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 境 保 护 法,
主讲教师:乔刚
经贸法学院资源与环境法教研室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分类
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 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 的分类
3,环境的特性
一、环境的概念
?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
?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
? 经济学上的环境的概念
?, 宪法, 所称的环境
? 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
环境,是指环绕着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一样。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
? 环境科学以 人类 为研究对象
? 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
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
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即人
类环境。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
? 生态学以整个 生物界 (包括动物,植物
和微生物 )为研究对象
? 环境指环绕着生物界并影响其生存和
发展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
气、水、土壤、阳光和其他无机物质。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包括人类环境,
但范围要比人类环境广泛得多 。
经济学所称的理解
? 环境是指可为人类开发利用并具有经济
价值的天然财富。实质上指的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天然经济基础,即自然资源。
,宪法, 所称的环境
?, 宪法, 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
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和其他公害。
? 其中
? ?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
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
的自然因素。
?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
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如
气候、土壤、生物、地理和人为诸条
件的综合体。
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
?, 环境保护法, 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
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
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环境保护法所保护的环境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环境有
所不同, 它是 有一定范围 的, 是 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
保护 的环境 。
? 这一定义把环境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 ? 天然的自然因素总体 ?,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
然环境 。 其特点是天然形成, 无人工干预;
? 一类是 ? 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 ?, 也就是人为环境 。
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础上, 人类经过有意识地劳动而构造
出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 。 如人文遗迹, 风景名胜
区, 城市和乡村等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人为环境仍然是一种自然环境, 这不仅
因为它们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工改造形成的, 还因
为它们一旦形成就成了整个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产生
一定的环境效应 。
? 我国环境保护法对这两类环境均予以保护 。
小 结?
不同学科对环境概念应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环
境保护法并没有结合法律的角度给出真正的环境概念。
环境保护法上的环境概念应该以环境科学、经济学等
学科上的环境概念为基础,但又不能受其约束,这是
由于环境保护法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的。
? 环境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反映生命维持系统的质
量,其外延不仅包括自然客体,也应该包括人工自然。
? 界定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概念需要考虑以下:
( 1)环境包括两部分:物质实体、非物质实体(自
然景观、环境指标)。
( 2)环境要素一部分可物化,另一部分不能物化;
一部分可量化,另一部分不能量化。如古树名木无法
以简单的量化和物化去规定。要么遗漏一些功能要么
重复计算;环境容量的物化和量化更困难。
如果从利益分析的角度给环境下定义,将其定义为:
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或无形的物质实体所表现的人们的
生态利益以及其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二、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
成的整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环
境加以分类。
根据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大小
及关系的远近不同(按范围分类),可将
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和社会环
境等不同的规模和层次。
宇宙环境
地球环境(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聚落环境)
地球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的总和。
包括有空气、阳光、水、土壤、矿
物、岩石和生物等。这些要素在时
空上呈现出圈层结构,即大气圈、
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这是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环
境,也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
制约条件。
美国 ? 阿波罗 17号宇航
员 ? 1972年登月的施密特说,
站在月面上远眺 38万公里外的
地球,就像在看一个悬挂在太
空中的 ? 一碰就碎的蓝色水晶
球 ? 。她有种 ? 神奇和伟大的
力量 ?, ? 在我眼里,地球是
茫茫太空中的一个完整天体 ? 。
地球大约形成于 50亿年
前,刚开始地球上没有
任何生命,在漫长的演
化过程中,地球系统从
简单到复杂,从无机到
有机,出现了生命形式,
人类是地球的产物,
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人类无
法离开地球而生存,
也无法脱离其生态系
统(自然生态环境)。
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制度
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
经济基础、聚落结构以及同各
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
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
的观念和机构等。这些要素组
成了另一个圈层,叫人类智慧
圈。
环境的其它分类
? 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
境等;
? 根据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改造,可将环境分为自
然环境和人工改造过的环境(人为环境);
? 根据环境的功能不同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
境;
? 根据人类环境的国界性,可分为国内环境、国
际环境、区域环境等;
? 应当指出的是,各种环境分类都是相对
的,各种环境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构成不可分割的环境整体,只是为
了研究的方便才加以划分。
环境问题
第二节
一、环境问题及类型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
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各种现象。主要是因
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
可能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

