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本章主要概念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过程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外部表现。 表情: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也叫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三个方面。 原始情绪:最基本的情绪,类似于本能反应,直接关系到与人的生存、适应。原始情绪也是人类复杂的情绪情感的基础。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情感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情感状态。 应激反应:应激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或状态,塞耶尔称之为有机体在环境不利刺激下出现的某种非特异反应现象,也称为“全身适应性症候群”。 应对:指个体为了对付应激而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自古有许多的研究和论述,但实验研究(科学)只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第一节 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有许多说法,这些定义由于角度、方法等不同,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有共识,即情绪和情感过程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外部表现(即表情)。 1、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也就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感受。 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长期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人形成了不同的需要,从而引起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通常那些满足人需要的对象,就引起各种肯定的情感,产生满足、高兴、喜悦、爱慕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那种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情感,产生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的不快之感。 这些喜怒哀乐的体验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产生什么性质的体验取决于当事人的需要和认知因素。如同样是靠使得了60分,有的学生满意,有的学生不满意,学生、家长、邻居的感受也不一样;一个人死了,亲人、敌人和无关的过路人的感受显然不同。 由于情绪情感的体验是主观的,所以心理学上无法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只能采用内省式的自陈量表法,要当事人陈述其主观感受。 2、生理反应 情绪情感都伴随着生理变化,如心跳、血压、呼吸、皮肤电反应、瞳孔等等,这些变化主要由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所决定,较少受当事人主观控制。因而也常用来作为情绪情感的客观指标,测谎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 ? 参考资料6-1 什么是测谎 测谎是通过特殊的仪器测量其是否在说谎。它是通过记录声音、脉搏、血压、皮肤电等的微妙变化来分析受试者的说话时的言语的真实性。这种特殊的仪器称为多参量心理测试仪,也叫测谎仪。 在实际进行时,研究者首先向受试者询问与案情毫无关系的“中性”问题,从而留下受试者在情绪不大紧张时的记录(称为基线)。受试者对所有问题的回答,一律采用“是”或“不是”的方式。有了基线之后,研究者再在不同时间,向受试者询问两类不同的问题:一类是与案情直接有关的“中药”问题,如:“上星期天夜里王宅的凶杀案发生时,有人看见一个身形像你的人从窗口跳出去,那人是你吗?”另一类是“控制”问题,研究者适时插入,这个问题是假造的,如“你在上个月曾经偷过邻居家的财物是不是?”在询问的过程中,研究者在不同时间,分别向受试者提出中性、重要、控制三类问题,据其回答时的反应在三种曲线上的变化,分析其是否真说谎。 附图6-1:  在一般人的眼里,其可靠性一直受到怀疑。1980年,我国公安部刑事技术考察组赴日本考察了这一技术后,于1981年引进此仪器并开始试用。至1985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南昌等地办案16宗,准确率在90%左右。 测谎仪使刑事检验由对物的检验直接发展到对人的甄别。用测谎技术对无辜者测试,当时就能确定,而真正的嫌疑犯经过测试,最快5分钟能交待问题。 据了解,除了公安机关对测谎仪感兴趣外,不少地方的反贪局也对测谎仪也很感兴趣。反贪案件的侦察过程中,办案人员面对的嫌疑人一般是城府较深的官员,这类案件又大多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取证难、突破难,测谎技术因此派上了用场。 不过,对于测谎技术的使用仍有不同的看法。赞成的一方认为,从该技术参与侦察的几千起案件看,其准确率超过98%,起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反对的一方认为,这种方法目前尚缺乏法律依据,用它来排除犯罪嫌疑人,对无辜者来说明,无异于经历一场“精神浩劫”。这样做既不合法也不道德。?   3、外部表现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也叫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三个方面。表情是人的情绪情感的流露,是人们表情达意、交流感情、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面部表情是人们注意最多的表情,眉飞色舞、喜形于色、愁眉苦脸怒目而视、笑得合不拢嘴,说的都是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主要是面部的肌肉的活动,有人进一步研究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活动分别表达何种情绪情感,或者说从面部动作去判断不同的情绪情感时,究竟根据哪些面部特征?结果发现,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分别由面部的不同部位来决定:悲哀显现在眼睛,快乐和厌恶表现在嘴部,惊愕的表情由前额显示,愤怒则表现在面孔全部(Bouecher & Ekman,1975)。 达尔文在其名著《人与动物的表情》(1872)中论证,人与动物的表情,是进化而来的遗传性行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其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个体不需学习即可获得,相互交流也无须翻译。 附图6-2:人和动物的表情  也有学者对表情的内外一致性提出质疑:单从某人的笑容,能否断定他内心真正快乐呢?内心不快乐的人,能否表现出快乐的笑容呢?下面的三幅照片,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真正的愉快的笑容,哪个是刻意的假笑。 附图6-3:笑是假不来的  体势表情,也叫体势语言,是指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身体和四肢的不同的动作或姿势。比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表示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表示丧气,摊手表示无奈,捶胸表示痛苦等等,当事人以此反映或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别人也能由此识别。 人们对自己的体势表情,经常并不自知,而是不知不觉中流露,因而有人认为更能表现出人的真情实感。研究发现,说假话的被试会不自觉地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显得身体向后靠,肢体活动较少,面部笑容反而增多(Mehrabian,1971)。 附图6-4:各种身体姿势及其意义 言语表情是指人们在不同情绪情感状态下语音、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文字本身可以是完全相同的,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可能千差万别,语义因而也发生变化。如悲哀时语调低沉、节奏缓慢,高兴时语调高昂、节奏加快,爱抚时言语温柔,恼怒时言语生硬,愤怒时大声喊叫、语句不连贯等。优势同一句话,由于说话的音调、节奏、速度、语气等不同,表现出来的含义完全不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举出一个例子,同样一句话“到这里来”,可以用15-20种语调说出,而表现出不同的含义。言语表情是“言外之音”,他说能表现出的含义,比言语本身还要多出很多,是人们表情达意、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 普通的手势也是一种体势表情,手势经过系统的规范,成为聋哑人交际的重要工具——手势语,手势语除了交际的通道与有声语言不同之外,也具有有声语言的其它所有属性,如“语音”(手型、手的空间位置及运动)、词汇、语义、句法等。所以聋哑人的“言语表情”主要是“手势语表情”。 人们的表情有时可以掩蔽、伪装或称为控制,但并不能总是做得很好,常常是无意中早已或多或少地显露出来。