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章 色谱法引论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 1903?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 Tswett提出利用吸附原理
分离植物色素 经典的液相色谱
? 40年代 纸色谱
? 50年代 薄层色谱
? 1941年 Martin和 Synge提出色谱塔板理论
? 1952年 Martin和 James发明了气相色谱
?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发展高效液相色谱
? GC-MS,GC-FTIR,LC-MS,LC-NMR
色谱法
特点
具有两个相:固定相和
流动相
分离混合物并进行分析
色谱过程色谱过程示意图
色谱法分类
? 按固定相的外形分类
柱色谱
平板色谱
薄层色谱
纸色谱
一般分类 分离方法 固定相 所用平衡
液相色谱 LC 液液分配 涂在载体表面的液体 不同溶液之间分
配平衡
化学键合相 有机物被键合在载体表面 在液体与固定相
表面的分配
液固吸附 固体吸附剂 吸附
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
尺寸排阻 凝胶 筛分
气相色谱 GC
( 流动相为气
体 )
气, 液 涂在载体表面的液体 分析物与固定
气 -键相 有机物被键合在载体表面
气 -固 固体吸附剂 吸附
超临界流体色
谱 SFC( 流动
相超临界流体 )
固体表面键合的有机物 超临界流体与键
合表面的分配
相间的相互作用
色谱流出曲线
检测器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色谱基本术语
22
11
2,1
RR
RR
tVr
tV
????
??
保留值 定性的依据
死时间 tm 保留时间 tR 调整保留时间 t ?R
死体积 Vm 保留体积 VR 调整保留体积 V ?R
相对保留值
选择因子 ?
区域宽度
峰底宽度 W
半峰宽 W1/2
标准偏差 ?
衡量柱效率和反映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
峰高
峰面积 定量分析的基础
色谱法基本理论
分离依据 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吸附能力, 溶解度, 蒸气压,
离子交换能力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导致在两相间平衡分配的
差异
平衡分配的表征:分配系数或分配比
分配系数 K
s
m
cK
c
?
s s s
m m m
m c Vk
m c V
??
m
s
V
V
? ?
分配比 k (容量因子)
Kk ???
相比 ?
() ( ) ( )
( ) ( ) ( )
r
r
tB k B K B
t A k A K A
? ?? ? ??
?越大,越容易分离,?=1,分离不能实现
0
0 0 0
r rrtt tVk
t t V
???? ? ?
塔板理论
2
2
1654.5
2
1
?
?
?
?
?
? ?
?
?
?
?
?
?
?
?
? ?
?
W
t
W
t
n rre f f
1
2
2 2
5,5 4 1 6rr
tt
n
WW
?? ??
???? ??
?? ??
??
n
L
H ?
H 理论塔板高度理论
塔
板
数
n 由于理论塔板数 n不能真实地反映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故提出用扣除了死时间影响的 有效理论塔板数 neff和 有
效塔板高度 Heff
e ff
e ff n
L
H ?
色谱柱长度
2
1e ff
k
nn
k
???
???
??
1,用热力学的观点阐明了溶质在色谱柱中的
分配平衡和分离过程
2,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及浓度极大值的位
置
3,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的参数
一种半经验性的平衡理论
塔板理论
贡献
缺点 1.不能解释造成谱带扩张的原因和影响板高的各
种因素
2.不能说明同一溶质为什么在不同的流速下, 可以
测得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速率理论
BH A Cu
u? ? ?
范迪姆特( Van Deemter)方程
载气线速度
1.涡流扩散项 A A=2?dp 填充物的平均直径
填充不规则因子
2.分子扩散项 B/u(纵向扩散项)
3.传质阻力项 Cu
2 mBD??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
弯曲因子
msC C C??
固定相传质阻力系数
流动相传质阻力系数
在 GC中
在 LC中
2
1
1
21 sm
m
DB D k
D
??
?
???? ??
??
系数 ?1和 ?2分别反映填料不均一性对溶质在
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扩散的影响,又称为阻滞
因子和弯曲因子
液体固定相 固定相的液膜厚度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扩散系数
Van Deemter的 气液色谱板高方程
? ? ? ?
