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学与社会科学
第一节 文学与宗教
共同点
?起源
?关注对象
?表现方式
?宗教经典中的文学因素
一、文学史与宗教
中外文学发展史
《圣经》同古希腊文学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学
的两大源头。
《圣经》是理解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化的“密
码”
佛教东来后中国文学的变化史是一个大有
研究的课题。
格律
变文的讲唱体和铺叙手法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二、文学创作与宗教
1、宗教与作家
佛教与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王维就
是一位比较典型的融艺术与禅趣于一炉的诗人。
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 苏轼《送参寥师》
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意象。
弥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
和《力士参孙》就取材于《旧约全书》。
宗教形象成为文学中常见的原型和意象,如十字
架、天使、犹大、原罪、伊甸园经常在西方文学
作品中出现。
第三,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丰富了文学艺术
的表现技巧。
在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中,“梦幻式”、“离
魂式”、“死而复生式”等叙事模式与佛教。
文学对宗教的反叛和改写。
三、文学批评与宗教
《圣经》阐释学是现代阐释学的前史。
—— 伽达默尔
《圣经》
一是直义,
二是寓言层面,
三是道德层面,
四是神秘意义。
“以禅喻诗”
禅宗认为佛之真谛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只有靠
主体的体验去感悟其言外的意蕴。
学诗浑似学参禅。
北宋 ·吴可《学诗诗》
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
一、哲学对文学的滋养
哲学对作家的影响
哲学思想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作家生活观念、
生活方式的变化,由此也引起文学思想、文学形
式的变化。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单个作家或作品
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思潮,并促进文学
思潮的出现。
文学与哲学的不和谐,思想大于形象,主题先行,
在文学创作中时有发生。
二、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哲学思想
1、对研究对象的定向和选择作用。
2、借助哲学的穿透力观察文学作品,揭示其深度。
3、一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往往会冲击或否定固
有的文学观念,促使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
4、哲学自身的谬误也会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受
到损害。
三、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 创作上的论文化倾向。
这样的小说在功能和目的上与哲学极为相似,
成为探讨人生的手段。
?阅读理论上,文学与哲学位置互换。
?哲学深处蕴涵诗的意味,诗的极致弥漫哲学的
精神。
第三节 文学与心理学
一、文学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文学与心理学联姻的产物,它研
究作家创作心理,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读者的
欣赏心理,其研究范围限于人的意识活动。
作家的创作心理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如灵
感、想象、情感、记忆等。
天才
通感,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
觉、味觉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
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月凉梦破鸡声白
百合花似的声音
促织声尖尖似针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文学活动
(一)精神分析与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所依赖的那种理性和逻辑的秩序把世
界和人的本像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歪曲了。作
家们希望突破传统写作方式的束缚,为现代社会
和现代人的复杂性找到更恰当的表现方式。
卡夫卡显然是有意识地探讨了弗洛伊德关于罪与
罚、梦以及惧怕父亲的概念。托马斯 ·曼自称与弗洛
伊德志同道合,他深受弗洛伊德人类学的影响,醉
心于各种神话和巫术的理论。詹姆斯 ·乔伊斯也许可
算是最透彻和最自觉地发挥弗洛伊德思想的人,他
对于潜在意识中各种状态的兴趣,他的一词一物和
一词多物的用法,他关于一切事物互相联系和互相
渗透的扩张意识,以及相当重要的他对于家庭主题
的处理,都充满弗洛伊德的色彩
—— 特里林《弗洛伊德与文学》
(二)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
第四节 文学与现代语言学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关于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整个语言系
统而不是个别言语的主张,关于语言是由能指与
所指构成的具有任意性和差异性的符号系统而不
与外界事物相对应的思想,他对语言学研究中共
时性的强调,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现代语言学与文学批评
综上所述,文学活动不是在自我封闭
的圈子里运行,而是在其发展历程中与
其他文化形态不断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
系。文学正是在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对话
