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疾病
脊髓的解剖及损害的表现
位置及长度:
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
续部分。上端位于枕大孔处与延髓
相连,下端为圆锥,呈稍扁的圆锥
体,终于 L1-2(故临床在腰椎穿刺
常取 L3-5间隙,不会伤及脊髓)总
长度约为 42— 45CM
被膜:
三层 ( 结缔组织 ),
内 — 软膜
中 — 蛛网膜
外 — 硬膜
神经根,
前根 皆称为根神经
后根 之间由椎间孔相隔
神经根炎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 运动障碍为
主,可无感觉障碍
分段
1.共 31对脊神经
2.脊髓表面无明显分段
人为以 31对脊神经发出为界, 分 31节段:
颈 8( C1- 8), 胸 12( T1- 12), 腰 5( L1- 5),
骶 5( S1- 5), 尾 1
两个膨大:
·颈膨大:相当于 C5-T2( 有些教材 C4-T1) 节段
→ 主要支配上肢
·腰膨大:相当于 L1-S2节段 → 主要支配下肢
S3- 5尾节, 圆锥
L1以下神经根称为马尾
·马尾圆锥综合征
脊髓与脊椎的关系
因脊柱较脊髓节段发育快,脊髓节段相
当于
高颈髓 — >平行
下颈- >上胸髓平面 — > +1 ( 高于检
查平面 1节段 )
中胸髓平面 — > +2~3 ( 高于检查平
面 2-3节段 )
下胸髓平面 — > +3 ( 高于检查平面
3节段 )
腰段脊髓集中在 T10-12
骶, 尾髓集中在 T12-L1
如:体查发现,T4水平
·横贯性损害 → X线, CT,MR检
查以脊柱 T3为中心
·半侧损害 → 照片检查以 T1为中心
(痛触觉同侧纤维下行 2-3节段
后交叉)
内部结构
( 一 ) 灰质:位于中央呈蝴蝶状
1.前角 — 运动细胞
2.侧角 — 与植物神经有关 ( 包括整个胸
段 — 骶 3-5)
l S3以前 — 与交感神经有关 ( 交感
神经节前神经元 )
瞳孔扩大肌、眼眶肌、睑板肌
l 含接睫状脊髓中枢 ( C8-T1,2) → 颈交
感神经节 → 颈内动脉壁上交感丛
颈外动脉壁上交感丛 ( 三叉神经分布 ) 颜
面部血管, 汗腺
所以, C8-T2损害, 临床上表现 Horner,s
syndrome:瞳孔变小, 眼睑轻垂, 眼球下
陷, 血管扩张 ( 肤热, 排汗障碍 )
l S3-5与付交感神经有关 ( 付交感
神经节前神经元 )
含排尿, 排便脊髓中枢, 支配膀胱, 直肠,
性腺
尚有支配内脏及腺体功能的作用
3.后角 — 与痛, 温, 触觉有关的一级神经
元
4.灰质周围有联系细胞 — 联系脊髓各节段
的作用,形成脊髓的一些复杂放射
白质:为向下行走的神经纤维束, 位于周
边, 分为
1.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测沟之间
皮质脊髓前束
下行纤维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上行纤维 脊髓丘脑前束
侧索:前根与后根之间
下行纤维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侧束
上行纤维 脊髓小脑前, 后束:
脊髓顶盖束
膀胱随意控制的传出, 传入束
后索:
位于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 后索与其
余白质界限清楚, 而前, 侧两索无明显
分界
传导本体感觉 ( 深感觉, 如腱, 关节, 震
动, 压觉 )
·薄束 ( 内侧 ) - T4以下
·楔束(外测)- T4以上
脊髓内上下行纤维有一定排列序, 对分
析髓内外肿瘤有一定参考意义 。
·锥体束在侧索自内向外顺序为:
颈- > 胸- > 腰- > 骶
薄束, 楔束在后索自内向外顺序为:
骶- >腰- >胸- >颈
脊髓的血液供应
一, 动脉
·椎动脉颅内段,
脊前动脉 → 供应前 2/3区域 ( 前角, 前索,
侧索, 以及后角, 锥体束的一部分 )
脊后动脉 → 供应后 1/3区域 ( 后角及锥体束
的一部分 )
·颈深动脉, 肋间动脉, 腰动脉, 骶动脉的
分支均经椎间孔穿入硬膜后发出根动脉
―> 前后根动脉 ( 根序动脉 )
共同形成血管冠, 保证各部分的血液供应,成人脊髓
由 6- 8个前根动脉, 5- 8个后根动脉供应
其薄弱环节:
l 纵观:处于各段血管供应交接处, 两个相邻
接的动脉供应区交界处最差
最易 T4,其次 T12-L1
脊髓炎及其他病变常首发于此
l 横观:于侧索处吻合最不充分, 有 3个供血薄
弱区
中心部 ( 中央管周围 ) -如临床上的铅笔芯综合征
前角-动脉硬化者易出现进行性脊肌萎缩
锥体束-前后动脉交接处
静脉
回流途径:
前后根静脉 ――> 脊髓静脉丛 -- >颅腔内