而人们对于表情的意义的接受也常常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中已经接收了信号、做出了判断,不知不觉中产生相应的反应,尤其表情的细微之处,更是如此。 参考资料6-2 无声的语言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这种微妙的动态常常会从表情上流露出来,关于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过经验。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筋肉自然会松弛,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内心的活动与其用语言表达,远不如用表情表达来得更加明显。不过,从表情观察别人的心底秘密,看起来很简单,事实上,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阿斯德,将愤怒、恐怖、诱惑、不关心、幸福和悲哀等六种感情,让几个人用表情表达出来,而后让许多人前来观察表演,并让他们指出是什么表情,表示何种感情,结果发现观察这些表情的人,跟表达者的意图不尽相同,在六种表情之中,一般人平均只能判别其中的两种感情。总之,即使表情者有意表现出愤怒的事情,观察者却误认为悲哀的感情。 此外,有一件很麻烦的事实存在,即是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的活动让别人看出来。例如在洽谈生意的时候,对方笑嘻嘻地听取这方面的意见,完全表现出一副非常满意的表情,使得发言的人很安心地觉得交涉可能成功,“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一定会考虑考虑。”可是最后依然是失败的情况。 由此看来,古人所说的,“表情是反映人类心灵的镜子,”我们无意否定这句话,但是,我们不能从表情去判断对方的直接感情的表现方式,因为真正的意思常常被隐藏在伪装的表情之下,使别人难以识破,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从表情中正确判断对方的真正感情。 着手研究脸部的筋内变化,我们可以看见脸部筋肉的分布状态,比起身体上的其他部位,那么,脸上的筋肉显得特别的发达,因为感情上的变化,使得脸部的筋肉也随之起变化,这在生理学上是得到确认的。尤其是眼睛与嘴巴周围的筋肉更为发达,此外,当我们调查大脑皮质的运动领域时,可以发现脸部与手的活动领域,远比其他部分来得大。因此,许多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以实验来确认感情的活动,到底会使脸部的筋肉如何变化? 在这些实验结果尚未获得结论之前,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因为某种感情的出现,而带来表情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感情的表现,跟脸部的筋肉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是愉快的表情,脸颊会上涨,倘若是不高兴的表情,则脸颊会下沉。嘴唇的尾端向后收缩,则表示是愉快的表情,嘴唇尾端向下沉,则表示心情不愉快。由此可见,脸上各部分的筋肉,也跟快乐与不快乐等相反的感情互相对应,且呈现出相反方向的活动。因此,我们就可以这种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及筋肉的变化为基础,而后制造出自己的表情。 我们所以不能从表情来洞察对方的感情,那恐怕是因为我们只注意到脸的一部分变化而已。如果还需要熟悉如何从表情去突破对方的深层心理,那诸位不妨把电视机的声音关上,而后集中全副精神于画面上,其主要目的在于训练自己如何从影星的表情,去洞察对方的心理活动。 日本有一位漫画家名叫手冢治虫,当他正在思考有关漫画的构想时,他常常会在无声的电视机前坐上一整天。当他追究手脚活动,和表情变化之间的关系时,他无疑地会将全副精神放在人类深沉的意识之中,结果发现了日常生活上无法体验的人类的心理秘密,结果崭新的构想才会滚滚而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含义的不同(感情) 在口语和科学论述中,我们经常见到情绪、情感、感情等概念,为避免混乱,这里对其中的关系简单说明。 情绪和情感与个体的需要密切联系。客观世界的刺激并不全部能够引发人的情绪情感,只是与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使当事人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通常,那种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情绪情感(如满意、愉快、喜悦等),反之那些妨碍与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情感(如不满、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 情绪主要与人的基本需要相联系,对于人类的适应和生存有着重要的价值。一般来说,情绪的生理反应较明显、强烈,原始情绪是似本能的反应,个体差异也较小。如恐惧,当面临突如其来的巨大危险时,任何正常人都会感到恐惧,不管它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有多高,相应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也都强烈而且明显。因此我们常常干脆称之为情绪反应。情绪经常与特定情境有关,时过境迁,相应的情绪不再长久、稳定地存在。 情感主要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它起源于情绪,比情绪要复杂、稳定,不依赖于特定的情境。情感的生理反应经常不太强烈,外部表现相对不明显,也容易控制和掩盖。情感注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因此,我们在需要描述人的主观体验或思想意识时,较多地使用情感的概念。 感情一般是专门指人的主观体验方面。 需要指出,在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情绪的研究是核心,是基础,因而情绪一词的使用率也较高,西方心理学经常是只用“情绪”,极少用“情感”。 三、情绪和情感的对比性 人的任何一种情感,都有一种与它性质相反的情感相对应,如欢乐-悲哀、爱-恨、紧张-轻松、强-弱、肯定-否定等,这就是情绪情感的两极性,也称对比性。 情绪情感的对比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情感的肯定性和否定性 肯定性的情绪情感是愉快的,与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如满意、快乐、热爱、兴奋、轻快等。否定的情绪情感是不愉快的,与需要的不满足相联系。如不满、悲哀、憎恨、烦闷、沉重等。他们虽然相反,但并不排斥,同一事件的刺激作用,可能使人既产生肯定的体验,也产生否定的体验。 2、情绪情感的积极性(增力作用)和消极性(减力作用) 凡是和积极的态度联系着的情绪情感是积极性的,如振奋、紧张、热忱、英勇等;凡是和消极的态度联系着的情绪情感是消极性的。同一种情绪情感既可以具有积极性质,也可以具有消极性质。如悲哀既可以是减力性的,使人灰心丧气,也可以是增力性的,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3、情绪情感的紧张性和轻松性 通常在紧要关头的前夕,当事人一般有紧张的情绪情感体验,事后往往出现紧张的解除和轻松的体验。一般来说,紧张与活动的积极状态相联系,引起人的应激活动;但是过度紧张也可能引起抑制,是情绪疲惫。 4、情绪情感的强弱两极状态 人的情绪情感都有强弱的变化,有的很强烈,有的很微弱,有的强度在两者之间。如从轻微的担心到极度的恐惧,从满意到狂喜等。 四、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功能) 1、信号功能 前面讲到的表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势表情合称非言语表情。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国外有人分析了上百万份资料,也做过类似统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平均每一句话只用2、5秒钟,平均每天只讲10---11分钟话,而大量的信息交流是靠非言语表情承担的。所以说表情是人际交流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我们也称之为表情通讯。 2、调节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在高涨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状态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在低落情绪和情感状态下,个体则缺乏冲动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前,半途而废。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强化作用。为什么有的小学生不爱学习?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活动常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情感,如迷惑、失败、羞耻、训斥、体罚等。为什么他对某种活动感兴趣?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活动常常和积极的情绪情感相联系,如豁然开朗、成功、认可、赞扬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中的强化作用,就是利用情绪的增力减力效能,正强化导致积极的情绪反应,负强化导致消极的情绪反应。 