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 (陶静) 《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籍,在西方社会流传至今已近两千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部文集,是一座最有魅力的文化宝库,对西方社会和文化影响之深远是其他任何书籍无法比拟的。 《圣经》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圣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旧约》和《新约》。《旧约》亦称《希伯来圣经》,原为犹太教经典,在纪元前的一千多年中陆续写成,直到公元1世纪,传世的圣经才最后定型。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化形成后,继承了这一经典,并以此发展了自己的经书——《新约》,因此,《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然而,犹太教认为《圣经》中的《新约》与其毫不相干,只承认《旧约》部分。而基督教认为,《旧约》与《新约》是一部统一的书,记录的都是上帝的启示。全书的中心事件是上帝为达到拯救人类的目的,如何与人一再订立“契约”。《旧约》记载了上帝与希伯来人订立的“旧的盟约”,《新约》则记载了上帝及其爱子耶稣基督与世人订立的“新的盟约”。根据基督教义,《旧约》体现上帝的诺言,而《新约》则是诺言的实践。 《旧约圣经》用希伯来文写成,是犹太教的正典,共分四个部分: 1“法律书”,或称“摩西五经”,即5卷,记载了希伯来人的远古神话,族长的传说,摩西的非凡业绩,以及犹太教的教义、教规和民事法律、伦理规范等。 2“历史书”,共10卷,主要记述了自约书亚攻入迦南,经以色列、犹大王国的建立、兴盛、分裂、衰亡,直到以斯拉、尼希米重建圣殿、复兴故国的历史概况。 3“先知书”,共14卷,记载规劝以色列人复归上帝的先知们的事迹,以及就当时的现实问题发表的各种政论。 4“圣录”,即作品集,有10卷,包括抒情诗集、哲理诗集、小说和启示文学等。 《新约圣经》成书较晚,大多是1世纪中期至2世纪写成,最后成典是在4世纪,只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视为正典。《新约》和《旧约》一样,体裁形式不一,也分四个部分: 1“福音书”,共4卷,故称“四福音”,记载了耶稣基督生平的言行和事迹。 2“历史书”,1卷,即“使徒行传”,主要描写耶稣升天后,使徒彼得和保罗的传教活动。 3“使徒书信”,篇幅最多,共21卷。这些书信对各地教会提出建议、指导、告诫或劝勉。 4“先知书”,1卷,即《启示录》,预言上帝如何支配历史的发展。 《圣经》的思想背景与流传情况 关于《圣经》的产生,西方神学家的解释是:上帝并未忽视任何儿女,只是希伯来人能把上帝的启示显示给世人,因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便成了人类的圣经。其实,《圣经》中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品具有较强的历史色彩,如远古部族祖先们的传说,创国英雄摩西的史诗,王国时期诸王们的传记,亡国前后的大、小先知书,以及部分诗歌、小说等,接受外来影响较少,主要来源于希伯来的民族文化。另一类作品的时代背景较虚,如部分神话(“万物始创”、“伊甸园”、“洪水方舟”等)、抒情诗、哲理诗等,则较多受到四邻文化的浸润。《圣经》里的哲理诗最能说明与中东上古文学的密切关系。如《箴言》是一部格言警句汇集,人生和社会经验的总结,《约伯记》和《传道书》是对宇宙和人类生活的宏观思考,对人与上帝、人与社会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同类作品早已广泛出现在中东其他民族文学之中。虽然《圣经》与中东上古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未停止在前代遗产的水平上,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提高,成为中东上古文学的集大成者。随着犹太教的形成,从古巴比伦、古埃及等文学发展到《圣经》,在思想内容上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以先进的一神论取代了落后的多神论,从而使《圣经》在整体上远远超出前代的思想高度。 由于基督教把《圣经》奉为唯一的经典,这部发祥于古代东方的文献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的前提便是《圣经》的多次翻译和普遍传播。据统计,《圣经》已被译为2000多种语言的文字,即使同一种文字,新的译本也会不断出现。所有这些译本,其《旧约》部分都源于希伯来文古抄本,《新约》部分则源自希腊文古抄本。古译本中最有影响的有希腊文译本,后称“七十子希腊文本”,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叙利亚文的别西大译本,以及埃及文的科普特译本。近现代的著名译本有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德文版《圣经》,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批准出版的英文“钦定本”《圣经》,美国一委员会与英国《圣经》修订委员会合作出版的“美国标准译本”,以及“钦定本”修订版、“标准本”修订版、“新英语圣经”、“福音圣经”等。中文《圣经》译本中,以1906年新教出版的“和合本”,1922年天主教耶稣会出版的“新经全集”,以及1968年天主教“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的“思高本”最具权威性。总之,《圣经》翻译的基本趋势是:语种和版本愈来愈多,文意愈译愈准,语言不断合乎新的时代要求,文字则愈来愈简明,便于为大众所接受。《圣经》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圣经》的译本之多,发行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它对人类的影响,尤其是对西方各国的影响之大更是无法估量。