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学教师心理 本章基本概念: 教师角色:指教师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作用。 教育机智:是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巧妙地排除干扰、用出乎意外的简捷有效的方式实现目的的才能。 教师威信:是指一个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声誉,受尊敬、信任和爱戴。 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为师爱。师爱是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崇高师德的体现。 期待效应:教师对学生有了不同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对待学生,在学生那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期待效应”。 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 教师的岗位在两代人的交接点上,他的工作态度和成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学教师是青少年发展关键期的引路人,认真搞好自身的心理建设,对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教师角色职责和职业心理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职责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角色,指个人的社会身份。它标明了人在种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规定了个体行为的基本准则。教师角色指教师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作用。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链中,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总处在一定位置上,具有一定身份,或是教师、学生,或是领导者、被领导者,或是父母、子女等。不同身份要求履行不同职责义务、享有不同权利,而且言行举止要受社会身份制约、符合社会身份规定。如象教师的角色行为应有较高的文化、道德修养,能够为人师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个体身份也具有多重性,需在不同的关系环境中充当不同的角色。例如,同一个人在学校,对学生他是教师;回家后,对家人是家长、丈夫、妻子;参加社团活动是文学社成员,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等。当然就社会职业劳动而言,他的基本角色是教师。 构成角色的要素有个体的社会地位、身份、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等,其中重要的是角色的职责义务。能否完成职责,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衡量和接纳个体的基本条件。教师角色的职责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教书育人,能完成这个职责就是合格的教师,能出色地完成这个职责,就是一位好教师。社会肯定他们,学生欢迎他们。 (二)期待角色、主观角色和实际角色 角色有很多分类法,根据社会期望和个体执行角色职责的情况,可以把角色分为三类。一是期待角色。这是社会、群体理想的或要求的角色,就是把社会,群体对角色的期待内容落实到个体身上。期待角色往往是理想化的角色。二是主观角色。这是担任角色的个体对角色身份和行为模式的认识理解,是担任者执行角色的心理基础。对角色的职责、义务等要素认识理解得全面、准确,有助于执行中不断符合期待角色的要求。三是实际角色。这是社会生活中个人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这种角色是主观角色实践期待角色而产生的结果。三种角色分别反映了客观要求、主观理解以及主客观作用下实践的结果,为角色实现和个体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生活中,由于环境和个体诸多要素的影响,三种角色间常常存在差距。实际角色的实现,就是一个以主观角色为中介,不断使实际角色符合期望角色的过程。教师应努力地使自己的这三种角色一致起来。 (三)教师角色的职责 教师角色职责是由社会规定的,社会期望表达了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 1、心理导向角色的职责 (1)发展引导。青少年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社会需要决定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学习——发展,需要专门的人引导;社会越发达对这种引导者的要求越高,越专业化。教师,就是受社会委托肩负专门从事青少年学生发展引导职责的角色。 青少年发展的内容是全面的,既有身体机能方面又有心理素质方面;既包括个性品质因素又包括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等。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发展时,应教书育人。教书是教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育人是育“灵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性。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按社会要求在心理上全面地导向引路,促使青少年健康发展。 (2)榜样示范。社会期待教师以身作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学习,要学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做人。可是他们的社会经历有限,需要具体可感的样板,以便在参照模仿中起步,攀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高峰。家长是人生最先接触的榜样,进入学校后,社会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榜样——教师。 教师随时随地为学生展示社会行为修养范例,折射或过滤着其他优秀社会形象的光芒,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树立明确的范例。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是经常影响学生的无声命令。它或者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发展,或者以震撼心灵的方式推动发展的跃进,可以起到理论灌输起不到的作用。所以,教师应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3)心理矫正。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人都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当代社会运转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学业负担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巨大的压力会造成精神行为上的异常,如焦虑旺情、压抑悲观、暴躁莽撞,孤僻寡欢甚至厌世轻生等。这些问题不能全靠常规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还需要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学生自我调适,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文化传递角色的职责 社会要发展必须积累和传播知识财富,教师是社会专设的文化传递的桥梁。 (1)学生的导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受社会培养,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修养技能,能有效地把社会精神文化传授给学生,从而使社会文化的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现代社会文化传播工具很多,而系统严密的道德、科技知识传播还得靠教师通过对信息的再加工来进行。