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 二 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第三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代谢概论
代谢( metabolism),
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代谢
分解代谢 (catabolism)
合成代谢 (anabolism)
复杂分子
(有机物)
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
简单小分子 ATP [H]
一、概述
葡萄糖降解代谢途径
生物氧化,发酵作用 产能过程
呼吸作用(有氧或无氧呼吸)
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过程:脱氢(或电子) ? 递氢(或电子) ? 受氢(或电子)
功能:产能( ATP),还原力、小分子代谢产物等。
第一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 将最初能源转换成通用的 ATP过程
生物氧化的 形式,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生物氧化的 功能 为,
产能( ATP)、产还原力 [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自养微生物利用 无机物
异养微生物利用 有机物
生物
氧化 能量
微生物直接利用
储存在高能化合物(如 ATP)中
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
2、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通常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一般是好氧菌。
利用卡尔文循环固定 C02作为它们的碳源。其产能的途径
主要也是借助于无机电子供体 (能源物质 )的氧化,从无机
物脱下的氢 (电子 )直接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代谢特点
1)无机底物脱下的氢(电子)从相应位置
直接进入呼吸链
2)存在多种呼吸链
3)产能效率低;
4)生长缓慢,产细胞率低。
3、光能自养或异氧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指具有捕捉光能并将它用于合成 ATP和产生 NADH或
NADPH的微生物。
分为不产氧光合微生物和产氧光合微生物 。
前者利用还原态无机物 H2S,H2或有机物作还原 C02的
氢供体以生成 NADH和 NADPH。后者由 H2O分子光解产物
H’和电子形成还原力 (NADPH+H’)
二,葡萄糖降解代谢途径 ( EMP,HMP,ED,PK途径等。)
1) EMP途径(糖酵解途径、三磷酸己糖途径)
葡萄糖 丙酮酸
有氧,EMP途径与 TCA途径连接;
无氧:还原一些代谢产物,
(专性厌氧微生物 )产能的唯一途径。
产能 ( 底物磷酸化产能,
( 1) 1,3— P--甘油醛 ? 3 — P --甘油酸 + ATP;
( 2) PEP ? 丙酮酸 + ATP
10 步反应
分为两个阶段,
1,3个分子 6-磷酸葡萄糖 在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 6-磷酸葡
萄糖酸脱氢酶等催化下经氧化
脱羧生成 6个分子 NADPH+H+,3
个分子 CO2和 3个分子 5-磷酸核
酮糖
2,5-磷酸核酮糖 在 转酮酶 和
转醛酶 催化下使部分碳链进行
相互转换,经三碳、四碳、七
碳和磷酸酯等,最终生成 2分
子 6-磷酸果糖和 1分子 3-磷酸
甘油醛 。
2) HMP 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旁路途径 )
6-磷酸果糖 出路,可被转变重新形成 6-磷酸葡糖,回到 磷酸戊
糖 途径。
甘油醛 -3-磷酸 出路,
a,经 EMP途径,转化成丙酮酸,进入 TCA 途径
b,变成 己糖磷酸, 回到磷酸戊糖途径。
总反应式,
6 6-磷酸葡萄糖 +12NADP++3H2O → 5 6-磷酸葡萄糖 +
6CO2+12NADPH+12H++Pi
特点,
a,不经 EMP途径和 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 ATP生成,
b,产大量的 NADPH+H+还原力 ;
c,产各种不同长度的 重要的中间物( 5-磷酸核糖, 4-磷酸 -赤藓糖 )
d,单独 HMP途径较少,一般与 EMP途径同存
e,HMP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
3) ED途径
—— 2-酮 -3-脱氧 -6-磷酸 -葡萄糖酸裂解途径
1952年 Entner-Doudoroff, 嗜糖假单胞
过程,( 4步反应)
1 葡萄糖 6-磷酸 -葡萄糖 6-磷酸 -葡糖酸
KDPG
6-磷酸 -葡萄糖 -脱水酶
3--磷酸 --甘油醛 + 丙酮酸
KDPG醛缩酶 特点,
a,步骤简单
b,产能效率低,1 ATP
c,关键中间产物 KDPG,特征酶,KDPG醛缩酶
细菌:铜绿、荧光假单胞 菌,根瘤菌,固氮菌,农杆菌,运动发
酵单胞菌 等。
4) PK途径(磷酸酮解酶途径)
a,磷酸戊糖酮解酶途径 ( 肠膜明串珠菌,番茄乳杆菌、甘露醇乳
杆菌、短杆乳杆菌 )
G 5-磷酸 -木酮糖
乙酰磷酸 + 3-磷酸 -甘油醛
特征性酶 木酮糖酮解酶
乙醇 丙酮酸
乳酸
1 G ??? 乳酸 + 乙醇 + 1 ATP + NADPH + H+
G 6-磷酸 -果糖
b、磷酸己糖酮解酶途径 —— 又称 HK途径(两歧双歧杆菌)
4-磷酸 -赤藓糖 + 乙酰磷酸
特征性酶 磷酸己糖酮解酶
3--磷酸甘油醛 + 乙酰磷酸
5-磷酸 -木酮糖, 5-磷酸 -核糖 乙酸
戊糖酮解酶
6-磷酸 -果糖
乳酸 乙酸
1 G ??? 乳酸 + 1.5乙酸 + 2.5 ATP
1,定义
广义,利用微生物 生产有用代谢一种生产方式。
狭义,厌氧条件下,以自身内部某些 中间代谢
产物 作为最终氢(电子)受体的产能过程
特点,
1)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 ATP;
2)葡萄糖氧化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存在于
发酵产物中;
3)产能率低;
4)产多种发酵产物。
三、发酵( fermentantion)
2,发酵类型
1) 乙醇发酵
a,酵母型乙醇发酵
1 G 2丙酮酸 ? 2 乙醛 + CO2
? 2 乙醇 + 2 ATP
条件,pH 3.5~4.5,厌氧
菌种:酿酒酵母、少数细菌(胃八叠球菌、解淀粉欧文氏菌等)
i,加入 NaHSO4
NaHSO4 + 乙醛 ? 磺化羟乙醛(难溶)
ii、弱碱性( pH ? 7.5)
2 乙醛 ? 1 乙酸 + 1 乙醇 (歧化反应)
磷酸二羟丙酮作为氢受体,经水解去磷酸生成甘 —— 甘油发酵
( EMP)
---亚硫酸氢钠必须控制亚适量( 3%)
b、细菌型乙醇发酵 (发酵单胞菌和嗜糖假单胞菌 )
同型酒精发酵
1 G 2 丙酮酸
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发酵周期短等。缺点是生长 pH较高,较易染
杂菌,并且对乙醇的耐受力较酵母菌低,
( ED)
乙醇 + 1ATP
异型酒精发酵 (乳酸菌、肠道菌和一些嗜热细菌 )
1 G 2 丙酮酸
(丙酮酸甲酸解酶)
乙醛 ? 乙醇
甲酸 + 乙酰 -- CoA
无丙酮酸脱羧酶
而有乙醛脱氢酶
2) 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德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
—— EMP途径(丙酮酸 乳酸 )
异型乳酸发酵 ( PK途径)
肠膜明串株菌 ( PK)
产能, 1ATP
双歧双歧杆菌( PK,HK)
产能,2G ? 5 ATP即 1G ? 2.5ATP
3)混合酸、丁二醇发酵
a 混合酸发酵,
—— 肠道菌( E.coli、沙氏菌、志贺氏菌等)
1 G 丙酮酸
乳酸 乳酸脱氢酶
乙酰 -CoA +甲酸 丙酮酸甲酸解酶
草酰乙酸 丙酸 PEP羧化酶
磷酸转乙酰基酶 乙醛脱氢酶
乙酸激酶 乙醇脱氢酶
乙酸 乙醇 E.coli与志贺氏菌的区别,
葡萄糖发酵试验,
E.coli,产气肠杆菌
甲酸 ? ? ? ? CO2 + H2
( 甲酸氢解酶, H+)
志贺氏菌无此酶,故发酵 G 不产气。
CO2 + H2
b 丁二醇发酵( 2,3--丁二醇发酵)
—— 肠杆菌、沙雷氏菌、欧文氏菌等
丙酮酸 乙酰乳酸 3-羟基丁酮
乙二酰 红色物质
(乙酰乳酸脱氢酶)
( OH-,O2)
中性
丁二醇 精氨酸胍基
其中两个重要的鉴定反应,
1, V,P.实验 2、甲基红( M.R)反应
产气肠杆菌,V.P.试验( +),甲基红( -)
E.coli,V.P.试验( -),甲基红( +)
V.P.试验的原理,
4)丙酮 -丁醇发酵
——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
产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 3,6,1)
—— 丙酮丁醇梭菌 (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 2乙酰 -CoA
乙酰 -乙酰 CoA
丙酮 +CO2
( CoA转移酶)
丁醇
缩合
5)氨基酸的发酵产能( stickland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菌等 。
特点:氨基酸的氧化与另一些氨基酸还原相偶联;
产能效率低( 1ATP)
氢 供体 (氧化)氨基酸,
Ala,Leu,Ile,Val,His,Ser,Phe,Tyr,
Try等。
氢 受体 (还原)氨基酸,
Gly,Pro,Arg,Met,Leo、羟脯氨酸等。
氧化 丙氨酸 丙酮酸 -NH3
NAD+ NADH
乙酰 -CoA
NAD+ NADH
乙酸 + ATP
甘氨酸 乙酸 甘氨酸 -NH
3
还原
四、呼吸( respiration)
