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
(汤书昆)
鲁迅——中国现代新旧交替时期的经典象征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与文化最勇毅的批评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为《新青年》杂志撰稿时始用鲁迅这一笔名,寓意在一种深刻的生存矛盾。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日趋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时期家遭变故,祖父因科举考试舞弊案而系狱(曾判死刑),父亲长期患病,全家了无生趣。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少年鲁迅与家人一样屡屡周转于当铺和药店之间。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有谁是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相信他一定会对社会人情的冷酷及势利有蚀骨般的体会。
虽然少年时代即历经苍桑,使心境留存一份苍老,但读书世家和农村生活还是给鲁迅带来了健康生长的活力。鲁迅青少年时受过传统的诗书经典教育,也接受了大量野史笔记与民间艺术的熏陶,这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自叙性文章可见一斑。由于外祖母家住江南农村,在很多次随母探亲的过程中,熟悉了山川草木与乡土民情,建立了与乡土中国的感情,这由《社戏》、《故乡》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很充分。
1898年,放弃科举应试之途,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不久转入矿务铁路学堂,企望国外式教育,走实业救国道路。1902年留学日本,进预科学校,毕业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其间受达尔文和尼采思想影响,倾心一切具反抗精神的理论,包括无政府主义。医专学习过程中,因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而大受刺激,医学救国理想破灭,深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认为“东亚病夫”病根在心,于是弃医从文,改走“国民性改造”之路。
1906年至东京,加入章太炎组织的光复会。1090年回国,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课余整理中国古小说和魏晋人集子。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入京,任职教育部。在黑暗腐败的社会中,对中国历史及思想文化做了非常深入的探究,如曾花10年时间校释《嵇康集》等。
1918年,在友人钱玄同的鼓动下(“黑屋子”典故),摆脱颓唐心境,与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作品,以强烈而深刻的批判震动全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此后,又写了《阿Q正传》、《伤逝》等一批洞穿国民性本质的力作,并结为《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
“五四运动”高潮过后,鲁迅陷入孤独中,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这一段的心境。此一时期先后在北大、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多有新解。1925年,介入北京女师大风潮,1926年以身介入“三一八事件”,提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开始倾心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为人与为文的战斗意识迅速凸现。
“三一八事件”后受北洋政府通缉的威胁,南下厦门大学任教授,动笔写《朝花夕拾》与《两地书》,与许广平建立爱情关系。1927年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科主任。“四一二”事变后,因营救学生无效,愤而辞职。
1928年后定居上海,阅读和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文学和欧洲版画,并撰写了一大批犀利透彻的杂文,成为海派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1930年,参加“左联”领导层,逐步确立进步文化旗手的地位。这一时期参加了众多的社会反抗活动,抗议和揭露暴政与伪善,并因此遭到通缉。从1930年起,共写了8本杂文集和1本借古讽今的杰作《故事新编》,以杂文的战斗性为手段,更直接地介入人生改造与社会救亡。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死后备极哀荣,成为一代象征。
对鲁迅这一经典象征的复杂性解析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着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应该说,大政治家毛泽东一生还没有给过另一个人这样高的推崇,这样无保留的用词。我们知道,毛泽东本人除了以革命领袖著称外,他也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矛盾有十分深刻理解的大家,而且是一位充满创新改造能力的大师。应该说,毛泽东和鲁迅之间确实存在人生观底蕴层的契合。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鲁迅是一种异常深刻的存在,他在发掘中国传统心境与现代心灵顺逆关系的深度上,几乎是前乏古人,后少来者。这种深度的形成,除了鲁迅自身天性明慧、理性发育好、人生体验深入外,与他较长时间独自静心探索体察也不无关系。如前所述,他十余年沉浸于魏晋人思想里,而对俗世浮名不去计较。在他1918年一举成名之前,他虽然资质阅历都很有优势,却不仅声名事业远在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诸人之下,也比不上弟弟周作人,以至于当年专心在京城访贤问道的毛泽东在京城活动时,偏偏将一生最有相契感的鲁迅漏掉了。
