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问诊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问诊的注意事项 A.安静环境 B.关爱病人 C.用医学术语 D.重视主诉 E.危重病人,抢救为先 2.下列哪项疾病与既往史无关 A.消渴病 B.感冒 C.肺痨 D.黄疸 E.中风 3.下列哪项不属于问个人生活史的内容 A.生活经历 B.饮食起居 C.精神情志 D.起病情况 E.婚姻生育 4.与情志因素关系最密切的是哪项 A.肝病 B.肾病 C.感冒 D.疟疾 E.矽肺 5.下列哪项不属于但热不寒 A.潮热 B.微热 C.寒热往来 D.壮热 E.不规则热 6.壮热的病机是下列哪项 A.阴虚阳亢 B.阳虚阴盛 C.虚阳外越 D.湿遏热伏 E.里热亢盛 7.病人午后发热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属于哪项发热 A.日哺潮热 B.湿温潮热 C.阴虚潮热 D.微热 E.气虚发热 8.阴虚则热可见下列哪项发热 A.骨蒸劳热 B.恶寒发热 C.寒热往来 D.壮热持续 E.长期低热 9.下列哪项属于太阳中风证汗出的病机 A.阴不敛阳 B.阳热升散 C.风性开泄 D.阳虚不固 E.热迫津泄 10.手足心汗出,多与下列哪项有关 A.脾 B.肺 C.心 D.肝 E.肾 11.巅顶痛者,属哪经病变 A.少阳经 B.太阳经 C.阳明经 D.厥阴经 E.太阴经 12.因精血不足所致的疼痛是哪项 A.掣痛 B.绞痛 C.胀痛 D.隐痛 E.重痛 13.下列哪项是着痹疼痛的特点 A.剧烈冷痛 B.红肿热痛 C.隐隐作痛 D.走窜攻痛 E.酸痛沉着 14.胸闷心痛如刺,多属下列哪项 A.肺阴虚 B.心血瘀阻 C.痰热阻肺 D.心气不足 E.风寒束肺 15.致惊悸、怔忡,浮肿,畏寒,喘促 的病机是下列哪项 A.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B.心脉闭阻,血行不畅 C.心阳亏虚,鼓动无力 D.心血不足,神失所养 E.心阴亏虚,虚火内扰 16.雀盲是指下列哪项 A.视物模糊 B.夜间视力减退 C.白昼视力减退 D.视物旋转 E.视力丧失 17.在热病中,下列哪项易致高热昏睡 A.心脾两虚 B.湿热困脾 C.热入心包 D.肝火上炎 E.阴虚阳亢 18.下列哪项属于亡阳之汗 A.大汗淋漓,汗稀而凉 B.汗出如油,热而沾手 C.高热大汗 D.恶寒战傈,而后汗出 E.日间汗出,活动更甚 19.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多属下列哪项所致 A.瘀血证 B.寒湿证 C.阴虚证 D.水逆证 E.湿热证 20.“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下列哪项 A.心肾不交 B.食积内停 C.心脾两虚 D.肝胃不和 E.胆郁痰扰 21.肝胆火旺可见下列哪种口味异常 A.口酸 B.口甜 C.口苦 D.口涩 E.口淡 22.“除中”的病机是下列哪项 A.脾胃虚弱 B.中气下陷 C.胃阴不足 D.脾胃之气衰败 E.脾肾阳虚 23.便秘的原因,应除外下列哪项 A.热结 B.阳虚 C.寒凝 D.湿热 E.血虚 24.肝脾不调证可出现下列哪项表现 A.里急后重 B.肛门灼热 C.溏结不调 D.完谷不化 E.脓血便 25.肾阳虚证可出现下列哪项表现 A.溏结不调 B.排便不爽 C.肛门气坠 D.泻下黄糜 E.完谷不化 26.除下列哪项外,均是导致遗精的原因 A.心肾不交 B.肾气亏虚 C.肝郁气结 D.心脾两虚 E.湿热下注 27.下列哪项是引起四肢麻木,屈伸不利,舌淡脉虚的病机 A.血虚失养 B.热极生风 C.痰湿阻络 D.瘀血内阻 E.阳虚失煦 28.不属于排尿感异常的症状是哪项 A.小便涩痛 B.余沥不尽 C.小便失禁 D.小便灼热 E.小便清长 29.下列哪项不是肾气亏虚所致 A.小便失禁 B.小便清长 C.遗尿 D.小便涩痛 E.余沥不尽 【A2型题】 30.与所从事工作有关的疾病是 A.中风 B.水痘 C.瘿瘤 D.胸痹 E.矽肺 31.与所居住地或籍贯有关的疾病是 A.瘿瘤 B.麻疹 C.痹证 D.汞中毒 E.头晕 32.不属于问现病史内容的是 A.起病情况 B.病变过程 C.诊治经过 D.生活经历 E.现在症状 33.询问家族史其临床意义是 A.判断病位 B.指导治疗 C.排除遗传病 D.分析病因 E.判断预后 34.总结前人经验,写成《十问歌》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扁鹊 C.张仲景 D.张景岳 E.李杲 35.病人自觉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者,称为 A.恶寒 B.寒战 C.恶风 D.畏寒 E.寒厥 36.疾病初期,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 A.外感表证 B.疟疾 C.阴虚证 D.半表半里 E.寒湿证 37.阴虚潮热的特点是 A.高热不退 B.午后低热 C.身热不扬 D.日晡热盛 E.夏季微热 38.日晡是指 A.9-11时 B.11-13时 C.13-15时 D.15-17时 E.17-19时 39.往来寒热,发有定时,属 A.疟疾 B.少阳病 c.阳明病 D.伤寒 E.湿温 40.气虚患者,临床常见 A.盗汗 B.绝汗 C.自汗 D.战汗 E.黄汗 41.手足心汗出,少气懒言,乏力,纳差,便溏,属于 A.阳明热盛 B.脾胃气虚 C.脾胃阴虚 D.脾胃湿热 E.寒湿困脾 42.若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者,多属 A.脾阳虚 B.心气虚 C.肺阴虚 D.肾虚 E.肝血虚 43.肝气犯胃所致胃脘疼痛的特点是 A.胃脘刺痛 B.隐隐作痛 C.胀满疼痛 D.冷痛喜暖 E.灼热作痛 44.突发耳鸣,耳鸣声大,按之鸣声不减者,多属 A.肝肾阴虚 B.肾精不足 C.气虚下陷 D.肝胆火盛 E.气血亏虚 45 目眩是指 A.视力下降 B.视力丧失 C.视物旋转 D.