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体态语与界限距离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可见,体态实际交际中的重要地位。体态语言即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外表修饰等非语言行为来传情达意 的一种交流手段。体态语不仅能代替语言交际功能,而且能扩大交流范围,表现或掩饰内心情感,丰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更明了。 体态语在说话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但是,它毕竟只是完成表达任务的手段,而不是说话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口才来说,体态语并没有独立价值,而只有辅助价值,在谈话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正是这种从属地位决定了体态语的设计和运用必须由表达的内容、情绪、对象等因素的特点来决定。体态语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要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这是体态语设计的根本宗旨。美国历史上有个叫雷布斯的政治家,他在伦敦作《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说时,中途突然停了下来,取出怀表,站在那里望着听众足足有一分多钟。听众都觉得奇怪:怎么回事?难道忘了说辞?就在大家猜疑之际,他突然大声说道:“诸位,方才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的72秒钟的时间,就是一个普通工人砌一块砖头所需要的时间。”大家恍然大悟。雷布斯的中途停顿动作的设计,既新颖别致,又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他在“劳工问题”上的思想和见解。 二要服从情绪表现的需要。任何表情动作都是人的内在情绪和感情的体现。体态语的设计必须合着感情的脉搏,服从情绪的支配,该哭则哭,该笑则笑,该怒则怒,该怨则怨,所有动作须随着说话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发出,切不可故作姿态,装模作样。 三要服从对象、场合的需要。无论表情、动作、姿态、衣饰都须考虑和适应特定的对象和场合。跟情人约会与会见同事时的衣着打扮和神态应该是有区别的;参加喜庆活动与参加悼念活动时的举止、仪态也应该不同。 四要服从审美的需要。体态动作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美则令人悦目赏心,丑则令人反感厌恶。因而无论何时何地、坐着站着,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要注意造型美,以适应人们爱美的心理。一般来说,男尚阳刚,女尚温柔。在设计体态动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体现出性别特征和个性特征。男人要有男人的气质和风度:刚劲、强健、粗犷、潇洒;女人要有女人的柔情和风姿:温柔、细腻、娴静、典雅。阴阳怪气、不男不女以及轻佻的姿态、猥亵的神色、放荡的举止、粗痞下流动作、不合时宜或低级趣味的打扮等等,都是口才和审美的死敌。美是口才的形象,也是口才的境界。因而你的谈吐,举止,都须服从审美的需要。 一、面试中的姿势语言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体姿势。人们通过身体的坐卧立行等姿态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向、态度等各种信息的综合就是姿势语言。潇洒、自然、大方、得体的身姿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矫揉造作,扭捏作态的身姿最让人厌烦。因而应聘者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顺利开展工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旨,就必须注意所运用的姿势语。 1、演讲站姿方法 看过哑剧表演的人都知道人类无声的动作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德国表演大师吉布·佩森有一次谈演出体会时说:“我就靠我的动作、姿态向人们昭示我的内心世界,昭示我的所思所想,昭示我的喜怒哀乐。” 应聘者都会遇到演讲这一关。演讲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站姿,争取给人留下一种精神饱满、胸有成竹的好印象。 著名演讲家曲啸曾在介绍演讲经验时说:“演讲者的体态、风貌、举止、表情都应给听众以协调的平衡的至美的感受,要想从语言、气质、神态、感情、意志、气魄等方面充分地表现出演讲者的特点,也只有在站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演讲者站姿规范如下: (1)脊椎、后背挺直,胸略向前上方挺起。 (2)两肩放松,重心主要支撑脚掌脚弓上。 (3)挺胸,收腹,精神饱满,气息下沉。 (4)脚应绷直,稳定重心位置。 演讲站姿有以下几种: (1)前进式:这种姿势是演讲者用得最多,使用最灵活的一种站姿。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前脚脚尖指向正前方或稍向外侧斜,两脚延长线的夹角成45度左右,脚跟距离在15厘米左右。这种姿势重心没有固定,可以随着上身前倾与后移的变化而分别定在前脚跟与后脚上,不会因时间长而身体无变化不美观。另外,前进式能使手势动作灵活多变,由于上身可前可后,可左可右,还可转动,这样能保证手做出不同的姿势,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2)稍息式:一脚自然站立,另一只脚向前迈出半步,两脚跟之间相距约12厘米左右,两脚之间形成75度夹角。运用这种姿势,形象比较单一,重心总是落在后脚上。一般适应于长时间站着演讲中的短期更换姿势,使身体在短时间里松弛,得到休息,一般不长时间单独使用,因为它给人一种不严肃之感。 (3)自然式:两脚自然分开,平行相距与肩同宽,约20厘米为宜,太平会影响呼吸声音的表达,太迂则显得拘束。 此外还有立正式、丁字式等。 2、面试姿势规范 坐和站的姿势有时是一种处于静止和无声状态的非言语之际,因为这是身体本身在用不同的方式“说话”。中国古代就有“危坐”、“端坐”、“斜坐”“跪坐”和“盘坐”之分,分别用于不同的社会联结关系和语言环境。现代人自然不必一味模仿古人,拘泥于旧习,但也还是要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因为这些虽属小节,然而毕竟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的外观,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姿势来表现个人的风雅,也常常通过观察别人的无声静姿去衡量人家的文明价值,甚至据此会在与对方开口交谈之前就形成极为肯定和极为否定的印象。 (1)立姿。双脚对齐,脚尖适度分开,上身挺直,双臂自然下垂,头部摆正,嘴巴闭起,眼睛正视前方。 (2)坐姿。椅子尽量坐深一点,双脚对齐,脚尖适度分开,上身挺直,双手置于膝上,同样头部要摆正,嘴巴闭起,眼睛正视前方。 此时,双手也可适度交叉,但双臂则绝对不可交叉。因为双臂交叉和跷腿一样,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演员交叉着双臂的姿态,相信你也觉得很不雅观而且不礼貌。总之,绝不能使自身的表现欠缺教养。否则,将降低了录取的机会。 (3)正确的立姿行礼。先保持正确的立正姿势,眼睛注视着正前方,上身稍向前倾,双手自然垂直,庄重地点头行礼,然后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这时要注意的是,颈不可偏,膝不能曲。 (4)正确而自然的姿势。姿势固然必须正确,但也要使身体尽量轻松。平时,纠正自己姿势时,通常时间都很短,所以较易做到。但如果要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姿势,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在保持正确的姿势时,我们要尽可能让自己保持舒服的姿势。 所谓舒服的姿势,也就是我们平常的姿势。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想使身体舒服,就随意改变身体的姿势,尤其在重要场合,身体的姿势最好保持端正。 (5)正确而自然的立姿。在特别场合时的站立姿势,采取双脚对齐伸直,脚跟并拢,脚尖略为分开,上身只要挺直,不必刻意挺胸或抬肩。双臂自然下垂,五指微微并拢伸直,头垂直,下腭往后收,注意不能倾向前后左右任何一边。嘴巴应闭起,眼睛正视前方。 正确而自然的立姿,和前述的姿势大同小异,只是上身不必刻意挺胸,有时双手可于身前做适度的交叉。 站立时的自然姿势,可以交替用单脚支持体重,以便另一只脚获得暂时的休息。双手自然垂下,或在身前适度交叉,不过还需注意,不要任意改变姿势。 (6)正确而自然的坐姿。坐的姿势,尤其身处特殊的场合时,必须尽量坐深一点,双脚对齐脚跟分开,双膝保持10~13cm的距离(男性),脚尖视各人体格适度地打开。上身只要保持腰部挺直即可。不必刻意挺胸、抬肩。双手置于腿上,五指伸直轻轻并拢。头必须垂直、收缩下腭,不要朝向左右任何一边,嘴巴闭起,眼睛注视正前方。 (7)起立的动作。起立时的动作,最重要的是稳重、安静、自然,绝不能发出声音,要保持宁静。坐椅子通常由左边进入座位,起立时亦由左边退出。坐椅子时,除有上座的专门规定外,通常是由左边开始坐,站立时也要站在椅子的左边,注意,不能发出其他声音。 (8)走路姿势。走路时,上身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双手不要过分摆动,双膝不要太弯曲;脚不要过于分开,也不可用拖拉的方式走路,脚步声不要太重;不要东张西望,小心不要踩到或碰到东西,也不要任意跨越放置物。 (9)开门与关门。进入面试场前,绝不能忘记敲门,不先敲门就进入,是最不礼貌的行为。敲门通常为连续二、三次,等门内有了回音,再推门进去。至于开门的方法,用靠近门的一只手握住门把,边打开门边进入房间,而后,转过身来,换另一只手将门轻轻关上。 3、正确运用体态语 体态语虽然是一种无声语言,但它同有声语言一样也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表达功能,有时连有声语言也达不到其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据专家研究,在人际交往中,有65%的信息是通过体态语交流的。 