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7月 25日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两大学派,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理论
都是从 重商主义 分离出来
自由贸易理论属于主流经济学的贸易理论
2009年 7月 25日第一节 重商主义理论 ( mercantilism)
一,产生的背景
15世纪以后,西欧封建经济瓦解,兴起拜金主义思潮,认为货币是财富的代表,
是国家富强的象征
15世纪 --17世纪上半叶
2009年 7月 25日二、实质
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
重商主义学说实质上是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2009年 7月 25日三、两个阶段
1、早期:货币差额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 Williarm Stafford,1554— 1612年)
2、晚期: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Thomas
Mum,157l一 1641年 )。
2009年 7月 25日四、政策主张:
货币政策:禁止货币输出
对外贸易:奖出限入
实施保护关税
发展本国工业
2009年 7月 25日五、评价
1、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2、政策主张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3、在理论上不成熟:
错误的理论基础:财富观
理论分析局限于流通领域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4、其贸易活动是零和游戏( zero-sum
game)
2009年 7月 25日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主张自由贸易政策,
反对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在历史上多为经济强盛国家所采用。
2009年 7月 25日一、绝对成本论亚当 ·斯密 (Adam Smith,1723— 1790年 )
英国经济学家
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
英国 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2009年 7月 25日
(一)主要观点(重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 absolute
advantage ) 或绝对成本 ( absolute
cost)
主张各国生产并输出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009年 7月 25日
( 二 ) 进 — 步说明
分工前
英国生产毛呢有绝对优势,葡萄牙生产酒有绝对优势,两国国际交换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毛呢产量(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人 /
年)
英国 1 120 1 70
葡萄牙
1 80 1 110
2009年 7月 25日分工后各自优势商品的产量:
国家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毛呢产量(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英国
2.7 190
葡萄牙
2.375 190
2009年 7月 25日
假定两国间毛呢与葡萄酒交换比例为 1:
1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 毛呢产量 (单位 )
英国 1 1.7
葡萄牙 1.375 1
两国产量与消费都增加,两国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009年 7月 25日
( 三 ) 结论:主张 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外贸,倡导自由放任
(四)简评
1、科学性
研究领域的扩展:从流通转到生产
历史进步作用:用自由贸易思想取代重商主义的管制贸易思想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9年 7月 25日
2、非科学性
交换引起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
不能回答下述的难题,
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绝对优势,
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009年 7月 25日二,比较优势说 (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一 1823)
英国经济学家英国 工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2009年 7月 25日
(一)假定前提
只考虑两个国家与两种商品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规模报酬不变
无运输费用与关税壁垒
生产要素在国内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
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只有易货贸易
不存在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2009年 7月 25日
(二)主要内容:
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劣势,两国也可进行互利贸易。
一国专门生产、出口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进口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2009年 7月 25日国家 单位酒产量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单位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分工前英国 1 120 1 100
葡萄牙 1 80 1 90
合计 2 200 2 190
( 三 ) 进一步说明分工前葡萄牙两种产品都是比较优势,英国两种产品都是比较劣势 。 但两国仍可进行国际分工。
2009年 7月 25日国家 单位酒产量所需劳动人数
(人 /
年)
单位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数
(人 /年)
分工后英国 2.2 220
葡萄牙 2.125 170
合计 2,12
5
170 2.2 220
英国生产有比较优势的毛呢,葡萄牙生产有比较优势的酒
2009年 7月 25日假定两国间毛呢与葡萄酒交换比例为 1,1
国家 单位酒产量所需劳动人数
(人 /年)
单位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数
(人 /年)
国际交换英国 1 1.2
葡萄牙 1.125 1
两国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009年 7月 25日
(四)评价
1、科学性:
促进了英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使英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
补充了斯密理论的遗憾:绝对劣势国家同样可以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和交换
2009年 7月 25日
2、非科学性
其理论出发点:因为其 作为英国政府的代言人
该理论所揭示的是各国贸易的短期利益所得
目的在于维持当时英国与其殖民地以及一些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
2009年 7月 25日三、相互需求论 (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约翰,穆勒( John Stuart Mill,1806-
1873):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相互需求论。
马歇尔 (A1fred Marshall,1842— 1924
年 ),英国经济学家,利用图形作了进一步分析与说明。
2009年 7月 25日
穆勒承认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交换对各国都有利,但是各国商品交换比例的大小会影响双方在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2009年 7月 25日
1.互惠贸易的范围
英国与德国的比较优势(表中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投入相同)
商品国家毛呢 棉布 两国商品国内交换比例英国德国
10码
10码
15码
20码
10,15
10,20
2009年 7月 25日思考:
按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两国应如何分工?