双目干涩 E.双目畏光 46.患者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属 A.胃火炽盛 B.脾胃虚弱 C.寒湿困脾 D.肝脾不调 E.胃阴不足 47.便秘,面白无华,气短神疲,舌淡脉虚,属 A.气血不足 B.阴寒内结 C.津液亏少 D.阳明腑实 E.肠道气滞 48.大肠湿热证不出现 A.泻下黄糜 B.里急后重 C.完谷不化 D.脓血便 E.肛门灼热 49.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属于 A.膀胱虚寒 B.膀胱湿热 C.肾气不足 D.肾阴不足 E.肾阳亏虚 50.月经后期的原因,多是 A.血热与血虚 B.气虚与寒凝 C.血虚与血瘀 D.阴虚与血瘀 E.血热与气虚 51.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属 A.肝经郁热 B.脾肾阳虚 C.湿热下注 D.冲任亏虚 E.肾阴不足 【B型题】 A.发热重恶寒轻 B.恶寒重发热轻 C.发热轻而恶风 D.壮热汗出 E.寒热往来 52.外感风热表证的寒热特点是 53.外感风寒表证的寒热特点是 54.太阳中风证的寒热特点是 A.日间汗出,活动更甚 B.入睡汗出,醒后汗止 C.热汗不止 D.战傈汗出 E.大汗淋漓,汗稀而凉 55.战汗是指 56.绝汗是指 57.自汗是指 A.食欲减退 B.多食易饥 C.饥不欲食 D.偏嗜异物 E.厌食 58.虫病多致 59.脾胃虚弱多致 60.胃阴不足多致 A.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兼情志抑郁,胸胁胀满 B.大便溏泻,兼纳差腹胀 C.里急后重,下利脓血 D.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E.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兼嗳气酸腐,脘腹胀闷 61.食滞胃脘的大便特点是 62.肝郁乘脾的大便特点是 63.肾阳虚衰的大便特点是 A.经色淡红,质稀,量多 B.经色深红,质稠,量多 C.经色紫红,有块,量少 D.经色正红,不稀不稠 E.经色紫黑,有块 64.血热内盛可致月经 65.气血亏虚可致月经 【X型题】 66.下列哪些症状常与壮热并见 A.面赤 B.烦渴饮冷 C.脉洪大 D.大汗 E.头身困重 67.寒热往来可见于 A.疟疾 B.胃热证 C.少阳病 D.外感表证 E.阳明腑实证 68.外感与内伤头痛的鉴别点是 A.发病快慢 B.病程长短 C.疼痛轻重 D.有无寒热表现 E.疼痛有无休止 69.下列哪些原因可导致头晕 A.肝郁气滞 B.肝阳上亢 C.痰湿内阻 D.肝火上炎 E.气血亏虚 70.耳鸣虚实的鉴别要点是 A.发作之暴渐 B.鸣声之大小 C.发作是否有休止 D.听力是否有减退 E.按之是否减轻 71.哪些证候可导致渴不多饮 A.痰饮内停 B.营分证 C.实热证 D.阴虚证 E.湿热证 72.肾阳虚可导致 A.排便不爽 B.完谷不化 C.里急后重 D.溏结不调 E.五更泄 73.健康成人正常排尿的标准是 A.日间排尿3~5次 B.夜间0~1次 C.昼夜总尿量约500~1000ml D.昼夜总尿量2000ml以上 E.昼夜总尿量约1000~1800ml 74.瘀血常可导致妇女 A.月经先期 B.月经后期 C.痛经 D.月经过多 E.闭经 75.产后发热多因 A.血瘀 B.痰浊上逆 C.外感邪气 D.阴血亏虚 E.热毒内侵 二、名词解释 1.恶寒发热 2.寒热往来 3.自汗 4.盗汗 5.潮热 6.战汗 7.饥不欲食 8.消谷善饥 9.五更泄 10.麻木 11.心悸 12.除中 三、填空题 1.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 、 、 、 、 、 等方面。 2.寒热的类型包括 、 、 、 。 3.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称为 ,常见于 或 。 4.产生疼痛的机理是 , 。 5.痛如针刺之状,称为 ,常见于 。 6.嗜睡多见于 、 、 。 7.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 多见 于 、 所致。 8.尿量和尿次受 、 、 、 等因素的影响。 9.大便时干时稀,多属 , 。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 。 10.发热不高,一般不超过38℃,或体温正常仅自觉发热者,称为 。 临床常见 、 、 三种情况。 11.疼痛且有胀的感觉,称为 , 多因 所致。 12.心悸,伴面白唇淡,头晕气短,多属 、 。 13.一般而言,上腹部胀,多属 病变;小腹部胀,多属 病变;胁下部胀,多属 病变。 14.月经先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者,属 。月经后期而经色紫暗,有块,量少者,属 。 15.小儿问诊,多从 、 、 , 四方面询问。 四、简答题 1.简述问诊的主要内容。 2.问现病史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3.询问家族史对于诊断哪些疾病有意义? 4.何谓但寒不热?临床常见哪两种类型? 5.何谓壮热?临床常见病机是什么? 6.产生头汗的病因病机有哪几种? 7.简述产生疼痛的病机。 8.简述头痛与诸经的关系。 9.何谓隐痛?其特点及病机是什么? 10.惊悸与怔忡有何关系? 11.什么是疲乏?常见的病机是什么? 12.什么是刺痛?常见的病机是什么? 13.如何鉴别耳鸣之虚实? 14.何谓目眩?目眩是怎样形成的? 15.哪些原因可引起耳鸣? 16.何谓嗜睡?临床常见的病机是什么? 17.表证如何辨汗?临床意义是什么? 18.口渴欲饮常见于哪些病证? 19.哪些原因可引起食欲减退?各有何特点? 20.何谓脘痞?常见的病机是什么? 21.肝郁乘脾可导致哪些大便异常? 22.简述口苦的病因病机。 23.哪些原因可引起尿量减少? 24.如何鉴别遗尿与小便失禁? 25.何谓闭经?