环境问题类型多样,但大致可分为原
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
第一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
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
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
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按其成因可分为:地质灾害、害
性性天气、水文灾害,生物灾
害等;
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骤发性自
然灾害和长期性自然灾害;
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其中,环境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即由
于毁林毁草开垦荒地、过量放牧、掠夺性捕捞、
乱猎滥采、不合理浇灌、不适当的水利工程、
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和破坏性采掘、人口增
长过速和都市 化等所造成的 水土流失、土壤沙
漠化、耕地锐减、草地退化,盐碱化,森林蓄
积量下降、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
动植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
频繁,以至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等。
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人们在生产
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
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
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
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
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
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以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现象。
(一)自然灾害问题(原生环境
问题)
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
人们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是
人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灾害
的发生,加大或减轻灾害的影响
和损失。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其
分类如下。
1,按其成因分有:
( 1) 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 崩塌, 滑坡, 泥
石流, 水土流失, 地面塌陷, 地裂缝, 土地沙
漠化, 火山爆发等;
( 2) 灾害性天气, 如台风, 飓风, 飑风, 龙
卷风, 雷击, 冰雹, 暴雨, 旱灾等;
( 3) 水文灾害, 如洪涝灾害等;
( 4)生物灾害,如病、虫、草、鼠害等。
2,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
( 1), 骤发性自然灾害, 如地震, 火山暴发,
龙卷风, 飓风, 飑风等 。 骤发性灾害的特点是:
猛烈地突然发生, 持续的时间很短, 灾害影响
和危害巨大, 灾区地理位置容易确认 。
( 2)、长期性自然灾害,其特点是:缓慢发
生、持续时间长、潜在危害大。如沙漠化、水
土流失等。
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
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
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水灾造成的损
失最大,约占 40%,发生在 1998年 7-
8月份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
洪涝灾害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其
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占 20%,地震
和旱灾各占 15%;其他灾害占 10%。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伴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
活动而产生的,特别是与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
约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与环境
关系不相协调的结果。它是人与环
境在一定的时空中相互作用的具体
体现,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
发展而发展的。如果按人类环境明
显变化的时间为划分依据,我们可
将人与环境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一)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二)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
(三)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全球环境问题为代表)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工业革命前)
环境问题仅是物理性冲击。环境问题的
范围小、发生时间长,造成环境问题具
有局部性特征,对环境的整体功能冲击
小,对人类生活质量的要求并无多大的
危害,解决的办法也简单:人口迁徙,
休耕。
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
12月 1日到 5日,比利时马斯河
谷工业区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
温层,致使 13个大烟囱排出的
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
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
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 60多人
丧生,许多牲畜死亡。
2, 洛 杉 矶 光 化 学 烟 雾 事 件
1943年夏季, 洛杉矶市 250万辆汽车
燃烧的 1100吨汽油所产生的碳氢化合
物等气体, 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引起
化学反应, 形成了浅蓝色烟雾, 使该
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 头疼 。 1955年
和 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该类事件,
分别有 400多人死亡和全市四分之三
的人患病 。
3, 多 诺 拉 烟 雾 事 件
1948年 10月下旬, 美国的宾夕
法尼亚州多诺拉城大雾弥漫,
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 工厂排
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 全
城 14000人中有 6000人眼痛, 喉
咙痛, 头痛胸闷, 呕吐, 腹泻 。
17人死亡 。
4,伦敦烟雾事件 自 1952年
以来, 伦敦发生过 12次大的烟雾
事件 。 1952年 12月那一次, 伦敦
大雾, 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
硫无法散去 。 迫使所有飞机停飞,
汽车白天开灯行驶, 行人走路困
难 。 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
猛增, 5天内有 4000多人死亡, 两
个月内又有 8000多人死去 。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
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含汞废水,
使汞在海水, 底泥和鱼类中富
集, 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
1991年, 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
毒病人仍有 2248人, 其中 1004
人死亡 。
水俣
病肢
端感
觉麻

(左)
中心
性视
野缩

(右)
胎儿性水俣病发笑症
( 3岁开始)
汞污染引起的胎儿性水俣病患者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
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
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
? 镉 ? 。 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
水, 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
稻谷, 出现了骨骼严重畸形,
剧痛, 身长缩短, 骨脆易折等
病症 。
7, 四 日 哮 喘 病 事 件
1961年, 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
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
严重污染大气, 引起居民呼吸
道疾病聚增, 尤其是哮喘病的
发病率大大提高, 形成了一种
突出的环境问题 。
8,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在日本北九州一带, 由于鸡和人
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 先
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
亡 。 继而有 13000多人开始眼皮发
肿, 手掌出汗, 全身起红疙瘩,
接着肝功能下降, 全身肌肉疼痛,
咳嗽不止 。
现代环境问题
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
和生活方式上的享乐主义造成的。
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由于发展不足及发达
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和掠
夺自然资源造成的。
大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酸雨的危害
受酸
雨伤
害的
水稻
生物多样性
锐减
森林锐减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垃圾及固体
废弃物污染
水资源污染
其他污染
居室污染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人造板、油漆、涂料、墙纸
甲醛,VOC、氨、氡及石材本身的放射性
世界卫生组织:全世界每年有 10万人因为室
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病,其中 35%为儿童。
儿童更易受室内污染伤害,估计中国每年有
100多万 5岁以下儿童死于室内污染(, 中国环境
报, );每年新增约 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 2万
多名是儿童,以 2- 7岁的儿童居多。
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
一自然灾害
二, 环境污染
? 1,大气污染
? 2,水污染
? 3,固体废弃物污染
? 4,噪声污染
三, 生态恶化
? 1,森林资源贫乏
? 2,草地退化严重
? 3,耕地质量下降
? 4,荒漠化现象严重
? 5,生物物种减少
小 结
现代环境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工
业污染、生活污染等,改变了生物圈的结构和
功能,环境问题呈现出区域性、广域性等问题。
我们认为:所谓的环境问题,它是以天灾的形
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是人类自己的行为所造成
的对人类整体的生存危机的体现。如果从利益
的角度来分析,则是由于人们寻求生活质量的
提高,仅把其理解为经济利益。 (人的利益需
求具有多样性,环境的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因此,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为的,是人类对利
益表达方式、利益实现方式的判断失误产生的
(索取过度或不当;排放过度或不当)。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概念
2、环境保护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概念
? 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
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
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
可见环境保护的方法有 工程技术的、行政
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但是,由于法律具有强制性特点,因而法律手
段较为有效;此外,通过环境执法,对保护环
境具有较好的宣传教育的作用。
环境保护的概念的提出
? 20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并末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
? 20世纪 5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日、美等
国家出现了反污染运动,但仍比较狭义地把环境保护
理解为只是对 ? 三废 ? 的治理,是局部的问题。没有
把环境污染与整个生态危机联系起来,对其危害性与复
杂性认识不足,也没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
来,所以未能提出解决的根源。
? 后来,美国的 R.卡逊在, 寂静的春天, 一书中指出,
农药污染会导致生态危机;
70年代初期 由芭芭拉 ·沃德、勒内 ·杜博斯著的 另一本书
,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环境问题不是局部总是,而
是全球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
济问题。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人们对环
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类
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揭示
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解决的途
径。会议所发表的,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
言, 庄严宣布,?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
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 从此,
环境保护开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
的重视
?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
的 ? 可持续发展 ? 战略,使人们对环境
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的发展。
? 200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会议
2、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由
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
缺。
第二、为了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
治理的路子。
第三、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
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保护环境的
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 。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 197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 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

