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 士 德》 戴韵茹 李健锋 作者的一生 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故乡美茵河畔法兰克福,是一个享有独立地位的所谓帝国城市,商业比较发达,却仍保留着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其他陈规陋习。其父卡斯帕尔·歌德是一位富裕市民,广有家财,学识渊博,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歌德十六岁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是很快就发现法律方面有限的知识不足以令他满意。多方面的求知欲和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驱使他学习医学,然又学习艺术和自然科学。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赫尔德,在他引导下读荷马、品达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又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沙著作的影响,成为“狂飙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爵邀请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负责军事、交通、财务等行政方面的工作,试图改革社会,但未实现。1786年至1788年去意大利研究古代艺术,归国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研究,他同席勒建立了友谊,共同促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歌德一生著述丰富。他以自己长达六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巨大的财富。早期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反映狂飙运动时期青年一代的革命热情;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反映了德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旅居意大利期间的剧本《伊菲格尼》、《塔索》,批判当时的德国社会状况,坚持统一祖国的信念,《哀格蒙特》写尼德兰的民族独立斗争,表达了他对异族压迫的憎恶。晚年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以及《东方诗抄》。除文学外,在自然科学方面,歌德也颇有贡献,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还首先发现人类颚间骨。德国人尊歌德为“魏玛的孔夫子”,意在说明这位诗人思想的深刻,学识的广博,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马克思称赞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称赞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是真正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作品的内容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的代表作。该书取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长达1万2千余行,从25岁(1774年)开始写作,到82岁(1831年)完成,经过了60年的时间,不仅集中体现了歌德的人生哲学,而且表现了时代精神,被视为欧洲文化复兴以来300年历史的总结,人类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壮丽颂歌。《浮士德》不仅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评论家把它和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关于《浮士德》的具体剧情,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有简练、精确的概括。引述如下: 《浮士德》悲剧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描述浮士德一生发展的过程,他如何摆脱中古时期的蒙昧状况,探寻新的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得到了“智慧的最后的断案”。歌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第一部主要是知识悲剧和爱情悲剧;第二部包含了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在第一阶段知识悲剧里,浮士德年已半百,过的是脱离现实的书斋生活,探索了各种学术领域,得到的却是烦琐的、僵死的知识,越学越感到知识贫乏,对于包罗万象的自然和丰富的人生,既不能认识,也不能享受。他求死未果,求生不能,陷入苦闷的深渊。当他绝望地诅咒世间的一切时,魔鬼靡非斯拖非勒斯乘隙而入,说可以陪着他到“小世界”(爱情)和“大世界”(政治)去享受生活。于是他和魔鬼订下契约,离开狭窄的书斋。这里反映了死的知识同活的与生活结合的知识的矛盾,作者借用魔鬼的口,对德国18世纪僵死的学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浮士德被魔鬼领到一个女巫那里喝了魔汤,恢复了青春,遇见一个小市民家的女孩子甘泪卿,魔鬼帮助他获得她的爱情。这段爱情生活使一个单纯的市民女子因失误而毒死母亲,溺死婴儿,她的哥哥也死在浮士德的剑下,最后她自己发了狂,被囚在狱里。浮士德经历了爱情的享受,也感到极大的内心谴责的痛苦。这就是《浮士德》中所谓的“甘泪卿悲剧”。这悲剧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不同阶级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中(浮士德是以贵族的身分出现的),小市民出身的女子常常陷入孤苦无援的悲惨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中常常出现的一个主题。