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 6-2 气体的状态参量、平衡状态、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
§ 6-3 气体动理论的压强公式
§ 6-4 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 6-5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则、理想气体的内能
§ 6-6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 6-7 波耳兹曼分布律
§ 6-8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平均碰撞次数
§ 6-9 实际气体的范德瓦耳斯方程
§ 6-10 气体内的迁移现象
1.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2.对分子无规律运动有一个清晰的图像;
3.掌握气体动理论的两个基本公式 —理想气体的
压强公式及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式,理
解压强和温度的微观解释;
4.理解平衡态下气体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教学基本要求
热运动:物质分子无规则的永不停息的运动。
热现象:物质中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
■ 气体动理论的研究对象:
■ 气体动理论的研究方法:
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应用统计平均方法
来研究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物质分子的热运动和热现象的规律。
微观量:表征微观粒子(分子)特征的量。
(如分子直径 d,质量 m,速度 v,能量 E
等)
宏观量:表征大量分子集体特征的量。
(如温度 T,压强 P,体积 V 等)
统计平均方法:对个别分子应用力学规律,对大量
分子求它们微观量的统计平均,建
立微观量和宏观量之间的关系。
微观的
个别的 现象
偶然的
宏观的
大量的 规律
必然的
统计平均方法
联系微观量
宏观量
一、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分子与分子之
间有空隙。
§ 6—1 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实验依据:■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被压缩;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加压后钢筒中的油可以从筒壁渗出来。
1827年布朗在显
微镜下观察悬浮在液
体中的藤黄粉时,发
现这些微粒都在不停
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热运动
实验依据
■ 布朗运动
氢比二氧化碳轻 22倍,在
重力作用下,气体不可能往下
(往上)流动。但实验发现,
过若干时间后,两种气体均匀
混合。
H2
CO2
打开
■ 扩散现象:
● 气体扩散:
● 香水的扩散
■ 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压缩,说明分
子间存在斥力。
■ 固体拉伸或压缩时受到抵抗,说明分子间存
在引力和斥力。
■ 液体的分子聚在一起,不分散开,说明分子
间存在引力。
三、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实验依据: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统称分子力。此力为
短程力,性质与距离有关:
当 r = r0( r0 ? 10-10 m)时 F = 0
当 r < r0 时 F为斥力
当 r > r0 时 F 为引力
当 r > 10-9 m 时,分子力可忽略。
r
F
0r
o




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特征的物理量称为气体的
状态参量,如压强、温度、体积等。
■ 压强 p,从力学角度来描写状态。单位 Pa
§ 6-2 气体的状态参量 平衡状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气体的状态参量
■ 体积 V,从几何角度来描写状态。单位 m3
■ 温度 T,从热学的角度来描写状态。单位 K
平衡态: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
宏观 状态参量长时间内不发生变化的状态,即
“孤立系统热动平衡”。
二、平衡态与平衡过程
V
P
0
A( p1,V1,T1)
B ( p2,V2,T2)
平衡过程:系
统状态变化所经历
的所有中间状态都
无限接近平衡态的
过程。
例如,活塞无限缓慢地向 B 处移动的
过程,可视为平衡过程。
P1,V1,T1 真空
BA
P2,V2,T2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玻、马定律:
当 m, T 一定时,P V = 常数
■盖吕、萨克定律:
当 m, P 一定时,V/T =常数
■查理定律:
当 m, V 一定时,P/T =常数
理想气体: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气体实验三
定律及阿伽德罗定律的气体。
RTMmpV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0
0
T
VPR m o l?
P0 = 1.013?105( Pa)
T0 = 273.15 ( K)
Vmol= 22.4?10-3( m3)
其中摩尔气体常数:
K)c al / ( m ol2
K)L / ( m olat m082.0
K)J/ ( m ol31.8
??
???