2 2 2
22 2
0, 0 1 822
11
pfm
p
ms
k d k dDH d u u
u k D k D
??
?
? ? ? ?
??
? ?
22
2
0,0 1
1
p
m
m
kdC
kD
?
?
气体流动相
气液色谱
? ?
2
22
8
1
f
s
s
kdC
kD?
?
?
液液色谱
液体流动相
液体固定相
液液色谱的 Van Deemter方程式
? ?
? ?
22
2
1 6 1 1
2 4 1
p
m
m
k k d
C
kD
??
?
?
? ?
? ? ? ?
22 2
12
22 2
1
1 6 1 1 82
21
2 4 1 1
p fms
p
m ms
k k d kdDD
H d k u uuD
k D k D
???
? ?
????
? ? ? ? ???
????
? ?
2
22
8
1
f
s
s
kd
C
kD?
?
?
van Deemter方程的 H-u曲线
固定相传质阻力项
流动相传质阻力项
分子扩散项
涡流扩散项
H-u关系曲线
opt
Bu
C
?
m in 2H A B C??
范氏方程曲线( H-u曲线)
在某一流速 ( 最佳线速度 ) 下
有一板高的极小值 ( 最小板
高 ), 相应的柱效最高 。
LC的最小板高比 GC的 小 一个
数量级以上, 说明柱效 LC比
GC高得多, 由于 LC的最佳流
速很小, 若使用, 则分析时间
太长, 故实际使用的流速比最
佳流速高很多 。
对于一定长度的柱子,理论塔板数越大,板高越小,柱效
越高。
固定相粒度大小对板高的影响
粒度越细,板高越小,受线速度影响亦小
? 反映柱效和选择性 ? 总分离效能指标
分 离 度
2 1 2 1
12
12
2 ( )
1
()
2
R R R Rt t t tR
WWWW
??
??
??
R=0.75时 A,B峰不能分离
R=1.0时 A,B峰中互含 4%
R=1.5时 A,B峰中互含 0.3%
分离度公式
2
1116
4
R
R
t nn
W W t
??? ? ? ?
??
??
1
41
nkR
k
?
?
?? ? ? ??
? ? ? ??? ? ? ?
2
1
?
?
?
?
?
?
?
?
k
k
nn e f f
假设 k1?k2=k,W1 ?W2=W
1()
4
e ffnR ?
?
???
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
2
1 1 1
2 2 2
R n L
R n L
??
????
??
分离度与 n有关
增加柱长,可提高分离度,但延长了分析时间,因此降低
板高,提高柱效,才是提高分离度的好方法。
分离度与选择因子的关系
当 ?=1时,R=0,无法分离两组分
增大 ?,是改善分离度的有效手段
气相色谱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降低柱温
来增大 ?。 液相色谱通过改变固定相和流动相的
性质和组成, 可有效增大 ?。
对一个复杂混合物的分离条件的选择, 主要是提
高最难分离物质对的 ?值 。
分离度与容量因子 k的关系
对于 GC,增加固定液的用量或
提高柱温,选择合适的 k值。
对于 LC,改变流动相的组成,
有效的控制 k值 。
R正比于
1
k
k?
考虑分离度和分析时间,容量
因子一般控制在 2~10为宜。
样品量的影响
? 每一色谱柱的固定相, 都有一定的样品线性容量范围,
在该范围内, 进样量增加, 色谱峰高增加, 色谱峰区域
宽度和保留时间不变 。 若样品量超过线性容量范围, 进
样量增加, 容量因子 k下降 。
? 对于分析分离, 为获得必需的分离度, 一般进样量保持
在线性容量范围以下 。
? 色谱柱固定相的样品容量, 决定于固定相的性质和用量 。
色谱定性分析
? 利用已知纯物质对照定性
? 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进行定性分析
? 根据相对保留值定性
? 根据保留指数定性 ? Kováts指数
? 用双柱或多柱定性
? 与其他方法结合定性
GC-MS,GC-AES,GC-FTIR
? ?
? ? ? ?1
l g ( ) l g
100
l g l g
R R n
x
R n R n
t x t C
In
t C t C?