不少单位在面试过程中,不仅要看应聘者的言谈表达,而且还很注重其举止行为,诸如举手投足、坐、立、行的姿态。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招收新雇员的做法可谓独具匠心,尤为典型。该公司招聘的最后一道程序是面试,但面试方法和内容与其他公司却不相同。面试房间很大,应试者需要走过长长一段距离才能来到主考官面前。而一排6个主考官拿着应试者的情况介绍表并不提任何问题,只是注视一分钟后即示意应试者出去,面试就结束了。应试者们都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觉得十分诧异,怎么没有提问题就结束了呢?其实,根本用不着提问题,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主考官从应试者进门伊始的走路姿态、神态以及在主考官前的坐姿、举止,到注视之下的表情、心理变化直到最终出门时的速度、动作,就可以完完全全断定出这个人的气质、性格、自信心、创造性,难道还需要再问什么问题吗? 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若能正确运用体态语,有利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给人以富有教养、风度翩翩的印象,并有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因此,应聘者不仅要掌握有声语言的运用技巧,还应掌握无声语言——体态语的运用技巧。 (1)手势语 手势语是指通过手的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体态语,是典型的动作语。在多数情况下,手势语作为一种伴随语言,伴随有声语言而出现,使有声语言行为化或重点强调,或辅助口头表达。 手势语的构成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如果从手的部位来分类,主要包括手指语、手掌语、握手语和挥手语。如果按性质、意义和作用来分类,主要包括情意性手势语、指示性手势语、象形性手势语和象征性手势语。 在揭示人的内心活动方面,手势语极富表现力。如双手相绞,显得人精神十分紧张;十指交叉,叠放在一起,常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若叠放的位置很高,则表示一种对抗的情绪;摇手表示反对,拍手表示喜悦,用食指指着别人表示质问等。手势语在交谈中使用频率很高,求职者要善于使用手势语。 ①要明确各种手势语的含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所以,有时相同的手势所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的,甚至大相径庭。如在我国跷起大拇指,是称赞对方,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这种手势表示想要搭车,而在希腊,急速地翘起大拇指,则是要对方快快“滚开”的侮辱语。因此,求职者运用手势语时,必须明确各区域各民族的各种手势所表示的意思,否则运用不当,造成误解、笑话和不必要的麻烦。 ②要得体、协调。手势语毕竟是辅助语言、伴随语言,它不能喧宾夺主,代替有声语言。因此,手势语并非多多益善,要适量,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尽量简练。有些求职者对此注意不够,在谈话中往往采用过多的手势,比如边说话边挥舞,以示说话有力,并且有些动作幅度过大,姿势粗俗欠优雅。因此,手势语使用的频率、摆动的幅度以及手指的姿态等都要讲究,应和谐地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过多、过杂而不注意姿势的手势动作,则给人以张牙舞爪和缺乏修养之感。 手势语能弥补有声语言之不足,辅助表达,但前提是要同有声语言一致,而且还要同其他体态语和思想感情一致,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装腔作势。 ③纠正不良的习惯性动作。求职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动作,在求职面试中有时会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如在倾听对方谈话时用食指杵到面颊上,说话时抚手背,用手指敲桌子,用手抓耳朵,用手支撑头部等,这些无意识的动作,既很不雅观,又是失礼的表现。特别是有些手势动作,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不礼貌的信息,尽管你是无意的,但对方却不能不在意,以为你是有意的,以致造成误解,有碍交流,并对你产生不良的印象。如双手插在衣兜里,两拇指暴露在外,表示狂傲自大;十指交叉表示漫不经心或对抗情绪;背手表示自信和权威;捂嘴和摸鼻子表示不信任和猜疑。这些动作求职者在面试时是不能使用的,一定要理智,时时提醒自己,避免习惯性动作的出现。 (2)体姿语 体姿语是指通过身体的姿势、动作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体态语,主要包括坐姿、站姿和行姿三种。