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26.何谓痛经?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27.何谓病理性带下?临床常见那几种?其病机是什么? 28.如何鉴别远血与近血? 29.应从哪几方面对小儿问诊? 30.何谓里急后重?其病机是什么? 五、论述题 1.问诊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2.问主诉有何意义?询问时应注意什么? 3.问现病史应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4.何谓恶寒发热?其临床分哪三种类型? 5.何谓潮热?临床常见哪几种类型?各型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6.何谓寒热往来?临床常见哪两型?各型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7.如何从汗出有无辨表证的性质? 8.何谓战汗?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9.试述疼痛的病因病机。 10.头晕的病因病机有哪些? 11.心悸、惊悸、怔忡之间的关系怎样? 12.怎样鉴别实热与虚脱所致之大汗? 13.如何鉴别外感与内伤头痛? 14.试述麻木的病因病机? 15.何谓“目眩”?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16.何谓“失眠”?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17.何谓“嗜睡”?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18.试述口渴多饮的病因病机? 19.渴不多饮临床与哪些病理改变有关? 20.如何诊断厌食证? 21.何谓“癃闭”?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22.如何鉴别饥不欲食与消谷善饥? 23.试述引起便秘的病因病机。 24.何谓“泄泻”?常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25.试述因湿热引起的大便异常改变。 26.试述因肾虚引起的小便异常改变。 27.经期异常临床常见哪几种情况?其病机是什么? 28.试比较痛经与闭经。 29.试述因瘀血所致的月经异常。 30.试述易使小儿致病的常见病因。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 【A1型题】 1.C 2.B 3.D 4.A 5.C 6.E 7.B 8.A 9.C 10.A 11.D 12.D 13.E 14.B 15.A 16.B 17.C 18.A 19.A 20.B 21.C 22.D 23.D 24.C 25.E 26.C 27.A 28.E 29.D 【A2型题】 30.E 31.A 32.D 33.C 34.D 35.D 36.A 37.B 38.D 39.A 40.C 41.B 42.D 43.C 44.D 45.C 46.E 46.A 47.C 48.B 49.C 50.B 51.B 【B型题】 52.A 53.B 54.C 55.D 56.E 57.A 58.D 59.A 60.C 61.E 62.A 63.D 64.B 65.A 【X型题】 66.ABCD 67.AC 68.ABCDE 69.BCDE 70.ABCE 71.ABDE 72.BE 73.ABE 74.BCDE 75.CDE 二、名词解释 1.恶寒发热: 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病机为外邪袭表,正邪相争,多主外感表证。 2.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病机为邪正相争。属半表半里证。 3.自汗:指病人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称为自汗。常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见于气虚、阳虚证。 4.盗汗:指病人熟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常伴潮热、颧红等症,见于阴虚内热。 5.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称为潮热。多因阳明腑实、湿热、阴虚所致。 6.战汗:指病势深重阶段,先见寒战不能自已,持续一段时间,而后大汗出,称为战汗。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7.饥不欲食:指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8.消谷善饥:指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称为多食易饥,或称消谷善饥。多为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9.五更泄:指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即安,兼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为脾肾阳虚,寒湿积滞所致。 10.麻木:患者肌肤感、知觉减退,甚至消失,谓之麻木或不仁。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痹阻经络,使经络、肌肤失于营养所致。 11.心悸:指患者经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多由心神不宁或心脏病变所致。 12.除中:指久病、重病患者本不能食,而突然暴食。