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治燥剂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
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
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概念
外燥
燥证
内燥
适应范围
温燥
凉燥
上燥
中燥
下燥
1.分清外燥和内燥,温燥和凉燥。
2.注意外燥和内燥以及上燥、中燥、下

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用注意事项
分类 轻宣外燥
滋阴润燥
第一节 轻宣外燥
杏苏散 录自, 温病条辨,
方解 苏叶( 15g) 解肌发表,开宣肺气君
杏仁( 15g) 宣肺止咳
前胡( 15g) 疏风降气,止咳化痰臣
桔梗( 10g)
枳壳( 10g)
理气,一升一降,助
君药苏叶、杏仁宣利
肺气
半夏( 15g)
理气祛湿化痰佐橘皮( 10g)
茯苓( 15g)

调和药性,合桔梗
清利咽喉甘草( 5g)
生姜( 3片)
大枣( 4枚)

使 调和营卫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功用
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
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
白,脉弦。
功用
杏苏散 录自, 温病条辨,
桑杏汤, 温病条辨,
方解
桑叶一钱( 5g) 轻宣燥热君
杏仁一钱五分( 8g) 宣利肺气,润肺止咳
豆豉一钱( 5g) 解表,助桑叶之功
臣贝母一钱( 5g)
沙参二钱( 10g)
清热润肺化痰
栀皮一钱( 5g) 清泄肺热佐
梨皮一钱( 5g)
润肺止咳生津
清热润燥化痰
轻宣温燥功用
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
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
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
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
主治
杏苏散 录自, 温病条辨,
桑杏汤, 温病条辨,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温燥伤肺证。头痛身热,干咳
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
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
苔,脉虚大而数。
主治
桑叶三钱( 15g) 轻宣肺中燥热君
石膏二钱五分( 13g) 清肺热臣
麦冬一钱二分( 6g) 润肺燥
人参七分( 3g) 补肺气
方解

杏仁七分( 3g)
枇杷叶一片( 3g)

利肺气
使甘草一钱( 5g) 调和药性
清燥润肺功用

麻仁一钱( 5g)
养阴润燥
阿胶八分( 4g)
第二节 滋阴润燥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篇,,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
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原书
主治
肺胃阴虚,气机上逆病机
滋养肺胃,降逆下气治法
麦冬七升( 70g)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君
人参三两( 10g)
益胃气,养胃阴,
补土生金

粳米三合( 10g)
大枣十二枚 (4枚 )
半夏一升( 10g) 降逆化痰。与大量麦冬
配伍 (1:7),则燥性减
而降逆之性存,麦冬得
半夏则滋而不腻

甘草二两( 6g) 使 调和药性
方解
润肺益胃,降逆下气功用
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
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
数。
主治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
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
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
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
数无力或细数。
主治
生地二钱( 10g) 养 肾 阴,清 虚 热

玄参钱半( 8g) 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麦冬一钱二分( 8g) 养肺阴,清 虚 热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感触而发病机
方解
丹皮八分( 4g)
佐白芍八分( 4g) 养血益阴
贝母八分( 4g)
薄荷五分( 3g)
使生甘草五分( 3g) 泻火解毒,调和药性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功用
清热凉血消肿
润肺化痰,清热散结
疏表利咽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玉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消渴。口常干渴,饮水不解,
小便数多,困倦气短,脉虚细
无力。
主治
气阴两虚 (元气不足,肾阴亏虚 )病机
黄芪五钱( 25g)

山药一两( 50g)
补脾益气
知母六钱( 30g)
天花粉三钱 (15g)
葛根钱半( 8g)

鸡内金二钱 (10g)
补脾益气,滋肾固精
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五味子三钱 (15g)

升阳生津,助脾气上
升,散精达肺
助脾运化
敛阴生津,益肾涩精


益气滋阴,补肾固精功用
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玉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增液汤, 温病条辨,
玄参一两( 30g) 养阴生津君
麦冬八钱( 24g) 增液润燥臣
生地八钱( 24g) 养阴润燥
增液润燥 (助水行舟 )功用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
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主治
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