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又说:“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这些都是对人的坐姿、站姿和行姿的基本要求,同样也是对求职者的要求,而且,求职作为一种庄重的社交活动,这种要求更为严格和规范。就求职活动而言,坐姿更普遍、更重要。因为,面试基本上是在室内进行的,以坐为主,时间较长,因此求职者应当掌握坐姿语的基本知识和礼仪,这里我们就坐姿语做一重点介绍。 ①要了解各种坐姿语的特定含义。不同的坐姿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如身体靠在沙发背上,两手置于沙发扶手上,两腿自然落地、叉开,表示谈话轻松、自如、自信;身子稍向前倾,两腿并拢,两手放于膝上,侧身倾听,说明很尊重对方;身坐椅子前沿,身子向前,倚靠于桌上,头微微倾斜,表示对交谈内容非常感兴趣、喜悦和重视;坐在椅子上交谈,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甚至转来转去,则是一种轻慢、失礼行为;整个身子侧转于一方,表示嫌弃与轻蔑;背朝谈话者,是不予理睬的表现。 总的要求是坐姿要端庄,如果座位已指定,那么,具体坐法是:走到座位前,背向椅子,使腿靠近椅子,上体正直,轻缓落座。女求职者若着裙装,落座时应用手理一下裙边,把裙子后片向前拢一下。坐下后,应双脚并齐,挺胸立腰略收腹,手放在膝上或椅子扶手上,掌心向下,双膝并拢或微微分开,双腿正放或视情况向一侧倾斜。 如果对方没有明确你的座位,由你自己选择座位或亲自搬动椅子就座时,如何就座是很讲究的,这就涉及到位置和距离两个问题。由于座位有上下尊微之分,所以你选择什么位置就座,往往就显示出了你的态度和倾向,相对于主考官,求职者应显得谦恭一些,因此,应该选择在对方的下座或者比对方座位低一些的位置处。 所谓距离是指求职者与主考官之间的空间距离,在社交场合,距离也是一种空间语言,可以表情达意的,不能随意选择。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爱华·霍尔博士认为,人在文明社会中与他人交际而产生的关系的远近、亲疏是可以用界限或距离的大小来衡量的。霍尔博士将人类平时所能意识到的空间范围划分为四个界域。一是亲密距离(0~45cm),这是夫妻、母子、好友(女性)之间做出抚爱、安慰、保护等动作所必须的距离。二是私人距离(45~120cm),是指用自己的手就可触到对方或可以相互能够接触到手指的距离。三是礼貌距离(120~360cm),亦称社交距离,通常用在处理个人事务或在正式社交和业务往来中使用。四是公众距离(360cm以上),这种距离常用在教师讲课时与学生间、演员与观众间。由此可见,求职面试的空间距离应选择礼貌(社交)距离。需要说明的是,求职者在站立和行走时与对方也要保持这种距离。 ②要克服和纠正不礼貌的坐姿。为了保证坐姿的正确和优美,应注意以下禁忌:一是落座后,两腿不要分得太开,若女性坐时,两腿分得太开尤为不雅。二是当两腿交叠而坐时,悬空的脚尖要向下,切忌脚尖向上,并上下抖动。三是交谈时勿将上身向前倾并以手支撑着下巴。四是落座后不要左右晃动,扭来扭去,给人一种不安分的感觉。五是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后仰,更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沙发扶手上、茶几上。六是入座要轻柔和缓,直坐要端正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造成紧张气氛。七是背部要挺直,不要像驼背一样,弯胸曲背。 除了要注意坐姿外,站姿和行姿也不可忽视,因为它们是体姿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求职面试中同样能反映求职者的外在形象和礼貌修养。 站姿的要求是正直。方法是挺胸、收腹、略为收臀、平肩、直颈、两眼平视、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这样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站立时,两手自然地垂直于身体两侧,不要两手叉腰,也不能双手插入口袋或把双手交握在背后,否则会给对方一种轻佻之感。还要注意站向,交谈时站立的方向应该是正面对着对方,以表示尊重。 行姿的要求是,轻而稳,胸要挺,头抬起,两眼平视,步频和步幅要适度,符合标准。如果是与对方考官或工作人员同行时,要注意速度,不能超前,只能平行或略微靠后,否则是失礼行为。 4、微笑语 培根说得好:“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100个人作为受试者,然后让他们分别来判断眼前出现的几个人的照片,说出对哪个人的印象最好,哪个人的品德与能力更强。这几个人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面露凶相,咬牙切齿;有的人情绪平淡,面部表情冷漠;有的人面带微笑;有的人仰面大笑。受试者对这几张照片上的人都是一无所知,完全凭借看照片得出的基本印象来做判断。结果90%的受试者不约而同地指出面带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而对面部表情平静但略显紧张的人的能力、品行持怀疑态度。这个实验明确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微笑是一个人能力和品行的最好体现,它能使别人感到信任和依靠。 俗话说:“面带三分笑,礼数已先到”。