不论是西方国家的民风民俗,法律道德,重大节日,还是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无一不与《圣经》密切相关。 现在世界各国所通用的“公元”的纪年和“星期”的时间制度与《圣经》有直接关系。“公元”纪年制产生之前,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纪年方法,通常采纳以各自帝王登基之年为新纪年开始,因此各国难以互相沟通。基督教成为西方国家的国教后,把耶稣诞生之年定为基督纪年(公元)元年,而把一些古代的纪年用基督纪年向前推,即用“公元前”的方法加以记载。这样就出现了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制。另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用六天时间造世界万物和人,第七天休息,希伯来人便定下了六天工作,第七天休息的“星期”制度。后来基督教国家坚持工作六日、休息一天的时间制度,在西方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已为全世界采用,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一星期五日工作制。 今天,西方国家的节日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一些重大节日都与基督教和《圣经》有关。西方各国最大的节日——圣诞节,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世俗节日。此外,许多国家对“复活节”也十分重视,节日这天,信徒们互相祝贺耶稣复活。笃信东正教的国家很重视庆祝“主显圣容节”。而在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还盛行“狂欢节”,这已成为民间世俗节日。在美国,除圣诞节外,另一大节日是感恩节。这虽与《圣经》无直接关系,但也是沿袭基督教的思想。第一批移民美国的清教徒得以在新大陆立足,全仰仗上帝的恩惠,因此设立这一感谢上帝恩典的节日。 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法律同样深受基督教传统和《圣经》的影响。《圣经》中的十诫,至今仍被不少西方人视为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准则,成为西方社会道德的根基。许多年轻人有了孩子后,为了使孩子受《圣经》中伦理道德的教育,很乐意进教堂,让孩子自幼接受《圣经》的基本教育。教会也出版各种适合儿童阅读的《圣经》故事,向儿童灌输《圣经》中所讲的做人之道。《圣经》对西方国家的立法,不仅在中世纪有着巨大的影响,即使对当今世俗化的西方社会仍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基督教自创立起,就以其良好的道德,以及所提倡的一夫一妻制,人人平等的思想赢得民心。因此,在基督教成为国教后,不管帝王私下是否有情人,但表面上只准有一位夫人,而且一般不得离异。虽然随着西方国家的世俗化,离婚率不断上升,非婚同居者日益普遍,但就法律而言,仍坚持一夫一妻制。美国早在立国时就确立为世俗国家,但由于基督教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以前妇女堕胎一直被视为非法,因为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给的,人无权自行结束生命。1973年国会通过立法,允许堕胎,但近一二十年来基督教保守势力抬头,在他们的压力下,1989年联邦政府只好取消该项立法,交由各州自行立法决定。从这一侧面可反映出《圣经》对一个国家的法律有多大的影响。 《圣经》与西方文学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更是人所共知。无论是中世纪的骑士文学、三大戏剧:神秘剧、道德剧和奇迹剧,还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大量文学作品,都能看到《圣经》的深刻影响。意大利最伟大的文学家但丁写下了不朽的名著《神曲》,他把该书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大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受天主教影响之深。但丁描写自己由地狱到天堂的行程,实际反映了《圣经》的思想:人如何摆脱罪恶,使灵魂得到净化,最终使心灵得到完善,归向上帝。在但丁之后产生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拉伯雷、彼特拉克等人的著作,在揭露教会腐败的同时,积极宣传了基督的爱,宣讲基督教宽容、顺从的精神。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虽没有一部属于宗教题材,但所有作品无一不渗透基督教的原罪观。他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善恶一体”的思想,认为“罪”与“恶”本属人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故莎士比亚笔下没有纯粹的善人,也没有纯粹的恶人。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上帝的爱,面对有罪的人类,上帝用他毫无功利的无私之爱,仁慈地对待他们,拯救他们。这种上帝永恒的爱和宽恕精神贯穿于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之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诗人弥尔顿花了10年时间写出巨著《失乐园》,描写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到撒旦的诱惑,偷吃禁果,最终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开始了漫长的悲剧历程。作品反映了受英国国教迫害的清教徒弥尔顿的革命精神。另一名英国清教徒作家班扬的名著《天路历程》,通过一个基督徒力尽艰辛、冲破重重障碍,最后抵达天国的经历,揭露了英国王朝复辟时代的社会现实。书中充满清教徒的虔诚,表明只有坚定对上帝的信念,才能进入天国之门。 