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
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这
一方法的发展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1、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 1802年 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 1859年 Kirchhoff和 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
的原因;
太阳光

线
暗线是由于大气层中的钠原子对太
阳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E
C
?
E = h? = h
基态
第一激发态
热能
2、空心阴极灯的发明
1955年 Walsh发表了一篇论文,Application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to analytical chemistry”,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
50年代末 PE 和 Varian公司推出了原子吸收商品仪器。
空心阴极灯
火焰
棱镜
光电管
3、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
1959年里沃夫提出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
灵敏度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火焰法,1 ng/ml,石墨炉 100-0.01 pg);
2、准确度好(火焰法,RSD <1%,石墨炉 3-5%)
3、选择性高(可测元素达 70个,相互干扰很小)
缺点: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的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当辐射光通过原子蒸汽时,若入射辐射的频率等
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能量,就可能
被基态原子所吸收。
原子吸收光的波长通常在紫外和可见区。
h? 共振吸收
当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热平衡后,处在激发态和基态的原子数的比值遵
循 Boltzman分布:
Ni
N0
= gig
0
Exp(- )Ei
KT
Ni,,N0 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
gi,g0 激发态和基态统计权重
K Boltzman常数
T 热力学温度
Ei 激发能
二、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原子吸收线指强度随频率变化的曲线,从理论上讲原
子吸收线应是一条无限窄的线,但实际上它有一定宽度。
1、自然宽度
由于激发寿命原因,原子吸收线有一定自然宽度,约为
10-5 nm
I?
?o ?
I?
?o ?
由此表可以看出:
T Ni/No
Ei Ni/No
T? 3000 Ni/No < 10-3 可以忽略 EO
E1
E2
2,Dopple 变 宽
由于原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变宽
??D= 2 ?oC 2(ln2)KTm
K Boltzmann常数 光速C m 原子质量
若用 M(原子量)代替 m,则, m=1.6605?10-24M
??D= 7.16 ?10-7 ?o TM
T ??D Dopple 变 宽可达 10-3 nm 数量级
3、压力变宽
压力变宽指压力增大后,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分
为:
Lorentz 变宽:指被测元素原子和其它粒子碰撞引起的变宽
( <10-3 nm );
Holtsmart 变宽:指同种原子碰撞引起的变宽。在原子吸收法
中可忽略。
4、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综合上述因素,实际原子吸收线的宽度约为 10-3
nm 数量级,
简述发射线和吸收线对原子吸收
光谱分析的影响
Io
?o ?
Ko
2
Ko
?? (~10-3 nm)
?? (~10-3 nm)
三、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1、积分吸收
吸光原子数 No 越多,吸光曲线面积越大(峰越
高),因此,理论上积分吸收与 No 呈正比:
K?
?
?O
Ko
K1
K2
K3
K4
K5
K6
?6 ?5 ?4 ?3 ?2 ?1 ?0
K? d ? = No f? e
2
m c?
E - 电子电荷 m - 电子质量 c - 光速
No - 基态原子数 f - 振子强度
由于,No = ? C,因此:
? K? d ? ? c
若能获得积分吸收,即可测得原子浓度。
K? d ? = ? C f? e
2
m c?
0.0001 nm关键性难题
? 通常光栅可分开 0.1 nm,
要分开 0.01 nm 的两束光需
要很昂贵的光栅;要分开两
束波长相差 0.0001 nm 的 光,
目前技术上 仍难以实现;
?此外,即使光栅满足了要
求,分出的光也太弱,难以
用于实际测量。
?o
Ko
2.峰值吸收 积分吸收亦可用峰值吸收替代

Ko=
??D
ln2
?
2
即中心吸收与基态原子数呈正比,因此只要用一个固定波长的光源,在
?o处测量峰值吸收,即可定量。
Ko=
??D
ln2
?
2 ?e2
mC
Nof
?K? d ?
根据吸收定律,有:
I = Io e-K ? L
3、原子吸收光谱测量
实际上,原子吸收光谱测量的是透过光的强度 I。
即 当频率为 ?、强度为的平行辐射垂直通过均匀的原
子蒸汽时,原子蒸汽将对辐射产生吸收,
IO I
L
当在原子吸收线中心频率附近一定频率范围测量时,则
Io= ? I? d ???
o
??
oI= ? I? e
-k ? L d ?
根据吸光度的定义:
A= lg = lg Io
I
Io= ? I? d ???
o
??
??
oI= ? I? e
-k ? L d ?
??
o
e-k ? L ? I? d ?
? I? d ?
??
o
= lg
= 0.43 ko L
若令,k ? = ko
A = 0.43 Ko L
=0.43 ??
D
ln2
?
2 ?e2
mC
Nof L
No=?C
??D
ln2
?
2 ?e2
mC
?f=0.43 LK
A=KC
??D
ln2
?
2 ?e2
mC
?f=0.43 LCA