微笑是一种无言的答语,起着很微妙的作用。可以说:微笑是自我推荐的润滑剂,礼貌之花,友谊之桥。面对陌生的主试者,微笑可以缩短双方距离,创造良好的面谈气氛。应试者不仅要面带微笑,而且要谦和热情。谦和是对他人的敬重。 微笑贯穿求职面试的全过程。在跟对方见面时要带着微笑;在跟对方交谈时要面带微笑,在跟对方打招呼时要点头微笑;在跟对方告别时要握手微笑。总之,决不能吝啬你的微笑。 求职者要善于微笑。首先,微笑必须真诚、自然。只有真诚、自然的微笑,才能使对方感到友善、亲切和融洽。其次,微笑要适度、得体。适度就是要笑得有分寸、不出声,含而不露,不能哈哈大笑,捧腹大笑;得体就是要恰到好处,当笑则笑,不当笑则不笑。否则,会适得其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5、目光语 我们也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眼睛是会讲话的“神灵”,它与有声语言相协调,可以表达万千变化的思想感情。眼睛凝视时间的长短、眼睑睁开的大小、瞳孔放大的程度以及眼睛的其他一些变化,都能传递最微妙的信息。 同微笑一样,目光眼神也是最富于感染力的表情语言。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羞涩等。在面试中,聚精会神地注视对方,表示对对方谈话内容有浓厚兴趣。为了避免过多地注视而令考官不安,可适度运用“散点柔视”,把目光放在脸部两眼至额头中部的上三角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指出:“我们用声带交谈,但我们是用面部表情、声调乃至整个身体去表示和传递感情的。”得体的举止在面试中确实能取得极其微妙的效果。如某家跨国公司要招聘一名新职员,应聘人员踊跃。为数不少的人在面试后,都未被录用,而田文先生没有说一句话,主考的人事部经理就决定录用他了。旁人颇感蹊跷,经理解释道:“田文的举止体态已经交了一份最好的答卷。他进门后沉着地向大家举手打招呼,说明他有很好的修养;选择了最前排的中间座位就座,表明他希望别人注意自己,善于自我推销,充满自信,有较强的优越感;并且他就座的地方人最多,说明他与人合群,善于交际;就座后,他的坐姿极佳,很坦然地坐在椅子上,臀部占据了椅子大部分,并且上身挺直,两手自然地放在膝盖上,不左顾右盼,双眼一直注视着我们,表明他稳重、沉着、冷静、大度、办事专心认真,对人尊重。田文先生是一名难得的人才,非常适合我们所要他做的工作。” 一般来说,每一种眼神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视线频频乱转,给人的印象是心不在焉或心虚;视线向下,则表示害羞、胆怯、伤感或悔恨;视线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在交谈时,目光自下而上注视对方,一般有“询问”的意味,表示“我愿意听你讲下一句”;目光自上而下注视对方,一般表示“我在注意听你讲话”;头部微微倾斜,目光注视对方,一般表示“哦,原来是这样”;眼睛光彩熠熠,一般表示充满兴趣;每隔几秒偷看一下手表,表示催促、不耐烦的意思,是希望对方结束谈话的暗示。 应聘者若能懂得目光语的含义,那么在面试中就能巧妙地利用目光语辅助言谈。 应聘者在面试时,与主考官的关系构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一位主考官,这叫“一对一”的关系,二是有多位主考官,这叫“一对多”的关系,在这两种情况下,求职者目光语的运用是不尽相同的。 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应聘者目光运用的要求是: 第一,注视对方,目光要自然、柔和、亲切、真诚,不要死盯着对方的眼睛,否则,会使对方极不自在,同时,也不要在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翻飞,否则会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显得心不在焉;不要含胸埋头,显得胆小萎缩或者对谈话不感兴趣;不要高高昂起头,两眼望天,显得傲慢;否则都是失礼和缺乏教养的表现。 第二,注视对方时要注意眨眼的次数,一般情况下,每分钟眨眼6~8次为正常,若眨眼次数过多,表示在怀疑对方所说内容的真实性,而眨眼时间超过一秒钟就成了闭眼,表示厌恶、不感兴趣。 第三,在交谈过程中的目光对视。若双方目光相遇,相对视,不应慌忙移开,应当顺其自然地对视1~3秒钟,然后才缓缓移开,这样显得心地坦荡,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一遇到对方的目光就躲闪的人,容易引起对方的猜疑,或被认为是胆怯的表现。 在“一对多”的情况下,应聘者的目光语运用除了要符合“一对一”的要求外,还要注意使用环视法。即不能只注视其中某一位考官,而要兼顾到在座的所有考官,让每个人都感到你在注视他。具体方法是,以正视主考官为主,并适时地把视线从左至右,又从右至左(甚至从前至后,又从后至前)地移动,达到与所有考官同时交流的效果,避免冷落某一位考官,这样就能获得他们的一致好感。 6、避免消极的身体语言 面试考官试图通过你对一些问题的回答观察你在压力下的反应,所以应避免面试过程中的以下消极动作。 (1)经常摸嘴 (2)回答问题前假声咳嗽 (3)咬嘴唇 (4)笑容僵硬 (5)抖动腿脚 (6)交叉胳膊 (7)无精打采 (8)回避目光接触 尽管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但不论你穿戴得多么整齐,如果在别人面前做出掏鼻孔的动作,面试人员一定觉得恶心。