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教案
教师:余加林 2000年4月14日
第(1)次课 教学方法(大课) 学时(1) 专业(医学) 班级(97级医学系)
授课题目:新生儿败血症
本课目的:掌握基本概念、临床表现、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重点:临床表现、治疗要点
难点:实验室检查、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本次课程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第五版《儿科学》、投影灯、胶片薄膜及彩色图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 4分钟
二、病因
(一)病原菌 5分钟
(二)感染途经 5分钟
三、发病机制 3分钟
四、临床表现
1.感染中毒表现 5分钟
2.特殊表现 5分钟
3.化脓性脑膜炎 4分钟
五、实验室检查 8分钟
六、治疗
1.抗菌药物用药原则 3分钟
2.方法 5分钟
3.支持疗法 3分钟
讲 稿 内 容
备注
(参考文献、授课形式)
新生儿败血症
定义: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或sepsis):细菌侵入新
生儿血液中,并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和中毒表现。菌血
症:细菌仅仅侵入新生儿血液。
发生率1-10‰(活产儿);体重1000-1500g发生率164‰、
[病因]
一、病原菌: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病原菌不同
1.我国: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发达国家:B群链球菌(GBS)占首位
3.条件致病菌↑:原因:极低体重儿↑,医疗干预(克雷伯杆菌、
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等)、厌氧菌(脆弱类杆菌、产气莢膜杆菌)
二、感染途经:
1.产前感染:
①血行(李司特菌,胎儿弯曲菌,TB等)-→孕母感染
②医源性(羊水穿刺,宫内输血)
2.产时感染:
①逆行(胎膜早破6-12小时有感染机会,24小时感染率50%,产程延长)。
②吸入、吞入。
③医源性(头皮取血、放电极、产钳等)
讲 稿 内 容
备注
(参考文献、授课形式)
3. 产后感染:最常见,金葡菌为多,陋习引起(挑“马牙”,挤乳房),
脐处理不当;医源性:表葡菌,绿脓杆菌。
[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差,易感染、易扩散
一、非特异性免疫:
(一)屏障功能差(皮肤、纤毛、胃、血脑屏障)
(二)淋巴结功能↓
(三)补体、γ干扰素↓
(四)中性粒细胞↓
(五)细胞因子↓(G-CSF、IL-8)
二.特异性免疫:IgG↓;IgM,SIgA(-);T细胞,Mф,B细胞↓
[临床表现] 不典型
一、感染中毒表现:
早期:少吃、少哭、少动(精神食欲欠佳)、体温不稳
发展快:不吃,不哭,不动,不稳(体温),不好(面色),不增(体重)
二、特殊表现:
1.黄疸:消退延迟、退而复现、突然加重
2.肝脾大:出现较晚
3.出血倾向:血小板↓、DIC
4.休克征象
讲 稿 内 容
备注
(参考文献、授课形式)
5.中毒性肠麻痹
6.迁徙性病灶:化脑,肺炎,骨关节炎,尿路感染,脓肿。
三、化脓性脑膜炎:血脑屏障差,并发率约50%,表现不典型,可有惊
厥、呕吐、前囟凸张力高、肌张力高,应及时脑积液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血培养:注意:①严格无菌操作 ②两份血 ③同时做厌氧(胃
肠穿孔、羊水臭)及L型培养(用过青酶素、头孢类)
二、直接涂片找细菌:
(一)感染灶
(二)胃液、外耳道(生后<12h)找细菌,多核白细胞>4/HL
(三)血白细胞涂片外周血:WBC<5×109/L;杆状核≥20/100中性
核细胞
[治疗]
一、抗菌药物:用药原则:根据病原菌,选用杀菌剂,静脉、联合、量
足、疗程够
1.针对G+菌:葡萄球菌→耐酶青霉素,1代头孢菌素 、万古霉素
针对G-菌:氨苄青霉素,氨基甙类,3代头孢菌素
2.联合用药:对病原不明者应兼顾G+ ,G-菌
3.用法:静脉,<7天(2);>7天(3)×7-14天
4.特殊药物:
讲 稿 内 容
备注
(参考文献、授课形式)
(1)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抗菌增广,耳毒性,CSF进入少
(2)头孢他定(复达欣) →绿脓杆菌脑膜炎
(3)甲硝唑→厌氧菌
(4)伊米配能/西司他丁(泰能)
5.耐药性日渐增多
二、支持疗法:
(一)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早产儿,严重感染
(二) 保持内环境稳定:纠酸,电解质平衡,微循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