鲁迅的光彩及深度究竟何在呢?胡适说过一句断语:“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似乎接近了真实的血脉:
鲁迅一方面英勇战斗,成为时代旗手,显示出刚健的生命之力。另一方面,面对惨淡的人生,肩担时代的重负,在特殊环境中孤独地奋进,心里是一片悲凉。例如: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野草·希望》
我是很确切地知道一个终点,就是:坟。然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无须谁指引。问题是在从此到那的路。
——《坟·写在坟后面》
体会起来,确实是冷热交融,生的奋发与死的寂冷统贯身心,形成极其矛盾的人格。
鲁迅的力量来自在孤独和悲凉中的奋斗,有了前者,才不会陷入肤浅的“人道主义”与“集体主义”;有了后者,才不会走向一己私心的自我迷恋与放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鲁迅不同于郭沫若浮泛呐喊、自我扩张的浪漫主义,也不同于茅盾缺少哲学深度及超越心情的写实主义。鲁迅在具体的战斗人生中充溢着抽象哲理意义的升华。
《野草》的内涵及《秋夜》欣赏
《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写于二十年代中叶,共有22篇文章及1篇题辞。关于这部集子的写作背景,鲁迅1934年10月9日给萧军的信里自述道:“我的那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当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北洋军阀主政,社会一片黑暗,探索者们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正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换之际迷茫灰暗的秋夜。
《秋夜》的风格相当怪异,不仅思维跳荡性大,表述及构境时感怪诞,而且思想逻辑及情绪的逆转突兀很经常,例如《题辞》的开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又如《影的告别》:“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很多人读《野草》,会觉得比鲁迅杂文及小说难懂,因为散文诗式的随意跳跃加上作者复杂心境的直接展示令人不容易摸着边,有思想与情绪流的意味。那么,《野草》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从解读立场说,恰如有人问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思想是什么?老托尔斯泰回答说:我只有把《战争与和平》重写一遍给你看。我们来试看一篇《秋夜》:
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NB031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他们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他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NB031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NB031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NB031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到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流浪纹的迭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吹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秋夜》的主题:应该说,本篇立意表现迷茫苦闷中的惨淡与坚毅,精神是痛楚迷离的,但意志与人格都是坚韧不屈的,两端的情绪都推到强点,形成文学化的心灵空间,能非常鲜明地感受到如地火岩浆一向奔突回旋的张力场。
《秋夜》的意境:如同文名,幽深冷寂,令人瑟缩;但内含被压抑的热流,因而冷中有热,热极而冷,动静不断反转,形成独特的瘦硬风骨。
《秋夜》有特点的艺术手法:丰厚型象征、白描型通感、深沉化比喻、涩中见力的语言,形成典型的鲁迅风格。
《秋夜》中的象征化形象成为一个独特的系统,勾连着秋夜的自然现实与虚拟的人间对象:“天”象征着黑暗而阴郁的社会。“野花草”象征着普通的人间生命。“小粉红花”象征着梦想幸福,然而软弱、迷芒的小知识分子形象。“瘦的诗人”象征着亢奋、然而肤浅的人道主义兼理想主义形象。“月亮”象征着粉饰黑暗的帮闲。“枣树”象征着饱经苍桑、深沉强健的“真的战士”。“夜游的恶鸟”象征着专门同黑社会捣蛋、惊醒沉睡之人的一种斗士。“小青虫”象征着不惜生命为某种理想奋斗的人。
思考题:
1谈谈鲁迅的思想矛盾及由此而形成的深度。
2由《秋夜》的情绪和表现特征看鲁迅人格的光辉。
3《秋夜》中,“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推荐阅读书目:
1《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国外鲁迅研究论集》,乐黛云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美]林毓生著,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