也许以掏鼻子为例是极端了一点,但事实上,有此行为者不计其数。也许只是习惯性或下意识的动作,但终究是不干净而且不雅观的动作,实难予人好印象。因此,绝不可有此失礼的行为。 关于这方面,平日就应该做好清除鼻孔、耳朵之类的工作,以后就不会在人前出丑了。万一鼻孔痒,极需抓痒时,也应先说声对不起后,拿出手帕遮住鼻子,迅速的用手揉捏的方法解决。如果耳朵痒,也要先说声“对不起,我的耳朵里好像有虫爬进去了。”然后,用手指迅速压挤的办法来解决。这样,当可取得面试人员的谅解,认为你懂礼貌,也不致产生反感。总之任何动作都必须合乎礼仪。 此外,面试时必须保持沉着,不可浮躁,也不可将手动来动去,这些都是无礼的动作。又如,用手去整饰头发或将双臂交叉等,都要避免。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嘴要闭住,嘴巴张开不仅难看,而且仿佛还可以从口中看穿你的心似的。但也不能抿得太紧,否则缺乏亲切感。总之,过与不及,都不是好现象,这点切要加以注意。 二、解读无声语言 社会交往过程中,一方面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无声语言,同时也要善于读解对方的无声语言,无声语言主要包括表情语言,动作语言和体态语言,这些语言是丰富同时也是非常个性化的,据统计,全人类至少有70万种可用来表达不同思想意义的无声语,这就需要公关在日常生活中和知识海洋中去不断积累。 下面我们从尼伦伯格·卡莱罗的《怎样洞察别人》来观察一下谈判中对方另一方持怀疑的“姿态语”。 ① 交叉着双手,眼睛紧盯着对方,身躯挺得笔直,双腿交叠,这是谈判一方对另一方持怀疑的"姿态语"。 ② 一个人很快地走进屋里,却没有立即坐下,别人请他坐下时,他却选了一个尽可能与众人远离的位置。然后翘起脚,两手交叉着望着窗外。这一连串的动作是焦虑不安、紧张担忧、心神不宁的反映。 ③ 在谈判进行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突然猛拉裤子,在椅子上坐立安,这常常是准备作出某一决定时惯有的动作。 ④ 一个人用手或用笔以桌上敲打,腿抖动,脚跟或脚尖在地板上打拍子,双眉时时皱紧,嘴闭合, 是一种表示厌烦的“姿态语”。 ⑤ 当谈判进行得很顺利时,伴着口语而来的是:坐着的人,外衣的钮扣,放下交叉的腿,坐到椅子的边缘,并更接近那使他们与对方隔开的书桌。这些动作是谈判要达成协议的“前奏曲”。 ⑥ 手臂交叠、身体移开,交叉双腿、头向前倾,有些人还从眼镜上方窥视,好像要把对方的话“看”得更清楚些,这是表示拒绝的“姿态语”。 ⑦ 以侧身对着对方,并开始摸摸鼻子,或捏捏鼻子等,这是最具否定意味的姿态。 尼伦伯格·卡莱罗说得好,“一个姿态只代表一种意义,如果不了解个人的姿态语(一连串配合的姿态),没有把他前后的动作,加以融会贯通,只单凭某个表情就骤下结论,难免会儿下断章取义的错误,造成误解的后果。” 三、体态语的界域距离 作为公关礼仪所讲的空间,是指人们在交往时,特别是个人与个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交往时,因彼此的关系不同,周围的环境不同,而无形中感到彼此间应保持的一种特定的距离。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有伸缩性的空间范围内,这个范围圈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像一个气球,不允许、不喜欢他人随意侵犯或突破。这种距离范围圈源于人的动物本能,有与生俱来的属性。 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殖中心,保护自己的性命,本能地要求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视自己占有的“地盘”为势力范围。一旦这一范围遭到异群、异类的侵犯,就必然全力以赴地把入侵者驱逐出去。 人类也是这样。人类也要通过警惕、防御、反击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空间。与动物的空间概念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人的客观空间范围与主观空间意识都有较大的可变性或可伸缩性,人的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比动物更强。 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空间距离的情形是很多的。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的现象,在文明社会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两个在野外步行的异性,如果他们是陌生人,那么,彼此之间至少要相距大约10米左右,才会感到安全、放心。在一间大厅里,有一排椅子,假定两个陌生人先后进入大厅,如果第一个人坐在南端,另一人紧挨第一个人坐下的话,第一个人会本能地移开,与第二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当素不相识的人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也绝不允许他人贴近自己的脸,特别是嘴唇和眼睛。