及其类型分
为 三个纲:
? 1.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
无担子果,在寄主体内形成分散的或
成堆的冬孢子堆。
? 2.层菌纲( Hymenomycetes):
担子果裸果型或半被果型,担子有隔
或无隔,子实层明显。
? 3.腹菌纲( Gasteromycetes),
担子果被果型,担子无隔。
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
?包括 锈菌 和 黑粉菌,被认为是
低等担子菌,
?没有担子果,形成分散或成堆
的冬孢子。
?多数是维管束植物上的 寄生物
或专性寄生物。
1.形态特征:
? ( 1)营养体,菌丝发达,有隔膜,多在寄主细
胞间寄生,产生吸器,有或无锁状联合。
? ( 2)无性繁殖,锈菌 无性繁殖发达,产生大量
夏孢子(但不同其它,是双核);
? 黑粉菌 无性繁殖不发达(担孢
子可以芽殖)。
? ( 3)有性生殖,锈菌,性孢子与授精丝结合
? 黑粉菌,两担孢子或两先菌丝
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产生冬孢子,冬孢子萌
发形成担子、担孢子。

2.分类,根据冬孢子产生部位,担
孢子数目和放射情况分为两个目:
? ( 1)锈菌目( Uredinales):
? 冬孢子由次生菌丝顶端细胞形成,担子以横
隔分为 4个细胞,每个细胞产生 1个担孢子,
担孢子由小柄上产生,孢子强力射散。
? ( 2)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
? 冬孢子由次生菌丝中间细胞形成,担子有隔
或无隔,担孢子侧生或顶生,数目不定,并
且无柄,孢子不强力散射。
锈 菌 目 黑 粉 菌 目
冬孢子产生部

次生菌丝顶部(很少
产生锁状联合) 次生菌次中间(多产生锁状联合)
担子分隔
情况 有横隔膜(产生吸器) 有隔或无隔(产生或不产生吸器)
担孢子数目 4个 不定
担孢子柄 有 无
担孢子放射情
况 强力射散 不强力射散
锈菌目( Uredinales):
?锈菌目真菌一般称作 锈菌,全部为
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性菌。
?主要危害茎、叶,造成局部性侵染。
?菌丝有单核的(初生菌丝)和双核
的 (次生菌丝 ),寄生于寄主细胞间,
产生吸器,很少产生锁状联合。
1.锈菌的主要特征:
?( 1)多态现象:
?多态现象 —— 锈菌的生活史中,
产生几种形态学和细胞学性状
不同的孢子(最多产生五种孢
子),这种现象,称为 多态现
象。
锈菌五种类型孢子
代号 孢子类型 产生部位 发育阶段
0 性孢子 性孢子器 单核
Ⅰ 锈孢子 锈孢子器 双核
Ⅱ 夏孢子 夏孢子堆 双核
Ⅲ 冬孢子 冬孢子 堆 双核
Ⅳ 担孢子(小 孢子) 担子 双核
性孢子器 锈孢子器
冬孢子堆 夏孢子堆
锈菌的生活史分为以下两种类 型:
?① 长生活史型,在整个生活史中,
除产生双核的冬孢子外,还产生另
一种双核孢子(夏孢子或锈孢子)。
?②短生活史型,在整个生活史中,
除产生冬孢子外,不再产生另外的
双核孢子。
( 2)转主寄生现象:
?转主寄生 —— 一种锈菌必
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完成
整个生活史的现象。
?单主寄生 —— 锈菌在同一
寄主上完成整个生活史。
( 3)锈菌有高度的寄生专化性:
?锈菌的寄生性很强,只能寄生
于活的植物体上。
?锈菌的专化性也很强,它对寄
主植物的选择是很严格的。
2.分类:
? 锈菌目根据冬孢子所在部位、有柄与否
分为两科:
? ( 1)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冬
孢子有柄,单胞或多胞,单生或聚集成
胶团,裸生于寄主体外。
? ( 2) 栅锈菌科( Melampsoraceae):
冬孢子无柄,单生或集生于寄主表皮层
下。
( 1)柄锈菌科
( Pucciniaceae)
① 单胞锈菌属( Uromyces),
? 冬孢子 单细胞,长圆形
或卵圆形,壁较厚,顶
部稍偏,柄短,表面光
滑或有疣。褐色或淡褐
色。
? 夏孢子 单细胞,园形至
椭圆形,黄褐色表示有
细刺。
① 单胞锈菌属( Uromyces),
? 冬孢子开始堆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
皮。
? 性子器和锈子腔一般罕见。
? 该属真菌有 单主寄生 和 转主寄生 的二类,可以
寄生于许多科的植物上,但以豆科为主,如:
? 疣顶单胞锈菌( U,appendiculatus)引起菜
豆锈病
? 菜豆单胞锈菌( U,phaseoli)引起豇豆锈病
? 豌豆单胞锈菌( U,pisi)引起豌豆锈病。





豇豆锈病
② 柄锈菌属( Puccinia):
? 冬孢子 双细胞,具短柄,
壁厚,顶壁更厚,顶部
有乳状突,表面通常光
滑,褐色至红棕色。
? 夏孢子 单胞,园形至椭
园形。
? 产生性子器和锈子腔 。
② 柄锈菌属( Puccinia):
? 本属真菌有 单主寄生的和转主寄生 的,寄主范
围相当广泛,但以禾本科植物为主,麦类作物
的锈病即由该属真菌引起。
? 主要种:禾柄锈菌( P.graminis)
柄锈菌属
夏孢子堆 夏孢子