—— 从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质脱下的电子或氢
经过系列载体最终传递给外源 O2或其他氧
化型化合物并产生较多 ATP的生物氧化过程。
有氧呼吸( aerobic respiration)
无氧呼吸( anaerobic respiration)
1 有氧呼吸
原核微生物:胞质中,仅琥珀酸脱氢酶在膜上
真核微生物:线粒体内膜上
2 个产能的环节,Kreb 循环、电子传递。
TCA循环的生理意义,
( 1)为细胞提供能
量。
( 2)三羧酸循环是
微生物细胞内各
种能源物质彻底
氧化的共同代谢
途径。
( 3)三羧酸循环是
物质转化的枢纽。
( 1) TCA循环柠檬酸循环或 Krebs循环
TCA 的补充途径
I 乙醛酸循环( TCA 循环支路)
(异柠檬酸裂合酶)
(乙酰 --CoA合成酶)
( 苹果酸合成酶)
乙酰 -CoA 异柠檬酸
琥珀酸 + 乙醛酸
乙酸
苹果酸
Ii 丙酮酸, PEP等化合物固定 CO2的方法
Iii 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获得 TCA 中间产物方式
( 2)电子传递链
1) 电子传递链 载体,
NADH脱氢酶
黄素蛋白
辅酶 Q( CoQ)
铁 -硫蛋白及细胞色素类
蛋白
在线粒体内膜中以 4个
载体复合物的形式从低
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到
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氧
或其他无机、有机氧化
物逐级排列。
2)原核微生物 电子传递链 特点,
最终电子受体多样,O2,NO3-,NO2-,NO-,SO42-,S2-,CO32-等;
电子供体,H2,S,Fe2+,NH4+,NO2-,G、其他有机质等;
含各种类型细胞色素,
a,a1,a2,a4,b,b1,c,c1,c4,c5,d,o等;
末端氧化酶,
cyt a1,a2,a3,d,o,H2O2酶、过氧化物酶;呼吸链组分多变
存在分支呼吸链,
细菌的电子传递链更短并 P/ O比更低,在电子传递链的几个位置进入链和
通过几个位置的末端氧化酶而离开链。
E.coli (缺氧) CoQ ? cyt.b556 ? cyt.o
cyt.b558 ? cyt.d(抗氰化物)
细胞色素 0分支对氧亲和性低,是一种质子泵,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工作 ;细胞色
素 d分支对氧有很高的亲和性,因此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起作用。
电子传递多样,CoQ ? cyt.也可不经过此途径。
3) 氧化磷酸化产能机制
—— 化学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学说 ---英国生物化学家 Peter,Mitchell于 1961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导致质子从线粒体的基质向外移动,
电子向内传递。质子传递可能是由于载体环或特定的质子泵的作用,
驱动泵的能量来自电子传递。来自被氧化底物上的一对电子沿传递
链转移时所产生的跨膜的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势 Proton
motiveforce,PMF)是 ATP合成的原动力。当质子动势驱动被转移至
膜间空键的质子返回线粒体基质中时,所释放的能量推动 ADP磷酸
化生成 ATP。
质子推动力( Δp )取决于跨膜的质子浓度( ΔpH )和内膜两侧的
电位差( Δψ )。
特点,
a常规途径脱下的氢,经部分呼吸链传递;
b氢受体:氧化态无机物(个别:延胡索酸)
c产能效率低。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 即硝酸盐还原作用
特点,
a 有其完整的呼吸系统;
b 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诱导出反硝化作
用所需的硝酸盐还原酶 A亚硝酸还原酶等
c 兼性厌氧
细菌:铜绿假单胞、地衣芽孢杆菌等。
2 无氧呼吸(厌氧呼吸)
硝酸盐作用
同化性硝酸盐作用,
NO3- ? NH3 - N ? R - NH2
异化性硝酸盐作用,
无氧条件下,利用 NO3-为最终氢受体
NO3- ? NO2 ? NO ? ? N2O ? N2
反硝化意义,
1)使土壤中的氮(硝酸盐 NO3-)还原成氮气而消失,降低土壤的肥力;
2)反硝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
?
亚硝酸还原酶 氧化氮还原酶 氧化亚氮还原酶 硝酸盐还原酶
? ? ?
硫酸盐呼吸(硫酸盐还原)
—— 厌氧时,SO42-, SO32-,S2O32- 等 为末端电
子受体的呼吸过程 。
特点,
a、严格厌氧;
b、大多为古细菌
c、极大多专性化能异氧型,少数混合型;
d、最终产物为 H2S;
SO42- ? SO32- ? SO2 ? S ? H2S
e、利用 有机质 (有机酸、脂肪酸、醇类)作
为氢供体或电子供体;
f、环境,
富含 SO42-的厌氧环境(土壤、海水、污水等)
硫呼吸 (硫还原)
—— 以元素 S作为唯一的末端电子受体。
电子供体:乙酸、小肽、葡萄糖等
碳酸盐呼吸(碳酸盐还原)
—— 以 CO2,HCO3- 为末端电子受体
产甲烷菌
— 利用 H2作电子供体(能源),CO2为
受体,产物 CH4;
产乙酸细菌
— H2 / CO2 进行无氧呼吸,产物 为 乙酸 。
其他类型无氧呼吸
—— 以 Fe3+,Mn2+许多有机氧化物等作为末
端电子受体的无氧呼吸。
延胡索酸 ? 琥珀酸 + 1 ATP 。
被砷、硒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厌氧条件下生长一些还
原硫细菌。
利用 Desulfotomaculum
auripigmentum还原 AsO43-
生产三硫化二砷(雌黄)
作用:生物矿化和微生物清污
第二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一、细菌的光合作用
真核生物:藻类及其他绿色植物
产氧 原核生物:蓝细菌
光能营养型生物
不产氧 (仅原核生物有):光合细菌
1、光合细菌类群
1)产氧光合细菌 —— 好氧菌
各种绿色植物、藻类
蓝细菌:专性光能自养。
(H2S环境中,只利用光合系统 I 进行不产氧作用 )。
2)不产氧光合细菌
a、紫色细菌
—— 只含菌绿素 a 或 b。
紫硫细菌(着色菌科)( 旧称红硫菌
科 )
含紫色类胡萝卜素,菌体较大。 S沉
积胞内。
氢供体,H2S,H2 或 有机物。
H2S ? S ? SO42- ;
少数暗环境以 S2O32-作 为电子供体。
氧化铁紫硫细菌( Chromatium属)利
用 FeS,或 Fe2+ 氧化产生 Fe(OH)3
沉淀
紫色非硫细菌(红螺菌科),
旧认为不能利用硫化物作为电子
供体;现知大多数亦能利用硫化
物,但浓度不能高。
b、绿色细菌(绿硫细菌)
含较多的菌绿素 c,d 或 e,
少量 a 。
电子供体:硫化物 或 元素
硫,S沉积胞外(类似紫色非硫
细菌);暗环境中不进行呼吸代
谢,还可同化乙酸、丙酸、乳酸
等简单有机物。
2、细菌光合色素
1)叶绿素( chlorophyll),680,440nm
2)菌绿素 —— a,b,c,d,e,g。
a,与叶绿素 a 基本相似; 850nm处。
b:最大吸收波长 840~1030。
3)辅助色素:提高光利用率
类胡萝卜素,
藻胆素,篮细菌独有
藻红素( 550nm)、藻蓝素( 620~ 640 nm)
藻胆蛋白,与蛋白质共价结合的藻胆素。
3、细菌光合作用
1)循环光合磷酸化
细菌叶绿素将捕获的光能传输给其反应中心叶绿素 P870,P870吸
收光能并被激发,使它的还原电势变得很负,被逐出的电子经过
由脱镁菌绿素 (bacteriopheophytin,Bph),CoQ、细胞色素 b和 c
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返回到细菌叶绿素 P870,同时造成了质子
的跨膜移动,提供能量用于合成 ATP。
特点,
a、光驱使下,电子自 菌绿素 上逐出后,经过类似呼吸链的循
环,又回到菌绿素;
b、产 ATP和还原力 [H]分别进行,还原力来自 H2S等无机物;
c、不产氧( O2)。
光驱使下,
电子自 菌绿
素 上逐出后,
经过类似呼
吸链的循环,
又回到菌绿
素产 ATP和
还原力分别
进行,
紫色细菌循环光合磷酸化过程
外源电子供体 ——
H2S等无机物氧化放出
电子,最终传至失电
子的光合色素时与 ADP
磷酸化偶联 产生 ATP。
特点,只有一个光合
系统,光合作用 释放
的电子仅用于 NAD+还
原 NADH,但电子传递
不 形成 环式回路 。
绿硫细菌和绿色细菌
2)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特点,
a、电子传递非循环式;
b、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
c、存在两个光合系统
d,ATP、还原力,O2同时产生
当光反应中心 I的叶绿素 P700吸收光量子能量后释放的电子,经
过黄素蛋白和铁氧还蛋白 (Fd)传递给 NAD+( NADP’)生成 NADH
( NADPH) +H’(还原力 ),而不是返回氧化型 P700。光合系统 II将
电子提供给氧化型 P700,并产生 ATP。
光合系统 II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激发 P680放出电子,然后还原脱
镁叶绿素 a(脱镁叶绿素 a是 2个氢原子取代中心镁原子的叶绿素 a),
经过由质体醌 (plastoquinone,PQ),Cyt.b,Cyt.f和质体蓝素
(plastocyanin,PC)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到氧化型 P700(不返回
氧化型 P680),而氧化型 P680从水氧化成 02过程中得到电子。在
光系统 Ⅱ 中,电子由 PQ经 Cyt.b传递给 Cyt.f时与 ADP磷酸化偶联
产生 ATP。
蓝细菌等的产氧光合作用 ——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过程
3)依靠菌视紫红质的光合作用
无叶绿素或菌绿素参与的独特的光合作用,是迄今