如果两国间交换比例为毛呢,棉布 =1,1.5,英国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低于该比例呢?
如果两国间的交换比例为毛呢,棉布 = 1,2,德国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高于该比例呢?
国际分工后,两国贸易,毛呢与棉布的交换比例范围到底是多少?
2009年 7月 25日两国间交换比价的范围:
结论,两国交换比价的范围必须 介于英、
德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会使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2
1
5.1
1
棉布毛呢
2009年 7月 25日
2.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决定了双方贸易利得的分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相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
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
2009年 7月 25日
3,相互需求法则:
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大。
2009年 7月 25日四、要素比例说
20世纪 30年代,赫克歇尔( l879—1952)
和俄林 (1899—1979)提出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原理 (The
Heckschor_Ohlin Theorem),或简称赫
--俄原理 (H一 O原理 )。
2009年 7月 25日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
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009年 7月 25日
要素密集型产品分为,
土地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程度: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2009年 7月 25日
(二)假定条件
1,2* 2* 2模型
2、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3、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
4、规模报酬不变
5、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完全自由流动,
但在国家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6、无货物流通的限制
2009年 7月 25日
(三) H-O学说的主要结论
1、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生产同样产品存在价格绝对差。
2、各国的价格绝对差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产生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情况不同
3、各国应出口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互相交换就产生国际贸易。
2009年 7月 25日
赫 — 俄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逻辑框架图要素供给
(要素禀赋差异 )
要素需求
(要素报酬、消费偏好)
要素价格比例差异产品成本比例差异产品成本差异产品价格差异国际分工和贸易
2009年 7月 25日
2009年 7月 25日
(四)各素价格均等化说 (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
国际贸易会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别,
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2009年 7月 25日
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
萨缪尔逊(美国)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
因此该理论又称为赫 —俄 —萨原理
(H—O—S Theorem)
2009年 7月 25日
(五)对 H一 O学说的评价
1、积极方面
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
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2009年 7月 25日
2、严重缺陷
假定条件影响了理论对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
其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
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
2009年 7月 25日五、里昂惕夫 (Leontief)之谜
(一)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验证赫一俄原理。
2009年 7月 25日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对 200
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
2009年 7月 25日
1947年 1951年出口 进口替代出口 进口替代资本
(美元)
255078
0
309133
9
225680
0
230340
0
劳动
(人 /年)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人均年资本量
13991 18184 12977 13726
2009年 7月 25日
1951年的数据分析表明,美国出口商品比其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高出 6%。
验证结果,
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
进口替代商品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赫一俄原理相反。
2009年 7月 25日
(二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非同质论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三倍,按生产效率计算,
美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
.