与胸, 腹, 盆腔静脉间有很多吻合
奇静脉
脊髓静脉压力低, 其血流方向与外界压力有
关 。 所以胸腹压力高时 (如举重, 喷嚏, 腹
压增高 )体静脉血可经脐静脉进入颅静脉窦 。
因此胸腹腔内的肿瘤, 栓子可引起颅内转
移 。
脊髓的反射
受高级中枢调节, 但生存反射主要靠脊髓完成 。
·牵张反射 → 维持肌张力, 正常情况下要受高级中枢
的抑制, 失去与高级中枢的联系, 调节 → 脊髓休克
·休克表现:肌张力降低, 基本反射消失, 节段以下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 二便障碍,
血管张力低 → 无汗, 紫绀, 营养障碍-水疱, 易患
湿疹, 褥疮 )
·休克恢复表现:先是出现病理征,再膝放射增强,
屈肌反射增强。
脊髓的功能
1.传导各种感觉
2.维持肌张力
3.神经营养作用 ( 前角 )
4.内脏功能调节 ( 侧角 ) -内脏运动, 血
管舒张, 排汗, 竖毛, 大小便
主要依靠感觉丧失的水平, 瘫痪肌肉
的节段性神经支配, 反射障碍的节段水
平特征来定位
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括约肌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
脊髓损害的定位
脊髓疾病的定位诊断
一、脊髓节段性定位的基本原则
在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中,要注意明确下列问题:
(一)是否为脊髓病 脊髓属节段性分布结构,
有节段性及根性受累的特征,对定位有重要意
义。在病损节段可出现根性刺激征,为下运动
神经元受损的征象;脊髓病变水平以下则出现
长束征(脊丘束、锥体束);在中央区受累则
有感觉分离现象。
(二)髓内还是髓外 脊髓病变的部位
是在脊髓内外、上下、左右、还是腹背
等。八个方位进行分析,以明确病变范
围。其中髓内外的鉴别最为重要,髓外
病变在肿廇、外伤、先天性畸形、粘连
等压迫性病种为多;髓内病变以炎症、
脱髓鞘、变性、缺血性病变为多见。
髓 外 髓 内
起病 多一侧开始 早期即见双下肢受损
根痛 多间, 为早期主要症状 少见
感觉障碍 有异常或障碍, 较晚出现 早期出现, 可见感觉分离
锥体束征 早见 晚期出现
肌萎缩 无或少 早期出现
营养障碍 不明显 明显
括约肌障
碍
晚期出现 较早出现
腰穿 梗阻早, 明显, 蛋白增高明显,
Froin征
梗阻晚, 蛋白增高不明显
(三)上下定位 如系多节段损害,则
可按其出现的体征相应作定位诊断。因
感觉多有 2-3个节段的交叉支配,故在感
觉缺失节段以上或以下 2-3节段为病界的
上下界。
( 四)腹背定位 腹侧病变在运动障碍为
首发且较重,背侧则以感觉症状为首发。
(五)左右定位
如病变在脊髓的一侧,可出现脊髓半切
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
即同侧瘫痪和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
度觉障碍,逐渐发展为脊髓完全性横贯
性损害,出现截瘫或四肢瘫。
(六)脊髓横断面的定位:
可涉及单个或多个长束或病变的灰质,
可按运动(锥体束、前角),感觉(脊
髓丘脑束、后角)、植物神经(侧角)
功能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来进行分析,以
确定病变的范围。
1、脊髓侧索中部:损害皮质脊髓束(又称
锥体束、长束),产生上运动神经元性
瘫痪。前角或前根损害产生下运动神经
元性瘫痪。两者兼有则出现混合性瘫痪。
2脊髓的侧索(腹侧):损害脊丘束、后角、
后根、中央部产生浅感觉障碍;
3、脊髓后索:损害后索的薄束楔束产生深
感觉障碍。
(七)脊髓病变的节段定位原则
当脊髓某一节段受损时,这一节段支配
的肌肉必然发生节段性弛缓性瘫痪,瘫
肌出现萎缩;与这一节段相关的反射消
失,它所支配的区域出现根痛,或呈根
性分布的感觉减退或消失现象。这些症
状称为节段性症状,对病变的定位具有
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在病变节段以下,
则有不同程度上的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感觉减退或缺
失,并出现病理反射。
脊髓横贯损害
完全性横贯
1,病灶水平以下, 双侧肢体瘫痪, 反射异
常
2,受损平面以下,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3,植物神经功能 ( 膀胱, 直肠 ) 障碍
l脊髓休克:急性严重损害时出现, 双侧
完全性瘫痪, 肌张力下降, 腱反射消失,
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丧失, 膀胱储留,