也正是因此,不同感情经历的人,有了不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人的潜力在使他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方向上,得到更多的实现;在使他得以避免消极情感体验的方向上,得到更多的实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如果希望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多地实现,根本在于让学习活动本身使他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实际上更多的学生消极情感体验比积极情感体验多,为了避免消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也会更努力,试图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多数人因此避免消极的情感体验,有的甚至进一步体验到失败与无能;而厌恶、逃避本来就是更常见的反应。所以这种方法,弊远远大于利。 五、情绪理论 情绪的理论有很多种,下面是最有代表性的三种。 1、詹姆斯-朗格理论(情绪外围说) 19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分别于1884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心理学史上称此说为詹姆士—兰格情绪说。该理论基于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提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感知,是机体各种器官变化时所引起感觉的总和。詹姆士说:“我认为:我们一当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时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人才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兰格认为:“任何作用凡能引起广泛的血管神经系统功能上的变化的,都会有情绪表现。”詹姆士—兰格学说强调生理变化对情绪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它片面夸大了外围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对中枢在情绪中的主导作用重视不足,因而有的人把这种理论通常称为情绪外围说。 附图6-5: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2、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于1962年设计了一个后来被多次引用过的实验,用来证明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实验的目的试图证明:(1)当人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时,是否被受试者本人体验为处于情绪状态;假设如果对生理唤醒状态给予另外的解释,这种生理唤醒状态就不一定被体验为情绪;(2)环境事件的直接影响是否决定受试者的情绪体验;假设如果对环境事件有不同的解释,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实验设计:要求两组受试者处于同样生理唤醒状态,两组受试者均被告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一种新的称为Suproxin的维生素化合物对视觉敏度的效果。在受试者同意的前提下,在实验前给受试者进行这种药物的注射。但是实际上注射的药物是肾上腺素。这是一种在正常情况下释放到血液里去的对情绪状态有广泛影响的激素;用这个方法使受试者处于一种典型的生理唤醒状态。 药物注射以后,对两组受试者分别给以不同的指示语。对甲组告知,由于药物的作用你会感到两手发抖,心率加速,脸上发热;对乙组告知,药物是温和的、无害的,不会有副作用。人为地安排两个实验环境:一个是“欣快”的环境,一个是“忿怒”的环境。欣快环境是由一个人处于歌唱、欢跃、玩耍而越来越快乐的状态所构成;忿怒环境是由一个人处于发怒、咒骂、撕碎调查表、跺脚等越来越忿怒的状态所构成。 实验开始后,受试者进入欣快的环境,那个已被激起欣快状态的人表演他的欣快行为,并一再地邀请受试者同他一起玩耍、歌舞。当受试者进入忿怒的环境时,主试要求他填写一张调查表,调查表上所要回答的题目会激起人的极大忿怒;先在实验室里的人也在填写调查表,并且不断地爆发咒骂、斥责,继续他的忿怒行为。 实验结果可作如下设想:(1)如果某种情绪状态仅仅是由于生理唤醒所引起,那么两组受试者的行为反应应当是相同的;(2)如果环境因素有强大的影响,那么两组受试者就应当同样地反应实验室同伴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情绪是由于生理唤醒和环境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两组受试者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就应当没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果:甲组受试者由于被告知生理唤醒状态是药物的正常反应,他们在实验室里安静地等待并镇静地进行他们的工作,毫不理会实验室同伴的古怪行为;乙组受试者则倾向于追随实验室同伴的行为——变得欣快或忿怒。 以上结果说明,无论内部唤醒状态或环境因素,都不能单独地决定人的情绪,而对环境事件的解释与生理唤醒的结合才成为支配情绪的主要原因。甲组受试者由于对生理唤醒有另外的解释而未被这种激活状态和环境诱因所影响;乙组受试者由于对生理唤醒状态没得到解释,他的情绪就被这种唤醒状态和环境因素所操纵。 这个实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尽管人的情绪的产生与生理激活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的认知过程是可以对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 3、情绪的信息加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K.H.Pribram)1967年提出了一种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情绪本质的理论。 在总结以往的理论的基础上,普里布拉姆认为,情绪是以一种有组织的稳定性为基线的,即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有机体内部过程的正常工作,在正常的环境信息输入时,是有机体处于一种适宜的协调状态,此时是“无情的”,或者说没有什么情绪发生;当环境是有机体处于一种不适宜、不相符的异常状态时,就体验到情绪。所以情绪是正常过程的一种破坏和中断。 普里布拉姆认为,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即起源于知觉记忆的经验),而不是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环境事件是认知的基础,也是产生情绪的根本原因。情绪对认知因素有依赖性质,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决定于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愿望、料想的性质,记忆中的经验等等,而不决定于环境事件的本身。对外来信息的加工引起过去经验中储存的记忆信息的再编码。当新信息与过去建立的内部模式不一致时,内部模式受到干扰与破坏;当无力应付意外的环境事件时,大脑皮层的认知判断立即把低级神经中枢激活起来,使其发放适当的化学物质,从而产生适应环境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行为的反馈又影响身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并影响认知加工,形成一个循环的反馈控制系统。人类的认知过程同它所附有的庞大的机体的神经、生化过程形成一个反应活动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就体现为情绪。 附图6-6: 情绪情感过程模式图 注:黑色箭头表示非特异传导道,白色箭头表示特异传导道。 六、情绪的神经机制 情绪的神经机制指的是情绪的神经结构与机能。在情绪活动中,机体变化是与神经系统的多级水平的机能相联系的。情绪活动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其中皮层下中枢占有明显的地位,大脑皮层则起主导作用。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联系着。在情绪活动中,有机体内脏器官如心血管、消化道、内分泌腺体、脑电、皮电等会发生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主要是受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控制调节的,相应的外周神经也参与实现外周器官的活动。 科学家发现,皮层下中枢神经中的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等与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关系。比如下丘脑被认为是皮层下的情绪中枢,科学家把电极埋在猴子下丘脑中的一个特定部位,用一个按键控制是否给与刺激,猴子发现这个秘密以后,会疯狂地按键,以获得刺激,直到精疲力竭,这个特定的部位被称为快乐中枢。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仅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还受到体液的调节,内分泌系统是体液调节的生理基础。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在机体(包括神经系统)中有着重大的影响,情绪的生理变化,如脸红、心跳、呼吸、颤抖等等,都是激素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激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激素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中被大量分泌出来以后,不能很快地收回,只能缓慢地分解稀释,因而它的作用会持续很长时间,当然越来越弱。