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051/BE.340
第五讲 蛋白质表面相互作用
蛋白质表面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z 调节 细胞粘附
z 激发生物体系列反应 ,产生异体反应
z 诊断分析 /传感装置 的设计和使用的关键
z 激发 其他生物粘附 :蛋白污染,细菌粘附等
关于蛋白质的基础知识:
z 细胞的最大有机组成 ( ~18wt%/H
2
O=70%) ;细胞外基质和血浆( 7wt%/H
2
O=90%) 。
z 成千上万的存在 —每一种都是 DNA 上的一个基因编码。
z 涉及细胞的所有活动 :粘附,移动,分泌,识别,繁殖和凋亡(死亡) 。
z 在体液中可溶或不溶
不溶蛋白质— 组成结构和运动功能的部分;也能调节细胞功能(通过吸附肽)
可溶蛋白质 —通过吸附、粘附等强烈地控制细胞功能
z 分子量存在很大的范围
2
3.051/BE.340
“肽” (若干个氨基酸) :激素,药物试剂
例如: 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催产素) : 刺激子宫收缩( 9 a.a.)
天 (门 )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 : 天然甜味剂 (2 a.a.)
“多肽” ( ~ 10-100 氨基酸)激素,生长因子
例如: 胰岛素 : 两条多肽链( 30&21a.a.)
表皮生长因子 (45a.a)
“蛋白质” ( 100’s-1000’s 氨基酸)
例如: 血清白蛋白 ( 550 a.a.)
阿朴脂蛋白 B :胆固醇转运蛋白 (4536 a.a.)
蛋白质的作用:
z 结构 /支架 : 细胞外基质 组分,作为 细胞 物理 支持
例如: 胶原—— 纤维状,提供强度
弹性蛋白—— 为韧带提供弹性
支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蛋白、体外连接蛋白—— 调节细胞吸附糖蛋白
z 酶 : 通过释放键能,降低通过稳定态的能量, 催化化学反应。
例如: 脲酶—— 催化水解尿素
3
3.051/BE.340
z 转运: 结合并 运输 特殊 分子 到达器官或者穿越细胞膜。
例如: 血色素 -运输氧气到组织
血清白蛋白 -转运脂肪酸
z 运动 : 提供 细胞运动 机制。例如聚合(解聚)和收缩
例如:肌肉中的 肌动蛋白,肌浆球蛋白
z 防御: 蛋白质构成 免疫反应 和 凝固机制
例如: 免疫球蛋白 (抗体)一种 Y 形的蛋白质,它结合抗原(异种蛋白)诱导聚集形
成。
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 — 通过结合血小板受体诱导产生凝血。
z 调控 :细胞因子 —调节细胞行为。
例如: 激素:胰岛素 (调节糖代谢) ; 生长因子
4
3.051/BE.340
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有多重结构
氨基酸 α 螺旋 多肽链 组合亚组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
[摘自 A.L.Lehninger, D.L.Nelson 和 M.M.Cox,
《生物化学原理》 第 171 页 ]
1.一级结构
? 由氨基酸残基组成:
? 肽键 CONH 刚性平面(部分双键特征)
? 肽键有方向性:氨基酸是 L 立体异构
[ 摘自 A.L.Lehninger, D.L.Nelson 和
M.M.Cox,《生物化学原理》 第 115 页 ]
L— 丙氨酸 D—丙氨酸
5
3.051/BE.340
? 侧基 R 有各种特性
[摘自 A.L.Lehninger, D.L.Nelson 和 M.M.Cox,
《生物化学原理》 ]
R 芳香族基团
苯基丙氨酸 F 酪氨酸 Y 色氨酸 W
非极性, R 脂肪族基团
氨基乙酸 G 丙氨酸 A 缬氨 酸 V
亮氨酸 L 异亮氨酸 I 脯氨酸 P
R 正电荷基团
赖氨酸 K 精氨酸 R 组氨酸 H
极性, R 不带电荷基团
丝氨酸 S 苏氨酸 T 胱氨酸 C
甲硫氨酸 M 天冬酰胺酸 N 谷氨酸盐 O
天冬氨酸盐 D 谷氨酸盐 E
R 负电荷基团
6
3.051/BE.340
2.二级结构
α 碳的单键的 ψ
i
& ?
i
旋转角 决定了 空间构型
[摘自 P.J.Flory. 《分子链统计力学》 251页 ] ( ?
i
,ψ
I
) 独立于 ( ?
i+1
,ψ
i+1
)
Ramachandran 作图:
表明残留氨基酸的 ψ& ?允许的范围
[摘自 A.L.Lehninger, D.L.Nelson 和
M.M.Cox,《生物化学原理》 第 171 页 ]
7
3.051/BE.340
β 折叠
? 骨架呈之字行结构
? 通过相邻链间的— NH 和 C=O 形成的氢键保持稳定。
[摘自 A.L.Lehninger, D.L.Nelson 和
M.M.Cox,《生物化学原理》 第 169 页 ]
α—螺旋
? 通过第 i 个氨基酸残基上的 C=O 和第 i+3 个氨基酸残基上的 -NH 形成的氢键保持
稳定。 (要求氨基酸都是 L 或都是 D 型立体异构)
[摘自 P.J.Flory.《分子链统计力学》 第 287 页 ]
非平行排列
平行排列
8
3.051/BE.340
? 自然界广泛存在
? 在蛋白质中大多数的二级结构
? 在 纤维蛋白中 : α 角蛋白(毛发,皮肤 ….)