2009年 7月 25日
2,人力资本的差异凯南 (P,B,Kenen) [美 ],将劳动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得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包含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所以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2009年 7月 25日
3、需求偏好论
一国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一国的生产和出口结构,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
如果一国的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吸引着国内的需求极大地向这类产品倾斜,就会使这类原本数量很丰富的产品变得稀缺起来,进而引起这类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
2009年 7月 25日
4、贸易壁垒的存在
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
美国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
2009年 7月 25日
5、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加上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生产出来的,其中相当多的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这类产品的返销,是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9年 7月 25日
6、要素密集型逆转,又称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
要素密集型逆转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
2009年 7月 25日
(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界碑
对,谜,的解释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在一些理论体系上表现为分散性、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2009年 7月 25日
多种解释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经济学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仍然在等待更多的检验和解释。
2009年 7月 25日六,二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 一 ) 技 术 差 距 论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M,Posner)1961年提出 。
该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决定了国际贸易格局的比较利益
2009年 7月 25日
由于存在技术差距,创新国 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新技术总会流传至国外,被外国模仿生产,外国就减少进口,创新国慢慢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然后新技术最终被技术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2009年 7月 25日模仿滞后,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
反应滞后,从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
其初期为 需求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新产品到其他国消费者逐步认识到该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该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2009年 7月 25日
2009年 7月 25日
该理论主要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静态性与凝固性,
更切合国际贸易实际。
2009年 7月 25日
( 二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美 ]雷蒙德 ·弗农( Vernon)、威尔斯
( LT,wells)
用产品生命周期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
该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
2009年 7月 25日认为制成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五个阶段:
新生期: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出现
成长期: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创新国保持其比较优势,拥有国内外市场
成熟期:产品标准化,开始国际技术转让,外国模仿生产,创新国出口优势受到削弱
销售下降期:产品比较优势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出口竞争力
让与期:技术模仿国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出口供给者,并且向创新国出口该产品
2009年 7月 25日
2009年 7月 25日
(三 )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
Trade)
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交换
1、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2.规模报酬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美国 ]保罗 ·R·克鲁格曼 ( Paul·R·Krugram)
提出
2009年 7月 25日
3,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
[瑞典 ]林德 (S,B,Linder)在 1961年提出
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人均收人水平是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2009年 7月 25日
( 四 ) 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 80--90年代,[美国 ]M·波特提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
国内需求要素
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 辅助性 )
2009年 7月 25日
2009年 7月 25日第三节 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
西方保护贸易理论起源于重商主义
2009年 7月 25日一、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学说
( 1757-1804年,美国)
1.提出的历史背景美国独立后,南方与北方关于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争论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1791年提出保护关税论
2009年 7月 25日
2,主要观点
,制造业优先,
加强国家干预,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2009年 7月 25日
此学说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的国际贸易学说
这一学说的提出,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国际贸易学说两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2009年 7月 25日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
( List,F,1789-1846,德国)
1、提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期的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英,法大量廉价商品冲击德国市场 。 国内围绕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2009年 7月 25日
2,保护幼稚工业论的基本框架
(1)生产力理论是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
(2)经济发展阶段是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基本依据
原始末开化时期
畜牧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
农工商业时期 ( 唯有处于农工业时期才需要保护 )
2009年 7月 25日
( 3)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论点
A、保护贸易的重点与时间
与国家工业发展有关的幼稚工业
保护时间以 30年为最高限期。
B、保护的手段:关税措施不同的工业,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2009年 7月 25日
C、对保护代价的认识
保护关税会提高国内工业品价格
牺牲的是眼前利益,得到的是生产力的提高
D、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2009年 7月 25日
3、评价
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该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是有重大参考价值的。
把资产阶级利益假托为人民利益
理论体系的不科学性
该理论 实施有难度
2009年 7月 25日三,,超保护贸易,理论
盛行于一战与二战之间
(一)产生背景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经济急剧衰退
2009年 7月 25日
(二)特点
保护对象扩大到垄断工业
保护目的: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控制与垄断
保护转入进攻性
保护大垄断阶级的利益
保护措施多样化
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
,超保护贸易,理论又叫 侵略性 保护贸易理论
2009年 7月 25日
( 三 ) 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J,M Keynes1883— 1946年,英国 )
1、认为充分就业的前提已不存在,自由贸易理论已过时
2、提出新贸易顺差论
3、主张实行保护制度,奖出限入
2009年 7月 25日
4,提出外贸乘数理论
对外贸易乘数论的基础是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
ik?