??R
压强公式的推导是从分子的微观运动入手,
用统计平均方法建立微观量( v,mv,mv2/2)
与宏观量( P,V,T)之间关系的过程。具体反
映了气体动理论的研究方法。
§ 6 — 3 气体动理论的压强公式
理想气体模型
统计假设
两个基本假设:
一、理想气体模型
■ 宏观模型
满足气体实验三定律,或满足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的宏观气体系统。
■ 微观模型 (分子模型)
分子间距 D ? 10 d(分子直径),故
d 可忽略。
● 气体分子无体积;
一个分子每秒钟要碰撞约一百亿次,而
无能量损失。
分子力是短程力,当 D ? 10 d 时分子力
可忽略。
● 除碰撞瞬间外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 分子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
气体分子的微观模型可以归纳为:
D >> d,分子可视作质点;
除碰撞瞬间,分子力为零;
两次碰撞之间,分子作惯性运动;
分子与分子、分子与器壁碰撞为弹性碰撞。
■ 实际 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的条件:
——压强 P 不太高、温度 T 不太低。
二、统计假设:(平衡态时)
■ 分子向各方向运动机会相等;
■ 分子数密度分布均匀(密度处处相同);
■ 分子速度在各方向分量的各种平均值相等。
2222
3
1
vvvv
vvv
???
??
zyx
zyx
认为:压强是大量分子碰撞器壁在单位时间,作
用于器壁单位面积的平均冲量。
研究对象:立方容器 l1 × l2 × l3 总分子数 N,
分子质量 m 。
各处压强 P 相
同,故只研究对一个
器壁 A1 的碰撞
三、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A1
l1
l2
l3
跟踪单个分子与器壁 A1 面相碰撞的情形,只
考虑 X 轴方向。
该分子与器壁 A1 面撞击
一次所受冲量为
ixixixi mmmI vvv 2?????
iv
?
ixv
iyv
X
iv
? iyv
ixv-
A1
Y
平均碰撞一次所用时间
ix
l
t
v
12?
单位时间内碰撞次数
12
1
lt
z ixv??
X
Z
Y
A1A2
l1
l2
l3
vi
vix
viy
viz
单位时间内该分子对 A1面的冲量
1
2
12
2
l
m
l
m ixixix
vv
v ??
单位时间内平均冲力
1
2
l
m
f ix
v
?
N 个分子单位时间内对 A1面的平均冲力
? ?
? ?
??
N
i
N
i
ix
ix
l
m
l
m
F
1 1
2
11
2
v
v
?
?
???
N
i
ixlll
m
ll
F
A
Fp
1
2
321321
v
mNVNmNV ix ???? ? 11
2v
2
xv?
2
3
1 vm
V
N??
2
3
1 vnmp ?
对 A1面的压强
得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分子数密度 n
22 31 vv ?x?
2
2
1 vm?
k?
四、分子平均平动动能与压强的关系
2
2
1
imv?iE
单个分子的平动动能
气体分子平均平动动能
k
k
nmnnmp
mnmp
?
?
3
2
)
2
1
(
3
2
3
1
2
1
3
1
22
22
???
??
vv
vv 和由
上式是 p,n 和 三个统计平均
量之间的一个统计规律(不是力学规律)。
2
2
1 vm
knp ?3
2?
由状态方程( m’为单个分子的质量):

TnTN RVNP
A
k??
RTMmPV ? mNMmNm A ????

§ 6—4 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阿伏伽德罗定律:
1 摩尔任何物质都含有 NA = 6.022?1023 个
分子。 NA 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由压强公式
温度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大小的量度,表
征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
Tnp k?
knp ?3
2?
Tk k
2
3??
J / K1038.1 23
A
????
N
Rk玻耳兹曼常数:
——气体动理论的能量公式
例题 6 -1 在标准状态下,气体分子的平均平
动动能有多大? 1 m3 的气体中有多少个气体分子?
这些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的总和是多少?
解 ( 1)由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
关系式,得:
Tm k2321 2 ?v
J1065.5
K273K/J1038.1
2
3
2
1
21
232
?
?
??
????vm
( 2)由关系式,得 1 m3 中的分子数:Tnp k?
325
23
25
m1069.2
K2 7 3K/J1038.1
m/N100 1 3.1
?
?
??
??
?
??
T
P
n
k
( 3) n 个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总和为:
35
25
2
m/J1052.1
m/N100 1 3.15.1
2
3
2
3
)
2
1
(
??
???
