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财政政策
13,1概述
13,1,1财政政策
13,1,1,1财政政策
—— 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政策体系。
13,1,2财政政策主体
13,1,2,1财政政策主体
—— 是指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即各级政府(各级预算主体)
政策主体的行为特征与偏好对政策的执行与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
( 1) 中央政府的偏好
( 2) 地方政府的偏好
对中央政府政策的抵触
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攀比
13,1,3财政政策目标
13,1,3,1财政政策目标
—— 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 1)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基本财政政策 —— 长期财政政策
一般性财政政策 —— 中短期财政政策
( 2)在空间上具有层次性
微观、中观、宏观政策
总量调节、结构调节政策
13,1,3,2财政政策目标的内容
我国:
( 1) 物价相对稳定
( 2) 收入合理分配
( 3) 经济适度增长
( 4) 社会生活质量提高
西方经济学:
( 1) 充分就业
( 2) 价格水平相对稳定
( 3) 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4) 国际收支平衡
13,1,3,3财政政策目标之间的互扰性
—— 财政政策目标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甚至发生冲突
( 1) 充分就业与价格水平稳定
( 2)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过程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需求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国际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另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产生通货膨胀压力,总体价格水平趋于上升,特别是成本推进型通胀会导致本国商品和劳务出口价格上升,如果本国汇率不以贬值来配合,则由于出口价格的上涨使国际贸易收支状况更加恶化。
(3) 经济增长与公平收入分配
一般来说,不同的经济稳定增长政策将直接影响一国的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
A,如果在税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经济增长(扩张财政政策),则政府资金的获得者通常并不是最低收入阶层,而恰恰是高收入者,这会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公
B.如果经济增长是以减税方式实现,则收入分配的状况也会变化,主要取决于减税对哪一阶层影响最大。如果是主要针对最低收入阶层的减税,从公平的角度看,有利于收入和财富的均等化
C.如果以增加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低收入者得到了更多资金,而高收入者的税负加重又会抑制私人投资对经济的增长。
此外,在地区间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可能对贫穷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
但从整体上看,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
因而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可能会降低。
13,1,4财政政策工具
—— 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
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
13,1,4,1税收
( 1)宏观税率(税收收入 /GDP) 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现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
( 2)宏观税负的分配:政府进行的初次分配、
市场进行的再分配
(3) 税收优惠与税收惩罚
税收优惠: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 —— 亏损弥补的前转和后转、加速折旧、退税
税收惩罚:报复性关税、双重征税、税收加成、征收滞纳金
13,1,4,2公债
( 1) 排挤效应
( 2) 货币效应
民间货币转移到政府手中
公债资金的支出将原有储蓄变为了现实流通的货币
中央银行购买公债而投放基础货币
( 3) 收入效应
公债作为金融资产能为持有者带来利息收入,
政府为公债还本付息采取的两种方式 —— 征税或借新还旧,都会产生利息负担的转嫁问题,
即由现时一般纳税人承担或由以后的下一代公民承担
13,1,4,3公共支出
13,1,4,4政府投资
13,1,5财政政策的类型
13,1,5,1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1)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 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无须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又被称为自动稳定器
( built-in stabilizers/automatic stabilizers)
A,税收制度 —— 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B,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 主要包括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支出
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 实际上是转移支付的一种特殊形式
( 2)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A,汲水政策( pump priming policy) ——
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活力的政策
B.补偿政策( compensatory policy) —— 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
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的区别:
A,汲水政策只是借助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针对经济萧条;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在萧条期和繁荣期都有应用
B,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手段包括公共投资、税收、转移支付、
财政补贴等
C,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
D.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13,1,5,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
( 1) 扩张性财政政策 —— 增加总需求,相当于赤字财政
减税:流转税 —— 刺激供给更明显;所得税 —
— 刺激需求更明显
增加财政支出
( 2) 紧缩性财政政策 —— 抑制总需求,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盈余财政政策
增税
减支
( 3)中性财政政策 —— 对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扩张也不紧缩,一般要求财政收支保持平衡
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如平衡预算乘数的扩张收入效应
13,2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 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13,2,1,1收入分配 —— 对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的影响
( 1) 个人
增税 —— 抑制消费 —— 总需求下降
减税 —— 刺激消费 —— 总需求上升
补贴的发放与取消
( 2) 企业
税收 —— 所得税升降 —— 企业利润升降 —— 鼓励或抑制投资
企业补贴的发放与取消
13,2,1,2货币供应