教师的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教师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导师。 (2)群众的先生。我国群众的文化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知识分子不多,教师常常是当地高水平的文化人,是群众心目中的“先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群众在科技致富的进程中,要学文化必然求助于教师。很多地方,教师将科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向群众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影响当今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式的诸多因素中,信息技术无疑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必然要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信息时代里,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知识的机械传承者,还要着力研究教法更新、信息优化组合以及学法辅导等;教师不能止于已有“书本”内容的教授,还要有机地、灵活地处理和掌握乃至探求、发现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解者、选择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又是探索者和创造者;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懂得运用高新信息技术编排优秀教学实例、优化教学内容,要关注信息教学系统动作的监控、调研、评价和设计,尝试和选择最佳教育方案。因此,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教师角色素质中不可或缺的。 3、家长代理人角色的职责 中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很多象对父母的态度,视教师为长辈,充满尊敬、依恋之情,希望教师象父母那样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家长也要求子女听从教师的指导,希望教师成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朋友、释难者、指导者、解困者。教师应理解学生和家长,承担起家长代理人的角色职责。 二、教师的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是承担角色者对角色的义务权利、地位作用和行为模式的理解和态度。明确具体的角色意识是顺利实现角色的前提。教师角色意识强,才能自觉履行角色职责、调控角色行为、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一)教师的基本角色观念 1、乐于奉献的人生观 教师职责艰巨、复杂,教师工作平凡、辛苦。从事教育工作必须乐于奉献的精神,甚至自我牺牲的心理准备。教师劳动的深远意义在于为未来培养人才,所以人们说教师肩上承担着人类的希望。教师的奉献精神表现为:操伟业、淡名利、承重负、不求显赫,许多人用“蜡烛”、“春蚕”来赞誉教师的奉献。广大的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贡献一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2、科学的育人观 育人观是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的看法体系,是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育人观的内容很多,重点是教育目的观和学生观。教育目的观回答为什么办教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左右教育行为的核心观念。尽管我国教育目的十分明确,可是理解的深度不同,实际执行情况也就各异。所以,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加以指导,推动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学生观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学生是教师劳动的对象,也是教师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一切教育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结果。所以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劳动态度和效果。有的心理学工作者把教师的学生观归为两大类:一类是评价性的学生观,过多地强调学生低智难教、散漫调皮,采取简单压制的方法,师生关系紧张;另一类是移情性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天真可爱,都是能成才之苗,乐于接近、了解学生,真诚地关怀、帮助学生进步,师生之间忧乐与共、亲密无间。显然,后一种才是正确的学生观。 3、为人师表的行为观 教师的角色身份是青少年的师长,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楷模,其言行举止能为人师表。教师应该自觉地严于律已,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和维护社会公德,热情关心和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自己具有高尚品德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往往不在抽象的说教中,而在于对先进思想品德自觉奉行、信仰的个性化行动中。教师的角色意识中要有一定警戒点:上百双明亮稚气的眼睛期待着、注视着教师的行为,自己不慎重、不检点,将会降低教育效能。 (二)教师的角色态度 1、教师角色态度的含义 教师角色态度是教师对教育中某类对象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教师对教育中的人、事、物、观念、制度乃至自身特点,或赞成、欣赏、热爱、支持,或相反。这些倾向性的心理反映就是态度。可见态度是由多种心理成份构成的综合心理现象。它包括了认识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意向成份,而且三种成份一般是一致的。有时三种成份也有矛盾,认识正确情感上却拗不过弯来,或情感有了行为又跟不上。这时,三种成份中更起作用的是情感。行为倾向与情感的相关高于与认识的相关,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份。 态度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成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起到外界刺激与主体反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态度从经验中获得了对刺激的定向,制约着后继行为。某一刺激出现,态度则使人较快地作出选择取舍,采取相应的行为。 2、教师应有的角色态度 教师角色态度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职业的态度,二是对教育工作各方面、各对象的态度。这两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前一方面对教师行为更具决定性意义。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接受程度的反映,其中贯穿了教师对人生、对生活的根本态度。教师职业态度有三类:热爱型、履职型和应付型。合格教师,起码是履职型的;优秀教师,应该而且一定是热爱型的。 三、教师角色的才能 (一)教师角色才能的概念 教师角色才能是顺利完成教师角色职责的完备结合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同样一门课,有的教师上得有声有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获大;有地教师却教得呆板枯燥、学生学得被动低效,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样一个学生,在有的教师导向下进步很快,在有的教师导向下却埋怨抵触,常表现出问题行为。除了教育思想、态度问题外,教育才能是影响教师角色实现的一个直接原因。 教师角色才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概略归纳为:教育才能、教学才能和交往才能等。