多属脾胃之气将绝。 三、填空题 1.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既往病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2.恶寒发热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3.绝汗 亡阴证 亡阳证 4.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5.刺痛 瘀血证 6.痰湿内盛 中气不足 阳气衰微 7.里急后重 湿热内阻 肠道气滞 8.饮水 温度 出汗 年龄 9.肝郁脾虚 肝脾不调 脾胃虚弱 10.微热 气虚发热 温病后期发热 小儿夏季热 11.胀痛 气滞 12.气血亏虚 心神失养 13.脾胃 膀胱 肝胆 14.气虚 血瘀 15.出生前后情况 预防接种 传染病史 问发病原因 四、简答题 1.包括:①问一般情况;②问主诉;③问现病史;④问既往病史;⑤问个人生活史;⑥问家族史;⑦问现在症。 2.①起病情况:包括起病环境、时间新久、起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②病变过程:指从起病到就诊时病情的主要变化。包括某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及程度?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变化有无规律等。③诊治经过:病中作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怎样?何医院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所用药物、剂量、疗程、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以及详问现在症状。 3.由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如癫狂、痫病等,常与血缘有关。有些传染性疾病,如肺痨等,与生活接触有关。因而询问其家族病史,对诊断现患疾病有重要的诊断学意义。 4.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常见:①新病恶寒。多为感受寒邪较重,阳气郁遏、肌表失于温煦。病人突然恶寒,四肢不温,或腹部冷痛,脉沉实有力,为里实寒证。②久病畏寒。多因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病人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可缓,舌淡嫩,脉沉迟无力等,为里虚寒证。 5.病人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称为壮热。常兼面赤,汗多,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热盛症状,见于里实热证。多因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炽盛,充斥内外所致。 6.头部或头颈部汗出较多者,谓之头汗。多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逼津上越;进食辛辣、热汤、饮酒时而见头汗,乃阳气旺盛,阳热炎上所致。 7.疼痛的机理有二:一是“不通则痛”属因实而致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或食滞、虫积等,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二是“不荣则痛”属因虚而致痛,多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所致。 8.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后枕痛连项者,属太阳经;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巅顶痛者,属厥阴经等。 9.指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一般多由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机体失却充养、温煦而致。 10.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惊悸。心慌不已,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者,谓之怔忡。惊悸、怔忡均属心悸,但怔忡较心慌、惊悸严重。其形成机理较多,如气血亏虚,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内扰心神;心阳气虚,鼓搏乏力;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心脉痹阻,血行不畅等。 11.指精神困倦,肢体懈怠无力,谓之疲乏。病机多因机体组织失养或气机阻滞。如疲乏兼纳差、便溏,多属脾虚湿困;兼少气懒言、头晕自汗、心悸,多属气血亏虚;兼少气懒言、口渴心烦、身热汗出、尿赤,多属暑热伤气。 12.指疼痛如针刺之状。其特点是疼痛范围小,多固定不移,按之痛甚或拒按。因瘀血所致。 13.突发耳鸣,声大如潮,按之鸣声不减者,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渐发耳鸣,声小如蝉,按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属虚证,常见于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或肾精亏虚,髓海不充,或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所致。 