??? pT
T
p
mn k
k
v
■ 质点的自由度:
在空间中,3个独立坐标
在平面上,2个独立坐标
在直线上,1个独立坐标
确定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所需独立坐标数
目,称为该物体的自由度。
一、运动自由度:
§ 6—5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则
理想气体的内能
p
y
z
x
x
p
x
y p
■ 直线的自由度:
中心位置,3(平动自由度)
直线方位,2(转动自由度) 共 5个自由度
■ 刚体的自由度:
质心位置,3(平动自由度)
转轴方位,3(转动自由度)
共 6 个自由度
y
z
x
y’
z’ x’
??
?
(x,y,z)
■ 气体分子运动自由度
双原子分子:(相当于直线)
刚性多原子分子:(相当于刚体)
单原子分子:(相当于质点)
3个平动自由度。
3个平动自由度,
3个转动自由度。
3个平动自由度,
2个转动自由度;
1个振动自由度。
对刚性双原子分子,5个自由度 (无振动自由度 )
分子类型
平动
自由度
转动
自由度
振动
自由度 总自由度
单原子
分子 3 0 0 3
双原子
分子 3 2 0 5
多原子
分子 3 3 0 6
刚 性 气 体 分 子 自 由 度 表
二、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则
理想气体的平均平动动能,Tm k
2
3
2
1 2 ?v
所有分子的平动自由度都是 3,
由统计假设
2222
3
1 vvvv ???
zyx
上式两边同乘 m / 2 得
TTm
mmmm zyx
kk
2
1
)
2
3
(
3
1
)
2
1
(
3
1
)
3
1
(
2
1
2
1
2
1
2
1
2
2222
???
???
v
vvvv
平动能:分子在每个平动自由度上的平均动能相
等,都等于 kT / 2
推广:平衡态时,任何一种运动或能量都不比
另一种运动或能量更占优势,在各个自由
度上,运动的机会均等,且能量均分。
在温度为 T 的平衡态下,物质分子的任何
一个自由度上,均分配有 kT / 2 的平均动能。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原则):
若理想气体有 i 个自由度,就有 i 份平均
动能,分子的平均总动能为:
Ti k2
三、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刚性分子)的内能,是系统内全部
分子的平动动能和转动动能之和。
RTiTiNE Am o l 2)2( ?? k
1 mol 理想气体的内能(自由度为 i ):
质量为 m 的 理想气体的内能:
RTiMmE 2?
结论,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 6—6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旋转鼓
收集气体
加热炉
分子沉积
屏风
屏风
气体分子
测定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装置
.,,,.,,,21 ivvv
速率区间:
,.,,,,,
,.,,,,,
1
121
iii vvv
vvv
??
??
??
?
取,......21 ???? ivvv ???
分子可能的速率值:
个别分子, 杂乱无章,大量分子, 有章可循。
?~0:v
分子速率分布
一、速率分布的概念
1?iv1v 2v 3v iv v
N
Ni? 表示第 i 个速率间隔中的分子数占总
分子数的比例,或表示单个分子速率值落在该
区间内的概率。
实验证明:
平衡态
时,分布在不
同区间的
不同:
iN?
iii vvv ??~
内的分子数为 iN?速率在
O v





分子速率分布实验曲线
N
Ni?
vvv v d
dN
NN
Nf 1)( l i m
0
??
? ?
?
?
速率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
速率在 v 附近单位速率间隔内的分子数占总分
子数的比值,或某分子速率出现在 v 附近的单位速
率间隔内的概率(几率密度) 。
二、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函数)
当 时, 与 无关,仅是 v 的
连续函数,
得速率分布函数:
0?v?
v?
?
N
N i v?
由实验知,与速率区间 有关NNi? v?
由于分子数目巨大且碰撞频繁,故单个
分子速率取值任意偶然 ; 但大量分子的速率
满足一定的统计规律。麦克斯韦从理论上得
出如下规律:
)( vv fN N ???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222/3
2
)
2
(4)( vv
v
T
m
e
T
mf
k
k
??
?
?
其中
——称为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又称为几率密度
vv ?
?