教育才能包括全面观察了解学生、有效组织教育活动、做个别工作、增强教育感染力以及创设良好教育情境等才能。教学才能包括不断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进行知识再加工、善于表达、善于选择运用良好方法发展学生的品德和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自学和实践等才能。社会交往才能包括争取社会支持、形成教育社区网络,联系家长并取得家——校教育影响一致的才能。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应掌握一两项实用生产技术,除了教学生,也要走向社会,帮助群众致富。 (二)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巧妙地排除干扰、用出乎意外的简捷有效的方式实现目的的才能。教育机智是随“机”闪现,因“机”而发的,教师事前多无预料和准备。这些干扰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是好奇却远离目的的提问,也可能是非善意的挑剔,或是会中断教育活动的纪律事件等。总之,干扰严重往往造成尴尬,打乱正常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下,教师能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排解开,变不利为有利,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发自偶然,储之久远。它不仅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人品、思想方法都有较大影响,有的会留下终身印象。 发挥教育机智的重要心理条件,首先是教育活动有明确坚定的目的性,教师时时把握目的,冷静地以目的指导全部活动,临危不惧,临干扰不乱。其次是热爱学生和真理,有千方百计育人成才的思想境界和态度。遇意外有信心,有与人为善的态度,能摆脱不良情绪,有效处理问题。最后是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能从多方位、多渠道中选出简捷有效的解决问题办法。 四、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在实现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履行其基本职责,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职业心理特点。教师的主要职业心理特点是: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一)爱护学生、期望学生成才 社会期望教师的角色职责有心理导向、文化传递和代理家长等,即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职责最终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建设人才。社会把教师工作的优劣、人生价值实现的水平落实在他们是否为社会培养了量多质优的人才上。教师成就动机的满足,精神的充实,情绪的愉悦都系在学生成才上。 教师是社会对后辈教育培养的代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自己社会责任感的反映,热爱教师工作和热爱学生、期望学生成才是一致的。这种爱,象父母爱子女那样热情稳定,又比父母的爱更深刻理智。这种爱既有要求也有理解,爱优生也爱差生,为学生的成绩进步而欣喜,为学生的落后失败而焦虑,心系学生、情系学生。教师的爱还和护相结合,护卫学生的心灵积极发展,护卫他们的身体健康成长。调动、组织促进学生成才的条件,力排各种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侵蚀干扰。为了学生成才,教师的备课上课,家访谈心等工作少有时空界限;为了学生成才,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能传递给学生;为了学生成才,他们甚至忍受疾病痛苦或牺牲个人利益,默默奉献。 (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的角色和职责决定了他的社会形象: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生也往往视教师为知识的化身,行为的典范。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既多且高:多到没有哪个职业的人需要象教师这样作众多人的表率。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青少年学生总爱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模仿向教师学习。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风貌常常受到广大学生的严密注视。教师的心理压力十分大,为了适应角色职责需要,教师要永远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用新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教学艺术充实自己,做好育人工作;不断加强品德修养,育人先律已,身体力行地作学习的表率,作社会的“模范公民”。 热爱教师工作的人,总是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师表作用,也十分珍惜社会、学生赋予的光荣形象,从而不断地努力学习,以身作则。 第二节 教师威信 一、教师威信的心理分析 (一)教师威信的心理结构 威信是一种心理现象。教师威信是指一个教师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声誉,受尊敬、信任和爱戴。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中常常表现为他的意见特别受学生重视;他的劝告、指示,学生乐意接受并执行;他的举止被学生当作学习的榜样;他的人格、学问对学生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有威信的教师具有一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有威信的教师是学生心悦诚服,乐于接近的良师。 教师的威信是由资望、力量和品质构成的。这种资望、力量和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心理结构。 (二)教师威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一定关系中进行的,教育工作的效果受这种关系所制约。教师威信是师生之间一种积极肯定的关系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一方面,教师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并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真正关怀他们的成长;另一方面,学生也承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对教师真诚尊敬和充分信赖。 教师威信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起主导作用,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教师威信越高,主导作用就发挥得越好,教育和教学效果也越好,教师威信之所以能使教师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产生巨大的威力,就是因为有威信的教师具有足资学生效法的地方,能起榜样作用,学生最听有威信的教师的话,最喜欢模仿他们所尊重、爱护的老师的行为,最爱好教得好的老师的学科。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 (一)教师威信的形成是由“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的过程。一般地说,学生对未接触过的新教师,开始出于好奇和期望,总是乐于接近的。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是有一定的“威信”的。但是,这是一种短暂的、不自觉的威信。随着学生对教师德才诸方面逐渐了解,师生之间情感的日益加深和融洽,以及教师工作的渐见成绩,学生对教师尊敬和信赖的程度,愈来愈高,教师威信也就从开始的“不自觉威信”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了,这才算是真正的威信。