为止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 极端 嗜盐 古细菌
菌视紫红质,
以“视黄醛”(紫色)为辅基。
与叶绿素相似,具质子泵作用。
与膜脂共同构成紫膜;埋于红色细胞膜(类胡
萝卜素)内。
ATP合成机理,视黄醛吸收光,构型改变,质子泵到膜外,
膜内外形成质子梯度差和电位梯度差,是 ATP合成的原动力,
驱动 ATP酶合成 ATP。
二,细菌化能自养作用
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
通常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一般是好氧菌。
产能的途径主要是借助于无机电子供体 (能源物质 )的氧化,从
无机物脱下 -的氢 (电子 )直接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最普通的电子供体是氢、还原型氮化合物、还原型硫化合物和
亚铁离子 (Fe2+ )。
利用卡尔文循环固定 C02作为它们的碳源。
最重要反应,
CO2 还原成 [CH20]水平的简单有机物,进一步合成复杂细
胞成分
—— 大量耗能、耗还原力的过程 。
化能自养细菌的能量代谢 特点,
①无机底物脱下的氢(电子)从相应位置直接进入呼吸
链氧化磷酸化产能。
②电子可从多处进入呼吸链,所以呼吸链有多种多样。
③产能效率,即氧化磷酸化效率 (P/ 0值 )通常要比化能
异养细菌的低。
④生长缓慢,产细胞率低。有以下特点:无机底物上脱
下的氢 (电子 )直接进入呼吸链。
1 硝化细菌
能氧化氮的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
杆状、椭圆形、球形、螺旋形或裂片状,且它们可能有极生或周生鞭毛。
好氧、没有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有机体,在细胞质中有非常发达的内膜复合体。
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a,亚硝化细菌
NH3 +O2 + 2H+ NH2OH + H2O
A氨单加氧酶
羟氨氧化酶
HNO2 +4H+ +4e-
b、硝化细菌
NO2- + H2O
亚硝酸氧化酶 NO
3-+ 2H+ +2e-
根据它们氧化无机化合物的不同
也称 氨氧化细菌
(产生 1分子 ATP)
2 氢细菌(氧化氢细菌)
能利用氢作为能源的细菌组成的生理类群称氢细菌或氢氧化
细菌 (hydrogen oxidizing bacteria)。
兼性化能自养菌
主要有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 (Alcaligenes)、副球菌属、芽
孢杆菌属、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水螺菌属
(Aquaspirillum)、分支杆菌属 (Mycobacterium)和诺卡氏菌属
(Nocardia)等。
产能,2H2 + O2 — ? 2 H2O
合成代谢反应,
2H2 + CO2 — ? [ CH2O ] + H2O。
氢细菌的自氧作用
第一步,产能反应,氧化 4分子 H。产生 1分子 ATP;
第二步,合成代谢反应,用所产生的 ATP还原 C02构成细胞物质 [CH2O]和生长 。
在 Ralstonia eutropha中存在 两种 氢酶,一种 膜结合氢酶 涉及质子动势
而 细胞质 中的 氢酶 为 Calvin cycle 提供还原力 NADH。
3 硫细菌(硫氧化细菌)
—— 利用 H2S,S02,S2O32-
等无机硫化物进行自养生
长,主要指化能自氧型硫细
菌
大多数硫杆菌,脱下的 H+
( e-)经 cyt.c部位进入呼
吸链;
而脱氮硫杆菌从 FP或
cyt.b水平进入。
嗜酸型 硫细菌 能氧化元素
硫和还原性硫化物外,还
能将亚铁离子 (Fe2+ )氧化
成铁离子 (Fe3+ )。
产能途径
第一阶段, H2S,S0和 S2O32- 等硫化物被氧化为 SO32-
第二阶段,形成的 SO32- 进一步氧化为 SO42- 和产能。
1、由细胞色素-亚硫酸氧化酶将 SO32- 直接氧化成为 SO42-,并
通过电子传递磷酸化产能,普遍存在于硫杆菌中。
2、磷酸腺苷硫酸 (adenosine phosphosulfate,APS)途径。在这条
途径中,亚硫酸与腺苷单磷酸反应放出 2个电子生成一种高能
分子 APS,放出的电子经细胞电子传递链的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由腺苷酸激酶的催化,每氧化 1分子 SO32- 产生 1,5分子 ATP。
4 铁细菌和细菌沥滤
(1) 铁细菌 ( 多数为化能自养,少数兼性厌氧,
产能低。)
定义:能氧化 Fe2+ 成为 Fe3+ 并产能的细菌被
称为铁细菌 (iron bacteria)或铁氧化细菌
(iron oxidizing bacteria)。包括亚铁杆菌
属 (Ferrobacillus)、嘉利翁氏菌属
(Gallionella)、纤发菌属 (Leptothrix)、泉
发菌属 (Crenothrix)和球衣菌属
(Sphaerotilus)的成员。
有些氧化亚铁硫杆菌 (Thiobacillus
frrooxidans)和硫化叶菌的一些成员,除了能
氧化元素硫和还原性硫化物外,还能将亚铁离
子 (Fe2+ )氧化成铁离子 (Fe3+ ),所以它们既是
硫细菌,也是 铁细菌 。
大多数铁细菌为专性化能自养,但也有兼性
化能自养的。
大多数铁细菌还是嗜酸性的。
铁细菌的细胞产率也相当低
铁氧化细菌 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的产能途径
(2) 细菌沥滤
—— 利用嗜酸性氧化铁和硫细菌氧化矿物中硫和硫化物的能力,让其
不断制造和再生酸性浸矿剂,将硫化矿中重金属转化成水溶性重金属硫酸
盐而从低品位矿中浸出的过程。又称细菌浸出或细菌冶金。
原理,
a、浸矿剂的生成
2S + 3O2 + 2H2O — ? 2H2SO4
4FeSO4 + 2H2SO4 + O2 — ? 2Fe2( SO4) 3 + 2 H2O
b、低品位铜矿中铜以 CuSO4形式浸出
CuS + 2 Fe2( SO4) 3 + 2H2O + O2 — ? CuSO4
+ 4FeSO4 +2H2SO4
c、铁屑置换 CuSO4中的铜
CuSO4 + Fe — ? FeSO4 + Cu
—— 适于次生硫化矿和氧化矿的浸出,浸出
率达 70% ~ 80%。
1、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一些特殊类群的 原核生物 能够将分子态氮还原为氨,然后再由氨转化为
各种细胞物质。微生物利用其固氮酶系催化大气中的分子氮还原成氨的过
程称为 固氮作用 。
自生固氮菌,独立固氮(氧化亚铁硫杆菌等)
共生固氮菌,与它种生物共生才能固氮
形成根瘤及其他形式
联合固氮菌,
必须生活在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
肠道等处才能固氮的微生物。
根际 — 芽孢杆菌属;叶面 — 固氮菌属。
三、固氮作用
2、固氮机制
1)固氮反应的条件
a ATP的供应,
1 mol N2 — ? 10 ~ 15 ATP
b 还原力 [H]及其载体
氢供体,H2、丙酮酸、甲酸、异柠檬酸等。
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 Fd)或黄素氧
还蛋白( Fld) 。
c 固氮酶
组分 I,真正“固氮酶”,又称 钼铁蛋
白 ( MF),钼铁氧还蛋白 ( MoFd)
组分 II,
固氮酶还原酶,不含钼,又称 铁蛋白,固氮
铁氧还蛋白( AzoFd)
特性,
对氧极为敏感;需有 Mg2+的存在;
专一性:除 N2外,可还原其他一些化合物
C2H2 — ? C2H4; 2H+ — ? H2 ;
N2O — ? N2 ; HCN — ? CH4 + NH3
( 乙炔反应,可用来测知酶活)
d 还原低物 N2,
NH3存在时会抑制固氮作用 。
N2 + 2e + 6H+ +( 18 ~24) ATP — ? 2NH3 + H2 +( 18 ~24) ADP + 18 ~24 Pi
a、固氮酶的形成
e — ? 组分 II — ? 组分 II( e) — Mg— ATP
组分 I + N2 — ? I— N2
b、固氮阶段
N2* — ? 2NH3 + H2
即 75% 还原力用来还原 N2,25%的还原力 以 H2形式浪费
2)固氮生化过程
?Fd,Fld
+
固氮酶( 1,1复合物)
?
固氮生化途径
3、好氧性固氮菌的防氧机制
固 N酶遇氧不可逆失活 (组分 I,半衰期 10’;组分 II,45”丧失一半活性)
( 1)自身固 N菌
a 呼吸保护
固 N菌科的固 N菌以极强的呼吸作用消耗掉环境中的氧。
b 构象保护
高氧分压环境,固氮酶能形成一无固 N活性但能防止氧损伤的
特殊构象。
构象保护的蛋白质 —— Fe-s蛋白 II
氧压增高, 固氮酶 与 Fe— s蛋白 II结合,构象变化,丧失固 N能
力;
氧 浓度降 低,蛋白自酶上解离
(2) 蓝细菌保护固 N酶机制
a 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 异形胞 ( —— 适宜固氮作用的细胞)
I、厚壁,物理屏障;
II、缺乏氧光合系统 II,脱氧酶、氢酶活性高;
III,SOD活性很高;
IV、呼吸强度高
b 非异形胞蓝细菌固 N酶的保护
—— 缺乏独特的防止氧对固 N酶的损伤机制。
I, 固 N,光合作用在 时间上分隔 开
—— 织线蓝菌属(黑暗:固 N ; 光照:光合作用)
II,形成 束状群体 ( 束毛蓝菌属),利于固 N酶在微氧环境下固 N
III,提高胞内过 氧化酶,SOD的活力,解除氧毒(粘球蓝菌属)
I,豆科植物的 共 生菌
—— 以 类菌体 形式存在于根瘤中
类菌体周膜:豆血红蛋白,可与氧可逆结合
( 高时结合,低时释放)
豆血红蛋白,蛋白部分由植物基因编码;血
红素有根瘤菌基因编码。
II,非豆科植物共生菌
—— 含 植物血红蛋白 (功能相似豆血红蛋白)
Frankin放线菌,
营养菌丝末端膨大的泡囊 类似异形胞。
c 根瘤菌 保护固 N酶机制
四、肽聚糖的合成
1 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 UDP -胞壁酸 5肽
a G — ? G-UDP,M--UDP
G — ?— ? 6-P-果糖 — ? 6-P-葡糖胺 —
? — ? N-乙酸葡糖胺 -1-磷酸
— ? N-乙酰葡糖胺 -UDP — ?