通常持续 2- 4周
l 最常见于急性脊髓炎, 外伤, 占位晚期
不完全横贯:更多见
l可见于骨折, 椎间盘突出, 髓外硬膜内占位
( 肿瘤, 血肿 ) 早期, 蛛网膜炎
l 脊髓半切综合症 ( Brown-sequard)
1,损伤侧痉挛性瘫痪, 病灶水平以下深感觉障
碍
2,损伤对侧病灶水平以下传导束性痛温觉障碍
( 触觉障碍多不明显 )
l 凡一侧下肢以运动障碍为主, 而另一侧下肢
以感觉障碍为主时, 都应视为不典型的脊髓
半切征
完全 不完全 备注
瘫痪程度 范围大, 完全
性截瘫, 休克
期恢复较慢
不完全性截瘫程度
稍轻, 不对称, 休
克期恢复快
感觉障碍
程度
范围大, 双侧
对称, 丧失完
全 。 尿道, 肛
门部粘膜感觉
也丧失
范围大小不定, 不
对称, 缺失不完全 。
尿道, 肛门部粘膜
感觉正常
早期, 远端部
分均可发生刺
激现象:疼痛,
异常感觉, 感
觉过敏等
反射改变
程度
屈 曲 型 截 瘫
( 回缩后不再
伸直 ――> 单相
反应 )
伸直性截瘫 ( 回缩
后又可回至原姿势
――> 双相反应 )
颈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颈髓损害的主要特点是:( 1)颈及上肢
疼痛;( 2)四肢瘫痪;( 3)颈部或上肢
水平以下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 4)可伴有呼吸困难、霍纳氏综合征和
高热。根据临床表现可把颈髓分为上
( C1-6)、中( C4-6)、下( C7-8)三
个水平。
( 1) 高颈髓 ( C1-4),常见于外伤骨折, 寰
枢锥脱位, 枕骨大孔区先天畸形, 压迫性病变
l 自发痛,颈枕部痛, 神经根刺激症状, 颈部活
动受限 ( 强迫头位 )
l 感觉障碍,病灶侧面部麻木疼痛, C2分布区感
觉过敏或减退, 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
l运动障碍:四肢痉挛性瘫痪,
l大小 便障碍
l 其他:常合并延髓损害, 可影响发音, 吞咽,
心率, 血压, 呼吸, 也可见眩晕, 眼震, 共济
失调, 肌萎缩
(2)中 /下颈髓 ( C5- T1),常见于肿瘤,
颈椎骨关节病变, 外伤, 急性炎症等
l自发痛,根痛限于肩胛带, 前臂, 手
l感觉障碍,相应部分感觉减退或消失
l运动障碍,双上肢弛缓性瘫, 双下肢痉
挛性瘫
l大小 便障碍
l其他,颈交感神经麻痹- Horner征
后索受损时- Lhermitte征
胸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胸髓为脊髓的中段,是脊髓最长的一部
分,也是发病最多的部位。胸髓的横贯
性损害主要表现为:( 1)胸腹部神经根
刺激症状:疼痛及束带感;( 2)双下肢
截瘫;( 3)病变水平以下所有感觉障碍;
( 4)括约肌功能障碍;( 5)反射异常
(早期减弱或消失,后期亢进)。
胸髓 ( T2-T12)
l 自发痛,根痛 ―― 似肋间神经痛, 可伴
有束胸感
上胸 T2-4-根痛常在肋间, 肩胛, 上胸背
中胸 T5-8— 根痛常在下胸, 上腹
下胸 T9-12— 根痛位于下腹, 可向外阴放射
l 感觉障碍:传导束型,节段性水平取决于病变
部位
T2---第二肋以下
T4— 齐乳头水平
T6-齐剑突水平
T8-齐肋缘
T10-平脐
T12— 齐腹股沟
感觉障碍的上界不绝对代表病损的上界,
因常有神经根的损害影响
l 运动障碍,双下肢痉挛性瘫痪
l 反射
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上 T7-9
中 T9-11 可有 Beevor征, 急性胃扩张
下 T11-L1
双下肢腱反射亢进, 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l大小便障碍
腰膨大、脊髓圆锥、马尾损害
的定位诊断
胸髓以下的脊髓虽然包括腰、骶、尾髓
三部分,为了描述方便将其分为腰膨大
部( L1-L2)、圆锥部( S3-S5和尾节)
及马尾来叙述。其受损的共同特点:双
下肢和鞍区的疼痛及感觉障碍,下运动
神经元性瘫痪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腰骶髓 ( L1-S2),位于胸 10- 12椎间
l 自发痛,根痛突出, 常位于下腰, 腹股沟, 大
腿前,腰下部神经根病变, 可见坐骨神经痛
l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
l 运动障碍,下肢弛缓性瘫痪
l 其他,严重排尿障碍 ( 尿失禁 )
L3以上损害可见 Babinski征
L2-4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跟腱反射保持或亢进