影响威信发展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有时一开始新教师态度和蔼可亲,第一堂课上得很不错,或者某方面的特长给学生以较好印象,引起学生“不自觉威信”,它可能发展成为“自觉威信”,也可能逐渐消失;如果一个新教师随后工作马虎,敷衍塞责,对学生不关心不亲近,甚至粗暴、蛮横,一句话,德才表现不好,就不仅难于建立起真正的威信,而且会越来越降低或失去威信。 (二)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 党、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对教师劳动的尊重,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提高等等,都是有助于教师威信形成的社会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支持教师的工作,关怀他们政治、业务水平的提高,认真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等也是建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尊重,能协调教师教好学生。此外,学生对教师工作的尊重和希望,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尊重,特别是在学生面前,不应该多议论别人的短处,更不应该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些对建立教师威信都会有影响。 (三)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 1、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教师要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还要具有较高的智力,渊博的知识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教育机智以及言语修养等等。所有这些对于形成的教师威信都极为重要。 2、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威信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往往从教师的许多“小节”上评价教师,并直接受到影响,所以教师仪容端庄、衣着整洁大方,生活艰苦朴素,待人谦和,平易近人,处事公正,讲文明、讲礼貌、爱清洁、勤劳动等,都会直接给学生以好感,留下深刻印象和影响。 3、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威信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教师最初和学生讲话,或上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会产生“首因效应”,对树立威信起积极作用。 教师威信的形成虽然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条件,但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来说,这些条件并不起同等作用。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大都偏于情感方面,因此,教师活泼而爽朗的性格,讲课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爱护等,对形成威信起较为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有了发展,他们对教师的认识,就不只局限于情感和性格方面,而是要求更高了,他们希望教师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工作认真负责,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等等。 4、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的威信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的威信是在和学生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反之,一个教师疏离学生,故意和学生保持距离,少有往来,学生就无法了解并理解教师,因而威信也无从谈起。 5、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一个教师要树立真正的威信,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表率意识,一举一动都要注意自我形象,时时处处都要考虑对学生的影响。否则,就可能因疏忽而使自己形成的威信丧失殆尽。当然,每个人都有偶尔过失和错误,教师也不例外。但是,作为教师要有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应及时克服和避免工作的错误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持和提高教育威信。 总之,为了保持和提高威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稳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形成教师威信的主客观条件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只要某一方面的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威信形成之后,维护和发展已形成的威信也十分重要。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威信的教师并不是说必须是没有一点错误、缺点的完人。教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坦荡的胸怀,是否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并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教师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把威信与威严严格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威信。否则,就可能出现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而不恰当地运用威信,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从而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尊崇的心理,这样最终势必导致教师威信的降低。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职责是向青少年一代“传道”、“授业”、“解惑”,这要求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点,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使他们顺利成才。教师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能激起学生的敬佩之情,提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教师是代表社会成年一代向未成年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先进思想和道德规范的,他们既要组织、控制、评价学生的学习,又要培养、训练、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因此,一般来说,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有丰富知识的人,是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典范。如果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与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不相符,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反之,如果与学生希望的教师形象一致,则不仅会增强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感染力,而且可以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典范性,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崇敬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同于以组织赋予领导权力为基础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同于以信任和互助为纽带的朋友关系,也不同于以慈爱和抚育为主的亲子关系,但是它却包含有这些关系的某些内容。