?? ?? ?
??? ? ?
?? ?
??
色谱峰面积的测量
对称形峰面积的测量 ? 峰高乘半峰宽法
1 21,0 6 5A h W? ? ?
不对称峰面积的测量 ? 峰高乘平均峰宽法
峰高 0.15倍处的峰宽 峰高 0.85倍处的峰宽
0.1 5 0.8 5
1 ()
2
A h W W??
自动积分仪法
剪纸称重法
定量校正因子
绝对校正因子
i
i
i
w
f
A
??
'
'
()
()
()
i s i
i
s i s
f m A m
fm
f m A m
?
??
?
相对校正因子
定量分析
? 归一化法 要求全部组分都出峰
? 外标法 分析条件和进样量必须重现
? 内标法 内标物是样品中不存在的组分,其保留时
间和定量校正因子应该与待测物尽可能接近,且完
全分离
1 1 2 2
% 1 0 0 %iii
nn
Afx
A f A f A f
??
? ? ? ? ?
% 1 0 0 %i s ii
s i s
f m A
x
f m A
?
? ? ? ?
?
各种定量方法的比较
项 目 归一化法 内标法 外标法
计算公式 由工作曲线直接
查得
称重配样 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进样量 不需准确 不需准确 需准确
操作条件稳定性 一次分析过程中
条件需稳定
一次分析过程中
条件需稳定
全部过程中条件
需严格不变
对组分出峰的要
求
全部组分 内标物及所测组
分
所测组分
校正因子 需全部组分的校
正因子
需内标及所测组
分的校正因子
不需要
使用检测器 通用型检测器 选择性检测器有
时不适用
选择性检测器
适用范围 多组分试样中各
组分含量的分析
微量组分的精确
定量
日常控制分析和
大量同类样品的
分析
1 1 2 2% 1 0 0 %
iii
nn
Afx A f A f A f??? ? ???
方 法
% 1 0 0 %i s ii
s i s
f m Ax f m A?? ? ? ??
(An Introduction to Chromatography)
色谱法的产生和发展
? 1903?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 Tswett提出利用吸附原理
分离植物色素 经典的液相色谱
? 40年代 纸色谱
? 50年代 薄层色谱
? 1941年 Martin和 Synge提出色谱塔板理论
? 1952年 Martin和 James发明了气相色谱
?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发展高效液相色谱
? GC-MS,GC-FTIR,LC-MS,LC-NMR
色谱法
特点
具有两个相:固定相和
流动相
分离混合物并进行分析
色谱过程色谱过程示意图
色谱法分类
? 按固定相的外形分类
柱色谱
平板色谱
薄层色谱
纸色谱
一般分类 分离方法 固定相 所用平衡
液相色谱 LC 液液分配 涂在载体表面的液体 不同溶液之间分
配平衡
化学键合相 有机物被键合在载体表面 在液体与固定相
表面的分配
液固吸附 固体吸附剂 吸附
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
尺寸排阻 凝胶 筛分
气相色谱 GC
( 流动相为气
体 )
气, 液 涂在载体表面的液体 分析物与固定
气 -键相 有机物被键合在载体表面
气 -固 固体吸附剂 吸附
超临界流体色
谱 SFC( 流动
相超临界流体 )
固体表面键合的有机物 超临界流体与键
合表面的分配
相间的相互作用
色谱流出曲线
检测器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色谱基本术语
22
11
2,1
RR
RR
tVr
tV
????
??
保留值 定性的依据
死时间 tm 保留时间 tR 调整保留时间 t ?R
死体积 Vm 保留体积 VR 调整保留体积 V ?R
相对保留值
选择因子 ?
区域宽度
峰底宽度 W
半峰宽 W1/2
标准偏差 ?
衡量柱效率和反映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
峰高
峰面积 定量分析的基础
色谱法基本理论
分离依据 混合物各组分在两相中的吸附能力, 溶解度, 蒸气压,
离子交换能力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导致在两相间平衡分配的
差异
平衡分配的表征:分配系数或分配比
分配系数 K
s
m
cK
c
?
s s s
m m m
m c Vk
m c V
??
m
s
V
V
? ?