N-乙酰胞壁酸 -UDP
b M合成, Park”核苷酸 ( UDP-M-5肽)
UDP作为糖载体
D-Val-D-Val为环丝氨酸(恶唑霉素)阻断;
N-乙酰胞壁酸 合成, Park”核苷酸
亲水性化合物
—— 肽聚糖单体 亚单位 的合成
载体:细菌萜醇 (类脂载体)
—— C55类异戊二烯醇(含 11个异戊二烯单位)
穿膜的同时 与 G结合,接上肽桥,
此外,类脂载体还参与胞外多糖、脂多糖的合
成(磷壁酸、纤维素、几丁质、甘露聚糖等)
万古霉素,杆菌肽所抑制这些反应
2 细胞膜中的合成
“Park,核苷酸 合成 肽聚糖单体
细胞膜上
细胞质
双糖肽位于细胞膜
外细胞壁生长点处
3 膜外的合成
a,多糖链的伸长( 横向 连接),
肽糖单体 +引物( 6~8肽糖单位) — ? 多
糖链横向延伸 1双糖单位。
b,相邻多糖链相联( 纵向 连接),
2D-Val — ? M-4肽 + D-Val
— ?甲肽尾五甘氨酸肽的游离 — NH与乙肽尾
D-Val(第 4个氨基酸) 游离 COOH
转肽作用,
青霉素所抑制。青霉素为 D-Val-D-Val结构类
似物,竞争转肽酶
转糖基(形成 ?-1,4糖苷键)
?
转糖基作用和 转肽作用
第三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般将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繁殖所必需的
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称为 初级代谢,该过程所产生的产物
即为 初级代谢产物, 如 氨基酸, 核苷类, 以及酶或辅酶
等 。
次级代谢 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 以初级代谢产
物为前体, 合成一些对于该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生理功能
且非其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的过程 。 这一过程的产
物, 即为 次级代谢产物, 如 抗生素, 激素, 生物碱, 毒
素及维生素等 。
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 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
往往是次级代谢的前体, 比如糖降解过程中的乙酰 -CoA是合成
四环素, 红霉素的前体;一般菌体的次级代谢在对数生长后期
或稳定期间进行, 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次级代谢产物 的合成, 因菌株不同而异, 但与分类地位无关;
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的质粒则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 。
次级代谢产物 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产生极其微量,对微
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显作用,当次级代谢途径被阻断时,
菌体生长繁殖仍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它们 没有一般性的生理
功能,也 不是 生物体生长繁殖的 必需物质,但对其它生物体往
往 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作用,因此,人们利用这些具有各种生
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产具有应用价值的药物。
二, 次级代谢的调节
1,初级代谢对次级代谢的调节
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类似,它在调节过程中也有酶活性的激活
和抑制及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
2,含氮化合物对次级代谢的调节作用
菌体内的谷氨酰胺合成酶 (GS)的水平与抗生素的产量间呈正相
关性,丙氨酸脱氢酶 (ADH)水平与利福霉素 SV合成则呈负的相关
性,而 ADH和 GS同化氨途径受培养基中氨浓度的调节,因此,氨
浓度的调节影响抗生素的产量。
3,诱导作用及产物的反馈抑制
一、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
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众多代谢产物生产各种发酵产品。
按照积累产物类型,
初级代谢产物,如氨基酸、核苷类,以及酶或辅酶;
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
素等。
按照发酵类型,
自然发酵:酒精、乳酸等,
代谢控制发酵:终端产物,赖氨酸、鸟苷酸、腺苷酸等;
中间产物,柠檬酸,α -酮戊二酸、琥珀酸,
高丝氨酸、肌苷酸、黄苷酸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1,发酵条件的控制
人们通过对微生物菌种营养和培养条件的控制生产
所要的目的产品,
1) 培养条件,温度,pH值、渗透压的控制;
2) 营养成分 的控制:葡萄糖浓度、碳氮比、生长
因子、无机离子等;
3) 溶解氧 的控制:通气量,搅拌等。
2.代谢调节的控制
( 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赖氨酸发酵 —— (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
在这个代谢工程
的设计中,是利
用阻断分支途径
的高丝氨酸的合
成,来解除
(Lys+Thr)的反
馈调节。即造成
高丝氨酸缺陷型
(Hser一 ),就可
解除末端产物对
限速酶的反馈抑
制。
选育 细胞膜缺损突变株
—— 油酸缺陷型、甘油缺陷型,或生物素缺陷型
利用油酸缺陷型菌株, 限量添加油酸, 限制细胞膜磷脂
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使细胞膜缺损, 利于代谢产物渗漏
而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
生物素缺陷型原理
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 由乙酰辅酶 A羧化成丙二酸
单酰辅酶 A的反应是一个限速步骤, 该反应由乙酰辅酶 A羧化
酶系催化, 包括生物素羧化酶, 羧基转移酶和生物素羧基载
体蛋白 CCP,并且需要生物素作辅酶 。 选育生物素营养缺陷
型菌株, 使细胞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受阻,
从而影响到磷脂的合成 。 在培养时限量添加生物素或含生物
素的原料, 可以控制膜的厚度来调节透性 。
( 2)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菌株, 就是
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
对阻遏有抗性的组成型菌株,
或兼而有之的菌株 。 在这类
菌株中, 因其反馈抑制或阻
遏已解除, 或是反馈抑制和
阻遏已同时解除, 所以能分
泌大量的末端代谢产物 。 如
Corynebacteriumcrenatum(
钝齿棒杆菌 )的抗 α -氨基 -
β -羟基戊酸 ( AHV) 菌株能
积累积苏氨酸 。
3.微生物代谢与代谢工程
近年来, 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 也为微生物代谢在发酵生
产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
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 DNA重组技术,可以定向地对
细胞代谢途径进行修饰或引入新的反应, 以改进产物的生
成或改变细胞的代谢特性 。 但这些改进都是与微生物的基
因调控和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来实现的 。
利用 DNA重组技术改变微生物代谢流, 扩展和构建新的代
谢途径, 或通过关联酶将两个代谢途径连接形成新的的代
谢流的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
1) 克隆来自细菌的木糖异构酶基因,
2) 克隆来自柄状毕赤酵母 ( Pichia stipitis) 的木糖还原酶和木糖醇脱氢酶
基因 。
引入木糖代谢途径 (戊糖代谢生产乙醇的代谢工程)
— 酵母菌 Saccharomyces的代谢工程
二, 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利用
1,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 是指利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使底物进行
有机反应 。 生物转化一般采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酶作催化
剂, 故又称作 微生物转化 。
微生物转化 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拆分 。
主要应用在 药物, 香料, 杀虫剂, 杀菌剂, 除草剂, 昆虫激
素等方面 。 如, 光学活性的 R-和 L-4-氯 -3-羟基 — 丁酸乙酯
( R-和 S-CHBE) 是制备各种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基本原料, 如
L-肉毒碱 ( R-型 ), 3-羟基 -3甲基戊二酰 ( HMG) -CoA-还
原酶抑制剂和 1,4-二氢吡啶 -型的 -阻断剂 ( L-型 ) 。
2.微生物降解秸杆
秸秆成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够被草食动物的瘤胃微生
物充分降解利用, 但由于木质素和纤维素之间镶嵌在一起形
成坚固的酯键, 阻碍了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 导致秸
秆消化率低 。 因此提高秸秆消化率的关键是降解木质素, 打
断酯键 。
英国 Aston大学最近从秸秆堆中分离出一种 白腐真菌, 这种微
生物只降解木质素, 不降解纤维素, 用作处理秸秆, 可使秸
秆的体外消化率从 19.63%提高到 41.13%。
白腐真菌分解木质素的机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 白腐真菌
的菌丝首先用其分泌的超纤维氧化酶溶解表面的蜡质, 然后
菌丝进入秸秆内部, 并产生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 内切聚
糖酶, 外切聚糖酶, 降解秸秆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 使其成
为含有酶的糖类, 从而使秸秆变得香甜可口, 易于消化吸收 。