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尊师爱生的关系。具有下列特点: (一)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人类世代积累的精神文明,通过教育传递给新的一代,启迪他们进一步去探求、创造和前进。教师担当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做人的榜样。由于教师具有学校所给予的权限,具有凭借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规范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由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所产生的威信,因而在教育活动中,他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又必须发挥主动积极性,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收到好的效果。 (二)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会思想、有情感的人,教育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师生间积极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前进道路上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因素。尊师和爱生是密切联系的,互相促进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会产生光荣感、责任感,会更加热爱学生,做好教育工作,会更加自励。而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会更尊敬老师,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总之,尊师爱生关系,象不腐的流水,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巨大能源。 (三)师生关系是一对多数的关系 一位教师要和一个或几个班,几十名或上百名学生发生联系。教师要处理好学生集体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关系,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即使在教师和一名学生发生关系时也往往不只是两个人的关系,而仍然意味着是一位教师和多数学生的关系。教师表扬或批评一个学生时,必须考虑到受影响的不只是这个学生,而是全班几十位学生。 二、师爱、期待与教师指导态度 (一)师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为师爱。师爱是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崇高师德的体现。 师爱是教师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础。只有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爱是理解的别名”。对教育学生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比真正的爱的气氛所造成的愉快融洽、相互谅解更为有效的了。没有内心真实情感的依据,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生命的,教育是软弱的,毫无力量的。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就谈不上任何意义的教育。对学生的偏爱、歧视、讽刺、报复、体罚等是缺乏师爱的表现,会给学生心灵造成创伤,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师爱要体现在各个方面。体现在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怀上;体现在对学生尊重和信任上;体现在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上;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以及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榜样上。师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 1、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爱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要。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想得到自己周围亲人同伴的关怀、信任、尊重和帮助,并且愿意用同样的感情去爱周围的人。学生更为关注的爱是学校里教师的爱。因为教师的爱不仅是一种态度和情感,它实际上是一种评价、一种社会性认可。因此,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地位与人格联系在一起。于是教师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心理作用,从而激发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 (2)感化功能。师爱的感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感召、感染和转化等教育作用。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有时需要说服、劝导、灌输,有时需要强制和命令,必要时还要施以惩罚。但是更需要用热烈而真挚的爱去感化学生。实践证明,教师以爱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使他们情操受到陶冶。正是师爱的这种感化与陶冶作用,使自卑者自尊,后进者上进,悲观者看到希望,冷漠者充满激情。师爱的这种感化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难以替代的。 (3)调节功能。师爱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必然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从而使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密切。这时候爱就变成了一种心理调节器,把师生感情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另外,师爱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愿意向教师倾吐心声。这样,教师就更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受教育者向他爱戴的教育者敞开自己的心灵,是一个彼此促使思想和情感高尚起来的过程。”这也就是说,教育力量的发挥,受教育者心灵之窗的开启、关闭,都离不开师爱的调节作用。 (4)榜样功能。教师的爱通过双向交流,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感激和依恋等情感,进一步会诱发他们学习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谈和人格品质,使教师成为榜样和楷模。这首先表现为,由于师爱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高尚和美好,于是愿意以同样的感情对待周围的人,愿意关心爱护同学,愿意尊重和信任他人。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这一可贵的心理品质。另外,当学生热爱、尊敬和崇拜自己的教师时,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定势,认为该教师一切都好,这时候学生不仅模仿教师的行为、衣着、姿态、言语等,还模仿教师的兴趣、爱好以及为人外事。这样,教师的影响就远远超越了教育活动本身。 2、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真正关怀学生,是师爱的起点;爱护学生,是指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一切积极的因素,抑制消极不良的因素。