A = K C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吸光度 常数 浓度
A= lg Io
I
值得指出的是,上式假定 No = ? C
( 1)由于基体成分的影响和化学干扰影响原子化过程,
上式不成立,导致曲线弯曲;
( 2)对易电离的物质,温度较高时 Ni很大,
Boltzmann分布中 Ni/No增大,影响曲线弯曲;
( 3)发射光源的辐射半宽度要小于吸收线宽度,因此
光源温度不能高。
A
C0
思考题
? 如果光源辐射宽度比原子吸收线宽,原子吸收测量能
否进行?
?怎样获得一束中心波长在 Na原子中心吸收波长位置
( 588.99 nm)的锐线辐射?
?你已经知道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你认为要用此原理实现原子浓度的测量方法,需要那些仪器组件?
为什么要采用锐线光源?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
空心阴极灯
火焰
棱镜
光电管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包括四大部分
光源
原子化器
单色器
检测器
一、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
锐线 (发射线半宽 〈 吸收线半宽)
高强度
稳定 ( 30分钟漂移不超过 1%)
背景低 (低于特征共振辐射强度的 1%)
灯电流是空心阴极灯的主要
控制因素
太小:信号弱
太大:产生自吸
自吸 自蚀
?o ?o?o
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研究的条件之一:
灯电流的选择
二、原子化器
原子化器的功能是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和原
子化。
两种类型 火焰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化
1、火焰原子化
由火焰提供能量,在火焰原子化器中实现被测元素原子化。
对火焰的的基本要求是:
温度高
稳定
背景发射噪声低
燃烧安全
直接燃烧型:
助燃气
燃气
样品
?雾化效率低
?背景影响大
预混合型原子化器
燃气
助燃气


预混合室
燃烧器
废液排放口
雾化器
雾化器
混合室
燃烧器
( 1)气溶胶产生
雾化过程的关键是要产生直径足够小的气溶胶。对气动
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平均直径与下列因素有关:
当液体流量小,Qg/QL > 5000,第一项起支配作用
当液体流量大,Qg/QL <5000,第二项起支配作用
(教材 177页表 5.3列出气溶胶平均直径的计算结果)
do= 0.5+597 0.45 1000 1.5585?
a- ? s
?
? (??)0.5
?
Qg
QL
式中,?a, 气流速度; ? s,液体速度; ?,表面张力;
?,溶液密度; ?,溶液粘度; QL, 溶液流量;
Qg,气体流量; do,气溶胶平均直径
表 5.3的平均直径均在 10-20 ?m 之间。
据实验:
do < 1 ?m 在火焰中通过 0.03 mm 就脱溶剂
do > 30 ?m 在火焰中通过 30 mm 才脱溶剂
因此应创造条件,产生直径小于 10 ?m 的气溶胶
IO
超声雾化产生的气溶胶平均直径分布范围窄,直径
小,雾化效率高。但记忆效应大。
超声雾化的气溶胶直径计算公式为:
do=( )? ?4 ?F2 1/ 3 F— 超声频率
火焰原子吸收的灵敏度目前受雾化效率制约,因为目
前商品雾化器的雾化效率小于 15%。
( 2)燃烧过程
两个关键因素,燃烧温度
火焰氧化 -还原性
燃烧温度由火焰种类决定:
燃气 助燃气 温度( K)
乙炔 空气 2500
氧气 3000
氢气 空气 2300
火焰的氧化 -还原性
火焰的氧化 -还原性与火焰组成有关
化学计量火焰 贫燃火焰 富燃火焰
燃气 =助燃气 燃气 <助燃气 燃气 >助燃气
中性火焰 氧化性火焰 还原性火焰
温度 中 温度 低 温度 高
适于多种元素 适于易电离元素 适于难解离氧化物
火焰的氧化 -还原性还与火焰高度有关
火焰高度增加,氧化性增加
火焰高度对不同稳定性氧化物的影响
Mg
Ag
Cr
A