L5-S1足背, 跖曲皆不能, 跟腱反射消失 膝
反射消失, Babinski征阴性
圆锥( S3-5及尾节 ) 马尾(腰 1椎以下的椎管内)
自发痛 不常见, 轻;对称会阴或大腿处 突出, 重;常不对称, 为根性
会阴, 大腿, 下腰, 沿骶神经
分布
感觉障碍 明显, 马鞍型, 对称,有分离现象 轻, 也可呈马鞍型, 不对称,无分离现象
运动障碍 不明显,对称 两下肢弛缓瘫, 明显,不对称,可伴肌萎缩
反射 反射, 变化轻, 跟腱反
射可减弱;肛门反射减
弱或消失
膝以下各种反射消失
性功能, 大小
便障碍
严重且早期出现 不严重, 出现晚
营养障碍 突出, 常见褥疮 不明显
脊髓疾病的定性诊断
各种脊髓疾病所引起脊髓的损害常具有特
殊的好发部位,因此确定了病变在脊髓
横断面上的位置后,便可以大体推测病
变的性质,另外也可根据起病情况和病
程经过来大体确定的性质,再结合必要
的辅助检查,便可做出病因诊断。
一、根据病变部位确位疾病的
性质
(一)后根 神经纤维瘤、神经根炎(带状疱
疹)、椎间盘突出。
(二)后根及后索 脊髓肿瘤、脊髓痨。
(三)后索及脊髓小脑束 家族性共济失调症。
(四)后根、后索及侧索 亚急性联合变性、结
核性脊膜脊髓炎。
(五)侧索及前角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变性
病)。
(六)前角及前根 脊髓前角灰质炎,流行性乙
型脑脊髓炎、脊髓前动脉坏死。
(七)脊髓中央灰质及前角 脊髓空洞症、脊髓
血肿、脊髓过伸性损伤、髓内肿瘤。
(八)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髓外肿瘤、脊髓外
伤。
(九)脊髓横断性损伤 脊髓外伤、横贯性脊髓
炎、脊髓压迫症晚期、硬脊膜下脓肿、转移癌、
结核等。
二、根据起病情况及病程经过
(一)急性、亚急性起病 见于脊髓的炎症、
血管病、外伤、硬膜外脓肿及血肿、椎间盘突
出。
(二)慢性起病 见于肿瘤、转移瘤、变性病、
代谢营养障碍性脊髓病,慢性炎病。
(三)病程长且进行性加重 见于肿瘤变性病、
遗传病、脊髓空洞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四)病程呈波动性 见于多发性硬化。
(五)与生具有者 先天性疾病。
(六)理化有毒因素接触史 放射性脊髓病、中
毒性脊髓病。
脊髓病变的诊断依据
临床症状与四个因素有关, 对定位定性
是必不可少的依据 。
1,病变部位:越高, 运动麻痹, 感觉与植
物神经功能障碍越广
·神经根痛
·节段性运动障碍:肌萎缩
·节段性反射障碍:如二头肌反射, 膝反射
·放射逆转现象:如叩跟腱 ( - ), 却出现
膝反射 ( +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立毛反射, 划痕反射,
排汗, 皮温
2,横截面上扩延的速度:
横贯性 /不完全性
3,在纵轴上蔓延的程度:
数个节段, 半侧 ( 空洞, 血肿, 积水 )
4,病变速度与病程
脊髓疾病诊断步骤:
1.是否脊髓病变 /一般症状
2.确定病变的水平 /节段
3.髓内或髓外
4.若是髓外 → 硬膜外或硬膜下?
5.可能的病因, 性质?
邱少求,男性,14岁,进行性双下肢无力 2个月,加重 4
天入院。患者于 6月下旬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腹股沟处
疼痛,7月初出现左腹股沟处疼痛,均为局部疼痛、无放
射痛,在当地医院予“抗炎”治疗后疼痛稍有减轻。 7月
中旬出现右下肢无力,以抬腿困难为主,呈跛行,同时
出现上胸部针刺样疼痛不适。 8月初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
右下肢无力加重,并出现左下肢无力,但尚能行走,小
便费力。入院 4天前患者双下肢无力显著加重至完全不能
行走,小便困难加重,4-5天未 行大便,在当地医院治疗
后病情未能改善。患者起病前无明显外伤,病程中无发
热,无咳嗽,无腹痛、腹泻,无肢体麻木,无明显束带
感。目前精神状态差,纳食睡眠可。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神清,言语流畅清晰,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双上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低,
肌力 0级; T4平面以下痛觉消失、触觉减退,
双下肢位置觉存在,双下肢震动觉减退,左
下肢明显;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双下
肢腱反射亢进,左侧踝阵挛,右侧髌阵挛,
双侧巴氏征( +)。
临床定位定性诊断?
需要何种辅助检查确诊?
