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肠道杆菌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志贺菌属 (Shigella)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本属细菌包括痢疾志贺菌 (S.dysenteriae模式
种 )、福氏志贺菌 (S.flexneri),鲍氏志贺菌 (S.boydii)
和宋内志贺菌 (S.sonnei)4个群 (group)。
在我国菌痢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感染较为
多见。
?形态, 染色, 培养及生化反应
G-杆菌, 无鞭毛, 无动力, 有些菌体周围有菌毛 。
在 S-S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光滑型菌落 。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数志贺菌不发酵乳糖 。
? 抗原构造与分类
志贺菌属缺少 H抗原, 其抗原结构主要由 O抗原贺 K抗原组成 。
根据生化反应和 O抗原结构的差异,将志贺菌属分为 A,B,C,D
4个群 。
? 抵抗力
本属细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对酸性环境也较敏感。
对多种抗生素易形成耐药性(主要由 R质粒决定),并在菌间传递。
生物学性状
?致病物质
1.侵袭力 侵袭力是志贺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 细菌借菌毛及相关
结构的协同粘附在回肠末端和结肠的粘膜上皮细胞表面, 继而进入,
在上皮细胞内增殖 。
2.毒素
( 1) 内毒素 破坏肠粘膜上皮 ----粘膜脓血便;
作用于肠壁 ----毒血症的症状;
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 ----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 2)外毒素 多由痢疾志贺菌产生,又称志贺外毒素 (shigella
dysenteriae exotoxin),志贺毒素具有细胞毒素,
肠毒素和神经毒素 3种生物学活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
仅人和灵长类动物对志贺菌属易感。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 (bacterial dysentery)。
急性典型菌痢,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
非典型菌痢,易误诊导致慢性菌痢或成为带菌者。
急性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主要为内毒素引起微循
环障碍发生 DIC所致。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疫性
免疫期短,也不稳固。
抗感染免疫主要依赖肠道局部免疫,包括肠道粘膜
细胞吞噬(饮)功能的加强及 slgA形成等。
?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标本 分离培养 ( S-S培养基 ) 可疑菌落
涂片染色镜检 。
初步鉴定 ( 生化反应 ) 血清学鉴定 ( 确定菌群和菌型 )
药敏实验 。
?诊断法
1.荧光菌球检查法
2.协同凝集试验
微生物学检查法
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 隔离和彻底治疗外, 还应切断
传染途径, 包括加强粪便管理, 水源管理及食品卫生监
督等 。 试用的口服菌苗有链霉素依赖的 (Sd)株口服重组
活菌苗 。
磺胺药、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痢特灵等均有疗效,
亦可选用环丙沙星( coprofloxacin),菌必治(安塞
隆)等新抗菌药物。本属细菌多重耐药性菌株较多,在
治疗时应经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
防治原则
沙门菌属 (Salmomella)
种类繁多,主要有引起肠伤寒的病原菌伤寒沙门菌
(S,typhi)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S,paratyphi A)、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S,paratyphi B)及丙型副伤寒沙门
菌 (S,paratyphi C)。
动物沙门菌也可传染给人类。
由沙门菌引起的疾病统称沙门菌病 (salmonellosis)。
伤寒沙门菌 鞭毛 (鞭毛染色 × 1824)
?抗原构造和分类
1,O抗原 O抗原有许多组成成分, 每组细菌带有数种 O抗原;
不同种的细菌可有共同的 O抗原 。 将具有共同抗原的沙门菌归为一
组 (group),现有 42个 O组 。 引起人类沙门菌病的细菌多属 A— E组
2,H抗原 沙门菌属的 H抗原有两种, 称第 1相 ( 特异相 ) 和
第 2相 ( 非特异相 ) 。 具有两种相抗原的细菌叫双相菌;仅有其中
一相者称单相菌 。
按 O抗原分组后, 每一组沙门菌再根据 H抗原分成不同
的种或血清型 。
3,Vi抗原 Vi抗原有抗吞噬作用,并保护菌体不受抗体和补
体的作用。 Vi抗原的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效价低。细菌
在体内不断地刺激机体才有抗体产生;如果细菌消失则抗体也随之
消失。
生物学性状
常见沙门菌的 O,H及 Vi抗原
组 别
( group)
菌 种
O 抗 原
H 抗 原
第 1相 第 2相
A( O2)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1.2.12
a
-
B( O4)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鼠伤寒沙门菌
4.5.12
1.4.5.12
b
i
1.2
1.2
C1( O6)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6.7.Vi
6.7
c
c
1.5
1.5
D1( O9)
伤寒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9.12.Vi
1.9.12
d
g.m
-
-
E
1 (O3,10)
鸭沙门菌
3.10
e.h
1.6
E2
纽因顿沙门菌
3.15
e.h
1.7
?致病因子
1.侵袭力 细菌能侵入小肠壁上皮细胞, 并穿过上皮细胞
层侵入固有层 。 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 吞噬后不被消灭,
而是在巨噬细胞中繁殖, 由巨噬细胞携带至机体的深层部
位 。 这可能与该菌的特异 0抗原或 Vi抗原有关 。 已证明鼠
伤寒沙门菌失去特异性 O抗原后, 对小鼠的致病力随之降
低 。 此外, 菌毛也与致病有关 。