? 1979年 9月 13日,我国颁布了, 环境保护法 (试
行 ),。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
大对策,,国务院发布了, 中国 21世纪议程,,强
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五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1972 年
提出了,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
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
福人民, 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
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
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
若干规定,( 试行草案 )



1983 年

宣布,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 。



1989 年
提出积极推行深化环境管理的
制度和措施。



1996 年
7 月
研究部署了, 九五, 期间的环境
保护工作和任务



200 2 年
1 月
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开创新世纪环保工作新局面
? 1973年 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
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
? 1983年 12月 31日,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
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
? 1989年 5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提出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环境监管,
向环境污染宣战,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 1996年 7月,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
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关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 2002年 1月 8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
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
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
在 1996年 7月份召开的第四次环境保
护会议上明确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
本思路。具体如下:
1、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遏制环境恶化趋势
二点评价
? 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经过 20多年的
不懈努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到 2000年环境恶化开始得到遏制。
?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
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
市为中以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
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
因素。
? 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原因主要
是,
?,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产生巨大的压
力 ;
? 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严重的结构性污染;
? 规划布局不当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一系列城市
环境问题。
? 更主要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忽视环境保护,以牺
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有的地方
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少数干部
甚至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使环境管理失控 ? 。
? 此外,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偏
低、环境保护产业落后也是重要原因。
? 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加强环境保持法制建设,对环
境保护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3、可持续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古来有之,但
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则是挪威
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是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
识。
我国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的补
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
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
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
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
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
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 1、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当前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是来自
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或许,
我们需要从中国古人那里吸取有关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以兹检讨作为后人因为
愚蠢的自高自大、蒙昧的战天斗地、征
服自然所犯下的违背?古训?的过失,
以俟更有效地改善生存环境,以便能够
生存下去。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保护环境者当数
黄帝,据, 史记 ·五帝本纪第一, 卷一:黄
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
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材物。?司马迁在, 史记 ·殷本纪
第三, 告诉了我们?网开三面?的故事:
尚汤还在作诸侯的时候,一天,?汤出,
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
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三
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
命,乃入吾网。?这是古代君侯保护鸟类
的最早记载。
据载,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
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 逸周书 ·大聚解, )。
周文王临终之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
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
仗生态的好坏。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
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
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鱼鳖归
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 逸周书 ·文传解, ) 显然古人已经懂得在向
自然界索取资源时,一定要有节制,要注意时
令,要按一定的季节进行捕鱼、猎兽的生产活
动。
? 2、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 1), 寂静的春天, ——对人类行为
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 2), 增长的极限, ——引起全世界
反响的?严肃思考?
(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人类对
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 4), 我们共同的未来, ——环
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
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 6)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
—责任与义务的体现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与内涵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 1)鼓励经济增长
( 2)提倡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
生态环境
( 3)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公平性内涵
( 2)持续性内涵
( 3)共同性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思考
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
的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
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
了盲目乐观情绪,好象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
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
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
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
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
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70年代以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
题引起了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重视。通过
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确定新的发展
目标,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和保护生态环
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前
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只要坚持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能克服这些困难,
战胜新的挑战。人类社会在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人们
必将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
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
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
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可
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
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现
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
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
成功的关键。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
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 (粮食、衣服、
住房、就业等 )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
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
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
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
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
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
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
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
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
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
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
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可见,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
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
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
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
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
和发展道路必将被人们广泛接
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