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修辞格(四)
一、对比
(一)、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
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臧克家, 有的人, )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
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
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
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二)、对比的类型
1,两体对比
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叫两体对比。例如:
( 2)我的声音低如呻吟,她的声音高如咆哮,
惊动楼道里各家人,都出来观看热闹。(张宇, 垃圾问题, )
2、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
出来,相互比较,叫一体两面对比。例如:
( 3)有的人太自私,对公事敷衍了事,对
自己的私事却一丝不苟。
( 4)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
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
位,
(三)、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都是成对的,但是又有区别。
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
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
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
二、映衬
(一)、什么是映衬
映衬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
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
相衬托,相得益彰。例如:
( 1)寂静的黄昏,窗外飞舞着雪花,一阵
紧似一阵,低垂的帐帷中传出的痛苦呻吟,
一声惨似一声!我黑暗中坐在火炉畔,望
着药壶的蒸汽而沉思。
(石评梅, 雪夜, )
,一声惨似一声, 的呻吟衬托了黄昏的寂
静。
(二)、映衬的类型
1、正衬
利用同主要事物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陪衬。
例如:
( 1)我站在那个有路可上的近二千米的山顶,极
目眺望,在湛蓝的天穹之下,那一望无际、形态
各异、连绵不断的山外有山的吕梁山脉的蓝色连
山,好像成了北武当山的天然屏障。我虽不能设
想传说中的真武大帝的自得其乐,但也感到心胸
开阔,有时,山鹰在天空里从容飞翔,我仿佛也能体验它的自由感。
(王朝闻, 北武当游, )
这里用壮丽的山色衬托作者开阔的心情。
2、反衬
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
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
老黄猫的呼噜声。(路遥, 人生, )
这是以, 老黄猫的呼噜声, 从反面衬
托窑里的安静。
(三)、映衬与对比的区别
两者不同。
映衬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
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
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
三、反复
(一)、什么是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
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做反复。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例如:
( 1)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郭小川, 甘蔗林 —— 青纱帐, )
( 2)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的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艾青, 礁石, )
(二)、反复的类型
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是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
间没有其他词语。例如:
( 3)人们常常谈论的
黄色的风哪里去了?
从青丝摇曳的垂柳那边,
轻轻吹来了淡绿色的风。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我故乡的风是绿色的。
(巴 ·布林贝赫, 故乡的风, )
2、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是有其他词语或句子把反复
出现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 4)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
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袁鹰, 井冈翠竹, )
(三)、反复与重复、排比的区别
1、反复与重复
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一种语病,使
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
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
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如果没有
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而一味地采用反
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应该避免。
2、反复和排比
反复与排比有相似处,尤其是间隔反
复,往往与排比合用。二者的区别是: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其修辞作用在于强调突出;
排比着眼于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其
修辞作用在于加强气势。
运用反复的句子不一定形成排比,排比
句也不一定使用反复的词语。
四、设问
(一)什么是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
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例如:
(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 2)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
吗?不是。它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
的。
(二)、设问的作用
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能吸引
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
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
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
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
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
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
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
五、反问
(一)、什么是反问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又叫
,激问, 。例如:
( 1)啊,黄继光,刘胡兰 ??不都是党亲手培
育的,共产主义甘霖灌溉出来的吗?人间
还有什么花朵能同他们争妍呢?
(二)、反问的修辞效果
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
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
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
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
作者的思想。例如,
( 2)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
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
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
而自豪吗?
六、通感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也叫移觉,使五官功能感觉到的效
果互相转化、彼此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
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 例如:
(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
静止了一般。(陈丹燕, 玻璃做的夏天, )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 是感觉效果
移用于视觉。
( 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
深处长颤。(沈从文, 遥夜, )
歌声, 长颤, 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有时这种修辞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
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具体生动。
(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
( 4)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
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
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
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鲁彦
,听潮, )
七、警策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
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 1)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
子。
警策的基本类型
警策可分为主宾重复判断、表意相反相成
和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三类。例如:( 2)
年轻人就是年轻人。
( 3)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
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鲁迅, 捣鬼心传, )
(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夏衍, 包
身工, )
练习,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说。这句话运用
的辞格是 —— 。
A对偶
B排比
C对比
D警策
2、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
放的晨光了。这句话运用的辞格是 —— 。
A层递
B回环
C通感
D顶真
3,,在这儿呢,东南西北全沉到海里去了。
"这句话运用的辞格是 —— 。
A比喻
B拈连
C借代
D夸张
4、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
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
的。这句话运用的辞格是 —— 。
A对偶
B排比
C对比
D映衬
答案:
D警策 C通感 D夸张 C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