这些情况都表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体周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个空间允许的限度内才会显得自然与安全。 美国体态语言学专家法斯特先生曾经讲过一个例子。他说,假如我们在餐桌上与一个朋友对面而坐时,悄悄地将桌上的菜单。杯盘、佐料瓶等向对方推过去,我们就会发现,对方一般会先把身子往后仰,以企图“躲避”,然后会不安地把身子晃来晃去;最后,他会找准机会,将桌上的东西大致放回原位,默默地表示“回击”。 以上这些都表明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默先生讲过的一个道理:人都具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所占有,一旦这个气泡被人侵犯,就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会出现愤怒。 由于空间需要的客观存在,公关人员在人际公关活动中就应当给以足够的认识,有礼貌地维护属于他人的空间范围,以保证交往活动在乎等、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方法意义学的创始人霍尔博士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人在文明社会中与他人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其远近亲疏是可以用界域或距离的大小来衡量的。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在以下四种空间范围内交往着、活动着: 1.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其中又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亲密距离在0-15厘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无间” 的距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爱抚、安慰、保护等多种亲密情感。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彼此肌肤相触;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恋人之间极希望处于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快慰。 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15-46厘米之间。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情,说悄悄话。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这一空间。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条件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私人距离。这是一个更有“分寸感”的交往空间,其中也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私人距离大约在46-76厘米之间。在这一距离内,稍一伸手就可触及对方,双方可以亲切握手。近位私人距离在酒会的人际交往中比较常见,谈话双方会有一种亲切感。 远位私人距离大约在76-122厘米之间。在这一距离内,双方都把手伸直,还有可能相互触及。由于这一距离有较大开放性,亲密朋友,熟人可随意进入这一区域。 3.社交距离。这是超越亲朋、熟人关系的社交距离。这个距离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的,较正式的人际关系。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社交距离在1.22米—2.13米之间,在工作环境中,领导对部属谈话,布置任务,交待工作,听取汇报等一般保持这个距离。在一般的社交聚会上,陌生人之间,客户之间商谈事务时也采取这一距离。 远位社交距离在2.13米—6.1米之间。这是正式社交场合,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在一些领导人、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里,其办公桌的宽度在2米以上,设计这一宽度就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显示出距离与威严;因为即使他们坐在这样的办公桌后面与对面站着的人谈话,也不会显得低矮。 4.公众距离。这是人际接触中界域观念的最大距离,是一切人都可自由出人的空间。也有近位公众距离和远位公众距离之分。 近位公众距离在6.1米之外。这通常是小型活动的讲话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教师讲课与学生听课之间的距离。远位公众距离在8米以外。这是大型报告会。听证会。文艺演出时报告人、演讲者、演员与听众、观众之间应当保持的距离。大人物在演讲时需要与听众之间保持这一距离,以便在增强权威感的同时,增强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