另一方面是浮士德本人的问题,浮士德的发展使他不得不抛弃甘泪卿,因为他若是和她结婚,就必须一生过着庸俗的小市民生活。抛弃是悲剧,不抛弃也是悲剧,这悲剧是不能避免的。但是后来作者为了减轻甘泪卿悲剧给读者留下的悲惨印象,在第二部最后一场中,使死后的甘泪卿成为“赎罪女子之中一人”,是她把浮士德的灵魂引向圣母,充当了像《神曲》中贝雅特丽齐那样的角色。 浮士德在强烈刺激下,好像经历了一次死亡,后来在“风光明媚的地方”精灵们的歌声中又得到新生。魔鬼把浮士德带到皇帝的宫廷里,为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这个王朝财政困难,大臣们互相抱怨,但皇帝仍贪图享乐,举行化装舞会。他们向皇帝建议发行纸币,暂时度过财政上的难关。皇帝知道浮士德善于魔术,叫他使古希腊美女海伦的幻影显现出来,供大家欣赏。浮士德看到从未见过的古希腊的美女,大受感动,昏倒在地上。这一段的政治悲剧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除了供奉统治者消遣取乐外,不会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这里也触及了歌德本人在魏玛宫廷中的切身体验。 魔鬼背着迷信不醒的浮士德回到故居的书斋,浮士德旧日的学生瓦格纳正制造一个“人造人”。魔鬼帮助瓦格纳把“人造人”造成。“人造人”率领浮士德和魔鬼到古希腊的神话世界去寻找海伦。浮士德感动了地狱的女主人,他允许海伦复活。象征古典美的海伦在舞台上出现后,和浮士德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欧福良,代表浪漫主义精神,他不受约束,无限制地向上追求,很快便逝了。随着儿子的死亡,海伦也消逝了,她只留下一件衣裳托着浮士德回到北方。这种美的幻灭告诉读者,古典主义的美的王国也不能是人生最后的目标。浮士德的最后目标是创造事业。他看着海滨潮汐涨落,起了雄心,想把海水化为平地。这时皇帝国内发生内乱,浮士德借用魔鬼的魔术把内乱平息。在海边获得一块封地。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他率领这块地方的人民改造自然,向海水索取陆地。浮士德已经100岁,双目失明,魔鬼见他的末日已到,派遣死灵们给他挖掘墓穴,但他仍然雄心勃勃,听到死灵们的锄头声,以为是为他服务的群众在筑壕挖沟,他说道:是的!我完全献身于这种意趣,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的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所以在这儿要有环绕着的危险,以便幼者壮者都过活着有为之年。 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它将不致永远成为乌有。——我在这样宏福的预感之中。在将这最高的一刹那享受。在得到“智慧的最后的断案”,要尽量享受那“最高的一刹那”时,浮士德倒在地上与世长辞了。《浮士德》全剧的内容是由两次赌赛引起的:一次是魔鬼和天帝的赌赛,从这里又产生了浮士德和魔鬼的赌赛。 第一个赌赛在《天上序幕》里。魔鬼敢于和天帝赌赛,因为浮士德陷入绝望的深渊,对一切发生怀疑,正处在可以受魔鬼诱惑的成熟时期。魔鬼自信,若是趁这时候向他伸出魔手,使他背离天帝,撅取他的灵魂,定能成功,在天帝面前夸耀胜利。天帝则有更坚强的信心,他认为,“人在努力时,难离错误”;并且“一个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不会迷失正途”。所以天帝把浮士德交给魔鬼,并没有什么不放心。 第二个赌赛在浮士德的书斋里。浮士德和魔鬼订立契约,魔鬼提出的条件是,在浮士德有生之年内,他情愿作浮士德的仆人,供他驱使;浮士德死后,灵魂则归他所有。浮士德自信,他的努力不会停息,他向魔鬼提出条件,他说,假如有一次他在软床上偷安,便算是走上了末路;假如魔鬼能引诱他生出满足的念头,他的一生便算罢休;假如他对某一个刹那说:“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他的生命便算完了。这两个赌赛订好以后,魔鬼就担任起他的职务。他一方面尽仆人的责任,处处给浮士德帮忙,一方面随时施展伎俩,阻碍浮士德向上。他陪伴着浮士德经过了“小世界”和“大世界”,浮士德始终没有感到满足,停顿不前,直到最后在创造事业的阶段里,对着最高的一刹那说了一声“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随即死去了。这到底是谁输谁赢了呢?从形式上看,浮士德的确说了请一刹那停留的那句话;从实质上看,浮士德一生孜孜不倦,纵使走过许多迷津,犯过许多错误,但从未停滞僵化。所以浮士德死后,魔鬼和天使们展开了一场浮士德灵魂的争夺战。结果还是魔鬼失败,天使胜利了。当天使们荷负着浮士德的灵魂向高空漂浮时,他们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浮士德和靡非斯拖非勒斯是欧洲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人物,他们代表了歌德《浮士德》创作中的基本欲求。 简短的评论 歌德通过浮士德一生的发展,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内心和外界的矛盾,以及他们对于人类远景的想往。浮士德自从在中古时期的书斋里觉醒以来,就强调行动,把《圣经》里的“泰初有道”译成“泰初有为”,对一切采取积极态度。《浮士德》第一部反映了狂飙运动的某些叛逆性格,但是《浮士德》第二部发展了一个信念,即挣脱束缚是不够的。个人必须继续前进,无限地渴求掌握全部知识,并且要通过无限的经验来丰富生活。总的看来,《浮士德》是永不静止的象征,也是无穷无尽地追求美满人生的象征。后一点是现代文明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思考题: 1.《浮士德》一书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浮士德》一书对中国现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推荐阅读书目: 1《浮士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德文学研究》,陈铨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3《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研究》,《潘光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