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周凤岗) 刘义庆与晋宋鼎革时代的环境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祖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后迁居晋陵郡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生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卒于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年),享年41岁。父名刘道怜,为宋武帝刘裕二弟,其幼弟刘道规无子,永初元年(420年),由刘义庆袭嗣临川王。 义庆之父兄都是平庸之辈,唯义庆聪慧过人,先后为武帝、文帝所赏识。元嘉六年(424年),任侍中、散骑常侍、秘书监、度支尚书等职,元嘉六年任丹阳尹外,兼任尚书左仆射,参与朝政。元嘉八年,辞左仆射,于翌年出京外任,都督荆雍益宁梁南秦北秦七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政绩颇佳。元嘉十六年,改任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察三郡诸军事、江州刺史。翌年,又调任都督南兖州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刘义庆为人小心谨慎,“无淫浮之过”,但因受文帝猜忌,故最后托病辞官回建康,这与他生活的时代不无关系。 刘义庆生于晋宋交替之际,这是一个政治极端腐败,吏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曹魏王朝建立之后,代表贵族官僚地主利益的司马氏集团,不断窃取权力,终于代魏自立,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史称西晋王朝。西晋实行门阀制度,使得大贵族官僚的特权无限膨胀,对人的剥削压迫比魏时大为加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司马氏之篡权行为有悖于传统礼教,这种有伤伦理道德的行为,动摇了统治者赖以取信天下的政治基石。加上又实行分封制,导致了王族间的相互攻击兼并,诱使外族入侵,造成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灾难。由于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的三重夹击,不久,西晋王朝灭亡了。一批大贵族官僚逃至江南,与南方强势力相结合,建立了偏安于南方的东晋王朝。由于东晋帝王只是傀儡,实权完全操纵于王、谢、桓、庾等大贵族官僚手中,政治更趋腐败,生活极为奢侈腐化,在动乱不断的岁月中,最后由刘裕建立刘宋王朝,结束了百多年的东晋王朝的统治。 晋宋时代由于政治斗争激烈,朝代更替频繁,特别是“八王之乱”的争斗都发生在萧墙之内,故相互间尔虞我诈,猜忌心特重。生活于这种时代的上层人物,时时提心吊胆,坐卧不安。迫于生存,一些文人极力避免卷入政治旋涡,不管世事。 偏安于南方的晋宋时代,由于社会生活较为安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因而逐步赶上以致超过北方。由于这一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加上统治阶层对文学事业的提倡支持,大大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正如《南史·文学传序》所言:“盖由时主儒雅,喜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 汉代有郡国举士的制度,这一制度导致了对人品的看重及其评品人物的风气。魏晋士大夫好尚清淡,用人制度仍采用荐举手段,故品评人物,讲究人物言行举止的风气尤盛。因而有关品评之人与被品之人的佳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汇集这些佳话的著作也应运而生,即后世所谓的轶事小说,而最具代表性并唯一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世说新语》一种,类似的如裴启《语林》、郭澄之《郭之》、沈约《俗说》等大多已经散轶。 有关《世说新语》的基本情况 《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集。我国古代所说小说,与今之含义不尽相同。庄子《外物篇》称小说为浅薄琐碎之言论,汉桓谭《新论》称小说为“合丛残小语”而成“短书”,班固则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可见,古代小说不为人们所重视。 《世说新语》作者为谁是有争议的。因为《宋书》刘义庆本传中未提及此书,一般认为《南史》著于《宋书》之后,然在《南史》本传中反提及此书,就值得怀疑了。故有人认为《世说新语》一书并非出自刘义庆之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认为“《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未可知也。”当然,这些不过是推测而已。 汉代刘向曾著有《世说》一书,已亡轶,刘义庆因此而名其书为《世说新书》。后来才改为《世说新语》,并附梁代刘孝标(名峻)所作之注。其注征引广博,涉及400多种书,这些书今多不存,故注之内容极为学界珍重。 《世说新语》之体例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格,它记叙了从东汉到晋代的一些知名人物的言行举止。作者将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如以严格的逻辑知识加以衡量,这种分类并不合理,内容上多有交叉之处。如果粗略一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物品评,即所谓“人伦赏鉴”,如“识鉴”、“赏誉”、“品藻”等篇内容多属此类,在其它篇中,也有不少属于此类的条目。另一类是记述一些知名人物的清谈玄言的,其中有的阐述哲理,有的表现善辩,有的表现善于应对,等等。 《世说新语》的思想价值 (1) 《世说新语》在不少地方深刻地暴露了晋宋统治者穷奢极欲和腐朽糜烂的生活,对于我们了解当时上层社会的状况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汰侈》篇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君夫以NB044NB045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绫NB252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汰侈》篇还载有:“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解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这两例十分典型地揭示了这些大贵族官僚们的丑恶嘴脸。又如《俭啬》篇曰:“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女适裴NB046,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钱,乃释然。”