分配比 k (容量因子)
Kk ???
相比 ?
() ( ) ( )
( ) ( ) ( )
r
r
tB k B K B
t A k A K A
? ?? ? ??
?越大,越容易分离,?=1,分离不能实现
0
0 0 0
r rrtt tVk
t t V
???? ? ?
塔板理论
2
2
1654.5
2
1
?
?
?
?
?
? ?
?
?
?
?
?
?
?
?
? ?
?
W
t
W
t
n rre f f
1
2
2 2
5,5 4 1 6rr
tt
n
WW
?? ??
???? ??
?? ??
??
n
L
H ?
H 理论塔板高度理论
塔
板
数
n 由于理论塔板数 n不能真实地反映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故提出用扣除了死时间影响的 有效理论塔板数 neff和 有
效塔板高度 Heff
e ff
e ff n
L
H ?
色谱柱长度
2
1e ff
k
nn
k
???
???
??
1,用热力学的观点阐明了溶质在色谱柱中的
分配平衡和分离过程
2,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及浓度极大值的位
置
3,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的参数
一种半经验性的平衡理论
塔板理论
贡献
缺点 1.不能解释造成谱带扩张的原因和影响板高的各
种因素
2.不能说明同一溶质为什么在不同的流速下, 可以
测得不同的理论塔板数
速率理论
BH A Cu
u? ? ?
范迪姆特( Van Deemter)方程
载气线速度
1.涡流扩散项 A A=2?dp 填充物的平均直径
填充不规则因子
2.分子扩散项 B/u(纵向扩散项)
3.传质阻力项 Cu
2 mBD??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
弯曲因子
msC C C??
固定相传质阻力系数
流动相传质阻力系数
在 GC中
在 LC中
2
1
1
21 sm
m
DB D k
D
??
?
???? ??
??
系数 ?1和 ?2分别反映填料不均一性对溶质在
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扩散的影响,又称为阻滞
因子和弯曲因子
液体固定相 固定相的液膜厚度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扩散系数
Van Deemter的 气液色谱板高方程
? ? ? ?
2 2 2
22 2
0, 0 1 822
11
pfm
p
ms
k d k dDH d u u
u k D k D
??
?
? ? ? ?
??
? ?
22
2
0,0 1
1
p
m
m
kdC
kD
?
?
气体流动相
气液色谱
? ?
2
22
8
1
f
s
s
kdC
kD?
?
?
液液色谱
液体流动相
液体固定相
液液色谱的 Van Deemter方程式
? ?
? ?
22
2
1 6 1 1
2 4 1
p
m
m
k k d
C
kD
??
?
?
? ?
? ? ? ?
22 2
12
22 2
1
1 6 1 1 82
21
2 4 1 1
p fms
p
m ms
k k d kdDD
H d k u uuD
k D k D
???
? ?
????
? ? ? ? ???
????
? ?
2
22
8
1
f
s
s
kd
C
kD?
?
?
van Deemter方程的 H-u曲线
固定相传质阻力项
流动相传质阻力项
分子扩散项
涡流扩散项
H-u关系曲线
opt
Bu
C
?
m in 2H A B C??
范氏方程曲线( H-u曲线)
在某一流速 ( 最佳线速度 ) 下
有一板高的极小值 ( 最小板
高 ), 相应的柱效最高 。
LC的最小板高比 GC的 小 一个
数量级以上, 说明柱效 LC比
GC高得多, 由于 LC的最佳流
速很小, 若使用, 则分析时间
太长, 故实际使用的流速比最
佳流速高很多 。
对于一定长度的柱子,理论塔板数越大,板高越小,柱效
越高。
固定相粒度大小对板高的影响
粒度越细,板高越小,受线速度影响亦小
? 反映柱效和选择性 ? 总分离效能指标
分 离 度
2 1 2 1
12
12
2 ( )
1
()
2
R R R Rt t t tR
WWWW
??
??
??
R=0.75时 A,B峰不能分离
R=1.0时 A,B峰中互含 4%
R=1.5时 A,B峰中互含 0.3%
分离度公式
2
1116
4
R
R
t nn
W W t
??? ? ? ?