MO+C=M+CO
MX = M+X
M=M+ + e
M+O=MO
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研究的条件之二:
火焰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火焰类型
燃气 -助燃气比例
测量高度
2、石墨炉电热原子化
( 1)结构,如图所示:
外气路中 Ar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内
气路中 Ar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保
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
缺点,精密度
差,测定速度
慢,操作不够
简便,装置复
杂。
? 石墨炉特性,
? ( 1)自由原子在吸收区停留时间长,达火焰
的 103倍
? ( 2)原子化在 Ar气气氛中进行,有利于氧化
物分解
? ( 3)原子化效率高,检出限比火焰低
? ( 4)样品量小
? 缺点:基体干扰 —— 管壁的时间不等温性 ——
管内的 空间不等温性
( 2)提高升温速率
石墨炉原子化采用程序升温过程
程序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清除
温度 稍高于沸点 800度左右 2500度左右 高于原子化温
度 200度左右
目的 除去溶剂 除去易挥发 测量 清除残留物
基体有机物
T
t
干燥 灰化
原子化 清除
原子化过程,四个阶段,干燥、灰化(去除基体)
、原子化、净化(去除残渣),待测元素在高温下
生成基态原子。
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研究的条件之三:
石墨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灰化、原子化 条件的选择
3、低温原子化
低温原子化是利用某些元素自身或其氢化物在低温
下的易挥发性实现原子化的。例如
AsO33- +BH4- + H+ ? AsH3?
AsH3?
+ _
思考题
原子吸收空心阴极灯发射的是宽度很窄的锐线,
也是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因此分光系统可以省略,
这种说法对不对?
三,分光器
狭缝
光栅
反射镜 检测元件
作 用 —— 将所需要的共振吸收线分离出来
部 件 —— 狭 缝、反射镜、色散元件
要 求 —— 能分辨开 Ni 三线
Ni 230.003 nm
Ni 231.603 nm
Ni 231.096 nm
1.600 nm
0.507 nm
或能分辨 Mn的两条谱线
Mn 279.5 nm
Mn 279.8 nm 0.3 nm
分辨率 ? 0.3 nm
? 1.作用 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
? 2.组件 色散元件(棱镜、光栅),凹凸镜、
狭缝等。
? 3.单色器性能参数
? ( 1)线色散率 ( D):两条谱线间的距离与
波长差的比值 ΔX/Δλ。实际工作中常用其倒数
Δλ/ΔX
? ( 2)分辨率,仪器分开相邻两条谱线的能力。
用该两条谱线的平均波长与其波长差的比值
λ/Δλ表示。
? ( 3)通带宽度 ( W):指通过单色器出射狭
缝的某标称波长处的辐射范围。当倒色散率( D)一定时,可通过选择狭缝宽度( S)来确
定,W=D? S
四、检测系统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装置组
成。
1,检测器 ---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如:光电池、光电倍增管、光敏晶体管等。
分光后的光照射到光敏阴极 K上,轰击出的 光电 子
又射向光敏阴极 1,轰击出更多的光电子,依次倍增,
在最后放出的光电子 比最初多到 106倍以上,最大电流
可达 10μA,电流经负载电阻转变为电压信号送入放大
器。
2.放大器 ---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较弱信号,经电子线路
进一步放大。
3,对数变换器 ---光强度与吸光度之间的转换。
4,显示、记录
空心阴极灯
火焰
棱镜
光电管
日光
思考题:
( 1)光电倍增管接受光源信号的同时,也接收日光信号,
怎样区分这两种信号?
( 2)光电倍增管检测待测原子吸收信号的同时,也检测
火焰中分子发射信号,怎样区分这两种信号?
光源调制:
因此,采用 脉冲光源
交流放大器
可以消除直流发射线的影响。
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的干扰与消除
物理干扰
化学干扰
电离干扰
光谱干扰
一、物理干扰
指试样在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其物理特性
如黏度、表面张力、密度等变化引起的原子吸收强度下
降的效应。
do= 0.5+597 0.45 1000 1.5585?
a- ? s
?
? (??)0.5
?
Qg
QL
消除物理干扰的方法:
1、配置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
2、采用标准加入法:
C0 C1 C2 C3 C4 C5
A
C0 C1 C2 C3 C4 C5Cx
二、化学干扰
液相或气相中被测原子与干扰物质间相成热力学稳定
的化合物,影响原子化过程。
包括:
?分子蒸发
待测元素形成易挥发卤化物和某些氧化物,在灰化
温度下蒸发损失;
?形成难离解的化合物 (氧化物、炭化物、磷化物等)
?氧化物
较难原子化的元素:
B,Ti,Zr,V,Mo,Ru,Ir,Sc,Y,La,Ce,Pr、
Nd,U
很难原子化的元素:
Os,Re,Nd,Ta,Hf,W
?炭化物
Be,B,Al,Ti,Zr,V,W,Si,U 稀土等形成难挥发
炭化物
?磷化物 Ca3PO4 等
消除化学干扰的方法:
高温原子化 Ca3PO4
加入释放剂 La,Sr释放 Ca3PO4
加入保护剂 8-羟基喹啉
加入基体改进剂
NaCl + NH4NO3 = NaNO3 + NH4Cl
问题,As易挥发,请你从文献中找到一种基体改进
剂用于 AAS测定 As.
三、电离干扰
指高温电离而使基态原子数减少,引起原子吸
收信号下降的现象。被测元素浓度越大,电离干扰越小。
消除办法:加入消电离剂。
消电离剂为碱金属元素。例如 Ca测定在高温下
产生电离现象,加入 KCl可消除:
K ? K+ + e
Ca+ + e ? Ca
A
C
四、光谱干扰
吸收线重叠
光谱通带内存在非吸收线
原子化器内直流发射干扰
背景吸收(分子吸收、光散射)
当采用锐线光源和交流调制技术时,前三种因素一般不
予考虑,主要考虑分子吸收和光散射的影响,它们是形
成光谱背景的主要因素。
光散射 --是由于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对
光的散射造成的;
分子吸收 --是由于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及
盐类对辐射的吸收造成的。
五、背景校正的方法
A
AB
AT = A + AB
A = AT - AB
1,邻近非共振线校正法