3.微生物冶金、采油
人类利用具有 氧化硫化物矿中的硫和硫化物能力的微生物
将硫化矿中的重金属通过转化成高度水溶性的重金属硫酸
盐而从低品位矿中浸出来 生产黄金 。
如,氧化亚铁硫杆菌 (Thiobacillus ferooxidans)的氧化
作用可从金矿石中除去硫、砷,浸提黄金,如果用化学方
法浸提金的话,其得率不到 70%;
俄罗斯科学家使用多种适于在 石油 中生存的 微生物,将其
与催化剂一同置于采油管内,这些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
可以大大 增强石油的流动性,从而 提高采油率,而不会影
响石油的质量。
4.生物降解
迄今为止,已知的环境污染物达数十万种之多,
其中大量的是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极其多样,作为一个整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的能力是惊人的。可以说,凡自然界存在的有
机物,几乎都能被微生物所分解。
我们可从中 筛选 出一些 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 。
更可利用这一原理定向驯化、选出污染物的高
效降解菌,以使不可降解的或难降解的污染物,
转变为能降解的,甚至能使它们迅速、高效地
去除。
参考文献,
1沈萍, 微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德庆, 微生物教程, 第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黄秀梨, 微生物学, 第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诸葛健, 李华钟,微生物学, 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9
5 Prescott LM.等著, 微生物学, 第 5版, 沈萍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6 Prescott LM,Harley JP,and Klein DA,Microbiology (5th ed.),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2
7 Michael TM,John MM,Jack P,Brock biology of micoorganisms,International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Inc.2003
8 Gregory N.Stephanopoulos,Aristos A.Aristidou,Jens Nielsenz著, 代谢工程 —— 原理
与方法,赵学明 白冬梅, 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9 Talaro K,P,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Fifth E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5
10 R,M,特怀曼著, 高级分子生物学要义, 陈淳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 二 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第三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代谢概论
代谢( metabolism),
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代谢
分解代谢 (catabolism)
合成代谢 (anabolism)
复杂分子
(有机物)
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
简单小分子 ATP [H]
一、概述
葡萄糖降解代谢途径
生物氧化,发酵作用 产能过程
呼吸作用(有氧或无氧呼吸)
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过程:脱氢(或电子) ? 递氢(或电子) ? 受氢(或电子)
功能:产能( ATP),还原力、小分子代谢产物等。
第一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 将最初能源转换成通用的 ATP过程
生物氧化的 形式,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生物氧化的 功能 为,
产能( ATP)、产还原力 [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自养微生物利用 无机物
异养微生物利用 有机物
生物
氧化 能量
微生物直接利用
储存在高能化合物(如 ATP)中
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
2、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通常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一般是好氧菌。
利用卡尔文循环固定 C02作为它们的碳源。其产能的途径
主要也是借助于无机电子供体 (能源物质 )的氧化,从无机
物脱下的氢 (电子 )直接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代谢特点
1)无机底物脱下的氢(电子)从相应位置
直接进入呼吸链
2)存在多种呼吸链
3)产能效率低;
4)生长缓慢,产细胞率低。
3、光能自养或异氧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指具有捕捉光能并将它用于合成 ATP和产生 NADH或
NADPH的微生物。
分为不产氧光合微生物和产氧光合微生物 。
前者利用还原态无机物 H2S,H2或有机物作还原 C02的
氢供体以生成 NADH和 NADPH。后者由 H2O分子光解产物
H’和电子形成还原力 (NADPH+H’)
二,葡萄糖降解代谢途径 ( EMP,HMP,ED,PK途径等。)
1) EMP途径(糖酵解途径、三磷酸己糖途径)
葡萄糖 丙酮酸
有氧,EMP途径与 TCA途径连接;
无氧:还原一些代谢产物,
(专性厌氧微生物 )产能的唯一途径。
产能 ( 底物磷酸化产能,
( 1) 1,3— P--甘油醛 ? 3 — P --甘油酸 + ATP;
( 2) PEP ? 丙酮酸 + ATP
10 步反应
分为两个阶段,
1,3个分子 6-磷酸葡萄糖 在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 6-磷酸葡
萄糖酸脱氢酶等催化下经氧化
脱羧生成 6个分子 NADPH+H+,3
个分子 CO2和 3个分子 5-磷酸核
酮糖
2,5-磷酸核酮糖 在 转酮酶 和
转醛酶 催化下使部分碳链进行
相互转换,经三碳、四碳、七
碳和磷酸酯等,最终生成 2分
子 6-磷酸果糖和 1分子 3-磷酸
甘油醛 。
2) HMP 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旁路途径 )
6-磷酸果糖 出路,可被转变重新形成 6-磷酸葡糖,回到 磷酸戊
糖 途径。
甘油醛 -3-磷酸 出路,
a,经 EMP途径,转化成丙酮酸,进入 TCA 途径
b,变成 己糖磷酸, 回到磷酸戊糖途径。
总反应式,
6 6-磷酸葡萄糖 +12NADP++3H2O → 5 6-磷酸葡萄糖 +
6CO2+12NADPH+12H++Pi
特点,
a,不经 EMP途径和 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 ATP生成,
b,产大量的 NADPH+H+还原力 ;
c,产各种不同长度的 重要的中间物( 5-磷酸核糖, 4-磷酸 -赤藓糖 )
d,单独 HMP途径较少,一般与 EMP途径同存
e,HMP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
3) ED途径
—— 2-酮 -3-脱氧 -6-磷酸 -葡萄糖酸裂解途径
1952年 Entner-Doudoroff, 嗜糖假单胞
过程,( 4步反应)
1 葡萄糖 6-磷酸 -葡萄糖 6-磷酸 -葡糖酸
KDPG
6-磷酸 -葡萄糖 -脱水酶
3--磷酸 --甘油醛 + 丙酮酸
KDPG醛缩酶 特点,
a,步骤简单
b,产能效率低,1 ATP
c,关键中间产物 KDPG,特征酶,KDPG醛缩酶
细菌:铜绿、荧光假单胞 菌,根瘤菌,固氮菌,农杆菌,运动发
酵单胞菌 等。
4) PK途径(磷酸酮解酶途径)
a,磷酸戊糖酮解酶途径 ( 肠膜明串珠菌,番茄乳杆菌、甘露醇乳
杆菌、短杆乳杆菌 )
G 5-磷酸 -木酮糖
乙酰磷酸 + 3-磷酸 -甘油醛
特征性酶 木酮糖酮解酶
乙醇 丙酮酸
乳酸
1 G ??? 乳酸 + 乙醇 + 1 ATP + NADPH + H+
G 6-磷酸 -果糖
b、磷酸己糖酮解酶途径 —— 又称 HK途径(两歧双歧杆菌)
4-磷酸 -赤藓糖 + 乙酰磷酸
特征性酶 磷酸己糖酮解酶
3--磷酸甘油醛 + 乙酰磷酸
5-磷酸 -木酮糖, 5-磷酸 -核糖 乙酸
戊糖酮解酶
6-磷酸 -果糖
乳酸 乙酸
1 G ??? 乳酸 + 1.5乙酸 + 2.5 ATP
1,定义
广义,利用微生物 生产有用代谢一种生产方式。
狭义,厌氧条件下,以自身内部某些 中间代谢
产物 作为最终氢(电子)受体的产能过程
特点,
1)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 ATP;
2)葡萄糖氧化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存在于
发酵产物中;
3)产能率低;
4)产多种发酵产物。
三、发酵( fermentantion)
2,发酵类型
1) 乙醇发酵
a,酵母型乙醇发酵
1 G 2丙酮酸 ? 2 乙醛 + CO2
? 2 乙醇 + 2 ATP
条件,pH 3.5~4.5,厌氧
菌种:酿酒酵母、少数细菌(胃八叠球菌、解淀粉欧文氏菌等)
i,加入 NaHSO4
NaHSO4 + 乙醛 ? 磺化羟乙醛(难溶)
ii、弱碱性( pH ? 7.5)
2 乙醛 ? 1 乙酸 + 1 乙醇 (歧化反应)
磷酸二羟丙酮作为氢受体,经水解去磷酸生成甘 —— 甘油发酵
( EMP)
---亚硫酸氢钠必须控制亚适量( 3%)
b、细菌型乙醇发酵 (发酵单胞菌和嗜糖假单胞菌 )
同型酒精发酵
1 G 2 丙酮酸
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发酵周期短等。缺点是生长 pH较高,较易染
杂菌,并且对乙醇的耐受力较酵母菌低,
( ED)
乙醇 + 1ATP
异型酒精发酵 (乳酸菌、肠道菌和一些嗜热细菌 )
1 G 2 丙酮酸
(丙酮酸甲酸解酶)
乙醛 ? 乙醇
甲酸 + 乙酰 -- CoA
无丙酮酸脱羧酶
而有乙醛脱氢酶
2) 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德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
—— EMP途径(丙酮酸 乳酸 )