脊髓的解剖及损害的表现
位置及长度:
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
续部分。上端位于枕大孔处与延髓
相连,下端为圆锥,呈稍扁的圆锥
体,终于 L1-2(故临床在腰椎穿刺
常取 L3-5间隙,不会伤及脊髓)总
长度约为 42— 45CM
被膜:
三层 ( 结缔组织 ),
内 — 软膜
中 — 蛛网膜
外 — 硬膜
神经根,
前根 皆称为根神经
后根 之间由椎间孔相隔
神经根炎
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 运动障碍为
主,可无感觉障碍
分段
1.共 31对脊神经
2.脊髓表面无明显分段
人为以 31对脊神经发出为界, 分 31节段:
颈 8( C1- 8), 胸 12( T1- 12), 腰 5( L1- 5),
骶 5( S1- 5), 尾 1
两个膨大:
·颈膨大:相当于 C5-T2( 有些教材 C4-T1) 节段
→ 主要支配上肢
·腰膨大:相当于 L1-S2节段 → 主要支配下肢
S3- 5尾节, 圆锥
L1以下神经根称为马尾
·马尾圆锥综合征
脊髓与脊椎的关系
因脊柱较脊髓节段发育快,脊髓节段相
当于
高颈髓 — >平行
下颈- >上胸髓平面 — > +1 ( 高于检
查平面 1节段 )
中胸髓平面 — > +2~3 ( 高于检查平
面 2-3节段 )
下胸髓平面 — > +3 ( 高于检查平面
3节段 )
腰段脊髓集中在 T10-12
骶, 尾髓集中在 T12-L1
如:体查发现,T4水平
·横贯性损害 → X线, CT,MR检
查以脊柱 T3为中心
·半侧损害 → 照片检查以 T1为中心
(痛触觉同侧纤维下行 2-3节段
后交叉)
内部结构
( 一 ) 灰质:位于中央呈蝴蝶状
1.前角 — 运动细胞
2.侧角 — 与植物神经有关 ( 包括整个胸
段 — 骶 3-5)
l S3以前 — 与交感神经有关 ( 交感
神经节前神经元 )
瞳孔扩大肌、眼眶肌、睑板肌
l 含接睫状脊髓中枢 ( C8-T1,2) → 颈交
感神经节 → 颈内动脉壁上交感丛
颈外动脉壁上交感丛 ( 三叉神经分布 ) 颜
面部血管, 汗腺
所以, C8-T2损害, 临床上表现 Horner,s
syndrome:瞳孔变小, 眼睑轻垂, 眼球下
陷, 血管扩张 ( 肤热, 排汗障碍 )
l S3-5与付交感神经有关 ( 付交感
神经节前神经元 )
含排尿, 排便脊髓中枢, 支配膀胱, 直肠,
性腺
尚有支配内脏及腺体功能的作用
3.后角 — 与痛, 温, 触觉有关的一级神经
元
4.灰质周围有联系细胞 — 联系脊髓各节段
的作用,形成脊髓的一些复杂放射
白质:为向下行走的神经纤维束, 位于周
边, 分为
1.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测沟之间
皮质脊髓前束
下行纤维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上行纤维 脊髓丘脑前束
侧索:前根与后根之间
下行纤维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侧束
上行纤维 脊髓小脑前, 后束:
脊髓顶盖束
膀胱随意控制的传出, 传入束
后索:
位于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 后索与其
余白质界限清楚, 而前, 侧两索无明显
分界
传导本体感觉 ( 深感觉, 如腱, 关节, 震
动, 压觉 )
·薄束 ( 内侧 ) - T4以下
·楔束(外测)- T4以上
脊髓内上下行纤维有一定排列序, 对分
析髓内外肿瘤有一定参考意义 。
·锥体束在侧索自内向外顺序为:
颈- > 胸- > 腰- > 骶
薄束, 楔束在后索自内向外顺序为:
骶- >腰- >胸- >颈
脊髓的血液供应
一, 动脉
·椎动脉颅内段,
脊前动脉 → 供应前 2/3区域 ( 前角, 前索,
侧索, 以及后角, 锥体束的一部分 )
脊后动脉 → 供应后 1/3区域 ( 后角及锥体束
的一部分 )
·颈深动脉, 肋间动脉, 腰动脉, 骶动脉的
分支均经椎间孔穿入硬膜后发出根动脉
―> 前后根动脉 ( 根序动脉 )
共同形成血管冠, 保证各部分的血液供应,成人脊髓
由 6- 8个前根动脉, 5- 8个后根动脉供应
其薄弱环节:
l 纵观:处于各段血管供应交接处, 两个相邻
接的动脉供应区交界处最差
最易 T4,其次 T12-L1
脊髓炎及其他病变常首发于此
l 横观:于侧索处吻合最不充分, 有 3个供血薄
弱区
中心部 ( 中央管周围 ) -如临床上的铅笔芯综合征
前角-动脉硬化者易出现进行性脊肌萎缩
锥体束-前后动脉交接处
静脉
回流途径:
前后根静脉 ――> 脊髓静脉丛 -- >颅腔内
与胸, 腹, 盆腔静脉间有很多吻合
奇静脉
脊髓静脉压力低, 其血流方向与外界压力有