S
Y
Y
S
Y
C
K
1
1
1
2009年 7月 25日对外贸易乘数公式
⊿ Y=[⊿ I+( ⊿ X-⊿ M) ]*K
⊿ Y为国民收入增量,⊿ I为投资增量,
⊿ X为出口增量,⊿ M为进口增量
认为贸易顺差可以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一国国民收入量,贸易逆差可以减少一国就业量,减少一国国民收入量
2009年 7月 25日四,中心 —外围论普雷维什 [阿根廷 ]
主要论点
1,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 ----中心与外围
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是由发达工业国构成的,外围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 。
2009年 7月 25日
2、提出,普雷维什命题,,贸易条件越来越不利于外围国家,外围国家贸易条件恶化是一种长期趋势。
3、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
4、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5、鼓励外围国家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
2009年 7月 25日
都是从 重商主义 分离出来
自由贸易理论属于主流经济学的贸易理论
2009年 7月 25日第一节 重商主义理论 ( mercantilism)
一,产生的背景
15世纪以后,西欧封建经济瓦解,兴起拜金主义思潮,认为货币是财富的代表,
是国家富强的象征
15世纪 --17世纪上半叶
2009年 7月 25日二、实质
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
重商主义学说实质上是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2009年 7月 25日三、两个阶段
1、早期:货币差额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威廉,斯塔福
( Williarm Stafford,1554— 1612年)
2、晚期: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Thomas
Mum,157l一 1641年 )。
2009年 7月 25日四、政策主张:
货币政策:禁止货币输出
对外贸易:奖出限入
实施保护关税
发展本国工业
2009年 7月 25日五、评价
1、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2、政策主张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3、在理论上不成熟:
错误的理论基础:财富观
理论分析局限于流通领域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4、其贸易活动是零和游戏( zero-sum
game)
2009年 7月 25日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主张自由贸易政策,
反对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在历史上多为经济强盛国家所采用。
2009年 7月 25日一、绝对成本论亚当 ·斯密 (Adam Smith,1723— 1790年 )
英国经济学家
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
英国 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2009年 7月 25日
(一)主要观点(重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 absolute
advantage ) 或绝对成本 ( absolute
cost)
主张各国生产并输出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009年 7月 25日
( 二 ) 进 — 步说明
分工前
英国生产毛呢有绝对优势,葡萄牙生产酒有绝对优势,两国国际交换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毛呢产量(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人 /
年)
英国 1 120 1 70
葡萄牙
1 80 1 110
2009年 7月 25日分工后各自优势商品的产量:
国家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毛呢产量(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英国
2.7 190
葡萄牙
2.375 190
2009年 7月 25日
假定两国间毛呢与葡萄酒交换比例为 1:
1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 毛呢产量 (单位 )
英国 1 1.7
葡萄牙 1.375 1
两国产量与消费都增加,两国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009年 7月 25日
( 三 ) 结论:主张 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外贸,倡导自由放任
(四)简评
1、科学性
研究领域的扩展:从流通转到生产
历史进步作用:用自由贸易思想取代重商主义的管制贸易思想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9年 7月 25日
2、非科学性
交换引起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
不能回答下述的难题,
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绝对优势,
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009年 7月 25日二,比较优势说 (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一 1823)
英国经济学家英国 工业资产阶级的思想家
2009年 7月 25日
(一)假定前提
只考虑两个国家与两种商品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规模报酬不变
无运输费用与关税壁垒
生产要素在国内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
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只有易货贸易
不存在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2009年 7月 25日
(二)主要内容:
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劣势,两国也可进行互利贸易。
一国专门生产、出口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进口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2009年 7月 25日国家 单位酒产量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单位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数(人
/年)
分工前英国 1 120 1 100
葡萄牙 1 80 1 90
合计 2 200 2 190
( 三 ) 进一步说明分工前葡萄牙两种产品都是比较优势,英国两种产品都是比较劣势 。 但两国仍可进行国际分工。
2009年 7月 25日国家 单位酒产量所需劳动人数
(人 /
年)
单位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数
(人 /年)
分工后英国 2.2 220
葡萄牙 2.125 170
合计 2,12
5
170 2.2 220
英国生产有比较优势的毛呢,葡萄牙生产有比较优势的酒
2009年 7月 25日假定两国间毛呢与葡萄酒交换比例为 1,1
国家 单位酒产量所需劳动人数
(人 /年)
单位毛呢产量所需劳动人数
(人 /年)
国际交换英国 1 1.2
葡萄牙 1.125 1
两国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009年 7月 25日
(四)评价
1、科学性:
促进了英国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使英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
补充了斯密理论的遗憾:绝对劣势国家同样可以参与国际专业化分工和交换
2009年 7月 25日
2、非科学性
其理论出发点:因为其 作为英国政府的代言人
该理论所揭示的是各国贸易的短期利益所得
目的在于维持当时英国与其殖民地以及一些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
2009年 7月 25日三、相互需求论 (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约翰,穆勒( John Stuart Mill,1806-
1873):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相互需求论。
马歇尔 (A1fred Marshall,1842— 1924
年 ),英国经济学家,利用图形作了进一步分析与说明。
2009年 7月 25日
穆勒承认按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交换对各国都有利,但是各国商品交换比例的大小会影响双方在贸易中的利益分配。
2009年 7月 25日
1.互惠贸易的范围
英国与德国的比较优势(表中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投入相同)
商品国家毛呢 棉布 两国商品国内交换比例英国德国
10码
10码
15码
20码
10,15
10,20
2009年 7月 25日思考:
按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两国应如何分工?