N
Nf ?)(
曲线下窄条面积:
N
Nf ?? ?? vv )(
表征速率分布在 v ~ v+ ?v 中的分子数占总分
子数的比值。
v
f( v)
? v
O v v+ ?v
v p v
f( v)
O
因为速率在 0 ~ ∞ 间的分子应包括所有的分
子 —— 归一化条件。
整个曲线下的面积:
? ? ?0 1)( vv df
速率分布曲线峰值对应的速率 vp 称为 最可几
速率,表征速率分布在 vp ~ vp+ dv 中的分子数,
比其它速率的都多。
M
RT
m
T
p
22 ??? kv (摩尔质量 M = mNA )
pd
df v
v
v 可求得令 0)( ?
v
v
d
df )( )2()
2(4
2223
2
T
me
T
m Tm
kk
k vv
v
??
?
??

有 v = 0 (舍去),
0)2( 2 ?? Tmkv
= 0
T1
T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曲线
O v
p v
f( v)
T 3
若 T1< T2 < T3∴ M 一定时,
则 vp1< vp1< vp3
M
RT
m
T
p
22 ?? kv?
M 1
M 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曲线
O v
p v
f( v)
M 3
若 M 1> M 2 > M 3∴ T 一定时,
则 vp1< vp1< vp3
M
RT
m
T
p
22 ?? kv?
三,三种速率
与分子速率分布曲线的极大值对应的速率
■ 最概然速率(最可几速率)
pv
■ 平均速率,v
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的平均值。
为方便积分令, 则
T
mb
k2?
2223)(4)( vvv bebf ??
?
?
M
RT
M
RT
m
T
p 41.1
22 ??? kv
如果 x1,… xn 连续,则 Ni / N 可用 f( x) dx
表示 。其中 f( x)称为几率密度,也叫做 x 的分布
函数。则算术平均值可表示为:
? ?
?
?
??
n
i
i
i dxxxfx
N
N
x
1
0
)(
算术平均值的定义:
n
n
n
nn x
N
Nx
N
Nx
N
N
NNN
xNxNxNx ????
???
???? ?
?
?
2
2
1
1
21
2211
)(
x1出现的几率
??
?
?
?
?
m
T
b
b
b
de
b
b
k81
2
2
1
)(4
)(4
2
2
3
0
32
3 2
??
??
?
?
?
? vvv
v
]
1
2
1
2
1
[
2
2
0
2
0
3
2
2
b
de
de
b
b
??
? ?
?
?
?
?
?
vv
vv
v
v
平均速率为:
M
RT
M
RT
m
T 60.188 ???
??
kv
由 0 到无穷的速率区间内分子速率 v 的算术
平均速率为:
? ?? 0 )( vvvv df
M
RT
M
RT
m
T 73.1332 ??? kv
得:
■ 方均根速率 2v
Tmk k2321 2 ?? v?由,
方均根速率也可以用定义求:
?
?
?
?
?
?
?
0
42
3
0
22
2
)(4
)(
vv
vvvv
v
de
b
df
b
?
?
aa
n
dxex
nn
axn
?
1
0
2
2
)12(531
2
?
?
?
???
?
?
?
而由积分表知
m
T
bbb
b k3
2
3
2
31)(4
23
2
32
?????? ?
?
?v
m
Tk32 ?? v
M
RT
M
RT
m
T 60.188 ???
??
kv
M
RT
M
RT
m
T 73.1332 ??? kv
M
RT
M
RT
m
T
p 41.1
22 ??? kv
归纳起来三种速率
■ 三种速率的比较
41.1:60.1:73.1::2 ?pvvv
pvvv ???
2
pv v 2v
vo
)(vf
若要求出某个速率区间( v1 ~ v2)的分子的平
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要用下面的式子:
?
?
?
?
?
?
?
??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
)(
)(
)(
v
v
v
v
v
v
v
v
vv
vvv
vv
vvvv
v
df
df
dNf
dNf
dN
dN
N
N
N
N
?
?
?
2
1
2
1
)(
)(2
2
v
v
v
v
vv
vvv
v
df
df
?? 2
1
)(v
v
vvv df
?? 2
1
)(2v
v
vvv df
例题 6 –2 试用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计算 0 oC
时速率在 300 ~ 310m/s区间内的氧分子占分子数的
百分率 。
解:由题意 v = 300 m/s,△ v =10 m/s
pp
pe
N
N
v
v
v
vv
v
?
?
? 2)( )(4 2??所以:
由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vv
v
???? 222/3
2
)2(4 T
m
eTmN N kk ??
m
T
p
k22 ?v又
0oC时,
M
RT
m
T
p
22 ?? kv
31032
27331.82
??