关 。 所以胸腹压力高时 (如举重, 喷嚏, 腹
压增高 )体静脉血可经脐静脉进入颅静脉窦 。
因此胸腹腔内的肿瘤, 栓子可引起颅内转
移 。
脊髓的反射
受高级中枢调节, 但生存反射主要靠脊髓完成 。
·牵张反射 → 维持肌张力, 正常情况下要受高级中枢
的抑制, 失去与高级中枢的联系, 调节 → 脊髓休克
·休克表现:肌张力降低, 基本反射消失, 节段以下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 二便障碍,
血管张力低 → 无汗, 紫绀, 营养障碍-水疱, 易患
湿疹, 褥疮 )
·休克恢复表现:先是出现病理征,再膝放射增强,
屈肌反射增强。
脊髓的功能
1.传导各种感觉
2.维持肌张力
3.神经营养作用 ( 前角 )
4.内脏功能调节 ( 侧角 ) -内脏运动, 血
管舒张, 排汗, 竖毛, 大小便
主要依靠感觉丧失的水平, 瘫痪肌肉
的节段性神经支配, 反射障碍的节段水
平特征来定位
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括约肌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
脊髓损害的定位
脊髓疾病的定位诊断
一、脊髓节段性定位的基本原则
在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中,要注意明确下列问题:
(一)是否为脊髓病 脊髓属节段性分布结构,
有节段性及根性受累的特征,对定位有重要意
义。在病损节段可出现根性刺激征,为下运动
神经元受损的征象;脊髓病变水平以下则出现
长束征(脊丘束、锥体束);在中央区受累则
有感觉分离现象。
(二)髓内还是髓外 脊髓病变的部位
是在脊髓内外、上下、左右、还是腹背
等。八个方位进行分析,以明确病变范
围。其中髓内外的鉴别最为重要,髓外
病变在肿廇、外伤、先天性畸形、粘连
等压迫性病种为多;髓内病变以炎症、
脱髓鞘、变性、缺血性病变为多见。
髓 外 髓 内
起病 多一侧开始 早期即见双下肢受损
根痛 多间, 为早期主要症状 少见
感觉障碍 有异常或障碍, 较晚出现 早期出现, 可见感觉分离
锥体束征 早见 晚期出现
肌萎缩 无或少 早期出现
营养障碍 不明显 明显
括约肌障
碍
晚期出现 较早出现
腰穿 梗阻早, 明显, 蛋白增高明显,
Froin征
梗阻晚, 蛋白增高不明显
(三)上下定位 如系多节段损害,则
可按其出现的体征相应作定位诊断。因
感觉多有 2-3个节段的交叉支配,故在感
觉缺失节段以上或以下 2-3节段为病界的
上下界。
( 四)腹背定位 腹侧病变在运动障碍为
首发且较重,背侧则以感觉症状为首发。
(五)左右定位
如病变在脊髓的一侧,可出现脊髓半切
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
即同侧瘫痪和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
度觉障碍,逐渐发展为脊髓完全性横贯
性损害,出现截瘫或四肢瘫。
(六)脊髓横断面的定位:
可涉及单个或多个长束或病变的灰质,
可按运动(锥体束、前角),感觉(脊
髓丘脑束、后角)、植物神经(侧角)
功能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来进行分析,以
确定病变的范围。
1、脊髓侧索中部:损害皮质脊髓束(又称
锥体束、长束),产生上运动神经元性
瘫痪。前角或前根损害产生下运动神经
元性瘫痪。两者兼有则出现混合性瘫痪。
2脊髓的侧索(腹侧):损害脊丘束、后角、
后根、中央部产生浅感觉障碍;
3、脊髓后索:损害后索的薄束楔束产生深
感觉障碍。
(七)脊髓病变的节段定位原则
当脊髓某一节段受损时,这一节段支配
的肌肉必然发生节段性弛缓性瘫痪,瘫
肌出现萎缩;与这一节段相关的反射消
失,它所支配的区域出现根痛,或呈根
性分布的感觉减退或消失现象。这些症
状称为节段性症状,对病变的定位具有
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在病变节段以下,
则有不同程度上的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感觉减退或缺
失,并出现病理反射。
脊髓横贯损害
完全性横贯
1,病灶水平以下, 双侧肢体瘫痪, 反射异
常
2,受损平面以下,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3,植物神经功能 ( 膀胱, 直肠 ) 障碍
l脊髓休克:急性严重损害时出现, 双侧
完全性瘫痪, 肌张力下降, 腱反射消失,
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丧失, 膀胱储留,
通常持续 2- 4周
l 最常见于急性脊髓炎, 外伤, 占位晚期