如果两国间交换比例为毛呢,棉布 =1,1.5,英国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低于该比例呢?
如果两国间的交换比例为毛呢,棉布 = 1,2,德国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高于该比例呢?
国际分工后,两国贸易,毛呢与棉布的交换比例范围到底是多少?
2009年 7月 25日两国间交换比价的范围:
结论,两国交换比价的范围必须 介于英、
德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会使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2
1
5.1
1
棉布毛呢
2009年 7月 25日
2.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决定了双方贸易利得的分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相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
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
2009年 7月 25日
3,相互需求法则:
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愈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有利,该国的贸易利得愈大。
2009年 7月 25日四、要素比例说
20世纪 30年代,赫克歇尔( l879—1952)
和俄林 (1899—1979)提出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一俄林原理 (The
Heckschor_Ohlin Theorem),或简称赫
--俄原理 (H一 O原理 )。
2009年 7月 25日
(一)有关的几个概念
生产要素,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要素价格,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009年 7月 25日
要素密集型产品分为,
土地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程度: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2009年 7月 25日
(二)假定条件
1,2* 2* 2模型
2、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3、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
4、规模报酬不变
5、国家内部生产诸要素完全自由流动,
但在国家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6、无货物流通的限制
2009年 7月 25日
(三) H-O学说的主要结论
1、国际贸易的基础:各国生产同样产品存在价格绝对差。
2、各国的价格绝对差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产生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情况不同
3、各国应出口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互相交换就产生国际贸易。
2009年 7月 25日
赫 — 俄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逻辑框架图要素供给
(要素禀赋差异 )
要素需求
(要素报酬、消费偏好)
要素价格比例差异产品成本比例差异产品成本差异产品价格差异国际分工和贸易
2009年 7月 25日
2009年 7月 25日
(四)各素价格均等化说 (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
国际贸易会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别,
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2009年 7月 25日
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
萨缪尔逊(美国)认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
因此该理论又称为赫 —俄 —萨原理
(H—O—S Theorem)
2009年 7月 25日
(五)对 H一 O学说的评价
1、积极方面
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
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2009年 7月 25日
2、严重缺陷
假定条件影响了理论对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
其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
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
2009年 7月 25日五、里昂惕夫 (Leontief)之谜
(一)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验证赫一俄原理。
2009年 7月 25日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对 200
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
2009年 7月 25日
1947年 1951年出口 进口替代出口 进口替代资本
(美元)
255078
0
309133
9
225680
0
230340
0
劳动
(人 /年)
182.313 170.004 173.91 167.81
人均年资本量
13991 18184 12977 13726
2009年 7月 25日
1951年的数据分析表明,美国出口商品比其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高出 6%。
验证结果,
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
进口替代商品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赫一俄原理相反。
2009年 7月 25日
(二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要素非同质论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三倍,按生产效率计算,
美国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
.