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和雪莱对宗教似乎并不虔诚。即便如此,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深受基督教精神和《圣经》的影响。拜伦的诗剧《该隐》,以《创世纪》中该隐杀弟的故事为素材,塑造出一位反抗上帝,追求真理的青年英雄形象。整个诗剧探讨了基督教所关心的人类受苦、犯罪和死亡的根源。而自称“无神论者”的雪莱,早年就醉心于圣经文学,《圣经》中的瑰丽诗意常使他喜不自胜。在《基督教论》一书中更是盛赞耶稣宽厚仁善的美德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近代欧洲大批著名文学家,无论是不是基督教徒,其作品中都渗透了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比较典型的丹麦安徒生的童话,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英国狄更斯的《奥利佛·特维斯特》和《艰难时世》等,这些作品都提倡基督教的博爱、宽容。法国著名小说家福楼拜的小说《圣安尼的诱惑》直接取材于基督教,反映作者对上帝和基督的坚定信念。俄国杰出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许多小说都探讨了宗教与道德问题,反映了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苦苦追求,以及对基督教提倡的博爱、自我牺牲的精神推崇备至。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基督教信仰,他一直把耶稣的教导视为神圣而永恒的真理,并以此教诲批判与之相悖的现存教会的神学及其教义。 《圣经》与西方艺术 《圣经》在影响西方文学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西方的艺术。自中世纪起直至18世纪,《圣经》对西方绘画、雕塑、建筑和音乐的影响无处不在。12世纪,西欧兴起哥特式的艺术风格,于是出现了一批哥特式的教堂建筑,随之是哥特式的绘画风格,其主题重点放在对耶稣生平的描述,尤其是对耶稣受难场面的描绘。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和雕塑家,创作了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杰作。在意大利有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惊世之作《最后的晚餐》、拉斐尔举世闻名的圣母像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巨作《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其艺术成就无与伦比。虽然18世纪下半叶之后,西方日趋世俗化,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逐渐减少,但仍有一批以《圣经》为题材的名作,如19世纪的雕塑大师罗丹,曾根据《圣经》创作了雕像《夏娃》、《地狱之门》、《圣徒约翰》等不朽之作。 回顾一下西方音乐发展史,便可以看到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基督教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就不会有今天的西方音乐。教堂音乐发展到今天,按类大体可分为:弥撒曲、受难曲、神曲、安魂曲、圣歌、圣诞歌曲、赞美诗等。所有这些歌曲的题材或歌词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圣经》。西方著名音乐家为教堂音乐曾作过许多名曲,如莫扎特创作的圣歌《上帝保佑我》和弥撒曲《主日》,海顿的《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神曲《以利亚》,舒伯特的《F大调弥撒曲》等,不一而足。在这些著名作曲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赫。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他的音乐不仅对基督教徒影响甚大,而且对当今世俗社会的精神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圣经》是一本极其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占有显著地位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圣经》作为一本巨著,它那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手法多变、辞采华美的作品,本身就从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体现了世界古代文化的基本成就,同时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可见,“假如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化史要重新撰写”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思考题: 1《圣经》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它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2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阅读《圣经》有没有现实意义? 推荐阅读书目: 1《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会,上海1980年印行 2《基督教的起源》,罗伯逊著,宋桂煌译,三联书店1958年版 3《圣经知识宝典》,段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圣经文学导读》,梁工著,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