这也是心境的生理学的原因。 神经调节在情绪情感中仍然处于核心地位,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也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系统的活动也受到激素特别是神经递质的的重要影响,所以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原始情绪 原始情绪是最基本的情绪,类似于本能反应,直接关系到与人的生存、适应。原始情绪也是人类复杂的情绪情感的基础。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认为:每种主要的本能制约着某种性质上独特的情绪。这种由每种主要的本能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特征可称之为原始情绪。并认为原始情绪有恐惧、厌恶、惊奇、愤怒、得意、温柔等。我国古代把基本的情绪概括为七种,即所谓“七情”,分别是恐、怒、忧、思、悲、喜、惊。现代西方心理学一般认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反应。 1、快乐 快乐指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继之而来的紧张性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引起快乐的最主要的情境条件是一个人达到了所追求的目标。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强度、愿望的满足程度。如果追求的目标是无足轻重的,则其愿望的满足是轻微的,如果目的非常重要,则会引起异常的欢乐。另外愿望突然达到的程度、意外程度,或者说紧张解除的突然性,也是快乐的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强烈的快乐往往是喜从天降,出乎意料、突然降临。快乐程度可以细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快乐一般来说是积极的、增力的情绪,但是高兴过度、忘乎所以,也会产生消极作用,乐极而生悲。 2、悲哀 悲哀指所喜欢、热爱对象的遗失、毁坏以及盼望东西的幻灭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悲哀程度取决于失去的东西的重要性和价值大小;也依赖于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体特征。悲哀根据其程度不同,可细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极度悲痛。悲哀有时伴随哭泣,从而使紧张释放,心理压力缓解。它是一种消极的减力的情绪,在较强的悲哀中常发生失眠、食欲消失、抑郁、失望、焦虑、急躁、孤僻等反应。在一定的思想和信念支配下,化悲痛为力量,可把这种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增力的情绪。 3、愤怒 愤怒是由于外界事物或对象再三妨碍和干扰,使个人的愿望不能达到或产生与愿望相违背的情景时,逐渐积累紧张性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程度取决于干扰的程度、次数及挫折的程度。根据其程度不同,愤怒可细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狂怒等。愤怒的引起多依赖于对达到目标的障碍被意识到的程度。假如一个人完全看不清是什么人或事妨碍他达到目的,愤怒不会发生;如果他清楚看到障碍,并认定它是不合理的、恶意的,则愤怒容易发生,甚至会引起对阻挠对象的攻击行为。愤怒程度和攻击方式,受个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制约。 4、恐惧 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驾驭或摆脱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发生时常有缩回或逃避的动作并伴随着异常激动的表现,如心慌、毛发竖立、惊叫、预示危险的面部表情和姿态等。引起恐惧的刺激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人们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奇怪、陌生、危险的事物突然出现,黑暗、巨响、凶猛动物、歹人、悬空、身体失去平衡以及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恐惧。但关键还是当事人自身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陌生程度、危险程度、突然的程度,决定了恐惧的程度。当险情极度威胁生命,自身又无能为力时,会产生绝望的体验。正常人对待危险情景,靠的是勇敢和镇定。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道理,在实践中增强适应于变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坚定的意志品质,能使人勇敢镇定而降低畏惧的程度。 二、高级情感(社会性情感) 在原始情绪基础上派生的复杂情绪,称为高级情感,高级情感一般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因而也称社会性情感。如骄傲、自卑、自信、羞耻、罪过、悔恨、热爱、怨恨、羡慕、妒嫉等等。高级情感可以分为三类:道德的、审美的和理智的,分别称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准则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便产生满意、肯定的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荣誉等;不符合便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如羞愧、憎恨、厌恶等。 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是紧密联系的。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逐渐认识、理解和掌握了道德准则,并把它变成个人的道德需要,当体验到对象和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时,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 道德感按其内容来分,有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人道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的情感等。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它是由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非常迅速突然的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它是以清晰地意识到道德要求为中心的高级情感。 道德感是品德结构的一个重要成分,它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是一种自我监督的力量,可使人保持良好的行为,并制止行为过失。 2、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感知、评价产生的的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知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音韵、协调、鲜艳、均匀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和能力的不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 3、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追求真理,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认识活动的成就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以及问题的解决相联系。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望越强烈,追求真理的情趣越浓厚,他的理智感也越深厚。 理智感在认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有:对新对象的好奇心与新异感;对认识活动初步成就的欣慰高兴的体验;对矛盾事物的怀疑与惊讶感;对下判断证据不足时的不安感;对问题解答坚定不移的情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对错失良机的惋惜;对取得巨大成就的欢喜与自豪等。(阿基米德、回忆自己的亲身体验) 理智感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在学校教育中,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成就的需要得到满足,是进一步增强求知欲和成就动机的条件,一再的失败与困惑,会使人丧失求知欲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上述各种情感与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密切相关,所以比一般的情感有更高的稳定性、概括性、复杂性和倾向性,我们也称之为情操。 