14.两眼发黑,眼冒金花,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感,谓之目眩。目眩实证,多为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所致。目眩虚证,多因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窍失养所致。 15.自觉耳中鸣响,妨碍听觉,称为耳鸣。可见于单侧或双侧,可持续或阵发。 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或肾精亏虚,髓海不充,或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所致。 16.指神疲困倦,睡意很浓,不论昼夜,经常不自主地入睡,或称多寐、多眠。嗜睡总的病机为阳虚阴盛。多见于痰湿内盛、中气不足、阳气衰微等所致。 17.①表证有汗:若兼发热恶风,脉浮缓等症,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若兼发热重,恶寒轻,咽痛,脉浮数等症,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 ②表证无汗:常兼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脉浮紧等症,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风寒表实证。 18.口渴欲饮,是体内津液损伤的表现,多属燥证、热证。如口干微渴,兼发热恶风,咽喉肿痛者,多为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大渴喜冷饮,兼有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多属热入阳明气分,津液大伤;口渴多饮,小便量多,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口渴喜冷饮,兼潮热,盗汗,属阴虚火旺,津液灼伤所致。 19.食欲减退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现象。若新病是脾胃初伤,胃气尚旺故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久病兼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虚者,多属脾胃虚弱,胃气大伤;食少纳呆,伴有头身困重,脘闷腹胀,舌苔厚腻者,多由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胃运化失司所致。 20.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谓之脘痞,或称脘胀。脘痞是脾胃病变的反映,如脘痞,嗳腐吞酸者,多为饮食伤胃;脘痞,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虚弱。 21.肝郁乘脾可导致痛泻、大便溏结不调、排便不爽。 22.自觉口中有苦味。属火热之证。多见于肝胆火旺,胆气上逆。 23.尿量尿次明显少于常人。多由热盛、汗下吐泻伤津,致化源不足;或因肺脾肾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24.小便失禁:指在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称为小便失禁。多属肾气不足,膀胱失约,不能制约水液所致。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属肾气不足,膀胱虚衰,失于固摄。 25.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超过三个月以上而未受孕者,称闭经。多因气虚血亏,血海空虚;或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胞脉不通而致。 26.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不能忍受,称为痛经,或称经行腹痛。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小腹冷痛,遇温则减轻者,多属寒凝或阳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胞脉失养所致。 27.带下过多,淋漓不断,或有色、质的改变,或有臭味,即为病理性带下。临床多见:①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属寒湿,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②黄带:带下色黄,质粘臭秽,属湿热,多属湿热下注所致。③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多属肝经郁热,或因湿热下注而成。 28.先便后血,便血紫暗,则为远血;先血后便,便血鲜红,则为近血。 29.①出生前后情况:应着重询问妊娠期及产育期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何疾病,曾服何药,分娩时是否难产、早产等,以了解小儿的先天情况。②预防接种、传染病史:应重点询问预防接种情况,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以及家族遗传病史。③问发病原因:易导致小儿患病的原因,常见有六淫、饮食、惊吓等。 30.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为痢疾主症之一。 五、论述题 1.