??
??
1
41
nkR
k
?
?
?? ? ? ??
? ? ? ??? ? ? ?
2
1
?
?
?
?
?
?
?
?
k
k
nn e f f
假设 k1?k2=k,W1 ?W2=W
1()
4
e ffnR ?
?
???
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
2
1 1 1
2 2 2
R n L
R n L
??
????
??
分离度与 n有关
增加柱长,可提高分离度,但延长了分析时间,因此降低
板高,提高柱效,才是提高分离度的好方法。
分离度与选择因子的关系
当 ?=1时,R=0,无法分离两组分
增大 ?,是改善分离度的有效手段
气相色谱主要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和降低柱温
来增大 ?。 液相色谱通过改变固定相和流动相的
性质和组成, 可有效增大 ?。
对一个复杂混合物的分离条件的选择, 主要是提
高最难分离物质对的 ?值 。
分离度与容量因子 k的关系
对于 GC,增加固定液的用量或
提高柱温,选择合适的 k值。
对于 LC,改变流动相的组成,
有效的控制 k值 。
R正比于
1
k
k?
考虑分离度和分析时间,容量
因子一般控制在 2~10为宜。
样品量的影响
? 每一色谱柱的固定相, 都有一定的样品线性容量范围,
在该范围内, 进样量增加, 色谱峰高增加, 色谱峰区域
宽度和保留时间不变 。 若样品量超过线性容量范围, 进
样量增加, 容量因子 k下降 。
? 对于分析分离, 为获得必需的分离度, 一般进样量保持
在线性容量范围以下 。
? 色谱柱固定相的样品容量, 决定于固定相的性质和用量 。
色谱定性分析
? 利用已知纯物质对照定性
? 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进行定性分析
? 根据相对保留值定性
? 根据保留指数定性 ? Kováts指数
? 用双柱或多柱定性
? 与其他方法结合定性
GC-MS,GC-AES,GC-FTIR
? ?
? ? ? ?1
l g ( ) l g
100
l g l g
R R n
x
R n R n
t x t C
In
t C t C?
?? ?? ?
??? ? ?
?? ?
??
色谱峰面积的测量
对称形峰面积的测量 ? 峰高乘半峰宽法
1 21,0 6 5A h W? ? ?
不对称峰面积的测量 ? 峰高乘平均峰宽法
峰高 0.15倍处的峰宽 峰高 0.85倍处的峰宽
0.1 5 0.8 5
1 ()
2
A h W W??
自动积分仪法
剪纸称重法
定量校正因子
绝对校正因子
i
i
i
w
f
A
??
'
'
()
()
()
i s i
i
s i s
f m A m
fm
f m A m
?
??
?
相对校正因子
定量分析
? 归一化法 要求全部组分都出峰
? 外标法 分析条件和进样量必须重现
? 内标法 内标物是样品中不存在的组分,其保留时
间和定量校正因子应该与待测物尽可能接近,且完
全分离
1 1 2 2
% 1 0 0 %iii
nn
Afx
A f A f A f
??
? ? ? ? ?
% 1 0 0 %i s ii
s i s
f m A
x
f m A
?
? ? ? ?
?
各种定量方法的比较
项 目 归一化法 内标法 外标法
计算公式 由工作曲线直接
查得
称重配样 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进样量 不需准确 不需准确 需准确
操作条件稳定性 一次分析过程中
条件需稳定
一次分析过程中
条件需稳定
全部过程中条件
需严格不变
对组分出峰的要
求
全部组分 内标物及所测组
分
所测组分
校正因子 需全部组分的校
正因子
需内标及所测组
分的校正因子
不需要
使用检测器 通用型检测器 选择性检测器有
时不适用
选择性检测器
适用范围 多组分试样中各
组分含量的分析
微量组分的精确
定量
日常控制分析和
大量同类样品的
分析
1 1 2 2% 1 0 0 %
iii
nn
Afx A f A f A f??? ? ???
方 法
% 1 0 0 %i s ii
s i s
f m Ax f m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