参考资料6-3 恐惧的神经机制 恐惧往往是人类危急存亡的反应,杏仁核是掌管恐惧的中枢,在探索其他情绪的神经机制时提供极佳的典范。在现代社会,恐惧也可能造成日常生活的严重困扰,导致烦躁不安等种种忧虑,极端者更可能发生恐慌症、异常恐惧症、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等。 假想你晚上独自在家看书,忽然听到隔壁有怪异的声音。接下来你的脑部会发生一连串变化,首先脑部会接收到声波的讯息,转化为脑部能理解的语言,告知你进入警戒状态。这一连串变化发生的路径是耳朵到脑干再到丘脑。自此路径分歧为二:羊肠小径通到杏仁核与邻近的海马回,康庄大道通到颞叶的听觉皮质进行声音的分析与理解。 人脑的重要记忆库存海马回很快地将这个声音与以前听过的声音做对比,并将这几项假定传送给杏仁核与海马回做进一步对比。 如果结论令你安心,你的警戒状态不会持续升高。但如果你仍觉得无法确定,杏仁核、海马回与前额叶皮质之间的另一条路径会使你陷入不安。如果进一步分析依旧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杏仁核便会发出警讯,激活下丘脑、脑干与自主神经系统。 在这种时刻,杏仁核做为脑部主要警示系统的优点更表露无遗,不同的讯息传递到杏仁核的不同部位,这些讯息使杏仁核成了二十四小时的感觉讯息守门员。 之后,杏仁核再分配神经冲动到几个重要的部位,一个分支通到下丘脑,可分泌释放亲皮质素的荷尔蒙,经由一连串的荷尔蒙作用引发战或逃的反应。另有分支连接与运动功能有关的纹状体。其次,杏仁核还可经由延脑传送信号给自主神经系统,引发循环系统、肌肉、内脏的活动。 自杏仁核底侧的分支连接扣带回皮质及调节骨骼大肌肉的纤维,作用在人类身上,则是声带的肌肉拉紧,发出恐怖的尖叫声。 另一个分支通往脑干的蓝斑,后者使脑部活动量大增,感觉通路更加敏感。正肾上腺素充盈皮质、脑干与边缘系统,可使脑部进行警戒状态。不过这些改变都是在意识之外发生的,因此你并不会知道自己在害怕。 当你真正开始感到害怕,表示焦虑感已从无意识层突破到意识层,杏仁核会继续导演一连串的改变:指示脑干细胞让你脸上露出害怕的表情,使你变得紧张而易被惊吓,将正在进行但不重要的肌肉活动僵凝住,加速心跳,提高血压,使呼吸变缓(你开始感到害怕时,可能会注意到仿佛突然无法呼吸,这是为了能听清楚恐惧的来源是什么)。 同时杏仁核会与海马回联手指挥,使注意力集中在恐惧的来源(奇怪的声音),让肌肉进入备战状态。同时杏仁核会与职司视觉与专注力的部位连线作业,让眼睛专心注意一切危险事物。另一方面,皮质记忆系统也会搜寻与眼前危机相关的讯息,将不相干的思绪抛到脑后。 一旦这些讯息全部传递出去,恐惧便隐然成形:你会感觉到胃部抽紧,心跳加速,肩颈肌肉僵硬,四肢颤抖。全身僵凝成一个专注的姿势,仔细凝听任何声音,脑中飞速盘算可能的危险与因应之道。这整个过程,从惊讶到不确定到不安的恐惧,完全浓缩在一两秒之内。   参考资料6-4 迷惘是什么状态 人们惧怕着迷惘,他需要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为了解除灰色、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所带来的焦虑,他宁肯得到错误或不完整的答案。 他需要鲜明的界线:好或是坏,对或是错,道德或是非道德,疯狂或是理智,友人或是敌人。这使他难以在生活中取一种变通坦诚的态度。例如,根据他对正义的传统观念,一个人不是清白无辜,便是罪责难逃,二者必居其一。对他来说,不存在有什么过渡区,任何行为都应是泾渭分明。 无法忍受迷惘与矛盾,人的情绪会受到直接影响。逐渐地人变得刻板,僵硬,这形成一种世风,要么统治别人,要么被人统治;要么强大欺人,要么软弱可欺。这使他无法愉快地、充分地表现自己,——时而以一种方式,时而以另一种方式。因为一旦闯入“禁区”,比如说,表现了依赖性,他马上会感到不适和焦虑。 人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都生活在迷惘中。这个世界的纷争能否找到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个令人怀疑的问题,而不管对掌握自己的人生感觉有无把握,人们的命运有一部分并不由自己控制。 除掉外界因素,在内心深处,他们还在一些不确定感中挣扎着,这些不确定感包括他们的健康、年龄、生活的保障及存在的意义。通常,人们不会把这种感受向人倾吐。这只是一种日复一日向人身体里每一个细胞侵袭的程序,使他宝贵的精力被浪费在不能促进人类福祉或维护人们生命的困惑里。 不论有多困难,大多数人仍试图找出解决之道来,原因是人的心灵无法永远忍受抵触。   三、心境、激情和应激 这是对情绪情感分类的另一个角度,分类的依据是情绪情感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情感状态。如兴致好的时候,干什么都有精神;悲观失望时,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 这种状态具有以下特点:(1)缓和而又微弱,如微波荡漾,有时当事人并不察觉;(2)持续时间较长,几小时、几天,甚至长达几年;(3)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似乎是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淡薄的背景;或者说,似乎是戴上了有色眼镜,所有的事情都被染上了心境的色彩。 引起的原因往往是生活中的一般事件,如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际关系的亲疏、生活环境的优劣、自然景色与气候的变化、身体健康状况、带感情色彩的表象、人的生物节律等。但对心境有决定影响的还是人的主观因素(认识、评价等)。心境往往也是激情的余音。在暴风骤雨式的激情之后,身心逐渐恢复平静,一度很高的激素的浓度在不断降低,但回复到平常状态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此时,我们已经回到了平常的情境,而心身状态还在回到平常的路上,不免用不太平常的心对待其实平常的情境。 心境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可以提高工作与学习的效率;不良心境会使人沉闷,妨碍工作和学习,影响心身健康。以良好的心境为主,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情感状态。如欣喜若狂、暴跳如雷、悲痛欲绝等等。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力量;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发作通常有特定的对象引起,明显有指向性。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一般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强烈刺激,如信仰破灭、亲人亡故、强烈愿望的意外满足等。对立的意向和愿望的冲突,以及过度的抑制和兴奋都容易导致激情的发生。从生理上看,激情是外界超强刺激,是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的抑制减弱甚至解除,从而使皮层下的情绪中枢强烈兴奋的结果。处于激情状态时当事人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有着强烈的生理反应,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当事人对于自己的状态和导致这种情绪反应的原因(事物),一般能够明确意识,但是往往不能很好控制,因为他的感知、注意和思维等认知功能变得很狭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所以激情之下,我们常常会头脑发热,做出一些失去理性的事情,平静下来,才觉得可笑或者后悔。由于激情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也可能引起身体机能的失调,这一点在下面将要讲到的应激状态中更为显著。 激情具有双重作用。消极的激情可以产生不良的后果,积极的激情是人行为的巨大动力。人的理智和意志可以主宰和驾驭自己的感情冲动。人和机器不同,总是要讲感情的,本性使然,在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的标准是既讲情也讲理,情理并重,辩证统一,只有过度放纵感情、不加控制,才是真正有害。幸福和快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目标,“过把瘾就死”是文学艺术的表述方式,极端而又明确。幸福和快乐并没有客观统一的标准,标准因人而异,各自都有道理,但其根本都是感情上的追求。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理”是帮助人们选择各种道路,“情”才是要去的地方。因而理性对感情的调控,目的不是压抑它或是之泯灭,而是协调各种情感,从长远的角度、从现实合理的角度,维护最有价值的感情。 激情是强烈的,它的增力或减力作用也是强大的,对于个人的好恶具有重要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高峰经验,就是一种非常广阔和极度兴奋的喜悦的情感体验,它能使人消除畏惧、更加积极进取。强烈的情感体验在记忆中保持也长久而深刻,因而影响力也很深远。在短时间内形成以个人的好恶,没有比唤起他的激情更好的办法了;一般在群体中使其相互感染,比单独唤起一个人的激情要容易得多。这些对于宣传和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价值。 3、应激 应激也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或状态,与激情不同的是,应激一般是在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情况下产生。应激状态最重要的特点是广泛而强烈的生理反应。人在遇到紧张危险的情境而身体与精神负担过重,但又需要迅速采取重大决策时,大脑中枢紧急传送指令至下丘脑,使其分泌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因子(CRF),然后又激发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因子皮质激素,使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动力量,生理潜能被紧急挖掘出来,不惜一切代价应付险情。