2,内毒素 引起体温升高, 白细胞数下降 。 大剂量可导
致中毒症候和休克 。
3,肠毒素 性质类似大肠埃希菌肠毒素 。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性和免疫性
?所致疾病
人类沙门菌病 (salmonellosis)包括,
1.肠热症, 即伤寒、副伤寒,病原体是 伤寒沙门菌
(S,typhi)或副伤寒沙门菌 (S,paratyphi)。 细菌随污
染的食物和饮水进入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侵入的菌
量与人体的免疫状况。
2.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沙门菌病。
主要由于摄入被大量 (超过 107个以上 )鼠伤寒沙门菌、肠
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而引起。
3.沙门菌菌血症 多由猪霍乱沙门菌及丙型副伤
寒沙门菌引起。儿童或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多发。
?免疫性
肠热症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很少发生再感
染。即使发生,症状也轻。
伤寒沙门菌为细胞内寄生菌
(intracellularparasite),在肠热症的恢复中细
胞免疫较体液免疫尤为重要。
致病性和免疫性
?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标本 分离培养 ( S-S培养基 ) 可疑菌落
涂片染色镜检 。
初步鉴定 ( 生化反应 ) 血清学鉴定 ( 确定菌群和菌型 )
药敏实验 。
标本 菌血症时取血, 胃肠炎取粪便, 呕吐物或可疑食物
肠热症在病程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标奉:第 1,2w取血或骨髓
第 1w血培养阳性率达 80% 以上;骨髓培养阳性率可达 90
% — 95%以上:第 2w以后取粪便, 尿 。 粪便标本应做多次培

微生物学检查法
微生物学检查法 ? 血清学诊断 常规方法是 肥达反应 ( Widal reaction), 即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 O,H和甲,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H抗原与病人血
清做定量凝集试验 。
一般说, 间隔 5-7d重复采血, 如凝集价随病程延长而升高 4倍以上,
方有诊断价值 。
1,正常凝集价 一般情况下, 伤寒沙门菌 O抗体的凝集价应在 1:
80以上, H抗体凝集价在 1,160以上, 甲,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H抗体
凝集价在 1,80以上有诊断意义 。
2,病程 。
3,H抗体与 O抗体的性质及其消长的意义 1) 若 0与 H凝集价均超
过正常值, 则伤寒的可能性很大; 2) 若二者均低于正常值, 则可
能性甚小; 3) 若 O凝集价高而 H低于正常值, 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
沙门菌属中其他的细菌感染引起的 O凝集的交叉反应; 4) 若 O凝集
价低而 H高于正常值, 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
忆反应 。
微生物学检查法
?带菌者检查
检查带菌者最可靠的方法是分离培养病原菌。取
带菌者粪便、肛拭子和胆汁或取尿作培养。
带菌者的检出率不高,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测 Vi抗
体。如伤寒沙门菌 Vi抗体效价在 1,10以上,即为阳
性。应取粪便或尿液反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以最后确
定是否为带菌者。
预防的三大原则是:消灭或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染途径,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 注射伤寒, 甲及乙型副伤寒 3联菌
苗;近年研制的 Tv2La伤寒沙门菌口服活菌苗已进入试
用阶段 ) 。
治疗伤寒以氯霉素效果较好, 能抑制细胞外细菌生长,
但停药过早容易复发 。 对氯霉 素 耐药者可用氨基苄青霉
素, 羟氨苄青霉素或用 TMP— SMZ治疗 。 四环素族, 呋喃
唑酮等对其他沙门菌有相当疗效,
防治原则
克雷伯菌属 (Klebsiella)
对人类关系密切的有肺炎克雷伯菌、鼻硬结克
雷伯菌和臭鼻克雷伯菌。
代表菌种为 肺炎克雷伯菌 (K.pneumoniae)简称
肺炎杆菌。
在鉴别培养基上发酵乳糖, 出现有色菌落 。 普通培养基上
形成的菌落较大, 呈灰白色粘液状 。 菌落在平板上互相融合,
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状 。 此特点有助于鉴别此菌 。
该菌易形成耐药性,尤其易形成多重耐药性。临床分离株
多数菌株对羧苄青霉素高度耐药,其 MIC> 200μ g/ml,而对头
孢噻肟酯、丁胺卡那霉素,尤其环丙沙星敏感。
生物学性状
肺炎克雷伯菌
通称肺炎杆菌,条件致病菌,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细菌。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导
致菌群失调时,能引起多种感染。以 肺炎 最常见。可引起
尿路感染、创伤感染及腹泻等,有时导致严重的败血症、
脑膜炎、腹膜炎等。
治疗宜选用敏感药物,如头孢噻肟酯及环丙沙星类抗
生素。
臭鼻克雷伯菌
能引起慢性萎缩性鼻炎 (臭鼻症 ) 。
鼻硬结克雷伯菌
主要引起慢性肉芽肿病变。
致病性
变形杆菌属 (Proteus)
包括,
普通变形杆菌 (P.vulgaris)( 代表菌种 )
奇异变形杆菌 (P.mirabilis)
G- 杆菌,
有时呈卵圆形
或长丝状等多
形性 。 无荚膜,
周围有鞭毛,
运动活泼, 有
菌毛 。
生物学性状
迁徙性生长现象
(Swarming growth):
变形杆菌 在湿润的
固体培养基上呈扩
散生长,于琼脂表
面形成一层波纹状
薄膜 。
尿素酶实验( +)
(2~ 4h),在鉴别上
有参考价值。
生物学性状
生物学性状
变形杆菌的 O,H两种抗原可用以分血清群及型别。
外斐反应 (Weil-Felix reaction),
本属细菌中的某些特殊菌株如 X19,X2及 XK的
O抗原能与立克次体患者血清凝集。因此可用这些变
形杆菌菌株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
应 。
为人体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
食物中毒, 尿路感染, 肺炎, 心内膜炎, 乳突
炎, 脑膜炎, 创伤及烧伤感染等 。 也有的能引起夏
季婴儿腹泻及新生儿败血症 。 其中以泌尿系统感染
最 常见 。
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