异型乳酸发酵 ( PK途径)
肠膜明串株菌 ( PK)
产能, 1ATP
双歧双歧杆菌( PK,HK)
产能,2G ? 5 ATP即 1G ? 2.5ATP
3)混合酸、丁二醇发酵
a 混合酸发酵,
—— 肠道菌( E.coli、沙氏菌、志贺氏菌等)
1 G 丙酮酸
乳酸 乳酸脱氢酶
乙酰 -CoA +甲酸 丙酮酸甲酸解酶
草酰乙酸 丙酸 PEP羧化酶
磷酸转乙酰基酶 乙醛脱氢酶
乙酸激酶 乙醇脱氢酶
乙酸 乙醇 E.coli与志贺氏菌的区别,
葡萄糖发酵试验,
E.coli,产气肠杆菌
甲酸 ? ? ? ? CO2 + H2
( 甲酸氢解酶, H+)
志贺氏菌无此酶,故发酵 G 不产气。
CO2 + H2
b 丁二醇发酵( 2,3--丁二醇发酵)
—— 肠杆菌、沙雷氏菌、欧文氏菌等
丙酮酸 乙酰乳酸 3-羟基丁酮
乙二酰 红色物质
(乙酰乳酸脱氢酶)
( OH-,O2)
中性
丁二醇 精氨酸胍基
其中两个重要的鉴定反应,
1, V,P.实验 2、甲基红( M.R)反应
产气肠杆菌,V.P.试验( +),甲基红( -)
E.coli,V.P.试验( -),甲基红( +)
V.P.试验的原理,
4)丙酮 -丁醇发酵
——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
产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 3,6,1)
—— 丙酮丁醇梭菌 (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 2乙酰 -CoA
乙酰 -乙酰 CoA
丙酮 +CO2
( CoA转移酶)
丁醇
缩合
5)氨基酸的发酵产能( stickland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菌等 。
特点:氨基酸的氧化与另一些氨基酸还原相偶联;
产能效率低( 1ATP)
氢 供体 (氧化)氨基酸,
Ala,Leu,Ile,Val,His,Ser,Phe,Tyr,
Try等。
氢 受体 (还原)氨基酸,
Gly,Pro,Arg,Met,Leo、羟脯氨酸等。
氧化 丙氨酸 丙酮酸 -NH3
NAD+ NADH
乙酰 -CoA
NAD+ NADH
乙酸 + ATP
甘氨酸 乙酸 甘氨酸 -NH
3
还原
四、呼吸( respiration)
—— 从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质脱下的电子或氢
经过系列载体最终传递给外源 O2或其他氧
化型化合物并产生较多 ATP的生物氧化过程。
有氧呼吸( aerobic respiration)
无氧呼吸( anaerobic respiration)
1 有氧呼吸
原核微生物:胞质中,仅琥珀酸脱氢酶在膜上
真核微生物:线粒体内膜上
2 个产能的环节,Kreb 循环、电子传递。
TCA循环的生理意义,
( 1)为细胞提供能
量。
( 2)三羧酸循环是
微生物细胞内各
种能源物质彻底
氧化的共同代谢
途径。
( 3)三羧酸循环是
物质转化的枢纽。
( 1) TCA循环柠檬酸循环或 Krebs循环
TCA 的补充途径
I 乙醛酸循环( TCA 循环支路)
(异柠檬酸裂合酶)
(乙酰 --CoA合成酶)
( 苹果酸合成酶)
乙酰 -CoA 异柠檬酸
琥珀酸 + 乙醛酸
乙酸
苹果酸
Ii 丙酮酸, PEP等化合物固定 CO2的方法
Iii 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获得 TCA 中间产物方式
( 2)电子传递链
1) 电子传递链 载体,
NADH脱氢酶
黄素蛋白
辅酶 Q( CoQ)
铁 -硫蛋白及细胞色素类
蛋白
在线粒体内膜中以 4个
载体复合物的形式从低
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到
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氧
或其他无机、有机氧化
物逐级排列。
2)原核微生物 电子传递链 特点,
最终电子受体多样,O2,NO3-,NO2-,NO-,SO42-,S2-,CO32-等;
电子供体,H2,S,Fe2+,NH4+,NO2-,G、其他有机质等;
含各种类型细胞色素,
a,a1,a2,a4,b,b1,c,c1,c4,c5,d,o等;
末端氧化酶,
cyt a1,a2,a3,d,o,H2O2酶、过氧化物酶;呼吸链组分多变
存在分支呼吸链,
细菌的电子传递链更短并 P/ O比更低,在电子传递链的几个位置进入链和
通过几个位置的末端氧化酶而离开链。
E.coli (缺氧) CoQ ? cyt.b556 ? cyt.o
cyt.b558 ? cyt.d(抗氰化物)
细胞色素 0分支对氧亲和性低,是一种质子泵,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工作 ;细胞色
素 d分支对氧有很高的亲和性,因此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起作用。
电子传递多样,CoQ ? cyt.也可不经过此途径。
3) 氧化磷酸化产能机制
—— 化学偶联假说、构象偶联假说,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学说 ---英国生物化学家 Peter,Mitchell于 1961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导致质子从线粒体的基质向外移动,
电子向内传递。质子传递可能是由于载体环或特定的质子泵的作用,
驱动泵的能量来自电子传递。来自被氧化底物上的一对电子沿传递
链转移时所产生的跨膜的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势 Proton
motiveforce,PMF)是 ATP合成的原动力。当质子动势驱动被转移至
膜间空键的质子返回线粒体基质中时,所释放的能量推动 ADP磷酸
化生成 ATP。
质子推动力( Δp )取决于跨膜的质子浓度( ΔpH )和内膜两侧的
电位差( Δψ )。
特点,
a常规途径脱下的氢,经部分呼吸链传递;
b氢受体:氧化态无机物(个别:延胡索酸)
c产能效率低。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 即硝酸盐还原作用
特点,
a 有其完整的呼吸系统;
b 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诱导出反硝化作
用所需的硝酸盐还原酶 A亚硝酸还原酶等
c 兼性厌氧
细菌:铜绿假单胞、地衣芽孢杆菌等。
2 无氧呼吸(厌氧呼吸)
硝酸盐作用
同化性硝酸盐作用,
NO3- ? NH3 - N ? R - NH2
异化性硝酸盐作用,
无氧条件下,利用 NO3-为最终氢受体
NO3- ? NO2 ? NO ? ? N2O ? N2
反硝化意义,
1)使土壤中的氮(硝酸盐 NO3-)还原成氮气而消失,降低土壤的肥力;
2)反硝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
?
亚硝酸还原酶 氧化氮还原酶 氧化亚氮还原酶 硝酸盐还原酶
? ? ?
硫酸盐呼吸(硫酸盐还原)
—— 厌氧时,SO42-, SO32-,S2O32- 等 为末端电
子受体的呼吸过程 。
特点,
a、严格厌氧;
b、大多为古细菌
c、极大多专性化能异氧型,少数混合型;
d、最终产物为 H2S;
SO42- ? SO32- ? SO2 ? S ? H2S
e、利用 有机质 (有机酸、脂肪酸、醇类)作
为氢供体或电子供体;
f、环境,
富含 SO42-的厌氧环境(土壤、海水、污水等)
硫呼吸 (硫还原)
—— 以元素 S作为唯一的末端电子受体。
电子供体:乙酸、小肽、葡萄糖等
碳酸盐呼吸(碳酸盐还原)
—— 以 CO2,HCO3- 为末端电子受体
产甲烷菌
— 利用 H2作电子供体(能源),CO2为
受体,产物 CH4;
产乙酸细菌
— H2 / CO2 进行无氧呼吸,产物 为 乙酸 。
其他类型无氧呼吸
—— 以 Fe3+,Mn2+许多有机氧化物等作为末
端电子受体的无氧呼吸。
延胡索酸 ? 琥珀酸 + 1 ATP 。
被砷、硒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厌氧条件下生长一些还
原硫细菌。
利用 Desulfotomaculum
auripigmentum还原 AsO43-
生产三硫化二砷(雌黄)
作用:生物矿化和微生物清污
第二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一、细菌的光合作用
真核生物:藻类及其他绿色植物
产氧 原核生物:蓝细菌
光能营养型生物
不产氧 (仅原核生物有):光合细菌
1、光合细菌类群
1)产氧光合细菌 —— 好氧菌
各种绿色植物、藻类
蓝细菌:专性光能自养。
(H2S环境中,只利用光合系统 I 进行不产氧作用 )。
2)不产氧光合细菌
a、紫色细菌
—— 只含菌绿素 a 或 b。
紫硫细菌(着色菌科)( 旧称红硫菌
科 )
含紫色类胡萝卜素,菌体较大。 S沉
积胞内。
氢供体,H2S,H2 或 有机物。
H2S ? S ? SO42- ;
少数暗环境以 S2O32-作 为电子供体。
氧化铁紫硫细菌( Chromatium属)利
用 FeS,或 Fe2+ 氧化产生 Fe(OH)3
沉淀
紫色非硫细菌(红螺菌科),
旧认为不能利用硫化物作为电子
供体;现知大多数亦能利用硫化
物,但浓度不能高。
b、绿色细菌(绿硫细菌)
含较多的菌绿素 c,d 或 e,
少量 a 。
电子供体:硫化物 或 元素
硫,S沉积胞外(类似紫色非硫
细菌);暗环境中不进行呼吸代
谢,还可同化乙酸、丙酸、乳酸
等简单有机物。
2、细菌光合色素
1)叶绿素( chlorophyll),680,440nm
2)菌绿素 —— a,b,c,d,e,g。
a,与叶绿素 a 基本相似; 850nm处。
b:最大吸收波长 840~1030。
3)辅助色素:提高光利用率
类胡萝卜素,
藻胆素,篮细菌独有
藻红素( 550nm)、藻蓝素( 620~ 640 nm)
藻胆蛋白,与蛋白质共价结合的藻胆素。
3、细菌光合作用
1)循环光合磷酸化
细菌叶绿素将捕获的光能传输给其反应中心叶绿素 P870,P870吸
收光能并被激发,使它的还原电势变得很负,被逐出的电子经过
由脱镁菌绿素 (bacteriopheophytin,Bph),CoQ、细胞色素 b和 c
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返回到细菌叶绿素 P870,同时造成了质子
的跨膜移动,提供能量用于合成 ATP。
特点,
a、光驱使下,电子自 菌绿素 上逐出后,经过类似呼吸链的循
环,又回到菌绿素;
b、产 ATP和还原力 [H]分别进行,还原力来自 H2S等无机物;
c、不产氧( O2)。
光驱使下,
电子自 菌绿
素 上逐出后,
经过类似呼
吸链的循环,
又回到菌绿
素产 ATP和
还原力分别
进行,
紫色细菌循环光合磷酸化过程
外源电子供体 ——
H2S等无机物氧化放出
电子,最终传至失电
子的光合色素时与 ADP
磷酸化偶联 产生 ATP。
特点,只有一个光合
系统,光合作用 释放
的电子仅用于 NAD+还
原 NADH,但电子传递
不 形成 环式回路 。
绿硫细菌和绿色细菌
2)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特点,
a、电子传递非循环式;
b、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
c、存在两个光合系统
d,ATP、还原力,O2同时产生