尤其是对品德不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论是宽恕、斥责,都必须出于教育目的,不能迁就、放任,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要保护、爱惜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种关怀和爱护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体验到学校集体的温暖。 (2)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绝不能无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尊重与信任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尊重就是信任。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和集体的教育帮助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当然,教师信任学生不是轻率盲目的,它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3)同情和理解学生。这里的同情特指教师要对那些缺少天赋,或者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或者学习成绩差,或者犯了错误,或者遭遇不幸等等的同学表示关心和同情。教师要用同情去唤醒学生的上进心;用同情去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用热情和温暖去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关于理解,有人说理解是受的别名。确实,理解是一种理智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理解学生首先是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并透过现象去寻找合情合理的解释。因此,教师不能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待学生,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去评价认识学生的举止言谈,这就是理解。 (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热情期望,这是师爱真实自然的流露。它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在一起,使师爱具有了明确的性质和目的,使师爱超越了一般情感的范畴。失去严格要求,师爱就会失去目的性。严格要求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态度的严肃、纪律的严明和行为的严厉,必要时教师可以动怒,以引起少数学生的震动和警醒。总之,师爱不仅有教师的温柔、和谐、热情,更有教师的严格要求。 (二)期待 在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下,教师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期待。一般来说,一些品行好,或成绩好,或逗人喜欢,或亲近老师的学生,教师往往对他们抱有积极的殷切的期待。而对一些品德不好,或成绩不佳,或不大讲礼貌,或因某种原因给老师留下不良印象的学生,教师对他们往往不抱希望,甚至厌弃他们,对他们产生消极不良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教师对学生有了不同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对待学生,在学生那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期待效应”。 教师对每个学生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差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怀、期待、鼓励和帮助。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深刻理解学生,对差生寄予殷切期望,善于在差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想方设法,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克服他们的缺点和错误。 当然,教师的期待只是外因,对学生到底会有多大影响,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学生的知识、经验、观点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内因极为重要。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他们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教师的态度做出反应。例如,有的学生虽被教师看不起,但他并不自暴自弃,反而发奋图强,积极进取,有所成就。相反,有的学生虽然教师寄予殷切期望,但由于自己产生优越感或骄傲,学习成绩和品行并没有进步,或者反而变坏了。 (三)教育指导态度 教育指导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情感、能力、行为特征等各方面比较持续性的倾向和姿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指导态度,也受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教师自身修养的影响。而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了解是直接影响教师指导态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两个特点,对于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至关重要。 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好他们。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情,真诚相待,全心全意哺育他们,学生就一定乐意接受和遵从老师的教导,把他当作自己最可信赖的亲人。 所谓独立性是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的思想认识基础,自己的品德行为习惯,自己的独立倾向、独立要求、独立能力,以及自信心和自尊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事事越俎代庖。学生能做的事,不要包办。学生能理解的问题,不要多方提示。学生已明白了的东西,不要罗嗦重复。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强令学生服从,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引起不满和抵制。 教师的教育指导态度对于师生关系、班级心理气氛,学生学习态度和效率,品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影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教育指导态度,大致有三种类型: 1、专制型 有些教师受陈腐的封建教育思想影响,认为教师对学生享有绝对权威,拥有对学生的任意赏罚的权力,他们不考虑学生的独立性,一切由教师决定,毁誉褒贬全凭教师好恶。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做什么,不能有所违拗,否则就育斥、惩罚以至体罚。专制型教育指导态度,打击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建立不起真正的教师威信和正常的师生关系,这种教育指导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必须彻底改变。 2、放任型 有些教师听任学生自行其事,不予过问,放弃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放松了对学生和品德方面的要求,看到学生学习马虎,成绩不好、违反校规破坏纪律,也听之任之,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博得学生的“欢心”,无原则地迁就,纵容学生,这种放任的态度,既收不到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也不会得到学生真正的欢迎和拥护。