应激反应过后,往往会有生理机能甚至器质上的损害。 应激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应激状态使有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排险机能,能使人精力旺盛、神勇异常、动作灵活、思路敏捷,超水平发挥,使得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时摆脱困境。武松打虎、狗急跳墙、急中生智等,都是平常所不能为,称为狮子式应激。有时恰恰相反,高度的紧张、剧烈的生理变化也可能使人行为紊乱而不能协调,平常很容易的事情此刻竟然也不能做了,知觉和注意的范围狭窄、语无伦次、惊慌失措、呆若木鸡、瘫软在地等等,称为兔子式应激。加拿大心理学家塞尔耶(G.Selye)于1974年提出,应激状态延续能击溃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导致胃溃疡、胸腺退化等严重疾病,甚至使人休克或死亡。 科学家认识到,在并非如此紧急严重的情境下,生活中常见的情绪情感的困扰,也会导致相似的生理反应,只不过强度相对要小些,但是长期的困扰对身体健康还是有严重的威胁。这是人们更常见也更关心的问题,成为身心医学和心理卫生学的重要课题。从这个角度,应激被定义为机体对作用于自身的要求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为了与前面讲的应激有所区分,我们称之为心理应激。关于心理应激,我们将在下一节进一步探讨。 四、不良情绪反应: 首先需要界定不良情绪反应的范围。有的人把消极的情绪反应看作不良情绪反应,这样并不妥当,因为在特定情境下,消极的、减力的情绪反应对于有机体的适应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使当事人避开危险,放弃无效甚至是错误的反应等等。有的人把长期而强烈的情绪反应作为不良情绪反应,因为这样的情绪反应有时未必是适当行为,而且往往对有机体造成心身伤害。按照这种观点,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或频率)、对于当事人的适应或解决问题是否有效、以及对有机体心身是否造成伤害等,是区分是否是不良情绪反应的重要标准。人们对不良情绪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焦虑和应激等问题上。有关应激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这里主要介绍有关焦虑。 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这种威胁可以称为压力),致使自尊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可分为三类: 1、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是由客观上对自尊心的威胁引起的。 2、神经过敏性焦虑,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反应,而且对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引起的。 3、道德性焦虑,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耶尔克斯-多德逊定律表明,焦虑(紧张)和活动的效率的关系密切:高度的焦虑只有活动任务很容易的时候才能提高活动的效率,在活动任务很难时焦虑越高则活动效率越低,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一般难度水平的活动效率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焦虑也并非总是不良情绪反应,在通常情况下,适度的焦虑水平是有益的,甚至高度焦虑在有些情况下也是有益的。 但是,我们仍然把焦虑当成不良情绪反应。因为不适度的焦虑反应还是很常见;因为焦虑使我们不快,影响了生活的质量;因为长期的焦虑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不是人们唯一重要的追求。 第三节 情绪情感的调控与心身健康 一、情绪和情感与健康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必然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有相应的主观体验、相应的生理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这些对我们的心理和身体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或者说,情绪情感既能够增进也能够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情商不是从这个角度,即不是从心身健康的角度,而是更好的适应与发展的角度,研究情绪。) 伍子胥过昭关,急得一夜之间须发全白。诸葛亮气死周喻、骂死王朗。都是情绪情感对人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夺取生命的著名事例。中世纪有个医生叫伊本西拿,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两只羊分别系在不同的地方,给以同样的食物,但其中的一只羊旁边还拴着一只狼,狼虽然不能吃到它,但对它构成巨大的压力。这只羊因而整日提心吊胆,恐惧万分,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不久,这只羊就死了。而另一只没有狼的威胁,活得很好。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焦虑、忧愁、悲伤、压抑可能导致精神分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胃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一般称它为心因性疾病。情绪情感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的例子也很多。有人在临床上曾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愈合要快些。这种现象通过动物实验也得到验证。 总之,情绪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不良的情绪可以造成疾病,损害人的健康,而良好的情绪则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是维持人的生理技能正常进行的前提,有51%的病患者可以通过自体机能调节而获得痊愈。 二、心理应激与应对 1、心理应激 应激一词,首先由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尔耶(H.Selye,1936)提出。原文为stress,是塞尔耶借用的一个物理学名词,用以概括有机体在环境不利刺激下出现的某种非特异反应现象。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因素都会发生反应,这些刺激因素包括感染、中毒、创伤、精神紧张、高温、寒冷、疲劳、放射线照射等。这些不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其非特异的、共同的一面。这些由不同因素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全身适应性症候群”,也就是所谓应激反应。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 根据塞尔耶的学说,应激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警觉反应阶段,这是一种高度活动的状态,身体的适应能量几乎全部发挥作用。机体表现出各种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活跃。但机体不能长期维持这种警觉状态,如果不移除应激源,机体就进入第二阶段——抵抗反应阶段。抵抗反应阶段,机体的防御功能加大,表现为脑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大量分泌。这些生理变化使有机体更好地适应。如果继续处于应激源的作用之下,这种适应能力便会逐渐丧失,有机体便进入第三个阶段——耗竭反应阶段,这时机体有关激素的分泌功能已经出现障碍,机体变得软弱无力,再也无法应付应激情境。假如应激状态继续存在,参与应激反应的身体组织将大量破坏,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后来的研究认为,应激反应不单纯是一种生理反应模式,而是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在内的一种整体反应模式,我们称之为心理应激。应激的心理反应有愤怒、恐惧、仇恨、烦躁、悲伤、抑郁、自卑等等,最常见的是焦虑。行为反应主要包括变相依赖、反常动作增加和替代性攻击等行为倾向。变相依赖是指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常常依靠吸烟、饮酒或过量饮食等不良行为来对付环境。反常动作的增加是指,应激状态下有步履加快、讲话急促、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倾向,有时还会颠三倒四或顾此失彼。替代性攻击是指个体为了减轻应激的压力,而选择某种替代目标发泄、攻击。应激源也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类别,其中心理性的和社会性的应激源占主导地位。社会性的应激源,指的是造成个体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个体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生活事件或变故。如亲人死亡、社会动乱、战争、自然灾害、离婚、失恋、破产、考试、结婚、升学、乔迁新居、噪音和空气污染等等。 