当光反应中心 I的叶绿素 P700吸收光量子能量后释放的电子,经
过黄素蛋白和铁氧还蛋白 (Fd)传递给 NAD+( NADP’)生成 NADH
( NADPH) +H’(还原力 ),而不是返回氧化型 P700。光合系统 II将
电子提供给氧化型 P700,并产生 ATP。
光合系统 II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激发 P680放出电子,然后还原脱
镁叶绿素 a(脱镁叶绿素 a是 2个氢原子取代中心镁原子的叶绿素 a),
经过由质体醌 (plastoquinone,PQ),Cyt.b,Cyt.f和质体蓝素
(plastocyanin,PC)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到氧化型 P700(不返回
氧化型 P680),而氧化型 P680从水氧化成 02过程中得到电子。在
光系统 Ⅱ 中,电子由 PQ经 Cyt.b传递给 Cyt.f时与 ADP磷酸化偶联
产生 ATP。
蓝细菌等的产氧光合作用 ——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过程
3)依靠菌视紫红质的光合作用
无叶绿素或菌绿素参与的独特的光合作用,是迄今
为止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 极端 嗜盐 古细菌
菌视紫红质,
以“视黄醛”(紫色)为辅基。
与叶绿素相似,具质子泵作用。
与膜脂共同构成紫膜;埋于红色细胞膜(类胡
萝卜素)内。
ATP合成机理,视黄醛吸收光,构型改变,质子泵到膜外,
膜内外形成质子梯度差和电位梯度差,是 ATP合成的原动力,
驱动 ATP酶合成 ATP。
二,细菌化能自养作用
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
通常是化能自养型细菌,一般是好氧菌。
产能的途径主要是借助于无机电子供体 (能源物质 )的氧化,从
无机物脱下 -的氢 (电子 )直接进入呼吸链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最普通的电子供体是氢、还原型氮化合物、还原型硫化合物和
亚铁离子 (Fe2+ )。
利用卡尔文循环固定 C02作为它们的碳源。
最重要反应,
CO2 还原成 [CH20]水平的简单有机物,进一步合成复杂细
胞成分
—— 大量耗能、耗还原力的过程 。
化能自养细菌的能量代谢 特点,
①无机底物脱下的氢(电子)从相应位置直接进入呼吸
链氧化磷酸化产能。
②电子可从多处进入呼吸链,所以呼吸链有多种多样。
③产能效率,即氧化磷酸化效率 (P/ 0值 )通常要比化能
异养细菌的低。
④生长缓慢,产细胞率低。有以下特点:无机底物上脱
下的氢 (电子 )直接进入呼吸链。
1 硝化细菌
能氧化氮的化能无机营养型细菌
杆状、椭圆形、球形、螺旋形或裂片状,且它们可能有极生或周生鞭毛。
好氧、没有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有机体,在细胞质中有非常发达的内膜复合体。
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a,亚硝化细菌
NH3 +O2 + 2H+ NH2OH + H2O
A氨单加氧酶
羟氨氧化酶
HNO2 +4H+ +4e-
b、硝化细菌
NO2- + H2O
亚硝酸氧化酶 NO
3-+ 2H+ +2e-
根据它们氧化无机化合物的不同
也称 氨氧化细菌
(产生 1分子 ATP)
2 氢细菌(氧化氢细菌)
能利用氢作为能源的细菌组成的生理类群称氢细菌或氢氧化
细菌 (hydrogen oxidizing bacteria)。
兼性化能自养菌
主要有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 (Alcaligenes)、副球菌属、芽
孢杆菌属、黄杆菌属 (Flavobacterium)、水螺菌属
(Aquaspirillum)、分支杆菌属 (Mycobacterium)和诺卡氏菌属
(Nocardia)等。
产能,2H2 + O2 — ? 2 H2O
合成代谢反应,
2H2 + CO2 — ? [ CH2O ] + H2O。
氢细菌的自氧作用
第一步,产能反应,氧化 4分子 H。产生 1分子 ATP;
第二步,合成代谢反应,用所产生的 ATP还原 C02构成细胞物质 [CH2O]和生长 。
在 Ralstonia eutropha中存在 两种 氢酶,一种 膜结合氢酶 涉及质子动势
而 细胞质 中的 氢酶 为 Calvin cycle 提供还原力 NADH。
3 硫细菌(硫氧化细菌)
—— 利用 H2S,S02,S2O32-
等无机硫化物进行自养生
长,主要指化能自氧型硫细
菌
大多数硫杆菌,脱下的 H+
( e-)经 cyt.c部位进入呼
吸链;
而脱氮硫杆菌从 FP或
cyt.b水平进入。
嗜酸型 硫细菌 能氧化元素
硫和还原性硫化物外,还
能将亚铁离子 (Fe2+ )氧化
成铁离子 (Fe3+ )。
产能途径
第一阶段, H2S,S0和 S2O32- 等硫化物被氧化为 SO32-
第二阶段,形成的 SO32- 进一步氧化为 SO42- 和产能。
1、由细胞色素-亚硫酸氧化酶将 SO32- 直接氧化成为 SO42-,并
通过电子传递磷酸化产能,普遍存在于硫杆菌中。
2、磷酸腺苷硫酸 (adenosine phosphosulfate,APS)途径。在这条
途径中,亚硫酸与腺苷单磷酸反应放出 2个电子生成一种高能
分子 APS,放出的电子经细胞电子传递链的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
由腺苷酸激酶的催化,每氧化 1分子 SO32- 产生 1,5分子 ATP。
4 铁细菌和细菌沥滤
(1) 铁细菌 ( 多数为化能自养,少数兼性厌氧,
产能低。)
定义:能氧化 Fe2+ 成为 Fe3+ 并产能的细菌被
称为铁细菌 (iron bacteria)或铁氧化细菌
(iron oxidizing bacteria)。包括亚铁杆菌
属 (Ferrobacillus)、嘉利翁氏菌属
(Gallionella)、纤发菌属 (Leptothrix)、泉
发菌属 (Crenothrix)和球衣菌属
(Sphaerotilus)的成员。
有些氧化亚铁硫杆菌 (Thiobacillus
frrooxidans)和硫化叶菌的一些成员,除了能
氧化元素硫和还原性硫化物外,还能将亚铁离
子 (Fe2+ )氧化成铁离子 (Fe3+ ),所以它们既是
硫细菌,也是 铁细菌 。
大多数铁细菌为专性化能自养,但也有兼性
化能自养的。
大多数铁细菌还是嗜酸性的。
铁细菌的细胞产率也相当低
铁氧化细菌 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的产能途径
(2) 细菌沥滤
—— 利用嗜酸性氧化铁和硫细菌氧化矿物中硫和硫化物的能力,让其
不断制造和再生酸性浸矿剂,将硫化矿中重金属转化成水溶性重金属硫酸
盐而从低品位矿中浸出的过程。又称细菌浸出或细菌冶金。
原理,
a、浸矿剂的生成
2S + 3O2 + 2H2O — ? 2H2SO4
4FeSO4 + 2H2SO4 + O2 — ? 2Fe2( SO4) 3 + 2 H2O
b、低品位铜矿中铜以 CuSO4形式浸出
CuS + 2 Fe2( SO4) 3 + 2H2O + O2 — ? CuSO4
+ 4FeSO4 +2H2SO4
c、铁屑置换 CuSO4中的铜
CuSO4 + Fe — ? FeSO4 + Cu
—— 适于次生硫化矿和氧化矿的浸出,浸出
率达 70% ~ 80%。
1、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一些特殊类群的 原核生物 能够将分子态氮还原为氨,然后再由氨转化为
各种细胞物质。微生物利用其固氮酶系催化大气中的分子氮还原成氨的过
程称为 固氮作用 。
自生固氮菌,独立固氮(氧化亚铁硫杆菌等)
共生固氮菌,与它种生物共生才能固氮
形成根瘤及其他形式
联合固氮菌,
必须生活在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
肠道等处才能固氮的微生物。
根际 — 芽孢杆菌属;叶面 — 固氮菌属。
三、固氮作用
2、固氮机制
1)固氮反应的条件
a ATP的供应,
1 mol N2 — ? 10 ~ 15 ATP
b 还原力 [H]及其载体
氢供体,H2、丙酮酸、甲酸、异柠檬酸等。
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 Fd)或黄素氧
还蛋白( Fld) 。
c 固氮酶
组分 I,真正“固氮酶”,又称 钼铁蛋
白 ( MF),钼铁氧还蛋白 ( MoFd)
组分 II,
固氮酶还原酶,不含钼,又称 铁蛋白,固氮
铁氧还蛋白( AzoFd)
特性,
对氧极为敏感;需有 Mg2+的存在;
专一性:除 N2外,可还原其他一些化合物
C2H2 — ? C2H4; 2H+ — ? H2 ;
N2O — ? N2 ; HCN — ? CH4 + NH3
( 乙炔反应,可用来测知酶活)
d 还原低物 N2,
NH3存在时会抑制固氮作用 。
N2 + 2e + 6H+ +( 18 ~24) ATP — ? 2NH3 + H2 +( 18 ~24) ADP + 18 ~24 Pi
a、固氮酶的形成
e — ? 组分 II — ? 组分 II( e) — Mg— ATP
组分 I + N2 — ? I— N2
b、固氮阶段
N2* — ? 2NH3 + H2
即 75% 还原力用来还原 N2,25%的还原力 以 H2形式浪费
2)固氮生化过程
?Fd,Fld
+
固氮酶( 1,1复合物)
?
固氮生化途径
3、好氧性固氮菌的防氧机制
固 N酶遇氧不可逆失活 (组分 I,半衰期 10’;组分 II,45”丧失一半活性)
( 1)自身固 N菌
a 呼吸保护
固 N菌科的固 N菌以极强的呼吸作用消耗掉环境中的氧。
b 构象保护
高氧分压环境,固氮酶能形成一无固 N活性但能防止氧损伤的
特殊构象。
构象保护的蛋白质 —— Fe-s蛋白 II
氧压增高, 固氮酶 与 Fe— s蛋白 II结合,构象变化,丧失固 N能
力;
氧 浓度降 低,蛋白自酶上解离
(2) 蓝细菌保护固 N酶机制
a 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 异形胞 ( —— 适宜固氮作用的细胞)
I、厚壁,物理屏障;
II、缺乏氧光合系统 II,脱氧酶、氢酶活性高;
III,SOD活性很高;
IV、呼吸强度高
b 非异形胞蓝细菌固 N酶的保护
—— 缺乏独特的防止氧对固 N酶的损伤机制。
I, 固 N,光合作用在 时间上分隔 开
—— 织线蓝菌属(黑暗:固 N ; 光照:光合作用)
II,形成 束状群体 ( 束毛蓝菌属),利于固 N酶在微氧环境下固 N
III,提高胞内过 氧化酶,SOD的活力,解除氧毒(粘球蓝菌属)
I,豆科植物的 共 生菌
—— 以 类菌体 形式存在于根瘤中
类菌体周膜:豆血红蛋白,可与氧可逆结合
( 高时结合,低时释放)
豆血红蛋白,蛋白部分由植物基因编码;血
红素有根瘤菌基因编码。
II,非豆科植物共生菌
—— 含 植物血红蛋白 (功能相似豆血红蛋白)
Frankin放线菌,
营养菌丝末端膨大的泡囊 类似异形胞。
c 根瘤菌 保护固 N酶机制
四、肽聚糖的合成
1 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 UDP -胞壁酸 5肽
a G — ? G-UDP,M--UDP
G — ?— ? 6-P-果糖 — ? 6-P-葡糖胺 —
? — ? N-乙酸葡糖胺 -1-磷酸
— ? N-乙酰葡糖胺 -UDP — ?