这类教师误人子弟,在学生心目中毫无威信,这种态度也必须彻底改变。 3、民主型 有些教师的教育指导态度,既讲究民主,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民主型教育指导态度,教师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重视学生集体的作用。教师常与学生商量着办事,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拟订学习或班级工作计划,指导学生学习和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在民主型教育指导态度下,学生学习兴趣高,有主动性,依赖教师少,能培养出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育效果也比较好。教师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慕,威信也高。 第五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和水平的依据。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衡量教师的心理健康应遵从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因为他们是社会中成员。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从业者自身所独有的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所以,讨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要从社会大众的角度参照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来分析教师的心理健康,又要从教师职业群体的角度,依据特殊的心理健康标准,来审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基于这样的前提,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李建周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教师身份认知;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教育独创性;抗教育焦虑;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骆伯巍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广泛的活动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进取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 俞国良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姚本先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热爱教育事业;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高度投入,并有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热爱和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能够充分准确理解社会大众及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并积极顺应社会发展。 以上这些附加标准和一般的标准融合起来,就可以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良好影响 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占有重要位置。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诸如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重要的,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由于教师角色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人工心理环境,指导学生解决冲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自我设计,自己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资源。这两方面都可以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有长时间的面对面的接触机会,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是构成整个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影响教育环境,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而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好,而且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的发展起着刺激的作用。学生心理的发展最易受到成人心理的影响。哪怕是某些轻微的不良适应,都可能导致日后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 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不只表现在教学工作中,而且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往。 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往往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矛盾更加尖锐,使其心理更难保持平衡。这样,愈加影响到师生关系,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调。 3、教师的心理健康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学习同样包括学习做人,可是他们的社会经历有限,需要具体可感的样板,以便在参照模仿中学步。心理健康的标准,也需要有样板,学生最容易从模仿教师的行为开始。当然家长是学生最先接触的榜样。但是学生进入学校后,集中了其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学习,社会为他们提供了专门的榜样——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社会行为的修养范例、心理健康的样板,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理论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4、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并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付客观环境,使个体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关系协调,使个体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这样,便会有利于个体的学习和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因而能尽快地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有效、及时地处理好各类问题,其工作的效率必然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树立科学观念 教师的职业和工作既丰富又复杂,充满了紧张和压力,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树立科学观念,拥有积极的自我保健意识,不可忽视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为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观念: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可以预防,心理问题与疾病并非可耻,心理失常可以慢慢恢复正常,心理疾病也可以治愈,等等。