问诊在诊法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了解病情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对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正确辨证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此外,通过问诊还可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进行开导。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急需解决的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因此,主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询问主诉时应注意:一是要在众多症状中,抓住其中1-3个主要症状,作为主诉;二是以主诉为中心进一步询问其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不能笼统、含糊,并询问有关兼症和病史,再结合其它三诊的资料,作出正确诊断。 3.①起病情况:包括起病时的环境、时间的新久、起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②病变过程:指从起病到就诊时病情的主要变化。包括某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及程度如何?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变化有无规律等,一般可按疾病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询问。③诊治经过:疾病过程中作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怎样?何医院作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所用药物、剂量、疗程、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④问现在症状:即对“十问”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询问。 4.恶寒发热是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诊断外感表证的重要依据。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恶寒重发热轻:兼无汗、身痛、脉浮紧者,为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②发热重恶寒轻:兼口渴、面红等症者,为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③发热轻而恶风:兼自汗,脉浮缓者,是风袭表虚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5.潮热是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称为潮热。临床常见三种类型:①日晡潮热:常于申时即日晡(下午3~5时)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加甚。特点为热势较高,兼见口渴冷饮,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等症,属阳明腑实证。②湿温潮热:病人午后发热明显,特点是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常兼头身困重等症,属湿温潮热。?③阴虚潮热:又称“骨蒸潮热”,病人午后及夜间发热,特点是五心烦热,骨蒸发热,常兼盗汗,颧红,舌红少津等症,属虚热证。 6.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即热时自热而不寒,寒时自寒而不热,又称往来寒热。是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属半表半里证,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①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即指病人时冷时热,一日数发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②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即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常见于疟疾。其病机是疟邪侵入人体,伏藏于半表半里。 7.对外感病人,询问汗的有无,是判断感受外邪的性质和卫气盛衰的重要依据。临床上常见以下两种情况: ①表证有汗:若兼发热恶风,脉浮缓等症,多属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若兼发热重,恶寒轻,咽痛,脉浮数等症,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 ②表证无汗:若兼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脉浮紧等症,多属外感寒邪所致的风寒表实证。 8.在病势深重阶段,先见寒战不能自已,持续一段时间,而后大汗出,称为战汗。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应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之佳象;若汗出而身热不减,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之危候。 