N-乙酰胞壁酸 -UDP
b M合成, Park”核苷酸 ( UDP-M-5肽)
UDP作为糖载体
D-Val-D-Val为环丝氨酸(恶唑霉素)阻断;
N-乙酰胞壁酸 合成, Park”核苷酸
亲水性化合物
—— 肽聚糖单体 亚单位 的合成
载体:细菌萜醇 (类脂载体)
—— C55类异戊二烯醇(含 11个异戊二烯单位)
穿膜的同时 与 G结合,接上肽桥,
此外,类脂载体还参与胞外多糖、脂多糖的合
成(磷壁酸、纤维素、几丁质、甘露聚糖等)
万古霉素,杆菌肽所抑制这些反应
2 细胞膜中的合成
“Park,核苷酸 合成 肽聚糖单体
细胞膜上
细胞质
双糖肽位于细胞膜
外细胞壁生长点处
3 膜外的合成
a,多糖链的伸长( 横向 连接),
肽糖单体 +引物( 6~8肽糖单位) — ? 多
糖链横向延伸 1双糖单位。
b,相邻多糖链相联( 纵向 连接),
2D-Val — ? M-4肽 + D-Val
— ?甲肽尾五甘氨酸肽的游离 — NH与乙肽尾
D-Val(第 4个氨基酸) 游离 COOH
转肽作用,
青霉素所抑制。青霉素为 D-Val-D-Val结构类
似物,竞争转肽酶
转糖基(形成 ?-1,4糖苷键)
?
转糖基作用和 转肽作用
第三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般将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繁殖所必需的
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称为 初级代谢,该过程所产生的产物
即为 初级代谢产物, 如 氨基酸, 核苷类, 以及酶或辅酶
等 。
次级代谢 是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 以初级代谢产
物为前体, 合成一些对于该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生理功能
且非其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的过程 。 这一过程的产
物, 即为 次级代谢产物, 如 抗生素, 激素, 生物碱, 毒
素及维生素等 。
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 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
往往是次级代谢的前体, 比如糖降解过程中的乙酰 -CoA是合成
四环素, 红霉素的前体;一般菌体的次级代谢在对数生长后期
或稳定期间进行, 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次级代谢产物 的合成, 因菌株不同而异, 但与分类地位无关;
与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的质粒则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 。
次级代谢产物 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产生极其微量,对微
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显作用,当次级代谢途径被阻断时,
菌体生长繁殖仍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它们 没有一般性的生理
功能,也 不是 生物体生长繁殖的 必需物质,但对其它生物体往
往 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作用,因此,人们利用这些具有各种生
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生产具有应用价值的药物。
二, 次级代谢的调节
1,初级代谢对次级代谢的调节
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类似,它在调节过程中也有酶活性的激活
和抑制及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
2,含氮化合物对次级代谢的调节作用
菌体内的谷氨酰胺合成酶 (GS)的水平与抗生素的产量间呈正相
关性,丙氨酸脱氢酶 (ADH)水平与利福霉素 SV合成则呈负的相关
性,而 ADH和 GS同化氨途径受培养基中氨浓度的调节,因此,氨
浓度的调节影响抗生素的产量。
3,诱导作用及产物的反馈抑制
一、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
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众多代谢产物生产各种发酵产品。
按照积累产物类型,
初级代谢产物,如氨基酸、核苷类,以及酶或辅酶;
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
素等。
按照发酵类型,
自然发酵:酒精、乳酸等,
代谢控制发酵:终端产物,赖氨酸、鸟苷酸、腺苷酸等;
中间产物,柠檬酸,α -酮戊二酸、琥珀酸,
高丝氨酸、肌苷酸、黄苷酸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与生产实践
1,发酵条件的控制
人们通过对微生物菌种营养和培养条件的控制生产
所要的目的产品,
1) 培养条件,温度,pH值、渗透压的控制;
2) 营养成分 的控制:葡萄糖浓度、碳氮比、生长
因子、无机离子等;
3) 溶解氧 的控制:通气量,搅拌等。
2.代谢调节的控制
( 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赖氨酸发酵 —— (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
在这个代谢工程
的设计中,是利
用阻断分支途径
的高丝氨酸的合
成,来解除
(Lys+Thr)的反
馈调节。即造成
高丝氨酸缺陷型
(Hser一 ),就可
解除末端产物对
限速酶的反馈抑
制。
选育 细胞膜缺损突变株
—— 油酸缺陷型、甘油缺陷型,或生物素缺陷型
利用油酸缺陷型菌株, 限量添加油酸, 限制细胞膜磷脂
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而使细胞膜缺损, 利于代谢产物渗漏
而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
生物素缺陷型原理
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 由乙酰辅酶 A羧化成丙二酸
单酰辅酶 A的反应是一个限速步骤, 该反应由乙酰辅酶 A羧化
酶系催化, 包括生物素羧化酶, 羧基转移酶和生物素羧基载
体蛋白 CCP,并且需要生物素作辅酶 。 选育生物素营养缺陷
型菌株, 使细胞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受阻,
从而影响到磷脂的合成 。 在培养时限量添加生物素或含生物
素的原料, 可以控制膜的厚度来调节透性 。
( 2)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菌株, 就是
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
对阻遏有抗性的组成型菌株,
或兼而有之的菌株 。 在这类
菌株中, 因其反馈抑制或阻
遏已解除, 或是反馈抑制和
阻遏已同时解除, 所以能分
泌大量的末端代谢产物 。 如
Corynebacteriumcrenatum(
钝齿棒杆菌 )的抗 α -氨基 -
β -羟基戊酸 ( AHV) 菌株能
积累积苏氨酸 。
3.微生物代谢与代谢工程
近年来, 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 也为微生物代谢在发酵生
产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
人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 DNA重组技术,可以定向地对
细胞代谢途径进行修饰或引入新的反应, 以改进产物的生
成或改变细胞的代谢特性 。 但这些改进都是与微生物的基
因调控和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来实现的 。
利用 DNA重组技术改变微生物代谢流, 扩展和构建新的代
谢途径, 或通过关联酶将两个代谢途径连接形成新的的代
谢流的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
1) 克隆来自细菌的木糖异构酶基因,
2) 克隆来自柄状毕赤酵母 ( Pichia stipitis) 的木糖还原酶和木糖醇脱氢酶
基因 。
引入木糖代谢途径 (戊糖代谢生产乙醇的代谢工程)
— 酵母菌 Saccharomyces的代谢工程
二, 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利用
1,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 是指利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使底物进行
有机反应 。 生物转化一般采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酶作催化
剂, 故又称作 微生物转化 。
微生物转化 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手性化合物的合成与拆分 。
主要应用在 药物, 香料, 杀虫剂, 杀菌剂, 除草剂, 昆虫激
素等方面 。 如, 光学活性的 R-和 L-4-氯 -3-羟基 — 丁酸乙酯
( R-和 S-CHBE) 是制备各种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基本原料, 如
L-肉毒碱 ( R-型 ), 3-羟基 -3甲基戊二酰 ( HMG) -CoA-还
原酶抑制剂和 1,4-二氢吡啶 -型的 -阻断剂 ( L-型 ) 。
2.微生物降解秸杆
秸秆成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够被草食动物的瘤胃微生
物充分降解利用, 但由于木质素和纤维素之间镶嵌在一起形
成坚固的酯键, 阻碍了瘤胃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 导致秸
秆消化率低 。 因此提高秸秆消化率的关键是降解木质素, 打
断酯键 。
英国 Aston大学最近从秸秆堆中分离出一种 白腐真菌, 这种微
生物只降解木质素, 不降解纤维素, 用作处理秸秆, 可使秸
秆的体外消化率从 19.63%提高到 41.13%。
白腐真菌分解木质素的机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 白腐真菌
的菌丝首先用其分泌的超纤维氧化酶溶解表面的蜡质, 然后
菌丝进入秸秆内部, 并产生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 内切聚
糖酶, 外切聚糖酶, 降解秸秆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 使其成
为含有酶的糖类, 从而使秸秆变得香甜可口, 易于消化吸收 。
3.微生物冶金、采油
人类利用具有 氧化硫化物矿中的硫和硫化物能力的微生物
将硫化矿中的重金属通过转化成高度水溶性的重金属硫酸
盐而从低品位矿中浸出来 生产黄金 。
如,氧化亚铁硫杆菌 (Thiobacillus ferooxidans)的氧化
作用可从金矿石中除去硫、砷,浸提黄金,如果用化学方
法浸提金的话,其得率不到 70%;
俄罗斯科学家使用多种适于在 石油 中生存的 微生物,将其
与催化剂一同置于采油管内,这些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
可以大大 增强石油的流动性,从而 提高采油率,而不会影
响石油的质量。
4.生物降解
迄今为止,已知的环境污染物达数十万种之多,
其中大量的是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极其多样,作为一个整体,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的能力是惊人的。可以说,凡自然界存在的有
机物,几乎都能被微生物所分解。
我们可从中 筛选 出一些 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 。
更可利用这一原理定向驯化、选出污染物的高
效降解菌,以使不可降解的或难降解的污染物,
转变为能降解的,甚至能使它们迅速、高效地
去除。
参考文献,
1沈萍, 微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德庆, 微生物教程, 第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黄秀梨, 微生物学, 第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诸葛健, 李华钟,微生物学, 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9
5 Prescott LM.等著, 微生物学, 第 5版, 沈萍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6 Prescott LM,Harley JP,and Klein DA,Microbiology (5th ed.),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2
7 Michael TM,John MM,Jack P,Brock biology of micoorganisms,International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Inc.2003
8 Gregory N.Stephanopoulos,Aristos A.Aristidou,Jens Nielsenz著, 代谢工程 —— 原理
与方法,赵学明 白冬梅, 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9 Talaro K,P,Foundations in microbiology (Fifth E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5
10 R,M,特怀曼著, 高级分子生物学要义, 陈淳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