大量资料表明,心理应激与人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普遍认为,高血压、癌症、冠心病、消化道溃疡、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与应激有密切关系。甚至感冒也与应激有关,因为应激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参见参考资料8-5: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国外调查发现,在综合医院的门诊病人中,50%-80%属于心身疾病。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1973)调查发现,73%的门诊病人和68%的住院病人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 参考资料6-5 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应激是机体对作用于自身要求的一种非特异性应答,它是机体保证生存最重要、最复杂的反应,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许多其它器官。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应激可影响免疫功能,并与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人类应激实验检测了在多种应激源条件下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发现应激能使免疫功能发生抑制,这包括: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原反应下降;淋巴细胞细胞毒性降低;干扰素产生减少;吞噬作用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细胞百分数及比率降低;唾液免疫球蛋白A水平降低。临床研究证实,应激性生活事件与癌症复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相关。 啮齿动物研究表明,在各种物理或社会应激源作用下,免疫功能分别发生以下一系列抑制性改变:胸腺退化;白细胞数目下降;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原反应降低;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淋巴细胞细胞毒性减低;干扰素产生减少;巨噬细胞活性下降;NK细胞活性下降;迟发型超敏反应减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延迟;白介素-2产生减少。 以上资料表明,应激对免疫系统以抑制作用为主,但亦有免疫增强的报道。例如Wood 等报道抗原免疫后大鼠单独一次足电击可增强其细胞和体液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还有报道指出长期暴露于应激状态可增强抗肿瘤作用。尽管有上述免疫增强报道存在,但由于数量较少,我们对此应抱以谨慎态度。   2、应对 所谓应对,是指个体为了对付应激而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活动,是重要的心理应激因素。 心理应激其实是一种过程。生活事件是常见的原因,是应激源;由此所引起的心理不适或身体症状是结果,称为应激反应。应对就在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中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中介影响因素。应对在应激与健康关系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认为,应对是决定生活事件是否影响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例如,个体遭遇到亲人病故、夫妻离异、事业受挫、遭受歧视等生活事件时,只有在其应对无效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悲哀、抑郁、孤独等负性心理反应,进而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学中介途径,使原有的疾病复发或形成新的疾病。 应对的直接目标是解决生活事件或减轻因事件而产生的情绪不平衡状态。因此,根据应对目标可以将其分为针对问题应对和针对情绪应对两类。根据应对活动的内容也可将其分成许多种类,如再评价(对生活事件做出重新认识和评价)、问题解决(通过思想上或行动上的活动去解决问题或克服困难)、回避(从思想上或行动上避免与之接触)、顺从(使自己接受或适应事件本身)、幻想(通过幻想来消除痛苦或满足欲望)、求助(寻求社会支持或各种帮助)等。根据研究角度不同,还可将应对分为过程应对和特质应对。过程应对主要指个体在具体的生活事件过程中所采用的应对策略。由于个体在不同生活事件中往往有不同的应对活动,故过程应对缺乏跨情景一致性。特质应对是指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生活事件中存在某些相对稳定的、具有习惯化倾向的应对方式或称应对风格,并带有一定的个性特质成分,故有一定的跨情景一致性。 应对测量工作业已逐渐开展。目前常用的有:1、医学应对量表(MCMQ)。该量表将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分为面对、回避和屈服三种。2、Folkman和Lazarus修订的应对方式量表。该表将应对方式分为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八种。3、我国姜乾金编制的特质应对问卷,则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类。 应对与以下因素有关:(1)情境。人们遇到不同生活事件时,常采用多种应对策略。但有研究认为最多用的应对策略是能消除内心积郁的倾诉与发泄;效果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具有显著的抚慰心理创伤作用的消遣和倾诉;不少人则认为烟可以提神、酒可以浇愁、药物可以带来安宁。(2)个性。不同个性类型的人在面临应激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活动。例如,日常生活中某些人习惯于幽默,而有些人习惯于回避(借酒消愁)。A型行为模式的人与 B型行为模式的人相比,其应对行为更多地显示出缺乏灵活性和适应不良。(3)年龄。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对方式会逐渐改变。老年人与青年人不但应对方式不同,而且相同的应对方式对心身的影响也不同。 3、应对指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考试、评比、检查、比赛等事件发生,使人感到精神紧张或有一定压力,其实这就是心理应激,但在它的推动下,人们会更好地工作或学习,故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对于一些过强或持久的紧张或压力,特别是已引起心身症状或已导致疾病恶化时,就必须通过应对指导等心理干预方法加以防止或控制。以心理应激理论为基础的应对指导原则如下: (1)控制或回避应激源。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应对的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这是最理想的控制应激办法。但要想以完全消除应激源的办法来防止心理应激是无法做到的,也是无益于心身健康的。还可指导个体采用回避应对的办法,使之远离应激源以减少某些心理应激的发生。例如发生争吵时,劝一方暂时离开现场;又如对年老体弱的人,应避免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2)改变认知评价。可指导个体进行再评价应对,例如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以减轻应激反应。 (3)寻求社会支持。指导个体从组织、单位、家庭、同事、亲友那里得到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即采用求助庇护方式,对控制心理应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病人家属、同事、领导以及亲朋好友对病人的支持作用。 (4)分散注意。指导个体参加适当的文娱体育活动,即采用转移应对方式。除了能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吸收外,还可转移个人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5)松弛训练。指导个体通过一定的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以助于控制与应激有关的不良心身反应(症状)。包括降低皮层的紧张度,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从而改善内脏症状,比如降低血压;以及调整骨骼肌系统功能,如降低头颈部肌紧张。以上三方面是互动的。 松弛训练的方法较多,最简单的被称为松弛反应。其要点有三:①舒适的体位;②全心身入静;③随着深、慢、匀的呼吸主动放松全身。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要积极想象和体验放松时心身舒适的感受。松弛训练时间按需而定,对急性应激可仅几分钟,对慢性症状则应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持续3—6个月或长期使用。(参考:姜乾金《“应对”研究近况》) 三、情绪智力商数 “情商”(EQ)一词,是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首创的。把情商推向高潮的,是心理学界并不知名的丹尼尔.戈尔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他1995年推出《情商》一书,一下子使“EQ”一词风行世界。 情商新潮先在美国掀起,一些热心人在许多学校里开设“情商课”,讲解情绪自控、应对、挫折与待人接物等学问。