9.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机体各个部位都可发生疼痛。其机理有二:一是“不通则痛”属因实而致痛,多因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或食滞、虫积等,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二是“不荣则痛”属因虚而致痛,多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所致。 10.头晕是患者自觉头脑有晕旋之感,轻者闭目即止,重则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若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者,多为肝火上炎;头晕胀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每因恼怒而加剧者,多为肝阳上亢;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脉细,每因劳累而加重者,多为气血亏虚,营血不能上荣,清阳不升;头晕且重,如物裹缠,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者,多为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若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属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11.心悸是患者经常自觉心跳加快、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多由心神不宁或心脏病变所致。由于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惊悸,常因目见异物,遇险临危致心神浮动,心气不定所引起,多时发时止,全身情况较好。心慌不已,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者,谓之怔忡。怔忡较心慌、惊悸严重,多因情志过激,劳累过度所致,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惊悸、怔忡均属心悸,其形成多见气血亏虚,心神失养;阴虚火旺,内扰心神;心阳气虚,鼓搏乏力;脾肾阳虚,水气凌心;心脉痹阻,血行不畅。 12.实热证:表现为蒸蒸发热,汗出不已,伴发热、口渴等症,多为外邪入里化热,或因其它原因导致里热炽盛,阳气过亢,迫使津液外出所致。 虚脱:表现为在疾病的危重阶段,突见大汗不止。如病势危重,伴高热烦渴,脉细数疾,而见汗出如油,热而粘手者,为亡阴之汗;若伴身凉肢厥,脉微欲绝,而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者,属亡阳之汗。 13.外感头痛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常见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内伤头痛的特点是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常见气虚、血虚、肾虚等证。 14.患者肌肤感、知觉减退,甚至消失,谓之麻木或不仁。多因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痹阻经络,使经络、肌肤失于营养所致。 15.目眩是指两眼发黑,眼冒金花,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感,谓之目眩。实证多为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所致。虚证多因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窍失养所致。 16.失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眠不深时易惊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证候,又称不寐或不得眠。失眠有虚实之分,虚证多为阴虚火旺、心脾血虚、心胆气虚所致;实证多为心火、肝火、痰热、食积、瘀血等致心神不宁所致?。 17.嗜睡是指神疲困倦,睡意很浓,不论昼夜,经常不自主地入睡,或称多寐、多眠。嗜睡总的病机为阳虚阴盛。多见于痰湿内盛、中气不足、阳气衰微等证。若大病后神疲而嗜睡,是正气渐复的反映。 18.口渴多饮是指口渴而饮水较多,是体内津液损伤的基本表现,多属燥证、热证。如口干微渴,兼发热恶风,咽喉肿痛者,多为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大渴喜冷饮,兼有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多属热入阳明气分,津液大伤;口渴多饮,小便量多,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口渴喜冷饮,兼潮热,盗汗,属阴虚火旺,津液灼伤所致。 19.渴不多饮是指口虽渴但饮水不多。病机复杂,多见于阴虚、湿热、痰饮、瘀血及热入营分等证。阴虚内热,伤津不重,故渴不多饮;湿热、痰饮、瘀血内停,阻遏气机,气不化津,津不上呈故渴不多饮;热入营分,蒸腾营阴上承,故虽渴而不多饮。 20.厌食----是指厌恶食物,或恶闻食气,称为厌食或恶食。