不完全横贯:更多见
l可见于骨折, 椎间盘突出, 髓外硬膜内占位
( 肿瘤, 血肿 ) 早期, 蛛网膜炎
l 脊髓半切综合症 ( Brown-sequard)
1,损伤侧痉挛性瘫痪, 病灶水平以下深感觉障
碍
2,损伤对侧病灶水平以下传导束性痛温觉障碍
( 触觉障碍多不明显 )
l 凡一侧下肢以运动障碍为主, 而另一侧下肢
以感觉障碍为主时, 都应视为不典型的脊髓
半切征
完全 不完全 备注
瘫痪程度 范围大, 完全
性截瘫, 休克
期恢复较慢
不完全性截瘫程度
稍轻, 不对称, 休
克期恢复快
感觉障碍
程度
范围大, 双侧
对称, 丧失完
全 。 尿道, 肛
门部粘膜感觉
也丧失
范围大小不定, 不
对称, 缺失不完全 。
尿道, 肛门部粘膜
感觉正常
早期, 远端部
分均可发生刺
激现象:疼痛,
异常感觉, 感
觉过敏等
反射改变
程度
屈 曲 型 截 瘫
( 回缩后不再
伸直 ――> 单相
反应 )
伸直性截瘫 ( 回缩
后又可回至原姿势
――> 双相反应 )
颈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颈髓损害的主要特点是:( 1)颈及上肢
疼痛;( 2)四肢瘫痪;( 3)颈部或上肢
水平以下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 4)可伴有呼吸困难、霍纳氏综合征和
高热。根据临床表现可把颈髓分为上
( C1-6)、中( C4-6)、下( C7-8)三
个水平。
( 1) 高颈髓 ( C1-4),常见于外伤骨折, 寰
枢锥脱位, 枕骨大孔区先天畸形, 压迫性病变
l 自发痛,颈枕部痛, 神经根刺激症状, 颈部活
动受限 ( 强迫头位 )
l 感觉障碍,病灶侧面部麻木疼痛, C2分布区感
觉过敏或减退, 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
l运动障碍:四肢痉挛性瘫痪,
l大小 便障碍
l 其他:常合并延髓损害, 可影响发音, 吞咽,
心率, 血压, 呼吸, 也可见眩晕, 眼震, 共济
失调, 肌萎缩
(2)中 /下颈髓 ( C5- T1),常见于肿瘤,
颈椎骨关节病变, 外伤, 急性炎症等
l自发痛,根痛限于肩胛带, 前臂, 手
l感觉障碍,相应部分感觉减退或消失
l运动障碍,双上肢弛缓性瘫, 双下肢痉
挛性瘫
l大小 便障碍
l其他,颈交感神经麻痹- Horner征
后索受损时- Lhermitte征
胸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胸髓为脊髓的中段,是脊髓最长的一部
分,也是发病最多的部位。胸髓的横贯
性损害主要表现为:( 1)胸腹部神经根
刺激症状:疼痛及束带感;( 2)双下肢
截瘫;( 3)病变水平以下所有感觉障碍;
( 4)括约肌功能障碍;( 5)反射异常
(早期减弱或消失,后期亢进)。
胸髓 ( T2-T12)
l 自发痛,根痛 ―― 似肋间神经痛, 可伴
有束胸感
上胸 T2-4-根痛常在肋间, 肩胛, 上胸背
中胸 T5-8— 根痛常在下胸, 上腹
下胸 T9-12— 根痛位于下腹, 可向外阴放射
l 感觉障碍:传导束型,节段性水平取决于病变
部位
T2---第二肋以下
T4— 齐乳头水平
T6-齐剑突水平
T8-齐肋缘
T10-平脐
T12— 齐腹股沟
感觉障碍的上界不绝对代表病损的上界,
因常有神经根的损害影响
l 运动障碍,双下肢痉挛性瘫痪
l 反射
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上 T7-9
中 T9-11 可有 Beevor征, 急性胃扩张
下 T11-L1
双下肢腱反射亢进, 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l大小便障碍
腰膨大、脊髓圆锥、马尾损害
的定位诊断
胸髓以下的脊髓虽然包括腰、骶、尾髓
三部分,为了描述方便将其分为腰膨大
部( L1-L2)、圆锥部( S3-S5和尾节)
及马尾来叙述。其受损的共同特点:双
下肢和鞍区的疼痛及感觉障碍,下运动
神经元性瘫痪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腰骶髓 ( L1-S2),位于胸 10- 12椎间
l 自发痛,根痛突出, 常位于下腰, 腹股沟, 大
腿前,腰下部神经根病变, 可见坐骨神经痛
l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
l 运动障碍,下肢弛缓性瘫痪
l 其他,严重排尿障碍 ( 尿失禁 )
L3以上损害可见 Babinski征
L2-4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跟腱反射保持或亢进
L5-S1足背, 跖曲皆不能, 跟腱反射消失 膝
反射消失, Babinski征阴性