同时,要消除对待心理问题的不正确态度与行为,如盲目乐观,认为只有生理疾病才是病,心理问题不会危及生命;或过度焦虑与恐惧,发现或感觉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疾病,就惶恐不安,极端焦虑,并伴发一系列生理反应;或病急乱投医、乱吃药,等等。针对以上情况,作为知识群体的教师,为了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及维护的知识与技能,这对提高认识、增强健康意识均有直接意义。 2、进行身体锻炼 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每一个教师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要注意积极锻炼身体,以塑造健康的体魄。为此,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能使人体内的内啡呔的含量增加,内啡呔是一种天然的止痛物质,能使人产生欣快感。体育活动还可以消除压力反应中产生的荷尔蒙、葡萄糖等物质。另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促使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迅速准确。再有,体育活动又是一种精神娱乐法,它可以分散教师的注意力,使人从情感或身体的紧张中放松下来,消除烦闷和焦虑。因此,体育锻炼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因为工作忙、家务多,忽视了体育运动,久而久之,一些身体的疾病产生了,而一些心理的问题如精神不振、失眠、记忆衰退、忧郁、紧张等也随之产生。如果能安排适量的身体运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一些身体和心理的问题与疾病就会自动消失。 3、学会科学用脑 人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如果机能失调,就会对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进而心理健康也无法保证。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必须要注意科学用脑,注意用脑卫生。首先,要适度用脑,防止大脑过度疲劳,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有劳有逸,使大脑得到必要的休息。其次,要合理用脑,使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内容等进行转换交替、动静结合、难易结合、多少结合,这样可避免大脑过度疲劳。另外,要善于抓住大脑高效工作最佳时间。每个人的24小时内工作能力曲线大体是一致的,一般在上午9时~10时达到最高峰,晚19时左右形成另一个高峰,其他时间内效率较低,尤以凌晨2时~4时为最。了解这一点,可有利于合理而科学地用脑,取得最佳的效果。还有一点需提及的是,注意加强大脑的营养。合理的营养是大脑高效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注意饮食的质量、数量、种类及结构,以确保大脑活动有必要而合理的物质基础。 4、丰富业余生活 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保持积极广泛的人际关系,业余生活充实和丰富,他就能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很快获得解脱和调整,使紧张的生活得到调剂,并清除疲劳,解除苦闷,松弛情绪,焕发精神,陶冶情操。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注意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人如果有一两种兴趣爱好,他就不会常常感到寂寞烦闷。教师的兴趣爱好可以很多,例如打球、旅行、读书、钓鱼、摄影、书法、音乐、美术、烹饪、收集等等,只要其中一两种能发展为中心兴趣,就会有益于身心健康。另外还要妥善安排业余时间,业余时间应以休闲为主,多参加一些文艺、体育娱乐活动,对缓解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是有益的。需强调的是,教师的业余时间应多以身体活动性项目为佳,要动起来,避免过多静态的脑力活动,如唱歌、跳舞、郊游、旅行、各种体育活动等等。还有,业余生活既要考虑到私人化,即单个人的状况,更要注意群体性,将个人的业余生活和他人联系起来,以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状态,避免长时间的独处或独居。 5、扩大人际交往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因此不仅要与学校中的其他教师和学生交往,也要注意与社会中其他职业的各种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不仅可以使人增进理解,开阔心胸,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大大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起到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应该说,积极参加与社会活动、扩大社会交往还是不够的,要想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当然,这些技巧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而非纯粹的手段。例如,为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初次见面,应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当一个教师生活在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环境之中时,他的心理健康发展就有了必要的条件和前提。 6、善于调适情绪 稳定而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工作热情、主动,并富有效率。但是生活毕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常有困难和挫折,也会产生烦闷、悲怨、焦虑、恼怒、紧张和恐惧等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不能得以及时化解和调适,时间持续过长,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失常。因此,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必须要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例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来自学生、家长和同事,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不良刺激,而出现消极负面的情绪反应,甚至是强烈的情绪冲突。对此,教师可理性对待,竭力控制,具体方法有:否定、合理化、抵消、自嘲、隔离、宣泄、转移、补偿、认同、升华等等,这些方法对某些方面情绪的调适具有很明显而直接的作用。当然,善于调适情绪,不仅有自我调适,还包括寻求他人帮助来调适抚慰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由于自尊心强,比较要面子,不太愿意向别人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有些不良情绪长期郁闷在心,压抑累积,终而损害心理健康。所以提倡教师在心情烦闷、不安、紧张和焦虑时,能找机会与领导、同事、朋友、同学、亲人甚至学生,还有心理咨询人员倾诉,以疏泄积郁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这样不仅可以得到新朋好友、领导同事的支持和帮助,还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 思考题 1、谈谈你对教师角色的职责和职业心理特点的理解体会。 2、简述教师的角色意识。 3、简述教师的角色才能。 4、教师威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5、简述教师威信形成的条件。 6、谈谈师生关系中的心理学问题。 7、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8、谈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9、教师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