2009年 7月 25日
2,人力资本的差异凯南 (P,B,Kenen) [美 ],将劳动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得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
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包含了更多的人力资本,所以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2009年 7月 25日
3、需求偏好论
一国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一国的生产和出口结构,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
如果一国的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吸引着国内的需求极大地向这类产品倾斜,就会使这类原本数量很丰富的产品变得稀缺起来,进而引起这类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
2009年 7月 25日
4、贸易壁垒的存在
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
美国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
2009年 7月 25日
5、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加上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生产出来的,其中相当多的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这类产品的返销,是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9年 7月 25日
6、要素密集型逆转,又称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
要素密集型逆转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
2009年 7月 25日
(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界碑
对,谜,的解释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在一些理论体系上表现为分散性、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2009年 7月 25日
多种解释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经济学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仍然在等待更多的检验和解释。
2009年 7月 25日六,二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 一 ) 技 术 差 距 论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M,Posner)1961年提出 。
该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决定了国际贸易格局的比较利益
2009年 7月 25日
由于存在技术差距,创新国 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新技术总会流传至国外,被外国模仿生产,外国就减少进口,创新国慢慢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然后新技术最终被技术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2009年 7月 25日模仿滞后,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包括,
反应滞后,从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
其初期为 需求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新产品到其他国消费者逐步认识到该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
掌握滞后,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该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2009年 7月 25日
2009年 7月 25日
该理论主要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静态性与凝固性,
更切合国际贸易实际。
2009年 7月 25日
( 二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美 ]雷蒙德 ·弗农( Vernon)、威尔斯
( LT,wells)
用产品生命周期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
该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
2009年 7月 25日认为制成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五个阶段:
新生期: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出现
成长期: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创新国保持其比较优势,拥有国内外市场
成熟期:产品标准化,开始国际技术转让,外国模仿生产,创新国出口优势受到削弱
销售下降期:产品比较优势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出口竞争力
让与期:技术模仿国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出口供给者,并且向创新国出口该产品
2009年 7月 25日
2009年 7月 25日
(三 )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ra-Industry
Trade)
是指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交换
1、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2.规模报酬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美国 ]保罗 ·R·克鲁格曼 ( Paul·R·Krugram)
提出
2009年 7月 25日
3,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
[瑞典 ]林德 (S,B,Linder)在 1961年提出
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人均收人水平是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2009年 7月 25日
( 四 ) 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 80--90年代,[美国 ]M·波特提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
国内需求要素
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 辅助性 )
2009年 7月 25日
2009年 7月 25日第三节 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
西方保护贸易理论起源于重商主义
2009年 7月 25日一、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学说
( 1757-1804年,美国)
1.提出的历史背景美国独立后,南方与北方关于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争论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1791年提出保护关税论
2009年 7月 25日
2,主要观点
,制造业优先,
加强国家干预,实行保护关税制度
2009年 7月 25日
此学说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的国际贸易学说
这一学说的提出,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国际贸易学说两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2009年 7月 25日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
( List,F,1789-1846,德国)
1、提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初期的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农业国,英,法大量廉价商品冲击德国市场 。 国内围绕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2009年 7月 25日
2,保护幼稚工业论的基本框架
(1)生产力理论是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
(2)经济发展阶段是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基本依据
原始末开化时期
畜牧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
农工商业时期 ( 唯有处于农工业时期才需要保护 )
2009年 7月 25日
( 3)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论点
A、保护贸易的重点与时间
与国家工业发展有关的幼稚工业
保护时间以 30年为最高限期。
B、保护的手段:关税措施不同的工业,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2009年 7月 25日
C、对保护代价的认识
保护关税会提高国内工业品价格
牺牲的是眼前利益,得到的是生产力的提高
D、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2009年 7月 25日
3、评价
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该理论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是有重大参考价值的。
把资产阶级利益假托为人民利益
理论体系的不科学性
该理论 实施有难度
2009年 7月 25日三,,超保护贸易,理论
盛行于一战与二战之间
(一)产生背景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经济急剧衰退
2009年 7月 25日
(二)特点
保护对象扩大到垄断工业
保护目的: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控制与垄断
保护转入进攻性
保护大垄断阶级的利益
保护措施多样化
组成货币集团,划分世界市场
,超保护贸易,理论又叫 侵略性 保护贸易理论
2009年 7月 25日
( 三 ) 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J,M Keynes1883— 1946年,英国 )
1、认为充分就业的前提已不存在,自由贸易理论已过时
2、提出新贸易顺差论
3、主张实行保护制度,奖出限入
2009年 7月 25日
4,提出外贸乘数理论
对外贸易乘数论的基础是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
ik?
S
Y
Y
S
Y
C
K
1
1
1
2009年 7月 25日对外贸易乘数公式
⊿ Y=[⊿ I+( ⊿ X-⊿ M) ]*K
⊿ Y为国民收入增量,⊿ I为投资增量,
⊿ X为出口增量,⊿ M为进口增量
认为贸易顺差可以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一国国民收入量,贸易逆差可以减少一国就业量,减少一国国民收入量
2009年 7月 25日四,中心 —外围论普雷维什 [阿根廷 ]
主要论点
1,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 ----中心与外围
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是由发达工业国构成的,外围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 。
2009年 7月 25日
2、提出,普雷维什命题,,贸易条件越来越不利于外围国家,外围国家贸易条件恶化是一种长期趋势。
3、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
4、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5、鼓励外围国家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
2009年 7月 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