寥寥数语,将一夏洛克、哈巴贡之类的吝啬鬼形象暴露无遗。 (2) 便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比如当时阮籍不重名教礼法,母死之时照常与人下棋不辍,服母丧期间依旧喝酒吃肉。嵇康叫“非汤武而薄周礼”。其实,当时不但男人们敢于突破礼教藩篱,女子亦然。《排调》篇载“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参军即王沦,王浑之叔),生儿故可不啻如此!”这种语言,即使“倡家荡妇,市里淫NB047,尚亦惭于出口,赧其颜颊。岂有京陵盛阀,太傅名家,夫人以礼著称,乃复出斯秽语?”(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可见,在当时社会里,名教礼法对人的束缚并不很紧,而这与当时司马氏集团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倡名教礼法这一现实政治有关,又与一些士大夫通过对礼法名教的蔑视来表达对司马氏统治集团的不满这一做法有关。同时,由对礼法名教的蔑视演化为对荣华富贵的蔑视。例如《简傲》篇载:“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又载:“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锤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当时阮、嵇均为曹魏旧人,为司马氏集团拉拢打击的对象,一言一行均关生死。晋文王、钟士会均司马氏集团中之要人,惹不起的人物,然阮、嵇敢蔑视之。 由对权贵的蔑视再一引申,发展而为放诞不拘的行为。《任诞》篇云:“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闲艺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NB04A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3便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对人物的品评赏誉标准。在《世说新语》中,表彰了一批在封建士大夫看来非常优秀的人物,尤其对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等等行为予以特殊的好评。如《雅量》篇载:“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这里,作者对谢公喜怒不形于色的沉着稳健品格表现出了明显的钦佩之情。《雅量》又载:“夏侯太初尝依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依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这简直是神话,但足可见当时人的品味内容。 对于人的远见卓识也特别予以欣赏。如《识鉴》篇载:“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作品充分表现了石勒的统治经验和卓而不群的政治见识。在这方面的才华,似乎女子优于男子。如《贤媛》载:“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又载:“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女子的超凡见识令人赞赏,而良妇的母教更叫人钦佩不已。《贤媛》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NB04B饷母。母封NB04B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可见,当时人所具有的一些特殊的风度举止,品格情操,当今仍有继承的必要。当时人的有些赏誉标准,如今仍可沿用,且对继承优良文化遗产,磨砺人们的优良品格不无益处。然而,也不可否认,有些已没有现实价值,有些品评标准也已完全过时。如《任诞》载:“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明显表达了及时行乐与无所事事的价值观、人生观。又如《尤悔》载:“恒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能遗臭万载邪?”对于这种带有变态心理的功名观置于《尤悔》篇是不妥的。 《世说新语》的艺术上成就 (1) 为后代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虚构与夸张。但有意写小说当自唐代始,即使如《搜神论》这样的志怪小说,作者尚以为是真有鬼神而实录之的,至于轶事小说,更是当作真人真事写的。但事实上,《世说新语》中有不少内容属于虚构出来的,至少有了很大的夸张。如《假谲》载:“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少下,不箸。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其实,袁曹之间的矛盾起于各路诸侯争夺天下之后,年少时未闻有分,为何要置曹操以死地而后快? (2) 语言清俊简丽,富于表现力,往往寥寥数语,便将一个人物的思想动机,才能品性,个性特点活生生地展示出来,显示了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艺术才能。如《忿狷》篇载:“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NB04C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NB04D之,又不得,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把王蓝田急躁易怒之性格写得栩栩如生,极为传神。 (3) 作品常常采用对比叙述的方法,因而显得客观冷峻,表面看无所臧否,而实际上褒贬鲜明,文情含蓄深远而耐人寻味。如《管宁割席》云:“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有片金,管宁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段故事虽短,作者并非直接加以评论,但褒贬之意十分明确。又如《桓温欲诛谢安、王坦之》,通过对比叙述,将谢安之旷达镇定、王坦之的惊惧恐怖显露无遗。 思考题: 1以《世说新语》为例,说说时代政治与社会风尚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从《世说新语》所涉及的朝代看,其时的社会风尚有何特点?为何当时具有如此明显有别于其前后时代的特点?这对今天建立一种较为理想的文化有何启迪? 3在《世说新语》中所标榜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衡量标准,哪些至今尚有保留价值?哪些应当予以扬弃?为什么? 4陶侃之成就与其母教育有何关系?它对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发? 推荐阅读书目: 1《世说新语笺注》,余嘉锡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小说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