???
s/m377s/m5.376 ??
代入得
3 7 7
10)
3 7 7(
4 2)377( 2 ??? ? 3 0 0300e
N
N
?
?
%2
0201.0
?
?
§ 6—7 波耳兹曼分布律 h
气体密度随
高度的变化
当理想气体在外力场中时,
由于存在势能,每个分子的总
能量为:
E = Ek + Ep
),,()(21 2 zyxEm px ???? 2z2y vvv
波耳兹曼从理论上证明:当理想气体在外
力场中处于平衡状态时,
之间的分子数为:
分子速度介于,vx~vx+dvx,vy~vy+dvy,vz~vz+dvz
位置坐标介于,x~x+dx,y~y+dy,z~z+dz
dN = C e -(Ek + Ep)/kT dvxdvydvzdx dy dz
—— 波耳兹曼分布律
对所有速度积分,得体积元 dx dy dz中的
分子总数为,dN ’ = C ’ e –Ep /kT dx dy dz
分子数密度为,n = n0 e –Ep /kT
其中 n0是在势能 Ep=0处的分子数密度。





势能
Ep
n0
n
0
理想气体在重力场中时 Ep= mgh
分子数密度为,n = n0 e –mgh /kT
显然有:
一个分子连续两次碰撞之间所运动路程的
平均值叫平均自由程,表示为
一个分子单位时间里受到碰撞的平均次数
叫平均碰撞次数,表示为
§ 6-8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及平均碰撞次数
Z
v??
Z
?
A? d
d
dv
v
在运动方向上,以 d 为半径的圆柱体内的
分子都将与分子 A碰撞。
平均碰撞次数的导出
视其它分子静止,分子 A 以相对平均速率
v 运动。以 A为中心,分子直径 d 为半径作一
球,气体分子扫过的空间可视为一圆柱体。
A
?
d
d
dv
v
ndZ v22 ??
分子扫过的圆柱体,其横截面积 ? 叫做
碰撞截面, ? = ? d 2
?vnZ ?
v2
最后有:
视其它分子静止,与实际有偏差,经统计
理论修正
单位时间内分子 A 运动了 v,相应的圆
柱体体积为 v?
实际相对平均速率,
对空气分子 d ~ 3.5 ? 10 -10 m
特例:
如果气体容器线度小于平均自由程计算值
时,实际平均自由程就是容器线度的大小。
平均自由程,?
pd
kT
ndZ
2
2
2
2
1
?
?
?
?
??
v
标准状态下 Z ≈6.5 ? 10 9 s-1, ?≈6.9 ? 10 -8 m
气体 λ/ m d / m
H2 1.123× 10 - 7 2.3 × 10 - 10
N2 0.599 × 10 -7 3.1 × 10 - 10
O2 0.647 × 10 - 7 2.9 × 10 - 10
空气 7 × 10 - 8 3.5 × 10 -10
在标准状态下几种气体的 λ和 d
p /Pa λ/ m
1.013 × 10 5 7 × 10 - 8
1.333 × 10 2 5 × 10 -5
1.333 5 × 10 - 3
1.333 × 10 -2 5 × 10 –1
1.333 × 10 -4 50
0 oC 时不同压强下空气分子的 λ
§ 6-9 实际气体的范德瓦耳斯方程
实际气体不完全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特别
是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偏差很大。
原因, ■ 实际气体分子的体积不能忽略;
■实际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不能忽略。
解决方法,从体积、压强两个方面,对理想气体
状态方程进行修正。
p( V-b) =RT
容器的体积为 V,考虑分子的体积后,分子
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应小于 V,记为 V-b 。
修正后的理想状态方程为:
■ 对体积的修正
b是修正量,大于零,可
以用实验测定,约等于 1 mol
气体分子本身体积的 4倍。
■ 对压强的修正
假设分子间作用力趋于零时分子间的距离
为 r,称为分子作用半径。以某分子为中心,r
为半径作球面,称为分子作用圈。
分子作用圈
r
r
F F
FF
分子间作用力对气体压强的影响可以分两种
情况讨论:
● 某分子在气体内部
这时该分子
作用圈内,分子
对称分布,受力
相互抵消,与没
有作用力的情况
相同。
● 某分子靠近器壁
这时该分子作用圈有一部分在器壁外,其
它分子对该分子的引力不能相互抵消,合力是
一个向气体内部的力。
r
表面层
表面层
在靠近器壁
表面,厚度为 r
的一层气体,叫做
表面层。分子通过
该表面层时,受指
向内部的合力。
● 对压强的修正
不考虑分子引力时气体的压强为:
bV
RTp
??
