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诞生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首先,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及其所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直
接相关。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
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 旧的靠国产品来满
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
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的那种地方的和民族
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
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
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
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
的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其次,18世纪下半叶和 19世纪初叶席卷
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
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翻译、民间文学研究
文艺理论:施莱格尔兄弟、斯达尔夫人
文学史
斯达尔夫人的两部著作
《论文学》
《论德意志》
第三,比较文学的兴起与 19世纪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叉、关联学科的出现
也有一定关系。
二、“比较文学”的萌芽
维尔曼( Abel-Francois Villemain 1790-1870)
安培( J·J Ampère)
三、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
1、理论著作
2、大学编制
3、国际会议
4、书目资料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比较文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发展
一、法国学派
二、美国学派
三、俄苏学派
一、法国学派
巴登斯贝格( 1871-1958):严密的考证方法
梵 ·第根( 1871-1948):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

卡雷( 1887-1958)和基亚( 1921- )
法国学派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
际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
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
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在作品、
灵感甚至生活方面的事实联系。
历史意识
崇尚考证,强调“事实联系”。
二、美国学派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
奥尔德里奇
一、没有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
二、机械地把比较文学局限于研究渊源和影
响,以致于比较文学降到了附属学科的地位;
三、比较文学中的文化民族主义动机。
第一、新批评
第二、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形成多元的文化传统。
第三、历史短
“无债原则”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
究, 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
的关系, 包括艺术 ( 如绘画, 雕刻, 建
筑, 音乐 ), 哲学, 历史, 社会科学
( 如政治, 经济, 社会学 ), 自然科学,
宗教等等 。 简言之,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
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 是文学
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
亨利 ·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1、历史方法和批评精神
2、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
3、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
三、俄苏学派
日尔蒙斯基
阿列克谢耶夫
康拉德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研究国际的文学联系和关系,研究世界各
国文学艺术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
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
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自各民
族间文化和文学的接触;相应地区分为:
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类似和文学的联系与影
响。两者通常相互为用,但不应将它们混
为一谈。
《苏联大百科全书》
类似
影响
内在要求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
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
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
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洲处;中国多忌
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
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
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
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
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
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严复:《论世变之亟》
兵间尺寸之事,无不周悉。
不必, 心醉西风, 黜华伸欧,,
以彼新理,助我行文
林 纾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
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别求新声于异邦。
鲁迅:《摩罗诗力说》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次兴起
“比较文学”的概念始见于“五四”时期。
20世纪 20年代的清华大学是中国比较文学的
摇篮 。
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初期的代表人物:
陈寅恪、吴宓、茅盾、周作人、郑振铎、
朱光潜、闻一多、梁宗岱、陈铨等。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再度兴起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比较文学在中国
重新崛起。
1981年北京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
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是中国
比较文学兴盛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第一,兼收并蓄
第二,跨文化研究
我国跨文化研究强调文化整合而不是文化对抗,
即所谓的“和而不同”。
第三,双向阐发
第四节 比较文学兴盛的世纪特征
一、科技革命与时空感的变化
(一)空间意识的强化
喷气式飞机
通讯卫星
互联网
(二)历史意识的萎缩
二、全球化时代的一体化与多元文化
(一)世界趋同性增加
(二)多元文化的共存
总之,尽管人类的历史、文学的历史、
文学理论的历史充满对抗,但世界走向
综合的趋势不可阻挡。当宇航员从浩瀚
的宇宙遥望这个人类共同生活的蓝色球
体时,我们更强烈地体会到这种融合。
文学属于全人类,异质并存的文化是全
世界的财富。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