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辞格(一)
一、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用来打比方的
事物叫, 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 。
例如:
她一头的褐色卷发,盖着一张的小圆脸,
眼极活泼,口也很灵动,配着一身极鲜艳的衣
裳 —— 漆鞋,绿丝长袜,银红绸的上衣,紫酱
的丝绒围裙 —— 亭亭的立着,像一棵临风的郁
金香。(徐志摩, 曼殊斐儿, )
2、比喻的类型
① 明喻:
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例
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
愁。(何其芳, 秋海棠, )
② 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
语,或用, 是、变成、成为、等于, 等喻词。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
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 曼殊
斐儿, )
③ 借喻:
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
词都不出现。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
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
驰 …… (徐志摩, 再剖, )
④ 强喻:
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
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向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 乡音, )
⑤ 反喻
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
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 不是,
或, 不像, 。例如: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
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 送灶日漫笔, )
⑥ 博喻
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
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 荷塘月色, )
3、比喻的作用
① 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② 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
更加清楚明白。
③ 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给人深刻的印象。
4、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①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
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
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
比喻的关系。
② 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
的相似点。
③ 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
思想感情。
④ 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
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
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二、比拟
1、什么是比拟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
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叫比拟。
例如:
树倒下了,发出一声快乐的叫喊,一
种牺牲自己的快乐,如梦想的孩子离开家,
奔向不可知的运命时嘴里所喊出的。(何
其芳, 伐木, )
2、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 运用比拟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
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
② 用以比拟的人和物必须具有相似点,
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 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
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
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3、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是有区
别。
比喻的重点在, 喻,,即以乙事物
(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
事物有主有从;
比拟的重点在, 拟,,即干脆把甲事
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
浑然一体。
三,借代
1、什么是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
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代替的事物叫, 借体, 。
例如:
你要是爱 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
(茅盾, 现代化的话, )
,细腰粉腿, 就是借代修辞格,指舞
女。
2、借代的类型
① 特征、标志代本体: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
的名称。 例如:
,你先猜猜,你们的英雄战士 ‘ 北京 ’,也就是薛
凯华烈士 ……” 高干事非常神秘地望着我,,你猜他的
爸爸是谁?, (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 )
这里是用薛凯华的籍贯, 北京, 代指薛凯华。
②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
替本体的名称。 例如:
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 叔本华 …… (钱
钟书, 围城, )
这里是用叔本华代指他的作品。
③ 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
的事物。 例如:
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 血泊 所淹
没。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 红太阳颂, )
具体的, 血泊, 代指抽象的战争。
④ 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
体事物。 例如:
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
晨大路上还充满了 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 。(巴
金, 能言树, )
,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 代指穷人。
⑤ 结果代原因:用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
物。 例如:
林先生早已 汗透棉袍 。虽然累得那么着,林
先生心里却很愉快。(茅盾, 林家铺子, )
,汗透棉袍, 是累的结果
3、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但是不同。
借代侧重相关性,强调借体和本体有
关系;借代是代而不喻,不能改为比喻;
借喻侧重相似性,强调喻体和本体之
间有相似点。借喻是喻中有代,可以改为
明喻或暗喻。
四,拈连
1、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
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
拈连。例如: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
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 阿 Q正传, )
,飞, 和, 飘, 都不是形容人的词语,
在这里巧妙地用于描写阿 Q,表现了阿 Q在
调戏小尼姑之后得意的心情。
2、拈连的类型
① 全式拈连
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
它像锁链一样,使前后拈连在一起。例如:
铃子叮叮当当的摇着,一切低起头在
书桌边办公的同事们,思想都为这铃子摇
到午饭的馒头上去了。(沈从文, 到北海
去, )
把用于铃子的, 摇, 用于思想,表现
铃声对大家的影响。
② 略式拈连
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
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
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然而,在有, 人, 的心者的眼中、脑
中,红红的被屠杀者的血,是永远洗涤不
去的。(郑振铎, 六月一日, )
一般用于衣物的, 洗涤, 一词用于
,眼, 和, 脑,,表现了对被屠杀者的深
深的悼念和对屠杀者的憎恨。
3、运用拈连应注意的问题
① 拈连要贴切自然,避免只注意形式、
不考虑内容的生搬硬套。
② 在形式上,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
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在后。
③ 在语义上,甲乙两事物要有密切的
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
乙事物只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深刻
的理解。
4、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① 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
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于上文甲事
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例如:
(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
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② 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
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例如:
( 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
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五、夸张
1、什么是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
的描述,这叫夸张。
例如:
来了阵雨,雨点一开始就有烂梅子那
么大,砸得人疼。(金曾豪, 野种, )
2、夸张的类型
① 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
长、强 …… )处说。例如:
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
了几十年。(何继青, 哭歌, )
② 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
短、弱 …… )处说。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 七律 ·长征, )
③ 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
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
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
3、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合乎情理、
合乎分寸,给人以真实感。
② 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
点,不能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③ 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
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练习:
1、远远望去,山下的小湖,如同一面镜子,
映着晚霞,闪着红光。这句话运用的是 —
— 。
A明喻
B暗喻
C借喻
D反喻
2、姐,你的心比针还小。运用的是 ——
A借喻
B反喻
C博喻
D强喻
3、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的,
扔掉重做。这句话运用的是 ——
A暗喻
B借喻
C反喻
D博喻
4、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
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句话运用的是 ——
A借喻
B反喻
C博喻
D强喻
5、天上的云在奔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这
句话运用的是 ——
A明喻
B暗喻
C反喻
D博喻
6、在人身最不自由的地方,思想的翅膀却能
自由地飞翔。这句话运用的是 ——
A明喻
B暗喻
C借喻
D博喻
7、我一口气读完了, 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
这句话运用的辞格是 ——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借代
8、高山低头,河水让路。这句话运用的辞格
是 ——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借代
9,,但她制止不了在她背后不住翻动的舌头
们。 "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
A借喻
B比拟
C借代
D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