圆锥( S3-5及尾节 ) 马尾(腰 1椎以下的椎管内)
自发痛 不常见, 轻;对称会阴或大腿处 突出, 重;常不对称, 为根性
会阴, 大腿, 下腰, 沿骶神经
分布
感觉障碍 明显, 马鞍型, 对称,有分离现象 轻, 也可呈马鞍型, 不对称,无分离现象
运动障碍 不明显,对称 两下肢弛缓瘫, 明显,不对称,可伴肌萎缩
反射 反射, 变化轻, 跟腱反
射可减弱;肛门反射减
弱或消失
膝以下各种反射消失
性功能, 大小
便障碍
严重且早期出现 不严重, 出现晚
营养障碍 突出, 常见褥疮 不明显
脊髓疾病的定性诊断
各种脊髓疾病所引起脊髓的损害常具有特
殊的好发部位,因此确定了病变在脊髓
横断面上的位置后,便可以大体推测病
变的性质,另外也可根据起病情况和病
程经过来大体确定的性质,再结合必要
的辅助检查,便可做出病因诊断。
一、根据病变部位确位疾病的
性质
(一)后根 神经纤维瘤、神经根炎(带状疱
疹)、椎间盘突出。
(二)后根及后索 脊髓肿瘤、脊髓痨。
(三)后索及脊髓小脑束 家族性共济失调症。
(四)后根、后索及侧索 亚急性联合变性、结
核性脊膜脊髓炎。
(五)侧索及前角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变性
病)。
(六)前角及前根 脊髓前角灰质炎,流行性乙
型脑脊髓炎、脊髓前动脉坏死。
(七)脊髓中央灰质及前角 脊髓空洞症、脊髓
血肿、脊髓过伸性损伤、髓内肿瘤。
(八)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髓外肿瘤、脊髓外
伤。
(九)脊髓横断性损伤 脊髓外伤、横贯性脊髓
炎、脊髓压迫症晚期、硬脊膜下脓肿、转移癌、
结核等。
二、根据起病情况及病程经过
(一)急性、亚急性起病 见于脊髓的炎症、
血管病、外伤、硬膜外脓肿及血肿、椎间盘突
出。
(二)慢性起病 见于肿瘤、转移瘤、变性病、
代谢营养障碍性脊髓病,慢性炎病。
(三)病程长且进行性加重 见于肿瘤变性病、
遗传病、脊髓空洞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四)病程呈波动性 见于多发性硬化。
(五)与生具有者 先天性疾病。
(六)理化有毒因素接触史 放射性脊髓病、中
毒性脊髓病。
脊髓病变的诊断依据
临床症状与四个因素有关, 对定位定性
是必不可少的依据 。
1,病变部位:越高, 运动麻痹, 感觉与植
物神经功能障碍越广
·神经根痛
·节段性运动障碍:肌萎缩
·节段性反射障碍:如二头肌反射, 膝反射
·放射逆转现象:如叩跟腱 ( - ), 却出现
膝反射 ( +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立毛反射, 划痕反射,
排汗, 皮温
2,横截面上扩延的速度:
横贯性 /不完全性
3,在纵轴上蔓延的程度:
数个节段, 半侧 ( 空洞, 血肿, 积水 )
4,病变速度与病程
脊髓疾病诊断步骤:
1.是否脊髓病变 /一般症状
2.确定病变的水平 /节段
3.髓内或髓外
4.若是髓外 → 硬膜外或硬膜下?
5.可能的病因, 性质?
邱少求,男性,14岁,进行性双下肢无力 2个月,加重 4
天入院。患者于 6月下旬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腹股沟处
疼痛,7月初出现左腹股沟处疼痛,均为局部疼痛、无放
射痛,在当地医院予“抗炎”治疗后疼痛稍有减轻。 7月
中旬出现右下肢无力,以抬腿困难为主,呈跛行,同时
出现上胸部针刺样疼痛不适。 8月初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
右下肢无力加重,并出现左下肢无力,但尚能行走,小
便费力。入院 4天前患者双下肢无力显著加重至完全不能
行走,小便困难加重,4-5天未 行大便,在当地医院治疗
后病情未能改善。患者起病前无明显外伤,病程中无发
热,无咳嗽,无腹痛、腹泻,无肢体麻木,无明显束带
感。目前精神状态差,纳食睡眠可。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神清,言语流畅清晰,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
双上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低,
肌力 0级; T4平面以下痛觉消失、触觉减退,
双下肢位置觉存在,双下肢震动觉减退,左
下肢明显;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双下
肢腱反射亢进,左侧踝阵挛,右侧髌阵挛,
双侧巴氏征( +)。
临床定位定性诊断?
需要何种辅助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