和交流中,被注入新的营养,从而获得
发展和更新的动力。
第一节 文学与宗教
共同点
?起源
?关注对象
?表现方式
?宗教经典中的文学因素
一、文学史与宗教
中外文学发展史
《圣经》同古希腊文学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学
的两大源头。
《圣经》是理解西方文学乃至西方文化的“密
码”
佛教东来后中国文学的变化史是一个大有
研究的课题。
格律
变文的讲唱体和铺叙手法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二、文学创作与宗教
1、宗教与作家
佛教与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王维就
是一位比较典型的融艺术与禅趣于一炉的诗人。
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 苏轼《送参寥师》
宗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意象。
弥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
和《力士参孙》就取材于《旧约全书》。
宗教形象成为文学中常见的原型和意象,如十字
架、天使、犹大、原罪、伊甸园经常在西方文学
作品中出现。
第三,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丰富了文学艺术
的表现技巧。
在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中,“梦幻式”、“离
魂式”、“死而复生式”等叙事模式与佛教。
文学对宗教的反叛和改写。
三、文学批评与宗教
《圣经》阐释学是现代阐释学的前史。
—— 伽达默尔
《圣经》
一是直义,
二是寓言层面,
三是道德层面,
四是神秘意义。
“以禅喻诗”
禅宗认为佛之真谛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只有靠
主体的体验去感悟其言外的意蕴。
学诗浑似学参禅。
北宋 ·吴可《学诗诗》
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
一、哲学对文学的滋养
哲学对作家的影响
哲学思想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作家生活观念、
生活方式的变化,由此也引起文学思想、文学形
式的变化。
哲学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单个作家或作品
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思潮,并促进文学
思潮的出现。
文学与哲学的不和谐,思想大于形象,主题先行,
在文学创作中时有发生。
二、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哲学思想
1、对研究对象的定向和选择作用。
2、借助哲学的穿透力观察文学作品,揭示其深度。
3、一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往往会冲击或否定固
有的文学观念,促使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
4、哲学自身的谬误也会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受
到损害。
三、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 创作上的论文化倾向。
这样的小说在功能和目的上与哲学极为相似,
成为探讨人生的手段。
?阅读理论上,文学与哲学位置互换。
?哲学深处蕴涵诗的意味,诗的极致弥漫哲学的
精神。
第三节 文学与心理学
一、文学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文学与心理学联姻的产物,它研
究作家创作心理,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读者的
欣赏心理,其研究范围限于人的意识活动。
作家的创作心理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如灵
感、想象、情感、记忆等。
天才
通感,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
觉、味觉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
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月凉梦破鸡声白
百合花似的声音
促织声尖尖似针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文学活动
(一)精神分析与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所依赖的那种理性和逻辑的秩序把世
界和人的本像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歪曲了。作
家们希望突破传统写作方式的束缚,为现代社会
和现代人的复杂性找到更恰当的表现方式。
卡夫卡显然是有意识地探讨了弗洛伊德关于罪与
罚、梦以及惧怕父亲的概念。托马斯 ·曼自称与弗洛
伊德志同道合,他深受弗洛伊德人类学的影响,醉
心于各种神话和巫术的理论。詹姆斯 ·乔伊斯也许可
算是最透彻和最自觉地发挥弗洛伊德思想的人,他
对于潜在意识中各种状态的兴趣,他的一词一物和
一词多物的用法,他关于一切事物互相联系和互相
渗透的扩张意识,以及相当重要的他对于家庭主题
的处理,都充满弗洛伊德的色彩
—— 特里林《弗洛伊德与文学》
(二)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
第四节 文学与现代语言学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关于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整个语言系
统而不是个别言语的主张,关于语言是由能指与
所指构成的具有任意性和差异性的符号系统而不
与外界事物相对应的思想,他对语言学研究中共
时性的强调,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现代语言学与文学批评
综上所述,文学活动不是在自我封闭
的圈子里运行,而是在其发展历程中与
其他文化形态不断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
系。文学正是在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对话
和交流中,被注入新的营养,从而获得
发展和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