常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多属饮食不节,食滞胃腑,腐熟功能失常,多见于食积;厌食油腻,兼胸闷呕恶,脘腹胀满者,多属脾胃湿热;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者,多为肝胆湿热。孕妇若有厌食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一般属生理现象。 21.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癃闭。因肾阳不足,阳不化水,或由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所致者,多属虚证;若因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而成者,多属实证。 22.消谷善饥----是指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又称为多食易饥,多为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若消谷善饥,形体反见消瘦,伴口渴多饮,小便多,多见于消渴病;兼颈前肿块,心悸多汗者,属瘿病;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是指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虚火内扰则易于饥饿,阴虚胃弱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不欲食。 23.大便秘结不通,或蹲厕时间延长,或欲便而艰涩不畅,便次减少,谓之便秘,或称大便难。多由肠道热结,或阴血内耗,或津液亏少,使肠道燥化太过、肠失濡润而传导异常所致;也可见于气虚传送无力或阳虚寒凝,腑气不通而便秘。便秘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邪滞肠道,腑气不通;虚证多为气血阴阳不足,肠失濡润或推动乏力。 24.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便稀如水样,称为“泄泻”。多因内伤饮食,或感受外邪,或机体阳气不足,或情志失调等,致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大肠燥化不及与传导亢进所致。一般新病泻急者,多属实证,久病泄缓者,多属虚证。 25.因湿热引起的大便异常改变有:①泄泻:泻下黄褐稀水,肛门灼热,腹痛,舌红苔黄腻;②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多因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下迫直肠所致,见于热泻或湿热痢。③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称为“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26.因肾虚引起的小便异常改变有:①尿量增多:若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者,属虚寒证。②小便频数: 若量多色清,夜间尤甚,多因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③小便失禁:多属肾气不足,膀胱失约,不能制约水液所致。④遗尿:多属肾气不足,膀胱虚衰,失于固摄。 27.月经先期:若月经周期提前八、九天以上,并连续提前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先期。多因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或因肝郁血热、阳热炽盛、阴虚火旺,热扰冲任所致。 月经后期:若月经周期经常错后八、九天以上,并连续延后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后期。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营血亏损,血源不足,使 血海不能按时满蓄。实证多因气滞血瘀,冲任不畅,或因寒凝血瘀,冲任受阻 而致。经期错乱:月经或前或后,差错在8~9天以上,并连续错前或错后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经期错乱,或称月经先后不定期。多因肝郁气滞,或脾肾虚损,或瘀血阻滞,以致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所致。 28.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不能忍受,称为痛经。闭经----是女子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超过三个月以上而未受孕者,称闭经。 两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但其病因都可由气虚血亏,血海空虚;或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胞脉不通而致。 29.因瘀血所致的月经异常可见月经后期,经期错乱,月经过多,崩漏,月经过少,闭经,痛经以及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 30.易导致小儿患病的原因,常见有六淫、饮食、惊吓等。小儿脏腑娇嫩,抵抗力弱,调节功能低下,易受气候及环境影响,感受六淫之邪而导致外感病,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咽痛等症;小儿脾胃薄弱,消化力差,极易伤食,出现呕吐、泄泻等症;婴幼儿脑神经发育不完善,易受惊吓,而见哭闹、惊叫等。 (尹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