? 在 球状蛋白中 :平均 25%是 α 折叠组成。
3.三级和四级结构
? 三级:由二级结构单元折叠排列而成
? 四级:由三级结构单元折排列而成
例子: 血红蛋白
[摘自 A.L.Lehninger, D.L.Nelson 和 M.M.Cox,
《生物化学原理》 第 187 页 ]
9
3.051/BE.340
合成聚合物 VS 蛋白质
性能指标 合成聚合物 多肽
分子量 Wt. 1000-10
6
g/mol 1000-10
6
g/mol(典型 <2000a.a)
分子量分布 通常> 1( Mw/Mn) 通常≡1
序列
ⅰ .1-3 种重复单元
ⅱ .多种化学性质
ⅰ .多种侧链
ⅱ .通常为氨基化合物
溶液结构
无规线团或自免无规
线团
R
g
~N
0.5
(θ 溶剂 )
R
g
~N
0.6
(良溶剂 )
球状—“浓缩”链
(疏水 R 基团抑制水分子的渗入)
可能的构象
?
ran
~Z
N
(Z=# n.n.)
?
SA
~Z
’N
N
1/6
<<?
ran
?~1(若键合或被吸收可 ↑)
二级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 H-键,静电
力, “疏水”效应
如同合成,具有“锁—匙”拓扑
多肽可通过如下方式 转变 成无规卷曲构造:
? 转变温度
? 改变溶液 pH 或组成(如,加入盐,脲)
? 表面吸附
? 改变生理机能!
10
3.051/BE.340
蛋白质在生物材料表面吸附
背景
a) 蛋白质活性在吸附状态和溶液状态不同
原因?
1. 较高的局部浓度 —功能与浓度相关
例如:细胞粘附随多肽粘附量的增加而增加
2. 改变反应活性 -进入氨基酸序列的活性中心
? 提高或降低反应活性
例如: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在非溶液状态下吸附
3.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在溶液中构造发生改变
? 产生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增强或失去原有功能
*产生 额外的功能
例如: 天然聚合物作为生物材料比合成聚合物更易产
生免疫原性
11
3.051/BE. 340
b)导致蛋白吸附的因素
1. 二级键的形成
静电力 > 氢键 > 色散力
键 能
2.熵
? 提高由靠近无极性表面的规整的水分子决定构形(疏水效应)
? 与水相比吸附蛋白质(大分子)产生较少的熵变化损失。
对于一个给定的 φ
p
, n
p
会随着蛋白质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 ?Δ S 最大 降低
? 变性的构型与溶液状蛋白质
取决于材料的
表面化学
12
3.051/BE.340
c) 蛋白质吸附是对生物材料生理反应的开始
? 凝结机制
? 补体系统的选择性方式(对比抗原 -抗体)
? 体外微量蛋白吸附实验 → 生物相容性的第一测试
蛋白质吸附模型
最简单的画面:可逆式 的 朗缪尔吸附模型
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类似:
[P]=蛋白质浓度
[S]=空白表面位点的密度
[PS]=被蛋白占据的位点密度
P+S? PS 假设:一个蛋白质占据一个表面位点—可包含多重次价键
假设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吸附率 =k
a
[P][S]
解吸附率 = k
d
[PS]
假设: [P]浓度很低(在血浆中 90%是水 )
13
3.051/BE.340
平衡时: 吸附率 =解吸附率
k
a
[P][S ]= k
d
[PS]
假设:可逆
可以定义一个关系常数 K(或 Ka): K= k
a
/k
d
=[P][S]/[PS ]
(也可称为“键合”或“缔合”常数;常用单位 =L/mol)
K 由实验测定被占据的位点部分得到
V=占据的位点数 /总位点数
键合状态于 ν=1,单分子层覆盖
K 如图得到:
斜率 =1/K
14
3.051/BE.340
Ka 是吸附程度的一个指标,是 解离常数 K
d
的倒数, Kd 单位是浓度 mol/L。
? 若 [P]< Kd 占据较少表面位点
? [P]= Kd 占据半数表面位点
第二种得到 K 的方法是 Scatchard 图
关系式重排成:
定义所有表面位点:
取代 [S]得:
如果蛋白质浓度没有随吸附显著降低的话,那么 (起始蛋白质浓度)
提供 [S]
0
的
测量方法
斯卡查德曲线
截距
斜率
15
3.051/BE.340
在吸附实验中,通常测量值是表面浓度例如 ng/cm
2
或者 ug/cm
2
—常表示成 Γ或 θ
我们假设在 Γ
max
时是单层覆盖的话,我们就能计算出每个蛋白分子在表面的有效面积。
¨ 这涉及蛋白质在表面的构型 !
需指出: [S]
0
是每个蛋白质分子面积的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