③ 胶锈菌属( Gymnosporagium)
?冬孢子 双细胞,柄长,遇水可以胶化。
?无夏孢子 阶段,转主寄主为桧柏 。
?在桧柏上产生冬孢子。
?在苹果、梨树上形成性子器-性孢子、
锈子器-锈孢子。
?种,梨胶锈菌( G,haraeanum)。
胶锈菌属
梨锈病
锈孢子器
④ 多胞锈菌属( Phragmidium)
?冬孢子 多细胞,
壁厚,表面光滑
或有瘤状突起,
柄的基部膨大。
?种,玫瑰多胞锈
( P,rosae-
multiflorae)引
起玫瑰锈病 。
栅锈菌科
( Melampsoraleae)
① 栅锈菌属( Melampsora)
? 冬孢子 无柄,单细胞,长柱形,壁光滑,较厚,
黄色。
? 在寄主表皮下左右相联,紧密地排列为一层。
? 该属真菌产生五种类型的孢子。
? 少数单主寄生,如亚麻锈病,多转主寄生,如杨
树锈病。
? 主要种,Melampsora lini,侵染亚麻,引起锈
病。
栅锈属
② 层锈属( Phakosora):
?冬孢子 单细胞,
无柄,不整齐地
排列成数层。
?种:枣层锈菌
( P.ziziphi-
vulgaris)引起
枣树锈病 。
③ 柱锈属( Cronartium)
?冬孢子堆 柱状,突出于寄主体外,
干时为角质。冬孢子矩形、单胞。
转主寄生。
?种:松栎柱锈( C.quercuum)
寄生于蒙古栎和其它栎类栗的叶
上。
④ 鞘锈属( Coleosporium)
?冬孢子堆 腊质,通常圆形,冬孢子无
柄、单胞,壁无色、光滑,顶端厚
并呈胶质,成熟时,冬孢子四裂为
担子。全部为转主寄生菌。
?种:一枝黄花鞘锈( C,
Solidaginis),引起松针锈病。
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
? 黑粉菌目真菌由于危害作物,产生黑色粉
末状的孢子,故称之为, 黑粉菌, 。 主要
危害禾本科作物,多引起系统性病害(少
引起局部病害)。
? 目前,已知有 48属,980种,分布于世界
各地,我国已知有 18属,117种。
? 黑粉菌是高等植物的寄生菌,寄生性很强,
并且有专化性,但它不是专性寄生菌。
4.分类:
?根据担子有无分隔和
担孢子着生部位,分为
2科。
黑粉菌科
( Ustilaginaceae):
腥黑粉菌科
( Tilletiaceae)
担子分隔 有横隔膜 无隔
担孢子着生 担子顶端或
侧面,单生
担子顶端、
簇生
担孢子形态 卵形,可以
芽殖
线形,可以
彼此结合
黑粉菌科
( stilaginaceae)
?
① 黑粉菌属( Ustilago)
? 黑粉菌属的冬孢子堆外
面无 假膜,可以在寄主
的各个受害部位形成,
呈粉状或胶合状,多为
深褐色至黑色。
? 冬孢子表面光滑或有刺,
萌发时产生有隔担子,
担子上侧生担孢子。
① 黑粉菌属( Ustilago)
? 该属真菌多危害禾本科作物,引起各种黑粉
病,如:
? 小麦散黑粉病、大麦坚黑粉病及散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等。
? 主要种:
? a,玉米黑粉菌( U,maydis),
? b.大麦坚黑粉病菌( U.hordei)
? c.小麦散黑穗病菌( U.tritici):
② 轴黑粉菌属( Sphacelotheca)
? 冬孢子粉状或粒状,冬
孢子堆外有由菌丝组成
的 膜 包围,内有寄主维
管束组织残余形成的 中
轴 。
? 种,高梁丝黑穗病
( S.reiliana)
高梁散黑穗病
( S.cruenia)
高梁坚黑穗病
( S.sorghi)
腥黑粉菌科
( Tilletiaceae)?
① 腥黑粉菌属( Tilletia)
? 冬孢子 产生于子房内,
粉状或胶合状,有腥臭
味 。冬孢子表面光滑或
有网纹,萌发生无隔担
子,其上产生细长的担
孢子,担孢子可, H”形
结合,结合后产生次生
的新月形的双核孢子
(分生孢子)。
① 腥黑粉菌属( Tilletia)
? 该属真菌从禾本科作物幼苗侵染,造成系统
性病害,如小麦腥黑粉病。 主要种有:
? 小麦丸(光)腥黑粉病:冬孢子壁光滑
( T.foetida)
? 小麦网腥黑粉病:冬孢子壁带网纹
( T.caries)
? 小麦矮腥黑粉病。
② 条黑粉菌属( Urocystis)
? 冬孢子 结合成孢子球,
外面有小而浅色的 不孕
细胞,内部为褐色 可孕
细胞(冬孢子),坚固
不易分离。
? 种( U.agropyri)引起
小麦杆黑粉病(危害茎
杆,叶鞘、叶片等)
③ 叶黑粉菌属( Entyloma)
? 冬孢子堆产生于叶
片、叶柄及茎组织
中,埋存于寄主组
织内,冬孢子单生,
有时 2个以上粘集在
一起。
? 种:水稻叶黑粉菌
( E.oryzae)引起
水稻叶黑粉病。
层菌纲( Hymenomycetes)
? 特点,1.有担子果:裸果型或半被果型,
担子形成子实层。
2.大多腐生,与植病关系较小,只
有少数植物病原菌。
? 分类,1.有隔担子菌亚纲,银耳目、木
耳目、隔担菌目。
2.无隔担子菌亚纲,外担菌目、
花耳目、胶膜菌目、非褶菌目、蘑菇目。
腹菌纲( Gasteromycetes)
特点:
?( 1)形成较大的被果型担
子果,开裂或不开裂。
?( 2)全部为腐生菌,有些
为食用、药用菌,如马勃可
作止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