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 —— 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财政向中央银行发售国债 —— 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13,2,1,3价格
企业税收 —— 流转税上升 —— 企业成本上升 —— 价格上升 —— 生产的抑制
企业补贴 —— 成本不变、价格不变、利润上升 —— 刺激生产、减少亏损
13,2,2财政政策效应
13,2,2,1财政政策效应及其衡量
—— 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
成本 -效益分析:
效益 —— 积极结果的货币计量成本 —— 研究费用、执行费用、消极结果
(效率损失)的货币计量
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的积极作用 /(政策研究费用 +执行费用 +补偿费用)
13,2,2,2财政政策效应偏差
——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发生背离
政策出台阶段、政策完善阶段、政策成熟阶段、政策蜕化阶段( P315)
自然偏差 —— 主要发生在出台阶段和蜕化阶段
人为偏差 —— 可存在于任一阶段
13,2,3财政政策乘数( fiscal policy multiplier)
13,2,3,1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模型
13,2,3,2政府购买乘数
购买乘数为正
13,2,3,3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为负值
13,2,3,4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为正值,即政府适当地增税来弥补等量增加的政府支出,既可以提高国民产出和就业水平,又可以避免过大的财政赤字
13,2,4财政政策手段的比较
( 1)效果(乘数绝对值)
购买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 <1,存在储蓄漏出,
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都小于购买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是因为得到转移支付的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储蓄漏出较小
( 2)政策时滞
购买政策 >转移支付政策 >税收政策
购买政策 —— 执行、效果时滞长
税收政策 —— 决策时滞长、效果时滞短
转移支付政策 —— 居中
13,2,5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time lag)
主要针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一般分为 5种:
P326
13,2,5,1内在时滞( inside lag)
( 1) 认识时滞( recognition lag)
( 2) 行政时滞( administration lag)
13,2,5,2外在时滞( outside lag)
( 3) 决策时滞( decision lag)
( 4) 执行时滞 ( execution lag)
( 5) 效果时滞( impact lag)
13,2,5,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比较
( 1)内在时滞大体一致
( 2)外在时滞差别较明显
A,决策时滞 —— 财政长、货币短
B,执行时滞 —— 财政长、货币短
C.效果时滞 —— 财政短(购买直接影响总需求)、货币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短期利率 -长期利率 -消费与投资需求)
13,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3,3,1货币政策
13,3,1,1货币政策
—— 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是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构成的政策体系
13,3,1,2货币政策的手段
( 1)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 open-market
operations)
( 2) 存款准备金率( reserve rate)
( 3) 利率( discount-rate policy)
( 4) 汇率( loan rate)
(5)窗口指导 /道义劝告( moral suasion)
13,3,1,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差别
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规模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信贷和利率施加影响间接影响投资活动,然后才调节总需求规模
13,3,1,4货币政策的类型
扩张性
紧缩性
中性
13,3,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13,3,2,1配合的必要性
13,3,2,2政策搭配
( 1)双紧(紧财政、紧货币) —— 适用于严重通货膨胀
增税、减支 —— 减少总需求
收紧银根、提高准备率、提高利率 —— 减少货币供给
( 2)双松(松财政、松货币) —— 适用于严重衰退期
减税、增支 —— 减少总需求
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抑制“挤出效应”) —
— 增加货币供给
( 3)松财政、紧货币 —— 适用于衰退期但萧条并不严重时
扩张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
紧缩货币政策防止总需求扩大后可能的通胀 —
— 会使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
( 4)紧财政、松货币 —— 适用于经济已进入高涨但通货膨胀并不严重时期
紧缩财政 —— 外在时滞短,压缩总需求
扩张货币 —— 外在时滞长,防止经济衰退
13,3,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3,3,3,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 1)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 IS曲线的斜率
( 2)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 LM
曲线的斜率
13,3,3,2财政政策更有效的情况
IS曲线比较陡直而 LM曲线比较平缓
投资需求对利率不敏感( d值较小),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较大( h值较大)
经济意义,IS曲线右移,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增加货币需求抬升利率,由于 IS
曲线斜大,d值小,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上升并不会抑制民间投资很多,排挤效应小;同时 LM曲线平缓,h值大,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在货币供给量不变进,增加政府支出所导致的新增货币需求只要使利率上升一个较小幅度( r1r2) 就会回落到新的均衡点,即新增货币需求只使利率上升一个较小幅度。
因此,陡直的 IS曲线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的利率上升并不会使投资受到很大抑制,而平缓的 LM曲线又说明了扩张财政政策引致的利率上升幅度较小,
故由利率上升引起的投资抑制少,排挤效应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较强。
LM曲线斜率越小,IS曲线斜率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小,实际国民收入增加值就越大。
13,3,3,3货币政策更有效的情况
IS曲线比较平缓而 LM曲线比较陡直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 d值较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 h值较小)
经济意义: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后,利率会下降,由于 LM曲线陡直,h值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小,利率需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才能将货币需求刺激起来,使货币供求重新达到均衡;此时 IS曲线平缓,d值大,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化很敏感(利率下降一点,投资就会增加较多),较大的利率下降幅度会使投资增加更多,从而产量的提高也较大,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