考虑实际气体分子间的引力,气体施于器壁
的压力应小于上式,引入修正项 pi
ipbV
RTp ?
??
2i V
ap ?
a是比例系数,从而有新的气体状态方程:
RTbVV ap ??? ))(( 2
——范德瓦耳斯方程(适用于 1mol的实际气体)
pi 叫做内压强,是气体表面层单位面积上受
到的向内引力,与分子密度 n 的平方成正比:
摩尔质量为 M 的气体置于体积为 V的容器中,
若气体总质量为 m,则对应的范德瓦耳斯方程为:
RTMmbMmVV aMmp ??? ))(( 22
2
在压强不太大,或温度较高时,方程中的
修正项 及 b 可以忽略,范德瓦耳斯方程化
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V
a
p /( 1.013× 105 Pa) pV
1 1.0000 1.000
100 0.9941 1.001
200 1.0483 1.009
500 1.3900 1.012
1000 2.0685 0.980
))(( 22
2
bMmVV aMmp ??
范德瓦耳斯方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准确度
的比较(取 0 oC时压强为 1.013× 105 Pa的氮气,
容积为 1 L,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压强)
单位,1.013× 105 Pa·L
§ 6-10 气体内的迁移现象
在气体从非平衡态逐渐变化到平衡态的过程
中,总有动量、能量或质量在气体内部从一处迁
移到另一处 ——气体内的迁移现象。它包括三种
现象:内摩擦现象、热传导现象和扩散现象。
非平衡态 平衡态
一、内摩擦现象
气体在管壁处流动速度 u(不是热运动速度)
为零,远离管壁时流动速度逐渐变大。相邻两层气
体间有与接触面相切的内摩擦力(粘滞力)。
——内摩擦现象(粘滞现象)
x
u
x
u1
u2△ x
u
相邻两层气体相距 △ x,气体流动速度分别为
u1和 u2,每单位距离流速的变化(速度梯度)为:
实验证明,垂直于 x 轴的小面积 △ S 两边的内
摩擦力(粘滞力)为:
x
u
x
uu
?
?
? ?
? 12
SxuF r ??????
η 称为粘度或粘性
系,单位是千克每米。 △ S
u1u2
内摩擦现象的实质:气体分子的定向动量的迁
移现象。
相邻两层气体流动速度不同,分子的动量不相
等,摩擦力是由于不同动量的分子的交换产生的。
从气体动理论可以证明:
v??? 31?
其中 ρ, λ和 v 分别
是气体的密度、平均自
由程和平均速率。
气体各部分温度不相等,导致热量从高温处
传向低温处 ——热传导现象。
两板间温度不同,相距 △ x 的两点温度分别
为 T1和 T2,单位距离上气体温度的变化(温度梯
度)为:
△ S
△ x
T1 T2
x
二、热传导现象
x
T
x
TT
?
?
? ?
? 12
实验证明,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 x 轴的小面积
△ S 的热量为:
SxTktQ ????? ??
k 称为热传导系数,单位是瓦每米开。
热传导现象的实质: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的迁
移过程。
从气体动理论可以证明:
v??
M
C
k mV,
3
1?
其中 CV,m是气体的定容摩尔热容。
三、扩散现象
气体内某种气体分子的密度不均匀时,这
种气体分子将从密度较大处传向密度较小处迁
移 ——扩散现象。


CO N2
P1 = P2 去掉隔板
△ S
△ x
ρ1
x
ρ2
若气体密度不同,相距 △ x的两点密度分别
为 ρ1和 ρ2,单位距离气体密度的变化(密度梯度)
为:
xx ?
??
?
?? ?? 12
实验证明,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 x 轴的小面积
△ S 扩散的气体质量为:
SxDtm ?? ???? ??
D 称为扩散系数,单位是瓦平方米每妙。
扩散现象的实质:质量的迁移过程。
从气体动理论可以证明:
v?3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