到1997年2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发行了我国第一本情商书——《情商,唤醒心中的巨人》。至下半年,我国许多大城市书摊上,一下推出10多部情商作品。社会的需要加上某些商业人士的炒作,情商繁闹到令人目迷神乱。有人宣传“EQ托起明天的太阳”;“20%的IQ(智商)+80%的EQ=100%成功”。以往较多的人相信智商是个人成功的关键,有所谓“智商决定论”,即个人成功80%靠智商。从“智商即命运”变为“情商即命运”,情商又取代了智商的位置。 情商,译成汉语有:“情绪商数”、“情感智商”、“情感智慧”、“心理能力指数”等4种。依照戈尔曼的的说法,情商包括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应能力5个方面。但是情商的内涵外延还无人讲得清楚,戈尔曼先生在介绍高情商者有“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时,举例居然想到耶稣教导:如有人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给他,这样结果很可能是“那个家伙被深深感动而愉快地在巨额合同上签了字。” 如何提高个人的情商?1995年,美国某公司在上海举办过一次“EQ训练班”,仅训练3天,每人学费4000元。课程有:面对自己成长的挑战;规划成功的途径;设定目标解决问题;拥有富于生命力的人际关系。学员清早起来就面对镜子自语:“我爱我自己,我喜欢我自己”;“今天会有很棒很棒的事情发生”;“反正今天不会死。”另有人参加过提高情商的“拓展学校”,训练中有“背摔”项目:将受训者两手绑住,从7米高处往后倒向地面,下有同伴接住,培养“勇”与“信”(朋友)。情商理论化做操作实践,似乎失却了新鲜感。当然,情商作为新生事物,其理论与实践均有待日臻完善,从神话到现实的路程是漫漫而修远的。 情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想来意义不在智商之下。精神病人最常见的是情感淡漠或情感倒错、紊乱;情感性精神病的复发率是所有精神病中最高的。情绪、情感问题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影响实在极为重大。一个“情”字,受其困扰、骚扰或恩泽的,占人口100%。追究人世间种种危害进步文明的假恶丑根源,肇事者从毒枭战犯到邪教头目以及各色混世魔王,大多不是智商低下,而往往是智商过人而情义偏狭、良知丧失的情商怪异者。今天我们“拿来”情商,融会到素质教育、情感教育等现实之中,或许可望能调适情感,改善人际关系。的确前景诱人,只是还要充实大量的创造性劳动和社会改造功夫。 四、情商测验 这是两组情商自测的问卷,但不是标准化的情商测验,所以无法确定它的科学性。提供给大家,目的在于增加对有关知识的了解。希望不要以过于严肃的态度对待自测的结果,但可作为参考。 参考资料6-6 情商自测的问卷一: 对下列问题请回答:“是”或“否” 1、对自己的性格类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2、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情绪波动?? 3、懂得从他人的言谈与表情中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 4、有扪心自问的反思习惯?? ? 5、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赞同“跟着感觉走”? 6、遇有不顺心的事能够抑制自己的烦恼?? 7、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能够冷静应对?? ? 8、受到挫折或委屈,能够保持能屈能伸的乐观心态? 9、出现感情冲动或发怒时,能够较快地“自我熄火”? 10、听到批评意见包括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意见时,没有耿耿于怀的不乐? 11、在人生道路上的拼搏中,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12、决定了要做的事不轻言放弃? 13、工作或学习上遇到困难,能够自我鼓劲克服困难? 14、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 15、办事出了差错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不怨天尤人?? 16、对同学、同事们的脾气性格有一定的了解? 17、经常留意自己周围人们的情绪变化? 18、与人交往知道要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19、能够说出亲人和朋友各自的一些优点和长处? 20、不认为参加社交活动是浪费时间?? 21、没有不愿同他人合作的心态? 22、见到他人的进步和成就没有不高兴的心情? 23、与人共事懂得不能“争功于己,诿过于人”?? 24、朋友相处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5、知道失信和欺骗是友谊的大敌?? ? 上述25个题,测量的是情商所包含的五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自身的情绪;(2)控制自身的情绪;(3)自我激励;(4)了解他人的情绪;(5)人际关系管理。? 如果你在第1~4题中答“是”的达3个以上,则表明你对自身的情绪有较高的认知。如果你在第5~10题中答“是”达到4个以上,则表明你对自身的情绪有较高的控制力。如果你在第11~15题中答“是”达4个以上,则表明你善于自我激励。如果你在第16~18题中答"是"达3个,则表明你能够了解他人的情绪。如果你在第19~25题中答“是”达5个以上,则表明你长于人际关系管理。? 总体衡量,25个题中答“是”达到20个以上者属高情商,答“是”在14~19个之间者情商属中等,答“是”在13个以下者情商则偏低。倘若发现你的情商偏低,也毋需恐惧,找准欠缺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修养和锻炼,是可以提高的。?   参考资料6-7 情商自测的问卷二: 对下列问题请回答:“是”或“否” 1.与自己的恋人或爱人争吵后,你能在他人面前掩饰住自己的沮丧。 2.当工作进展不顺利时,你认为这预示着结局可能不妙。 3.在你最好的朋友和你说话前,你就能先看出他(她)的情绪状况。 4.常常为一些忧心事夜不能眠。 5.你常会受浪漫爱情片或伤感片感染。 6.如果人际关系不妙,你觉得首先应当检讨并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做法。 7.如果你忘了恋人或爱人的生日,更可能是因为自己太忙,而不是不善于记别人的生日。 8.你经常想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或评价自己的。 9.你对自己几乎能使每个与自己打交道的人高兴而自豪。 10.你厌烦讨价还价,尽管讨价还价能使你少花一百来块钱。 11.你十分相信直率说话能使一切事情变得容易解决。 12.在讨论中,尽管知道自己是正确的,但你也会转换,不愿与对方争论。 13.在工作中作出一个决策,你会不时反省一下,看看它是否正确。 14.你不会担心环境的改变,因为你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有信心。 15.如果有群体性的休闲娱乐活动,你往往能提出有趣的建议。 16.若你有一根魔棒,你将用它改变自己的外貌和个性。 17.不管你工作多努力,你的上司似乎总在催促着你。 18.你觉得恋人或爱人的厚望会对你构成不小的压力。 19.你认为小小一点压力是人会伤害任何人的。 20.你会把个人隐私告诉你最好的朋友。 21.你会对你的合作者发火,如果他(她)总是唠唠叨叨对你不放心。 22.你的锻炼没有收效,是因为方法不对,而不是锻炼本身无益。 23.你打牌输了,是因为牌不好,而不是打牌太难。 24.如果你的朋友说了伤你感情的话,你会认为他是个以自己为中心,言行不考虑别人的人。 25.如果失败,往往是因为你本不想做,而不是你无能。 评分方法:选A得1分,B得0分,计算累积总分。 结果分析: 完整的情商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节、自我激励、冲动控制和人际技巧五大方面。 得20-25分:你对自己的才能极有信心。你不会轻易被情绪击倒,而且十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一般情况下,你能与他人融洽相处,并显得出类拔萃。但如果过于自信,因感觉过好令人生厌,或者忽视艰苦努力,则仍可能会成为一个失败者。 得9-19分:你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但有时仍显得不够关注。你对自己不断提出要求和目标,如果你能更好地分析与理解自己与别人的情感和需求,并能不怕挫折、吸取教训、扬长避短,你会显现出自己的优势的。 得0-8分:你太注重自己而漠视他人了。粗鲁的行为方式也许能帮你一时,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样会失大于得的。你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和需求,学会在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同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得了低分,你不要太沮丧。关注一下自己的情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思考题 1、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的三个方面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 3、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4、沙赫特关于情绪情感的研究。 5、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信息加工理论。 6、应激反应的过程与应激源。 7、应对与应对指导。 8、情商的含义极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