线



线
2、氘灯扣除背景法
氘灯 AD = AB
空心阴极灯 AT = A + AB
净原子吸收 A = AT - AD
空心阴极灯 原子化器
棱镜
光电管
氘灯
3,Zeeman 效应扣除背景法
?
?- ?+












磁场 起偏器
讨论
是否可以利用自吸收效应扣除背景?
自吸 自蚀
?o ?o?o
一,分析条件的选择
1,灵敏度
(1) 灵敏度 ( S) —— 指在一定浓度时, 测定值 ( 吸光度 ) 的
增量 ( ΔA) 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 ( 或质量 ) 的增量 ( Δc或
Δm) 的比值:
Sc=ΔA/Δc 或 Sm=ΔA/Δm
(2)特征浓度 —— 指对应与 1%净吸收 ( IT -IS) /IT=1/100的待测
物浓度 ( cc), 或对应与 0.0044吸光度的待测元素浓度,
cc=0.0044Δc/ΔA 单位,μg?(mol 1%)-1
( 3) 特征质量
mc=0.0044Δm/ΔA 单位,g ? (mol 1%)-1
2.检出极限
在适当置信度下, 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小浓度或最
小量 。 用接近于空白的溶液, 经若干次 ( 10-20次 ) 重复测
定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的 3倍求得 。
(1)火焰法
cDL=3Sb/Sc 单位,μg?ml-1
(2)石墨炉法
mDL=3Sb/Sm
Sb:标准偏差
Sc( Sm),待测元素的灵敏度, 即工作曲线的斜率 。
3.测定条件的选择
(1) 分析线
一般选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测量高浓度时,
也可选次灵敏线
(2) 通带(调节狭缝宽度)
无邻近干扰线(如测碱及碱土金属)时,选较大的通带
,反之(如测过渡及稀土金属),宜选较小通带。
(3) 空心阴极灯电流
在保证有稳定和足够的辐射光通量的情况下, 尽量选较
低的电流 。
(4) 火焰
依据不同试样元素选择不同火焰类型 。
(5) 观测高度
调节观测高度 ( 燃烧器高度 ), 可使元素通过自由原子
浓度最大的火焰区, 灵敏度高, 观测稳定性好 。
三,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 在同样测量条件
下, 测定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的吸光度, 制作
吸光度与浓度关系的标准曲线, 从标准曲线上
查出待测元素的含量 。
2.标准加入法
取若干份体积相同的试液 ( cX), 依次按比例加入不
同量的待测物的标准溶液 ( cO), 定容后浓度依次为:
cX, cX +cO, cX +2cO, cX +3cO, cX +4 cO ……
分别测得吸光度为:
AX,A1,A2,A3,A4…… 。
以 A对浓度 c 做图得一
直线, 图中 cX点即待测溶
液浓度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小结:
仪器设计限制:
?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
?消除或减小背景干扰
?实现连续分析
原理限制:
原子吸收的灵敏度从理论上不高,
A=logI0/I 当 I0=100; I=99 ( 1%吸收)
A=0.0044 (特征浓度或特征量)
发展了原子荧光法
AAS
H P L C p u m p
P u m p
Co i l
S e p a r a t o r
H P L C Co l u m n
V a l v e
W a s t e
H Cl
N a BH 4
Ar
S a m p l e
Re c o r d e r
M o b i l e
p h a s e
A
s
(III)
D
M
A
A
s
B
A
s
(V
)
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